人类学导论论文

人类学导论论文
人类学导论论文

《人类学导论》期末论文

关于独身子女下一代跟谁姓的问题

从八十年代初以来,计划生育的国策已经实行了30余年。如今,第一代的独身子女们绝大多数已经为人父或为人母,80后的一代也都开始面临着成家立业与繁衍后代。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甚至变得严重化,比如独身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421”家庭模式的严重负担,人口老龄化等等。其中,有关独身子女的下一代该跟谁姓的问题近年来也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先讲一个自己家人的例子。我的一个表姐,家是南方的,跟男朋友恋爱两年多,准备结婚了。他们两人都是独生子女,不嫁也不娶,两个人就一起住在工作的城市,双方父母都在老家。男方家没有能力买房,便由我表姐家买房,男方买车。但表姐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以后表姐的孩子要跟他姓。我表姐夫是北方人,家里也比较传统,觉得孩子当然要跟父亲姓,甚至扯到了尊严问题。就这样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婚事也被耽搁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个例,在中国社会,这类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婚姻质量和家庭和睦。从网上了解到,一些小夫妻闹离婚对簿公堂,居然就是为了子女的姓氏问题。

婚姻法规定,子女姓氏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中国,子女随父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传统。在传统观念里,家族的传承需要通过姓氏这一种形式,以前家里的子女多,还可以通过“协调”、“互补”来使男女双方家长满意,至少每个家庭都能有孩子来继承自己的姓氏。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当上父母,孩子又只有一个,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不容易了。可是,是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遵从传统,让小孩随父姓呢?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新闻,说在美国找到一个叫鲁滨逊的成吉思汗后裔,方法是通过Y染色体的对比。这让我想到了我原来的一个男同学,他很小时父母便离异,被母亲带大,于是便随其母亲姓。当时我觉得这是不可理喻的行为,但有人就说姓氏最早就是母系传承的,况且现在强调男女平等,跟谁姓都一样,更何况从生物遗传学角度来讲,父母的细胞核信息是等量地传给子女,而且细胞质是由母亲传给子女,而父亲的细胞质几乎不能传给子女,也就是说从母亲那里得到的遗传信息更多,所以子女更有理由跟母亲姓。当然这是支

持子女从母姓者的理由。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利用校内、微博、QQ及现场采访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其中共调查了年龄为22至29岁的独身子女共89人,42名女性和47名男性。调查结果显示,21%的女姓表示希望将来自己的子女随母姓,29%的女性认为小孩还是应该按照传统随父姓,剩下50%认为小孩随父母双方姓氏都可,可通过协商决定。其中,认为小孩应该随母性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女权解放,女性有权利要求自己的小孩随母姓;认为小孩该随父姓的女性则认为还是应遵从传统;剩下一部分女性则认为在决定小孩姓氏上也应该男女平等。而对男性的调查结果则有所不同,55%男性表示希望将来自己的子女随父姓,,43%男性认为小孩随父母双方姓氏都可,只有 2%的男性认为小孩应该随母姓。很多男性受访者表示,即使自己对小孩姓氏问题持开放态度,但迫于父母方的压力和社会大众的认识,自己也不得不坚持让小孩随父姓。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男女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独身子女的下一代究竟应该跟谁姓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开始不羁于传统,有了更加开放的态度。当然,上面的调查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把社会上对这一问题的普遍看法与该调查结果相等同。首先,该调查中的调查对象数量有限,且由于作者接触的人群的局限性,使得该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大学及以上学历,且多为南方的22至29岁的独身子女。

另外在这里介绍一下,关于这个问题,某些学者的所持有的与上述三类完全不同的观点。著名遗传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卢大儒从遗传学的角度,提出一种兼顾男女双方姓氏传递的建议“子随父姓,女随母姓”。他认为,姓氏传递如同生男生女随机化,既有科学性又体现公平,有利于消除“生女不生男是断后”的观念。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是XY。下一代男孩总是从上一代父亲那里继承Y染色体,这是祖先唯一不变的传承。同时我们身上有母亲传递的线粒体遗传基因,这种传递能够通过母女的垂直传播,一直传递下去,如外婆传给母亲,传给女儿,再到外孙女等,这些传承者和母系祖先拥有共同的线粒体DNA。从上述两方面考虑,“子随父姓,女随母姓”是具有科学性的。卢教授认为,他基于遗传学提出在传统“潜规则”里补充进母系姓氏,让姓氏传递如同生男生女一样随机

化,让人们开始接受女儿也可以“传宗接代”的理念,从而可推动“重男轻女”这种观念的逐渐淡化。

作者认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从父姓是约定俗成。在中国这样一个推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却是有它的特殊性在的。我们80后的这一代很多都是独身子女,都背负着为家庭传宗接代的责任,在处理子女究竟应该跟谁姓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妥协的心,才能让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稳定。

对于这一问题,很多网友提出了许多颇有创意的回复,力求将这种矛盾缓和让父母双方都满意。下面举几个例子。

父姓+母姓。这样的解决方式被很多家庭接受。孩子仍然姓爸爸的姓,妈妈的姓紧随其后。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既了却长辈共同心愿,也表明孩子是夫妇爱情的结晶。作者也发现,现在小朋友四个字的名字多了不少,可是一问前面两个字并不是传统意思上的复姓,而是自创的,例如余戴、陈林等。

重新组合式。有的人别出心裁,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父母姓氏的组合体。例如丈夫姓李,妻子姓楼,两人在姓氏上都有个“木”字偏旁,于是把这两个“木”字偏旁合在一起当作儿子的姓氏。

“姓以稀为贵”。如果一方的姓在全国属大姓,如王、张、陈等,而另一方的姓氏非常少,那么就用少见的姓。有位姓游的网友,丈夫姓李,两人一致同意,孩子姓游。理由是“稀有姓氏近乎绝迹,需要大家保护。”

作者认为,只要当事双方平心静气商量,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名字毕竟是一个符号,如果仅仅为这个闹得夫妻不和,实在得不偿失。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家庭越来越小,承祖概念日趋淡化,所以姓氏的淡化也将是个趋势。在不久的将来,相信这个问题将会不成为一个问题。

人类学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类人学您了解多少呢?相信大家一定都给小编一样对它一知半解吧,那如果哪一天您需要写关于它的学术论文该怎么办呢?为此小编找到了一篇关于类人学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下类人学吧。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施蒂纳与尼采 3.施蒂纳与阿多诺 4.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教育人类学研究

(二)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义 台湾詹栋梁在其《教育人类学理论》一书中,列举了5位德国学者关于教育人类学的定义。 ①(1)陆特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陆特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探讨由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与精神改变的一门学问。” ①詹栋梁:《教育人类学理论》,39—46页,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滕星著.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民族出版 (2)哈曼的教育人类学定义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哈曼(BrunoHamann)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理论、模式、结构导论》一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是:“教育人类学提出人类学问题,在教育科学范围内加以解释,一方面解释教育的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建立,一方面解释对人的要求的正确观点。” (3)胡希克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埃森大学教育人类学系教授胡希克(RollBernhandHusch—ke)在其《从人类学批判到行为人类学——科学理论和规范批判的思考》的论文中,提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所探讨的不再是根据那些成人或儿童所具有的本质,而是根据那些教师或儿童所需所愿来探讨。也就是扬弃人的本质,找寻了解人的行为。” (4)布尔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梯宾根大学教授布尔诺(OttoFriedrichBoHnow)在其《教育人类学即普遍教育学的整体核心》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经验的人类学,是不同的邻近科学的原则,其结果的综合把握。” (5)萧艾尔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汉堡大学教授萧艾尔(HansScheuerl)在《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探讨的是人的生活之路,从儿童开始就针对他的学习能力与教育的需要性的生活之路提出探讨,并长时期地给予教育的帮助。”詹栋梁认为:“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对于教育人类学所下的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而下的,有其代表性。例如陆特的定义偏重在哲学方面,布尔诺则偏重在经验方面,哈曼偏重在现象学方面,胡希克则偏重在心理方面,而萧艾尔是偏重在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方面。”詹氏认为,无论从哪一方面去为教育人类学下定义,都离不开人与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总结了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的定义后,詹氏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提出了他的观点:“教育人类学是从教育的个别现象研究所获得的概念,对人进行综合性了解,并根据教育的事实性不同的观点而建立以人为主的教育学,其理论探讨人的知、情、意,利用人的本质作用与教育条件,促使人的改变与人的形成,而达到研究的目的。”2.哲学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陆特认为,教育人类学有4个主要内容需要加以研究:即A.人的可塑性,B.遗传的作用,C.人的成熟,D.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梅尔兹(FritzMarz)在其教育人类学专著《教育学的问题——教育人类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内容有:A.人的学习的需要性,B.人的教育的需要性,C.人的学习能力,D.人的可教育性;戴波拉夫在其所写的《在教育学的范围中的教育人类学的问题与课题》一文中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A.人的生长——教育与生物学的关系,B.人的成熟——成熟即学习,C.人的学习——学习改变人的本质,D.人的适应——人的社会适应;加纳在其《教育人类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7个内容,即A.人的身体生长,B.人的情绪发展,C.人的知识来源,D.人的沟通工具——语言,E.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F.人的历史文化,G.人的宗教信仰与道德培养;布尔诺提出了4个主要内容:A.人的情绪本质,B.人的本质与现象,C.人的希望,D.人的道德。詹栋梁将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提出的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即:人的教育可能性与人的教育的需要性。综上所述,欧洲德奥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摘要: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密切,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系统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更好的把握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差异;共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 (2011) 14-0065-03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成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涉及到人类的来源、形成、演变、人种等人体方面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相对于"体质人类学"而言的,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它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源于西方,"是指一种有关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措施,乃至包括各种教育、卫生、保险及其他公益事业"。西方有关社会工作一词

的使用,住往是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相通的。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总是拥有文化并永远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因此,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经常面临相同的课题。并且学者们常把文化人类学称为社会人类学,或把社会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却永远是描述全部的人的行为和解释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它不仅对世界上处在不同社会阶段的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而且也分析研究当代社会中人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与文化人类学接轨。当然二者的紧密联系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身的特色与独到之处,尽管二者都密切关注并研究,但研究视角却不尽相同,比如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般侧重研究文化传统及其内容,而社会工作侧重研究行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全面把握,既看到二者在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之处。

人类学期末论文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论文 题目: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 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指导教师:李晓芳 学生姓名:张锦滨学号:20153320143 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2017年6月10 日 2017年6 月10日

目录(黑体四号)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3) 正文 (4) 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4) (一)家庭的涵义 (4) (二)家庭的类型 (4) (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5) 二、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对人的主要功能的表现 (6) (一)处于形成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二)处于成长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三)处于成熟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四)处于衰老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三、个体对家庭的影响 (8) (一)个体影响家庭的形成 (8) (二)个体影响家庭的结构 (8) (三)个体影响家庭的文化 (9) 四、建立和谐家庭的对策 (9) (一)发挥良性家庭文化的作用 (9) (二)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系统 (10) (三)加强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体功能的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存在单位,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模式的思考方法,以核心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家庭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家庭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等生命周期中人的行为的表现,同时对社会中存在的特殊家庭和病态的家庭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如何在新型社会中完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的功能性,实现人与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家庭生命周期人类的行为生态系统模式 Abstract: Family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of soci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important form of system and the community .Family is not only for living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Famil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Model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inking method to the nuclear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family formation, growth, maturation and aging life cycle,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behavior, and exists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ial family and morbid family structure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trie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family in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enhance the functional sex of the famil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among people and family and society. Key words:family family life cycle Human behavior Ecosystem model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而离不开社会。作为一个人,我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社会性,我们的性别,行为规范都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有人会说,是社会让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人。而人最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应该是在家庭这个摇篮中。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不仅承载着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塑造人的社会性。家庭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家庭这个环境中生存,当然这里不讨论比如狼孩等个别一生下来就不被社会“熏陶”的“人”。可见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在人出生后就开始伴随并不断强化。而家庭随着个体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个发展阶段的家庭对人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家庭结构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本文以家庭作为人的活动载体,用生态系统模式的思维方法,通过家庭与个人的相互影响,重点论述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家庭的反作用,试图探讨更为合理的、和谐的家庭与人的关系。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学科的研究领域是限定和表现学科目的的重要标志。教育人类学产生于教育与人类学这两个有广泛渗透性学科的联姻,这就注定了它有着一个面对教育所有领域的复杂广泛的学科领域。这就使许多研究者常常无法招架,很难真正把握,也推迟了学科成熟的时间。目前,教育人类学仍属发展性的,各种派别、团体、个人把握其研究都有限,又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因此不同领域各有千秋,纷繁多样。有人对美国几本权威的教育人类学文献目录和杂志作随机抽样调查,其研究所涉及领域不下十来个方面,这里归纳为十个方面。 1.教育与人的生成 通过人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来考察教育如何使人变成人,成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社会人,考察教育与人的存在、与人性的关系,与人的特性以及人的自我定义的关系,阐述教育与人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性、人类的可塑性、可受教育性及对教育的需要性和意向性等教育的本质功能。 2.教育与人类演进 在探讨文化进化论等人类学流派基础上,从宏观上研究教育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教育与人类起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特点和演变,以及在不同社会制度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种历史的整

体教育观点,重新定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揭示教育影响人发展的根本机制,提出现代教育的模式和未来教育的合理设想。 3.教育与文化变迁 一方面研究文化变迁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对文化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教育的文化功能,揭示教育与文化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1)教育人类学把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赋予文化以生命的高级文化体,文化与教育是互为条件的。(2)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以及这种不同文化功能对人的影响,考察其功能及原理,比较其差异,提供各民族、各地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普及科学的教育战略目标。(3)同时,教育人类学还应研究教育文化功能的演变,教育与个人发展中的文化不连续性问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儿童学习人类学研究 (1)研究人与动物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研究儿童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在何种程度上复演了生物的进化史,研究儿童各种才能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育策略。(2)研究学习差异,即不同民族儿童的学习,个体与群体的学习,广义与狭义的学习,多子女与独生子女的学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学习,性别学习等差异。(3)研究儿童的生物性能力、认识模式、心理倾向、大脑学习机制以及一切潜在的遗传程式

文化人类学论文

关于藏族婚姻制度的学习 关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妻多夫制,即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最为引人注目。 对于任何一种生命,其生物特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共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是一些因素导致该物种中不同种群生存方式的不同,因为同一物种中不同种群的生物特性是基本相同的。 一妻多夫制 一般观点认为,“所有亲属和婚姻系统中都有一个明确其乱伦禁忌的基本核心”,这对构建一个社会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人类多夫制之特别稀少就不奇怪了。 一妻多夫制的起源 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起源,有两种矛盾的观点。恩格斯很早就提出“群婚残余论”,他指出:印度-西藏的多夫制,也同样是个例外。有学者提出假设,西藏及其周边的一妻多夫制、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制,很可能源于古代印度。有学者认为“在某种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 作为一种适应,一妻多夫制能够产生出来而不依赖于历史的延续。” 从逻辑上讲,以下三条是不争的公理: 一、多夫多妻制(群婚)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现象; 二、一夫多妻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三、一妻多夫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发

现,这四种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始于原始混乱的性关系(多夫多 妻),终于一夫一妻;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特殊变化,一妻多夫既可能是原始群婚残余,也可能是从一夫一妻转化过来的。 由于藏族历史上没有实行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藏族的一妻多夫可能源于:原始群婚残余使得一妻多夫一直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经济制度)促使一夫一妻部分地转化成一妻多夫。 藏族婚姻 藏族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凡父系血亲的男女,绝对禁止通婚和婚外两性关系,否则要遭受严厉的惩处。姨表、姑舅表之间也禁止通婚。一夫一妻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也有古老婚俗的残存。藏族婚俗演进状态的痕迹显著。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的婚制 藏族的青年男女,多通过婚前的情侣和着桑关系建立感情,然后缔结婚姻关系。但是,正式结婚有的是以当事人的意志为主,有的则以父母的意志为主。以父母意志为主的婚姻,有的是拒绝当事人的要求,由父母为其另选配偶;有的父母通过媒人说合,缔结秦晋之好。不管通过何种途径结婚,藏族各地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禁止近亲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索取彩礼等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婚礼选择吉日良辰举行,由男方请喇嘛占卜决 定。结婚仪式隆重、热烈,男女双方要在佛 像前磕头才算婚姻成立。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是藏族婚姻的另一大特点。多偶制婚,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两种。多偶婚家庭占家庭户的比例不大,而且各地也有差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读《教育人类学》有感 ————关于人的论述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国,那时候德国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中,传统的安乐园使他们失望,消沉,因而人们开始进一步探索人的本质。因而,博尔若夫的这本书通篇便围绕人展开,其吸收了许多哲学及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教育事业有着不可多得的启发作用。 一、人与教育的关系 人是可教育的,且是需要教育的。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观点。早在博尔诺夫之前夸美纽斯①就说过:实际上,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确实,人类学研究表示,人不同于动物,一出生便有成熟的本能系统,人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人必须要接受教育,且是终身的(也就是终身教育)。同时,人不同于动物之处还在于他的不定型,所以他在后天的教育学习中便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人是可教育的。 博尔若夫对以上观点可以说是赞叹的,但他吸收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传统教育观认为,人的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人只要不断向前,最后必会趋于完善。即使出现了偏差,那也只是老师与环境的问题。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与教育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博尔诺夫认为,人的受教育过程其实是非连续的。他重点提出了造成非连续的两个因素。 1、危机 危机是与生存同在的,人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便必不可免的会遇到危机,如:社会危机,疾病危机等等。博尔诺夫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危机看作是破坏性的,实则是相当片面的。他认为危机实际上有其积极意义。博尔诺夫的这个观点即使从今天来看也是相当新颖的,常听人说的危机便是转机便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值得令教育者思考的便是如何使危机变成转机。这便要求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不在危机中消沉下去。当然,教育者也不能夸大危机,使学生在丧失将危机变为转机的信心。 2、遭遇 遭遇是一种突发事故,如丧亲,地震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遭遇的杀伤力要比危机大得多,他将人逼至一个极端,因而看清最本质的自己。比如,某个人总是被夸奖舍己为人,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却率先逃离了县城。当然,这种行为本生我们并不能说是错的,但 ①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1

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方法》 论文 题目:朝鲜族传统婚礼习俗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社会学2012级 姓名:尹哲锋 学号: 2114164058 2015年12月

摘要: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在迁入中国的一百多年中,其传统婚礼经历了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新郎、新娘的婚礼呈现出本民族的独自特点。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朝鲜族婚礼兼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婚礼;服饰;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都以独特的文化特征显示其独有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创造出的文化也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在一个民族中不断传承。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婚礼表达着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传递其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婚礼不仅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特殊且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 民族传统婚礼服饰是融合民族特性、文化特性、美学特性、现实需求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创造。我们进行民族传统婚礼的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认识民族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朝鲜族传统婚礼仪式 朝鲜族男女的联姻中间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这一点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子即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家答应了这门亲事,男方家就要往女方家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好小伙子的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要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果相合,女方就托媒人通知男方,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这时,男方可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将彩礼送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结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新郎一行人手捧用红布包着的木雕大雁来到新娘家后,新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然后把新郎让进客房--“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纱帽,系上冠带,新娘头戴“簇头里”、身着“汉衫”然后双双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结束后,新郎便开始“赏大桌”,即品尝佳肴,由新娘家的客人和自家的亲戚们陪同。行过樵礼仪式后,双方便正式结为夫妻。 过去,朝鲜族婚俗沿用中国古代的六礼习俗,非常传统复杂,礼仪繁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现在主要有纳彩、纳币和迎亲3个程序。 纳彩,就是定婚,男方家向女方家提亲时要送礼物。纳币,是男方家给女方送去青缎、红缎等彩礼。迎亲,即新郎迎娶新娘,正式举行婚礼,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新郎去新娘家迎亲,要带上用木头做的大雁,象征新婚夫妇像大雁一样忠贞爱情,永不分离。新娘家会为新郎办丰盛的喜宴。新郎坐在案前,须先喝3杯酒。喜案上最为醒目的是煮熟的整鸡,鸡嘴上衔着通红的辣椒。民间传说红为阳,可以驱邪避鬼,也隐喻早生贵子。在饭碗里要埋上3只鸡蛋,新郎吃一半,新娘吃一半,寄寓生儿育女、生活美满的良好

人类学导论论文

《人类学导论》期末论文 关于独身子女下一代跟谁姓的问题 从八十年代初以来,计划生育的国策已经实行了30余年。如今,第一代的独身子女们绝大多数已经为人父或为人母,80后的一代也都开始面临着成家立业与繁衍后代。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甚至变得严重化,比如独身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421”家庭模式的严重负担,人口老龄化等等。其中,有关独身子女的下一代该跟谁姓的问题近年来也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先讲一个自己家人的例子。我的一个表姐,家是南方的,跟男朋友恋爱两年多,准备结婚了。他们两人都是独生子女,不嫁也不娶,两个人就一起住在工作的城市,双方父母都在老家。男方家没有能力买房,便由我表姐家买房,男方买车。但表姐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以后表姐的孩子要跟他姓。我表姐夫是北方人,家里也比较传统,觉得孩子当然要跟父亲姓,甚至扯到了尊严问题。就这样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婚事也被耽搁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个例,在中国社会,这类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婚姻质量和家庭和睦。从网上了解到,一些小夫妻闹离婚对簿公堂,居然就是为了子女的姓氏问题。 婚姻法规定,子女姓氏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中国,子女随父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传统。在传统观念里,家族的传承需要通过姓氏这一种形式,以前家里的子女多,还可以通过“协调”、“互补”来使男女双方家长满意,至少每个家庭都能有孩子来继承自己的姓氏。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当上父母,孩子又只有一个,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不容易了。可是,是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遵从传统,让小孩随父姓呢?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新闻,说在美国找到一个叫鲁滨逊的成吉思汗后裔,方法是通过Y染色体的对比。这让我想到了我原来的一个男同学,他很小时父母便离异,被母亲带大,于是便随其母亲姓。当时我觉得这是不可理喻的行为,但有人就说姓氏最早就是母系传承的,况且现在强调男女平等,跟谁姓都一样,更何况从生物遗传学角度来讲,父母的细胞核信息是等量地传给子女,而且细胞质是由母亲传给子女,而父亲的细胞质几乎不能传给子女,也就是说从母亲那里得到的遗传信息更多,所以子女更有理由跟母亲姓。当然这是支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发展特征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发展特征 无论是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还是教育人类学的历史发展或者研究主题的确定,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背景。可以说,是历史发展赋予这个独特学科的特定发展特征,为教育人类学奠定产生的基础和未来前景。在目前考察教育人类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中,最早提出教育人类学概念的当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他于19世纪50年代作《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以“教育人类学”之概念批判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学无视人性,主张创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学。因此,历史发展是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并赋予特定研究主题的关键因素。 1.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 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的开基之石,而工业化运动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工业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人类学以及教育人类学发生和发展之渊源,都与工业化运动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教育人类学是工业化时代发展的产物,既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业化社会中教育中的问题达到不可协调的情况下出现的新解决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人类学与工业化有内在联系,必须为工业化服务,致力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

教育人类学最早兴起于美国和德国,但在这两个国家中的教育人类学却具有不同的学科特征,这是因为工业化向这两个国家现代化中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问题。美国工业化迅速,移民剧增,教育上多元文化碰撞剧烈,教育家休伊特于1904年和1905年先后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人类学与教育》和《教育中的种族因素》等文章,倡导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和解决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教育问题。20年代德国学者阿·胡特的《教育人类学的本质和任务》、格尔曼娜·诺尔(H.Nohl)的《关于人类的教育知识》等论著,却致力于探讨和解决人及人格健康发展中的教育问题。 二战后,教育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大发展,并于70年代之际发展成学术性学科,这也得益于工业化的更大发展。战后世界新科技革命爆发,经济发展迅速,并由此引起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以及1968年的“五月风暴”和70年代经济危机等带来的种种发展与教育问题,促使这一时期教育人类学研究异常活跃,发表了大量论著,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队伍,而且对教育与人类发展的研究有重大突破,逐步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为认识现代教育与人类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新视角。 2.文化分析的学科特征 教育人类学对教育与人类发展的研究视野及学术立场,与教育学研究有重大的差异,它是一种研究教育问题的人类学研究。这是教育人类学区别于教育学的重要学科特征。

文化人类学论文

玛格丽特.米德和她的文化决定论分析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有感 摘要:从古至今,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人们的行为、品性甚至性格特质都无一不受着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改变。而本书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决定论无论从思想行为上还是性别气质上都给了 我深刻的震撼和影响。本书通过对一百英里内的三个部落中男女性别气质差异的对比,揭示性别的气质差异并不是规定好的,而是社会文化决定的。我以此来分析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性别文化人类学性格特质文化决定论 一、关于作者和本书的写作背景 玛格丽特.米德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类学家, 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她有着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 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 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1978年逝世后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 米德诞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母亲则为争取妇女权益、黑人或移民待遇而四处奔走。米德 23 岁取得心理学的硕士学位,在研读人类学博士学位五年后,决定走出教室去从事田野工作,原来准备选择南太平洋群岛的波利尼西亚文化作研究对象,希望在他们的古老习俗及传统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蚀消失前作出观察纪录,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法兰兹·鲍亚士教授却因其地偏远危险而反对,二人终协商前往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Samoa)研究,因当地有一所美国海军基地,米德可以随时求助。 如果说法兰兹·鲍亚士是美国人类学之父,那么玛格丽特·米德就

是人类学之母。为了探究人类的本性和文化的多样性,米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偏僻地区的当地研究事业。 米德在长达50多年的岁月里,寻访了连男人都很难承受的危险和孤单的偏远地区村子。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新几内亚的塞皮克(Sepik)河边与马努斯岛,还有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她用毕生的心血去进行试验和研究的男女文化性差异与养育、文化与基质的关系,给当时被弗洛伊德心理学所支配的人类科学投出了新的疑问。同时,她又为伸张女性人权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米德将人类学广泛地传播给了大众,因此,美国社会得以从狭隘的文明优越主义中摆脱出来,去看外面的世界,并关注其他文化。 米德根据萨摩亚的田野研究资料,于1928年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探讨了正值青春期的萨摩亚少女的性和家庭风俗,针砭美国社会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轰动一时。在她的观察中,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当然,由于米德自己是女性,未能亲身参与萨摩亚人只准男性参加讨论政治、宗教、经济的聚会,使她对整体社会的运作体系的了解有了很大限制。后来米德再以《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对西方社会中的“性别”议题投下炸弹,影响了整个世代的女权运动者,成为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支持因素。。她描述的原始部落都在新几内亚,米德以这书奠定性别的文化决定论。 米德也如她自己的人生所展现的一样,对于性和婚姻采取了“宽容”

2018秋教育人类学试题

94 分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是确定课堂人种志研究对象的最主要因素。(2 分) A.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B.研究资金 C.研究队伍 D.研究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 分 2、“功能学派”主张重点研究文化与社会的( )问题。(2 分) A.公民权利 B.结构互动 C.学校成长 D.社区发展 我的答案:B 得分:2 分 3、人的( )的生成是人的生成的关键标志。(2 分) A.身体 B.主体性 C.感觉 D.技能 我的答案:B 得分:2 分 4、以下哪种不属于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 )(2 分) A.使学校教育远离社会文化 B.重视教育机构的文化联系 C.重视学校文化功能 D.注重本地人作用 我的答案:A 得分:2 分 5、课堂人种志是研究者在( )中做研究。(2 分) A.家里 B.课堂 C.课外 D.校园 我的答案:B

得分:2 分 6、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注重( )(2 分) A.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研究 B.教育与人类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C.教育与政治关系的研究 D.教育与经济体制关系研究 我的答案:B 得分:2 分 7、( )是创新文化的关键。(2 分) A.培养官场人员 B.培养教书匠 C.培养管理人员 D.培养创造性人才 我的答案:D 得分:2 分 8、学校教育又称为( )(2 分) A.单轨制教育 B.非正规教育 C.制度化的正规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我的答案:C 得分:2 分 9、( )是文化构成要素的核心。(2 分) A.事物 B.法律 C.语言 D.学校 我的答案:C 得分:2 分 10、人类的整体进化主要是以( )的水平和形式实现的。(2 分) A.教育发展 B.社会存在 C.集体主义 D.能力进步 我的答案:A 得分:2 分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每年的毕业季都是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难点一直,在这里小编围绕教育社会学专业整理了一部分优秀的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行参考学习。学术堂在您论文写作过程中祝您一臂之力。 1.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2. 高等院校量化分析类课程主客一体化教学评价研究 3. 关于《现代礼仪》课堂教学的思考 4.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成效差异的实证研究 5.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6.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7.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8.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9.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 大数据背景下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统计学教学探讨 11.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导向的框架构建 12.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3. 论中职礼仪课程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14. 大数据时代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15.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6.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17. 日本青年的道德教育研究 18.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高职统计学微课程教学理念研究 21. 浅谈《商务礼仪》教学方法改革--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为例 22. 基于MOOC技术的《统计学》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 23.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4. 改革统计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5. 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课程教学中资讯视频的应用 26.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27. 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28. 微课形式的礼仪教学改革 29. “探究式-团队联合-行动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30. 高职《统计学基础》教材案例化的几点思考 31.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2. 影视文本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探究 33.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4.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统计学》教学满意度实证研究 35. 参与式教学“六步法”在高校“服务礼仪”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6.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7.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8. 基于PBL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9. 基于交互式教学的礼仪课程设计 40. 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41.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