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精选的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书法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欣赏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1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2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3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4

书法中欧阳询用笔论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力,诚加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纸棱,撇娘密绍,务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逯连而掃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感谢您的阅读!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中国书法与篆刻》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与篆刻 ●课程意义:书法和篆刻是中华名族悠久的文化艺术,艺术价值非常高,生活气息也很浓厚。其学习主要有实用和欣赏两方面的意义,同时还融入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启发智慧等多方面的意义,而对其的学习不尽是继承先辈的丰富遗产,且是对中华千年艺术文化深厚底蕴积淀的感知体会,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学生的对书法及篆刻的认知面比较窄,知识不丰富,知识概念化,但他们还有自己的,不是很成熟的审美认知。只要善加引导, 得当,得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见解,敢于实践、多学实练,在交流中培养起自信的书写能力,主动的求知欲望,科学的学习能力,让其浅显的认识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渐渐加深与完善。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性学习方式:“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实践为实战,思维为主攻”。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书法篆刻学科特点,设计诱思:用眼睛欣赏书刻美——用心感受书刻美——用语言表述书刻美——用双手实践书刻美——用心创造书刻美。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制作声情并茂的情境课件,运用动感画面,情景音乐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实践演示、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轻松且具探索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取知识,从而突出主体地位,实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备课资料:教科书、教参、书法篆刻相关书籍材料、演示材料、作品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课时:4课时(自我调整) ●授课类型:新授课鉴赏课实践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双向目标: (一)、书法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特征。 2.认识书法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学习书法的执笔法、基础运笔方法。 4、学写书法的姿势,书法的运腕。 5、书法学习如何选帖临帖。 6、书法的演变过程、五大书体、重点讲析篆书。 7、经典大师及作品赏析,实践演练。教师指导。 (二)、篆刻教学目标 1.了解篆刻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篆刻的艺术形式特征。 2.认识篆刻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学习篆刻的刀法技法、篆刻基本步骤。 4、学写篆刻的姿势,篆刻注意要点。 5、篆刻学习如何选帖临帖。 6、经典大师及作品赏析。 7、实践演练。教师指导。 ○能力双向目标:了解书法篆刻教学是以传授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为内容,学习其表达形式及笔墨意境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染力。了解其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特有魅力。从而热爱、继承发展中华文化。在掌握书法、篆刻的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寻找适合于抒发自己情感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中国书法作品的感受,分析、理解,引导、培养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感悟与理解。 ○情感双向目标:通过学习从审美的角度提高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以及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法:因书法、篆刻的学科专业性较强,学生接触的较少,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书法、篆刻作品作深入分析,结合多媒体,通过直观演示进行教学,运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概括提炼、激发兴趣,正面讲

书法篆刻艺术资料

《书法篆刻艺术》

“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1、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八面出锋3、王铎:连绵奔放;4颜真卿:浑博开张 用笔: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2、方笔:阳刚:放纵:露锋3、圆转:阴柔;收敛;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三、书法的人文精神及哲学内涵 1、实质:人的思维、精神、性情、习惯、情感等综合状态的表现, “独立的艺术语言” “以书寄情”表现为一种纸张上呈现的特殊意境,为观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小楷、细腻、精微;草书豪放绵延;隶书天骨开张等,均为“人格的写照” 2、综合状态:“人品”“品质”“人品与书品合一” 1、生理状态(物质层面) 〖1〗年龄(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期,手指肌肉不健全→生、拙、笨、难看→天真、无知、幼稚、无心机、不遮掩 (2)青年:蓬勃、有朝气;心智健全、思维独立(讲才气、积累人生经验、悟性)、有追求、理想、抱负→张扬、自由、奔放、个性→有理想、敢破敢立、无畏、锋芒毕露、易轻浮 (3)老年:生理迟暮期;心性内敛、沉稳包容、智慧(讲学养、才学兼备、鸿儒饱学→自然上升至高的艺术境界。长寿时间积累→返朴

归真(内敛、浑厚、老辣→人生经验丰富、多理解、思想深刻。〖2〗肌体状态 (1)健康:生命力旺盛、有朝气、积极、鲜活、强烈 (2)病态:生命力衰弱、无朝气、消极、孱弱 2、心理状态 〖1〗感性→情绪化、宣泄、抒情、昂扬、悲愤 (1)《兰亭序》抒情怡性、感悟人的生死价值、意义。 (2)《祭侄文稿》发泄悲愤。痛斥奸权 〖2〗理性 (1)胸襟:宽广、狭隘、“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音稀声”; 庄子《逍遥游》胸襟、想象力“鹏程万理”鲲、鹏 (2)个性:个体差异、千人千面、不可重复、如:毕加索抽象艺术(3)修养:文化底蕴、个人经历、“文化”→“文而化之”,思考、善悟、变通、活用 (4)学识:知识面宽广、触类旁通 (5)世界观: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人文思想、理念(个人审美情趣)体现一个人精神追求的高度,巧→拙:美→丑;《巴黎圣田院》表象→实质(简单、外在的漂亮是短暂的如:外貌、刘文西)厚→薄 性情、性格、习惯(惯性思维、技法的惯性) 书写艺术→回归至人性抒发的层面 3、审美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精选的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书法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欣赏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1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2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3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精选图片4 书法中欧阳询用笔论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力,诚加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纸棱,撇娘密绍,务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逯连而掃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感谢您的阅读!

书法篆刻艺术

《书法篆刻艺术》 撰写人:童辉 <第一章> 书法艺术概述 <第二章> 楷书的源流及历代书家、代表作品<第三章> 楷书基本用笔

<第四章> 常用的基础笔画演示 <第五章> 楷书的用笔技法 <第六章> 欧楷的结体规律与节奏的审美 <第七章> 1、行书体的简要介绍、《兰亭序》文本解读 2、行书技法基础。 <第八章> 行书技法用笔 <第九章 > 行书各时期名家简介 <第十章> 书法史汉字书体演变简史(一) <第十一章> 汉字书体演变简史(二) <第十二章> 章法的美学意义及形式介绍 <第十三章> 书法欣赏的标准与书学审美 <第十四章> 篆刻的基础知识 <第十五章> 篆刻的刀法 <第十六章> 书法欣赏与学书修养 殷朝文字赏评 硬笔书法技法1 硬笔书法技法2 3硬笔书定分布规则 <第一章> 书法艺术概述 一、书法的概念与人文内涵; 1、定义:(1)"书"中国汉字;"法"书写汉字的方法;即写字方法 (2)哲学化的概括为: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 它是书家修养、个性、才情、精神追求的物化载体。 2、特征:中西方思想,美学方面的比较"抽象的线性表现" "工具"决定书写性质:(1)笔、墨、纸、砚:"柔"、" 黑与白"简洁生动概括(2)硬笔:"硬性"单一、符号简单、强调形式,如拉丁字母大小写,黑体,罗马体。 符号形式:(1)中:真、草、隶、篆,形式丰富多样 (2)西:拉丁字母,符号形式单一 作品形式:(1)中:斗方、条幅、扇面、对联、条幅 (2)西:单一 3、三要素:(1)笔法:用笔之法(2)间架:结体、造型(3)章法:形式布白的规划设计书法的书写载体:→汉字(超方音,具有超越方言障碍的交流功能) 三要素(性质):书法与东方意识,是书法的录魂;抒情性;传统文化思想的物化载体。"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1、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八面出锋3、王铎:连绵奔放;4颜真卿:浑博开张 用笔: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2、方笔:阳刚:放纵:露锋3、圆转:阴柔;收敛;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结字:相互协调呼应,"避让" →"礼让""呼应" → "礼貌"有打招呼、有应答 章法:上笔连下笔"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二、书法的相关知识: 1、书法史:①文字的历史②人的历史○3书法家的历史 2、书法技法:①真、草、篆、隶、行、用笔技巧②构图技巧 ③笔墨技巧④抒情技巧

中国的篆刻艺术

中國的篆刻藝術 中國的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印章藝術發展而來的。瞭解篆刻藝術,必須首先瞭解印章藝術。 篆刻中國篆刻是以書法字體結合鐫刻製作印章的一種藝術。它于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因其字體多為篆書所以稱篆刻。篆刻藝術是由作為權力和憑證的古璽印發展而來的。明中葉以後發展成獨立的藝術式樣,並形成了各種風格流派,如明代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和以何震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程邃厚重、凝煉風格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鄧石如開創、黃易等西泠八家發揚光大的浙派。清末吳昌碩將古印、陶文、石鼓文等熔於刀法之中,以蒼勁古樸之風被尊為吳派。

書法與刻印的關係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秦前 據現有資料,中國最早出現的印章是商代的三顆璽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手工業漸趨發達,璽印的用途也逐漸擴大。這些璽印大多和戰國銅器上的銘文相合,其中也有許多是春秋時代的,很難分辨。在戰國時,各國文字各不相同,反映在璽印中的文字也不相同。這些璽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表現出了強烈的藝術性,反映了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的生動局面。 秦 秦印即秦統一中國後的官私印璽。"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以後,在政治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 戰國時,由於各國的文字不統一,因此要統一政令就極不方便。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力求簡潔、易認;制定了"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這種文字,外形基本上是方的,筆劃是圓轉的。它第一次把漢字在結構上定型,固定了部首、偏旁。由於璽印基本上是方的,為了製造璽印的方便,又定出一種專門用字叫"摹印篆",以便以圓適方。把璽印的名稱也作了規定,天子用的叫"璽",臣民用的叫"印"。這種璽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軌道上進行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秦始皇在位時間不長,所以這時的印章藝術尚不成熟,它只是在戰國璽印與漢印之間架起了一座過渡的橋樑。 漢代及魏晉南北朝 到了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代,印章的使用範圍更為擴大,印章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開始,西漢印章承襲秦印制度,明顯的標誌是白文印用邊框,後來漸漸去掉邊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致,表現出一種端正莊嚴的氣象,反映了漢代強大昌盛的威儀。到了東漢,由於手工業更為發達,印章製作趨於精緻。印章

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知识点汇总

中国书法篆刻艺术: 魏晋以前书法:(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 1.甲骨文,又称契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有比较成熟的文字,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2.金文,又称钟鼎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3.大篆,现发现的“石鼓文”是迄今所知传世的最早的石刻大篆文字。 4.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文字。 5.隶书,特点是“蚕头燕尾”,“四代汉碑”是《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 6.草书,汉代新出现的书体,草书可分为章草和今草。22 魏晋南北朝书法: 钟繇,字元常,三国时期,代表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22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品《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丧乱帖》。22 王献之,代表作品《中秋贴》.《鸭头丸帖》。22 王珣,字元琳,代表作品《伯远帖》。22 隋唐书法:(书法达到新的高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草书:张体、怀素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柳公权楷书《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行书有《祭侄文稿》。23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23 宋代书法:(书法艺术呈现市民化趋势) 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还有赵佶“瘦金体”。23 苏轼,代表作品《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书墨迹,被誉为“苏书第一”,又被称为“天下第三大行书”。23 中国篆刻艺术: 中国篆刻是以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23 文彭,明代,文徵明之子,尤以篆刻擅名,后来的篆刻家奉他为篆刻之祖。他对恢复汉印的传统作出了努力,他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23

高中美术鉴赏专题 书法篆刻

九:书法篆刻 重点难点 中国书法源源流长,它是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好书法这一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要了解和认识中国书法,有以下重点需要掌握:(1)了解我国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2)掌握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书体特征。(3)进行名作赏析。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我们应该明确篆刻的含义、历史以及工具材料,并能进行名作赏析。 知识归纳 书 法 一、概述 1.中国书法的特点: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化与具象性的统一;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2.中国书法的类别。 (1)按字体分,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按字迹显示的材料分,有甲骨文、金文、简牍书、石刻文、纸本书等。 (3)按书法风格分,有王(羲之)体、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苏(轼)体、赵(孟頫)体、董(其昌)体等 (4)按书法的幅式、形式分,有中堂、斗方、条幅、条屏、对联、横披、扇面、册页等。 3.中国书法的发展: 中国书法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划分为若干历史发展阶段: (1)先秦书法 。自有汉字产生至秦朝之前的文字,都属于“篆”字中的“大篆”。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书法作品主要有甲骨文、青铜文、石刻文、帛书和简书。 (2)秦代书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布“书同文”政策,以小篆推行天下,与大篆相对应的小篆产生了。 (3)汉代书法。汉代初期,篆书仍是正体,但汉字的隶变趋势在发展,西汉晚期,这种隶变已逐渐完成,这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完成。到东汉时期,隶书作为一种字体和书体已完全成熟。 (4)魏晋南北朝书法。这一时期是楷书及与之相应的行书、草书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并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 (5)隋唐书法。隋唐时期,楷书、行书、草书通行天下。尤其是楷书达到完全成熟。唐揩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 (6)宋代书法。宋代仕人对唐代书法的“尚法”有所改变,文人在行草书方面崇尚自然率意的情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人“尚意” (7)元代书法。元代书家对宋代的“尚意”书风有所不满,提倡学古人,发晋唐,被人称 课标要求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书法、篆刻作品, 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

中国篆刻艺术17580021

中国篆刻艺术17580021 任课教师:唐志明(讲师) 课程简介: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几乎承载了中国人所有的思想和审美,也是人文修养道德的最好体现。从欣赏到书写到篆刻,这期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具体精微的刻印技巧。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进入篆刻艺术殿堂,从学会欣赏到掌握一般篆刻能力,进而达到陶冶性灵、美化生活、崇尚高雅、抒情达意的目的。 教师简介: 姓名唐志明 艺名鉴堂 职称讲师 主要经历 省部级及全国级展览 1986年创办秋石印社,入编《中国印学年表》(西泠印社) 1988年黄河碑林诗书画印国际展 1989年全国首届东峰碑林书法篆刻大奖赛 1989年太极杯全国书画比赛 1989年玉峰杯全国书画大赛 1991 年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4 年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5 年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日本韩国协办1995 年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1995 年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 1995年二十世纪中韩书法家作品精鉴 1997 年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2008年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展西泠印社 2010年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

其他展览 1986年首届上海市书法篆刻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1996年青啤杯全国书法公开征集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00年上海市新世纪书法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05年首届上海市青年书法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10年首届上海市草书书法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10年首届上海市青年篆刻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专访 2001年《写字》杂志专栏介绍 2002年《海外留学生》杂志专栏介绍 2012年《上图导航》杂志专栏介绍 2013年《闵行报》专版介绍 2013年《Shanghai Daily》专版介绍 著作 1999年合著《我的名字叫中国》大型文选书法篆刻部分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年合著《海上篆刻十家》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专著《鉴堂印举》香港新亚洲出版社 2006年合著《秋石印社作品集》香港新亚洲出版社 2008年入编《上海现代篆刻家名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发表 书法、篆刻作品散见于《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杂志》、《中国篆刻杂志》、《书法报》、《书法导报》、《新民晚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杂志》、《上图导航》等报刊杂志。 作品特色简介 唐志明,字静安,号鉴堂,茗轩子,别署抱元斋。祖籍上海。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吴颐人先生。书法以汉魏晋唐为宗,篆刻立足秦汉,旁渉明清诸家。艺术旨趣崇尚“清、正、朴雅”,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新意。作品具有朴素、

中国独有的艺术篆刻

中国独有的艺术—篆刻 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 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清代皇帝二十五宝(皇帝奉天之宝)篆刻,就是以刀代笔, 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中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来的演变和发展,中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正因为中国文字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得篆刻这门以文字书写形式为表现内容的传统艺术,有了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汉篆(即缪篆)为主。 宋元之后,用字范围渐有拓宽,隶书、楷书,甚至行楷等,有时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具风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但是不论篆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编辑本段篆刻艺术溯源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 篆刻艺术简介 篆刻是一种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艺 术。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 艺术品。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 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 私人用印统称“印”。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 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 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 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 白文印(阴刻、阴文)。 传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 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 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 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艺术概述

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中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来的演变和发展,中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正 因为中国文字具有 这些特点,才使得 篆刻这门以文字书 写形式为表现内容 的传统艺术,有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 用,一般以大篆、小 篆和汉篆(即缪篆) 为主。宋元之后,用 字范围渐有拓宽, 隶书、楷书,甚至行 楷等,有时也被引 人印章。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具风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但是不论篆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当今杰出的中国30位书法家

当今杰出的中国30位书法家 首届《书法》杂志论坛主题——《中国书法方阵·寻找30家当代优秀范本》评选活动已经揭晓。此次活动以无记名网络投票形式举行,吸引了众多百姓参与其中,完全凭借大家喜爱真情流露,而不以书法家的地位、名气定夺。这很有新意,所以也使诸多活跃当前书坛“大人物”落选了!这30位书法家分别是(以其得票数高低排列): 1.曹宝麟 曹宝麟,1946年5月出生于上海,斋号晏庐。曾任安徽省书协副主席,现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兼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沧浪书社社员。多次担任全国中青展、全国书学研讨会、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书法作品自1982年起,多次在全国大型展览中获奖,并应邀参加一系列国际、国内名家提名展、邀请展、交流展,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曹宝麟书法精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曹宝麟》、《抱瓮集》、《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中国书法全集·蔡襄卷》、《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 曹宝麟书法欣赏:2.李刚田

李刚田,1946年3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其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及其它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书学、印学论文多次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全国印学讨论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多次被聘为全国重要书法篆刻展、赛活动的评审委员。着有《隶书教程》、《篆刻教程》、《李刚田篆刻选集》第一卷、《李刚田书法选集》、《篆刻初步》(合着)、《李刚田书法篆刻集》、散文随笔集《边缘断想》、《李刚田篆刻选集》第二卷、《中国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李刚田卷》、《历代印风·黄土陵印风卷》、论文集《书印文丛》等。曾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书法龙门奖金奖、全国篆刻征评优秀奖、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二等奖、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李刚田书法欣赏: 3.丛文俊 丛文俊,男,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49年生于吉林市,

中国篆刻艺术之两汉官印鉴赏

两汉官印鉴赏 两汉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印风平直方正,方中寓圆,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两汉时期官印的制作虽遵循着一定的等级制度,但各个时期的官印印体厚薄、纽式形状以及印文风格都有一定的差别。汉初官印印面仍仿秦制施田字界格或日字格,构图比秦印丰满茂密。纽式以鼻纽为主,同时出现了秦印所无的蛇纽和鱼纽。标准品有“宜春禁丞”、“旃郎厨丞”及“皇帝信玺”封泥等。惠帝至文景时期的官印,印面已多不施界格,多数为4字,官名5字的则合文为 4字。印文笔势多圆转,印体较薄,均背平。已不用蛇纽和鱼纽,而鼻纽、龟纽始成为官印的基本纽式。此期官印鼻纽仍多保持秦及汉初形态,纽面较窄,纽体略圆。龟纽的龟腿较短,头微突,体扁平。鼻纽印标准品有“川侯印”、“楚永巷丞”, 龟纽印标准品有“侯之印”。武帝至西汉末官印,二千石、中二千石印均5字,称“章”,中下级官印均4字,称“印”,侯印亦称“印”。字体宽博,笔势雄劲而略呈圆转,布局严谨饱满,风格凝重大度。龟纽印的龟体比前期略高,背隆

起,施六角重环纹,形态逼真。鼻纽印的纽形与前期相较边薄,面宽,孔大,呈覆瓦状,习称瓦纽。标准品有“雎陵家丞”、“山尉丞”等。东汉初期官印的纽式及文字风格 与西汉中后期印相近,东汉中期以后,时代特点才逐渐明显。这时的官印印体普遍加厚,龟纽印的龟颈加长,鼻纽印的纽边较厚孔小,有的纽面甚宽。印文篆刻多用直笔,笔势方折,字体更显方正,而无西汉印文之圆转体态。 汉琅琊相印,系清嘉庆年间大珠山下农民耕地时得之,属汉代相印中的白文印,银质,龟钮。文曰“琅琊相印章”,篆字,笔画粗而不呆滞,古朴静穆,布局谨严,给人一种浑厚、庄重、充实的感觉。方约25毫米,高约28毫米,重130克左右。为汉大珠山-杜鹃花谷印中的典范作品。

《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形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利、证明个 人身份的凭信物,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篆刻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 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 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 基础上不断创新,催生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 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篆刻艺术界也出现 了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当代的刘江、石开等诸多大师。 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 并创造至今。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契刻 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 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 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 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

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 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方寸之中表现大 千世界”。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 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 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 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 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 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 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 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 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 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 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 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 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漫谈中国传统艺术之篆刻艺术

漫谈中国传统艺术之 “中国印”——篆刻艺术 商 对于印章的起源,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早在唐代,杜佑在《通典》上曾有"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为钮"之说,然而未有实物可证之前,却难以为据。比较通常的说法认为,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其根据,首先是殷商已有书契刻制,另外;当时还出现过一种类似印章的"字范"。实际上,它根本不是什么"范",而是工匠在制作器物时,按压在初成的器壁或底部的印记,印记的内容多为陶工名,或者是主人的姓氏。其实,这些留置在陶器上的印记,即是人们常称的"印陶"或"陶印"。而真正以陶瓷作印材刻制的陶印瓷印,在唐宋以后方始出现。这些印子的文字简陋粗率,尽管大体上已具备了我国印章的某些表现特征,但由于实际应用范围狭窄,社会涉及面也极其有限。因此,参照流传和出土的印章实物,印学界一般多认为印章出现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已普遍使用。 春秋战国

人们一般把秦代以前的印章归称为古玺,现存古玺大多为战国时代的遗物。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诸侯列国各霸一方。各国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展,尤其在文字书体上不尽相同,形成了战国玺奇古诡异、天真烂漫、变幻莫测的基本格调,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时,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印章的应用相当普遍,"尊卑共之"。就是说,统治者与百姓庶民均可拥有和使用,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等级之分。 各国诸侯摆脱周王室的依附她位,各自称王,逐渐形成割裂局面,最初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国君在行使权力时,军事上一般使用"虎符",而在政治经济上则使用"印玺"了。 秦 印章,从广义上讲就是篆刻。它的起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印章的出现,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为"印章"的,而是称之为"玺"。到了蓁代,始皇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尊严,立出规定----只有皇帝所用的可称玺,而平民百姓所用的,只可称为"印"。于是,便又有了"印"这个名称。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印章即被法定为代表当权者权益的信物。其制规定天子之印称"玺",其材用玉;其余的只能称"印",且限用其他印材。自此,印章的名称、质料、钮制,甚至绶色,都有了相当严格的界定。秦始皇所制的螭虎钮"六玺",开了后世封建帝王玉玺制度的先声。 秦统一中国之前,东方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使用的文字并不完全相同。尽管都是同源汉字,但由于地域差异,它和现今能见的最早汉字----甲骨文有许多不同,和钟鼎器物上的铭文差异也相当悬殊。反之,它和当时东方六国流通的货币文字以及兵器、陶器及木简上的文字却十分相近。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介于甲骨文、钟鼎文和秦小篆之间的六国古文,有时也将它归入大篆的范畴。秦统一中国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命令丞相李斯改革文字,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与秦国不相同的文字,并将繁复的文字简化,使文字整齐划一;又因社会发展需要,增加了一批新字,编制成一套统一的文字,下令让全国通用。这就是著名的秦小篆,它在形体结构上更趋规范化,虽还保留了部分文字象形的意味,但已经趋于符号化,是上承甲骨钟鼎上古文字和下启隶楷现今文字的重要文字形式。小篆在秦印中的表现,也是有明显特色的。 在印材质地上,仍是铜质居多。在制作时铸造和凿刻都有,从现存的古印来看,秦时印章凿刻的较多。印钮比较简单,一般多为鼻钮,是战国古玺印钮的沿用和继承,只是钮体略为高耸而已。印面则也多方形、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印文也是朱、白文兼有。方形印都刻有田字界,长形或圆形印,多加日字界,以隔开印面文字,这是秦印玺印文的特定格式。印文字体都取秦小篆,齐整秀丽,凿刻圆润,笔势挺拔有力,刀法纯熟,耐人寻味。印面的切分并不成等比,使印面结构天然浑成。 隋唐 隋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印章,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高度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落以后,并未再次出现复兴的高潮。其原因,似乎与纸张的大量出现关系密切。 隋唐时期的官印和私印,一般都称"印",只有皇帝才称"玺"。武则天称帝后,认为"玺"字与"息"字读音相同,而息又和息灭、死亡有关,因此在改制后的延载元年(694)将"玺"改为"宝",而官租印章申特有的"记"字也出现了。 宋 宋代官印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印文多用"九叠篆"。其笔划来回曲折重叠,叠数不定,或三四叠,或七八叠,多的可至十叠。九叠篆的运用能使印面饱满,整齐雅致,但笔折繁复,难以辨认,有预防伪造的作用,正因为此,宋、元、明、清官方印章,大都仿此不疲,如"教阅忠节第二十三指挥第三都朱记"、"通远军遮生堡铜朱记"等,都是典型之例。另外,此时已有以楷书入印的,如"州南渡税场记"、"壹贯背合同"(使用于纸币)等。 元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灭南宋后人主中原,推行歧视汉人的蒙古族政策,在官方文书和官印中多使用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帝师八思巴奉命依据藏文字母创制的蒙古新宇,并于至元六年(1269)通过法令颁行。元人在沿袭汉印制度的同时,将八思巴文用入印章,如"管军千户印"、"隆镇卫亲军都指挥司经历司印"和"威州军兵千户印"等。由于灿烂的汉文化的影响,八思巴文不可能取代汉文字,又由于汉人不认识也不愿识八思巴文,使元人在行使权力时感到极大的不便。因此又在八思巴文背刻上汉文楷书供人辨识,有的则直接换成了汉文。

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书法水墨画体验与欣赏 期末

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书法、水墨画体验与欣赏 秦印篆刻艺术颇高 答:纯为实用 磨墨用的工具是 答:砚台 隶书的特点是 答:结构整齐庄重 印宗秦汉是指 答:秦汉印为古代印章的鼎盛时期 工笔画法是指 答:工整细致的画法 中国书法强调中锋用笔的传统源自于 答:篆书 小篆字体的结构特点是 答:是规范化的字体,字形长方,结构严谨,追求对称 中国画是"以形写神",追求的境界是 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大篆字体的结构特点是 答:保留着一些象形性因素,点画,结构,并不十分稳定 秦朝官、私所用的印均称为 答:印 秦印白文印面常有边拦界格如 答:口格;日格;田格 墨分为 答:油烟墨;松烟墨 水墨花鸟画具体包括 答:花鸟虫鱼禽兽 四大名砚是指 答:歙砚;端砚;洮砚;澄泥砚

文房四宝是指 答:笔墨纸砚 侧锋用笔是指 答:笔尖在笔画的一边;笔画一边光滑一边毛糙 方笔是指下笔时 答:竖画横下笔;横画竖下笔;收笔逆去逆收;笔画呈方形状 欧阳询的书体特点是 答:笔力刚劲;笔画方润;纤细得中;劲险刻厉;平正见险绝 对楷书叙述正确的是 答:八法齐备;结体方正;工稳端庄;实用性强 笔法就是笔画书写的方法包括 答:中与侧;方与圆;转与折;提与按 虾的动态主要表现为 答:弧形;指字形;一字形;弯形 行书具有 答:楷书的规矩;草书的流动;楷与草融为一体的形式 颜真卿善用几分笔?适合写什么楷书 答:三分笔;适合大楷 赵孟頫的书体特点是 答:法度严谨;字体秀丽典雅;笔画圆润;结构端正严谨;稳健和雍容 宋徽宗赵佶善用几分笔?适合写几分笔楷书 答:一分笔;适合写小楷 书法幅式的分类分为 答:中堂;斗方;条幅;对联;横批;扇面 我国楷书"四大法家"是指 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柳公权的书体特点是 答:结构紧劲;笔锋锐利;骨力道健;横与竖同重 水墨画的墨法要求墨色五色,五色是指 答: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