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

最重要因素

●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指导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

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

先行组织者幼儿园教学的有效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先行组织者幼儿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即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先行组织教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60―1963年),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实验到《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的创立。在这个时期,奥苏贝尔与其同事以大学生为主要测试对象进行研究,虽受到肯定评价,但未广泛推广,且未给出先行组织者的操作定义和设计方法,故研究成果有一定局限。第二个时期(1964 年以后),先行组织者理论得到广泛验证,扩大了研究范围,也克服了第一时期的方法局限性。 先行组织者策略提出之后首先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运用,

此后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为教师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时至今日,先行组织者的方法、模式和应用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早已把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应用和方法等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的实现幼儿教育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需要 从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来看,幼儿期儿童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进行的思维。例如,幼儿虽然能够对“5+3”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与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利用5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是数自己的手指才计算出结果是“8”的。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语言的丰富,为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此时,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的问题是具体的、形象的,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缺乏理解、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通过自己亲身活动来实现,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在学习进程中,个体的思维方向常常受一种心向行为的支配,这种心向行为颇似习惯性反应,可以缩短个体的思维历程。先行组织者具有制约心向特征与心理导向的功能。幼儿思维发展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 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 例如: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学提问中的应用作为第一个环节——发表问题,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往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谁来发表问题?形式与方法当然是千变万化的,效果亦是各不相同。最直接的,一些问题教材或课本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但更多问题则隐藏起来,这就要看教师的处理了。尽管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有些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势必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的导入环节或进程中加以提出。开放的课堂更多是让学生来找出问题、发表问题。如:在《约数》一课中,我只提示这节课中我们要来学习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成员——约数,接下来则引导学生大胆地置疑:“什么是约数?”、“学习约数要具备哪些前围知识(已有知识)?”、“应该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好约数?”、“学习了约数在生活中会有哪些用途?”……一连串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提问的能力,更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他们迫切地想将之解决,大胆地说,这堂课已经成功一半了。 但是,如果经常由学生来提问题,特别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久而久之,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就过于套式化,显得单调,如我在接下来的《约公数》一课中,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只是语言稍加变化,由于以前缺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学生照样提出了与《约数》一课中雷同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时更应注重提高自己提问的方法。基于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这一特性,我们应让学生采用前后联系、比较、区别等多种方法,充分提取大脑里已有的数学经验,结合新知识提出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在《公约数》一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公约数和约数两个概念相互链接,然后启发学生提出“公约数和约数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提与不提对学生解决新知识公约数及与约数的联系与区别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接受新知时,头脑中可能已经存储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也一定存在与新知相类似的知识模块,即“相似模块”,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使这些已经存在的“相似模块”在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被激活,并在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扩展、延伸,以寻找并建立符合要求的联想链条,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信息,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信息尽可能多地发表出来,要充分利用启发、激励、表扬等各种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发表问题的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 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 (一)“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 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 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 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 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 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 与保持。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012-03-29 10:21:36)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教学交流 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 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 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 (一)“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 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讲解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 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作为一种引导性教学手段,先于学习任务呈现出来。他能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并将两者有效的联系起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业水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十分困难,提不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升,而积极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和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的启发。 标签:“先行组织者”策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概念,阐述了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并呈现一个引导性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定律、一段文字说明或者一段影像材料,是将旧知识和新的学习任务连接起来,这种具有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概念、定理和命题揭示了某一种科学的数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十分困难,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能够很好解决上述问题。 一、利用故事先行组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用寓意深刻、轻松活泼或者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但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喜闻乐见。例如有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商人在谈生意,数学家对这位商人说,我打算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万块,但是在这个月里你要给我回扣,第一天给我1元钱,第二天给2元钱,第三天给我4元钱,后一天的给我的回扣是第一天的2倍,请你慎重考虑一下,如果觉得合适,我们就到公证处办理合同。商人见此立马答应。然后让学生计算在这种方式下谁将获得利益,于是学生结合现阶段的学习内容,采用等比例数列开展计算,列出了等比例数列,1,2,4,8……229,想知道最终谁获利,只需要计算等比数列前30项和与30*10万元的大小即可明了。教师在举例这个故事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上述问题该如何计算,如果一项一项的求和计算量十分大,这时有学生指出可以先列出等比例求和公式再计算,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推导等比例求和公式。 二、利用中間条件为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者

标题: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县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21世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的重要 性日益突出。在听、说、读、写这四大语言技能中,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也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对于县级高中而言也是薄弱学科。受传统翻译教学法和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视词汇、短语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章背景知识的学习,更忽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阅读课成了词汇和语法课,被认为是扩大词汇,巩固句子结构的媒介。学生对英语阅读没有兴趣,甚至还产生了阅读焦虑现象。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背景观念材料。后来经梅耶等人的后继研究而得以发展。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入手,能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保持。因此本文把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策略应用到山西省的一所普通县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等科研方法对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和我国其他类似的县级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首先对阅读教学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作了相关阐述,在此基础上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于山西省一所普通的县级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主要致力于解答两方面的问题,即(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否能改变学生对待英语阅读的态度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否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最后通过对学生前测和后测成绩的对比,以及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表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试验中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总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到县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我国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改善。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县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做法是: 通过实验前问卷调查了解县级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什么,学生对其态度如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访谈回答在县级高中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与传统方法相比,学生对运用该方法阅读教学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报告人:*** 2013.11.30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应用 一、选题缘由 生物概念是生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知识网络中充当“节点”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是生物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选了50个重要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要点和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①,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特点就是“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此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也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见,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对生物概念的教学常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易理解的概念只做简单的介绍;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则硬塞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此后便开始做大量习题,并冠以“在练习中巩固概念”,结果事倍功半。其实,任何概念都有它的背景知识,有其形成过程。如果只是机械地“讲授——练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更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本质的理解,让学生走出概念学习的困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奥苏贝尔在1960年提出“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概念,其最初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但自从他提出这一概念后,随着人类对“先行组织者”的深入研究,其内涵得到一定程度扩大。(1)梅耶发展了奥苏贝尔的思想,提出用具体形象化的模型作为“组织者”,他开创了对先行组织者批判发展的先河,(2)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呈现形式甚至呈现顺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先行组织者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大学生也扩大到了中专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组织者从教育领域也扩大到了事业管理、军事培训等领域;(4)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深入,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时空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教育家乔伊斯在奥苏贝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①刘恩山.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 基础教育课程.2012,(1):82-86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2019-10-28 14:28:12 就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内容本身而言,它并不要求其一定是某种形式图式知识或具有形 式图式功能,然而,事实上,在所有的规范的先行组织者应用实践过程中,它都必然地是 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从某一种意义上对新学习内容起组织作用。因此,从这一意 义上说,几乎所有的先行组织者都典型地概括了一类事物或非同类事物的某一个角度、某 一种意义或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至于是否所有的先行组织者都一定是形式图式,应该说文 科知识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总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其所概括的这方面的特征不是或不包 括其它更多方面的或主要的内容,那么,它就可以被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形式特征。 某些先行组织者知识内容的形式特征使得它与文科学习中的知识整体内容有所区别,于是,它便有了形式图式的功能和意义。因此,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比较规范的先行组织者都 具有形式图式的特征、性质和功能。 由于先行组织者和形式图式原理同样具有促进深入探讨文科学习与文科思维规律的功能,本编主要以阅读和作文能力形成规律、障碍诊断与教学辅导为例,以形式图式先行组 织者及其策略的应用为突破口,继续探讨文科学习与思维障碍及其诊断辅导的规律与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我们的关于作文能力图式同化训练法研究中所用的先行组织 者策略,就已经作为一种训练特殊能力的一般性技术。它比当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 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更具有广义性。在这里,让我们先从奥苏伯尔的一般性先行组织 者策略说起,逐步接近特殊能力的形式图式同化训练法。 1960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 家奥苏伯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 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 时至今日,先行组织者的方法模式和应用范围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 我国近年来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于中小学特殊能力发展的教学训练,早已把先行组 织者策略的设计、应用和方法等进行了革新性的改造。如果把我们为了获得某种能力而学 习的“组织者”知识作为一种知识内容图式进行总结的话,它也具有许多方面的特征、性质、功能等。为了满足本书研究人类学科能力的需要,特别是研究文科学习能力与思维的 需要,只从4个方面对先行组织者进行总结、研究。即: 1960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 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 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 二、先行组织者与课堂导语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实例

错误例子: 在我执教的《哲学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中,我把教学提纲先行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我把与本堂课关系密切的教学辅导资料印发给学生阅读浏览。 如《琵琶行》这首诗歌,氛围导入:播放视频“高山流水”,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典型例子 例子1: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然后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在黑板上(比较性组织者) 例子2: 如:高一经济生活的货币概念的教学是在学生对“商品”、“一般等价物”两个上位概念有了明确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例子3: 利用先行组织者控制认知变量教学策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策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要充分重视教学的导入环节,使之新颖、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短文三篇热爱生命》时是这样处理的。该单元涉及的内容都与生命话题有关,然而每篇文章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都有明显的不同,为使学生强化认识每课的不同,我运用了比较式开篇导入。在上《信条》时是这样运用比较式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生命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热爱生命》一文从对“度日”一词的独特理解入手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深刻体验,辞约义丰,语简情长,启人深思;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这篇短文帕斯特尔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思考,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今天罗伯特?富尔格姆论述的话题是关于“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这是个容量很大的题目,又要从什么角度为我们讲述生命呢? 比较: 导语设计实例(一) 从前在西湖边上有一座砖塔,取名叫雷锋塔。传说塔的下边镇压着关于《白蛇传》传说中的白娘子。据说这座塔的每一块砖都可以降妖。后来这座塔倒掉了,在人们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雷锋塔是西湖边上十景之一,少了岂不可惜;有人认为雷锋塔是国宝……这时鲁迅写了《论雷锋塔的倒掉》这篇杂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对雷锋塔的倒掉有什么看法呢?请看课文…… 导语设计实例(二)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封建社会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吗?谁能举些具体实例来说明? (学生纷纷举例:如给妇女缠足;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禁止自由恋爱;禁止寡妇再嫁等现象,还举出《祥林嫂》和《红楼梦》故事等具体事例。) 教师归纳: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封建社会是黑暗而残酷的。由于劳动人民痛恨封建社会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本质,所以创造了白娘子和雷锋塔的故事。1924年9月25日这一天,西湖上的雷锋塔倒掉了,社会上对此事议 论纷纷。鲁迅借题发挥,夹叙夹议地阐明了封建势力必然灭亡和人民必胜的道理。 借题发挥,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是杂文的一般特征。同学们都看过哪些杂文?这些杂文都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学生举出鲁迅作品和从报纸上看到的杂文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了这些杂文。)最后指出今天学习的《论雷锋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让我们看一看它是怎样夹叙夹议,借题发挥的? 上述第一个导语介绍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它不是课文的上位知识,也没有明显的形式图式组织作用,当然也就不是本课的先行组织者。第二个导语提供了关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两个上位知识,也就是说它也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进行影响的形式图式功能: 第一个上位知识:封建势力一般是怎样摧残人民幸福,扼杀人民自由的?使学生获得或是强化了封建社会一般特征的知识。这种一般特征在包容性上可以包括《红楼梦》、《祥林嫂》中封建势力罪恶特征,也可以包括《白蛇传》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代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立足于学校实际,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教学中要先寻找一种能充当新旧知识联系桥梁的引导材料,即“先行组织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同化新知识。“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以便在学习初期易于同已有的知识结构相整合,使学生能从借助“组织者”将学习内容的本质部分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舍弃非本质的内容。呈现“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奥苏贝尔认为,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先行组织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陈述性组织者,另一种是比较性组织者。 一、陈述性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同化新知识,就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含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让学生先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可以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正式讲课以前,先给学生介绍教材的组织结构,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形成有关教材的逻辑结构图,然后按照逻辑结构展开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要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使他们对心理学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抽象的,但学生的学习是具体的,为了在知识学习之前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比如,为了讲好感知觉,在具体内容学习之前,先给学生讲了“盲人摸象”的故事,这就唤醒了他们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从而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比较性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运用,或者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 例如在音乐教学当中的运用,学习新曲子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曲家及作品背景,对作品加以分析,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把这些资料同以前学过的已经熟悉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熟悉的知识迅速记住新学习的知识,从而用自己的立意和见解建立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结构。这种比较性组织者对于教学还有很广泛的影响。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摘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行组织 者策略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课堂中。在英语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该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在综合英语课中,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被用于多方面的教学,如文章背景、语篇、语法、词汇等。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综合英语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理论 一、引言 综合英语,或称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综合技能课,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它通过语言基础训练和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问题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综合英语课的重要性,一直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公认,因此它是国内所有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于综合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讨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这门课上的应用。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概述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提出并创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奥苏贝尔通过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实验,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理论、先行组织者策略三大驱力动机等学习理论。其中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以其它理论为基础。在奥苏贝尔看来,学习是一个不断同化的过程,即把与现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新材料不断地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若想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必须以其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理解新材料中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丰富、扩大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取决于新信息同那些概念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先行组织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生学习新材料之前,以适当的方式向他们介绍的相关的前导性材料,该材料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上均高于将要学习的新材料,且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内容和新材料有密切联系。先行组织者的首要功能是在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间架设桥梁。用奥苏贝尔的话来说,就是要为学习者能“稳定地吸收和记忆要学习的更为细

先行组织者的应用

以某一节课的教学为例,细化理论的应用步骤可说明如下(在下列步骤中并未列入与细化过程无关的其它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教学评价等): (1)给出本节课的概要(完成概要设计); (2)嵌入动机激发器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 (3)如果概要内容较抽象难懂则应进一步给出形象化的比喻(或适当的类比); (4)顺序呈现按照一系列细化设计结果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5)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6)根据学习情况的需要嵌入认知策略激发器,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7)提供本节课的课后总结; (8)提供本节课的课后综合。 “逐级归纳”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所谓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就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单元来说,当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教学内容为上位观念时,其教学内容只是在组织顺序上和第一种策略(即组织者为上位、教学内容为下位时的渐进分化策略)不同(二者相反),而内容本身则毫无差别;另外,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由先行组织者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推论出:不管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隶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知识系统之下。这就是说,不管是按第一种策略(渐进分化)还是按第二种策略(逐级归纳)组织教学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习得知识的顺序不同,而关于该知识所习得的意义则是完全一样的。事实上,“渐进分化”和“逐级归纳”正好是互为逆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仿照上述细化理论的思想提出便于逐级归纳策略实施的“归纳理论”。 归纳理论的基本内容也和细化理论一样,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和细化理论相比,其中“一个目标”二者完全相同;“四个环节”只需作两点小的修改: ①“选择”——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目的是要从中选出“初始固着点”(而非“初始概要”);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和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学习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知道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会操作、会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12根小棒,6个圆片,小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际操作,感知、学习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学生读“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的情况,比如:“分圆片,分座位等等”。我们数学课上也有“分”字,里面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2.教学例1 熊大知道要研究“分”,也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带来了什么?(展示课件) 把这6个桃分成2堆,你想怎样分?(思考) 请小朋友们用圆片代替桃,一边分一边说。 把你的分法说给同桌听听,比比谁的分法多。(教师巡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谁愿意上黑板展示一下?(边说边分) ⑴○○○○○○ ⑵○○○○○○ ⑶○○○○○○ 这三种分法中,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这种? 揭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它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追问。 3.每份同样多,还可以怎样把6个桃平均分?可以分一分,说一说,师在黑板上分。 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特征与设计 万秀秀 就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内容本身而言,它并不要求其一定是某种形式图式知识或具有形式图式功能,然而,事实上,在所有的规范的先行组织者应用实践过程中,它都必然地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从某一种意义上对新学习内容起组织作用。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先行组织者都典型地概括了一类事物或非同类事物的某一个角度、某一种意义或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至于是否所有的先行组织者都一定是形式图式,应该说文科知识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总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其所概括的这方面的特征不是或不包括其它更多方面的或主要的内容,那么,它就可以被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形式特征。某些先行组织者知识内容的形式特征使得它与文科学习中的知识整体内容有所区别,于是,它便有了形式图式的功能和意义。因此,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比较规范的先行组织者都具有形式图式的特征、性质和功能。 由于先行组织者和形式图式原理同样具有促进深入探讨文科学习与文科思维规律的功能,本编主要以阅读和作文能力形成规律、障碍诊断与教学辅导为例,以形式图式先行组织者及其策略的应用为突破口,继续探讨文科学习与思维障碍及其诊断辅导的规律与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我们的关于作文能力图式同化训练法研究中所用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就已经作为一种训练特殊能力的一般性技术。它比当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更具有广义性。在这里,让我们先从奥苏伯尔的一般性先行组织者策略说起,逐步接近特殊能力的形式图式同化训练法。 1960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他把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案例

先行组织者案例 1.1.1.1.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天鹅的故事天鹅的故事》 第一课时————————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识字教学 1、呈现先行组织者(老师在正式进行本课识字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回忆,在之前生字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强调应注意哪些方面,总结的一般学习方法是什么? (给学生一分钟思考)学生甲:字形学生乙:书写、读音 老师:也就是说注意“字形”和“字音”。那有什么具体方法吗? 学生齐答:①形近字②易错字③组词④多音字四方面。) 2、呈现教学内容(接下来教师按此顺序进行识字教学,) 3、运用教学策略(并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找出形近字和易错字,与同桌交流完毕之后,进行当堂汇报,) 4、巩固与迁移新知识(老师给予补充和适当强调)。 2.2.2.2.五年级数学五年级数学五年级数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类别分数的类别分数的类别分数的类别老师以复习上节课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作为导入,运用习题为学生提供思考、观察题目所得结果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已学知识发现并总结真、假、带分数的不同特点和区分方法。练习:用分数表示下列各数的商(PPT展示)2÷9 7÷6 12÷19 9÷10 3÷8 16÷5 1÷7 4÷4 板书:老师在书写得数时根据分子、分母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意的区分(真分数)2∕9 1∕7 12∕19 9∕10 3∕8 观察特征:分子_分母;_1 (假分数)16∕5 7∕6 4∕4 (下同)↓(带分数)在书写完毕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自行总结特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数类别的概念介绍。分析:事实上先行组织者原则就是告诉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可以使用学生所熟知的知识、语言或表达方式先行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材料,使新知识通过引导性材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进行本课新识字教学之前,老师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学习经验进行回忆,其实这就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当学生思考完毕之后,老师就可以很容易地借助新旧字词的相同教法来告诉学生,这四点就是学习生字词的一般方法。数学老师借助已学知识已学知识已学知识已学知识进行逐步引导,使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分数类别建立起内在的却一目了然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新内容。总而言之,教师作为先行组织者一定要学会利用引导性的材料,使之成为新知识传授的固定点,借此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醒学生将前后知识关联,做到融会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