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

——对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与质疑

现代企业理论奠基于1937年Coase发表的《企业的性质》,Coase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并将其引入经济学,开创了交易成本分析的先河,后经过Williamson等人的完善,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形成了完整分析生产的制度结构、交易的协调方式等经济组织的理论框架。在交易成本理论形成体系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侧重于战略分析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蓬勃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企业核心资源产生竞争优势,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

企业理论的研究沿着经济学和管理学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两派学者对企业理论的前提假设,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都有很多争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为Coase,Williamson,他们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导致的交易成本为前提,视企业为“一系列合约的纽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生产制度结构的形成。而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的异质性假设为基础,强调效率取决于企业资源的差异。这两种理论虽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都存在不足之处。交易成本理论忽视了专用性投资形成的企业异质性及其变化在市场中表现出来的战略特征。资源理论则忽视了企业异质性资源形成的激励结构的异同。本文认为,企业的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在一定背景下针对企业组织的分析框架,不存在完全替代和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应当是互补的关系,两种理论融合才能更好地解释企业的种种现象。

对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与质疑

(一)科斯定理过强的假设前提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科斯定理认为,在零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合约安排,资源配置的效率总是相同的。在分析过程中,科斯界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环境以证明其论断:只有两个经济人且具有外部性。经济人行为假设是完全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制度安排是产权界定清晰,给任何一方都可,且双方可以通过自愿谈判来决定合约内容。在随后的论证过程中,科斯首先讨论了产权制度安排是外生给定的相对简单情况,然后讨论了产权制度是内生决定的情况。逻辑和例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选定的结果会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得外部效应的水平与产权的划分是无关的,且在自愿交易和自愿谈判的情况下,将导致自愿的有效配置。

但是,科斯中性定理成立的条件是一个非常强的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准线性的(quasi-linear),意味着对具有外部性的商品的收入效益为零(Hurwicz,1995)。所以,科斯定理的适用范围实际上是非常窄的,这个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科斯定理假设的经济环境过于简单,且未能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加以证明和标示,故出现了很多含糊不清的逻辑和术语,使得科斯定理的成立与否要依赖于经济环境的界定。

(二)企业目标的过度简化,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差异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种特定交易环境中的合约安排。之所以出现企业,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企业把一系列的需用价格协调的交易合约纳入到一个合约中,用科层的行政力量替代,因此大大减少了交易合约。某一

生产要素不必与企业内部同它合作的其他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复杂的合约,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组织效率。所以,企业的目标就成了如何节约交易成本。然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差异被交易成本理论忽视了,科斯定理暗含着一个完全信息假定,即可以免费地获得生产所需的所有信息和知识。这意味着,一个企业所能生产的,另一个企业也能同样地生产,某种产品是通过企业生产还是通过市场购买都与生产成本无关。科斯只考虑了交易成本为正的时候不同企业存在着管理成本上的差异。而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科斯则认为市场完全替代企业生产,即不存在企业,也就不存在管理成本上的差异。实际上,在零交易成本时,企业间仍然存在管理成本的差异,因为市场是不具备生产功能的。Demsetz指出,企业是专业化知识和使用这些知识的专业化投入的载体,知识的产生、维持和使用是有成本的,而且具有不可完全流动的性质,所以不同的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是有差异的。

(三)交易成本理论中权力源自实物专用性资产的解释有失偏颇

交易成本经济学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假设下,把经济当事人进行的交易置于不确定性、投入交易的专用性资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构成的交易环境中。以交易成本为基础的契约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前沿方向。而基于实物资本之上的委托代理理论强调治理目标是“安排各种手段以便哪些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可以以此保证他们能够获得投资受益”(Shleifer & Vishny, 1997),也就是要将企业剩余分配给物质资本所有者。

围绕着企业剩余权利的分配问题,企业理论家们运用各种方法,力图找到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和外部性的有效的索取权与控制权配置方式。他们提出了多种配置控制权的原则和依据,其中,资产专用性和要素非流动性程度高的人应该获得控制权(Williamson,1975,1980;Dow,1996)的观点影响较大,他们认为,资本家投入企业的资产多为流动性差的非人力资本,其专用性程度较高,投入企业后其价值严重依赖于团队的存在和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受团队成员机会主义行为“敲竹杠”(hold-up)的风险较高,因而面临着事后被套牢的可能性较大。由此衍生出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经济学对剩余权利配置的效率解释:为防止他人机会主义行为侵害的风险,专用性投资者应该拥有控制权,控制权控制的目标是占有剩余索取权,故企业要达到效率最大化,必须让专用性投资者同时拥有与控制权相对称的剩余索取权,所以“那些重要的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资本强权观”受到了越来越多现实的冲击和来自反对者的批判。因为企业不仅仅是物质资产的集合,在促进企业专用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股东至上主义”并非最有效(Zingales,1997)。Zingales认为,企业并非完全由非人力资本所决定,而是由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天才和创意共同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都是权力的源泉”,并据此提出了一个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进入权(access)”概念,将之定义为使用或处理企业关键资源的能力,授予进入权的权力来自于掌控这些资源的人,而不管他们是不是所有者。合理配置关键资源的使用权更有利于促进专用性人力资源投资。因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离及难以观测性,使得只有激励是有效激发其内在主动性的方式,且人力资本的可承担风险性也在逐渐上升,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力资本的可抵押特征,需要对其风险分担的行为进行补偿。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所有权分配中获得了日益上升的地位。

(四)忽视了知识的分散性、意会性和私人性特征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人在选择契约时,即使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也能有足够的洞察力预期到时候所有的偶然性,并在事前制定出最优的契约形式。但是在人是有限理性的假设下,对交易对象不能拥有完全信息的情况下,经济当事人是很难做到先知先觉的,而且,知识的分散性、私人性和不可言传性导致认知能力有限,使行为人不得不面对极端不确定的环境,此时,行为人的认知活动具有贝叶斯学习特征,但是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无法预期结果的概率分布。即使行为人在交易过程中相互信任,甚至有利他主义动机,相互之间也会因为认知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一致。所以,交易成本经济学遇到一个“困境”:如果用交易成本、机会主义行为等概念分析企业的性质,那么就只能在不同的交易环境中比较不同企业的合约安排的效率,无法从认知过程对环境变化过程或从一种企业合约安排向另一种企业合约安排的演进过程作出解释;如果要对企业合约安排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就必须考虑认知活动及其产生的不一致性,这就增加了界定交易成本的复杂程度(郑江淮,2003)。

实质上,物流金融的本质就是: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监管,依据物流供应链而进行的金融活动。当然,金融机构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或者其分支机构,如UPS专门在国外收购一家银行,依托自身的物流服务来发展物流金融;也可以是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联合体,如前不久,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外运集团正式启动全面合作,旨在共建物流金融服务平台,联合研发物流金融新产品。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章节导览: 壹、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二、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 三、交易的三项特征 四、交易成本分析 壹、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它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费用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组织来协调。 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科斯在尝试解释企业何以存在时为经济理论“发现”的就是这种反复发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结论是,通过建立一种无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层级性关系,或者说通过将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像企业那样的组织,可以减少在市场中转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种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组织关系,如一个雇员与企业的关系,对企业来说,能节省每天去市场上招聘雇员的成本;对于雇员来说,能减少每天去市场应聘的成本和失业风险成本。这种“持久性的组织关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约,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体制组织、契约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采纳和利用标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制度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许多经济学者重构了制度经济学,并把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主义理论家的那种注重对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区分开来,冠之以“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们仍然习惯地称之为制度经济学或制度分析学派。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等。制度经济学家也普遍关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经济学基础》试卷( A卷) 考试形式:开(√)、闭()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统分人得分 注:学生在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内容准确填写清楚,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得分阅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题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号填在题后的括符内) 1、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B )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 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 D、企业或者家庭的财富有限,不能购买所需要的商品 3、2、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 C ) A、互相对立的 B、没有任何联系的 C、相互补充的 D、宏观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B )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4、在家庭收入为年均8000元的情况下,能作为需求的是( C ) A、购买每套价格为5000元的的冲锋枪一支 B、购买价格为5万元的小汽车一辆 C、购买价格为2500元左右的彩电一台 D、以上都不是 5、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 )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E、不一定 6、均衡价格随着:( C )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D、需求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7、在市场经济中,减少汽油消费量的最好办法是:(C ) A、宣传多走路、少坐汽车有益于身体健康 B、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 C、提高汽油的价格 D、提高汽车的价格 8、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但政府为了维持这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就必须:( B ) A、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D、给农民补贴 9、比较下列四种商品中哪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大:( C ) A、面粉

经济学基础练习题 任务19 成本理论2

任务19 成本理论2 一、单选题 1.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C ) 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 B.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 C.一直趋于下降 D.—直趋于上升 解:短期成本曲线分析 2.如果固定成本上升,则( D )。 A.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上移 B.边际成本曲线上移,平均成本曲线不变 C.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不受影响 D.平均成本曲线上移,边际成本曲线不变 解:短期成本曲线分析 3.在短期内,随着产量的增加,AFC会越变越小,于是,AC曲线和A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会越来越小( B ) A.直至两曲线相交 B.但决不会相交 C.相交后重合 D.相交后分开 解:短期成本曲线分析 4.当边际成本下降时,总成本曲线开始( D ) A.以递增的速度下降B.以递增的速度上升 C.以递减的速度下降 D.以递减的速度上升 解:短期成本曲线分析 5.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 ) A.固定成本 B.平均成本 C.机会成本 D.隐性成本 解:长期期成本曲线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1.(×)当边际成本递增时,平均成本也是递增的。 改正:也--可能 2.(√)在长期中多有的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四、问答题 1.请大致画出7条短期成本曲线。 答题提示: 1.画出总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曲线图 (1)FC 在短期内,企业的固定投入是不变的,因此,固定成本FC是一个常数。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2)VC VC随着产量的变化出现先以递减的速度增长、后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的变动规律。

A点之前以递减的速度增长;A点之后以递增的速度增长。 (3)TC 总成本曲线同可变成本曲线的形状是一样的,随着产量的变化出现先以递减的速度增长、后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的变动规律。 (4)TC、VC之间关系 TC、VC随着产量的变化出现先以递减的速度增长、后以递增的速度增长的变动规律。 A、B点之前以递减的速度增长;A、B点之后以递增的速度增长。 (5)TC、VC、FC三者之间关系 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加总可变成本(TC=FC+VC),因此,总成本曲线是由固定成本曲线和可变成本曲线纵向相加而成。它与可变成本的垂直距离等于固定成本。 2.画出AFC、AVC 、AC 、MC图 (1)AFC AFC是一条随着产量增加而递减的曲线。AFC越来越接近横轴,但始终不会和横轴有交点。因为FC不可能为零。(AFC=FC\Q) (2)AVC 平均可变成本AVC随着产量Q增加先下降后上升。AVC是一条U型曲线。 (3)AC AC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一样,平均成本AC也随着产量Q的增加先降后增,它的曲线也呈U型。 (4)AC与AVC关系 AC曲线始终位于AVC曲线的上方;AC曲线的最低点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都呈U型。(5)AC、AVC、AFC三者之间关系 因为AC=AFC+AVC,所以AC大于AVC的部分就是AFC。因此,AC曲线与A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就是AFC。由于AFC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所以曲线越往右,AC曲线与AVC曲线会越来越靠近,但始终不可能相交。 (6)MC 边际成本MC的变化趋势也呈U型,随着产量的提高先下降后上升。 (7)MC与AC关系 MCAC, AC递增;MC=AC, AC最小;MC曲线穿过AC曲线最低点,AC曲线最低点叫收支相抵点。 (8)MC 与AVC关系 MCAVC,AVC递增;MC=AVC,AVC最低;MC曲线穿过AVC曲线最低点,AVC曲线最低点(停业点) (9)MC、AC、AVC三者之间关系 MC曲线、AVC曲线、AC曲线都随着产量的提高先下降后上升。都是“U”型的。MC过AC、AVC的最低点。

企业的本质-交易成本理论资料讲解

1.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本质?为什么有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差别?哪些因素决定企业的规模范围? 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组织效率 强调制度 企业(契约)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契约。资本、融资结构。 交易成本理论是关于产权交易的理论。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 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能够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下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使得人们“既不知道引导市场交易活动的成本,也不知道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成本的影响如何。”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公司的性质》中认为,“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发现价格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成本。 公司存在的充分条件就是交易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在公司内部管理和管理的市场化两者之间寻找一个交易成本更低的方式。当公司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公司就应该产生;而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公司内部交易成本时,公司的内部交易就会弱化、消失,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灭亡。通常根据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取代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形式,选择只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1937 年,交易成本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由于运用市场机制也有成本是客观现实,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代替市场机制,企业家指挥生产。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其运用市场机制的成本包括:(1)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2)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3)不确定性原因引起的费用,即契约履行的费用;(4)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科斯关于企业内部组织运行同样存在交易成本的论述,对以后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斯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零交易成本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不可能实现或达到的,但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可以不断地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成本,使其交易成本不断地逼进零的极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经济组织不断改革社会经济的产权制度和组织机构,改善经济运行机制、运行规则和运行方法。 用交易成本理论进行解释:(1)短期生产经营决策的机会成本是生产组织制度选择的交易成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短期生产经营决策需要重点考虑机会成本,并在不同生产组织形式方案中决定取舍。(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是发现相对价格的交易成本。 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彭真善,2006)。 科斯用交易成本完满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并用它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差别与联系,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市场的交易由价格机制来协调,而企业的存在将许多原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了。在企业内部,行政命令取代了价格机制成为生产活动的协调机制,企业通过市场“内部化”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第二讲 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一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问题与思考] 一家汽车制造厂自己不生产汽车轮胎,轮胎由另一家厂商专门生产,两个厂发生的交易行为是企业外的市场行为,两家企业会发生订货供货的买卖行为,所遵循的是价格机制或市场供求规律,通过讨价还价最后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这种在交易中的成本或费用肯定是存在的。 问题:汽车制造厂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兼并轮胎厂,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分厂或车间?

一、交易费用的涵义 交易费用概念是由科斯创立的。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标志着交易费用范畴的创立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该理论迅速发展,其中,威廉姆森的贡献最大。 1、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1)亚里士多德对交易的论述 商业交易;贷钱交易;雇佣交易。从事这三种交易活动都可以带来财富或致富。 他提出了交易的概念,并将交易与生产区被开来,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肯定。 (2)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 在1934年出版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他以法律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经济关系,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 康芒斯的交易是在一定的秩序或集体行动中的规则中发生的、在利益彼此冲突的个人之间的所有权的转移。他将交易的具体类型分为三种:第一,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其一般原则是稀少性。

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基础观(英文译文)

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基础观 摘要 企业的资源基础观(RBV)已经在多方面影响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领域。本文探讨了RBV对SHRM的理论和实证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战略和SHRM领域围绕一系列问题是如何趋于一致,并提出了这种一致性的一些含义。 1、绪论 人力资源职能在为它在组织中的地位辩护方面一直存在争论(Drucker. 1954: Stewart. 1996)。在富裕的时代,企业很容易为自己在培训、员工安置、奖金和员工参与系统的支出辩护,但是当面对财政困难时,这样的人力资源系统就会成为消减的牺牲品。 SHRM的次领域的到来,致力于探讨在支持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HR的作用,为证明它对企业的价值提供了一个途径。Walker(1978)呼吁通过战略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的连接来显示SHRM领域的概念,但是在它出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Devanna. Fombrum和Tichy(1984)的论文致力于广泛地探讨企业发展战略和HR的连接。自那以后,SHRM的演变一直紧随(几年)战略管理领域的发展。比如,Miles 和Snow(1978)的组织类型是扩展了包括相关HR系统(Miles & Snow. 1984),Porter (1980)的一般竞争战略模型后来被SHRM研究者用来描述超过任何人预测的特定的HR系统(Jackson & Schuler, 1987; Wright &Snell,1991)。 尽管SHRM领域不是直接产生于RBV,但是它明显是SHRM发展的工具。这主要由于RBV重点转移到战略文献上,远离了外部方面(比如行业地位),转向诸如竞争优势源泉的企业内部资源(Hoskisson, Hitt, Wan &Yiu, 1999)。诸如竞争优势源泉的内部资源越来越被认可合理地得出了HR的断言:人对企业成功具有战略重要性。然而,考虑到HR价 值的概念性辩护的需要和来自于广泛战略文献的概念和理论的SHRM领域的倾向性两方面,企业的RBV整合到SHRM文献中应该不令人意外。 尽管如此,这两方面的发展在过去十年前已经出现但不容易预测。第一,在SHRM文献中,基于理论和实证检验,RBV的普及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人的预测(McMahan, Virick & Wright, 1999)。第二,在SHRM文献中,RBV的应用和含 义已经导致了战略管理和SHRM领域逐渐趋向一致(Snell, Shadur & Wright, 2001)。在SHRM文献中,RBV有助于将“人”(或者企业的人力资源)放在雷达网中。类似于竞争优势源泉,诸如知识(Argote & Ingram, 2000; Grant, 1996, Leibeskind,1996)、动态能力(Eisenhardt & Martin, 2000; Teece, Pisano & Schuen, 1997)、学习型组织(Fiol & Lyles, 1985; Fisher & White, 2000)和领导力(Finkelstein& Hambrick, 1996; Norburn & Birley, 1988; Thomas, 1988)等概念转向战略和HR交叉的领域。 本文的目的是检验RBV如何运用于基于SHRM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探讨它是怎样为战略和SHRM领域提供一个易 接近的桥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将RBV运用到SHRM的理论发展的专门基准文献。然后我们将讨论一些SHRM实证研究,它将在RBV的基础上探讨HR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最后,我们将区分一些主要前沿领域来分析战略和HR领域的一致,并对如此一致怎样能提供相互利益提出了一些未来导向。 2、运用RBV到SHRM 基于Penrose (1959)和其他的工作,Wernerfelt' (1984)的企业RBV的清晰度确定地表明该理论的第一个一贯的 描述。该理论的最初描述作为基础被诸如Rumelt (1984), Barney (1996)和Dierickx 和 Cool (1989)其他人所扩展。尽管如此,Barney(1991)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特点的详述是普及战略和其它领域理论的一篇种子文章。在这 篇文章中,他指出稀少、有价值、独特和不可替代的资源能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尽管关于RBV的争论延续到工资(比如:RBV是否一个理论,它是否是同义反复等。Priem & Butler. 2001a. b: Barney. 2001),即使是评论家已经承认在多个战略研究计划中“传播的幅度” (Priem& Butler. 2001a. p. 25-26)。伴随诸如竞争优势源泉的内部资企业资源的强调,在SHRM文化中,RBV的普及已经没有什么意外。自从Barnev ( 1991)的 文章概括了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基本理论模式和标准,RBV已不再遥远。这个理论大部分运用到SHRM的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的基本原理两方面上(McMahan. Virick & Wright. 1999)。 3、RBV和SHRM理论 作为Journal of Managemen管理年刊发行的一部分,Wright和McMahan (1992)综述了RBV已经运用于SHRM的理论 观点。他们指出RBV的一个观点,即RBV为企业人力资源如何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潜在源泉提供一个基本原理。

完整版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关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相关论述 期)年第12.新管理》(2001来源:《经济管理 Rumet、Schendel和T eece在《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以20世纪70年代为开端,战略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70年代之前的战略管理思想相比较,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战略管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他们的眼中,70年代以来的阶段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1991,P.5)。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几乎先后出现了两个主流学派。较早的一个是由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五种力量模型”(又称竞争优势理论),几乎统治了整个80年代。另一个是由Prahalad、Hamel等学者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它几乎统治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战略管理学界。然而,与波特几乎同时代还存在另一个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影响力不及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和Prahalad 等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但是,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个学派,这一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芝加哥思想,为Prahalad、Hamel等学者后来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Ansoff,1987)。这就是Barney、Rumelt、Peteraf等学者创立的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Rumelt、Schendel和Teece看来,“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主要贡献都来源于产业组织方面的文献”,因为(这一领域)“是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并取得重要成果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建立了新经济学(1991,P.5)”。这个论断,让我们回想到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则是现代企业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上,在宏观经济学上是理性预期思想的引入。发生的重大转折, 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其中,与战略管理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在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中同质性企业的假设,转而接受了差异性企业的现实,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这种差异给出有力的解释。Rumelt、Schendel和Teece的思想给我们很大启发:战略管理之所以会在70年代迅速地引入经济学的思想必须归功于经济学的这种转变,而集中了现代企业理论发展主要成果的产业组织理论,成为了战略管理吸收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Conner在一篇精彩的评论中,详细地回顾了产业组织理论中不同流派之间的相同和不同(1991)。Conner 认为,新古典企业理论就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暗含着从完全同质性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假设中推出企业超额利润(经济学上称为经济租)为零的结论。因此,新古典企业理论下的企业,是具有完全相同绩效的企业。这个推论与现实中企业竞争力的巨大差异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Conner看来,产业组织理论,是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修正。他把这些修正归纳为三个理论: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又称哈佛的产业组织理论)、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虽然三个理论是在不同方向上展开的,但是,经过修正后的产业组织理论终于与战略管理找到了共同的研究主题:即为什么企业之间会表现出竞争力上的差异性。 我们注意到,熊彼特和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与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产业组织理论之间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解释为企业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的差别。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可以简化为两类。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企业战略管理产生较晚,在4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兴起、热潮、回落、重振、创新的发展时期。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时间顺序来看,大致划分为:古典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环境适应论)、竞争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和新战略管理理论。从侧重方向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如同一个钟摆:从内部到外部到内部。从最新的研究趋势上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也许最终会走向为未来而竞争、兼顾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动态化。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波特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提出了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波特提出了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首先,分析行业区域的各种竞争力量,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一定的进步,但产业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产业结构稳定性差的局限,使得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考虑,停留在对可流动竞争资源的分析上,而对差异资源未能深入分析。因此,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重点开始转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剖析,形成了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二、资源基础理论(RBV)的内涵 资源基础理论是由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t)提出,后来一些学者(如蒂斯、皮萨诺、舍恩、潘迪安、彼得夫等)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资源基础理论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企业资源的差异引起的,因果关系是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①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有三大基本假设:第一,每个组织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是利润的源泉;第二,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开发了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的行业竞争中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第三,资源不能在公司间自由流动。资源的差异、企业利用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此基础上,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三类:物力、人力和组织。单项资源是无法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只有当机器、设备和企业运行的其他因素能有效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成为战略的相关资源。并非企业的所有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或可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资源和能力是珍贵的、稀有的、不完全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时,资源和能力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力和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的基础。 ②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摘要: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动力能力理论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定位及竞争力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比较;企业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A.一、理论发展回顾 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

企业资源论

企业资源基础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 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们认为至少有3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1)因果关系含糊。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日常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企业的租金是企业所有活动的综合结果,即使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很难说出各项活动与企业租金的关系,劣势企业更是不知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什么。并且,劣势企业对优势企业的观察是有成本的,劣势企业观察得越全面、越仔细,观察成本就越高,劣势企业即使能够通过模仿获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观察成本所抵消。 (2)路径依赖性。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得租金。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 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供应链方面的应用

物流0741班曾明金 070700404621 论文题目: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供应链方面地应用 论文目录: 一、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看交易成本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与其意义介绍 1、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2、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地现实意义 <二)交易成本地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1搜寻和信息成本 2监督和执行成本 3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 <三)产生交易成本地原因及其相关内容 二、从交易成本理论看供应链地产生、发展与其管理控制 <一)供应链地概述及供应链地产生与发展 1 供应链地概述 2 供应链地产生与发展 <二)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地因素 1 交易地频率 2 交易地不确定性 3 资产地专用性 <三)供应链管理减少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地过程分析. 三、香港利丰集团地实践与应用 <一)香港利丰集团地简介 <二)利丰集团地供应链管理与交易成本控制 四、结语 五、参考文献 概述: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随之垄断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上百年历史地通用宣告破产重组,再到丰田<通用之后地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地严重全球召回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供应链上地企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整条供应链地整体质量与整体竞争力是现代企业急需解决地问题.供应链上地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不断减少各环节地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企业外部交易成本一同去追求供应链整体长期地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关键词:交易成本供应链管理交易成本控制利丰集团

一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看交易成本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与其意义介绍 1、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惟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地领域.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地、新颖地边缘学科.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地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地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地高低. 在一定地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地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地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 易所要花费地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地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地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地监督等活动所费地成本.交 易成本理论是由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他在《企业地性质》一文中认为交 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地,最明显地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地成本”、“市场上发生地每一笔交易地谈判和签约地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地其他方面地成本. 2、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地现实意义 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社会交易成本越小则社会交易活动就越是活跃,社会商业活动才会越发达.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在无交易成本地情况下进行决策.为此人们为实现商业交易地扩大而不断寻求交易成本地降低.企业供应链管理就是其中最有效地策略之一.企业在管理上要求紧密合作,共担风险,更要共享利益才能够打造一条强有竞争力地供应链;供应链上地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不断减少各环节地交易成本一同去追求供应链整体长期地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技术上要求企业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成果包括新地通讯工具,发展电子商务以更快更好地发 现交易对象促成交易,要求我国要加快三网合一战略不断完善信息流通平台 <二)交易成本地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本处主要分析市场交易成本,其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1搜寻和信息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地搜集及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地成本 2监督和执行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地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 3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地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地内部成本. 4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地事后成本.

RBV(资源基础理论)的经典文献及摘要

Theory in RBV ?◆??? a) Penrose, 1959.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 Theme: 1) The internal resources of a firm - the productive services available to a firm from its own resources, particularly the productive services available from management with experience within the firm. 2) As management tries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a truly 'dynamic' interacting process occurs which encourages continuous growth but limits the rate of growth. ● RQ: Assuming that some firms can grow, what principles will govern their growth, and how fast and how long can they grow? Alternatively, assuming that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for expansion in an economy, what determines the kind of firm that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m and to what extent? ● What is a "firm": a) Economics: Price (p) and Output (q) --> Optimal size problem.(Size=output) b) The Firm as a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central management) c) The Firm as a collection of productive resources. -- Resources: physical resources and human resources. -- Services yielded by resources -- The size of a firm should be measured with respect to the present value of the total of its resources used for its own productive purposes. ● The motivation of the firm: a) The profit motive: The financial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of firms are controlled by a desire to increase total long-run profits. b) Growth and profits become equivalent as the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investment programs.● Inherited Resources and the Direction of Expansion 1) Firm Grow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inducement / obstacles - Internal obstacles arise when services (in particular the managerial capacity and the technical skills) required for expansion are not available in sufficient amounts within the firm. - Internal inducements arise largely from the existence of a pool of unused productive services, resources, and special knowledge. 2) The continuing availability of unused services:强调人与资产的循环互动,相互推动,相互开发.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 ——对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与质疑 现代企业理论奠基于1937年Coase发表的《企业的性质》,Coase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并将其引入经济学,开创了交易成本分析的先河,后经过Williamson等人的完善,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形成了完整分析生产的制度结构、交易的协调方式等经济组织的理论框架。在交易成本理论形成体系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侧重于战略分析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蓬勃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企业核心资源产生竞争优势,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 企业理论的研究沿着经济学和管理学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两派学者对企业理论的前提假设,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都有很多争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为Coase,Williamson,他们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导致的交易成本为前提,视企业为“一系列合约的纽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生产制度结构的形成。而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的异质性假设为基础,强调效率取决于企业资源的差异。这两种理论虽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都存在不足之处。交易成本理论忽视了专用性投资形成的企业异质性及其变化在市场中表现出来的战略特征。资源理论则忽视了企业异质性资源形成的激励结构的异同。本文认为,企业的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在一定背景下针对企业组织的分析框架,不存在完全替代和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应当是互补的关系,两种理论融合才能更好地解释企业的种种现象。 对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与质疑 (一)科斯定理过强的假设前提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科斯定理认为,在零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合约安排,资源配置的效率总是相同的。在分析过程中,科斯界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环境以证明其论断:只有两个经济人且具有外部性。经济人行为假设是完全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制度安排是产权界定清晰,给任何一方都可,且双方可以通过自愿谈判来决定合约内容。在随后的论证过程中,科斯首先讨论了产权制度安排是外生给定的相对简单情况,然后讨论了产权制度是内生决定的情况。逻辑和例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选定的结果会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得外部效应的水平与产权的划分是无关的,且在自愿交易和自愿谈判的情况下,将导致自愿的有效配置。 但是,科斯中性定理成立的条件是一个非常强的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准线性的(quasi-linear),意味着对具有外部性的商品的收入效益为零(Hurwicz,1995)。所以,科斯定理的适用范围实际上是非常窄的,这个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科斯定理假设的经济环境过于简单,且未能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加以证明和标示,故出现了很多含糊不清的逻辑和术语,使得科斯定理的成立与否要依赖于经济环境的界定。 (二)企业目标的过度简化,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差异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种特定交易环境中的合约安排。之所以出现企业,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企业把一系列的需用价格协调的交易合约纳入到一个合约中,用科层的行政力量替代,因此大大减少了交易合约。某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