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论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论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论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因此,我认为汉高祖刘邦的天下得原因就是在于他的用人之道课归结为以下四方面:

一、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

选拔人才不能看什么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等。当然,选拔人才,一定要谨慎,人才也有难识别的时候,像那些善于恭维、奉承、拍马屁的人正是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而那些能够经常提出批评意见,指出缺点与错误的人,却是对事情最有帮助的人,最可贵的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擦亮双眼,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同时,要有识才之眼。不独具慧眼,人才虽在眼前,也会错过,所以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就刘邦而言,他就有自己独特的选才之道!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

二、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领导者的另一个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杨浦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还有就是陈平弃楚投义,刘邦观其有才,便大胆使用,封为都尉,兼掌拥军,后陈平又升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将领。陈平十分感动,全力匡扶汉室,矢志不渝,曾六出奇计,为汉朝立了大功。于刘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贤士武将前来投靠,甘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首的中坚集体。故而使刘邦能由小及大,由弱变强,五年一统天下,创建雄汉之伟业。

三、善于用人,用活人才

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换句话说,培养、发现、引进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人才只有用好了,才能进一步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四、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

人才只是少数人,所以人才更是来之不易的,因而必须要保住人才,更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

从汉高祖刘邦的身上,我觉得一个杰出的领导者要的不是他自身有多么优秀的才能,而是得看他能否有能力驾驭有杰出能力的人才!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朕:皇帝的自称。 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3.有功者害之( ) 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 )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②!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③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⑤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其后,

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生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一)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

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如也固:坚决 B.不如因善遇之遇:对待 C.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组:绳索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 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 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楚汉相争,刘邦何以得天下

楚汉相争,刘邦何以得天下?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一战中,纵使各路诸侯为保实力,隔岸观火,项羽破釜沉舟,5万楚军终一鼓作气将20万秦军主力斩于马下。天下为之一惊,各路诸侯无不臣服于项羽,任其差遣。而正因项羽的楚军拖住了秦军的主力部队,刘邦得以一路过关夺城,兵不血刃一举攻破秦的最后一道防线崤关,子婴投降,咸阳为刘邦所控制。 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已成为咸阳之主,更有闭关称王之念,于是崤关驻兵以拒楚军。而此时的项羽手握四十万雄兵,闻刘已入关称王,驻兵拒楚,愤然令下欲攻刘军。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方从美梦中醒来,为取得项羽的理解,对咸阳城中所有的财物封存登册,秦之王公贵族、美女佳人、黎民百姓秋毫无犯,待项羽处置。于是鸿门宴上项羽本欲取其性命,却在刘邦有理有节的辩解下,动了妇仁之心,刘邦得以走为上计。 项羽入关后,烧杀抢夺,楚人一炬,可怜咸阳宫。为仿周朝,项羽封十八王,自立西楚霸王,为辱刘邦,迁刘于荒野著称之巴蜀,后张良使计再得汉中。刘邦入蜀后,依张良计,火烧栈道,向项羽表明自己安于一方,无争天下之意。然而刘却在南郑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养民招贤,招兵买马,以图日后东进。 前206年,刘邦之大将韩信明修栈道,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 项羽闻后,怒不可遏,欲率大军灭刘。张良寄书蒙蔽项羽:“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同时转告项羽齐王田荣欲谋反,借此将祸水东引,项羽果中计,派大军东征齐地,无暇西顾,为刘邦在关中休养生息争取了宝贵时间。 趁楚军深陷齐国泥潭之时,借项羽放杀义帝之机,刘邦号召各诸侯齐讨项羽,各路人马十五万余直捣楚国彭城,身陷齐地的项羽得知彭城沦陷,亲率三万精后,挥师彭城,在楚军的突袭下,五十万乌合之众果不堪一击,纷纷落荒而逃,刘邦仅与数十骑突围。 彭城之战后,楚汉之争进入相持阶段,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有效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另一方面,刘邦大将韩信接连平魏、代、赵、燕,后定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战略态势。 楚军深陷两地作战,首尾不能相顾,公元前203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而刘邦却背约攻楚。公元前202年,楚军被汉军困于垓下,韩信使计四面楚歌,楚军思乡无斗志,项羽霸王别姬,率少骑突围至乌江,无颜面见江东父老,遂自刎。至此,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何以得天下,从两位历史人物进行点评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点评项羽: 1、项羽生性残暴,烧杀抢压,不得人心。例如在巨鹿之战后俘虏来的20万秦兵全部坑杀,进关后火烧咸阳宫,诛杀秦的王公贵族,抢夺金银财宝,甚至后来杀义帝引起公愤。 2、项羽摒弃范增提议的君临天下的中央集权制,实行周朝的分封制,恢复战国

刘邦的评价

论刘邦 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涉过悠悠五千载的岁月之河,打开历史的 长卷,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历史人物涌现哎我的脑海,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是汉高祖刘邦. 首先,刘邦是历史的长河中,走在了世人的前面.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3、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 4、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5、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释放奴婢”从而一定程度上打击奴隶制度、解放生产力的皇帝。 6、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 7、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 8、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 9、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1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 自反秦以来,刘邦的余生基本上都在战争中度过,其作战能力究竟如何,好象没有说法。从他与项羽对抗百战百败来看,估计后世对此评价不高。刘邦得天下后,曾与群臣探讨刘胜项败的原因,推出了汉三杰论,在作战能力上首推韩信。而韩信在与刘邦探讨带兵能力时,也只说刘邦不过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刘邦的强项就是会驾驭人,其作战能力则不值一提。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其实际作战能力或者大大超出后人的估计。 。在刘邦死前,先后有击燕王臧荼、击韩王信之叛、击陈豨之叛、击黥布之叛,每次均由刘邦挂帅出战,说明在汉阵营中,其它的人的能力均不能让刘邦放心。《高祖本纪》记其击陈豨时分析道:“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后果如其言。黥布反时的心态也能说明问题。黥布以为:“上(指刘邦)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在黥布看来,汉阵营的将领除韩信、彭越外,均不在话下。只有刘邦的本事值得顾忌,但他又太老,估计不会亲自带兵作战。所以黥布反了。可以肯定,在当时人的眼里,刘邦的作战能力是相当受推崇的。但为何会留下与项羽作战百战百败的记录呢,原因只能是项羽的作战能力更高,刘与项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刘邦长期处在项羽阴影下,其作战能力根本显不出来。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不断取

刘邦《大风歌》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 刘邦《大风歌》赏析_古诗大全 大风歌 朝代:两汉 作者:刘邦 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注释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海内——四海之内,也就是全国。 【赏析】 ”( 。 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

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 河山? 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扞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

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尹茂国江苏沛县汉城国际学校历史教研组 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2)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

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古诗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翻译赏析 文言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注释】帝:指汉高祖刘邦。上:尊指刘邦使:派与:赐予隐:隐瞒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晌馈:军饷。范增:项羽的谋士。连:联合。略:夺取填:通“镇”安宁。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禽:同“擒”擒获。然:这样者:的人因:就然:同说:陈述害:嫉妒置;安排、安置【翻译】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

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论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论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因此,我认为汉高祖刘邦的天下得原因就是在于他的用人之道课归结为以下四方面: 一、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 选拔人才不能看什么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等。当然,选拔人才,一定要谨慎,人才也有难识别的时候,像那些善于恭维、奉承、拍马屁的人正是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而那些能够经常提出批评意见,指出缺点与错误的人,却是对事情最有帮助的人,最可贵的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擦亮双眼,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同时,要有识才之眼。不独具慧眼,人才虽在眼前,也会错过,所以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就刘邦而言,他就有自己独特的选才之道!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 二、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领导者的另一个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杨浦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还有就是陈平弃楚投义,刘邦观其有才,便大胆使用,封为都尉,兼掌拥军,后陈平又升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将领。陈平十分感动,全力匡扶汉室,矢志不渝,曾六出奇计,为汉朝立了大功。于刘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贤士武将前来投靠,甘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首的中坚集体。故而使刘邦能由小及大,由弱变强,五年一统天下,创建雄汉之伟业。 三、善于用人,用活人才 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换句话说,培养、发现、引进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人才只有用好了,才能进一步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四、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 人才只是少数人,所以人才更是来之不易的,因而必须要保住人才,更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 从汉高祖刘邦的身上,我觉得一个杰出的领导者要的不是他自身有多么优秀的才能,而是得看他能否有能力驾驭有杰出能力的人才!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赏析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原文 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阅读训练 一、解释字词 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隐—(隐瞒)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略—(攻占) ⒊有功者害之害—(杀害)4.群臣说服说—(通悦,高兴) ⒌给饷馈给—(供给)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同“擒”擒住) ⒎夫运筹帷幄之中夫—(句首语气词)8.镇国家镇—(安定) ⒐抚百姓抚—(抚慰,安抚) 二、翻译

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⒊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凭着在帐篷里推算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负这方面. ⒋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 ⒌与文中“项羽不然”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为之怡然称快 C.然数年恒不一见 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答案:鸿门宴,放走刘邦。 四、文中认为刘邦能取夺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刘邦善于用人;项羽不识人才。 五、项羽失天下的原因?(用原句回答) 答案: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此前,虽然其中的故事总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仔细研读过。根据张老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揣摩,确实收获良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我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胸有大志。无论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还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其次,一个领导者要具备“大义名分”。这点在中国的管理中尤其重要。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影响力,首先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力来源首先要来自于职位权力中的法定权利。只有权力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在这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这个大义名分,我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这里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可以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

论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

论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 摘要:刘邦从秦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楚汉战争对立的一方, 到汉王朝的皇帝, 其政治活动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征战的马背上度过的, 经历了大小上百次战役, 不仅实战经验丰富, 而且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战略决策和战术指挥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人的巅峰。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不仅对于当代的军事指挥, 对当代的经济文化活动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邦; 军事指挥; 艺术; 借鉴 刘邦的主要政治活动, 从沛县起义、入关灭秦、楚汉战争;到统一全国, 再到汉朝成立后的剿灭叛乱, 基本上以军事斗争为主。受社会地位的影响, 刘邦青少年时对军事知识接触不多, 但他在这方面有较强的领悟能力, 并善于在实践 中学习战争, 在实际战斗中学习指挥艺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张良与刘邦相遇后,“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 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于是张良决定辅佐刘邦, 不再去投奔其他起义军将领。刘邦身边的人, 如张良、陈平、韩信、彭越、英布等, 都是当时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丰富的人, 和他们的朝夕相处, 极大地丰富了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汉王朝建立后, 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已相当成熟。当诸侯王或其他将领叛变时, 他都亲自上阵, 带兵平叛, 并取得了胜利。除韩信等少数人外, 多数将领都畏刘邦, 害怕与他对阵。悍将英布反前即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 必不能来。使诸将, 诸将独患淮阴、彭越, 今已死, 余不足畏。”刘邦一生, 亲自或授权指挥了大小上百次战役, 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他也由此成为历代帝王中少数的具有娴熟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帝王之一, 并在军事指挥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今天回顾这些, 不仅对当代的军事指挥艺术有所补益, 对当前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逐鹿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重“庙算”, 运筹于帷幄之中 我国古代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非常注意战前的分析, 他们强调每次大规模的战役前, 一定要召开高层军事会议, 分析、比较敌我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士气、人的能动性等关系战争诸要素的优劣条件, 判断双方胜负的可能性,预知己方有没有必胜的把握, 如没有必胜的把握, 那么胜算有几成, 再据以定 下作战的决心, 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 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 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与张良相识后, 刘邦开始重视“庙算”的作用。在很多时候, 重“庙算”表现为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如刘邦西进关中途中, 企图绕过秦南阳郡守坚守的宛城, 以尽快进入关中。对此, 张良指出:“沛公虽欲急入关, 秦兵尚众, 距险。今不下宛, 宛从后击, 强秦在前, 此危道也。”于是刘邦乘夜色指挥军队偃旗息鼓奔袭, 到天明时围宛城三匝, 逼降秦南阳太守, 使南阳成为自己的后方基地。进抵峣关时, 刘邦想以武力强攻, 张良指出:“秦兵尚强, 未可轻。愿先遣人益张旗帜于山上为疑兵, 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 啖以利。”当秦守将为利益驱使, 答应与刘邦联合时, 张良又指出:“此独其将欲叛, 恐其士卒不从; 不如因其懈怠击之。”于是刘邦率领部队绕过峣关, 翻越蒉山, 然后攻击秦军, 大破秦军于蓝田南, 打开了关中的大门。项羽背约封刘邦为汉中王, 而把关中之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朕:皇帝的自称。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 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3.有功者害之() 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二、翻译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参考译文和答案】9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6.同“擒”,擒获二、1.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三、鸿门宴中范增数次递眼色给项羽(数目项王),让他杀刘邦,他都不听从。

浙工商国学与商道作业:从工商管理角度论述刘邦、刘备、唐僧、宋江四位著名人物领导力的特点

从工商管理角度论述刘邦、刘备、唐僧、宋江四位著名人物领导 力的特点 领导力概念与领导过程、领导行为、领导能力、领导知识和领导情境等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领导力概念链,并诠释了领导力诸要素的关系:处于核心层(第一圈层)的是领导过程,领导过程是由具体的领导行为构成的,领导过程通常也代表着领导实践;第二圈层的领导行为、领导能力和领导知识都是领导过程的直接或间接产物,其中,领导能力是关键,领导能力决定着领导行为的质量与效果,领导行为是领导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领导知识义是领导能力的元素和基础;第三圈层的领导情境是指确保领导过程正常运行的环境因素的总和,是领导行为、领导能力和领导知识等要素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刘邦、刘备、唐僧和宋江四人,皆在自己的时代通过自身的领导力取得过一定的成绩。通过历史和文学资料去研究,从工商管理的角度,笔者若是给其按照领导力强弱排名,应当是刘邦>刘备>唐僧>宋江。下面将结合资料,具体分析。 一、刘邦:天才管理者 关于刘邦的成功,他本人就已经有非常准备的分析。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不可谓不精辟,这也侧面反映出刘邦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非常准确。 刘邦是个流氓,然而却是流氓中的英雄,他简直就天生是当领袖的材料。张良、陈平、韩信、萧何他们是给刘邦出过很多主意,但这些主意都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有的还是具体操作问题,是谋略而不是战略。战略性的建议也有,而刘邦也往往一点就通。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悟性,简直就是天生的。韩信说他“将将”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优点,也知道人性中的弱点,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很懂这个道理。他似乎天生就会和人打交道。《资治通鉴》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成为老朋友。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他知道自己百无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用计没有谋略,打仗没有武力。因此他把这些事情都放手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只做两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处,也调动了别人的积极性,一举两得。加上他明是非,识好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勇于纠正自己错误,又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别人心甘情愿为他所用,从而在身边集结起一群英雄豪杰,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二、刘备:支持性领导 刘备作战能力不如曹操,也经常遭遇命运的颠沛流离,却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刘备的战略决策虽然不如曹操,但手下诸葛亮的智慧却远胜于曹操;刘备的军事才能虽不如孙权,但赵云、关羽却是军中豪杰。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笔者认为刘备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