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选读阳明病习题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习题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习题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论——大承气汤证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胃家”的含义:

A.胃

B.大肠

C.小肠

D.膀胱

E.阳明经

2.脾约的病机是:

A.阴亏肠胃燥热

B.脾阴虚心火旺

C.脾气虚失运

D.肠胃气滞邪结

E.血虚肠胃失润

3.濈然汗出的表现是:

A.汗出不畅

B.大汗淋漓

C.汗出连绵

D.目合则汗

E.但头汗出

4.下列哪项不属于阳明病外证:

A.身热

B.汗自出

C.恶热

D.大便硬

E.不恶寒

5.阳明病的主脉是:

A.浮脉

B.大脉

C.洪大脉

D.浮滑脉

E.沉脉

6.白虎汤的药物组成中有:

A.石膏、黄芩

B.石膏、黄连

C.知母、黄柏

D.知母、黄芩

E.粳米、甘草

7.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必见之症:

A.发热

B.口渴

C.汗出

D.脉滑

E.不大便

8.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之主症:

A.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B.口不仁,面垢

C.讝语,遗尿

D.脉浮滑

E.背微恶寒

9.白虎汤证的治法是:

A.苦寒清热

B.辛寒清热

C.苦燥清热

D.滋阴清热

E.凉血清热

10.下列关于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

A.知母六两

B.人参二两

C.石膏半斤

D.甘草二两

E.粳米六合

11.下列哪项是白虎汤的治禁:

A.肢冷,胸腹灼热

B.发热无汗,脉浮

C.遗尿

D.腹满,身重

E.讝语

12.调胃承气汤证见“蒸蒸发热”的机理是:

A.湿热蕴蒸

B.郁热上达

C.上焦热盛

D.里热外蒸

E.燥结外发

13.下列哪项属于调胃承气汤的药物组成:

A.大黄、厚朴

B.大黄、枳实

C.甘草、枳实

D.甘草、厚朴

E.甘草、芒硝

14.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便泻热

B.消滞除满

C.泻热和胃

D.润燥软坚

E.泻热去实

15.下列有关小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便泻热

B.消滞除满

C.泻热和胃

D.润燥软坚

E.泻热去实

16.下列哪项不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

A.蒸蒸发热

B.心烦

C.讝语

D.心下硬满

E.潮热

17.下列哪项不属于小承气汤证的主症:

A.潮热

B.下利

C.呕吐

D.讝语

E.微烦

18.下列哪项不属于急下证的见症:

A.大便难

B.发热汗多

C.腹满痛

D.身微热

E.燥屎

19.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滑而数者,提示:

A.少阳受邪

B.木旺乘土

C.胃气已衰

D.土虚木旺

E.有宿食

20.下列有关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

A.大黄、厚朴

B.大黄、枳实

C.大黄、甘草

D.芒硝、厚朴

E.芒硝、大黄

21.发热,恶寒,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治当:

A.峻下

B.过经乃下

C.轻下

D.急下

E.润下

22.“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提示:

A.热实腹满

B.寒实腹满

C.虚寒腹满

D.虚热腹满

E.瘀血腹满

23.下列有关大承气汤药物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厚朴二两

B.枳实三枚

C.大黄六两

D.芒硝三合

E.甘草二两

24.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药物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厚朴二两

B.枳实三枚

C.大黄六两

D.芒硝三合

E.甘草二两

25.下列哪项不属于用大承气汤急下的理由:

A.保存阴液

B.防止传变

C.遏止亡阴

D.燥屎已成

E.燥实势迅

26.治疗阳明实证的主要治法是:

A.通便泻热

B.和胃通腑

C.急下存阴

D.攻下实热E消滞除满

(二)A2型题

1.患者,女,18岁。发热一周,心烦讝语,汗出,渴喜冷饮,腹满不痛,按之濡,舌红,苔黄,脉滑。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B.大承气汤证

C.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D.白虎汤证

E.白虎加人参汤证

2.患者,男,30岁。高热一周,大汗出,心烦讝语,大渴引饮,受风则脊背冷感,舌红,苔黄干燥,脉洪大。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B.大承气汤证

C.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D.白虎汤证

E.白虎加人参汤证

3、患者,女,20岁。发热5日未愈,就诊时发热口渴,脘胀闷,手足厥冷,然胸腹部抚之灼热,脉浮滑。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四逆汤证

B.四逆散证

C.白虎汤证

D.小陷胸汤证

E.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4、患者,男,60岁。口渴多饮,饮后复渴,消谷善饥,然食多即胀,小便色黄,然量不少。舌红苔少,脉软大。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黄连阿胶汤证

B.白虎汤证

C.白虎加人参汤证

D.栀子豉汤证

E.小陷胸汤证

5、患者,男,30岁。发热三天,经用解表药发汗,热不退反增,伴头汗出,面色潮红,腹胀满,按之不适,大便干硬,日一行。舌红,苔黄厚,脉沉弦。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调胃承气汤证

B.白虎汤证

C.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D.大承气汤证E大陷胸汤证

6、患者,男,50岁。外感发热,经治疗后热退已2日,因进食过多,发热又起,大便硬而难下,腹胀,按之痛,舌红,苔薄黄燥,脉滑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大承气汤证

B.调胃承气汤证

C.小承气汤证

D.大陷胸汤证

E.小陷胸汤证

7、患者,男,30岁。发热,恶寒,无汗二天,用解表发汗法,发热不解,出现腹胀满痛,拒按,大便三日未行,舌红,苔黄,脉沉实。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大承气汤证

B.调胃承气汤证

C.小承气汤证

D.大陷胸汤证

E.小陷胸汤证

(三)B型题

A.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桂枝汤

D.猪苓汤

E.五苓散

1、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治疗宜用:

2、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治疗宜用: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栀子厚朴汤

E.大陷胸汤

3、伤寒吐后,腹胀满者,治疗宜用:

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治疗宜用: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

E.白虎加人参汤

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治疗宜用:

6、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治疗宜用:

(四)X型题

1、阳明病的性质主要是:

A.里证

B.虚证

C.实证

D.热证

E.寒证

2、阳明病的主要成因是:

A.他经传来

B.本经自发

C.体质虚弱

D.过早发汗

E.过早攻下

3、阳明病的主要治法是:

A.清热凉血

B.攻下实热

C.大清里热

D.和胃除烦

E.导下通便

4、阳明病的外证有:

A.身热

B.汗自出

C.大便闭

D.不恶寒,反恶热

E.腹胀满

5、脉浮而紧可见于:

A.太阳表证B阳明热实证 C.阳明中风证 D.少阴热化证E少阳经热证

6、白虎加人参汤证症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

A.卫表阳虚

B.表有风寒

C.气津两伤

D.汗出肌疏

E.里有阳虚

7、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治法是:

A.苦寒清热

B.辛寒清热

C.滋阴清热

D.益气生津

E.益气养血

8、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有:

A发热不恶寒 B.大汗出 C.大烦渴不解 D.舌上干燥 E.脉洪大

9、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是:

A.燥热初结

B.腑气不通

C.热扰心神

D.燥屎结实

E.热结旁流

10、调胃承气汤证的主症是:

A.心烦

B.蒸蒸发热

C.大便乍难乍易

D.呕吐

E.腹胀满

11、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有:

A.分温二服

B.分温三服

C.少少温服之

D.温顿服之

E.若更衣者,勿服之

12、小承气汤的药物组成中有:

A.大黄

B.芒硝

C.枳实

D.厚朴

E.甘草

13、大承气汤证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机理是:

A.邪热深伏

B.燥热亢盛

C.阴津欲竭

D.肾液受耗

E.肝阳上亢

14、大承气汤证的主症有:

A.潮热

B.绕脐痛

C.大便乍难乍易

D.喘冒不得卧

E.脉涩

15.小承气汤证的主症有:

A.潮热

B.下利

C.脉疾

D.汗出

E.讝语

二、名词解释

1.胃家

2.胃家实

3.脾约

4.阳明

5.正阳阳明

6.汗出濈濈然

7.口不仁

8.蒸蒸发热

9.转气

10.燥屎

11.喘冒

12.怵惕

三、填空题

1.阳明病的病机,张仲景概括为。

2.阳明病的治法,主要有、两法。

3.“阳明之为病,。”

4.“太阳阳明者,是也;正阳阳明者,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是也。”

5.“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

7.“伤寒三日,阳明。”

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大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9. “伤寒无大热,,心烦,,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渴欲饮水,无表证者,主之。

11.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2.白虎汤所体现的治法是。

13.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病机是。

14.阳明病,不吐不下,,可与调胃承气汤。

1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调胃承气汤主之。

16.伤寒吐后,,与调胃承气汤。

17.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

18.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宜。

19.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0.阳明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1.发汗不解,,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2.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宜。

四、判断题

1.阳明病的证候均属实证、热证。

2.阳明实证的主要治法是导下通便。

4.病至阳明,则不可能传它经。

5.“胃家”是指胃而言。

6.胃家实是指胃气充足的意思。

7.阳明病的特点是不恶寒反恶热,不可能见恶寒。

8.脉见浮滑,即为表里同病。

9.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即可诊为阳明腑实证。

10.白虎加人参汤证可见恶风、恶寒。

11.伤寒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亦不可与白虎加人参汤。

12.调胃承气汤证可不出现腹痛、便秘。

13.“脉滑而疾”是小承气汤证的主脉。

14.大承气汤用于急下时,主要是攻下燥热,而非攻下积聚。

15.阳明病急下证中之汗多者,是表证未解。

16.“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热实腹满的特征。

17.阳明三急下证用大承气汤目的只在攻逐热结。

五、简答题

1.阳明病的成因有几?其病机如何?

2.简述阳明病的病理特点。

3.何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4.阳明病的传变和预后主要是什么?

5.何为阳明病外证?其病机是什么?

6.阳明外证与太阳表证有何异同?

7.阳明病初起见恶寒原因是什么?

8.能否据第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断定无汗不是阳明病?

9.白虎汤证见腹满身重的机理是什么?其临床表现特点是什么?

10.简述白虎汤的配伍意义和功效。

11.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和病机是什么?

12.调胃承气汤证的辨证要点和病机是什么?

13.简述调胃承气汤的配伍意义和服用方法与作用。

14.简述小承气汤的组方特点和功用及其适应证候。

15.试述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用小承气汤试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16.大承气汤证的辨证要点和病机是什么?

17.简述大承气汤的配伍意义和煎服法。

六、论述题

1.试比较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病机和治法异同。

2.如何区别选用白虎汤和调胃承气汤?它们的病机各有什么特点?

3.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

4.试析大承气汤用于攻燥屎时的辨证要点及注意事项。

5.试析大承气汤证见大便乍难乍易,喘冒不能卧等症的病机及临床指导意义。

6.阳明病见有哪些证候时需急下?急下的理由和意义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论——大承气汤证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D

2.A

3.C

4.D

5.B

6.E

7.E

8.E

9.B

10.C

11.B

12.D

13.E

14.B

15.D

16.D

17.C

18.E

19.E

20.C

21.B

22.A

23.D

24.E

25.D

26.D

(二)A2型题

1.D

2.E

3.C

4.C

5.A

6.C

7.A

(三)B型题

1.B

2.D

3.C

4.A

5.C

6.A

(四)X型题

1.ACD

2.ABDE

3.BC

4.ABD

5.AC

6.CD

7.BD

8.ABCDE

9.ABC

11.CD

12.ACD

13.ABCD

14.ABCD

15.ABDE

二、名词解释

1.胃家:整个肠胃的泛称。

2.胃家实:是对阳明热证、实证病机的高度概括,即津伤燥化,阳明热实。

3.脾约:指因胃热阴亏肠燥导致的以大便秘结为主症的病证。

4.阳明:指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

5.正阳阳明:指因外邪直犯阳明,化热成燥、成实的阳明病。

6.汗出濈濈然:形容汗出如水下流,指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7.口不仁:指口重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8.蒸蒸发热:形容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9.转气:即腹中有矢气转动。

10.燥屎:指结聚肠内干硬的粪块。亦指以大便秘结为主症,病伴有烦躁,腹痛的证候。

11.喘冒:气喘而头目昏眩。

12.怵惕:指恐惧不安的状态。

三、填空题

1.胃家实

2.清//下

3.胃家实是也。

4.脾约//胃家实//大便难

5.濈然微汗出也。

6.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7.脉大。

8.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烦,

9.口燥渴,//背微恶寒者。

10.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11.白虎加人参汤

12.辛寒清热

13.阳明热盛津伤

14.心烦,

15.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16.腹胀满者,

17.小承气汤,和之愈。

18.燥屎也,//大承气汤。

19.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

20. 发热汗多者,

21. 腹满痛者,

22. 当下之,//大承气汤。

四、判断题

1.×。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五、简答题

1.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是太阳阳明,多因太阳病发汗,津液损耗较甚,促使阳明化燥成实。其病机是津液匮乏,脾不传津。二是正阳阳明,指阳明胃肠燥热素亢,或内有宿滞,外邪直犯阳明,迅速化燥成实。其病机为胃家之燥热实结。三是少阳阳明,少阳病当治以和解,若误用汗法、利小便,则津液愈伤,少阳郁火燔灼,内传阳明促成化燥成实。其病机为火郁伤津,燥热内结。

2.病入阳明多表现为邪热盛正气实,邪正相争激烈,主要有两大病理表现:一为无形邪热充斥于阳明经,二为邪热与肠中糟粕结聚成燥屎,腑气失于通降。

3.阳明属阳,为燥土,外感病邪易从燥热化为实证;太阳属阴,为湿土,外感病邪易从寒湿化,形成虚证。所以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4. 阳明病经正确治疗,大多能痊愈。但亦可由正邪激烈相争,转为正邪纷争而传入少阳病,或正气尤其是阳气衰退,病邪寒化而传入三阴病,其中尤以太阴病关系密切,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5.阳明病的外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其病机是里热亢盛,充斥内外,迫津外出。

6.阳明外证与太阳表证皆发生在人体的浅表部位,均有发热汗出的症状,但二者证候、机理各异。在症状上,阳明发热,热在肌肉,其势蒸蒸,由内腾达于外,且必不伴有恶寒,而反恶热;而太阳病发热,病位在皮毛,其势翕翕如合羽,怫郁于外,必伴有恶风寒的自觉症状。阳明汗出,势多连绵不断;太阳汗出,只是皮肤微微潮润,而且往往出而不畅。病机方面,阳明发热,乃胃肠之燥热外蒸;而太阳发热,乃是卫阳伸展,达表抗邪之故。阳明汗出,乃因胃肠胃肠燥热蒸津外出;太阳汗出,乃因卫阳不固,营阴不守外泄之故。由上可知,阳明外证与太阳表证,虽似而实异。

7.阳明病初起见恶寒是因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经气不利。其特点是恶寒短暂,很快自罢,继而即出现不恶寒反恶热的状态。

8.不能。阳明病之汗,是以津液尚未大亏,且未受阻,能够外出为前提条件的。若在病理条件下,病已属阳明,但津液匮乏,无以为汗,或因湿郁,汗不得外泄,则不能出现微汗出。如第199条就因湿热郁结而不得汗出,第196条所术即久虚而不得出。所以只有知常达变,才符合《伤寒论》的辨证思想。

9.白虎汤证热盛气壅,故见腹满,邪热弥漫,气机流行不利,故见身重,难以转侧。其临床表现为腹按之濡而不痛,肢体活动屈伸不受碍。

10.白虎汤中知母配石膏,辛寒清热而不润燥,清阳明之热保胃津。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与寒凉药同用,可护胃,共成辛寒清热之重剂。

11.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是:发热,大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病机是: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12.调胃承气汤证的主要辨证要点是: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或伴大便不通。病机是: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13.调胃承气汤用大黄配大剂芒硝有攻下软坚润燥的效应,起通便以泻热的作用。甘草甘缓和中,既可缓芒硝峻下之力,又可护胃和中,使燥热去而不伤中州正气。服法有二:一为顿服,泻下之力较大,适用于阳明实证。二为少少温服,泻热之力较小,用于阳复太过致讝语者。

14.小承气汤用大黄配厚朴、枳实,具有攻下导滞作用,但不用芒硝,且枳、朴量较小,故功效小于大承气汤。其适应证候是阳明实证较轻者,见发热微烦,大便硬,或阳明实证兼里虚或兼表证,或燥屎证尚未确诊者,可用小承气汤治疗或试探治疗。

15.谵语发潮热为阳明燥实重证之外候。但是大承气汤的脉应为沉实或沉迟有力,而该条脉为滑而疾,则可知其阻结程度尚不十分严重,且有里虚之象,倘贸然投以大承气汤,恐生变故。故先试投以小承气汤,观其动静,以相机而动。这样比较安全,是对病人的生命负责的态度。先投以小承气汤,若大便得下,则中病即止,不复用大承气汤;若阻滞严重,仅能转气,不得大便,则复投以大承气汤以通其滞。这有点以药试病,投石问路之义,在治疗上是合理的。

16.大承气汤证的辨证要点是:潮热,讝语,腹胀满痛,大便秘结,脉实。病机是阳明热实,燥屎内结。

17.大承气汤大黄配芒硝攻下通便,枳实配厚朴导滞通结,两者相合而成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军剂。大承气汤先煮厚朴、枳实,去滓,再下大黄,稍煮去滓,最后下芒硝,煮一二沸,分温再服。

六、论述题

1.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症均可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讝语等症,病机均为无形邪热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证,治法均取辛寒清热。白虎汤是基本方。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症见舌上干燥,口渴甚,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等,治法上兼顾益气生津。组方用白虎汤加人参。白虎汤证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阻滞,而见肢厥,其主脉为滑脉。

2.白虎汤和调胃承气汤均可用于阳明里实热证,白虎汤的适应症以发热汗出,口渴,脉滑或浮滑为主,其病机特点是无形邪热充斥于阳明经,充斥于表里内外。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以发热,腹胀满,大便硬,脉实为主,其病机特点是里热初结肠胃,虽热邪较盛,但有腑实结聚。

3.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症。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4.大承气汤用于攻燥屎时的辨证要点有:烦躁,腹满痛,大便秘。但需注意"大便乍难乍易",提示有热结旁流,即使不属大便秘结亦宜攻下。还需注意:当发热不甚,腹满痛轻,或时轻时重时,要排除里虚寒湿证,此乃"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下。

5.大承气汤证见大便乍难乍亦症,多伴有大便虽下而量少不爽,腹胀满痛,拒按等症,此属热结旁流,肠胃邪热结聚不下是病之关键。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肠有邪结,腑气不通,导致肺气上逆,宣肃失司,而见喘冒不能卧。本病当从肠治,腑病得除,脏病自愈。

6.阳明病症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或发热汗多,等证候,需用急下法。因阳明里热炽盛,虽肠胃积聚症不甚严重,但已也出现阴津损伤之征象,如不急下,恐致亡阴损阳。还有阳明病症见发汗不解,腹满痛,亦需急下,此乃腑实重证。燥热结滞之势迅疾,如不急下,恐邪气伤正,阴阳两亏,产生变证。故急下袪邪对疾病具有存阴防变,转危为安的意义。

《伤寒论》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突然歪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热色:即红色。 3.纯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4.四逆辈:辈,类也。指四逆、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手足厥冷。 6.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7.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8.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9.合病:初起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的,称为“合病”。 10.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二、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3.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D.汗出与否 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A.半夏泻心汤 3.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4.下列证候,附子汤的主证?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口中和脉沉 5.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6.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都一样 7.以下哪一方要求“顿服之”?C.调胃承气汤 8.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A.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B.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9.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 D.黄连、阿胶、白芍、黄芩、鸡子黄 10“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其“腹满时痛”是病属。A.太阴 1.太阳蓄水与蓄血证的鉴别要点是。B.小便利与不利D.有无神志症状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试题库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 )⑴桂枝加葛根汤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四逆散 3、桂枝新加汤证得身痛,其病机就是:A、阴阳两虚B、营血不足C、风湿束表D、寒邪外束 4、桂枝人参汤方得组成就是( )⑴桂枝汤方加人参⑵桂枝汤合理中汤 ⑶理中汤加桂枝⑷理中汤加人参 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⑷柴胡加芒硝汤 6、生姜泻心汤证得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⑵干噫食臭,心下痞硬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⑷呕吐而利,心下痞硬 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⑷白通加猪胆汁汤 8、桂枝去芍药汤证得脉象就是:A、脉浮B、脉数C、脉促D、脉滑9、茯苓四逆汤得适应症就是A、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身不痛,但重 10、头汗出得病机就是:A、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阴阳两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⑵白虎汤证⑶附子汤⑷白虎加人参汤证⑸真武汤 2、用蜜得方剂有: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D、猪肤汤E、大陷胸丸 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⑷脉沉紧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⑸生姜泻心汤证 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⑸厥阴上热下寒证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 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者,大青龙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 , ,不恶寒,反恶热也。” 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 ,表里不解者, 主之。 5、“厥阴之为病,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6、小柴胡汤得运用原则就是“”。 7、“自利不渴者,属,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 8、坏病就是指。其治则就是“”。 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主之。” 10.“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主之。” 1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主之。 12、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用方。 1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主之。” 14、“凡厥者, 便为厥,厥者, 就是也。” 15、“阳明病,若能食,名;不能食,名。“ 16、大黄黄连泻心汤得煎服法就是。 17、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人尿得作用就是。 18、栀子豉汤证得病机就是。 19、论中以清酒加水煮取药物得就是与两方。 20、大柴胡汤证得病机就是。 21、桃核承气汤中大黄得作用就是: 。 22、黄连汤中桂枝得作用就是。

伤寒论----第2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二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 细目一阳明病本证 要点一阳明病热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要点二阳明病实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释义】此三条论述阳明燥热证的证治。太阳病或汗或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或阳明经表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而形成本证。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故蒸蒸发热;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综合以上三条,调胃承气汤证当见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其病机当是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2.小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214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释义】此三条论阳明燥结证的证治。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多汗是里热迫津外泄的表现。汗出太多,津液耗伤,邪气化燥成实,燥实结滞,故大便结硬。心烦、谵语为阳明燥热秽浊之气循经上扰心神所致。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从小便数多一症,可知津液不能还入胃肠,大便必然硬结。 阳明之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燥热内盛时,每于日晡前后正邪斗争激烈,而见发潮热。以上诸证颇类似大承气汤证,但因其脉滑而疾而不是脉沉实,犹恐燥实敛结程度尚浅,故不敢冒然投用大承气汤,而试投小承气汤治之。由于证为里热燥结,气滞胃肠所致,证属里热腑实证,故治宜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3.大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下之。(215)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细目二阳明病变证 要点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199) 【释义】236条所言阳明病发热汗出,是邪热得以向外发散,湿不得与热邪相结,故不能发黄。若发热仅伴有头汗出,颈以下无汗,说明热不能随汗而畅泄;又见小便不利,说明湿不得下行,湿热二邪相合于内,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见发黄,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更因热伤津液,故见渴引水浆。湿热蕴结中焦,气机阻滞,可见腹满,湿热邪气上扰心神,故心中懊憹,本证病机为湿热蕴结,并兼有腑气壅滞,故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通腑退黄。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伤寒论习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库 一、选择题 A 型题 1、“虚烦”一词是指: A 气虚而肺气不足心胸烦闷B血虚而血不养神的心烦C阳虚而虚热内扰的心烦D阴阳两虚心神失养而烦E邪陷而无痰水等实邪所致的心烦 2、下列栀子豉汤证应除( )之外: A心中懊憹B心中结痛 C胸中窒而烦热D卧起不安 E胸满烦掠 3、桂枝甘草汤的主要脉症为: A脉结代,心动悸B心下悸,欲得按 C心中悸而烦D气从少腹上冲心 E心下逆满 4、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 )。” 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B大青龙汤主之C四逆汤主之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E桂枝甘草汤主之 5、太阳病误冶变成坏病,是指: A病从太阳转成阳明腑实重证B太阳病转为少阴寒化证

C太阳病转为少阴三急下证D太阳转为少阳烦惊证 E以上都不是 6、太阳病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给予:A桂枝去芍药汤B白虎汤 C麻杏甘石汤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都不是 7、脾虚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的脉症为: A头项强痛,汗出,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B头项强痛,无汗,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C头项强痛,心下逆满,小便不利,少腹满 D发热恶寒,汗出.头眩,脉沉紧 E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消渴 8、太阳经气不利,兼脾虚水停,治疗方剂为: A五苓散B.猪苓汤 C真武汤D.桂技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E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症为: A头眩时时自冒,小便不利,脉沉紧 B心下痞满,脐下悸,头眩,脉沉涩 C小腹硬满,小便不利,心下痞满脉沉涩 D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E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起则头眩,脉浮紧 1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为: A汗伤心胸阳气,水饮痰邪扰心 B汗伤心阳,心神浮越C心阳虚损,心神失养 D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水寒乘虚上逆 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 11、“胸中窒”意指: A胸中有疼痛感B胸中烦闷,不可言状 C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D如结胸状,按之疼痛 E以上都不是 12、原文“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A心中懊憹B心中结痛 C胸中窒D心中痞硬 E虚烦不得眠 13、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内陷,痰热互结。结于心下 B脾胃不和、寒热格拒 C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机阻滞 D上焦有热,胃中有寒,寒湿阻滞 E热扰胸膈,中焦虚寒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 一、单选题 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 A.麻黄汤 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 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 A.桃花汤 B.猪苓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吴茱萸汤 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 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 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 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 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 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 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 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 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 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7、“虚烦”的含义是() A.正气虚致心烦 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D.虚热扰心致烦 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 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 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 C.邪热结滞于胃 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

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腹满痛 B.大便硬 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D.趺阳脉浮而涩 10、"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其中“协热而利”意指() 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 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 11、"“麻沸汤”是指() A.麻醉用的汤剂 B.煮沸的水 C.麻黄煮沸去上沫 D.即麻黄汤 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 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 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 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

伤寒论国医通习题及答案全集

下列可用于表里同病,但不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是( d ) A 、 麻黄附子甘草汤。 B 、 大青龙汤。 C 、 麻黄细辛附子汤。 D 、 抵当汤。 E 、 桂枝人参汤。- 2、以下除哪项外,均可见喘症? b A 、 麻黄汤证」 B 、 桂枝汤证 C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D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E 、 小青龙汤证 4、 (a )。 A 、 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 、 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 、 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 、 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 、 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5、 运用牡蛎泽泻散治疗的差后水肿证属 (e )。 A 、 脾虚水停 B 、 肾阳虚水停 C 、 脾肾阳虚水停 D 、 寒湿停聚下焦 E 、 湿热壅阻 6、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是( b ) A 、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 B 、 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 C 、 风寒袭表、邪入经俞、经气不利 D 、 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 7、 下后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针对的病机属性是 D 。 A 、 肺阳虚 B 、 肾阳虚 C 、 心阳虚 D 、 心胸阳虚 E 、 心阴虚 &小青龙汤证中咳、喘、呕主要与 D 有关。 A 、 风寒郁闭 B 、 表证不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金匮要略》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1阳明病证方药服用 111药物煎煮:为了充分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仲景十分重视在煎煮前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阳明病证方药中用到的石膏打碎先煎,意在加强清解阳明气分弥漫之热;大黄去皮、清酒洗,意在加强其苦寒泄热、走而不守之功。煎 煮用水考究,有泔澜水、麻沸汤、潦水、清酒、清浆水之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中述“以潦水一斗”。潦水,即地面积存的雨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湿之意。药物 煎煮讲求顺序,如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先煎,后下芒硝,共奏缓下热结之功;大承气汤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可充分发挥导腑通便、清解燥热之功。 112服药:《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二次服、三次服、六次服以及少 少温服等。白虎汤要求日服三次,意在及时滋养胃家气液。调胃承气汤见两种服法,对阳明燥实内结之证宜“温顿服之”,即煎药后一次服完,使药力集中,以获速效,达到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目的;而本虚标实之证则宜“少少温服之”,即少量频服,以和胃气,与温顿服之形成鲜明对照。 113药后调理:阳明病证药后观察有无矢气,腑气通否是关键。服药后,腹中若转矢气,为肠中燥屎移动,此时可再进汤药加强。若腹中未转矢气,尚无燥屎内阻,则要中止服药,以免泻下伤津。要及时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腹胀满、坚硬等 症状有否缓解或消除。对热结旁流之证,应速用小承气汤攻下结实,亦可配合灌肠取速效。身体虚弱之人,应先准备米汤、面汤等,以防亡阴亡阳危象出现。此外,还要通过观察发汗、脉象情况,判断疾病转归。药后脉象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2体会 《伤寒论》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其蕴含的辨证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更有助于医护人员开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精品)中医药大学2018年专升本下学期期末伤寒论选读 - 复习题及答案

《伤寒论》复习资料 选择题 1、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B )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2、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C ) A.身痛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D.下利 3、“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D )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D.先温里,后解其表 4、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D)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C.活血化瘀,软坚散结D.活血化瘀,泻下里热 5、下列方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是:(D ) A.麻黄汤B.麻杏石甘汤 C.小青龙汤D.大青龙汤 6、大结胸病的治法是:( C ) A.清热涤痰开结B.攻逐水饮,涌吐痰实 C.泻热逐水破结D.攻逐水饮,通下瘀热 7、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中,哪项是错误的?( B ) A.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B.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 C.三承气汤中大黄都后下D.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 8、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时时恶风”的机理是:(B ) A.表证未解,卫外失固B.津气两伤,卫外不固 C.津伤气少,阳郁不达D.经气被遏,阳郁不畅 9、下列腹痛,小建中汤主治的是:( A ) A.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B.腹满时痛 C.腹中痛,欲呕吐D.腹痛,自下利 10、下列哪项不是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的区别?(B ) A.发热与不发热B.小便黄与不黄 C.黄色鲜明与晦暗D.口渴与不渴 11、吴茱萸汤方的药物组成是:( C )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B.吴茱萸、人参、白术、大枣 C.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D.吴茱萸、人参、半夏、大枣 12、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白虎汤证的主症?(C) A.发热,汗出B.心烦,口渴 C.苔白滑D.脉大 13、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D ) A.清酒B.甘澜水C.清浆水D.潦水

最新-伤寒论国医通习题及答案全集

1、下列可用于表里同病,但不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是(d) A、麻黄附子甘草汤。 B、大青龙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抵当汤。 E、桂枝人参汤。 2、2、以下除哪项外,均可见喘症?b A、麻黄汤证 B、桂枝汤证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E、小青龙汤证 3、3、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c ) 症状? A、手足厥冷 B、下利清谷 C、手足自温 D、脉微细 E、利下臭秽 4、4、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 。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 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 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 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 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 5、5、运用牡蛎泽泻散治疗的差后水肿证属(e ) 。 A、脾虚水停 B、肾阳虚水停 C、脾肾阳虚水停 D、寒湿停聚下焦 E、湿热壅阻 6、6、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是(b) 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 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 C、风寒袭表、邪入经俞、经气不利 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 7、7、下后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针对的病机属性是D 。 A、肺阳虚 B、肾阳虚 C、心阳虚 D、心胸阳虚 E、心阴虚 8、8、小青龙汤证中咳、喘、呕主要与D 有关。 A、风寒郁闭 B、表证不解

C、卫气闭郁 D、饮邪内停 E、营阴凝滞 9、9、栀子豉汤禁忌,是下列哪项(D ) A、其外有热 B、手足温 C、饥不能食 D、旧微溏 10、10、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E A、心下痞 B、肠鸣 C、呕吐 D、下利 E、噫气不除 11、11、少阴病篇论及的少阴病咽痛包括( C) 。 A、以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 B、以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 C、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和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均论及 D、风热证 E、风寒证 12、12、下列方证除哪一项外,均可出现厥逆(B ) A、乌梅丸证 B、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C、瓜蒂散证 D、白虎汤证 13、13、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的发热热型是(C ) 。 A、寒热并见 B、发热定时而作 C、寒时不热,热时不寒 D、发热多恶寒少 E、发热恶寒,如疟状 14、14、"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B)主之" A、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柴胡桂枝汤。 D、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E、附子汤。 15、15、以下除何证外,均可见烦躁的症候(D ) A、大陷胸汤证 B、干姜附子汤证 C、茯苓四逆汤证 D、茯苓甘草汤证 16、16、太阴虚寒证当见a A、手足温。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桅子蘖皮汤方: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_伤寒论_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阳明病多为实热证,但有一系列虚寒证,未系统学习者往往对此认识不清。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温习,归纳、分析阳明病相关条文,探寻阳明病虚寒证的证治规律,从而明确了阳明病:一不单纯是实热证,也有虚寒证;二阳明虚寒证不能等同于太阴病。 1阳明虚寒证证治特点 阳明病篇一共有84条条文,而论述有关虚寒 证的条文就有9条。作为阳明病的提纲———“阳明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反映出阳明病多热证、实证的病变特征,但篇中也有“胃中虚冷”这样体现了阳明病虚证、寒证的病机特性。因此,从整个阳明病篇中先论虚寒、后谈实热的写作特点来看,也正突显出张仲景注重温阳的学术思想。 1.1阳明中寒证: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 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運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头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将能食、不能食来定阳明中风、中寒证,关键看胃中阳气的盛衰,若胃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则为阳明中寒证。阳虚不能蒸化津液达于全身作汗,仅能输达脾胃所主之四肢,而见手足運然汗出。阳虚不能泌别水谷,则可见大便初头硬后溏之欲作固瘕。相反,胃阳盛则能消谷化食而能食。 1.2阳明虚寒挟饮上犯证:如197条“阳明病,反 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阳明病燥热炽盛本见多汗,反无汗则非湿即虚所致,现今小便利,可知本证非为湿郁,而属于阳明虚寒,水饮内生,寒饮上犯,使胃气上逆则作呕;若令肺气不降则咳;上蒙清阳则头痛;胃气虚寒不能温养四 肢,则手足厥冷。为此,治法当以温胃散寒,化饮降浊。方以吴茱萸汤加减。 1.3阳明虚寒谷疸证: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 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脉迟”道出了中阳不足之关键,一方面阳虚不化水谷,故见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另一方面中阳不足,水湿运化不利,内湿停留,常出现小便难,甚则可见欲作谷疸。 1.4阳明久虚证: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 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本条因胃阳久虚不能使津液向外蒸发而作汗,故见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1.5阳明虚寒下利证: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 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本证为胃阳素虚,寒邪直入胃家,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致。其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以里证较急较重,故当先以治里,而急用四逆汤。 1.6阳明虚寒哕证: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 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胃中虚冷见于不能食者,多属阳虚不易消谷运水,严重者甚至连饮水都有可能因水阻气逆而致哕,因此,就更无法承受因“攻其热”加重“胃中虚冷”的程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终将“必哕”。 1.7阳明虚寒呕吐证: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 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呕吐有寒热不同:以方测证,本条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证当属寒呕,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强进食,必因寒浊阻滞,不能受纳,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故其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为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所见的阳明热呕证,再 《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章浩军,范文东,郭永健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证治规律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5-0055-02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章浩军(196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肝胆、肾结石疾病的临床研究。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October 2008,18(5)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8卷第5期55

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将息: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即米汤。 4、下利清谷: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即米醋。 9、麻沸汤: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明天夜半。 1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14、法醋:即指食用醋。 15、厥逆: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不大便 18、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20、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 B )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A ) A、桂枝:芍药为1:1 B、桂枝:芍药为1:2 C、桂枝:芍药为2:1 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B )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 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B ) A、理中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 A )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 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 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 C ) A、卫强营弱 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D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 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B ) A、捣为散,先食温服 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 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 C ) A、一昼夜 B、一旬 C、一周 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A )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里寒外热 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D ) A、桂枝人参汤证 B、五苓散证 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A )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 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 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D ) A、桂枝加桂汤 B、桂甘龙牡汤 C、苓桂甘枣汤 D、桂枝甘草汤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是四逆汤加茯苓( )8.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四逆汤主之( )9.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小承气汤。( )1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猪苓汤主之() 六、简答题:(共25分) 1.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有何不同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皆可治喘,其病机特点有何不同? 3.结合原文简述厥证的病理及特征。 4.简要回答下述症状出现的机理。(每小题2分,共10分) ①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宜大承气汤。 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③阳明病,若中寒者……手足濈然汗出……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④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虽暴烦下利日数十行,必自止…… 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七、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60岁,近几天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八、论述题(10分)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①何谓“大实痛”?“腹满时痛”、“大实痛”的机理。 ②传统观点认为太阴里实证是实在阳明气分,李克绍老师提出本证为实在太阴脾络,病在血分。结合所给原文从本证的病因病机、药物分析、使用注意等几个方面论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2、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此作不柔和解。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3、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4、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5、日晡所:即15至21时,阳明病欲解之时。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2)

A型题(共60题,1分/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本草纲目》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五十二病方》 D.《刘涓子鬼遗方》 E.《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难经》 C.《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 D.《黄帝内经》、《类经》、《难经》、《脉经》 E.《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中藏经》 4.金元四大家中,主张以祛邪为主,反对滥用补药,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的是()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东垣 D.朱震亨 E.以上都不是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6.异病同治之“同”,是指() A.病因之同 B.病性之同 C.病位之同 D.病因与病性之同 E.证候之同 7.“阴盛者胜之以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8.“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交感相错 D.消长平衡 E.互根互用 9.“重阴必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0.以阴阳概括说明事物,下列属阴的是() A.黄,赤 B.青,白 C.鲜明 D.呼吸有力 E.声高气粗 11.下列选项,属于阳的是() A.面色晦暗 B.声低无力 C.脉象沉细 D.心烦不宁 E.精神萎靡 12.五行特性中,水曰() A.曲直 B.炎上 C.稼穑 D.从革 E.润下 13.木之“所胜”是() A.火 B.土 C.金 D.水 E.以上都不是 14.属于“相侮”的是() A.肾病及肝 B.肝病及肾 C.肝火犯肺 D.肝病及脾 E.以上都不是 15.下列“五脏”中,五行属“土”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 A.生成宗气 B.肺气通于天 C.朝百脉 D.宣发卫气 E.肺的呼吸功能 17.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8.肺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