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2、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

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糜烂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3、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

前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乎喘。

4、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热自消。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平卧,脉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但应慎用,只宜于水势壅盛,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结,畏食,脉沉有力,正气尚旺,他法无效的患者。此时应抓住时机,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之法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大小便而去,可选用十枣汤。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0g,研极细末或捣烂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对于肾病水肿消水效果良好,但不巩固。

阴水

1、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化气,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水湿过盛,腹胀大,小便短少,可加苍术、桂枝、猪苓、泽泻,以增化气利水之力。若症见身倦气短,气虚甚者,可加生黄芪、人参以健脾益气。

尚有一种浮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摄人不足,或脾胃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或溏,身肿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脉软弱。此与上述脾阳虚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转输无力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加黄芪、桂枝,以助益气升阳化湿之力;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应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铺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2、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开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先见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脉虚数或结或代等心阳虚衰证候,后见水肿诸症,则应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桂枝、丹参、泽兰等,以温补心肾之阳,化瘀利水。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缠绵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治疗,但应顾及正气虚衰的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为主加减,酌加党参、黄芪、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治疗。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宜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珍珠母、牡蛎、龙骨、鳖甲等治疗。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虚衰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虚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水肿中医护理常规

水肿中医护理常规 1、概念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病位在肾、肺、脾,与膀胱、三焦有关。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2、临床表现 以面部、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1)阳水证:病室宜干燥,清洁。热重者宜偏凉爽,湿重或兼表证者宜较温热。宜给滑利渗湿的食品,以助清热利湿, 2)阴水证:患者需要保暖,病室宜向阳,多加衣被。 3)浮肿尿少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4)呕吐、发热者,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5)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6)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7)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8)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腻之品。 2)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阴水证者,饮食宜富有营养。 5)脾虚湿困者,可给予健脾利湿之品。 6)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5、给药护理 1)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2)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 肾功能衰竭:(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呼吸、血压、水肿、食欲、二便、皮肤瘙痒等情况。(2)若发现患者尿量减少、乏力、口中氨味、尿素氮偏高等肾衰先兆时,应及时报告医生。(3)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新鲜,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4)准确留取血、尿标本送检,及时发现肾功能变化。(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7、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8、健康指导 1)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3)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神经外科中医护理_常规(新)

神经外科中医护理常规 2010年6月制定

目录 一、头部伤 (3) 二、出血中风 (7) 三、颅肿瘤 (9) 四、动脉瘤 (14) 五、脑血管畸形 (18) 六、癫痫 (22) 七、休克 (25) 八、昏迷 (28) 九、糖尿病 (32)

一、头部伤 头部伤是指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如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的间接损害所造成的。包括头皮损伤、脑震荡、脑挫伤、颅骨骨折、脑干损伤、脑受压、颅血肿等。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危、变化快。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属中医的“头部伤”畴。 【临床表现】 1.较轻的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轻度头痛、头晕、呕吐。 2.稍重者可有较剧烈头痛、头晕、反复呕吐、精神淡漠、不愿说话甚至嗜睡。 3.重者昏迷或深昏迷,严重躁动或完全不动,频繁呕吐,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或去大脑强直发作,表现出运动区及脑干的损害;如有偏瘫或截瘫,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脑疝形成;严重损伤者对刺激完全无反应,接近或已进入脑死亡。 4.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护理】 一、临证护理 (一)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漏,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等。 2.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1)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 (2)意识进行性障碍:如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微细欲绝,呼吸深慢或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5)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一般护理 1.按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室温宜22℃~25℃。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等刺激。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和脑肿胀,降低颅压。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者抬高床头15℃~30℃,患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病人,采用患侧卧位。 4.安慰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志刺激。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呕吐及呕吐物、肢体活动等情况,做好记录。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下活动性假牙,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血块。7.持续吸氧,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

中医水肿 2

水肿 【定义】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等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 本病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望、闻、切诊重点内容】 一、望诊重点: 水肿部位(头面部为主、下肢为主、单腹胀大等); 水肿程度(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 水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抑或皮肤松弛、晦暗少华; 是否有腹壁青筋暴露; 是否有乳蛾; 是否身有疮毒,甚则溃烂; 是否身有紫癜; 是否气喘不能平卧。 二、闻诊重点: 是否口有秽味,是否气喘明显。 三、切诊重点: 脉象之浮沉、濡缓、细涩等各种情况; 水肿按之凹陷即起抑或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四、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 1、起病时间:包括本次发病时间和整个病程时间; 2、诱发因素:乳鹅、疖疮、饮食不当、劳累过度、长期纳差、长期腹泻等。 3、主症特点: ①水肿起始部位(从眼睑开始及至全身还是从下肢开始及至全身); ②水肿性质(按之凹陷不起还是按之即起); ③水肿的程度(水肿膝以下为轻度、水肿过膝为中度、伴有胸腹水为重度);

④水肿出现与伴发症状关系(感冒、腹痛腹泻、乳鹅或疖疮发病一、二周出现水肿还是发病三天后出现水肿,长期胸闷心悸或尿浊、尿血后出现水肿等); 4、加重/缓解的因素(如感受外邪、疮毒浸淫、饮食劳倦、房劳过度等); 5、症状演变(水肿部位、程度的变化,病变脏腑变化,虚实的演变等); 6、伴随症状(感冒、咽痛、腹痛腹泻、尿浊、尿血、胸闷心悸、消瘦、斑疹等); 7、诊疗经过:发病后何时何地诊断为什么病、什么证,是否治疗,给予什么法、什么方药治疗,结果如何,症状如何变化等; 8、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 9、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 一、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本病多为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后所致。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后发生。 症状:突发的血尿、蛋白尿、高血压,部分病人表现为一过性氮质血症。患者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镜下血尿及血C3的规律性变化,重者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体征:75%以上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咽红,颜面浮肿或伴有上下肢水肿,严重者可伴腹水和全身水肿。出现心功能衰竭是可表现为颈静脉怒张、奔马律、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辅助检查:尿检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尿红细胞多为畸形红细胞;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正常或升高,血沉在急性期常加快;肾小球滤过率在急性期可有所下降;咽拭子和细菌培养长提示A组链球菌感染;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滴度上升;疾病早期C3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肾病综合症 症状: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特征。 体征:颜面浮肿或伴有上下肢水肿,严重者可伴腹水和全身水肿。 辅助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d;血浆白蛋白<30g/l;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可伴有低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 三、右心衰竭 症状: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淤血相关症状);肾功能减退,白天尿少,夜尿增多(肾脏淤血引起);右上腹饱胀不适,肝区疼痛;呼吸困难。

水肿中医护理方案

水肿(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水相搏证:眼睑、四肢及全身水肿,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苔薄白,脉浮或数。(二)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乏力纳差,泡沫尿。苔白腻,脉濡缓。 (三)湿热内蕴证: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腹大胀满。胸闷,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泡沫尿。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四)阳虚水泛证:腰以下浮肿为主,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累后加重,小便短少,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五)脾虚湿困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偶有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六)气虚血瘀证:面浮肢肿,气短乏力,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七)气阴两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尿中多泡沫,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轻度水肿病人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胸水、腹水时宜取半坐卧位。 2?饮食护理:限制水、钠和蛋白质摄入。 3.病情观察:观察水肿部位及程度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腹围,观察水肿消长 情况。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 5.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将枕头垫高;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 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6.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泡沫尿及尿量变化 1.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标本留取应正确、及时,避免尿液过度稀释或浓缩,防止标本污染或变性。 2.注意观察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24小出入量等变化,监测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2、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

水肿的护理(中医)

水肿又称浮肿, 为肾病较突出的一种症状。中医除辨证论治外, 正确合理的调护对肾性水肿的转归和影响甚大。 一般调护 病室应通风( 环境要优美, 经常消毒( 保持清洁干燥, 病床平整柔软。患者注意保暖, 防外感, 勿涉水、居湿地、穿湿衣。 饮食调护利 食物及药物应温服) 中药宜浓煎且少址多次饮食宜温热之品, 多食补中益气温阳食物, 如南瓜、扁豆、胡桃、栗子、龙眼、大枣、豆制品、土豆、牛羊肉等。平时宜用大蒜等调味( 忌生冷瓜果、凉拌菜。脾虚食后腹胀, 宜少食产气食物, 如牛奶、豆类等( 避免硬固粗糙、辛辣刺激、生冷滋腻之品。肾脏机能尚佳时可少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如瘦肉、豆、鱼等。体质较虚者, 宜食鲤鱼、甲鱼、木耳、西瓜、动物内脏等。限制水、盐摄人( 也是该病调护中的重要一环( 入水量要以每日排出尿量决定, 通常以一天的小便量加500ml 为宜;食盐摄入量控制在每日1-2g,轻者可加为3-4g,重者则为无盐饮食。低血钠者, 盐从不可过于限制, 尿闭时应少食橘子、蘑菇、香蕉等, 以免血钾增高。 病情观察 定时测体重, 准确记录出人量, 定时测T、P、R、BP。用利尿剂时, 需注意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是否紊乱,如低血钠、低血钾、高血钾等症的发生。同时还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利尿剂和降压药有协同作用, 利尿剂还可引起低血钾或高血钾, 也可使糖尿病人病情加重。 用药调护 利尿剂是治疗之方法, 但常常只能治其“标”。服峻下逐水剂时, 应在其前后各测体重、血压,并记录出入量,以做对照。中药保留灌肠时, 应注意灌人和保留的时间,以使药液充分吸收。 防感染 水肿患者因水湿浸淫, 皮肤极易破损或疮疡,因此尤须注意皮肤护理。定时温水擦浴后外涂滑石粉, 三石散, 同时衣服要宽大柔软。另外水肿者因脾气不足、湿邪内生, 苔多厚腻,浊邪从口中排出,而易发口腔感染, 应嘱患者饭石漱口;尿味明显时( 1:5000峡喃西林液、黄花水、银花甘草水含漱。 调情感、和气血 水肿之为病, 或病发急骤、肿势较重, 或病情缠绵,日久不愈, 而致患者恐惧、优虑、急躁、悲观,因此要设法使患者梢神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又称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气道和肺部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引起气道和肺部结构改变和粘液汗毛功能障碍灯病变,最终导致不完全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三大主要症状。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臃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三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五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证施护 (1)痰热郁肺、痰粘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七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下肢肿中医辨证

水肿 水肿就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气化、膀胱开合不利,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帘、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证。水肿既就是一个有独立意义得病证,又就是多种疾病得一个症状、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水难除,久则反复发作,不易速愈,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内分泌失调引起得水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 水肿得形成与风邪袭表、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体虚劳伤有关、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衣着冷湿、汗出渍衣,使水湿内侵,脾为湿困,使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嗜食辛辣肥甘,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平素饥饱失宜,饮食失于调摄,脾运不健,生化无权,传输失司,水湿壅滞;体虚劳伤、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喘、咳痢或产后体虚,或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等,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均可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因多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病机特点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有阴水、阳水之分,两者在一定得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辩阳水与阴水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凡因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2。变病因辩外感与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外感多实,内伤多虚。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至水肿者,多属疮毒。 3。辩脏腑水肿在肺、脾、肾、心之差异、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 (二)辨证分型 1阳水 (1)风水相博 证候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易复,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西医肾内分泌中医护理常规

一定义 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内有大量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尿路炎症,但以细菌性尿路感染为最常见。由于感染发生的部位不同,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解剖上的异常,还可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二症型 1、膀胱湿热型: 临床病象:恶寒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尿黄赤,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2、肝胆郁热型: 临床病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少腹痛,尿频尿急。苔薄黄,脉弦数。证候分析:下焦郁热,少阳枢机不利,膀胱气化失司。 3、中焦湿热型: 临床病象:寒战高热,午后热盛,大便秘结或溏,脘腹痞满,胸闷不饥,纳差,腰痛,小便混浊、尿急痛,苔黄腻,脉搏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湿热,下注于肾及膀胱,膀胱气化不利。 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型: 临床病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唇燥,小便黄赤混浊或涩痛。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久热伤阴,腰府失养,膀胱气化失司。 5、脾气亏虚,中气下陷型: 临床病象: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恍白,少气乏力,精神萎顿,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证候分析;病久或过用苦寒疏利,耗伤中气,失于摄纳。 6、脾肾两虚,余湿未清型: 临床病象:面目肢体轻微浮肿,神疲乏力,腰痠纳呆,小便不甚赤浊,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则发,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久病或劳伤,过服寒凉,脾肾两虚,湿浊留恋 三护理 1、按中医内科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尿色尿量,有无灼热刺痛,有无寒热起伏,细审舌象,脉象,留取尿标本及时送检。 3、病室凉爽,干燥而舒适,伴高热者可卧床休息。 4、多饮水,多饮绿茶以清热利湿。 5、切戒房欲,亦不得过劳,避免风寒复发,会阴部保持清洁,及时治疗妇科病。 6、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7、饮食护理 ①饮食宜清淡,宜偏凉滑利渗湿之品,为减轻疼痛可用碱性药物或食物,如青菜,萝卜等使尿液碱化。 ②饮食忌肥甘厚腻之品,宜素食为佳。 8、情志护理情志调畅,劝慰开导,勿抑郁伤脾,暴怒伤肝,勿劳累,免刺激,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护理及优势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护理及优势 肾性水肿是由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隶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传统辨证论护以及不少特色护理疗法尽现中医调护的作用及优势。 标签:肾性水肿;中医护理;中医优势 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而引起头面部、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例如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其当属祖国医学”水肿”的范畴,中医药的历史传统而灿烂,依据中医理论护理及治疗肾性水肿的疗效也颇具特色。 1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及西医护理 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丢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后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质渗漏而致水肿。②肾小球滤过系数下降,肾小管回吸收钠增加(球-管失衡)而导致水肿。③肾脏疾病引起RAAS 系统的激活,水钠潴留导致水肿。④肾内前列腺素(PGI2、PGE2等)产生减少,致使肾排钠减少引起水肿[1]。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护理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采取一般饮食护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饮食护理包括补充蛋白,限盐,限水等。病情的观察及指导包括询问和记录患者的症状,水肿变化,出入量及体重,以及勤翻身,抬高肢体末端等体位改变,借此耐心讲解水肿的原因,避免烫伤,压迫坏死及感染,以及过度劳累,情绪变化,饮食不当等导致水肿加剧,药物上主要依赖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它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大等优点,但因为利尿剂本身的治疗副作用常常影响其临床应用,例如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嘌呤代谢障碍,利尿剂使用会加重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加快肾功能进展。其他并发症包括血容量和血钾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且还有代谢并发症如氮质血症,酸碱中毒;以及变态反应如皮疹,胰腺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和梗阻性肾病等引起急性肾衰;其他还有严重者甚至出现耳聋[2]等。除此之外,噻嗪类利尿剂及贮钾利尿剂对CRF患者(Scr>166.67umol/L)不宜使用,这也影响着水肿的转归[3]。 2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及护理优势 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早则面甚,晚则脚甚”。从病因来说外因多为外邪,邪毒,内因责之于肺、脾、肾及三焦气化不利,饮食及过劳乃发病诱因。从病机而言,肾性水肿多系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肾为关键。主要导致气、血、水三者代谢,运输环节异常而成。气、血、水三者相辅相成,在

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浅论水肿中医诊治 发表时间:2016-11-01T15:14:20.76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9月作者:曾德斌[导读] 本病当与鼓胀鉴别鼓胀往往先见腹部胀大,继则下肢或全身浮肿,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妇幼保健院中医内科;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中医内科【摘要】水肿初起,大都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如病势严重,可兼见腹满胸闷,气喘不能平卧等症。本病当与鼓胀鉴别鼓胀往往先见腹部胀大,继则下肢或全身浮肿,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一般皮色不变,腹皮亦无青筋暴露。【关键词】水肿;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04-01 一、探求病因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房劳过度,内伤肾元生育不节,肾精亏耗,不能化气行水,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发病者.亦有兼杂为病者,临床宜加分辨。 二、拟定治疗原则 1.重视湿邪的治疗湿邪贯穿于水肿的整个病程中,在外可与风邪、热毒夹杂,而成风湿、湿毒之症;在内可以水湿、湿热、湿瘀的形式存在;或与肺、脾、肾虚并存,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根据证情应选用不同治法,如疏风利湿、清热解毒利湿、渗湿利水、渗湿化瘀、健脾渗湿、补肾利湿等。 2.重视肺脾肾三脏功能的调理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肺、脾、肾亏虚,均可致气化功能失常,因此,肺、脾、肾调治在水肿治疗中十分重要。治肺有宣肺、清肺、降肺之不同。外感而兼肺卫证者宜宣肺;肺经热盛者宜清肺;水气上逆,肺气不利者宜降肺气。治脾需分清湿邪困脾、脾虚湿盛之不同而分别采用化湿醒脾,健脾化湿治法。治肾多重于补气、养阴、温阳,需根据气阴亏虚之侧重采取不同治法。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遇有气滞而气化功能失司者当疏肝理气,于化湿同时加理气之品。如肾阴亏虚累及于肝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者当滋阴潜阳,肝肾共补。 3.久病重视祛痰化瘀痰、瘀为水肿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水肿迁延不愈的病因。唐容川《血证论》就有“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论断。现代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研究也表明,临床辨证痰、瘀内积的病人,肾脏病理多有增生性病变,如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的表现。化痰有清化热痰、温化寒痰之不同。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 (1)治法:散寒祛湿,宣肺利水。 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加术汤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前两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来,适用于风寒夹湿证,其中麻黄加术汤发汗之力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渗湿之功甚。五苓散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力,与前两方合用可达散寒解表,祛湿利水之功。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白术、杏仁、薏苡仁、茯苓、泽泻等。 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 (1)治法: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本证同为上焦不得布达通调,唯壅阻之邪为风热,故拟疏散风热,待风热之邪得散,而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得复而水肿自消。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或银翘散加减。前方疏风清热,兼能除湿,适用于急性肾炎初起,起病急骤者;后方解表清热之力强,适用于水肿而表热之证重者。常用药物:麻黄、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等。 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 (1)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本证为热毒内归,影响脾之运化,湿浊内生,湿热蕴结。病性属实,当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祛邪泻实,配合宣肃肺气、理脾除湿之法。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前方解表泻肺,清热利湿;后方清热解毒,消肿散痈,两方合用,共达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主要药物有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 4.脾肾阳虚,水湿内阻证 (1)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渗湿。 本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阻。以温补脾肾之阳“补其不足”而扶其正,温肾、健脾二者相辅相成,火生土,温肾可温脾,而健脾可以后天充养先天;以利水渗湿“泻其有余”而祛其邪,邪去正安,有助脾肾功能恢复。 (2)选方用药思路:实脾饮或附子理中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实脾饮偏于温暖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汤偏于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而利水之力弱;济生肾气丸偏于温补肾阳,兼有利水消肿之功。常用药物:炮附子、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山药、山茱萸、牛膝、生姜、甘草、大枣等。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病就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应与悬饮、哮证相鉴别。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痰浊壅肺证 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短心慌,神疲乏力,易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气短喘促,心烦不寐,口干少饮,烦热汗出,面颧暗红,或颈部青筋暴露,尿少肢肿。舌质红嫩有裂纹或舌红绛,有瘀斑,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短气喘促,不得平卧,烦躁汗出,咳吐泡沫痰,心悸乏力,尿少肢肿,畏寒肢冷,面色灰青。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心功能I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功能Ⅱ级:应增加休息 , 但能起床活动。 心功能Ⅲ级:限制活动 ,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等情况变化。 2、观察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患者出现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注意营养、水分与钠盐的摄入量,忌食辛辣、醇酒、咖啡等刺激之品。便秘者 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2、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者:多食补气活血之品。 3、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者:多食补气滋阴之品。 4、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者:饮食清淡,低盐或无盐,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 5、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者:可食温补心阳之品,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之物。 6、痰浊壅肺者:多食健脾祛痰之品。 (五)情志护理 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2、心衰病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3、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4、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气化、膀胱开合不利,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帘、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水肿既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病证,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水难除,久则反复发作,不易速愈,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 水肿的形成与风邪袭表、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体虚劳伤有关。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衣着冷湿、汗出渍衣,使水湿内侵,脾为湿困,使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嗜食辛辣肥甘,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平素饥饱失宜,饮食失于调摄,脾运不健,生化无权,传输失司,水湿壅滞;体虚劳伤、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喘、咳痢或产后体虚,或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等,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均可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因多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病机特点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有阴水、阳水之分,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辩阳水与阴水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凡因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 2.变病因辩外感和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外感多实,内伤多虚。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至水肿者,多属疮毒。 3.辩脏腑水肿在肺、脾、肾、心之差异。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 (二)辨证分型 1阳水 (1)风水相博 证候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下肢肿中医辨证之令狐文艳创作

水肿 令狐文艳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气化、膀胱开合不利,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帘、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水肿既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病证,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水难除,久则反复发作,不易速愈,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 水肿的形成与风邪袭表、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体虚劳伤有关。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衣着冷湿、汗出渍衣,使水湿内侵,脾为湿困,使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嗜食辛辣肥甘,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平素饥饱失宜,饮食失于调摄,脾运不健,生化无权,传输失司,水湿壅滞;体虚劳伤、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喘、咳痢或产后体虚,或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等,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均可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因多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病机特点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水

液潴留,泛滥成肿。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有阴水、阳水之分,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辩阳水与阴水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凡因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 2.变病因辩外感和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外感多实,内伤多虚。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至水肿者,多属疮毒。 3.辩脏腑水肿在肺、脾、肾、心之差异。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若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身重,苔腻,病变部位多在脾;若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若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病变部位多在心。(二)辨证分型 1阳水 (1)风水相博

水肿的辨证施护

水肿的辨证施护 【摘要】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以致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臀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伴有胸水、腹水。本症的治疗、护理,主要是腰以上水肿当发汗,腰以下水肿当利小便为治疗护理原则。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水肿;护理;辩证施护;辩证施膳 1一般护理 1.1生活起居方面,应注意病室安静,通风向阳,做好病室内消毒,以避免各种感染。 1.2水肿显著者应卧床休息,轻症或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1.3饮食宜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忌食辛辣肥腻,限制钠盐摄入,必要时还应限制饮水量。 1.4慢性病人,由于病情反复或已知预后不良,常有抑郁、焦虑心情,所以要加强精神护理,对病人要同情、安慰和鼓励,并以高度责任心和周到照顾去的病人的信赖和得到安全感。 1.5水肿严重时,可经常转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头;阴囊水肿者,可用阴囊托带托起;胸腔积液伴有呼吸困难时,可采用半坐卧位。水肿时要注意皮肤护理,如衣裤、被褥要柔软、平整,以防止皮肤损伤或感染,水肿部位要避免针刺或注射。 2病情观察 观察尿量及出入量并及时记录,定期测量体重,有腹水时则进行腹围测量。尿量突然减少时,应考虑到肾功能衰竭或心功能衰竭。利尿时如见到皮肤弹力减退、恶心、腹胀、乏力、食少、嗜睡时,考虑到脱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应及时检查血常规、血比重、钾、钠、氯,并迅速与医师联系,已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3辩证护理 辩证应以阴阳为纲,感受外邪,以表、热、实症为主,水肿来势较急,多为阳水;劳倦内伤,以里、寒、虚症为主,水肿反复发作者,多属阴水。阳水、阴水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夹杂存在。 3.1阳水症候:水肿来势迅速,先有眼睑浮肿,继之发展到全身,按之没指,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诊断要点】 1. 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类证鉴别】 1.水肿与鼓胀 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阳水与阴水 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辨证论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病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剂: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等。 2.湿毒浸淫证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病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3.水湿浸渍证 主症: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病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儿科中医护理常规

第四章儿科疾病护理 第一节新生儿疾病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新生儿室应阳关充足,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上下午各通风一次,避免 对流风。保持室温度22°C-24°C,夜间狐狸是温度26°C-28°C,相对湿度55%-60%。 2、保暖: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 暖措施,方法因地制宜。 (1)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2)体温低或病情不稳定的冰儿不宜沐浴。 (3)体重低于2500克者,可置于暖箱中。 (4)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护理结束后病儿要及时包裹好,沐浴后30分钟方可打开包被检查病儿。 (5)使用热水袋是应避免烫伤。 3、喂养:首选母乳,在无法母乳喂养情况下可给配方奶,做到按需哺乳,随时观察有无溢 奶及吐奶情况。 4、加强基础护理 (1)皮肤黏膜护理:病儿每日沐浴一次,危重病儿床上擦洗,每日更换干净衣物,衣服应宽松大、质软。加强臀部护理,勤洗勤换尿布,预防红臀。用2%碳酸氢钠口腔护理每日一次,如有鹅口疮,酌情增加次数,动作轻柔,切勿擦伤黏膜,两次喂奶之间可喂温开水清洁口腔。 (2)脐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感染,脐部护理每日一次,如有分泌物,每日二次或酌情增加次数。 (3)测体重:足月儿每周侧二次,早产儿每日或隔日测量一次。 (4)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做好健康指导,出院时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疾病防治知识及育儿保健知识。 二、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血液及组织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临床现象。本病在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常见,当血中为结合胆红素过高时,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预后严重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中医辨证常见证型】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似橘子皮,精神疲倦,不欲吮乳,烦躁不安或呕吐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红紫。 2、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淡而晦暗,或黄疸日久不退,神疲身倦,四肢不温,不思乳食或易吐乳,大便溏薄灰白,小便短赤,甚或腹胀,舌质淡,苔淡腻,指纹色淡。 【评估】 1、皮肤与巩膜黄染程度、色泽及黄疸进展情况。 2、精神、吃奶情况,大小便的颜色、次数、性质。 3、神经系统症状。 4、有无出血倾向、头部血肿、水肿、呕吐、腹胀、脱水及哭闹改变。 5、舌象及指纹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