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点整理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点整理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点整理

第7章网络基础知识

1、终端:把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CRT控制器和键盘,无CPU内存,称为终端。

2、通信子网: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 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分为点对点通信子网和广播式通信子网,其组合形式:结合型、专用型和公用型。

3、资源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

4、协议:两个主机间通信时对传送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约定。

5、网络体系结构(抽象概念):将协议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层次,如何分层,以及各层中具体采用的协议的总和,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6、网络:一些结点和链路的集合。

7、计算机网络:相互联接、彼此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8、成为计算机网络条件:(1)至少两台计算机互联;(2)通信设备与线路介质;(3)网络软件,通信协议和NOS。

9、计算机网络分类:(1)拓扑结构(结点和链路的几何形状):总线状、环状、树状、网状、星状和混合状;(2)按覆盖范围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远程网)和互联网;(3)按逻辑结构分外层用户资源子网(负责数据处理、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内层通信子网(负责数据转发)。

10、计算机网络组成:(1)结点(站),指网络中的计算机,分访问结点和转接结点;(2)线路:两个结点间承载信息流的信道,分有限信道和无线电信道;(3)链路:从发信点到收信点(即从信源到信宿)的一串结点和线路。链路通信指端到端的通信。

11、OSI/RM七层协议模型:

(1)物理层:通信在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的功能,使之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错线路。要解决问题:流量控制(和出错处理同事完成)、双方数据帧竞争线路的使用权问题(双向传输数据时)、共享信道问题(在广播式网络中,用介质访问子层来专门处理)。

(3)网络层:子网运行控制(确定分组从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选择路由)、拥塞控制、记账功能、异种网络互连问题。

(4)传输层:从会话层接收数据,并且在必要时把它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并确保达到对方的各段信息正确无误,传输层使会话层不受硬件技术变化的影响。真正的从源到目标“端到端”的层。

(5)会话层:允许不同计算机上的用户建立会话关系。管理会话、会话服务同步。

(6)表示层:以上几层只关心可靠地传输比特流,表示层关心所传输信息的语法和语义。例子:数据编码

(7)应用层:

12、TCP/IP结构:应用层、传输层、互连网层(网际互联层)、主机至网络(网络接入层)

13、TCP:传输控制协议;IP互连网络协议

14、Telnet:远程登录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15、信道: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16、基本频带(基带):终端设备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脉冲电信号时,这个原始的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基带传输:在信道中直接传送基带信号。频带传输: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数据时,往往只占有有限的频谱,对应基带传输。

17、数据通信系统任务:把数据源计算机所产生的数据迅速、可靠、准确地传输到数据宿(目

的)计算机或专用外设。组成:数据终端设备、通信控制器、通信信道、信号变换器。18、波特率(码元速率Baud):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信号“波形”个数。比特率(bps):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位数。带宽(Hz):介质能够传输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间的差值。信道容量:信道传送信息的最大能力。误码率:二进制数字信号在传送过程中被传错的概率。信道延迟:信号在信道中传播时,从信源端到信宿端的时间差。

19、数据通信编码分类: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和曼切斯特码。单极性和双极性分归零型和不归零型。曼切斯特码、差分曼彻斯特码:跳变。

20、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21、多路复用技术:同一介质上,同时传输多个有限带宽信号的方法。分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

22、数据交换技术:

(1)线路交换:通过网络中的结点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方式分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例如电话系统。实时性好,呼叫时间长,效率低。

(2)报文交换:存储转发的方式传输数据。线路利用率高,传输延迟较长。

(3)分组交换:类似报文,每次只能发送其中一个分组。传输时间短,延迟小,可靠性好,开销小,灵活性高。

23、差错控制编码:奇偶检验码和循环冗余码。

24、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法(CSMA/CD)、令牌环访问控制方式、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Token-Bus)。

25、组网技术: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令牌环网络、FDDI光纤环网、ATM 局域网。

26、网络管理:通过某种方式对网络状态进行调整,使网络能正常、高效地运行。目的是使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地利用,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能及时作出报告和处理,并协调、保持网络的高效运行。包含:

(1)网络性能管理:衡量及利用网络性能,实现网络性能监控和优化。网络吞吐量、用户响应次数和线路利用。

(2)网络设备和应用配置管理:监控网络和系统配置信息。

(3)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衡量网络利用、个人或小组活动。

(4)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负责监测、日志、通告用户,自动解决网络问题,确保网络高速运行。

(5)安全管理:控制网络资源访问权限,从而不会导致网络遭到破坏。主要涉及访问控制和网络资源管理。

27、网管软件分体系结构、核心服务和应用程序。

28、网络安全包括:系统不被侵入、数据不丢失以及网络中的计算机不被病毒感染。

完整的网络安全要求:运行系统安全、网络上系统信息安全、网络上信息传播安全、网

络上信息内容安全。

网络安全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审查性。

网络安全层次:物理安全、控制安全、服务安全和协议安全。

29、防火墙: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

30、网络安全协议:SSH(Secure Shell)、PKI(证书管理公钥)、SSL(安全套接层协议)。

31、网络性能分析:网络的服务质量(QoS)、服务等级协议(SLA)和网络流量性能测评。

32、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成四段,每8位构成一段,以十进制数形式表示,范围0~255。

33、IP地址分两个组成部分:网络号标识(确定某一主机所在的网络)和主机号标识(确定在该网络中特定的主机)。

34、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数量,IP地址通常分为三类:A类、B类、C类。

A类:由8位网络号和24位主机号组成,最前面位为“0”,网络范围0~127,第一段数字范围1~126,适用于大型网络。

B类:由2个字节(16位)网络地址和2个字节(16位)主机地址组成,最前面位为“10”,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28~191,适用于各地区和网络管理中心。

C类:由3个字节(24位)网络地址和1个字节(8位)主机地址组成,最高位“110”,第一段范围:192~223,适用于小型网络。

35、网络地址:主机号全部设为“0”的IP地址;广播地址:主机号全部设为“1”的IP地址。本地网络:网络号第一个8位组全为0。注:网络号不能以“127”开头,留给诊断使用。

36、子网掩码:用于区分IP地址的网络数部分和结点数部分,即前多少位是网络数,后多少位是结点数。由与IP地址对应的网络数部分全取1,结点数部分全取0组成。

37、DNS(域名管理系统)。基本任务:将文字表示的域名翻译成IP协议能够理解的IP地址格式(域名解析,由域名服务器完成)。

38、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处于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工作原理:当客户在浏览器中设置好代理服务器,使用浏览器访问所有WWW站点的请求都不会直接发给目的主机,而是先发给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接受了客户的请求以后,由代理服务器向目的主机发出请求,并接受目的主机的数据,存放于代理服务器的硬盘中,然后再向代理服务器将客户要求的数据发给客户。

39、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ion):统一资源定位器。唯一地标识某个网络资源。格式:访问方式//主机地址[:端口号]/路径/文件名。

WWW浏览器

40、电子邮件Email:存储转发式服务(异步通信方式,核心);传输:简单传输协议SMTP 负责处理邮件服务器之间的消息传递。

电子邮件的发送由简单传输协议(SMTP)服务器来完成,接收邮件由邮局协议(POP3)服务器来完成。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两种模式:文本模式(ASCII)和二进制模式(BIN/IMAGE)。例cuteftp

41、互联网常见服务:www服务、电子邮件、搜索引擎、文件传输服务、新闻组服务。

第8章数据库技术

1、数据管理: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2、数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数据库(DB):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3、数据库系统特点:(1)数据结构化:与文本系统的根本区别;(2)数据的共享高、冗余度低,易扩充;(3)数据独立性高;(4)数据有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4、模型分为概念模型(E-R图)和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条件三组成要素,分层次模型(树状结构)、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5、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和并行结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多个)、模式(逻辑模式,一个)和内模式(存储模式,一个)。

6、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功能:查询、数据操作、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视图和部分基本表)、模式(基本表)和内模式(存储文件)。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等。

7、触发器是一种特殊的存储过程,它通过事件触发而执行,可通过存储过程名来直接调用存储过程。

8、SQL数据控制功能:事务管理功能和数据保护功能,即数据库的恢复、并发控制和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9、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目标:用户界面友好、功能完备、效率高、结构清晰和开放性。

10、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基本功能:数据库定义、数据存取、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其他功能(通信功能等)。

11、事务四个特性:原子性(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一致性(物理数据库)、隔离性(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和持续性(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性的)。

12、数据库的恢复: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的功能。

13、数据库系统故障分类:事物内部的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和计算机病毒。

14、恢复机制:如何建立冗余数据;如何利用冗余数据实施数据库的恢复。建立冗余数据最常用的技术:数据转储和日志文件。

15、转储:DBA定期将整个数据库复制到磁带或另一个磁盘上保存起来的过程(后备/后援副本)。日志文件是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分以记录为单位和以数据块为单位。登记日志文件严格按照并发执行时间次序来登记,且先写日志文件后写数据库。

16、恢复策略

(1)事务故障恢复:强行回滚(ROLLBACK)。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对事务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继续反向扫描,同样处理->直到读到该事务的开始标记。

(2)系统故障恢复(软故障、不破坏数据库):系统重新启动时自动完成。正向扫描日志文件,找出故障发生前已经提交的事务,将其事务标识记入重做(REDO)队列。同时找出故障发生时尚未完成的事务,将其事务标识记入撤销(UNDO)队列。->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UNDO事务的执行逆操作(将日志记录中更新前的值写入数据库)->正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REDO事务重新执行日志文件登记操作(将日志记录中更新后的值写入数据库)。

(3)介质故障恢复(硬故障、外存故障、破坏数据库和日志文件):重装数据库、重做已完成的事务。装入最新数据库后备副本,使数据库恢复到最近一次转储时的一致性状态->装入相应的日志文件副本,重做已完成的事务。注:DBA介入

17、并发控制:一致性。当多个用户并发地存取数据库时,就会产生多个事务同时存取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存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包括三类: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

并发控制技术:封锁。所谓封锁就是事务T在对某个数据对象操作之前,先向系统发出请求对其加锁,加锁后事务T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事务T释放它的锁之前,其他事务不能更新该数据对象。

封锁类型:排它锁(X锁、写锁)和共享锁(S锁、读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锁,排它锁是只允许T读取和修改A,任何事务都不能对A加任何锁,共享锁是T可以读A 但不能修改A,其他事务只能对A加S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

封锁协议:一级封锁(防止丢失修改)、二级封锁(防止丢失修改、读“脏”数据)、三级封锁(防止丢失修改、读“脏”数据、不可重复读)、两段锁(缩短封锁时间、提高并发性、解决数据不一致性)。

活锁和死锁。避免活锁方法:先来先服务策略。解决死锁方法:1.预防死锁发生;2.允许发生死锁,并采用一定手段定期诊断系统中是否有死锁,如果发现了死锁则立刻解除掉。

死锁预防:一次封锁法和顺序封锁法。一次封锁法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把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顺序封锁法是预先对数据对象规定一个封锁顺序,所有事务都按这个顺序实行封锁。防止了死锁的发生,但扩大了封锁范围,降低了并发度。

死锁诊断与解除:普遍采用这种方法。死锁诊断:超时法和事务等待图法。死锁解除:选择一个代价最小的事务将其撤销(恢复该事务所执行的数据修改操作),释放此事务持有所有的锁。

18、数据库安全性: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安全措施:用户标识身份鉴定、存取控制、数据加密。

存取控制最重要的一点确保只授权给有资格的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权限。包括:1.定义用户权限并将用户权限登记到数据字典中,称为安全规则或授权规则;2.合法权限检查。

19、数据库完整性: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完整性约束条件的作用对象:行、列和关系。

20、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完整性控制机制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1.定义功能: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2.检查功能:检查用户发出的操作请求是否违背了完整性约束条件;3.如果发现用户的操作请求使数据违背了完整性约束条件,则采取一定的动作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第9章安全性知识

1、信息安全:对信息、系统以及使用、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硬件的保护。

2、信息特性: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信息系统安全:确保信息系统结构安全,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元素安全,以及与此相关的

各种安全技术、安全服务和安全管理的总和。

4、安全性要素:物理环境及保障、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管理者等。

5、鉴别机制:以交换信息的方式确认实体真实身份的一种安全机制。主体:身份可被鉴别

的实体。基本目的:防止其他实体占用和独立操作被鉴别实体的身份(冒充)。分单向鉴别和双向鉴别。鉴别方法:1.用拥有的(如IC卡)进行鉴别;2.用所知道的(如密码)进行鉴别;3.用不可改变的特性(如生物学测定的标识特征)进行鉴别;4.相信可靠的第三方建立的鉴别(递推);5.环境(如主机地址)。(申请者和验证者)

6、访问控制:对进入系统进行控制,决定谁能访问系统、能访问系统哪些资源和如何使用

这些资源。目的是防止对信息系统资源的非授权访问和使用。手段:用户识别代码、密码、登陆控制、资源授权、授权核查、日志和审计。选择性访问控制是进入系统后,对像文件和程序这类资源的访问进行控制。

7、内部控制:是为了在组织内保障以下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方法。1.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

2.政策、计划、规程、法律、法规和合同的执行;

3.保护资产;

4.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有

效性;5.业务及计划既定目的和目标的达成。

8、访问控制和内部控制共同目标:保护资产。区别:访问控制涉及与知识相关的有形和无

形资产;内部控制涉及所有有形和无形资产。

9、实现访问控制方法:1.要求用户输入一些保密信息(用户名密码);2.采用物理识别设备

(访问卡、令牌);3.采用生物统计学系统,基于某种特殊的物理特征对人进行唯一性识别。

访问控制手段:防御型和探测型。

10、加密:将原来的可读信息(明文或平文)进行编码而使得侵入者不能够阅读或理解(密

码或密文)的方法,目的是保护数据和信息。

解密:将编码信息转化为原来的形式。

密钥:密码算法中的可变参数。

加密密钥:加密算法中使用的参数。解密密钥。两个密钥可以相同也可不同。

11、密码算法:传统密码算法(对称密码算法)和公开密钥密码算法(非对称密码算法)。

对称密码算法:加密解密具有相同的密钥。分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

非对称密码算法:密钥成对出现,不可互相推导,加密密钥可以公开,解密密钥用户保护好。结合专用密钥。

12、密钥管理:1.产生密钥(随机数生成器产生);2.分发密钥;3.输入和输出密钥;4.更换

密钥;5.存储密钥;6.保存和备份密钥;7.密钥寿命;8.销毁密钥。

13、完整性:数据不以未经授权的方式进行改变和毁损的特性。包括软件完整性(防止对程

序的修改,如病毒木马)和数据完整性(计算机系统中或网络中的数据)。对数据完整性常见5个威胁:1.人类;2.硬件故障;3.网络故障;4.灾难;5.逻辑问题。

14、完整性保障策略:备份、镜像技术、归档、分级存储管理、转储、系统安全程序、奇偶

校验和故障前兆分析等。

软件完整性可采用数字签名的方法。

15、可用性:使需要访问信息的用户(另一计算机系统)可以在不受干扰和阻碍的情况下对

信息进行访问并按所需的格式接收它。针对已授权的用户来说。

16、提高系统可用性方法:配置冗余或容错部件来减少它们的不可用时间。

容错途径:使用空闲备件、负载平衡、镜像、复现、热可更换。

冗余途径:双主干、开关控制技术、路由器、通信中件。

17、灾难恢复措施:1.灾难预防制度(做灾难恢复备份);2.灾难演习制度;3.灾难恢复(分

全盘恢复和个别文件恢复)。

灾难发生前,拟好紧急事故恢复计划,灾难发生时,跟踪事故源、收集证据、恢复系统、保护数据。

18、备份策略:完全备份(备份所有文件)、增量备份(备份上次备份后更改过的文件)、差

异备份(备份上次完全备份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按需备份(正常备份安排之外额外进行的备份)。可采用几种策略结合的方式进行备份。

19、计算机病毒: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摧毁计算机数据,影

响计算机使用,且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0、计算机病毒预防:根据病毒程序的特征对病毒进行分类处理,在程序运行中凡有类似的

特征点出现时就认定为计算机病毒,并阻止其进入系统内存或阻止其对磁盘进行操作尤其是写操作,以达到保护系统的目的。包括对已知和对未来病毒的预防。

21、计算机病毒预防技术:磁盘引导区保护、加密可执行程序、读写控制技术和系统监控技

术等。

22、反病毒软件包括病毒扫描软件、完整性检查程序、行为封锁软件。

23、病毒消除:杀毒程序需要知道病毒如何工作,然后计算出病毒代码的起始位置和程序代

码的起始位置,然后将病毒代码从文件中清除,文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4、计算机犯罪防范:抓好安全教育,可以增强人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

25、风险:某种破坏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识别、评估、降低风险到可以接受的

程度并实施适当机制控制风险保持在此程度之内的过程。

26、风险分析的方法和途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27、控制风险方法:1.对动作进行优先级排序,风险高的优先考虑;2.评价风险评估过程中

的建议,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实施成本/收益分析;4.结合技术、操作和管理类的控制元素,选择性价比最好的安全控制;5.责任分配;6.制定一套安全措施实现计划;7.实现选择的安全控制。

28、安全管理目标:将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资源管理好。

29、网络管理:通过某种规程和技术对网络进行管理。目标:1.协调和组织网络资源以使网

络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2.维护网络正常运行;3.帮助网络管理人员完成网络规划和通信活动的组织。功能:故障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和计费管理。

第10章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

1、信息系统:为了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的一组相互关

联的部件组成的系统。

2、信息系统组成(七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及其存储介质、通信

系统、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处理设备、规章制度、工作人员。

3、信息系统概念结构:

4、信息系统层次结构:战略计划层、战术管理层、业务处理层。

5、信息系统功能结构:信息输入、处理、输出。

6、信息系统软件结构:

7、信息系统硬件(物理、空间)结构:集中式、分布式和分布-集中式。

8、信息系统主要类型:

(1)面向作业处理:支持业务处理,实现处理自动化。有办公自动化软件、事务处理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

(2)面向管理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实现管理自动化。有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知识工作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面向决策计划。有决策支持系统、战略信息系统、管理专家系统。

9、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1)促使组织结构扁平化;(2)组织结构更加灵

活有效;(3)虚拟办公室;(4)增加企业流程重组的成功率。

10、信息系统工程: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和信息应用系统的新

建、升级、改造工程。最基本特点: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和管理上的科学化。

11、信息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法、行为方法、社会技术系统方法。

12、信息系统开发阶段:

(1)系统分析阶段:问题是什么,干些什么,怎么去干。

(2)系统设计阶段(自顶向下):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总体设计包括系统模块结构设计和计算机物理系统配置方案设计。

(3)系统实施阶段:系统物理的实施、程序设计、系统调试、人员培训和系统切换。

(4)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1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系统化、结构化、自顶向下。

(2)原型方法: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第11章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知识

1.项目: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

2.项目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标;(2)独特的性质;(3)有限的生命周期(启动、规划、

实施、结尾);(4)特定的委托人;(5)实施的一次性;(6)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7)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8)结果的不可逆转性。

3.

第12章信息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理解和表达用户对系统的应用需求。了解用户需求,确定系统逻

辑模型,形成系统分析报告。

2、系统分析的困难:问题空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环境的不断变化。

3、系统分析步骤:

(1)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2)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

(3)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4)编写系统规格说明书。

4、结构化分析方法

(1)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2)工具: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实体联系图、描述加工处理的结构化语言。

(3)数据流图基本组成: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

(4)数据流图的绘制:1.确定外部性;2.自顶向下逐层扩展;3.合理布局;4.数据流图只反映数据流向、数据加工和逻辑意义上的数据存储,不反映任何数据处理的技术过

程、处理方式和时间顺序,也不反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判断与控制条件等技术问题;

5. 数据流图绘制过程,就是系统的逻辑模型的形成过程,必须始终与用户密切接触、

详细讨论、不断修改,也要和其他系统建设者共同商讨以求一致意见。

(5)数据字典:以特定格式记录下来的、对系统的数据流图中各个基本要素(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的内容和特征所做的完整的定义和说明。编写方

式:手工和计算机辅助编写。

(6)数据字典类目(6个):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和外部实体。

(7)数据字典作用:1.按各种要求列表;2.互相参照,便于系统修改;3.由描述内容检索名称;4.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

(8)实体联系图(ER图):用于描述数据流图中数据存储及其之间的关系。基本成分(3个):实体、联系、属性。

(9)描述加工处理的结构化语言:祈使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5、统一建模语言UML

(1)三要素:事物、关系和图。

(2)4种事物:结构、行为、分组和注释。

(3)4种关系:依赖、关联、泛化和实现。

(4)图: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和实现图。

(5)建模过程:瀑布开发模型和迭代递增开发模型。

6、UML软件开发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系

统测试阶段。

第13章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系统“做什么”,即要明确系统的功能和用途,为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提供一个逻辑模型。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系统“怎么做”,即如何实现系统规格说明书所规定的系统功能。

1、信息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2、系统设计目标:

(1)系统可靠性:只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能力,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重要指标: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的系统前后两次发生故障的间隔时

间,正比)和平均维护MTTR(发生故障后平均没修复所需要的时间,反比)。

(2)较高的系统运行效率。体现在:a.处理能力(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事务数);

b.处理速度(处理单个事务所耗费的平均时间);

c.响应时间(从客户端发出处

理要求到系统返回处理结果所用的时间)。影响因子:a.系统硬件结果的影响;

b.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质量影响。

(3)系统的可变更性。

(4)系统的经济型。

3、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简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管理可接受原则、其他原则。

4、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布局设计和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1)总体布局: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系统资源配置设计方案。

(2)模块化设计:a.按需求和设计原则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功能模块;b.决定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和职责;c.分析和确定模块化间的调用关系;d.确定模块间的信息传

递。

5、系统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

设计。

6、结构化模块设计的辅助工具:系统流程图、模块、HIPO技术、控制结构图、模块结构图。

7、系统总体布局方案考虑问题:

(1)系统类型:集中式或分布式

(2)处理方式:批处理、联机实时处理、联机成批处理、分布式处理、混合使用各种方式。

(3)数据存储(集中存储或分布存储)

(4)网络结构:网络计算模式、网络拓扑结构、网络逻辑设计、网络操作系统。

(5)硬件配置

(6)软件配置。

8、软件总体结构设计主要任务:将整个系统合理划分成各个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模块之

间与模块内部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调用关系和数据联系,定义各模块的内部结构等。

9、软件系统结构设计原则:分解-协调原则、信息隐蔽和抽象原则、自顶向下原则、一致性

原则、面向用户原则。

10、模块结构设计目标: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功能;模块之间结构简单。即保

证模块之间的独立性,提高每个模块的独立程度。

11、独立的模块:功能独立而且和其他模块之间没有过多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的模块。

12、模块独立程度度量:聚合cohesion(衡量模块内部各元素结合的紧密程度)、耦合coupling

(度量不同模块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13、聚合(7种,前3种属弱聚合):模块内紧凑程度。

(1)偶然聚合:处理动作间没有任何关系,或仅仅是一种松散的关系

(2)逻辑聚合:逻辑上有相似处理动作

(3)时间聚合(经典内聚):处理动作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执行

(4)过程聚合:处理动作必须以特定的次序(控制流)执行

(5)通信聚合:使用同一个输入数据或同一个输出数据

(6)顺序聚合:前一个处理动作的输出是后一个处理动作的输入

(7)功能聚合:各个组成部分属于同一个整体,执行同一功能,且各个部分对实现该功能必不可少。

14、耦合:模块间互联程度。强弱取决于模块间连接形式及接口的复杂程度。

(1)数据耦合:模块间通过数据参数交换信息

(2)控制耦合:模块间传递的信息中有控制信息

(3)公共耦合:模块间通过一个公共的数据区域传递信息

(4)内容耦合:一个模块需要涉及另一个模块的内部信息

15、功能模块设计原则:

(1)高聚合松耦合:最重要两原则

(2)系统分解有层次

(3)适宜地系统深度和宽度比例。深度:系统结构中的控制层次。宽度:控制的总分布。

(4)模块大小适中。

(5)适度控制模块的扇入扇出。扇入:模块直接上级模块的个数,越大说明模块通用性较强。扇出:模块的直接下级模块个数,最好3或4,不超过7个。

(6)较小的数据冗余。

16、数据流程图两种典型结构: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分别通过变换分析方法和事务分

析方法,实现数据流图到模块结构图的变换。都是先设计结构图的顶端主模块,然后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最后得到满足数据流程图要求的系统结构。

17、变换分析过程:(1)找出系统的逻辑输入、主加工和逻辑输出;(2)设计顶层模块和第

一层模块;(3)设计中、下层模块。

18、系统详细设计:

(1)代码设计。代码功能:唯一标识功能(最基本特征)、分类功能、排序功能。代码种类:顺序码(系列码)、区间码、助忆码、缩写码。代码设计原则:唯一性、

标准化、规范化、合理性、可扩展性、简单性和实用性。代码设计步骤:确定

编码对象和范围、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确定编排方式和符号类型、考虑检

错功能和编写代码表。

(2)数据库设计。核心问题: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要求,结合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数据模式。设计基本要求:a.符合用户需

求,能正确反映用户的工作环境;b.设计与所选用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式相

匹配;c.数据组织合理,易操作、易维护、易理解。数据库设计步骤:用户需求

分析、概念结构设计(E-R图或实体-联系图)、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

(3)输入设计。原则:输入量最小原则、输入延迟最低原则、输入数据早校验原则、输入步骤少转换原则、输入过程简单化原则。输入设计内容:确定输入数据内

容,确定数据的输入方式(脱机和联机),确定输入数据的记录格式,确定输入

数据的正确性校验机制。输入设备:确定输入设备类型。数据校验:输入错误

的种类、数据校验方法、差错的纠正、设计出错表。输入设计的评价:用户使

用的方便性和系统运行的高效、安全性。

(4)输出设计。输出设计内容:确定输出内容、选择输出设备、确定输出信息格式(报表、图形、图标)、输出设计评价。

(5)用户接口界面设计。原则:统一、简明易学、灵活、美观、宽容、严谨原则。

内容:定义界面形式、定义基本的交互控制形式、定义图形和符号、定义各种

操作方式、定义信息反馈的策略、定义Help策略。类型:菜单式、填表式、对

话式、图形式、窗口式。

(6)处理过程设计:程序流程图、N-S图(盒图)、程序设计语言。程序流程图基本成分:加工步骤(方框)、逻辑条件(菱形)、控制流(箭头);三种逻辑结构:

顺序型、循环结构和选择型。N-S图。

19、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的最终结果,是系统实施的重要依据。分两部分:引言和系

统总体设计方案。

20、引言:摘要、背景、工作条件/限制、参考和引用资料、专门术语定义。

2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系统配置方案、模块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数据

库设计说明、实施方案说明书。

第14章信息系统实施

1、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硬件设置、软件编制、人员培训、数据准备。

2、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进度安排(基本保证)、人员组织(程序编码是实施阶段的主要任

务)、任务分解、开发环境的构建。

3、实施方法上注意:a.尽可能选择成熟的软件产品,保证高性能和高可靠性;b.选择好信息

系统的开发工具。

4、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

(1)进度的安排:基本保证

(2)人员的组织:程序编码是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用统一的方式、方法和工具实现程序的开发。

(3)任务的分解:

(4)开发环境的构建: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网络环境等

5、程序设计:即编码,为各个模块编写程序,是系统实施阶段的核心工作。

对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程序的正确性,源程序的可读性,较高的效率。

程序设计步骤:了解计算机系统性能和软硬件环境;充分理解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全部文档;根据设计要求和软硬件环境,选定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代码;程序的检查、编译和调试。

好程序标准:正常工作、调试代价低、易于维护、易于修改、设计不复杂、运行效率高、可读性好。

程序可读性好的技巧和方法: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详细设计;程序中包含说明性材料;良好的程序书写格式;良好的编程风格。

程序设计风格:标识符的命名;程序中的注释;程序的布局格式;数据说明;程序语句的结构;输入和输出;程序的运行效率。

结构化程序设计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限制使用GOTO语句;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自顶向下的设计、编码和调试;主程序员制的组织形式(一主程序员一辅助程序员一程序

资料员)。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可视化程序设计

6、测试目标:以最少的人力和时间发现潜在的各种错误的缺陷。

7、测试类型:

(1)模块测试:模块界面、内部数据结构、独立路径、错误处理、边界条件。

(2)联合测试(联调)。方法:根据模块结构网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两者结合,高层由上到下、低层由下至上,到中层会合。

(3)验收测试:α测试(用户在应用系统开发所在地与开发者一同)和β测试(用户在使用环境中独立进行)。

(4)系统测试。

8、测试原则:

(1)应尽早并不断地进行测试。(测试贯穿开发的各阶段)

(2)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软件的人或小组来承担(单元测试除外)。

(3)在设计测试方案是,不仅要确定输入数据,而且要从系统的功能出发确定输出结果。

(4)在设计测试用例时,不仅要包括合理、有效的输入条件,也要包括不合理、失效的输入条件。

(5)在测试程序时,不仅要检测程序是否做了该做的事,还要检测程序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

(6)充分重视测试中的群集现象。测试后软件中仍存在的错误概率与已经发现的错误数成正比。

(7)严格按照测试计划来进行,避免测试的随意性。

(8)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作为软件文档的组成部分,为维护提供方便。

9、测试方法:

(1)人工测试(又称代码复审,能定位):个人复查(编程人员本人)、走查(3至5人测试小组)、会审(测试小组与编程人员)。

(2)机器测试(不能定位,只能发现错误症状):

A.黑盒测试(功能测试):不了解产品内部结构,但对具体功能有要求,可通过

检测每一项功能是否能被正常使用来说明产品是否合格。只作用于程序的接

口处。

B.白盒测试(结构测试):知道产品的内部结构,通过检测产品的内部动作是否

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运行来考察产品是否合格。

10、测试用例设计

(1)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逻辑覆盖法、基本路径测试等。

A.逻辑覆盖法:以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的测试技术。考虑测试数据执行(覆

盖)程序的逻辑程度。分为语句覆盖、判定覆盖(分支覆盖)、条件覆盖、

判定条件覆盖、多重覆盖、路径覆盖。

(2)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法、因果图、功能图等。

11、系统测试过程:

(1)拟定测试计划:测试内容、进度安排、测试所需的环境和条件、测试培训安排等。

(2)编制测试大纲(依据)

(3)设计和生产测试用例

(4)实施测试

(5)生成测试报告

12、测试内容:

(1)硬件测试:配置测试、硬件设备的外观检查、硬件测试:加点检测、操作检测;

(2)网络测试:网络设备外观检查、硬件测试、网络连通测试;

(3)软件测试: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A.单元测试(模块测试),主要从模块的5个特征进行检查:模块接口、局部数

据结构、重要的执行路径、出错处理和边界条件。单元测试方法:驱动模块

(主程序)、桩模块(存根模块)。

B.组装测试(集成测试):非增量式集成和增量式集成(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

C.确认测试(最后环节)。确认测试基础:系统分析说明书。确认测试步骤:首

先进行有效性测试以及软件配置审查,然后进行验收测试和安装测试,经过

管理部门的认可和专家的鉴定后,软件即可交给用户使用。

D.系统测试:恢复测试(检测系统的容错能力)、安全性测试(检测系统的安

全机制、保密措施是否完善且没有漏洞)、强度测试(检测系统在极限状态

下性能下降的幅度是否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安装

测试。

13、排错调试

(1)调试过程:首先执行设计的测试用例,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有错误,需要运用调试技术,找出错误原因和具体的位置。调试结果有两种。

(2)调试方法,对错误的定位:试探法、回溯法、对分查找法、归纳法、演绎法。

14、系统测试报告:概述、测试环境、测试内容、测试方案、测试结果、结论。

15、新旧系统转换方式:

(1)直接转换:在确定新系统试运行准确无误时,立即启用新系统,同时终止旧系统运行。

(2)并行转换:新旧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以后,新系统正式替换旧系统。

(3)分段转换(逐步转换、向导转换、试点过渡):上两种转换方式的结合,在新系统全部正式运行前,一部分一部分地替代旧系统,那些在转换过程中还没有正

式运行的部分,可以在一个模拟环境中继续试运行。

第15章信息化与标准化

1、

2、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3、标准化对象:标准化的具体对象、标准化总体对象。

4、标准化实质: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而达到的统一。

5、统一包括:(1)一定条件下的统一;(2)不能制定相互重复的两个或多个标准;(3)同一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可根据需要是一种或多种;(4)标准化统一是相对的;(5)统一的内容和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结果”。

6、标准化的目的:获得最佳秩序(生产、技术、安全、管理秩序)和社会效益(技术效益和经济效果)。

7、标准化过程

(1)标准的制定:调查、研究、形成草案、批准发布。这个阶段的问题有程序性的、更多的是实质性的,即标准的适用性、可行性、先进性。

(2)标准的实施:宣传、普及、监督、咨询。

(3)标准的反馈:复审、废止或修订。

8、标准化分类

(1)根据适用范围分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区域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项目规范。级别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注: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技术尚在发展中,不能制定标准的项目,需要相应标准文件引导,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项目)

(2)根据标准性质分类:技术、管理、工作标准。

(3)根据标准化对象和作用分类:基础、产品、方法、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服务等。

(4)根据法律的约束性分类:强制标准、暂行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9、标准代号和编码

(1)ISO:ISO+标准号+[杠+分标准号]+冒号+发布年份,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

(2)国家标准:GB XXXXX - XXXX (GB: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GB/T: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XXXXX:标准发布顺序号;XXXX:标准发布年代号,4位数)

(3)行业标准:XX XXXXX –XXXX (XX:强制性行业标准代号;XX/T:推荐性行业标准代号)

(4)地方标准:DBXX XXXXX – XXXX (XX:省、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的前两位;DBXX/T)(5)企业标准:Q/XX XXXXX – XXXX (XX:企业代号)是企业法规性文件,没有强制与推荐之分。

10、信息技术标准化:条形码、代码和IC卡、EDI(电子数据交换)、软件工程。

11、

第16章信息化与标准化

1、企业IT管理层次(金字塔从顶到底)

(1)战略层(IT战略规划):IT战略制定、IT治理、IT投资管理。

(2)战术层(IT系统管理):IT管理流程、组织设计、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等。

(3)运作层(IT技术及运作管理):IT技术管理、服务支持、日常维护等。我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这层。

2、企业信息化建设根本: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与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有机结合。

3、企业IT战略规划进行战略性思考时考虑以下方面:

(1)制定要具有战略性,确立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企业IT战略规划目标;

(2)要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

(3)制定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结合性;

(4)对信息技术的规划必须具有策略性;

(5)对成本的投资分析要有战术性;

(6)要对资源的分配和切入时机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评估。

4、系统管理:IT的高效运作和管理,不是IT战略规划。核心目标是管理客户(业务部门)

的IT需求,如何有效地利用IT资源恰当地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

基本目标

要求:

用于管理的关键IT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数据资源。

5、运作层级的系统管理要求

系统管理的功能范围:IT部门管理、业务部门(客户)IT支持、IT基础架构管理。

系统管理策略与方法:面向业务处理(IT系统管理的真正需求);管理所有的IT资源、实现端到端的控制;丰富的管理功能(为企业提供各种便利);多平台、多供应商的管理。

系统管理预算:帮助IT部门在提供服务同时加强成本/收益分析,以合理地利用IT资源、提高IT投资效益。分技术成本、服务成本、组织成本。

6、系统管理服务

IT服务理念追求目标:以客户(企业的业务部门)为中心提供IT服务;高质量、低成本的IT服务;提供的服务可度量、可计费。

服务级别管理是定义、协商、订约、检测和评审提供给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准的过程。

服务级别管理目标: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和相关的成本预算,制定恰当的服务级别目标,并将其以服务级别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

服务级别协议包括:服务定义、测量标准、服务时间框架、依据服务测量方法来监督服务质量、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明确职责。

服务级别管理要点:强调IT对业务的价值、让业务部门的人员参与进来、关键落到实处、不要好高骛远------创建能提供的。

7、IT财务管理:负责对IT服务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资源进行货币化管理的流程。

IT财务管理作为重要的IT系统管理流程,可以解决IT投资预算、IT成本、效益核算和投资评价等问题,为高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有助于走出“信息悖论”或“IT黑洞”的沼泽。

IT财务管理流程:IT投资预算(budgeting)、IT会计核算(accounting)、IT服务计费。

IT投资预算:技术成本、服务成本、组织成本。

IT会计核算:IT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投资评价、差异分析和处理。

8、运作放的系统管理计划:系统日常操作管理、IT人员管理、IT财务管理、故障管理、性

能/能力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

9、用户方的系统管理计划:帮助服务台、用户参与服务级别管理、IT性能和可用性管理、

用户参与IT管理、终端用户安全管理、终端用户软件许可协议。

第17章系统管理综述

1、IT系统管理工作主要是优化IT部门的各类管理流程,并保证能够按照一定的服务级别,

为业务部门(客户)高质量、低成本地提供IT服务。

系统管理分类:按系统类型分类(信息系统、网络系统、运作系统、设施及设备);按流程类型分类(侧重于IT部门的管理、侧重于业务部门的IT支持及日常作业、侧重于IT基础设施建设)。

2、系统运行报告:系统日常操作日志、性能/能力规划报告、故障管理报告、安全审计日志。

3、IT部门人员管理

IT组织及职责设计原则:(1)设立清晰的远景和目标;(2)根据IT部门的服务内容重新思考和划分部门职能,进行组织机构调整,清晰部门职责;(3)建立目标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使整个组织的目标能够落实和分解,建立有利于组织生产的项目管理体制;

(4)建立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薪酬和考核体系;(5)通过薪酬和考核体系的建立,促进信息中心的绩效得以提高;(6)IT组织的柔性化,能够较好地适应企业对IT服务的需求变更及技术发展。

IT组织设计考虑因素:客户位置、IT员工工作地点、IT服务组织规模、IT基础架构特性。

4、外包是一种合同协议,组织提交IT部门的部分控制或全部控制给一个外部组织,并支付

费用,签约方依据合同所签订的服务水平协议,提供资源和专业技能来交付相应的服务。

外包成功关键因素之一: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行业经验丰富、能够引领或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方面:(1)技术能力(2)经营管理能力(3)发展能力。

外包合同关键核心文件:服务等级协议(SLA)。

根据客户与外包商建立的外包关系,信息技术外包划分为:市场关系型外包、中间关系型外包、伙伴关系型外包。

外包风险控制:(1)加强对外包合同的管理;(2)对整个项目体系的规划;(3)对新技术敏感;(4)不断学习。

5、系统日常操作管理

系统日常操作范围:性能及可用性管理、系统作业调度、帮助服务台、输出管理。

6、系统用户管理

身份认证是身份管理的基础。

统一用户管理的收益:(1)用户使用更加方便;(2)安全控制力度得到加强;(3)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4)安全性得到提高。

用户管理功能:用户账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企业外部用户管理、用户安全审计。

用户安全审计包括:利用日志工具来检测和报告较差的密码和易猜的密码;定期再检查和重新认证用户对系统的访问;利用日志工具检测那些对网络或者关键系统进行的反复的未授权访问;对于所有的系统,主动限制、监测和审核超级用户和系统管理员的活动等。

用户管理方法:用户名/密码方式(最简单最常用,极不安全)、IC卡认证(存在安全隐患)、动态密码(一次一密,使用非常不方便)、USB Key认证(软硬件结合、一次一密的强双因子认证)。

7、运作管理工具

IT系统管理中利用各种自动化工具原因:(1)业务对IT的效率和有效性、依赖性不断增强;(2)IT基础架构和应用日趋复杂;(3)IT系统管理的需求日益复杂。

自动化运作管理益处:(1)日常操作自动化;(2)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故障;(3)IT人员技术分级;(4)提高配置信息的可用性;(5)分布式系统管理。

运行管理工具功能及分类:(1)性能及可用性管理;(2)网络资源管理;(3)日常作业管理;(4)系统监控及事件处理;(5)安全管理工具;(6)存储管理;(7)软件自动分发;(8)用户连接管理;(9)资产管理/配置管理;(10)帮助服务台/用户支持;(11)数据库管理;(12)IT服务流程管理。

8、成本管理

系统成本性态:成本总额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初始成本项):为购置长期使用的资产而发生的成本。包含:建筑费用及场所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外包服务成本。

可变成本(运行成本):日常发生的与形成有形资产无关的成本,随业务量增长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

完整的成本管理模式:预算;成本核算及IT服务计费;差异分析及改进措施。

预算分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9、计费管理

IT服务计费管理是负责向使用IT服务的客户收取相应费用的流程,它是IT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真正实现企业IT价值透明化、提高IT投资效率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收费/内部核算体系满足条件:(1)有适当的核算收费政策;(2)可以准确公平地补偿提供服务所负担的成本;(3)树立IT服务于业务部门(客户)的态度,确保组织IT投资的回报;(4)考虑收费/核算对IT服务的供应者与服务的使用者两方面的利益。

收费/内部核算制定注意:(1)信息沟通;(2)灵活价格政策;(3)收费记录法。

计费定价:确定定价目标、了解客户对服务的真实需求、准确确定服务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确定内部计费的交易秩序。

定价方法:(1)成本法;(2)成本加成定价法;(3)现行价格法;(4)市场价格法;(5)固定价格法(合同价格法)。

10、系统管理标准:

(1)ITIL标准(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6个主要模块:服务管理、业务管理、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管理、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实施规划、安全管理。

(2)COBIT标准(目的是实现商业的可说明性和可审查性)。

(3)HP ITSM参考模型和微软MOF。

11、分布式系统管理

优越特性:跨平台管理、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视化管理、智能代理技术。

第18章资源管理

12、资源管理:洞察所有的IT资产,并进行有效管理。

13、IT管理能否满足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IT基本架构的配置及运行情况的信息。

14、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最基本信息单元:配置项。

配置作为一个控制中心,表现在:(1)计量所有IT资产;(2)为其他IT 系统管理流程提供准确信息;(3)作为故障管理、变更管理和新系统转换等的基础;(4)验证基础架构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

配置管理效益:(1)有效管理IT组件;(2)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3)更好地遵守法规;(4)帮助制定财务和费用计划。

15、硬件管理

IT资源(COBIT):数据、应用系统、技术、设备、人员。

16、软件管理

软件资源是指企业整个环境中运行的软件和文档。

软件资源管理:优化管理信息的收集,对企业拥有的软件授权数量和安装地点进行管理。

还包括软件分发管理,指通过网络把新软件分发到各个站点,并完成安装和配置管理。

CMM衡量一个重要指标:软件资源可重用程度。

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软件开发包括:发现、定义、概念、设计和实现阶段。

常见软件生命周期: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快速原型开发。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包括:项目应包括哪些阶段、这些阶段的顺序如何。

软件开发过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及单元测试、集成及系统测试、安装、实施等阶段。

维护阶段(微信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包括:对缺隙或更改申请进行分析(需求分析)、分析影响(软件设计)、实施变更(进行编程)、测试。最重要的是对变更的管理,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软件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

软件构建是软件系统的一个物理单元。基本属性:(1)可独立配置;(2)严格封装,强调与环境和其他构建分离;(3)在适当的环境中被复合使用;(4)构件不应当是持续的,

即构件没有个体特有的属性。(包容和自包容特性)。

软件分发管理的支持工具可以自动完成软件部署的全过程,包括软件打包、分发、安装和配置等。

软件分发管理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完成以下任务:(1)软件部署;(2)安全补丁分发;

(3)远程管理和控制。

文档管理

17、网络资源管理

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

网络资源分类:通信线路、通信服务、网络设备、网络软件。

网络维护管理系统由4个要素组成:(1)若干被管理的代理;(2)至少一个网络维护管理器;(3)一种公共网络维护管理协议;(4)一种或多种管理信息库。

网络配置管理主要涉及网络设备的设置、转换、收集和修复等信息。

配置适当设备与网络安全性之间具有直接关系。

网络配置工具种类:(1)由设备供应商提供的工具;(2)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工具。

网络管理包括:

(1)网络性能管理。网络性能变量包括网络吞吐量、用户响应次数和线路利用。

(2)网络设备和应用配置管理

(3)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

(4)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

(5)安全管理。

网络管理协议:IETF定义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ISO定义的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

网络管理系统包括:探测器Probe(或代理)、控制台(Console)。

安全机制包括接入管理、安全监视、安全恢复等三方面。

18、数据管理

(1)数据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初期,数据的生产和使用都需要利用高速存储,并相应地提供高水平的保护措施,以达到高可用性和提供相当等级的服务水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的重要性会逐渐降低,使用频率也会随之下降。企业就

将数据进行不同等级的存储,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能对数据保留进行

管理。

(2)企业必须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必须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用户登录时的安全性、网络数据的保护、存储数据

以及介质的保护、通信的安全性、企业和Internet网的单点安全登录。

信息资源管理最核心的基础问题是信息资源的标准和规范。

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做得好坏的关键人物是企业领导和信息系统负责人。最重要角色是数据管理员。

数据规范化阶段是数据标准化的关键和核心,该阶段是针对数据元素进行提取、规范化及管理的过程。

19、设备和设备管理:电源设备管理、空调设备管理、通信应急设备管理、楼宇管理、防护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措施标准。

通信应急设备管理------结构化布线提高企业局域网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水平,分六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主干子系统、设备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管理子系统。

第19章故障及问题管理

1、故障:系统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系统本身的问题,或者是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操作、已

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

2、故障处理是指发现故障之时为尽快恢复系统IT服务而采取必要的技术上或者管理上的办

法。

3、故障管理:首先是服务台,作为所有故障的责任人负责监督并记录故障的解决过程,当

它不能立即解决发生的故障时,就将其转移给专家支持小组。专家首先提供临时性的解决办法或者补救措施以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避免影响用户正常工作;然后分析故障发生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恢复服务级别协议所规定的服务;最后服务台和客户一道验证方案实施效果并终止故障。

4、故障特征:影响度、紧迫性、优先级。

5、故障管理目标: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级别协议规定的水准,尽量减少故障对业务运营的

不利影响,以确保最好的服务质量和可用性。

6、故障范围包括系统本身的故障和非标准操作的事件。

7、常见故障:硬件及外围设备故障、应用系统故障、请求服务和操作故障。

8、故障管理流程:从在故障监视过程中发现故障到对故障信息的调研,再到故障的恢复处

理和故障排除,形成一个完整的故障管理流程。

9、故障管理包含:故障监视、故障调研、故障支持和恢复以及故障终止5项基本活动。

10、故障接触人员:故障现场接触人员、初级支持人员、高级支持人员。

11、故障监视

故障原因:技术因素、应用性故障、操作故障。扩展为7类:(1)按计划的硬件、操作系统的维护操作时引起的故障;(2)应用性故障;(3)人为操作故障;(4)系统软件故障;(5)硬件故障;(6)相关设备故障;(7)自然灾害。软件和人为操作因素占了很大比例,硬件和设备因素只占很小的比例。

自然灾害因素难以预计和控制,采取容灾防范措施来应对。

需要监视的人员:系统操作员、系统开发工程师、用户、来访者、甚至包括系统所在机房的清洁工和运输公司的员工等。

12、故障调研:故障信息搜集、故障查明和记录、故障支持和恢复处理、故障分析和定位、

故障终止、故障处理跟踪。

信息搜集方式分自动搜集和人工搜集。

故障查明和记录活动过程,见P443-P444。

13、主要故障处理

软件故障:一般采用重启系统或者其他人工干预手段予以恢复和排查;

硬件故障:切换到备用系统,尽快恢复系统服务,然后使用测试程序检测故障机的各个部件。

主机故障时通常需要启用系统备份进行恢复。

主机服务分三种:热重启(解决暂时的系统故障,恢复时间最快T,但最难实现)、暖重启(增加重启时间2~3T、降低备份部件成本)、冷重启(解决长期系统问题,最易实现,重启动时间最长10~100T)。

数据库故障分:事务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P450-P451。

网络故障恢复措施:(1)双主干;(2)开关控制技术;(3)路由器;(4)通信中件。14、问题控制和管理

问题:存在某个未知的潜在故障原因的一种情况。这种原因会导致一起和多起故障。

问题管理流程:(1)信息输入;(2)主要活动(问题控制、错误控制、问题预防、制作管理报告);(3)信息输出。

问题控制:(1)发现和记录问题;(2)问题分类(问题分类标准涉及4个方面,目录、影响度、紧迫性和优先级);(3)调查分析(问题分析方法有4种:Kepner&Tregoe法、鱼骨图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法)。

Kepner&Tregoe法,分析问题5个阶段:(1)定义问题;(2)描述问题:标识、位置、时间、规模和范围;(3)找出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4)测试最可能的原因;(5)验证问题原因。

鱼骨图法(又叫因果图法)。

头脑风暴法,常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前三步:明确问题、原因分类和获得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方案。4个原则:畅所欲言、强调数量、不做评论、相互结合。

15、错误控制

错误控制是管理、控制并成功纠正已知错误的过程,它通过变更请求向变更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实施的变革,确保已知错误被完全消除,避免再次发生故障。

错误控制过程:(1)发现和记录错误;(2)评价错误;(3)记录错误解决过程;(4)终止错误;(5)跟踪监督错误解决过程。

详细版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那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1)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2)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向扁平式结构的非集中管理转变。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使纵向(金字塔)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距离缩小和最终向合一回复”。 2.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1)所谓人造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做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例如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实际上,大多数系统属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而且许多系统有人参加,是人—机系统。 (2)信息系统看起来是一个人造系统,但是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往往不以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及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建立和发展信息系统的关键。 第二章 1.你认为应该怎样定义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社会技术系统。) (3)特点: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2.简述应用环境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环境是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 一、生产过程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生产特征决定着企业开发应用管理系统时应当贯彻的管理思想,因而必须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之前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保证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二、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决定着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因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根据组织规模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目标是系统分析人员的重要任务。组织规模即组织的大小。 三、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管理的规范化是管理组织、过程等的学科性与合理性的要求。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 四、组织的系统性: 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管理过程是系统化的,可以被准确地描述和量化,能够产生与决策控制过程相关的数据。这样的系统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在各管理环节的支持下准确进行。 五、信息处理与人: 在信息处理中,计算机的长处:能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解,自动淘汰非优解。 人在信息处理中的特点: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3.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如何协调人与系统的关系? 在信息处理中,要充分考虑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的这个特点。在系统设计中,努力保持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和谐,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信息系统。人际和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性化界面;人与机器的合理分工;提高中端用户的计算能力。

战略管理知识点汇总

战略:根据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为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并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长期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全局性谋划。 愿景: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望,是企业努力经营想要达到的长期目标。企业愿景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我们要成为什么?反映了管理者对企业与业务的期望,描绘了未来向何处去。 使命企业存在的理由与所追求的价值。从长期来看,企业使命说明了未来将要变成什么样的企业,以及企业对于它所要服务的对象与经营范围的界定等基本问题。企业使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则、方向和哲学 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 战略态势战略态势是指在目前的战略起点上,决定企业的战略业务单位在战略规划期限内的资源分配和业务发展的方向。 稳定型战略:是指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企业准备在战略规划期限内使企业的资源分配和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目前状态和水平的战略。 增长型战略以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引导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管理方式,以便扩大企业的产销规模,提高竞争地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业务层战略:也称竞争战略、事业部战略,指经营管理某一个特定的战略经营单位的战略计划,是总体战略之下的子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又叫低成本战略,是通过采取一整套行动,与竞争对手相比,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具有某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这种特性是被消费者接受的。 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多元化经营的优势:(1)可以发掘企业内部优势,实现资源共享;(2)可以有效地规避企业经营风险;(3)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品牌效应;(4)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其他优势; 多元化经营的弊端:(1)容易分散企业有限的经济资源;(2)不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提高核心竞争力;(3)会造成管理质量下降;(4)降低了企业适应市场的灵活性;(5)面临更大的市场整体风险;(6)削弱原有产业;(7)行业进入风险;(8)行业退出风险; 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就是企业将原来可独立进行的、相互联系或相似的经济活动组合起来。相互连续的活动的组合,称为纵向一体化;相似的活动组合,称为横向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优点:(1)降低产品成本(2)提高产品的差别化能力(3)增加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产品市场适应性(4)提高进入障碍(5)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在线作业-2

管理信息系统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2-16 17:53:38 一、单选题 1. (5分) ? A. Ctrl+W ? B. Ctrl+Home ? C. Ctrl+V ? D. Ctrl+End 得分:5 知识点: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 A. 现行系统 详细调查 ? B. 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 ? C. 新系统逻辑模型建立 通用字段内容的输入,可以用鼠标双击该字段的“gen ”,也可以按()。 新系统的目标和范围的确定工作属于()的工作内容。

? D.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得分:5 知识点: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 ? A. 分析和抽象 ? B. 调整 ? C. 综合 ? D. 描述 得分:5 知识点: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 A. 产生应用软件并投入运行 ? B. 完成数据库设计 ? C. 进行系统详细设计 数据流程图是对原系统进行()的工具,也是用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系统实施是根据系统设计将新系统付诸实现的过程,它是真正()的阶段。

? D. 完成系统设计 得分:5 知识点: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 A. 编写程序 ? B. 系统运行、评价 ? C. 系统调试 ? D. 系统设计 得分:5 知识点:管理信息系统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在一个供销存系统中,属外部实体部门的是( )。 ? A. 计划科 ? B. 库房 ? C. 销售科 ? D. 供应科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执行的工作包括:系统分析和()。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总结。

第一章商务信息系统基础 一.名词解释( 15′) 1.信息系统 由人员、硬件、软件、通信网络、数据资源和规章制度组成的,在组织 中用于存储、收集、转换以及传播信息。 基本作用:支持业务流程和企业运营、支持员工和管理者的决策制定、 支持为获得竞争优势而制定的战略 类型:运营支持系统(事物处理,过程控制、企业协作)、管理支持系统 (管理信息,决策支持、主管信息)、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专家系统、 知识管理、职能企业、战略信息) P26模型:依靠人力资源(终端用户和信息系统专家)、硬件资源(机器 和媒介)、软件资源(程序和步骤)、数据资源(数据库和知识库)和网 络资源(通信媒介和网络支持)来执行输入(数据资源)、处理(把数据 加工成信息)、输出(信息产品)、存储(数据资源)和控制(系统性能)等活动,把数据资源转化为信息产品。 2.系统 一组相关的元素,在有组织的转换过程中,通过接收输入好生成输出一 起实现共同的目标。 基本功能:输入、处理、输出 3.反馈、控制 4.电子化业务 5.内联网 二.填空题( 15′) 1.20c80年代至90年代,信息系统出现的新的作用是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_ __。 三.应用题( 20′) 1.在过去的40年中,企业的信息系统有哪些主要变化?你认为在未来的10 年里会有什么主要变化? 2.如今的公司如何运用互联网、内联网和外联网支持企业活动?

第二章 信息技术的应用: (1)构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建立一个通过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战略发展企业价值的公司。 (2)重组业务流程。指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已达到成本、质量、速度和服务的改善。 信息技术是主要组成部分,能支持工作流程设计、作业需求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性改变。 (3)成为敏捷企业。通过提供宽广的产品范围和快速的产品更新在市场中获利,还能提供个性化及任意批量的产品订单。 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公司合作将产品高校推入市场。 (4)创建虚拟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将人、组织、资产和创意联系起来的一个组织,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企业沟通、协作和所需信息流提供支持。 (5)建立知识创新型公司,主要利用到两种类型的知识。一种为显性知识即数据、文档和通过笔录或电脑存储的信息等。另一种为隐性知 识,即员工自身掌握的技术经验等。 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中,以支持业务知识的创新以及这些知识与新产品、服务及业务流程的整合。 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争战略:锁定客户和供应商,形成转换成本,提高进入壁垒,以及发挥对信息技术投资的杠杆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包含:企业智能、信息的创建、共享和管理和文档管理。 公司应该如何借助IT变得更加敏捷? (1)客户敏捷:在挖掘创新机会时,具备发挥客户作用的能力。利用IT建立和强化客户虚拟社区的技术。 (2)合伙敏捷:在探索、利用创新机会时,具备调节资产和知识等的协作能力。IT技术使公司间的协作更加便利 (3)运营敏捷:在挖掘创新机会时,具备快速、准确和低成本等功能。IT帮助实现业务流程模块化和集成化的技术。 ③简述虚拟公司战略的优势 (1)与所有联盟伙伴共向基础设施和分担风险;将互补的核心竞争力连接起来;通过共享,缩短将实现变成收益的时间;真假设施和市场覆盖面;获得进入新市场的能力,共享市场,共享客户忠诚;从销售产品转变为推销解决方案。 (重要,客户为中心,大题)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关键是:保持客户忠诚度、预测客户未来需求、回应客户关注的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

战略管理知识点总结 -

战略管理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6个;简答4个;论述2个;案例分析1个(30分) 一、名词解释 1、战略: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 2、转换成本:是指顾客转向新的供应商所引起的一次性成本的发生。 3、竞争性对抗:是指竞争者为了获取有利的市场地位,各自所采取的竞争性行动以及随之所发生的竞争性反应。 4、战略联盟:是一种合作战略,企业间通过该战略组合其资源和产能,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5、组织结构:是企业正式的报告关系机制、程序机制、监督和治理机制以及授权和决策的过程。 6、合并:指的是两家公司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将相互的业务进行整合的一种战略。 7、战略群组:是指某一行业内强调相似战略维度并采用相似战略的一组企业。战略群组内部企业间的竞争比企业与群组外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8、外包:是指从外部供应商那里购买的一种可创造价值的服务。 9、纵向收购:指的是企业收购其某一种或多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或分销商的行为。 10、多国化战略:是指企业将战略和业务决策权分配到各个国家的战略业务单元,由这些单元向本地市场提供本土化的产品。 11、公司治理:是用来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决定并控制组织战略方向和业绩的一套机制。 12、差异化战略:是指集成的一系列行动,以对顾客来说很重要的方式向其提供不同的产品或者服务(以可接受的成本)。 二、简答题 1、外部环境分析的构成 (1)扫描:包含对总体环境各方面的研究。通过扫描,企业能够辨别出总体环境中潜在变化的早期信号,探测到正在发生的变化。 (2)监测:分析师通过观察环境变化,看是否有某种重要的趋势从环境扫描的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新系统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系统(数据一体化和系统开发的一体化),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技术基础。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 )按核心业务活动分类:电子业务系统(服务于组织的内部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政府部门的政 务管理活动和服务职能),电子商务系统(商贸活动) (2)按数据处理方式分类(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3 )按管理应用层次分类(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4 )按行业和业务职能分类(行业:铁路、林业、电力、港口、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职能: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统计、人力资源等职能管理信息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 )功能结构(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

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表现出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 2 )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的传输,加工,存储等任务],信息用户[信息的最终使用者], 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工作]四大部件。) ( 3 )职能结构(纵向视角:战略计划层[任务:为企业战略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管理控制层[任务:为企业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用于衡量企业效益,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企业资源分配方案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执行控制层[任务:确保基层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效的进行]。横向视角(职能):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综合视角[职能和管理层次]。) (4 )软硬件结构(硬件:机器的实体部分;软件结构:计算机的灵魂和思想,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 5 )网络计算结构(四种网络计算模式:中央主机集中分时处理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C/S 、浏览器/ 服务器模式B/S ) B/S 模式工作原理:在B/S 模式中,客户端运行浏览器软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 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的要求,Web 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将这个请求转化为SQL 语法,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验证其合法性,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Web 服务器,Web 服务器再一次将得到的所有结果进行转化,变成HTML 文档形式,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以友好的Web 页面形式显示出来。 C/S 模式结构、工作原理、特点:CS 模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第一层是在客户机系统上结合了表示与业务逻辑;第二层是通过网络结合了数据库服务器。CS 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程序和中间件三个部分组成。首先,交互性强是CS 固有的一个优点。在CS 中,客户端有一套完整应用程序,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其次,CS 模式提供了更安全的存取模式。由于CS 配备的是点对点的结构模式,采用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可以得到可靠的保证。而B/S 采用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这种开放的结构模式,并采用TCPIP 这一类运用于Internet 的开放性协议,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管理密码的数据库 来保证。由于结构上比BS少一层,对于相同的任务,CS完成的速度总比BS快,使得CS更利于处理 CS 在逻辑 大量数据由于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的直接相连,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响应速度快。同时由于开发是针 对性的,因此,操作界面漂亮,形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自身的个性化要求。但缺少通用性,业务的变更,需

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整理

管理信息系统 考试题型:单选、判断、简答、计算和论述。(数据库设计、画图、关系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基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新兴学科。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三大资源:信息、物质、能源 1、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特征:(1)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2)是可以通讯的。(3)信息形成知识。 知识就是反映各种事物的信息进入人脑,对神经细胞产生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数据(Data)也称资料,是指那些未经加工的事实或是着重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描述。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 区别: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信息是那些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以更具意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 2、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 3、信息系统的发展: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特点:计算机化目的:提高效率(2)管理信息系统(MIS)特点:高度集中、定量化。 (3)决策支持系统(DSS)面向决策的信息系统IDSS、GDSS.智能信息系统网络化、智能化 (4)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化 4、决策问题的类型: (1)结构化决策--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和通用模型、自动化(2)非结构化决策--复杂、无固定规律和通用模型、临时性 (3)半结构化决策--介于1.2之间

5、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 情报活动阶段---确定问题;设计阶段----找出解决方案;选择阶段----选 出解决方案;实施阶段---实施方案 6、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 -MIS的挑战的内容:企业应该做的事;客户的价值要素;信息技术的作 用;提高企业文化,培养员工;政府如何促进其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 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 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 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是一个管理系 统,一个社会系统。 特点: 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 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 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2、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 层次内容 战略管理确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的组织 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 管理控制(战术管理)包括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训练、 资金的监控等 运行控制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 动 业务处理涉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信息系统的分类:(略) ? 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知识点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 第一章信息系统与管理 1、什么是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它是可识别的、抽象的符号。 2、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 数据是符号,是物理性的,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所得到的并对决策产生影响的数据,是逻辑性(观念性)的;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有意义的表示。 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对其决策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决策者利用经过处理的数据作出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遭受失败,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5、信息的特征: a.事实性。b.时效性。c.不完全性。d.层次性。 e.可变换性。f.价值性。 6、系统的概念 通常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必须产生整体功能。 7、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作为一个抽象模型从宏观上看一般有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组成。 8、信息系统 以信息现象和信息过程为主导特征的系统称为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9、信息系统的类型(按处理的对象): 1.作业信息系统 业务处理系统(产量统计、成本计划) 过程控制系统(生产过程中数据的监测) 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邮件、印刷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 10、决策 决策: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决策科学的先驱西蒙教授指出:以决策者为主体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3个阶段:情报、设计、选择。 11、决策的四个阶段 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12、决策问题的类型 1.结构化决策: 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可循 2.非结构化决策: 复杂、没有固定规律可循。 3.半结构化决策: 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2017年CPA《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第一章战略与战略管理 ★★★必须现在牢牢掌握 ★★循序渐进记忆 ★考前突击记忆 内容索引 序号知识点描述要点数页码 1 明茨伯格的 5P 战略★★★5 1 2 企业战略的结构层次★★★ 3 2 3 战略的关键要素★★5 4 4 战略测试★ 2 4 5 企业存在的理由★★2 5 6 企业使命的要素★★57 7 企业使命陈述三作用 ★★ 3 8 8 确定战略目标五原则★★★ 5 8 9 形成企业战略的方法归结为两类 ★★★ 2 8 10 企业战略理性形成方法步骤★ 5 8 11 企业战略理性形成方法局限性 ★ 6 9 12 企业战略应急战略局限性 ★ 3 10 13 战略管理的主要特点★★ 4 10 14 战略管理的流程 ★★★ 3 11 15 战略实施具体构成内容★★★ 3 13 1.明茨伯格的 5P 战略Plan)、计谋 ( Ploy )、明茨伯格以其独特的认识归纳总结了“战略”的五个定义:计划( 模式( Pattern)、定位( Position )和观念 ( Perspective)。 ①战略是一种计划 ②战略是一种计谋 ③战略是一种模式 ④战略是一种定位 ⑤战略是一种观念 上述五种定义反映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特征的解释和认识,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并没有差异。了解这些不同的定义,有助于对战略的全面理解。 8 2.企业战略的结构层次 ①公司战略 ②业务单位战略 ③职能战略 3战略的关键要 素① 有愿景 ② 具有可持续性 ③ 有效传递战略的流程 ④⑤与获取竞争优势有关 能利用企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4.战略测试 应用相关性检验(价值增值检验、竞争优势检验、一致性检验) 学术严谨性检验(原创性检验、目标性检验、灵活性检验、逻辑一致性检验和风险和资源检验) 5.企业存在的理由:营利和非营利。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

《管理信息系统》(MIS)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2、决策——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3、决策过程(理解)——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可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 4、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够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5、物料需求计划(MRP)——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MRP管理思想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6、制造资源计划(MR PⅡ)——MR PⅡ把企业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计划安排,实现统一管理。因而,MR PⅡ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系统,它使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数据。 7、企业资源计划(ERP)——在制造资源计划(MR P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面向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它把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集成到信息系统中,把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和企业外部的所有资源整合到了一起。是一种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所有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的信息系统。 8、数据处理——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的过程。 9、数据文件——在信息系统中,数据组织一般采用文件组织和数据库组织。把数据按某种数据结构组织起来存放在外部设备上,就构成数据文件。 10、WEB数据库——Web数据库系统是指以HTML为代表的Web页面(即网页)与位于底层的数据库的集成。Internet用户可以通过Web页面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11、企业流程重组——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巨大改善。其本质在于根据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处理的特点,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2、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上的一些没有详细说明的内容所做的文字性的详细说明。数据字典是用文字来描述数据处理过程的。 13、MIS物理系统的实施——是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的订购、机房的准备的设备的安装高度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14、决策支持系统(DSS)——DSS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讲解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1、数据的定义:数据是存储在某种媒介物上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三内容:符号性、客观性和依赖于媒介物。 2、信息的定义:信息是被处理成具有对接收者有意义形式的数据,它对当前或未来的行动或决策具有实际 的或感觉到的价值。 三个层次:语法性、语义性和语用性。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选择/简答) 1)数据是对客观对象的记录,而信息则是数据的意义。 2)联系。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 义,才能成为信息。 3)区别:数据是纯客观的,是对某一事实不经解释的原始反映,单纯依靠数据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否 与我们的活动有关。信息则是经过人们处理后的数据,能够传递某种意义,它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要求,能对人们的决策或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4)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意义。 信息的性质。反映性(真伪性)、可分离性(时效性)、共享性和时滞性。 4、信息的质量 1)定义:由它对人的行为的激励程度和在决策活动中的作用来决定;由它对人的行为和决策所产生 的价值来决定。信息是组织中最富价值的资源之一。 2)特征 信息的时间特征(可能为简答):及时性和新颖性。 内容特征:准确性、相关性和完整性。 形式特征:详尽性和呈现性。 5、信息的生命周期:需求、获得、服务、退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应6个环节:信息的收集、传输、 加工、存储、维护、使用来加以实现。 1)信息收集。 i.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 ii.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介质上记录下来。 二次信息收集则是指手机已经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已分离的信息。 iii.原始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是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起来,记录 下来,做到不漏、不错、不延时。 二次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正确 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iv.在衡量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时,下列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A.它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否完善; B.准确程度和及时性如何; C.具有哪些校验功能; D.对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其他各种破坏因素的预防及抵抗能力如何; E.录入手段是否方便易用; F.对于信息收集人员和录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如何; G.整个信息收集和录入的组织管理是否严密、完善等等 2)信息传输 i.信息传输有时间传输和空间传输两种方式

(整理)CPA注会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点归纳.

注会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二章 1、战略是一种计划: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战略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之前制定的,具有前导性;第二、战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开发和制定的计划,是一个理性思维的结果,具有主观性; 2、战略是一种计谋:强调战略是要在竞争中赢得竞争对手,或令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及受到威胁的智谋; 3、战略是一种模式:是一系列行动的模式或行为模式,或者是与企业的行为相一致的模式。在选择企业战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和尊重企业原有的行为模式,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如果需要改变企业的行为模式,那么需要充分认识到推行这种改变的难度; 4、战略是一种定位:企业必须要明确在自身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或在市场中的位置。将战略作为一种定位,涉及到企业如何适应所处环境的问题; 5、战略是一种观念:战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战略观念通过个人的期望和行为而形成共享,变成企业共同的期望和行为; 6、战略设计企业的全局,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 7、公司战略涵盖了公司的整体范围,平衡公司的业务组合,关注在每个战略业务单位中创造竞争优势; 8、公司董事会是公司战略的设计者,承担公司战略的终极责任; 9、公司战略的作用是确保各部门或职能之间协调运转、减少冲突,以整合各部门的工作,使它们能为公司战略做出最大贡献; 10、业务单位战略关注的是在特定市场、行业或产品中的竞争力; 11、战略的五个关键要素有:有愿景、具有可持续性、通过流程交付来传递、与获取竞争优势有关、利用企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12、一般应该在应用相关性和学术严谨性两个层面上检验战略是否良好;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重点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选择)(20分) 10X2 (判断)(30分) 15x2 (简答)(24分) 4X6 (应用)(12分) 1X12 (论述)(14分) 1X14 第一章 1信息:是人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正确反映。(判断) 2数据:指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判断)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信息就是加工了的数据 4信息分类:按照管理的层次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按照应用领域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 按照加工顺序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 按照反映形式分为:数字信息、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选择)(了解) 5信息的性质和特征 1)事实性; 2)时效性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到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3)不完全性关于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 断,只有舍弃无用和次要的信息,才能正确地使用信息。 4)等级性通常把管理信息分为战略级、战术级和作业级 5)变换性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载体来载荷。这一特性在多媒体时代尤为重要。 6)价值性信息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简答) 还有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存储性,不具有保值性,但有增值性,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价值不一样 6信息量大小衡量:数学方法(利用概率)单位:比特(BIT)(判断) 7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区别(判断) 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的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思维的管理。(思维管理更重要) 8系统: 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了解)(选择) 9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选择) 10系统类型业务处理系统(TPS)过程控制系统(P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决策支持系统(DSS)管理信息系统(MIS)地理信息系统(GIS)(了解)(选择) 11为什么我们需要信息系统:经济全球化 信息经济的增长 企业的转型 数字化公司越来越多 12信息与管理系统的管理关系: 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 (1)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 (2)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 (3)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企业管理信息中,每日销售量统计信息属于:战术信息 2确定企业组织目标,制定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等的信息,一般属于_战略____层信息。特点是(使用频率低 21.信息是分层次的,使用频率较高、大多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属于_ 执行层__层信息。 22.完成或达到某些目标的特性是系统的________目的______性。 2.一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以:人员为主导的系统 3.管理控制职能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获取对于预定指标的:偏差信息 4.无线传输介质的是:卫星通信,微波,红外线,激光 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 5.下列选项中,由ARPANET网发展过来的网络是:INTERNET(互联网)原型法的主要优点: A.便于满足用户需求 B.开发时间短,效率高生命周期法优点:A目标明确,开发过程易于控制B质量保障措施完备C 系统正确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D.开发文档齐全 ;缺点的是(系统开发周期过长) 缺点:A系统开发跟不上需求的变化,系统开发周期过长B逻辑设计到物理设计跨度大C文档化工作大 在面向对象技术中,将数据和操作_合并____在一起作为一个对象 面向对象法的主要优点包括:A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B稳定性好C可重用性D可维护性好。 9.系统详细调查需要弄清现行系统的基本逻辑功能和(信息流程) 10.系统分析详细调查需要了解的最主要内容为(现行系统的基本逻辑功能 ) 29.初步调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从总体上了解原系统的基本功能_____和信息__需求___。 11.模块结构图中,表示模块的符号是(矩形框 ) 12.如果数据流程图呈束状结构,则称它为(事务型数据流程图) 33.模块的导出类型分事务型和__变换____型。 34.变换型数据流程图通常可以明显地分成输入、__处理__和输出三部分。 11.采用事务分析法进行模块结构图设计时,首先应设计出(.顶层模块 ) 13.某学生的代码(学号)为2009001,这个代码属于( 层次码) 12.某商 场用TV-A-28表示28英寸A等彩色电视机,这种代码属于( 助记码)14.数据库设计的起点是(用户需求分析 )

台学院工商管理系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点练习

XX学院工商管理系《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点练习 第一章概论 一、填空 1、战略管理的本质是①②③; 2、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一般分为①②③三个时代; 3、1970年首先研究了战略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结论是。 4、战略管理的过程是①②③④; 5、明茨博格认为,战略管理系统模式通常有、、三种。 6、一个企业的战略可分为、、三个层次。 二、单选 1、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的()能力属于战略能力。 A、技术能力; B、人际能力; C、思维能力; 2、明茨博格认为,小型企业的战略系统模式通常采用() A、企业家模式; B、适应模式; C、计划模式; 3、明茨博格认为,大型企业的战略系统模式通常采用()模式。 A、企业家; B、适应; C、计划; 4、企业战略管理者中,最重要的是()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 5、1982年鲁滨逊的研究报告指出,战略规划对小型企业 A、没有意义; B、没有作用; C、也有益处;三、名词解释: 1、战略 2、战略管理 3、战略管理系统 4、战略经营单位 四、简答: 1、战略管理的特点 2、战略管理的作用 3、明茨博格关于战略的定义是什么? 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填空 1、一般的把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第二类是。 2、宏观外部环境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的因素; 3、分析和确定环境状况可从和两个方面考察。 4、反映宏观经济总体状况的关键指标是。 5、产业集群为一个区域所带来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①②

③三个方面。 6、宏观外部环境中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 7、波特认为,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分别是①②③④⑤。 8、波特认为,对竞争者的分析可有以下四种诊断要素①② ③④。 二、名词概念 1、产业集群 1、规模经济 2、战略集团 三、简答 1、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2、在宏观环境分析中政治—法律因素中要考察的基本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哪些? 3、影响一个行业新加入者进入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商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5、在什么情况下,供应商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6、企业常用的市场信号有哪些? 第三章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一、填空 1.企业有形资源包括,,,四类; 2.企业资源按其维持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不同,可分为,, 三类; 3.企业财务能力分析主要的是应用财务比率分析,由五大类指标构成,即,,,,;4.企业能力营销分析可从 ,,,,四个方面进行; 5.企业核心能力的判断标准有四项,即 ,,,; 6.目前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方法有三种,即 ,,。 7、《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孔明为X备进行的战略决策分析,采用的方法是() A、要素评价矩阵法; B、SWOT分析法; C、环境扫描法

信息管理系统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管理和系统 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务的特征的反映;信息是可以通信的; 信息不同于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2.信息的分类:按管理层次: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作业信息;按应用领域: 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按反映形式:数字信息、图像信息、声 音信息, 3.信息的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战略级,战术级,作 业级),变换性,价值性。 4.信息量的大小: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 出的信息量就小。 5.信息量的单位:比特。一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 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 6.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 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7.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8.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 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

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9.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信息系统 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 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信息传输系统不改变信 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10.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 高度集中,定量化,数据库共享)----决策支持系统(DSS)----智能决策 支持系统(I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电子商贸系统(EBPS)、总 裁信息系统。 11.信息系统对职能的支持:对计划职能的支持;对组织职能的支持,对领 导职能的支持,对控制职能的支持。 12.扁平化(理解,趋势):纵向(金字塔)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 13.决策问题的类型: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分为,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 策,半结构化决策。 14.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属性: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 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不 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个社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信息和信息化 信息化:源于60年代的日本。 内涵:一是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而高一层次则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开发、利用、处理、管理、 服务等方式的完善和现代化。从外延的角度来说,他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信息环境。 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通常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数据:是用于记录、描述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 的区别与联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述形式;数据符号单独表示时没有任何含义,只有把它们放入特定的场合进行解释和加工,才能 使其具有意义并升华为信息。 信息的性质:普遍性 可转化性 客观性 可分享性 时效性 可传播性 相对性 不确定性 层次性 难度量性 动态性 有价值性 管理信息的层次:按照管理的层次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二、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系统: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 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信息系统的两大类型: 作业信息系统: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办公事务,并更新 有关的数据库。(业务处理、过程控制、办公自动 化) 管理信息系统: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 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

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 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和决策。 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一)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阶段 (二)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 (三)决策支持系统(DSS)阶段 三、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 决策: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 动。 决策过程: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可循;非结构化决策,复杂、没有固定规律可循;半结构化决策,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可适 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 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 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 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 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概念图,我们可以得出: MIS是一个人机系统; 一体化或集成系统; 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 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数据,辅助决策; 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在某些时候,某些组织,只用了管理信 息系统的一部分即子系统的概念。 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提供信息为组织的管理服务,是一个人机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结合,是一个综合系统,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从广义概念上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两 类:基于管理职能的结构,基于管理层次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是两种分类的综合,基于 管理任务与智能的分类。 基于管理任务的分类 基于管理智能的 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