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被动、救急的特征,仅注重对创业教育外在表现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探究。

一、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对于创业教育,虽然教育部予以了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更没有在行动上重视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在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供相关的创业知识,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系统设计。

2.高校尚未建立正规化的课程体系。据上海理工大学对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及13所专科院校进行调查的结果,只有26%的高校专门开设了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74%的高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但是高校对这类课程没有学分要求,学生的选课动力不足。另外,全国范围内,没有指定的创业教育规范教材,有的高校采用自编教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教材,导致创业教育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

3.教学及评价手段不合理。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在教学评价手段上,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的分数高低为衡量手段。

4.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数量上不足,尽管团中央学校部近几年委托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举办示范性师资培训班,但对于庞大

的需求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太低。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更有甚者,一些高校让辅导员或者团委的老师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专业和专职的创业教育师资也是创业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及保障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其优势在于丰富的人才资源,且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超前的学术思想,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相对匮乏,在人才培养实践阶段相对薄弱。而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乃至实践方面较之高校更具优势,校企合作将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校企合作培养、保障校企合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运行,并且能够得到长效的发展,是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领导重视与参与,促进校企合作的蓬勃发展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高校要成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对合作培养运行全面的负责,同时对校企双方的合作进行协调。高校和企业也可以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领导小组,由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主管领导共同参与,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统一,对校企合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做到校企合作的合理规划和资源的优化。

3.培育创业教育良好环境,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应建立开展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探寻新方法,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从精神方面、制度方面、物质方面等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广播、宣传栏和期刊等宣传渠道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工作的认同,激发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和参与创业实践的潜能。开展与企业联合的创业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提高对创业竞赛的扶持与奖励力度。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应该及时对开展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系统,及时了解学生、企业、专家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要求有适当的评级体系,对校企双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更加合理的进行合作培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5.组建“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专职教师侧重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其夯实专业化的基础理论;企业兼职教师发挥自身专长,注重学科知识交叉,拓宽学生视野,奠定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基础;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知识,扩展知识领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不断积累,逐步建立“专职、兼职、企业”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师队伍。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doc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019年作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其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创业主动性差,创业带有“被迫”的因素。因为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找工作难”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迈向社会生活的一道 艰难屏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才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在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下“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热爱创业,并向往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因此得到的理想满足。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搞搞经营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中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单凭一腔热血与各种的异想天开的创业点子,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创业意识强化不够还体现在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创业期间产生的内心 矛盾和焦虑现象上。 2、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还在于教师对学生

的引导。教育就是有教有学,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引导的过程。既然创新创业教育当下被视为高校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创新点,教育要紧随时代要求的步伐,那么引导学生思维开化的主体―教师,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从现代高校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对传统教育形式得心应手的教师占大多数,而擅长培养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擅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还是偏低。整体的大学教育观念至少当下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导的阶段,老师们多是在应试教育体质中培养出来的,虽然学术水平整体很高,但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强。甚至很多大学中年纪较长的教师对计算机、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新新事物的掌控力还不及年轻人,这就使许多现代工具不能在其教学和引导学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虽然部分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欲望,但是在自我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使其心存压力,甚至感到前途迷惘。大学生除了迫切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的知识培训、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方面多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外,还需要认识到自身因素的不足给创新创业带来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因素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内涵介绍 什么是创新?在产业领域,商业成功往往是创新的最终检验标准,所以一般把创新定义为:能为组织创造新的附加值的新思想在市场上的成功实施。在这一创新定义中,它包括对新思想的开发(取得)和付诸实施,其中,新思想的开发或取得过程是一个组织创造性的体现,而实施一词则强调了创新和创造性之间的关键区别。但是,当把创新融入教育理念的时候,创新的含义其实是等同于创造性的,意思是引入新的东西或思想,或富有想象力的新思想的产生或“有用的、新颖的思想”。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除了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通过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灌输,轻视理论联系实际,较少落实实践实习的传统教育观念,理论知识先于并重于实践操作的课程实施模式,实践活动辅助并依附于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中贯彻不够彻底、不够深入。目前,教育教学依然停留在强调理论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层面,大多数仍旧按照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实施套路,以实习实践为主导,以体验式实训为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施模式均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没有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仅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一个职能,缺乏资源整合和实施体系的构建,效果并不理想。举例来说,大多高校按照教育的要求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或选修课程,里面涵盖的创新创业教育部分也仅仅是2-4学时的创业启蒙与概述的课程,而且这些学时的课程往往是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相关讲座或辅导报告,还鲜有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开设独立的、正式的课程的少之又少,更没有建立起统一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也就是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各实施环节之中,没有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 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不够。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层面来看,偏重于政策宣讲、行业分享等,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在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实务训练等方面着力较少,致使学生并没有从中获益,也无法真正去开创一项事业。此外,教育教学的实施模式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互动体验式实训的方法手段,没有凸显在实践过程中领会运用并检验理论,以及形成理论观点乃至创新创造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的实施者,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开发者,是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者,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引领者。虽然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使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组织转型的必然趋势,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有效措施,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进步、社会发展、学生成才所必须的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浪潮不断高涨,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个体客观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将很好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学生创业也从最初零星的创业理念发展到今天创业实践的与日俱增,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随之也成为了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自然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创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国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程,现在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知识的创新,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更好地提高创业者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11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大学生创业精神,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不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创业大学生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从而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word版本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 究背景与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_问题和教育对策_杨宗仁

文章编号:1001-4373(2004)05-0154-04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教育对策 Ξ 杨宗仁 (兰州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从创业教育的缘起入手,在分析我国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三是创业教育的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提出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重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营造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现状;问题;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自主就业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求教育措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1.创业教育的缘起 高校选择创业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外部因素作用于教育,教育对其做出反应的必 然结果。这种外部作用力主要来自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的巨大压力。面对就业与再就业的双重压力,世界劳动力市场长期处在高失业率的危险边缘。严重的就业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寄希望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和日俱增的高等学校能有所作为。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中就确定了创业教育的使命;曼谷会议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要求,并在印、泰、中、菲等国家开展实验;同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事业心和开 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 )的概念,后被译成“创业教育”。它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昭示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即面向未来,把培养学 生的事业心、冒险与创新精神作为学校教育目的的新的价值取向。6年之后,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就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得到全面阐述。《文件》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了进一步强化创业教育思想,使之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稳固的理念,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 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要“使他们 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行动框架》)。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与世界高等教育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探索更早,但主要散见于诸如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理论层面上的探讨,集中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多。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应对国际教育的新趋势,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 Ξ收稿日期:2004-07-05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2004年立项课题:“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杨宗仁(1969-),男,甘肃通渭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第23卷 第5期2004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23No.5Oct.2004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解析(深度解读)

【网站点评】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解析。 【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一教育观念,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空间更加广阔,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张扬个性的要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能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只有从教育方面不断重视起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方向。 2、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这是不够的。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思维 我国近年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方式的刺激,往往是以短期收益为结果,竞赛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奖励,老师取得了荣誉,在后续的过程中很少有继续深入实践的,多数团队就此终止研究,同时指导教师也转向其他方面的科研中。由此可见,以科技竞赛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虽然有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短期行为严重,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观念、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热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为此,在探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 标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PBL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4d12900181.html,ki.1672-3198.2016.11.092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我国在这一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学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但这项试点工作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我国大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全国已有约2000所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场地,共计有600余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由各省市举办的初赛到举办的全国赛直接带动了全国1800余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目前大学校园的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一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各种项目载体,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放在大学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展开。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社会创业精英们进行授课,教授学生创业技能,并在创业资金、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三是创新教育引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知识讲授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参与各类科研学术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后再推动创业能力培养。就现状而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政策支持最好的时代,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重创业管理轻创业基础、创业教育方法缺乏系统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故本文提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去,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质双创教育资源不足,双创大赛运动化,部分高校过于追求创业率和就业率,尚未开展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在美国、德国等创新创业教育发达国家,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校注重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养和激励,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经常开展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实施高校双创教育质量专项评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双创教育,支持、鼓励高校建设双创实践平台,培养和激励专兼职教师,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教育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过于追求创业率等问题仍存在,有待通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加以引导。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充分重视,把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寄予厚望,支持力度大 2002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

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在基地平台建设、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大经费投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层面建立了由教育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2017年1月,99所高校被认定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7月认定了第二批101所高校。“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2016年,教育部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了1000亿元规模的“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 (二)高校领导普遍重视,设立校级领导机构 示范高校普遍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多由校领导亲自负责实施,相关投入大幅增加。双创教育也引起了非示范高校的重视,纷纷开始仿效。 在高校内部,多数院系参与了双创教育,包括工科院系、商科院系、美术设计院系等,牵头部门主要由教务处、团委,或者专门设立的创新学院、创业学院、双创学院担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例如,清华大学由教务处负责双创教育,并设立了校级协调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黑龙江省有85%的高校设立了双创学院,有独立的,也有依托教务处、团委、商学院的。浙江省的高校全部成立了实体创业学院。 (三)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推进通识教育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与启示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与启示 发表时间:2008-11-14T09:42:20.593Z 来源:《新学术论坛》供稿作者:李霞 [导读]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创业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新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创业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新趋势。美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有着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其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对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发展的分析,对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得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创业教育美国中国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必须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并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逐步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起人,创业教育有着较成熟的体系和研究成果,其丰富的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也可称为“创业精神教育”或“企业家精神教育”,最早始于美国。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学生自我创业的能力,使更多的谋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重在对创业性人才的培养,是适应社会、谋求职业、自主创业的基础。[1]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扩展高等教育功能和适应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长远大计。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美国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创业教育及创业精神的倡导,是美国经济的秘密武器。 (一)美国高教创业教育的发展 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在美国高校为MBA学生开设了《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2],这被后来众多的创业学研究者们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尔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新兴的中小型企业为美国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代很多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如微软的比尔·盖茨,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Dell 的戴尔等,他们都是创业的先锋和典范,这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1979年到2005年初的二十多年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由起初的127所发展到1600多所。[3]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的创业学术期刊也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先后开始设置创业学专业并授予学位。进入21世纪,美国创业教育己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稳定,可以说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 1.社会和学校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过去20多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美国政府专门设立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美国大学内部也基本上都设创业中心,把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或者直接创办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学校领导层对创业教育也非常重视,在创业教育部门任要职的大多都是该领域资深人士。UCLA的副校长Elw in V Svenson 博士兼任该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任斯里理工大学更是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现任校长Shirley Ann Jackson 在其提出的《任斯里规划》中同样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仁斯里Lally商学院院长亲自担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 2. 已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 创业教育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和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其中包括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协会、智囊团、创业研究会、家庭企业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另外,有一支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如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准备创业和在创业中的小企业提供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技术支援。设在大学内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心(SBDC)随时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并通过举办研讨会为创业提供服务。退休主管服务队(SCORE)是一个由具有多年经营和管理经验的退休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咨询团,他们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为创业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4] 3. 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稳定性高。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美国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各院校都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如百森商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开设33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名教师,开设20门课程。哈佛商学院有5个专职教师,开设8门课程,另有32个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到创业教育。美国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鼓励和选派教师进行创业实践体验,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很多大学商学院的教师都曾有过创业经历,或在教学的同时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对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和创业的实践都有良好的洞察力,这样可以把教学和实际紧密结合,大大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另外,美国高校还十分善于利用有效社会资源补充教学,邀请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从事兼职教学,短期讲学,开设讲座,参与案例讨论,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评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很多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开公司赚钱,况且大多数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去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只有专心搞好专业知识教育才是最根本的。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同样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去自主创业,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自己没有用,所以兴趣不高。这种理念上的误区使得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成了边缘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政策,学生没有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大面积展开。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不够完善,创业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或者开设几门公选课,随便找几个教师讲讲。这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此,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会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是创新精神的实践过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乏都成为制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学创业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 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要远胜于概念规则的纯理论讲授,因此,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但是近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普遍面临着学历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少,这里的经验不是指教学经验,而是指普遍缺少工程背景和社会实践经验。教师缺乏现场作业经历和工程实践意识成为制约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资料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49万,比“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增加了22万。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7倍,大学生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可能遭受毕业便失业的重挫。大学生就业变成了时下民生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创造了新的途径,其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源头便是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创业型企业家对于美国及世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美国百森商学院以蒂蒙斯教授为代表的几位优秀的经济学家预测到“美国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也就是所谓的“创业革命”,自此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欧盟及其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在校生的创业教育政策,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日趋成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

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双料推进的过程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01年出版的《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对其课程单元的内涵和每单元的能力标准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德国政府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澳大利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多年,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二是,政府、高校与社会等相关创业教育责任主体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责任主体分工明确且互动默契。如美国在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主导与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为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创业中心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此外,还通过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态度的改变”。“在德国,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各有分工,其中,政府系统为主渠道,企业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中介,私人咨询介绍所为竞争补充。”三是,具有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被动、救急的特征,仅注重对创业教育外在表现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探究。 一、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对于创业教育,虽然教育部予以了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更没有在行动上重视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在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供相关的创业知识,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系统设计。 2.高校尚未建立正规化的课程体系。据上海理工大学对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及13所专科院校进行调查的结果,只有26%的高校专门开设了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74%的高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但是高校对这类课程没有学分要求,学生的选课动力不足。另外,全国范围内,没有指定的创业教育规范教材,有的高校采用自编教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教材,导致创业教育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 3.教学及评价手段不合理。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在教学评价手段上,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的分数高低为衡量手段。 4.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数量上不足,尽管团中央学校部近几年委托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举办示范性师资培训班,但对于庞大

浅析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策略

2012.05 学教育 156 浅析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创业教育策略 唐 乔 黄 宇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创业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具开发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 文以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基础,探索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创业教育中应采取的相关策略,为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策略 新时期创业教育重要性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科学和技术的研发、传播和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采用人才培养(如合作教育)、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如成果转化,建科技园区)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活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生的培养狭隘的限制于高校内部,过分强调学校知识传承的功能,依赖课堂教学这一适合于共性培养的教学手段。与之相比,产学研合作模式则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融合了产学研合作三方多种环境资源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并且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切合各方利益,能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科研院所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难题,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创业教育策略分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高校知识创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外溢的增多。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更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区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在此模式下高校应兼具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校应首先优化自身学科结构,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成果产出,提高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同时,优化科研管理体系、积极探寻科研成果转化途径,拓展校企对接渠道。大力支持各种校企平台、共建实验室、工训中心的建设,为创业教育培养提供必要场所。在将学生送出教室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同时还应将企业请进高校,开展实践课堂定期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向学生传授来产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在学科设置、课程设计中征求企业、行业、政府专家代表的意见,定期组织专业建设研讨会,使企业需求及时反映到学校课程、专业设计上,将学生知识面与社会需求面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参与产学研实践项目的理论知识基础,强化人才培养效果。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培养离不开与其他机构的相互依存,但同时高校又必须保持其独立性,以研究中心、孵化器、科技园等混合组织形式开展的合作可以兼顾两者。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实践创业的平台,也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提供了互不干扰的有利空间。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推行教师多元培训制度,可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进修,了解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成果,同企业一起研发。定期组织工程培训,对教师进行工程师资格认定。推行双师制,学生在校内由本校教师担任导师,负责学生在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设置校外企业导师,负责学生课题研究、校外实习的教育及管理。另外,鼓励教师申请项目,以项目为依托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对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效果显著的项目,可适当考虑给予管理费减免等奖励政策。 对于学生本身而言,高校可利用大二大三的课外时间,提前开始学生的创业教育,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诸如挑战杯等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业竞争能力,一方面加大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多组织对于市场调查、行业舆情、企业需求、技术探索等目标明确的实践活动。高校应考虑建立实践学分制度,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训取得的效果与此学分挂钩,并要求学生必须取得一定的社会实践学分。在减轻学生课堂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提高学 生参与创业实践培训的积极性。 高校积极与企业开展人员互访活动,以开展专题讲座,兴趣研讨班,案例教学组的形式将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与高校文化融合,企业负责人及成功人士亲临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指导,以鲜活的成果案例激励学子求学积极性以及敢于投身创业实践的信心。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合作、资源共享、互补互利的持续创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