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雨巷》教学课例研究

中职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雨巷》教学课例研究
中职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雨巷》教学课例研究

《雨巷》教学课例研究

【研究背景】职高诗歌教学中的困惑

职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差,对于诗歌的学习似乎更是鉴赏无门,而我们老师往往也疏于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引导启发,诗歌教学无鉴赏可言,往往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讲解诗歌”,学生被动听讲,忽视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自主体验。

【教学背景】

戴望舒的《雨巷》一课是高一第二学期的一首诗歌,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曾接触过诗歌的学习,譬如《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感知,但是由于职高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仅仅是这两首诗歌的学习还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加上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这首诗写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首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这给学生感知、体验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教学片段描述】

备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和一些优秀的教案,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很多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去欣赏诗歌中的情境美,从理解意向入手到把握意境再到领会情感。我也尝试顺着这条教学思路设计了教案,用“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很生涩,学生的反应没我想象的积极,相反,我设置的一些问题,学生

回答的很吃力。一节课学生似乎都是在忙于艰难的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我也着实感觉不到他们在“享受”诗歌之美。

【教学片段一】

整体感知、分析意象环节中

听配乐朗诵,学生谈感受:

听完配乐朗诵后,师:同学们,你觉得这首诗歌美吗?

生:(少数)美!

师:那听完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茫然......少数同学依然是一个字:美。

大多数学生不敢回答,不说话。

师:有的同学觉得美,美在什么地方呢?

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答案。

师:这首诗歌美在它的情境。为了能感受到它的情境之美,我们先找找诗歌中的意象。

师: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生找并回答: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巷,那作者为什么把地点选择在雨巷呢?

生大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说因为下雨天浪漫,有的说下雨天凄惨,说明作者的爱情是悲剧......

师:大家说的都跟雨相关,为什么在巷子里呢?

生不知道如何回答。

师:因为巷子很狭窄,会给人阴暗、压抑的感觉。是不是这样的啊?

生点头。

师:你们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不知道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

【教学片段二】

诗歌音乐美的赏析环节

师:这首首歌的美还体现在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富有音乐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其中的美了吗?它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生讨论并回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师:哪些地方运用了反复呢?

生找例子......

师:这种音乐美除了由词句的复沓造成的,还与有规律的韵脚的运用有关,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句中押韵的词语呢?

生努力的找答案......过程很困难,最后还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到了答案。

......

整堂课在我的提问、学生艰难的思考、最终我的总结中艰涩的结束,虽然我之前考虑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设计了很多问题去引导学生,但是似乎学生很难去回答一些问题,课堂上显得木然,课后思考原因,我觉得我一味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提问,丝毫没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学情,更没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整首诗歌的学习,学生似乎都是被我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无法很好的融入到对诗歌的体验中,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我就取而代之的去总结归纳,没有调动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被动的接受我对诗歌的讲解。

于是,我思考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我怎么做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体验,只有学生自己去体验了,才能谈得上去赏析诗歌,而不是听讲诗歌。经过反思,在另外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

【教学片段三】

整体感知、意象赏析环节

一、初听——感知诗的基调(请同学们合上书,静静聆听)

二、再听——整体初步感知(打开书,边听边看,整理初听的感觉)

三、配乐自由读——自我感知体验

在感知这一环节,我并不是像上次那样让学生听一遍就急于谈感受,而且提出“美不美?”那么笼统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自我体验,自己跟着音乐自由朗诵,目的是让他们自我对文本进行一个大致的感知,尽管这种感知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是它唤起的学生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分析意象时:

师: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生找并回答: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

师:雨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想想雨天给人什么感觉?

生:阴冷、潮湿的感觉。

师:小巷给人什么感觉呢?可以与宽敞的大马路进行对比下,谈谈小巷给人的感觉。

生:与马路相比,小巷狭窄,而且小巷里的行人比马路上的人感觉要少,给人安静的感觉。

......

在这个地方,我也并没有像上次那样,用诸多的“为什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我更注重的是唤起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去谈自己对文中意象的感受,在学生自己的感受基础上总结意象的特点。

【教学片段四】

诗歌音乐美的赏析环节

师请一生读:“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一句。

一生读。

师:你刚才读的那句,如去掉前一个“像梦一般地”只保留后面的,你能试着再读一次吗?

生按要求读:“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师:你读了删了后的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味道不一样了。好像原文的味道更有味道。

师:你说的味道应该就是抒情意味了,感觉了更重的抒情意外,对吧?

生:是的。

师:这种意味加重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因为运用了反复。

师:对了,反复申说,就是细腻地倾诉诗人低回的心声和迷茫的心境,读起来也有一种流淌、深沉而优美的旋律。

师:我在诗中每段的结尾找出了一些这样的词:(板书)“巷、娘、徨、怅、茫、巷、怅、娘”,同学们大声读读这些词,看看这些词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读并回答:韵母都是ang

师:这叫押韵,你们再读读押韵的句子,看有什么效果?

生:朗朗上口的感觉。

师:对了,这次词语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具有音乐感,所以叶圣陶先生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体现了现代诗的美韵。

生点头。

......

在这个环节,我是引导学生去朗读重点的字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在感知基础上总结规律,而不是像第一次那样,自己先把规律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答案找例子,那样做就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主动体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完全是在被动的接受。

【我的反思】

通过两次教学的对比,最直观明显的感觉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第一次上课,学生就似旁观者一样在“配合”我的教学,对于诗歌的学习完全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地步,何谈鉴赏?诗歌这种文体对于职高生而言本来就显得曲高和寡,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诗歌,不仅仅是听老师赏析,而是需要让学生“活动”起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也许过程比较艰难,可是这个过程有时比最后的结果可能还要重要。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了诗歌的优美,他才会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去赏析诗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最新)

课例研修过程 第一步: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我教六年级语文,所以,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涵咏能力;二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三是提高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 第二步:我以本学期的课文为内容,确定一篇文章作为公开课来解析.我选的是《詹天佑》. 第三步:我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查阅其他优秀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竣工、隧道、勘测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师生共同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和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指名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说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些印象,那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他.(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并及时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标注下来并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第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受到帝国主义国家地阻挠、要挟.詹天佑顶住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遭到帝国主义的嘲笑.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 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到这册书,教材采用了文体线索和学生心理特点线索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开始强调文体的概念和文体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采用逐项讲解,逐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但我觉得这样教学效率低下,往往是就文学文,而忽视了文体教学的系统性。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传播知识的文体,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知识性很鲜明,能力要求明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梳理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了解相应的文体知识和文体表达特点,对于说明文,就是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等。 (三)本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生源素质较低,学生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带着混日子的心态踏人校门,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就是老师讲的就学学,不能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内容。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系统性,重在指导,促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我们确立了“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一)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的明确内容 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功夫。说明文的学习在教材中编排了两个单元,基本是按说明内容来编排的,一个是事物说明文单元,一个是事理说明文单元,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学习课文的相应内容,也要学习说明文的

小学语文课例分析报告d 文档 (2)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例分析 国培培训期间,我们有幸参与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参与《我和祖父的园子》设计工作坊;聆听了步进老师关于教学设计的指导;观摩了同课异构,两位学员上课并互动交流;江苏泰州特级教师沙华中的名师示范。从备课到听课,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特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分析”的报告。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有了一些反思。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

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 基于对文本的解读,我设想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愉快和对爷爷的怀念、眷恋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环节:与生谈话,引出课题,简介作者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到这册书,教材采用了文体线索和学生心理特点线索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开始强调文体的概念和文体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采用逐项讲解,逐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但我觉得这样教学效率低下,往往是就文学文,而忽视了文体教学的系统性。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传播知识的文体,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知识性很鲜明,能力要求明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梳理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了解相应的文体知识和文体表达特点,对于说明文,就是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等。 (三)本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生源素质较

低,学生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带着混日子的心态踏人校门,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就是老师讲的就学学,不能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内容。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系统性,重在指导,促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我们确立了“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一)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的明确内容 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功夫。说明文的学习在教材中编排了两个单元,基本是按说明内容来编排的,一个是事物说明文单元,一个是事理说明文单元,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学习课文的相应内容,也要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形成说明的应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知识为引导的思想,结合课文学习说明文的知识短文,这在教材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之后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短文,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短文中,介绍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顺序,说明结构等内容。教师可以补充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的内容。也可以分两次把这些内容学习完。这些是说明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也还有其他的一些内容,如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的说明方法等。 (二)备课组学习理论内容,研究成功的做法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到这册书,教材采用了文体线索和学生心理特点线索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开始强调文体的概念和文体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采用逐项讲解,逐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但我觉得这样教学效率低下,往往是就文学文,而忽视了文体教学的系统性。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传播知识的文体,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知识性很鲜明,能力要求明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梳理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了解相应的文体知识和文体表达特点,对于说明文,就是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等。 (三)本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生源素质较低,学生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带着混日子的心态踏人校门,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就是老师讲的就学学,不能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内容。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系统性,重在指导,促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我们确立了“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一)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的明确内容 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功夫。说明文的学习在教材中编排了两个单元,基本是按说明内容来编排的,一个是事物说明文单元,一个是事理说明文单元,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学习课文的相应内容,也要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形成说明的应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知识为引导的思想,结合课文学习说明文的知识短文,这在教材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之后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短文,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短文中,介绍了说明文的定义,说

高一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锦瑟》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科目语文 二、研究单位(年、组、人) 三、课例名称《锦瑟》 四、研究班级高一(11)(12)(3)(4)班 第一次研究 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材料:诗歌《锦瑟》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活动安排:我们(高秋艳、刘文华、贺海宁)三人认真研究了教材,探讨了备课思路,认真备写了教案,由高秋艳 3月11日在高一(11)班上课,刘文华、贺海宁听课。 成果记录 1、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习抓关键的词和典型的景,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 3、赏析本课的典故的凄美和朦胧的特点。 4、从多角度来探究本诗的主旨。 第一次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牛李党之手”,辛酸的爱情与坎坷 的仕途。(2)起兴与典故的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品味、讨论、点拔。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诗歌之美来自作者内心的情感的纯洁。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和塑造。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出典故的凄美,探讨朦胧诗的多重性。 教学重点:四个典故的重组性和主题的多元性。 教学方法:诵读点拔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对对联引出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二、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山,出身官僚家庭。”牛李党”之争给他的爱情和仕途蒙上了辛酸艰辛。生活的不幸诗歌兴。从此他的诗风发生变化, 格调沉郁,表达婉转,向纵深发展,体裁广泛,他是“朦胧派”诗的创始人。 三、解题 1、“锦瑟”是一侍婢。 2、“锦瑟”是一物(乐器)。 四、读诗歌、品其调。 学生默读品味情感。 伤心泪惘然梦美 四、参照注释与资料读内容(提问) 四个典故,起兴 庄周梦碟,望帝啼鹃。鲛人泣泪,暖玉生烟。 五、根据四个典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四个典故组成 一个故事,四幅画。(讨论) 老师分析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起兴,比喻)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典故) 直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既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相思之苦。(典故,解说)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之时,我的泪如珠,蓝田玉之上,那玉烟缕缕之上升腾,何尝不是我心中飘出的思绪。(典故、传说)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我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学生:这是一首爱情诗吗? 老师:你认为呢? 学生:我认为是一首伤身之作。因为前面说作者生活在政治漩涡中,可以看出他对仕途的追着与迷恋,就像对爱情一样。 六、展示王蒙对此诗的评价; “情种从《锦瑟》中痛感爱情,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呤《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这就有点像历来人们看《红楼梦》那样见仁见智。” ------------《王蒙自选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最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最新 一、选题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温儒敏教授也提出海量阅读,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进行课外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但纵观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且处于一种严重缺失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问题,有些甚至还认为读课外书那是"不务正业";有的家长虽重视孩子阅读,但总苦于无从下手。 2.相当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对课外阅读问题的研究,所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缺少指导经验。 3.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们往往对阅读没有持久的热情。 4.学生阅读书籍经典较少,鱼龙混杂。 5.学生阅读能力亟待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我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农村小学中年级语

文拓展阅读课例研究。 二、过程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而言,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使得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阅读渠道狭窄,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籍都以考试类、辅导类书籍为主,接触其他的阅读材料少,语言积累比较困难,无法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更加难以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以书为友,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 1.满足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望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资源比较落后,而处于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9~11岁,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正好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及世界。 2.有助于陶冶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情操 农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由于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他们缺乏有效的人生引导。因此,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能让处于该年龄段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然而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自主完成作业,完全是在老师的监督甚至逼迫下才勉强为之,对他们而言,作业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负累。造成这一不良现象,主要是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同时长期机械抄记、单调乏味的作业,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制约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的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鉴于这种现状,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做了新的尝试。 案例一:自主设计作业,作业分量好承担 在教完古诗后,我把作业的布置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师:学习完了这两首古诗后,你打算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呢? 生1:我打算抄写这两首古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 生2:我打算把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说一说,并把其中蕴含的

道理写下来。 生3:我想根据这两首古诗的内容画一画。 生4:我想收集这两位诗人其他的诗来吟诵。 生5:我想收集整理其他说明一定道理的古诗。 生6:我想整理跟这两首古诗所说明的道理有关的例子。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设计的作业比老师设计的还要精彩。那么,我们就按照1+X的方法,同学们在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份喜欢、力所能及的作业的基础上,再选择其他人设计的、自己也感兴趣的作业。X的数量可以自由选择(多选不限)。作业量不作具体规定。 分析和反思: 追求作业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所以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有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情况设计和选择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作业,优秀的学生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避免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消损。当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完成不同治度、不同题的作业练习,他们就再也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无奈和负重。当然,在学生设计自主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教给

高中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高中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黄陂一中陈琪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例研修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课例研修的一般程序是: ⑴问题——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可能是一种个性问题,不具代表性的,也可能是一种共性问题。 ⑵设计——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写一个新教案。 ⑶行动——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根据设计的新方案进行研讨。(上研讨课) ⑷反思——收集教学反应、调查教学实际效果。 ⑸评议、研讨、进行评估(分析成败的原因) ⑹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行动研究。 做课例要以主题为引领,只有抓住这根线,才能使课例这只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做课例要从观察点着眼,在课堂中洞察,在教学中取证,在研讨中生

成,在课例中积蓄。只有经过“三实践两反思“的磨砺,才能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最后形成经验,让成长与成果同步。 通过学习,我对课例研修有了初步的了解。课例研修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促进教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这类研修活动与平时的教研活动比较接近,但是要比平时的听课、评课之类的教研活动要更深入、更系统。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是校长和教师经常遇到或亟待解决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课例研修强调的是从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出发,教师集体通过行动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和实录分析的手段,观课、议课教师与执教者一道设计、反思和再设计、再反思,寻找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调整教学行为。”“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者,以促进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我认为做好课例研究,首先需要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 告范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 报告范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要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课例研究报告大致由第一次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研究、新的教学方案、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行动跟进、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几部分组成。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一、课例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文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象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已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教师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研究的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泥姑娘》一课作为实验课,以三(二)班的同学为实验对象,在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现代化教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到这册书,教材采用了文体线索和学生心理特点线索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开始强调文体的概念和文体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采用逐项讲解,逐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但我觉得这样教学效率低下,往往是就文学文,而忽视了文体教学的系统性。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传播知识的文体,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知识性很鲜明,能力要求明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梳理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了解相应的文体知识和文体表达特点,对于说明文,就是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等。 (三)本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生源素质较低,学生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带着混日子的心态踏人校门,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就是老师讲的就学学,不能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内容。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这就要

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系统性,重在指导,促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我们确立了“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一)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的明确内容 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功夫。说明文的学习在教材中编排了两个单元,基本是按说明内容来编排的,一个是事物说明文单元,一个是事理说明文单元,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学习课文的相应内容,也要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形成说明的应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知识为引导的思想,结合课文学习说明文的知识短文,这在教材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之后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短文,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短文中,介绍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顺序,说明结构等内容。教师可以补充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的内容。也可以分两次把这些内容学习完。这些是说明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也还有其他的一些内容,如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的说明方法等。 (二)备课组学习理论内容,研究成功的做法 我们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说明文教学的要求及中考中说明文考查的题型和说明文练习中常见的题型等内容,研究了说明文教学中常见的课型等。认识到说明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适应学生心理。要使学生学有所得,感到学得轻松,学得有收获,他们就会有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运输小学:方丽君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猫》课例研究报告 通山县洪港镇洪港中学王强 序言: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全体语文教师设置课堂任务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最大效度地发挥课堂任务单导学的效能,从而形成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模式。也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观课、议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本次课例研究有幸请来上海特级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师之蕴工作室领衔教师、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副主持人关景双老师亲临指导。关老师学识渊博、谈笑风趣、理念先进,短短的两天给我校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他提倡“圈点目标三维维法解读文本”、“目标确定与任务单设计相对应”之类的话语更是醍醐灌项,让全校语文教师顿悟不少。 (一)、研究背景: 教务处在课堂调研时发现,教师只顾自己讲,不关注学生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华师大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夏志芳,对我校课堂教学诊断后提出:课堂上必须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问,其有效措施是全面推进课堂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任务单适合各门功课教学。 课堂任务单使用的这几年里,语文教师觉得课堂任务单难操作,使用时感觉课堂时间来不及,还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课例主题: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有效性《猫》课例研究 (三)、观察点和分工: 分组观察点观察点解读 小组一(七年级文组)1、目标具体化,设计任务单位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表述目标的有力,根据材料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目标,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单。 2、老师创设情景,恰当使用任务单上课环节,看教师教学的素养,教学组织是否精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用课堂任务单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这个互动模式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 小组二(八年级语文组)4、课堂环节的有效性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的流程,任务单设备的梯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口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 5、任务单的可操作性任务单串联整节课的始末,适时运用,教师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四、课例研究式和步骤 1、研究形式:三实践两反思 2、研究说明: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指导 : 一、案例分析模版:(模版仅是指导,可以这样做,不是指令,不是非得这样做) 第一步:读题,做辨析判断。 第二步:提炼观点-适当举例-原理分析。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炼观点与原理: 1.教学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恰当,重点难点是否指向语文学习等。 2.教学内容:是否充分并恰当地运用教材等文本资源、学生动态学习资源及其他母语资源等。 3.教学过程:学为主体,学习实践探究过程是否丰满;教师引导是否有效适当等。教学方式方法是否能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4.教学评价:诊断是否准确;激励是否有效;能否根据反馈信息,灵动调节教学进程;评价方式是否得当;是否重视全面育人等。 第三步:如果是反面案例,可提出恰当的做法与改进措施。 二、评析示例 示例1《新型玻璃》教学片断评析

?师:(看手表)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35分钟的书。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 ?生: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 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