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焦原理及操作

共聚焦原理及操作
共聚焦原理及操作

一、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的测定

按经典方法,以钙离子敏感的荧光探针Fura-2/AM或Fluo-3/AM来检测细胞内[Ca2+]i。Fura-2的结构类似于四羧酸的Ca2+螯合剂EGTA,能以1:1的比例特异性地与Ca2+结合,与EGTA 不同的是Fura-2可发出荧光,并且结合Ca2+后荧光特性有改变,Fura-2及其与Ca2+结合后的复合物的最大激发波长分别为380 nm和340 nm,这种变化可指示Ca2+的存在及其浓度。Fura-2为一极性很大的酸性化合物,不能进入细胞内,但在其负性基团部位结合上乙酰氧甲酯基后则成为Fura-2/AM。后者脂溶性很强,又消除了负电荷,容易通过细胞膜,随后被细胞内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掉分子中的酯基后又变为Fura-2,与胞浆中的游离Ca2+结合后即可被特定波长的紫外光(340 nm)激发产生荧光。并且,Fura-2与Ca2+解离容易,随着游离Ca2+的增加或减少,其荧光强度便随之变化。因此,Fura-2的荧光强度与[Ca2+]i呈比例关系,据此可以测定[Ca2+]i及其变化(Malgaroli, A., et al., 1987)。

Fluo-3/AM是继Fura-2/AM等之后研制的新一代Ca2+ 荧光指示剂,与Fura-2/AM类似,Fluo-3/AM进入细胞后,酯基被水解掉,Fluo-3与细胞内游离Ca2+ 结合,因而其荧光强度可以反映细胞内游离Ca2+ 的浓度。但优于Fura-2/AM的是,Fluo-3与Ca2+ 结合时的荧光强度较未结合Ca2+ 的游离形式高40 ~ 100倍,避免了自发荧光的干扰,因而直接在单波长激发光下检测其荧光强度即可反映[Ca2+]i的变化。此外,Fluo-3与Ca2+ 亲和力低,易解离,适合测定细胞内Ca2+ 的快速、微量变化。Fluo-3 在可见光光谱激发,激发波长为488 nm,可避免紫外光对细胞的损伤(Greimers, R., et al., 1996)。Ca2+荧光探针用于检测[Ca2+]i 的基本原理如图7.1所示。

图Ca2+荧光探针检测[Ca2+]i的基本原理

a,代表一个细胞模型;b,Ca2+荧光探针的负载;

c,Ca2+荧光探针去酯化;d,去酯化的Ca2+荧光探针与细胞质内游离Ca2+结合。

Fig. The mechanism for [Ca2+]i detection by fluorescent Ca2+ probe.

[Ca2+]i的检测方法根据文献(Pan, Z., et al., 2000),并作适当的改进。具体过程如下:

1 Ca2+荧光探针负载

1. 以无菌D'-Hanks液清洗各处理细胞三次,加入适量的Fura-2/AM或Fluo-3/AM(终浓度为

4 μM)和Pluronic-F127(终浓度为0.05%),避光,37℃恒温轻轻振荡,孵育4

5 min。

2. 负载后的细胞以含0.2%牛血清白蛋白的Hanks液清洗两次,Hanks液清洗一次,以充分洗去细胞外未负载的残余荧光染料。

3. 按上所述,向各实验组细胞中加入相应的孵育缓冲液,室温放置20 min,按实验设计作相应检测。

2 Ca2+荧光强度的测定

2.1 荧光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Ca2+]i

1. Fura-2的荧光强度测定用日立F-3000型荧光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条件为:激发光光栅5 nm,发射光光栅10 nm,测定温度为(37±1)℃。

2. 取一定量(1×106个细胞)负载Fura-2/AM的细胞悬液,加入到测量用荧光杯中,在上述测定条件下,以激发光波长300 ~ 450 nm,发射光波长500 nm进行扫描,检查荧光峰值达最高时的激发波长,判断细胞负载情况,以峰值在340 nm左右处为最佳负载状态。

3. 将测定方式转换为改变波长的时间扫描(波长变换间隔为2秒),按以上参数执行双波长测定。

4. 测定最大荧光比值(Rmax)和最小荧光比值(Rmin):加破膜剂Triton X-100(终浓度为0.1%),使Fura-2和Ca2+结合达饱和时,测得的F340/F380为Rmax;加入高浓度的Ca2+螯合剂EGTA(终浓度为5 mM, pH8.5),以充分螯合Ca2+,使Fura-2游离,测得的F340/F380为Rmin。

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Ca2+]i

1. 对于1组实验中的细胞,直接取细胞皿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以488 nm的氩激光激发Fluo-3产生绿色荧光,观察各皿中细胞的形态、细胞中Ca2+ 的荧光强度及分布变化,拍照。

2. 对于其他组的细胞样品,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连续动态扫描选定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的变化。激发波长为488 nm,发射波长为515 nm,采样频率为488 Hz, 每隔20 sec扫描一次。细胞内Ca2+ 荧光强度变化图像由随机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细胞内Ca2+ 变化(相对荧光强度值)的时间~ 效应曲线,再转换为时间~ [Ca2+]i曲线。

激光扫描参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变。为保证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每实验组先后重复3次,结果重复性良好。

2.3 [Ca2+]i的计算

根据Grynkiewicz, G.等(1985)提出的经典公式计算细胞内游离Ca2+([Ca2+]i)的浓度。

Fura-2/AM检测的[Ca2+]i计算公式为:

[Ca2+]i = Kd[(R-Rmin)/(Rmax-R)](Fmin/Fmax)

其中,Kd为Fura-2与Ca2+反应的解离常数,为224 nM;R为各测定点F340/F380荧光强度比值;Rmax、Rmin分别为上述测定的最大和最小荧光比值;Fmin、Fmax分别代表Ca2+为零及饱和时,在380 nm激发光下测得的Fura-2荧光强度(F380)。实际计算由日立F-3000钙测定系统钙定量软件自动求出。

Fluo-3/AM检测的[Ca2+]i计算公式为:

[Ca2+]i = Kd[(F-Fmin)/(Fmax-F)]

其中,Kd为Fluo-3的解离常数,为400 nM;F为对样品检测得到的荧光强度值,Fmax、Fmin分别为加0.1% Triton X-100及5 mM EGTA 时测得的荧光强度值。

投票2 收藏9

单个细胞也是一样的原理:

细胞内Ca2+浓度测定需要的几个基本配套仪器:倒置荧光显微镜一台,CCD(信息采集系统,照相功能),POL YCHROME,MONOCHROMA TOR,加药系统一套,TILLVISION 处理软件一套,细胞内Ca2+结合荧光染料(我们也用FURO-2)计算机一套暗室

当单个或培养的是少数细胞时操作如下:

1.先将母液FURO-2配好(1MG/ML用荧光专用的DMSO溶解置-20度冻存备用)

2.观察正常细胞形态

3.打开所有仪器预热

4.配孵育液(取1UL加到HANKSBUFFER 1ML中使其终浓度为1UMOL/ML)

5.细胞清洗干净,然后将其放于孵育液中约半小时(可试情况加热37度)

6.清洗细胞后换上新的孵育液以备加药用,此时置于浴槽中

7.将显微镜的油镜滴上油

8.将浴槽放于显微镜上

9.先肉眼观察细胞细胞,将所要监测的细胞置于视野最中央

10.将显微镜打到SP状态,镜头打到油镜

11.打开软件,点击照相即可以观察到细胞

其他的关于PROTOCOL的设置和数据处理就不用我罗嗦了吧

整个实验的注意事项:

1.所有的只要涉及到有FURO-2的步骤都要避光,从配液到孵育和整个的实验过程都要避光孵育时可以在外面罩上锡泊纸实验时要关掉所有光源

2.荧光DMSO有毒性配置时要带手套

3.肉眼看细胞时显微镜置于眼睛状态采集数据时打到SP状态光路才通

这个没有什么难的,首先

1.激光共聚焦镜样本制备

常温下取所测细胞悬液于一次性塑料试管中。将细胞悬液进行离心,1000r/min,每次10min。反复清洗3次,吸出上清液后吹打混匀。取50μl的细胞悬液,加入17μl的Fluo-2钙探针,放入36.5℃的水浴箱中温育40min。取温育液1μl,滴片后拉片,迅速上机观察。

2.细胞内游离Ca离子浓度测定

将负载有Fluo-2的细胞滴加在载玻片上后拉片,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载物台上在荧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负载情况,氩激光预扫描,设置扫描条件为激发波长480nm,发射波长530nm;扫描密度:1024×1024;Pinhole1.00,物镜放大倍数40×。调节信噪比及焦聚在最佳状态时,以点扫描方式(2×6)扫描,将图像存盘,分析时重新读取。分析软件我们用的是TCS-SP2型,根据荧光强度与钙离子浓度成正比,所以用平均荧光强度代表游离钙离子浓度。要点:按此protocol操作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一些参数可以根据实际仪器和情况作调整。

Fura-2/AM,测Ca离子浓度

一.试剂配制:

1.Hanks buffer 500ml:

NACL 4.00 g KCL 0.20 g CACL2 0.07 g MgSO4 0.10 g NA2HPO4 0.03 g KH2PO4 0.03 g GLUOSE 0.5 g PHENOL RED 0.01 g,加500 ml超纯水,

hepes 1.19g,调PH值7.4,过滤,4度冰箱保存。10mM Hepes (PH 7.4)

2.EGTA(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标准滴定溶液(浓度=0. 1mol/L)

配制称取3.8g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分子量=380),置于200mL烧杯中,加约50mL水,低温加热,在不断搅拌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试剂溶解(PH值8.2,),冷却至室温。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水用纯净。

3.10%的TritonX-10

300ul TritonX-100加3ml hanks ,混匀,冷藏备用。

4. Hanks buffer+BSA的制备

Hanks buffer100ml 加100μl BSA(1g/ml),震荡混匀。

5. 0.25mmol /L Fura-2/AM 储备液

0.5mg Fura-2/AMf粉末溶于2ml DMSO 中,分装冷藏备用。

二.实验原理

作为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测定的主要荧光染料有5中Quin-2,Indo-1,Fura-2,Fluo-3,Rhod-2。它们均是钙离子的螯合剂EDTA的衍生物,有较好的量子产额并队钙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合力,这些荧光染料本身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将它连接一个乙酰甲酯后宁可将染料导入细胞中,经细胞内的非特异性的酯酶水解该酯键,释放出染料分子。

三.实验方法

1.细胞悬液的制备:

将细胞以1*10^6个种入皿中,24小时后加药,加药48小时后用hanks buffer 洗两次,trypsin 消化,离心(1000rp,10分钟),洗1次,将细胞悬浮于1ml Hepes缓冲的HANKS+BSA液中,细胞计数后,使终浓度为1*10^6-10^7/ml,

2.钙荧光的导入

加入0.25mmol /L Fura-2/AM 20μl ,使Fura-2/AM浓度为5μmmol /L,加入细胞悬液中,37摄氏度培养箱里温育半小时。离心,然后用Hepes缓冲的HANKS buffer,洗涤1次。使终浓度为2*106/ml,上机检测。

3.上机检测:

Fura-2的发射波长为500,激发波长(340/380),fura-2与钙结合后的最大激发波长从380nm 漂移到340。检测340、380两个波长处的值。

A.样品上机检测,

B.加入10%Tritonx-100 使终浓度是0.1%,半小时后上机检测最大值, 检测340、380两个波

长处的值。

C.加入EGTA,是终浓度是5mmol /L,1ml 加半小时后检测最小值. 检测340、380两个波长处的值。

4 细胞内钙浓度分析

上述检测到的是其相对值,要获得真正浓度要对紫蓝光分析[钙离子]i=kd (FD/FS)*(R-Rmin/Rmax-R),R是实验观察到的荧光比值(F340/F380),KD是fura-2与钙反应的解离常数,生理条件下KD为224nmol/L,Rmax是fura-2全部为钙饱和时的荧光比值,Rmin 是fura-2完全未结合钙时的荧光比值,FD和FS分别代表无钙和钙饱和状态下380nm处的荧光强度。

HEPES是一种缓冲剂,具有稳定PH值的作用,分子式C8H18N2O4S,分子量238.31,使用最终浓度为10mM标记细胞时,10的七次方细胞每mL,5uM fura-2,在上面的buffer中,37度30min。然后用没有fura-2的buffer,洗涤3次。上机检测。

细胞数目,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调整。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 一、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 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是场光源,标本上每一点的图像都会受到邻近点的衍射或散射光的干扰;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采用点光源照射样本,在焦平面上形成一个轮廓分明的小的光点,该点被照射后发出的荧光被物镜搜集,并沿原照射光路回送到由双色镜构成的分光器。分光器将荧光直接送到探测器。光源和探测器前方都各有一个针孔,分别称为照明针孔和探测针孔。照明针孔与探测针孔相对于物镜焦平面是共轭的,焦平面上的点同时聚焦于照明针孔和发射针孔,焦平面以外的点被挡在探测针孔之外不能成像,这样得到的共聚焦图像是标本的光学切面,避免了非焦平面上杂散光线的干扰,克服了普通显微镜图像模糊的缺点,因此能得到整个焦平面上清晰的共聚焦图像。 原理图 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组成特点 LSCM由显微镜光学系统,激光光源,扫描装置和检测系统构成,整套仪器由计算机控制,各部件之间的操作切换都可在计算机操作平台界面中方便灵活地

进行。显微镜是LSCM的主要组件,它关系到系统的成像质量。通常有倒置和正置两种形式,前者在切片、活细胞检测等生物医学应用中使用更广泛。 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 (一)细胞的三维重建 普通荧光显微镜分辨率低,显示的图像结构为多层面的图像叠加,结构不够清晰。LSCM能以0.1μm的步距沿轴向对细胞进行分层扫描,得到一组光学切片,经A/D转换后作为二维数组贮存。这些数组通过计算机进行不同的三维重建算法,可作单色或双色图像处理,组合成细胞真实的三维结构。旋转不同角度可观察各侧面的表面形态,也可从不同的断面观察细胞内部结构,测量细胞的长宽高、体积和断层面积等形态学参数。通过模拟荧光处理算法,可以产生在不同照明角度形成的阴影效果,突出立体感。通过角度旋转和细胞位置变化可产生三维动画效果。LSCM的三维重建广泛用于各类细胞骨架和形态学分析、染色体分析、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观察、细胞内细胞质和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的分析和探测等方面。(二)静态结构检测 1.细胞原位检测核酸 用于细胞核定位及其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内DNA的复制及断裂情况以及染色体定位观察。 2.原位检测蛋白质、抗体及其他分子 原位检测蛋白质、抗体及其他分子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检测荧光蛋白 3.检测细胞凋亡 检测细胞凋亡不同时期细胞形态、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经典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的1/3乃至1/5以下。以加速度计为例,如其安装谐振频率为14kh,则频率上限只能达到3-4kh。由于桩基动测对幅值的定量要求不高,可以放宽限度,但也绝不能使谐振频率接近甚至位于要求的频率范围内。然而,地震检波器的使用者却不同程度地犯了这个错误,以28hz和38hz的速度检波器为例,研究表明,当锥形杆被手按于混凝土表面,且用铁锤激发时,谐振频率在830hz左右;通过钻孔方式将锥形杆紧紧地全部插入孔中或取下锥形杆用石膏粘固在混凝土表面时,如用铁锤敲击,谐振频率多在1200hz以上,此时如用尼龙锤或铁锤垫橡皮等低频锤敲击则可完全排除安装谐振频率的影响。显而易见,正确安装方式应以后者为宜。 理论推导表明,传感器的安装谐振频率与传感器的安装刚度和传感器底座质量有关。一般可以减化理解为:安装刚度越高,基座质量越小,安装谐振频率就越高,而安装刚度与安装的松紧程度、传递杆(锥形杆)长短有关。正因如此,一般要求取消锥形杆(或全部埋入被测连续介质中),也要求传感器基座越轻越好。 对于位移型惯性传感器而言(如速度计),安装谐振频率有f1,f2两个,f1比传感器的自然谐振频率还低,在40Hz以内,一般对测试没有影响;f2即是所讲安装谐振,处理较好时应在1200Hz以上。加速度型惯性传感器也有两个安装谐振频率,但均位于高频段,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第一谐振频率,处理较好时在大几千赫兹至几万赫兹变化,但是,如用弹性较好的橡皮泥安装将只有1-2kHz。 在对基桩进行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时选用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其中速度计在低频段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较差,在信号采集过程中,因击振激发其安装谐振频率,而产生寄生振荡,容易采集到具有振荡的波形曲线,对浅层缺陷反应不是很明显。同速度计相比,加速度计无论是在频响特性还是输出特性方面均具有巨大优势,并且它还具有高灵敏度的优点,因此用高灵敏度加速度计测试所采集到的波形曲线,没有振荡,缺陷反应明显。所以建议在对基桩进行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时选用高灵敏度加速度计检测。 理论上讲位移计型惯性传感器包括速度计(所谓高阻尼速度计和地震检波器)的高频部分是完全满足应力波反射法测试要求的,但由于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原因,其高频部分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的仅几百赫兹,最高一般亦在2kHz左右会掉下来。在现场测桩时,传感器的安装刚度又会导致安装谐振的出现,进一步使传感器的可测范围变窄,那么怎样判断传感器的优劣呢? 利用牙膏、石膏、黄油、橡皮泥等粘接剂将不含锥形杆的速度计紧紧地粘贴在被正确清理干净,满足测试要求的桩头上或用冲击电锤打孔,将有锥形杆的速度计牢牢地插入孔中,确保安装方法正确后,利用小铁锤直接敲击砼表面,仪器的模拟滤波档置2.5kHz以上。对被测信号进行谱分析,如果此桩两米内没有毛病,其幅值谱最高峰(一般为传感器的安装谐振峰)频率大于1200Hz,此传感器即可满足测试要求。频率越高在以后的测试过程中浅部测试效果将越好;分析幅值谱的低频部分(固有频率以下)还可判断出低频特性的好坏。换用低频锤,如力棒、尼龙锤(桩头再垫层橡皮更好)或铁锤+汽车外胎垫测试,如无振荡或振荡很小,这类传感器将更好。如果传感器的谐振峰仅几百赫兹,用低频锤时又不能消振,那么这种传感器是满足不了测试要求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测试方法与桩头强度、砼龄期、浅部缺陷以及安装紧凑程度很有关系,以预制桩桩头测试效果最好,而如果在素混凝土上测试,效果将最差,最不能说明问题。速度计是自生电动势型的,虽然价格低廉,但也应注意保护,一般的保护方法是将其输出端短路或两个传感器对接。开路贮放将减少传感器寿命,是不合适的。测桩界较流行的速度计:灵敏度大约为280mV/cm/s,固有频率:10~28Hz,阻尼系数ξ=0.6~1.0。 如果判断速度计测试效果的好坏?从传感器频响,特别是安装后的频响特性来考虑,速度计用于测桩是应当慎重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速度计的安装刚度,降低安装质量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与应用范围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与应用范围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采用激光作为光源,在传统光学显微镜基础上采用共轭聚焦原理和装置,并利用计算机对所观察的对象进行数字图象处理的一套观察、分析和输出系统。把光学成像的分辨率提高了30%~40%,使用紫外或可见光激发荧光探针,从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成为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遗传学等领域中新一代的研究工具。 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的原理 从基本原理上讲,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现代化的光学显微镜,它对普通光镜从技术上作了以下几点改进: 1.1用激光做光源因为激光的单色性非常好,光源波束的波长相同,从根本上消除了色差。1.2采用共聚焦技术在物镜的焦平面上放置了一个当中带有小孔的挡板,将焦平面以外的杂散光挡住,消除了球差;并进一步消除了色差 1.3采用点扫描技术将样品分解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无数点,用十分细小的激光束(点光源)逐点逐行扫描成像,再通过微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平面的或立体的像。而传统的光镜是在场光源下一次成像的,标本上每一点的图像都会受到相邻点的衍射光和散射光的干扰。这两种图像的清晰度和精密度是无法相比的。 1.4用计算机采集和处理光信号,并利用光电倍增管放大信号图 在共聚焦显微镜中,计算机代替了人眼或照相机进行观察、摄像,得到的图像是数字化的,可以在电脑中进行处理,再一次提高图像的清晰度。而且利用了光电倍增管,可以将很微弱的信号放大,灵敏度大大提高。由于综合利用了以上技术。可以说LSCM是显微镜制作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2LSCM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一台配置完备的LSCM在功能上已经完全能够取代以往的任何一种光学显微镜,它相当于多种制作精良的常用光学显微镜的有机组合,如倒置光学显微镜、紫外线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PH)、微分干涉差显微镜(DIC)等,因此被称为万能显微镜,通过它所得到的精细图像可使其他的显微镜图像无比逊色。

激光测距的方法及原理

激光测距的方法及原理 激光测距技术与一般光学测距技术相比具有操作方便、系统简单及白天和夜晚都可以工作的优点。与雷达测距相比,激光测距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很高的精度,而且激光具有良好的抵抗电磁波干扰的能力。其在探测距离较长时,激光测距的优越性更为明显。光测距技术是指利用射向目标的激光脉冲或连续波激光束测量目标距离的距离测量技术。较常用的激光测距方法有三角法、脉冲法和相位法激光测距。 1.三角法激光测距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测量方法称为激光三角反射法,激光测距仪的精度是一定的,同样的测距仪测10米与100米的精度是一样的。而激光三角反射法测量精度是跟量程相关的,量程越大,精度越低。 采用激光三角原理和回波分析原理进行非接触位置、位移测量的精密传感器。广泛应用于位置、位移、厚度、半径、形状、振动、距离等几何量的工业测量。半导体激光器1被镜片2聚焦到被测物体6。反射光被镜片3收集,投射到CCD阵列4上;信号处理器5通过三角函数计算阵列4上的光点位置得到距物体的距离。 图1. 激光三角测量原理图 激光发射器通过镜头将可见红色激光射向物体表面,经物体反射的激光通过接受器镜头,被内部的CCD线性相机接受,根据不同的距离,CCD线性相机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下“看见”这个光点。根据这个角度即知的激光和相机之间的距离,数字信号处理器就能计算出传感器和被测物之间的距离。 同时,光束在接收元件的位置通过模拟和数字电路处理,并通过微处理器分析,计算出相应的输出值,并在用户设定的模拟量窗口内,按比例输出标准数据信号。如果使用开关量输出,则在设定的窗口内导通,窗口之外截止。另外,模拟量与开关量输出可设置独立检测窗口。常用在铁轨、产品厚度、平整度、尺寸等方面。

激光雷达测距原理与其应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雷达与激光雷达系统 (2) 2激光雷达测距方程研究 (3) 2.1测距方程公式 (3) 2.2发射器特性 (4) 2.3大气传输 (5) 2.4激光目标截面 (5) 2.5接收器特性 (6) 2.6噪声中信号探测 (6) 3伪随机m序列在激光测距雷达中的应用 (7) 3.1测距原理 (7) 3.2 m序列相关积累增益 (8) 3.3 m序列测距精度 (8) 4脉冲激光测距机测距误差的理论分析 (9) 4.1脉冲激光测距机原理 (9) 4.2 测距误差简要分析 (10) 5激光雷达在移动机器人等其它方面中的应用 (10) 6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激光雷达测距原理与其应用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激光雷达系统组成,激光雷达系统与普通雷达系统性能的对比,着重阐述激光雷达测距方程的研究。针对激光远程测距中的微弱信号检测,介绍一种基于m序列的激光测距方法,给出了基于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激光测距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方案,并理论分析了脉冲激光测距机的测距误差。了解并学习激光雷达在移动机器人等其它方面中的应用。 关键词:激光雷达;发射器和接收器特性; 伪随机序列; 脉冲激光;测距误差 Applications and Principles of laser radar ranging Student majoring in Opt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n xiaonan Tutor Shang lianju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mposition of laser radar systems, laser radar system and radar system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normal, focusing on the laser radar range equation. Laser Ranging for remote signal detection, presents a introduction of a sequence based on laser ranging method m, gives the high-spe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based laser ranging radar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pulse Laser rangefinder range error.We understand and learn application of Laser radar in the mobile robot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Laser radar;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haracteristics;Pseudo-random sequence;Pulsed laser;Ranging error. 引言:激光雷达是传统雷达技术与现代激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激光具有亮度 高、单色性好、射束窄等优点,成为光雷达的理想光源,因而它是目前激光应用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激光雷达是一项正在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激光雷达技术从最简单的激光测距技术开始,逐步发展了激光跟踪、激光测速、激光扫描成像、激光多普勒成像等技术,使激光雷达成为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系统。利用激光作为遥感设备可追溯到30多年以前,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人们进行了多项试验,结果都显示了利用激光进行遥感的巨大潜力,其中包括激光测月和卫星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测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在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LiDAR(Light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通常指机载对地激光测距技术,对地激光测距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地质、地形、地貌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等地表信息。相对于其他遥感技术,LIDAR的相关研究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不论是在提高LIDAR数据精度及质量方面还是在丰富LIDAR数据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都相当活跃。随着LIDAR传感器的不断进步,地表采点密度的逐步提高,单束激光可收回波数目的增多,LIDAR数据将提供更为丰富的地表和地物信息。激光测距可分为星载(卫星搭载)、机载(飞机搭载)、车载(汽车搭载)以及定位(定点测量)四大类,目前激光测距仪已投入使用,激光雷达正处在试验阶段,某些激光雷达已付诸实用.本文对激光雷达的测距原理、发射器和接收器特性、束宽、大气传输以及目标截面、外差效率进行分析, 提出基于伪随机序列的激光测距技术 ,可将激光

反射波法基本测试原理与波形分析

一. 反射波法基本测试原理与波形分析 1.广义波阻抗及波阻抗界面 设桩身某段为一分析单元,其桩身介质密度、弹性波波速、截面面积分别用ρ,C ,A 表示,则令 Z =ρCA (7-1) 称Z 为广义波阻抗。当桩身的几何尺寸或材料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时,则相应的ρ、C 、A 发生变化,其变化发生处称为波阻抗界面。界面上下的波阻抗比值为 2 2211121A C A C Z Z n ρρ== (7-2) 称n 为波阻抗比。 2.应力波在波阻抗界面处的反射与透射 设一维平面应力波沿桩身传播,当到达一与传播方向垂 直的某波阻抗界面(如图7-2所示)时。根据应力波理论,由连续性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有 V I +V R =V T (7-3) A 1(σI +σR )=A 2σT (7-4) 式中,V 、σ分别表示质点振动的速度和产生的应力,下标I 、R 、T 分别表示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 由波阵面的动量守恒条件导得 σI =-ρ1C 1V I σR =ρ1C 1 V R σT =-ρ2C 2V T 代入式(7-4),得 ρ1C 1A 1(V I -V R )=ρ2C 2A 2V T (7-5) 联立式(7-3)和(7-5),求得 V R =-FV I (7-6a ) V T =nTV I (7-6b ) 式中 n n F +-=11 称为反射系数 (7-7a ) n T +=12 称为透射系数 (7-7b ) 式(7-6)是反射波法中利用反射波与入射波的速度量的相位关系进行分析的重要关系式。 3.桩身不同性况下应力波速度量的反射、透射与入射的关系 (1)桩身完好,桩底支承条件一般。此时,仅在桩底存在界面,速度波沿桩身的传播情况如图7-3所示。 因为ρ1C 1A 1>ρ2C 2A 2,所以n = Z 1/Z 2>1,代入式(7-7)得 F <0,(T 恒>0) 由式(7-6)可知,在桩底处,速度量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号,体现在V (t )时程曲线上,则为波峰相同(同向)。典型的完好桩的实测波形如图7-4。 由图7-3、图7-4分析可得激振信号从触发到返回桩顶所需的时间t 1、纵波波速C 、桩长L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Z 1=ρ1C 1A 1 Z 2=ρ2C 2A 2 图7-2 应力波的反射与透射

白光扫描干涉测量

垂直扫描白光干涉法测量技术 垂直扫描白光干涉法是干涉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光学非接触测量方法。结合了白光干涉显微技术和相移干涉技术,也被称为白光干涉条纹扫描法、相干检测法等。 光的干涉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呈波动性的重要现象之一,1801年,杨氏双缝实验历史长第一次用实验显示了光的干涉现象,其设计构思的精巧之处在于从同一波阵面上取得了两个波源。随后,相继出现了很多类似原理的实验装置。目前,相干光的应用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如光相干探测、相干光通信以及在遥感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等。 光的干涉现象时光的波动性的表现。光的干涉产生干涉条纹,表现为光在遇到障碍物时候出现光的强度或明暗,在空间稳定分布的现象。两束光在相遇的区域内形成稳定的明暗交替或彩色条纹的现象成为光的干涉现象。例如:双缝干涉中将S光源发出的一束光通过S1、S2的双狭缝,分离出两个很小的部分作为相干光源,这两束光为同一光源发出,所以频率,相位都相等。由于两束光源到屏幕上的任意点的距离不等,所以当两束光在屏幕相遇时,相位相等的点就呈现出叠加加强的现象,显示为亮点,而相位相反的点则相互抵消,就显示为暗点。这样在双缝后面的幕上就呈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干涉图样,如图1。对干涉现象的产生完全可按照矢量波的合成来分析。显然,不满足相干条件的几列波虽能叠加,但不能干涉。 图1 白光光源包含了整个可见光谱区域的光谱成分,自红光至紫光,波长为4000~7000?,光谱宽度很大,相干长度很长,大约几个微米。只有光程差很小时,两束光才能发生干涉,白光中不同波长的光将产生各自的一组干涉条纹。因

为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当光程差为零时,白光光谱内各个谱线双光束干涉的零级条纹完全重合,各种波长的光重叠形成白光干涉对比度最大的白色零级条纹,此处可以认为是最佳干涉位置。随着光程差的不断增加,不同波长的干涉条纹光强的极小值相继出现,此是条纹宽度相差较小,重叠后的干涉条纹颜色为黑色。继续增大光程差,不同波长的干涉条纹光强的极大值不断出现,呈现出彩色条纹。由于各波长干涉条纹的错开会使条纹对比度逐步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干涉条纹将消失,如图2所示。白光干涉条纹的影响因素较多,光源的特性和两束相干光的强弱影响干涉条纹的对比度,干涉光路的设计决定了干涉条纹的宽度和颜色分布。 图2 干涉显微镜是干涉仪和显微镜的组合,利用干涉条纹的弯曲量来测量表面的微观不平度。与其他光学技术相比,干涉显微镜具有较高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而且表面信息直观,测量精度很高。图3为Mirau型干涉显微镜。 图3

激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激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及其应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激光传感器由激光器、激光检测器和测量电路组成。激光传感器是新型测量仪表,它的优点是能实现无接触远距离测量,速度快,精度高,量程大,抗光、电干扰能力强等。激光传感器工作时,先由激光发射二极管对准目标发射激光脉冲。经目标反射后激光向各方向散射。部分散射光返回到传感器接收器,被光学系统接收后成像到雪崩光电二极管上。雪崩光电二极管是一种内部具有放大功能的光学传感器,因此它能检测极其微弱的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常见的是激光测距传感器,它通过记录并处理从光脉冲发出到返回被接收所经历的时间,即可测定目标距离。激光传感器的应用 利用激光的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亮度等特点可实现无接触远距离测量。激光传感器常用于长度、距离、振动、速度、方位等物理量的测量,还可用于探伤和大气污染物的监测等。 激光测长 精密测量长度是精密机械制造工业和光学加工工业的关键技术之一。现代长度计量多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现象来进行的,其精度主要取决于光的单色性的好坏。激光是最理想的光源,它比以往最好的单色光源(氪-86灯)还纯10万倍。因此激光测长的量程大、精度高。 激光测距 它的原理与无线电雷达相同,将激光对准目标发射出去后,测量它的往返时间,再乘以光速即得到往返距离。由于激光具有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功率等优点,这些对于测远距离、判定目标方位、提高接收系统的信噪比、保证测量精度等都是很关键的,因此激光测距仪日益受到重视。在激光测距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激光雷达不仅能测距,而且还可以测目标方位、运运速度和加速度等,已成功地用于人造卫星的测距和跟踪。 激光测振 它基于多普勒原理测量物体的振动速度。多普勒原理是指:若波源或接收波的观察者相对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17954讲解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 Tina(2007-10-23 09:40:17 一、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 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是场光源,标本上每一点的图像都会受到邻近点的衍射或散射光的干扰;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采用点光源照射样本,在焦平面上形成一个轮廓分明的小的光点,该点被照射后发出的荧光被物镜搜集,并沿原照射光路回送到由双色镜构成的分光器。分光器将荧光直接送到探测器。光源和探测器前方都各有一个针孔,分别称为照明针孔和探测针孔。照明针孔与探测针孔相对于物镜焦平面是共轭的,焦平面上的点同时聚焦于照明针孔和发射针孔,焦平面以外的点被挡在探测针孔之外不能成像,这样得到的共聚焦图像是标本的光学切面,避免了非焦平面上杂散光线的干扰,克服了普通显微镜图像模糊的缺点,因此能得到整个焦平面上清晰的共聚焦图像。 原理图

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组成特点 LSCM由显微镜光学系统,激光光源,扫描装置和检测系统构成,整套仪器由计算机控制,各部件之间的操作切换都可在计算机操作平台界面中方便灵活地进行。显微镜是LSCM的主要组件,它关系到系统的成像质量。通常有倒置和正置两种形式,前者在切片、活细胞检测等生物医学应用中使用更广泛。 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 一)细胞的三维重建

普通荧光显微镜分辨率低,显示的图像结构为多层面的图像叠加,结构不够清晰。LSCM 能以0.1μm的步距沿轴向对细胞进行分层扫描,得到一组光学切片,经A/D转换后作为二维数组贮存。这些数组通过计算机进行不同的三维重建算法,可作单色或双色图像处理,组合成细胞真实的三维结构。旋转不同角度可观察各侧面的表面形态,也可从不同的断面观察细胞内部结构,测量细胞的长宽高、体积和断层面积等形态学参数。通过模拟荧光处理算法,可以产生在不同照明角度形成的阴影效果,突出立体感。通过角度旋转和细胞位置变化可产生三维动画效果。LSCM 的三维重建广泛用于各类细胞骨架和形态学分析、染色体分析、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观察、细胞内细胞质和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的分析和探测等方面。 二)静态结构检测:原位鉴定细胞或组织内生物大分子、观察细胞及亚细胞形态结构 1.细胞原位检测核酸 用于细胞核定位及其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内DNA的复制及断裂情况以及染色体定位观察。 2.原位检测蛋白质、抗体及其他分子 原位检测蛋白质、抗体及其他分子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检测荧光蛋白 3.检测细胞凋亡

第三章第二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课前导学 知识回顾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它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2.反射弧是完成_______________的结构基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形式传导,传导的方向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一致。新知预习 4.写出反射弧模式图中标号结构的名称 5.突触的结构 A._________ 突触 B._________ C._________ 其他结构:D._________、E.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 6.反射中枢担负着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是整个反射弧的____________。 ①二元反射弧:最简单,中枢由传入与传出神经元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如_____反射的反射弧。 ②三元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个___________,如____反射的反射弧。 ③具有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反射弧:绝大多数反射弧属于此类,中间神经元越________,反射中枢分析和综合能力就越强。 课中探究 探究点一:反射弧的构成和反射中枢 归纳提升 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必须保证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完整,所以仅靠一个神经元是不能完成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1个感觉神经元和1个运动神经元)。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中的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感受器受损,刺激传入神经,效应器也会有应答反应,但这不属于反射。“吃糖感觉到甜”也不属于反射。 精讲精练 【例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实现

一文读懂白光干涉原理

一文读懂白光干涉原理 在白光干涉中,光谱中各色光都有可能参加干涉,并将干涉光强叠加到最后形成的干涉图样上,因此在表面形貌测量中白光干涉形成的干涉条纹是由各色光干涉图样叠加形成的。被测表面的深度不同,两束光的干涉光强不同,干涉条纹的对比度不同,组成干涉条纹的光谱成分也不同。可见,在白光干涉表面形貌测量中,被测表面的深度信息被调制到干涉图样的强度、对比度及光谱成分等信息中,因此可利用干涉图样的强度、对比度以及光谱成分信息扩展深度测量范围。1.干涉条纹扫描法 干涉条纹扫描法扩展深度测量范围的理论根据是被测表面上各点深度不同所形成的干涉光强不同。在双光束干涉显微镜中,如果从分束器到被测表面上某一点的距离等于从分束器到参考面的距离,那么对应的两束干涉光的光程差为0,所形成的干涉光强最小(或最大)。如果用压电陶瓷(PZT)等微位移驱动器沿光轴方向移动样品台或参考镜进行扫描,那么干涉图样上每一点的强度将随着变化。在扫描时,如果记录下或计算出被测面上每一点对应的干涉光强达到最小(或最大)时微位移驱动器的位置,那么在完成扫描后各点间的深度就能计算出来。对于一个具体的干涉显微系统,用干涉条纹扫描法测量形貌,其深度测量范围与干涉光频谱成分有关,大小与干涉长度的一半相当;深度测量分辨率与干涉图样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有关,取决于A/D 转换器的位数,可达纳米量级;而测量精度则取决于微位移驱动器。恰当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可以提高分辨率以及测量精度。 2.干涉条纹对比度法 在白光干涉中,两束相干光形成的干涉光强可表达成一般的形式: Φ Φ++=cos )(**2m S R S R I 式中,R 和S 是两束相干光的光强,Φ是与被测表面深度有关的位相,m 可看作是对比度,它与位相Φ干涉光频谱成分有关。如果干涉图样没有剪切并且干涉光频谱曲线是平滑的,那么m 与位相之间或与被测表面深度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分束器到被测表面上某一点的距离等于分束器到参考面的距离时,值最大且近似等于1;当距离之差超过干涉光相干长度时,m 值最小,等于0。 由于在一定条件下条纹对比度m 与被测表面深度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如果通过某种方法测出m,便可测出被测表面的高度信息。?90相移法便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测量方法。其原理是,首先测出一幅干涉图样,然后相移?90,测出另一幅干涉图样,从干涉图样中去掉直流成分分量,算出)cos()(??m 和))sin(2m(?π?+,再根据)cos()(??m 和

反射基本原理

如果信号沿互连线传播时所受到的瞬态阻抗发生变化,则一部分信号将被反射回源端,另一部分发生失真并继续传播,这正是单一网络中多数信号完整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信号只要遇到瞬态阻抗突变,反射就会发生。通常反射可能发生在线末端,或者是互连线拓扑结构发生改变的地方,如拐角、过孔、T型结构、接插件等处。因此设计互连线的目的就是尽可能保持信号受到的阻抗恒定。 只要瞬态阻抗发生了改变,部分信号将沿着与原传播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射,而另一部分将继续传播,但幅度有所改变。将瞬态阻抗发生改变的地方称为阻抗突变,或简称突变。 反射信号的量值由瞬态阻抗的变化量决定,如图所示。如果第一个区域瞬态阻抗是Z1,第二个区域是Z2,则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幅值之比为: V re/V in = (Z2-Z1)/(Z2+Z1)=ρ V re-反射电压; V in -入射电压; Z1-信号最初所在区域1的瞬态阻抗; Z2-信号进入区域2时的瞬态阻抗; ρ-反射系数。 两个区域的阻抗差异越大,反射信号量就越大。 例如,1V信号沿特性阻抗为50欧姆的传输线传播,开始所受到的瞬态阻抗为50欧姆,当它进入特性阻抗为75欧姆的区域时,反射系数为: (75-50)/(75+50)=0.2,反射电压为1V×0.2=0.2V。 下面讨论反射产生的机理。 在突变交界面处,无论是从区域1还是从区域2看过去,交界面两侧的电压和电流都必须是相同的。 边界处不可能出现电压不连续,否则此处会有一个无限大电场;也不可能出现电流不连续,否则会有一个无限大的磁场。 为了维持分界面两侧的电压和电流相等,就需要满足关系式V1=V2,I1=I2。而I1=V1/Z1,I2=V2/Z2,同时成立,显然,当两个区域的阻抗不同时,这些关系式绝不可能同时成立。 为了使整个系统协调稳定,区域1中产生了一个反射回源端的电压。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吸收入射信号和传输信号之间不匹配的电压和电流,如图所示。

激光测距应用

激光测距应用 应用领域: 电力、水利、通讯、环境、建筑、地质、警务、消防、爆破、航海、铁路、农业、林业、房地产、休闲/户外、反恐/军事 主要应用方向: 在钢铁厂和轧钢厂用于过程监控 料位、液位的测量 行车定位系统、装卸处理设备的定位系统 对人力所不能到达部位的测量,如罐装物、管道、集装箱等 车辆、船舶的定位监控系统 起重安装设备位置控制 不宜接近的物体测量 距离、位置、液位、料位、生产线料坯传送定位 行吊XY定位 电梯运行测量 大型工件装配定位 运动物体位置监控 大型货架库存管理 超大物体几何计量 靶距自动控制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测量 铁路建筑物限界测量以及江河湖海等的水位测量。 测距发展路线: 民用,手持式 工业用,高可靠性 市场开拓方式: 大客户 代理商,借助代理商的客户群

具体应用示例: 1. 汽车防撞探测器 一般来说,大多数现有汽车碰撞预防系统的激光测距传感器使用激光光束以不接触方式用于识别汽车在前或者在后形势的目标汽车之间的距离,当汽车间距小于预定安全距离时,汽车防碰撞系统对汽车进行紧急刹车,或者对司机发出报警,或者综合目标汽车速度、车距、汽车制动距离、响应时间等对汽车行驶进行即时的判断和响应,可以大量的减少行车事故。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其优点更加明显。 2. 车流量监控及车轮廓描画 这种使用方式一般固定到高速或者重要路口的龙门架上,激光发射和接收垂直地面向下,对准一条车道的中间位置,当有车辆通行时,激光测距传感器能实时输出所测得的距离值的改变,进而描绘出所测车的轮廓。这种测量方式一般使用的激光束发散角度较小,测距范围一般小于30米即可,且要求激光测距速率比较高,一般要求达到几百赫兹就可以了。这对于在重要路段监控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能够区分各种车型,对车身扫描的采样率可以达到10厘米一个点,且对车流限高,限长等都能实时输出结果。如图3。

激光共聚焦原理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什么是荧光? 荧光是当以某一波长的光线照射一 个物质(原子/分子)的时候,该物质(原 子/分子)吸收了光线能量的一部分并且 发射出另一种低能量的光线。图中示意的 光线里蓝色(较高能量光线)为入射光线, 绿色(较低能量光线)为反射光线。 什么是分光镜? 分光镜是可以把不同波长的光线区分开来的光学装置。 分光镜可以起到使特定的光线可以通过,特定光线反射的作用。 荧光显微镜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假定入射光线是紫色的 (较高能量光线),反射光线是红 色的(较低能量光线)。显微镜系 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分光镜,(更恰 当地说一个“区分两种颜色的镜 片”)。这个镜片反射低于特定波长 的光线,并且可以通过高于特定波 长的光线。因此你的眼睛只能看到 这些由荧光染料反射出来的光线 (红色光线),而不是看到入射的 紫色光线。紫色和红色的光栅位于分光镜后,作为一种特殊的过滤装置,来保证其他颜色的光线传到了不正确的方向。

关于共聚焦显微镜 想象下在显微镜中有一些 镜片组,由镜片组一个焦点发出 的光线延光路发送到另一个焦 点。这表现为图中的蓝色光线。 红色光线表示式样上的其他点发出的光线,这些点并不在镜片组的焦点上,因此这些点就不能通过镜片组在另一边的焦点上成像。(这里的需要注意的是,红色的光线和蓝色的光线是为了区分式样上的不同点,并不是为了表示他们的波长不同。)这样,蓝色光和红色光成像的点就不相同。这里我们只希望得到位于镜片组焦点上发出光线成的像。如果我们在镜片组的另一边放置一个带有针孔的隔挡,这个孔正好在蓝色点成像的位置,那么所有从蓝色点发出的光线都可以通过这个针孔。并且,由红色点发出的大部分光线是不能通过这个针孔的。这就解决了荧光显微镜的一个缺陷。通常来说式样都是完全被照亮的,因此式样上的每一个点都会同时发出荧光。当然,成像最清晰,也就是亮度最高的点是在物镜焦点上的点,但是其他点的光一样会对成像结果产生影响。增加一个针孔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式样位于物镜焦点上的点会在针孔位置成像,这样对点是共轭的。针孔的位置就是镜片组的位置,这就是共聚焦针孔。 那么共聚焦显微 镜是怎么工作 的? 激光一般被用作光源,一边产生 高强度的光照。图中,蓝色线表示激 光光线,它被分光镜反射。两个可以 驱动带有扫描功能的镜片,会侦测到 激光器发射的光,而被式样反射的光线是不会被侦测的。焦点位置点的反射光通过分光镜在针孔位置成像,并且通过针孔的光线会被放大。这里如果扫描速度足够快,人眼看到的就是一副运动的画面。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理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理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成像技术。普通的荧光光学显微镜在对较厚的标本(例如细胞)进行观察时,来自观察点邻近区域的荧光会对结构的分辨率形成较大的干扰。共聚焦显微技术的关键点在于,每次只对空间上的一个点(焦点)进行成像,再通过计算机控制的一点一点的扫描形成标本的二维或者三维图象。在此过程中,来自焦点以外的光信号不会对图像形成干扰,从而大大提高了显微图象的清晰度和细节分辨能力。 图1. 共聚焦显微镜简化原理图 图1是一般共聚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用于激发荧光的激光束(Laser)透过入射小孔(light source pinhole)被二向色镜(Dichroic mirror)反射,通过显微物镜(Objective lens)汇聚后入射于待观察的标本(specimen)内部焦点(focal point)处。激光照射所产生的荧光(fluorescence light)和少量反射激光一起,被物镜重新收集后送往二向色镜。其中携带图像信息的荧光由于波长比较长,直接通过二向色镜并透过出射小孔(Detection pinhole)到达光电探测器(Detector)(通常是光电倍增管(PMT)或是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变成电信号后送入计算机。而由于二向色镜的分光作用,残余的激光则被二向色镜反射,不会被探测到。

图2. 探测针孔的作用示意图 图2解释了出射小孔所起到的作用:只有焦平面上的点所发出的光才能透过出射小孔;焦平面以外的点所发出的光线在出射小孔平面是离焦的,绝大部分无法通过中心的小孔。因此,焦平面上的观察目标点呈现亮色,而非观察点则作为背景呈现黑色,反差增加,图像清晰。在成像过程中,出射小孔的位置始终与显微物镜的焦点(focal point)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共轭conjugate),因而被称为共聚焦(con-focal)显微技术。共聚焦显微技术是由美国科学家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发明的;他于1957年就为该技术申请了专利。但是直到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激光研究的长足进步,才使得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CLSM)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技术。 图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理框图 当今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已经发展为一种结合了激光技术,显微光学,自动控制和图像处理等多种尖端科研成果的高技术工具。是现代微观研究领域不可缺少的利器之一。Nikon秉承“信赖与创造”的一贯企业理念,正在为业界提供世界领先水平的共聚焦显微镜系统产品。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人脑的高级功能教案-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练习

第二、三节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人脑的高级功能 1.理解反射弧的构成。(重难点) 2.掌握突触和实触传递。(重点) 3.说明反射中枢的类型。 4.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区别大脑皮层功能区。(重点) 反射弧的构成与反射中枢 1.反射弧的构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的一般过程 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然后经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从而引起机体产生某一运动。 2.反射中枢 (1)反射中枢的作用 分析、归纳和整理神经冲动,是反射弧的核心。 (2)反射中枢的组成 ①二元反射弧:最简单,由传入与传出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构成,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②三元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神经元,如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③具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反射弧:绝大多数反射弧属于此类,中间神经元越精细复杂,反射中枢分析综合能力就越强。

[合作探讨] 探讨1:观察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示意图,并探讨以下问题: 膝跳反射 缩手反射 (1)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分别是由几个神经元完成的,由此你将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2、3。不同的反射需要的神经元数目不同,一般来说,反射活动越复杂,需要的神经元越多。 (2)上述两种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分别是哪个数字序号? 提示:①、①。 探讨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1)食物引起味觉属于反射吗? 提示:不属于。 (2)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这两种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也不相同。 [归纳总结] 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激光测距仪原理

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基本原理 激光测距是光波测距中的一种测距方式,如果光以速度c在空气中传播在A、B两点间往返一次所需时间为t,则A、B两点间距离D可用下列表示。 D=ct/2 式中:D——测站点A、B两点间距离;c——光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t——光往返A、B 一次所需的时间。 由上式可知,要测量A、B距离实际上是要测量光传播的时间t,根据测量时间方法的不同,激光测距仪通常可分为脉冲式和相位式两种测量形式。 相位式激光测距仪 相位式激光测距仪是用无线电波段的频率,对激光束进行幅度调制并测定调制光往返测线一次所产生的相位延迟,再根据调制光的波长,换算此相位延迟所代表的距离。即用间接方法测定出光经往返测线所需的时间。 相位式激光测距仪一般应用在精密测距中。由于其精度高,一般为毫米级,为了有效的反射信号,并使测定的目标限制在与仪器精度相称的某一特定点上,对这种测距仪都配置了被称为合作目标的反射镜。 若调制光角频率为ω,在待测量距离D上往返一次产生的相位延迟为φ,则对应时间t 可表示为: t=φ/ω 将此关系代入(3-6)式距离D可表示为 D=1/2 ct=1/2 c·φ/ω=c/(4πf) (Nπ+Δφ) =c/4f (N+ΔN)=U(N+) 式中:φ——信号往返测线一次产生的总的相位延迟。 ω——调制信号的角频率,ω=2πf。 U——单位长度,数值等于1/4调制波长 N——测线所包含调制半波长个数。 Δφ——信号往返测线一次产生相位延迟不足π部分。 ΔN——测线所包含调制波不足半波长的小数部分。 ΔN=φ/ω

在给定调制和标准大气条件下,频率c/(4πf)是一个常数,此时距离的测量变成了测线所包含半波长个数的测量和不足半波长的小数部分的测量即测N或φ,由于近代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和无线电测相技术的发展,已使φ的测量达到很高的精度。 为了测得不足π的相角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测量,通常应用最多的是延迟测相和数字测相,目前短程激光测距仪均采用数字测相原理来求得φ。 由上所述一般情况下相位式激光测距仪使用连续发射带调制信号的激光束,为了获得测距高精度还需配置合作目标,而目前推出的手持式激光测距仪是脉冲式激光测距仪中又一新型测距仪,它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还采用数字测相脉冲展宽细分技术,无需合作目标即可达到毫米级精度,测程已经超过100m,且能快速准确地直接显示距离。是短程精度精密工程测量、房屋建筑面积测量中最新型的长度计量标准器具。

实验6-5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使用

实验6—5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构造,学习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2).观察各种干涉条纹,加深对薄膜干涉原理的理解。 (3).学会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物理量。 二.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 如图所示,从光源S 发出的光线经半射镜 的反射和透射后分为两束光线,一束向上 一束向右,向上的光线又经M1 反射回来, 向右的光线经补偿板后被反射镜M2反射回来 在半反射镜处被再次反射向下,最后两束光线在 观察屏上相遇,产生干涉。 2.干涉条纹 (1).点光源照射——非定域干涉 如图所示,为非定域干涉的原理图。点S1是光源 相对于M1的虚像,点S2’是光源相对于M2所成 的虚像。则S1、S2`所发出的光线会在观察屏上形 成干涉。 当M1和M2相互垂直时,有S1各S2`到点A 的 光程差可近似为: i d L cos 2=? ① 当A 点的光程差满足下式时 λk i d L ==?c o s 2 ② A 点为第k 级亮条纹。 由公式②知当i 增大时cosi 减小,则k 也减小,即条纹级数变高,所以中心的干涉条纹的级次是最高的 (2)扩展光源照明——定域干涉在点光源之前加一毛玻璃,则形成扩展光源,此时形 成的干涉为定域干涉,定域干涉只有在特定的位置才能看到。 ①.M1与M2严格垂直时,这时由于d 是恒定的,条纹只与入射角i 在关,故是等倾干涉 ②.M1与M2并不严格垂直时,即有一微小夹角,这种干涉为等厚干涉。当M1与M2夹角很小,且入射角也很小时,光程差可近似为 )21(2)2sin 1(2cos 222 i d i d i d L -≈-=≈?③ 在M1与M2`的相交处,d =0,应出现直线条纹,称中央条纹。 3.定量测量 (1).长度及波长的测量 由公式②可知,在圆心处i=0 0, cosi=1,这时 λk d L ==?2 ④ 从数量上看如d 减小或增大N 个半波长时,光程差L ?就减小或增大N 个整波长,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