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引入:佛经中记载人有六根,曰:眼、耳、鼻、舌、身、意,据说六根皆除即可成佛。我们都没有成佛,所以六感对我们普通人还是极为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并认知人的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一种刺激信号---声音。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注意:振动必定产生声音,但是未必都能听到

此处进行钢尺小实验。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4)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因为声源停止发声,但是已经发出来的声音并没有消失,

还在介质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

(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常见的介质有空气、水、钢铁等。

(3)介质的种类: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4)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具有能量。

3、声速

(1)定义;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通常情况下V固>V液>V气(也有例外)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3)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和温度

扩展:0摄氏度时声音传播速度为331m/s;温度每升高一

度空气中的声速将增大0.6m/s。

(4)回声

●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

了回声。

●声源发出的声音,只要遇到障碍物就存在回声。只不过

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较长时间回

到人耳(大于0.1秒)人们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回声测距: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二

分之一。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耳的构造

(2)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

(3)空气传声途径:声源→空气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

(4)骨传声:头骨、颌骨→听觉神经

第二节乐音的特性

引入:20世纪有这样三个人,他们用无人能及的高亢的嗓音征服了无数歌迷的心,2001年他们来到中国,在紫禁城举办的专场演唱会让数以亿计的中国听众记住了他们。他们就是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在认识到了声音的产生原因之后我们要来一起探讨一下声音的特性以及其千变万化中遵循的的规律。

1、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扩展:海因里希·鲁道夫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并揭示了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这一千古谜团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

(5)超声波和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

扩展:超声波的应用:B超,超声波清洗机。

次声波的应用:用于预测自然灾害,次声武器。

2、响度

(1)定义:声音的强弱叫振幅。

(2)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3)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响度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及传播环境有关

3、音色

(1)定义: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有品质。

(2)音色的决定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第三节噪音及其控制

引入:

1、乐音与噪声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3)通常生活中的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生活噪声。如果有干扰的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的声音,一律归

类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

(1)人们把噪声称做“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噪声除了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

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

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2)人们用分贝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所能听到的最弱声音为0dB,90dB以上的声音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3、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

(1)控制声源(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

(2)阻断噪声传播(主要的方法是隔声、吸声和消声)

(3)在人耳处减弱(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

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引入:

1、声的分类

(1)可听声:人耳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20000Hz之间,我们称之为可听声。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3)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超声波及应用

(1)不同的动物听觉范围不同,有些动物,如蝙蝠、海豚、飞蛾等能听见频率高于20000Hz的超声,而大象、鲸等能听

到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

(2)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能量等特点,人们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

等特点制成了声纳装置。

(3)超声波能够成像,如B超;超声波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的振动,有去污作用,据此人们制成了超声波清洗器。超声

波还能使塑料之间摩擦生热,从而黏合在一起,商店里的

超声波焊接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次声波知识

(1)生活中的次声波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及汽车的奔驰,以及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陨石

坠落、地震、台风、海啸等都能产生次声波

(2)次声波的特点是可以传播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人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预报地震、台风、海

啸和监测核爆炸。

1、Be honest rather clever 20.7.197.19.202016:2616:26:54Jul-2016:26

2、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九日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

3、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16:267.19.202016:267.19.202016:2616:26:547.19.202016:267.19.2020

4、By other's faults, wise men correct their

own.7.19.20207.19.202016:2616:2616:26:5416:26:54

5、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So let us seize it, not in fear, but in gladness. Sunday, July 19, 2020July 20Sunday, July 19, 20207/19/2020

6、I have no trouble being taken seriously as a woman and a diplomat [in Ghana].。4时26分4时26分19-Jul-207.19.2020

7、、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great talent without great will - power..20.7.1920.7.1920.7.19。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九日

8、Towering genius disdains a beaten path. It seeks regions hitherto

unexplored.16:2616:26:547.19.2020Sunday, July 19, 2020

亲爱的读者:

感谢你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西充中学李树林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 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s;声音在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t 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 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 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 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 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 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每题3分,共45分)1.某同学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168cm C.学生书桌高约200m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3. 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其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4.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④透过书桌上的玻璃板看玻璃板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字的虚像。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5.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喝剩的白酒盖上瓶盖 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6.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月亮躲进云里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

7. 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学好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某种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G线段平行于时间轴,说明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 B.GH线段表示温度不断降低,所以该物质的熔点在不断降低 C.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处于液体状态 D.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 故物质既不放热也 不吸热 8. 在没有其它光照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是【】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9.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规律的是【】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身上擦酒精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10.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B.船和地面 C.山和船D.风和地面 11.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8cm处,所成想的特点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12. 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13.为了防止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1 长度的单位 a、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卩m,纳米(nm)。 1km=1000 m 1m=1000mm 1mm=1000 卩m 1卩m=1000n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3 96nm=96 x 1nm=96 x 10 n m=0.096 n m 数字与_—??等量代换一L进行」 单位分运算 离 方法规律:对于物理学中所有的单位换算类题目,都可以用“单位换算三部曲”解决:数字先不变,单位等量换,换完再运算。 知识点2 长度的测量 a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b、正确使用刻度尺:三看:(1 )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及其是否磨损; (2)看刻度尺的量程;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四会: (1)会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 )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 (3 )会读: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会记:测量结果记录形式是数字+单位。 考察题型: 1、对长度的估计方法规律:一臂展~身高,一步幅~ 0.5m 一拃~ 20cm ;1指宽~ 1cm。臂展:两臂左右伸平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 间的距离。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从量程和分度值两个方面考虑。看题目里面对精 确度的要求。刻度尺的精确度由分度值决定,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度高。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则能精确到1毫米。 3、正确使用刻度尺: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违反规则的读数,都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物体的读数为2.43cm。可以推测出它的最小分度值是毫米。 2.43cm 单位(cm) 估读数字(0.03) 一个准确的读数应该包括三部分。当估读数字为0时, 准确数字(2.4) 也不能漏掉。 4、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1节“认识运动”教案 广西柳城县沙埔中学覃海媛 教学内容提要: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来处理 第一部分: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生活周围的物体都在运动,通过分析画面上运动物体的特点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然后教师设计小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归纳出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机械运动的事例,以此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通过学习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用多媒体展示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图和原子核结构模型图,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和分析原子结构模型图,让学生知道微观粒子也在运动。以此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参考资料及文献 1.分子 对于分子的定义,化学上认为,分子是物质中独立地、相对稳定地存在并保持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分子动理论中,把“做热运动并遵从相同规律”的微粒统称为分子,它包括了化学上的分子、离子、原子。 人们对于分子的热运动的研究在19世纪中期后进入了理论化阶段。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1888)、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范德瓦尔斯(J.D.Van der Waals,1837—1923)等人运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定量地讨论了有关气体的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范德瓦尔斯还因为建立了

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获得了19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统计平均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理论的定量部分采用了概率统计的数学工具。 2.原子结构学说 1803年,英国的一位化学教师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在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作用的最小单位”的著名论断,现代原子学说问世。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A Avogadro ,1776—1856)在原子学说中引进了“分子”的概念,关于物质组成的原子分子学说得以确立。随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进行了持久而艰苦地研究。20世纪前期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理论基础,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又描绘出了一层层结构。 对于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及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每个质子与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一般情况下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数目相等,故原子带电量代数和为零,原子整体呈电中性。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密度很大,原子质量主要由核的质量来决定。核外电子一方面围绕原子核转动,一面不停的自转。这样的运动与太阳系中各个行星围绕太阳的旋转相似。 原子核外的电子以不同层次及不同轨道按规律排列。原子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3×3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声 B.只要人耳听不到,即使物体在振动也不会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3.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岸上的人的声带在振动 C.水可以传播声音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 4.为了保护学习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 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 5.要改变音叉的音调,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把敲击音叉的橡皮锤改为小铁锤 B.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 C.用橡皮锤敲击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 D.捏住音叉的下面部分后再敲击 6.下列哪项措施不是为了防止噪声对人的影响()A.汽车挡风玻璃上装有一层膜B.小汽车要求其密封性很好 C.汽车的排气管上要求装上消声器D.工厂的工人在车间带上耳罩 7.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8.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改变 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改变D.声音的三要素都不会改变 9.小聪同学在使用复读机时,先将自己的声音录了下来,再摁了快放键,则此时播放的声音和他原来的声音相比较()A.音调变低B.音调变高 C.响度变小D.响度变大 10.下列关于振动和声波的分析正确的是()A.有声波时就一定有振动B.有振动时就一定有声波 C.有声波时就没有振动D.有振动时就没有声波

2017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7、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9、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 11、回声的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

12声音的特征 一、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的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XX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性,易于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低。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完整版)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测试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 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 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 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 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 、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A.60s B.50s C.40s D.20s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A、10:3 B、3:10 C、8:15 D、15:8 二.填空题 13.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 。如果战斗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习题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现象知识点习题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光现象 1.光的色彩 光源:定义: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分类:人造光源,如发光的点灯,点燃的蜡烛,火把等 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色散:白光色散成彩色光带:红橙黄绿蓝靛紫 白光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混合规律:色光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可得到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可得到黑色 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叫做光能 2.不可见光 红外线:定义:太阳光色散区域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 特性:1)热作用强—→应用:红外线理疗、红外线烤箱、红外线诊断等 2)穿透能力强—→应用:红外线遥感 3)可以进行遥控—→红外线遥控器 紫外线:定义:太阳光色散区域中,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紫外线 特性:化学作用强—→应用:使照相底片感光等 荧光效应强—→应用:紫外线验钞,紫外线路标、警示牌,鉴别古字画 生理作用—→应用:紫外线杀菌灯、紫外线灭蚊器等 3.光的直线传播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直线 例证: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排列纵队 真空中光的速度约为3×10^8m/s 4.平面镜 定义: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 物与像对应点连线跟镜面垂直——→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物点与对应像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作图:用对称点找像点,用虚线将像点连接起来 虚像特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 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 只能用眼睛观察 不能被平面镜后的物体挡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 01 知识框架 机械运动?? ???? ???????? ???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km 、① m 、dm 、② cm 、mm 、μm 、nm 测量的工具:③ 刻度尺、米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 ? ??? ?使用前和使用中 测量结果:由④ 数字 和单位组成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h 、⑤ min 、s 测量的工具:钟表、停表误差? ????概念:⑥ 测量值 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⑦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⑧ 位置 的变化 运动的类型 ???? ?直线运动 ⑨ 曲线运动 参照物 ? ????参照物的选取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的快慢 ???????速度?? ???定义:路程与⑩ 时间 之比叫速度 公式:v =s t 单位:m/s 和km/h ,1 m/s =○11 3.6 km/h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12 速度 不变的运动意义: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等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直线、变速 用平均速度描述 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原理:○13 v =s t 结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大 02 知识对比 1.误差与错误 区别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精密度不够或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 读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记 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 减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可以避免 如何判断 有误差的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真实值 错误的数据远远偏离了真实值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 ①运动的轨迹是直线;②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③ 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①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②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变,但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描述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通过任何相 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只做粗略研究时,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 公式 v =s/t v =s/t 03 实验突破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以及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新人教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t=s/v,s=vt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h 。人步行速度约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 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苏教版物理2020八年级上寒假作业答案

苏教版物理2020八年级上寒假作业答案 1、B、2.45 2、28.2 25.1 3、2.5 4、人、河岸 5、运动 6、地面、地面、椅背、车 7、A 8、c 9、C 10、C 11、A 12、D、13、B 14、B 2 1、长、短 2、每秒行驶5米 3、6.25 22.5 4、250 5/3 5、路程、时间、V=s/t 6、0.4 便于测量时间 7、100min 8、路程、时间、速度 9、 6.25m/s 交接棒所用时间少 10、80 22.22 0.45 11、 8 6 大于 12、(1)v=s/t=300m/5h = 60 km/h (2) v=s/t=300m/2.5h=120 km/h (3)t =t1—t2 =5h—2.5h =2.5h 3 1、振动、空气、山间铃响马帮来 2、不能、能 3、快 4、不相同、空气、耳朵 5、小于、波的、泡沫塑料屑在飞舞、在振动 6、C 7、C 8、C 9、音调、音色、音调、响度 10、频率、快慢、频率、高 11、次 数 HZ 20---20000HZ 12、强弱、振幅、振幅、大、远近 13、分贝、90dB 14、慢、低、大、大 15、音色、响度 16、信息、能量 17、C 18、B 19、C 20、A 4

1、A 2、C 3、A 4、A 5、A 6、C 7、空气柱、空气柱、频率、空气 8、(1)能量 (2)音色、 9、(1)无法正常交流 (2)无法听音色 (3)感受不到声音带来的信息 10、(1)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更好的接收声音 (3)听诊器 5 1、36.4、=、体温计有缩口,水银不会回流 2、A:没有水平放置 B:正 C:接触了容器底 D:没有接触液体 3、甲、38.5 38.5 4、(1)10 (2)是、有固定的凝固点 5、放、低 6、B 7、B 8、D 9、C 10、C 11、d a c b e 12、(1)温度保持不变、(2) 温度继续上升、(3) 图略 探究性学习 1、真空中不能传声 2、B 3、D 4、50 5*10000 5、D 6、折射、虚、火车、地面 7、A 8、11.268 9、吸、熔化、力、熔点 10、惯性、力 11、同意,水滴就像一个凸透镜,把阳光会聚,使树林燃烧,从而引起火灾。 12、因为衣服只能反射它原本的颜色。 13、测得十分钟的路程,用V=S/T的公式求出速度 1、液化、汽化 2、汽化、液化、液化、凝固、 3、吸、不变、大、沸点、不同、增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通常用L表示,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千米=1000米=3 10-米 10米;1分米=0.1米=1 1厘米=0.01米=2 10-米 10-米;1毫米=0.001米=3 1米=6 10-米。 10微米;1微米=6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长度单位也有差异,比如国外常用的有英里、英尺、英寸;中国古代常用的丈、尺、寸等;记住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还有米尺、卷尺、激光测距仪。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量程:表示测量范围。分度值:表示测量工具上相邻刻度线之间表示的长度,决定测量精度。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 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长度测量时必须估读,后期学习的 其他测量工具(如停表、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等)无需 估读。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拓展: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高中重点学习)。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 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 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配合法:用不同的工具或物体配合测量的方法。如用一把直尺和两把三角尺测量乒乓球 的直径;用三块砖头和一把直尺配合测量砖头最远的两个顶点间的距离。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用步 长测量家到学校的距离。 4.化曲为直法(棉线法):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 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5.公式法:利用规则物体的体积、面积、周长计算公式间接测量并计算出结果的方法。 6.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用符号t 表示,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时(h) 分(min) 毫秒(m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1s=1000ms。 时间的常见单位还有年、月、旬、周、天等。 (3)时间最常用的工具是停表(秒表)。不同时期描述计量时间工具也不相同,古时有日晷、沙漏、水钟等。近代有机械钟、石英钟,现在有电子表、光电计时器、原子钟等。 (4)机械停表的正确使用。 A、机械停表简介:停表与普通表不同之处,普通表的时针、分针和指针是在不停地走 动,而停表指针可走可停,在使用停表之前要观察一下秒针的走动情况,使用停表先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