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

石油价格
石油价格

一2003-2010上半年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情况

1 2003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颠簸度过。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美-伊战争、SARS全球蔓延、美国经济增长加快、美元贬值、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俄罗斯石油产量增加、OPEC未启动价格控制机制等,都是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中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或因石油引发、或影响整个国际石油工业。2003年油价总体偏高,世界石油勘探开发活跃,产量和消费量增加较快。

2003年国际原油现货价格波动较大,年初和年末上扬明显,全年总体走高。

1~3月,在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的延续、天气寒冷、OECD成员国原油储备偏低,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油价格居高不下,除阿拉伯轻油和迪拜原油外,WTI、布伦特和米那斯原油月平均价格均在3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运行。OPEC两次调高生产配额也没有解决问题。

4~5月,随着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结束、天气转暖、美-伊战争初见分晓,油价下跌。美对伊开战后,市场预期联军速战速决,对中东出口影响不大;伊拉克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同时,委内瑞拉产量回升。这些是导致油价开始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因素。

6~8月,伊拉克恢复原油出口的困难重重,欧佩克得以顺利抽紧资源,OECD主要成员国库存持续偏低导致油价迅速反弹.

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美国和中国的石油需求明显增加,OPEC9月的减产使油价在2003年下半年持续走高。

2003年, WTI、布伦特、阿拉伯轻油、迪拜和米那斯原油现货年平均价格分别达到31.12、28.88、26.07、26.77和29.21美元/桶,总体较高(表1)。

OPEC数据显示,其2003年一揽子油价平均为28.10美元/桶,比2002年高15.4%,也高于OPEC设定的22~28美元/桶的目标区间。这一价格也达到了自1984年年初以来的OPEC 一揽子原油参考价格的最高水平。

2 2004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4年国际油价扶摇直上、连创新高,并在10月25日升至55.67美元/桶的高位。这一始料不及的局面打乱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相对平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高油价拖累世界经济的担忧日渐强烈。2004年国际油价的波动具有5大显著特点。

其一,2004年成为21世纪第3个高油价之年。

进入21世纪的5年来,国际原油市场4种代表性原油的年平均价格在2000年升至高位,又经过厂2001年的大幅度下跌之后,基本上处于平稳上升的通道之内。但是,第2个高油价之年的2003年的年平均价格仅略高于2000年的水平,而2004年却出现了突升,使国际油价达到了20多年来的高水平。其中,在美国WTI原油出现的3个年平均价格在30美元/桶以上的年份中,2003年仅较2000年高2.27个百分点,而2004年却较2003年高33.58个百分点。布伦特原油的年平均价格水平也呈现同样的趋势,2003年还较2000年低了0.32个百分点,而2004年却较2003年高33.65个百分点。迪拜原油则突升了25.7个百分点,OPEC一揽子原油突升了27.77个百分点。至2004年10月25日,WTI原油价格升至55.67美元/桶之时,国际油价已上涨40%以上。即使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一价格水平依然处于1986年来的高点。

其二,国际油价屡创历史新高。

这是国际石油市场近几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一是市场连续突破了国际油价的几个重要心理关口。2季度国际石油市场在20天内连破3关,突破了40美元/桶的心理防线。同时连创3个第一次,即在5月11日美国的WTI原油升至40.15美元/桶,第一次创该原油交易的13年高点;6月1日升至42.45美元/桶,第一次创该原油开始交易21年的高点;5月25日OPEC—揽子油价升至37.36美元/桶,第一次创13年高点。3季度国际油价重拾高位攀升之势,美国WTI原油两次冲击50美元/桶价位,并于9月底突破50美元/桶。4季度国际原油持续价格上涨趋势,终于在10月25日突破了55美元/桶价位,升至55.6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二是季、月平均价格节节升高创20年之最。2季度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4种代表性原油价格不仅屡创新高,其3、4季度的平均价格也均升至近20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轻质低硫的WTI原油3季度较2季度上升15%,较2003年同期上升46%;4季度较3季度上升9.53%,较2003年同期上升54.89%。布伦特原油3季度较2季度上升16%,较2003年同期上升44.93%;4季度较3季度上升9.47%,较2003年同期上升53.75%。迪拜原油3季度较2季度上升了9.6%,较2003年同期上升了37%;4季度较3季度下降32.08%,但较2003年同期上升29.44%。OPEC7种原油一揽子油价较2季度上升13.5%,较2003年同期上升42.1%;4季度较3季度上升2.21%,较2003年同期上升38.4%。

同样,上述4油种的月平均价格也分别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数据表明,美国的WTI 原油全年12个月的月平均价格均在34美元/桶以上,其中有7个月的月平均价格保持在40美元/桶以上的高水平,最高的10月份达到了53.0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全年12个月的月平均价格均在30美元/桶以上,其中有5个月的月平均价格保持在40美元/桶以上,

最高的10月份达到了49.38美元/桶。OPEC一揽子油价除2月份之外,也均保持在30美元/桶以上的水平,最高的10月份达到了45.28美元/桶。

其三,价格波动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以美国纽约交易所WTI原油为例。自5月11日油价升至40.15美元/桶,至10月25日升至55.67美元/桶,再至12月10日回归至40.71美元/桶,期间升幅高达38.7%、降幅高达26.9%。3、4季度是国际油价波动最为频繁、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段。例如8月20日至8月30日的10天中美国WTI原油价格由48.90美元/桶降为42.28美元/桶,降幅高达13.54%。在10月25日至11月24日的一个月内,WTI 原油价格由55.67美元/桶急剧降至11月16日的46.11美元/桶,降幅高达17%;其后又急剧飙升至近50美元/桶,升幅高达7.22%。创3年多来单日跌幅最大的是11月30日至12月1日,期间WTI原油价格由49.13美元/桶降至45.49美元/桶,跌幅7.14%。可见,2004年国际油价波动之剧烈是国际石油市场历史上十分罕见的。

其四,轻、重质原油的价格差增大。2004年由于市场对轻质低硫原油的需求十分旺盛,供应紧缺,而OPEC增产的却大部分是重质高硫原油。有迹象表明,这种状况使市场对重质高硫原油的需要似乎已经饱满,且其供应已经过量,从而使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之间的价差自2季度以来呈急剧增大的趋势,超过了正常的价差水平。迪拜原油与布伦特原油9月份的月均价格之差已由7月份的2.82美元/桶、8月份的3.21美元/桶剧升至7.05美元/桶,分别上涨150%、120%。而2003年9月份两者的月均价格之差仅为1.49美元/桶,上升了5倍。伦敦IPE交易所将两者的期货差价定为9.72/9.82美元/桶,将1月期货差价定为9.34/9.44美元/桶。美国现货市场重硫原油贴水也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轻质低硫/重质高硫原油的差价则超过13美元/桶。11月上旬一周的WTI/沙特重质油的差价竟高达14.10美元/桶。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国际原油市场对轻质原油的需求远远高于重质原油。

其五,原油领涨石脑油等石化原料价格创历史新高。2004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大幅波动,使石化基础原料用的石脑油价格也呈现同期大幅度上涨和波动的态势,致使亚洲石脑油的月平均价格达到14年来的最高水平433美元/吨。在鹿特丹市场,当美国WTI原油在7月底8月初冲击45美元/桶之际,石脑油价格则突破了400美元/吨;而在8月中下旬冲击50美元/桶、55美元/桶之际,石脑油则分别突破了430美元/吨和460美元/吨,最高时达到接近500美元/吨的高位。在石脑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带动下,烯烃、芳烃等的价格也上升达到历史的高位水平。例如,在8-10月份,乙烯、丙烯的月平均价格分别达到1229美元/吨和1078美元/吨,纯苯则达到了1204美元/吨。当然,下游石化产品也随之水涨船高,价格大幅上涨。

3 2005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5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供求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出现螺旋式上升,在数度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后,步入长达3个多月的漫长调整。油价的大幅涨跌对全球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明年油价的走势,必将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

今年是油价剧烈波动的一年。年初,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出现短暂下跌,但由于美国和欧洲地区气温骤降,导致取暖油需求迅速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再次拉开了涨升序幕,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3月份攻克每桶50美元关口,并于3月16日达到了56.46美元的历史高位。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整酝酿,在夏季油气消费高峰到来之际,油价在6月底突破60美元大关。8月底,受沙特阿拉伯国王去世和墨西哥湾飓风等因素的影响,油价月初突破65美元关口。

其后,由于国际能源机构释放6000万桶石油储备的威力显现、国际油价连续回调,11月一路跌破60美元、58美元和57美元关口。但进入12月,由于美国部分地区出现寒冷天气致使天然气价格上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又在回升,每桶已过59美元。

4 2006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6年初至8月,国际油价总体是波动性上升,9月国际油价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9月25日,国家油价终于跌破了60美元/桶的心理大关。

可以看出,自2005年初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在2006年的7月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77.03美元每桶,此后进入下跌时期。

5 2007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7年,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涨,屡创历史新高。全年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72.3美元和72.6美元,比上年上涨9.2%和9.9%。

从全年走势看,1月上中旬,由于北美地区天气温暖导致取暖用油需求下降,国际油价延续2006年11月份以来的跌势,1月18日WTI原油期货价格已降至2005年5月24日以来的最低价,每桶50.48美元;从2月份开始,OPEC国家在三个月内第二次减产,接着出现伊朗核问题、尼日利亚暴力活动等地区紧张局势都引发了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国际市场油价一路攀升,7月31日WTI原油期货价格涨至每桶78.21美元的新高;8月上中旬,美国次贷危机加深,欧美主要股市纷纷下挫,受此影响,国际市场油价也一度回落;8月下旬以来,在美国原油库存持续下降、炼厂事故频发,特别是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油价进入快速上涨通道,11月23日WTI原油期货价格涨至每桶98.18美元的历史新高,比1月18日的年内最低价上涨了94.5%,至12月末油价一直在90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

近三年来,国际油价一直是上涨态势,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不同的是,2005年和2006年,油价创出新高之后均出现震荡下行,并且回落幅度较大,而不是稳在一个历史高位,更没有连创新高;从时间上看,油价上涨一般出现在夏季(美国飓风多发季节和假期驾车出行高峰期)和冬季(美国取暖用油高峰期)。2007年国际油价几乎呈单边上涨态势,WTI价格在8月中旬创出每桶78.21美元的历史新高后,经过短暂调整,在前几年往往处于价格下行阶段的秋季,开始了新一轮上涨,连续突破80美元、90美元,并逼近100美元关口,全年有19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影响2007年国际油价走势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元汇率的变动。国际石油交易以美元作为计价单位,但国际油价在2005年和2006年并没有表现出与美元汇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2007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这一相关关系非常显著,油价的上涨和连创新高与美元的不断贬值和连创新低紧密联系在一起。

6 2008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8年是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的一年,油价走势跌宕起伏。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在上半年节节攀升,并在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下半年迅速跌落,并在12月5日跌破每桶41美元,创4年来最低水平。以下为2008年国际市场上最具指标意义的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大事记:

1月2日,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受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盘交易一度达到每桶100美元,最终收于99.62美元,创历史最高收盘价。此后,油价有所下降,但还是在90美元上下徘徊。

2月19日,纽约市场油价再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收于100.01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随着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一再刷新历史纪录。

3月13日,纽约市场油价盘一度达到每桶111美元,报收110.33美元。收盘价首次突破110美元。

5月5日,纽约市场油价在盘创出每桶120.36美元的历史新高,最终收于119.97美元。

5月21日,纽约市场油价大幅攀升并突破每桶130美元大关,最终收于133.17美元。

6月26日,受欧佩克轮值主席预计国际油价仍将走高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在盘一举突破140美元大关,并创下每桶139.64美元的收盘新高。

7月11日,由于市场担心东地区局势紧张有可能影响全球原油供应,纽约市场油价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新高,收于145.08美元,刷新历史收盘纪录。此后,国际油价在波动逐步走低。

7月15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140美元,收于138.74美元。

7月17日,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经济状况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需求,纽约市场油价连续第三天大幅下挫,跌至每桶130美元之下,报收129.29美元。

8月4日,受热带风暴“爱德华”将不会影响墨西哥湾石油生产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油价盘跌至每桶119.50美元,收盘时报121.41美元。

9月2日,纽约市场油价在早间电子盘交易即暴跌10美元,盘触至每桶105.46美元。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场内交易开盘后油价虽小幅回弹,但最终仍跌破每桶110美元,报收107美元。

9月15日,由于美国金融业震荡引发对美国经济的担忧,以及飓风“艾克”对墨西哥湾产油设施未造成严重破坏,纽约市场油价在收盘时跌至每桶95.71美元。这是今年2月以来纽约市场油价首次收于100美元以下。

9月19日,受美国政府将出台援助金融机构计划的消息刺激,纽约市场油价重返每桶100美元以上,收于104.55美元。

9月22日,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金融救援计划将导致美元贬值,原油市场出现逼空行情。纽约市场油价一度达到每桶130美元,最终收于120.92美元,暴涨15.7%,创出1984年原油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9月29日,由于美元走强以及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加剧了投资者对原油需求下降的担心,纽约市场油价开盘后迅速跌破每桶100美元,到收盘时报96.37美元,单日暴跌10.52美元。此后,油价一路下跌。

10月6日,受全球股市暴跌的影响,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收于87.81美元。10月10日,纽约市场油价跌至每桶80美元以下,收盘时报77.70美元。

10月16日,受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美国原油库存增幅超过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再次大跌,收于每桶69.85美元。

11月11日,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收于59.33美元。

11月20日,纽约市场油价进一步下跌,收盘时报每桶49.62美元。

12月5日,受一系列负面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再次大幅下挫,收于每桶40.81美元,创下2004年12月10日以来最低收盘价。

7 2009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9年全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但随着欧佩克成员国严格执行减产协议,效果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回暖,加之美元贬值和国际投机资本重仓介入,国际石油价格从2月初的34美元/桶上升至超过80美元/桶,并维持在70~80美元/桶区间震荡。

国际油价走势再度走出了罕见的大起大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与走向、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和供需基本面正在主导国际原油市场基本状况,而金融因素、货币因素和能源地缘政治因素等仍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持续的影响。

2009年,国际油价总体走出小幅下跌后震荡上行并不断攀高的走势。年初,油价延续2008年年末的颓势,一直在低位徘徊。之后,世界经济数据好于预期,欧佩克减产效果逐渐显现,美元兑欧元汇率下跌,基金重回市场带动油价震荡上行并不断攀高。8月中旬~10月上旬,价格一直在65~75美元/桶之间震荡。10月14日,国际油价突破75美元/桶大关,随后至11月底一直在75~80美元/桶之间运行。进入12月份,受美国油品库存增加以及美元反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连续8天回落,11日,WTI原油价格跌破70美元/桶。之后,尽管美元继续走强,但由于欧美地区天气寒冷带动取暖油需求大增,国际油价不断反弹至重新挑战每桶80美元关口,最终以每桶79.36美元的价格收官2009年。至此,WTI全年均价为61.92美元/桶,较2008年同期下降了38%。2009年各季度国际油价的具体走势分析看,可谓起起落落,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经历了一个先跌后震荡走高的过程。

2009年一季度,世界经济继续恶化,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投机资金快速离场促使油价持续回落。1月12日,WTI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2月12日,WTI原油价格下探至33.98

美元/桶的2009年年内最低点。不过,由于欧佩克减产实际履行程度较好和美国汽油消费需求回升给了油价反弹的动力,2月25日,WTI原油价格反弹至每桶40美元之上。3月15日,欧佩克第152届石油部长会议决定不再进一步减产。虽然该消息对原油市场利空,但是美联储宣布将购入长期美国公债,加之美国2月份新房开工数8个月以来首次增长,经济略见曙光促使投机资金重回期货市场。3月19日,WTI原油价格再度攀升至每桶50美元上方。3月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将购买1万亿美元银行不良资产的公私联合投资计划,以协助目前运作情况仍然不利复苏的金融体系。此举极大的鼓舞了投资者,促使股市暴涨,也带动原油价格攀升至近55美元/桶。

2009年二季度油价明显攀升。期间,全球主要国家领导人参加的G20会议同意注资1万亿美元,以抗击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带动4月2日油价暴涨。但是,国际三大能源机构下调全球石油需求预测加剧了市场对能源需求前景的担忧。加之美国原油库存继续上升至19年来的高位,促使油价一度连续下跌。不过,随着欧佩克减产执行情况较好,各国纷纷出台拯救经济政策,从4月底至6月中旬,国际原油市场突现一波快速上涨行情,油价直线上扬,并屡创年内新高。美国19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结果令市场对银行的状况更有信心,加大了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5月20日,WTI原油价格冲破60美元/桶。下旬,经济数据显示全球经济衰退正在放缓、美国原油库存下降,且欧佩克宣布维持产量不变,26日国际油价升至超过66美元/桶。5月28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如期召开,会议表示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欧佩克不需要再次减产。6月上旬,高盛集团提高了对今年原油期货价格的预期,原油价格继续冲高。6月10日,WTI原油期货和现货价格冲破70美元/桶。12日,WTI原油价格攀升至72.23美元/桶的8个月新高。随后,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油价展开震荡调整走势。

2009年三季度油价一度明显回落,8月份以后价格在65-75美元/桶之间震荡盘整。进入7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以及6月份美国失业率升至26年最高,导致市场重燃对经济复苏的疑虑,价格明显回落。随后在前期支持油价上涨的经济乐观预期等非基本面因素热点消退,基本面仍然相对疲弱的情况下,油价缺乏上涨动力。同时美国油品库存持续增加表明需求不振也对原油市场构成压力,油价进入下调通道。7月10日,WTI原油近月期货价格跌破60美元/桶,并于7月14日收盘价进一步跌至59.52美元/桶。短短10几天时间里,价格下跌幅度超过16%。中旬,油价开始止跌回升。一方面是美元持续走弱;另一方面,美国企业业绩陆续公布,企业盈利率逐渐回升带动美国股市回暖,令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产生期待,直接促使油价节节攀升。7月24日,WTI原油收盘价突破68美元/桶,达三周以来

的最高水平。8月3日,WTI原油价格进一步冲破71美元/桶,并稳定在70美元/桶以上运行。17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意外下降促使WTI油价迅速跌破70美元/桶,并回落至66.66美元/桶。随后,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大幅下降,加上美国股市反弹,美元走软,19日,WTI 油价迅速回升到72美元/桶以上。21日,美国7月成房屋销售数据优于预期刺激WTI原油价格进一步攀升至73.79美元/桶的10个月高位。31日,中国股市暴跌引发经济复苏忧虑,WTI原油价格再度回落至70美元/桶以下。进入9月份,美国宏观经济数据好坏不一,以及美元汇率的波动促使国际原油价格围绕每桶70美元上下震荡。月底美国原油及油品库存大幅增加,表明需求基本面仍然十分疲弱,原油价格一度回落至66美元/桶以下。月末,伊朗核计划引发新一波紧张情绪再度使油价重回70美元/桶。

2009年四季度油价先升后降。进入10月份,受纽约股市大涨突破万点大关和美元下滑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连续攀升。10月14日WTI油价突破75美元/桶重要关口。随后在美国油品库存大幅减少带动下,10月21日,WTI原油近月收盘价冲破80美元/桶,进一步攀升至81.37美元/桶的年内新高。下旬,美国就业数据令投资者失望,市场再度担心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加之主要消费国原油总库存持续高位,价格小幅回落至80美元/桶以下。月底,美国第三季度GDP数据为近一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引发对原油需求上升的新希望,带动价格再度攀升至80美元/桶上方。但是美国9月消费者开支为五个月以来首次下滑,油价又迅速回落至77美元/桶。进入11月份以来,国际油价总体在75-80美元/桶左右震荡。虽然期间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等三大主要机构继续上调全球需求,但在全球原油和油品库存高企的压力下,在对全球经济复苏仍存担忧的状况下,油价进一步上攻能力不足。11月25日,迪拜债务危机爆发,由于投资者对迪拜政府控股公司迪拜世界拖欠巨额债务的担忧引发风险厌恶情绪大幅升温,导致高风险资产遭到大肆抛售,美元明显反弹,全球股市也受到重创,国际油价有所回落。12月初,对迪拜债务的忧虑减退,美元回软,油价一度止跌回升。但受EIA下调2010年需求增长预估,美国油品库存增加以及美元反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连续8天回落。12月11日,WTI原油价格跌破70美元/桶,达到69.75美元/桶(图2.1.1),中旬以后,美国东北部地区天气寒冷,原油和馏分油库存意外大幅下降,加之伊朗及伊拉克发生争端,使油价连续反弹,年底WTI价格收至79.34美元/桶,再度逼近每桶80美元大关。

8 2010上半年油价波动情况

2010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呈现一季度上涨,二季度回落的走势情形,主要的运行区间在70-90美元,在不同时期游击队主导因素发生着变化:

第一阶段:2010年一月初,美国取暖油消费旺季逐渐结束,库存出现增加迹象,原油

价格由高点83美元回落。

第二阶段:2010年二元上旬,利空因素得以释放,油价在70美元附近企稳。此后,原油市场的供需逐步向好,原油和取暖油的去库存化明显。

第三阶段:2010年四月底,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市场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五月初全球股市和商品开始大幅下坠,国际原油价格由87美元附近持续回落,至五月底已经跌至68美元。

进入2010年,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良好、西方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持续好转的推动下,国际油价震荡上扬,较为强劲。但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炒作打压下,5月4日起,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在挤出一定泡沫的过程中,寻得底线支撑,复又企稳回升。

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油价总体水平继续提升。尽管美国2010年上半年两度修改第一季度GDP增长值,但其仍明显增长2.7%。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GDP增长了11.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回升起到了基础性作用。2010年5月26日联合国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修订版报告认为,世界大多数经济体已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实现经济增长,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2011年的增长率为3.1%。

在上述市场基本面向好的支撑推动下,上半年国际油价尽管有强烈的震荡反复,但总体水平继续提高。上半年WTI、布伦特与米纳斯三种主要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价为79.01美元/桶,同比上涨26.5美元/桶,上涨50.5%。其中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同比分别上涨26.97美元/桶和25.68美元/桶。新加坡、鹿特丹及纽约三地市场汽柴油现货平均价,每桶分别为88.26元/桶和88.2美元/桶,同比分别上涨26.12美元/桶和26.5美元/桶,上涨42.0%和42.9%。

金融危机阴影不散,国际油价大幅震荡。天气寒冷导致取暖油消费增加,以及世界经济继续看好的大环境,2009年末与2010年初国际市场主要原油价格连续十日上涨。2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报告,1月美国制造业指数攀升至58.4%,创下2004年8月以来新高,加之埃克森美孚等大企业2009年第四季度财报好于预期,推动国际油价连涨六周。4月中下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能源(IEA)机构分别提高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与石油消费需求,美国也提高了其第一季度GDP增长率。5月3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美国4月制造业指数为2004年6月以来最高。在这一系列利好数据以及美国墨西哥湾油井泄漏事件将干扰短期供应的推动下,5月3日国际市场主要原油价格持续涨至2008年10月以来最

高。WTI原油6月期货结算价达到每桶86.19美元,布伦特原油6月期货结算价上涨至每桶88.94美元。

但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此时再度浮出,给不断升温的国际油价泼下了冷水。5月4日美元强劲上涨,欧元兑美元下挫至一年来低点,跌破1.30美元。同时,市场预计美国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增加,当日国际原油价格大跌,WTI原油6月期货价下跌3.45美元,跌幅高达4%。自此,美元持续大涨,国际油价连续大跌四周。5月25日WTI原油现货价格65.58美元/桶,比4月30日下跌达20.56美元/桶,下跌23.9%。

5月26日在美国官方报出的原油库存增加远高于预估的情况下,原油价格呈现技术性反弹。此后,国际油价虽然仍然出现起伏,但主要原油价格已明显回到了70美元/桶以上,不仅找到了油市的底部,而且也在震荡中巩固了油价的高位基础。6月、7两月国际油价平均水平逐月回升。

投机行为受到限制,主要原油差价明显收窄。美国对经济发展的导向有所转变,加大了对虚拟经济的调控。同时,为了继续保持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开始加大向实体经济的转变。2010年1月14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提出建议,严格限制能源市场上交易商所持有头寸的规模。2009年1月21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限制银行冒险的新提议。尤其是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高盛在设计和销售与次优抵押贷款相关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时有欺诈行为。

在此大背景下,商品市场投机炒作有所降温。西方国家交易市场中的主要原油价格同其他市场的原油价差大幅度收窄。WTI原油与布伦特原油同迪拜原油的现货差价分别由2008年的3.49美元/桶和3.06美元/桶分别降到2009年的0.18美元/桶和持平,2010年上半年虽然有所扩大,但仅分别高于迪拜原油0.3美元/桶和1.26美元/桶。

美元与油价持续同涨,一度强劲打压油价后又实现了软着陆。2010年2月份后国际油价同美元一反负相关的常态,总体出现了同向变化的现象。但2010年5月4日起,美元指数强劲反弹,打压油价持续大跌,油价与美元再度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此后这种负相关关系又逐步缩小。尤其是6月末至7月初,美元同油价出现了持续同降的情况,且7月份开始,油价对美元的弹性系数也明显降低,并未推动油价大幅度上涨,美元实现了软着陆。如4月份美元指数平均为81.22,对应的当月WTI原油首月期货平均价为84.59美元/桶;7月末美元指数为81.59,但对应的当月WTI原油首月期货平均价仅为78.95美元/桶。

附全球原油价格表单位:美元/桶

二石油现货市场

目前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5个。如西北欧市场分布在 (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主要为德、法、英、荷等国服务,核心在鹿特丹。新加坡市场的出现尽管只有10多年时间,但因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极为迅速,现已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的石油交易中心。美国年消费石油9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量的1/4,其中6亿吨左右需要进口,于是在美国濒临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兰港和纽约港形成了一个庞大市场。目前中国的成品油零售中准价就是参照国际市场鹿特丹、纽约、新加坡3地价格制订的。

石油现货市场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而对一些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一般是选用一种或几种参照原油的价格为基础,再加升贴水。其中参照的价格并不是某种原油某个具体时间的具体成交价格,而是某个或几个报价机构对某种原油价格的估算价格,既市场常说的石油价格指数。

反应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报价系统和价格指数有:

――普氏报价platt’s。阿各斯报价petroleum Augus,路透社报价Reuters,美联社 Telerate,亚洲石油价格指数APPI,印尼原油价格指数ICP,远东石油价格指数FEOP,瑞木RIM。原油现货市场的报价大多采用离岸价格FOB,有些油种采用到岸价格CIF。

――与各种官价(一篮子价格)相联系的定价

中东产油国出口油定价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出口目的地的基准油挂钩的定价方式,另一类是出口国自己公布的价格指数。石油界称为"官方销售价格指数"(Osp)如:阿曼石油矿产部公布的价格指数为MPM,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公布的价格指数为QGPC(包括卡塔尔陆

上和海上原油价格)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为ADNOC价格指数。(包括上查昆油,下查昆油,穆尔班油,乌姆舍夫油)

参照油品的选择

欧洲:布伦特原油已经成为该地区原油交易和向该地区出口原油的基准油,既交易原油基本上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可分为两种,即期布伦特现货价(DATEDBRENT)和远期布伦特现货价(21 DA TED BRENT),前者为指定范围内指定船货的价格,后者为指定交货月份,但具体交货时间未确定的船货价格,其具体交货时间由卖方至少提前21天通知买方。

北美:与欧洲市场一样,美国和加拿大原油市场也已比较成熟,在该地区交易或向该地区出口的部分原油定价主要参照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如厄瓜多尔出口美国东部和墨西哥湾的原油,沙特阿拉伯向美国出口的阿拉伯轻油,阿拉伯中油,阿拉伯重油和贝里超轻油。

中东:中东地区原油主要出口北美,西欧和远东地区。一般来说对于出口北美地区的原油,则参照北海布伦特原油定价,对于出口远东地区的原油则参照阿曼和迪拜原油价格定价。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国家在参照原油的选择上,所有市场只用一种参照原油,但对不同市场则选用不同的升贴水,如科威特对出口上述三个市场的原油其厂长定价原油都为阿拉伯中质油,但其对阿拉伯的中质油的升贴水则不同。

亚太地区:亚洲市场原油长期销售合同中定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以印尼某种原油(如米纳斯)的印尼原油价格指数或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调整价。另一种以马来西亚塔皮斯原油的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调整价。

我国大庆出口原油的计价以印尼米纳斯原油和辛塔原油的印尼原油价格指数和亚洲石油价格指数的平均值为基础。

――其他定价方式

固定价格

净回值定价――将价格风险由炼油厂转到了石油生产国

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结合定价

市场简介

西北欧市场

西北欧市场是欧洲最主要的市场,覆盖了四个主要欧洲消费国中的三个——德国、英国和法国。西北欧石油现货市场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那时交易量很小,没引起大石油公司注意,但最终这一地区的石油销售都建立在现货交易价格的基础上。现在这一地区有许多

炼油商,一些属于大石油公司,一些是独立的。独立的炼油厂依靠石油交易商和别的机构租用其自身的炼油能力炼制油品开展业务。由于在油轮抵达最终用户以前频繁转手而且个人交易者缺乏官方记录,交易量难以准确统计。

在报价方面,众多的报价系统保证了日常交易的完成,并把交易通过屏幕显示,或通过传真、电报传递信息。这些报价系统通过其中的服务人员用电话与交易商保持联系来获得交易的完成与价格方面的信息。同时,报价服务也被看作为IPE原油合约的基础之一,并且是IPE和其他交易所制定新合约时在实物交割方面必须面对的问题。

西北欧市场包括驳船和油轮两大部分。驳船市场交易1000——2000吨批量级的油品,主要是经莱茵河到德国和瑞士。也有少量油品经这种方式流入英国和法国。驳船市场的供应商主要是西北欧海岸的炼油商。驳船市场的交易商很多,大多数以鹿特丹为中心,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以FOB价格进行交易,他们既从事投机性交易,也分销油品至终端用户。现货市场的另一种交易形式是油轮交易。尽管其也是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为中心,但这是一个更具国际性的市场,油轮从一个市场频繁地到另一个市场。油轮的批量通常在18000——30000吨,以抵达西欧的CIF价格为报价依据。

欧洲的油品消费结构和美国有所不同。在美国,汽油是交易量最大的油品,取暖油排第二位。汽油占美国油品市场的大约42%,而在欧洲它只排第二位,占油品市场的24.5%。而柴油是欧洲现货交易量最大的油品,约占市场的一半,投机交易的量也很大。在供应源方面,前苏联尽管重要性已经有所下降,仍是西北欧柴油市场的一个主要供应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的柴油市场下游分销链具有高度的竞争性,比其他零售油市场容易进入,壁垒较低。这种竞争性市场的历史基础是欧洲家用取暖油的独立分销体系(柴油一词包括家用取暖油和内燃机柴油),国内的取暖油允许小额分销,不需要像汽油那样建立整套基础设施。90年代中期,欧洲推出一种新规格的柴油:EN590。这是一种内燃机柴油(diesel duel),根据季节略有不同。这种燃油的推出适应了欧洲柴油轿车使用量的迅速增长,并将欧洲柴油贸易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取暖油和内燃机柴油。内燃机柴油所要达到的标准已和燃料油略有不同。另一个欧洲柴油市场较为活跃的原因是,在美国,汽油规格有统一的标准,而在欧洲,汽油规格多种多样,从而限制了其市场。不过,欧洲统一的汽油规格的推广正在改变这种状况。

在远期交易方面,布伦特混合原油是十分活跃的交易品种。每批货是50万桶,在实物交割前,一批货会多次转手。布伦特原油不仅是英国北海产量最大的原油,也是国际自由市场非欧佩克原油中产量最大的。这一市场大约有10到12个主要贸易商,20个左右小一些

的贸易商。主要的油公司和炼油商在这一市场也很活跃。远期市场最终需要实物油的交割,但大多数交易是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世界上许多实物原油贸易都以布伦特原油来标价。这就是说,许多西非和北海原油会被报价为“到期布伦特加x分”或“到期布伦特减x分”。在北美和南美,许多原油以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为基准进行相似的报价。

现货和远期市场中活跃的参与者有两类:经纪商和贸易商。最近十余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贸易商,他们被称为“华尔街炼油商”。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美国投资银行建立了石油交易部门,像操作其他金融工具一样参与到石油衍生品交易中。他们帮助许多石油公司承担风险,并在实货和期货市场转移这些风险,扮演着保险公司的角色。这些参与者最早出现于1987年左右,并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对石油工业产生了影响。“华尔街炼油商”的客户来源广泛,从石油工业中的生产者到消费者都有。他们较之纸货和期货市场为客户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根据客户需要度身量制期权和其他工具,然后他们以最合理的方式分散掉风险。

地中海市场

地中海市场是欧洲另一个主要的现货市场。这一地区的供应商主要是本地炼油商,特别是西意大利海岸的独立炼油商。现在从俄罗斯和前苏联地区经过里海的供应也逐渐增多,随着这一地区油田的开发,这一来源可能会成为更重要的来源。此外,阿拉伯海湾的石油也已进入这一市场。

加勒比海市场

该市场是一个较小的现货市场,但它对美国与欧洲的供需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该市场的原油及油品主要流入美国市场,但如果欧美两地差价大,该地区的油品及库存就会流入欧洲市场,特别是柴油和燃料油。

新加坡市场

在亚洲市场中,新加坡市场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现货市场,它是主要现货市场中最年轻的,但现在已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石油交易的中心。这一地区的石油供应者主要由当地炼油商和阿拉伯海湾国家炼油商组成。

由于西方国家对轻质油品的需求较高,中东的重质油较多地运往亚洲。不过这点由于西方国家因轻质油供应不足有点转向重质油而稍有改变,亚太地区对轻质油的需求量有所提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加坡市场已颇为火爆,燃料油和石脑油传统上是这一地区的主要交易品种,石脑油主要是满足日本的进口需要,同时柴油、航空煤油和汽油也是交易品种之一。

美国市场

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生产国,日产量大约830万桶,余下的900万桶每日所需原油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油填补,主要是来自南美、英国和尼日利亚的原油。传统上美国被认为是石油生产国,但最近十年来由于消费上升和生产下降已转变为进口大于自产。

在美国市场的主要部分——墨西哥湾沿岸和其他中心(包括纽约和南加州),有着和欧洲相似的、活跃的现货市场。但美国市场也有一些不同于欧洲市场的特点,在美国,由于存在输油管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运输原油,其货物批量的大小比欧洲用船运进行贸易灵活得多。例如,原油通常一批货有40万到50万桶,而在美国10万桶就有可能交易(当然,通常一批货的数量是大于此数的)。这使得原油现货市场更活跃,参与方比欧洲的更多,而在欧洲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以至于只允许较大公司进入。

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相比,在原油价格上也存在差异。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便宜的国内石油。虽然只有沙特石油产量比美国多,但美国政府除了一些特殊领域外,禁止石油出口,结果美国没有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生产者。由于国内的低价油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只能挤在国内市场,造成了市场价格偏低。在1980年以前,美国对石油产品还有进口限制。解除这一限制后,美国市场除了出口限制以外,已经成为一个高效的国际市场。

三油价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如果油价长期处于高位,全球经济必将受到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高的油价呢?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某种商品的价格水平是该商品的有效供给量与有效需求量进行市场均衡的结果;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也同样符合这一基本规律。但是,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的时候,除了考虑供需这两种基本因素之外,其他许多因素也非常关键。只有综合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才能主动面对高油价的挑战。总体来看,近年来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旺盛的需求拉升油价

全球经济稳定和快速增长的态势客观上需要有足够的能源支持,在替代能源尚未形成规模的情况下,扩大对石油的需求还将持续下去,其结果是拉动了石油价格的提升。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包括消费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和储备性需求。目前这三种需求都在增加,对石油供需平衡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有数据显示,在2003年以前的20年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复苏引发的石油需求年均增长超过3%,未来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以1.98%的速度增长。其中,美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1.0%,中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3.5%。中南美洲、非洲部分国家以及亚洲的印、日、韩等国,其经济增长也都将

需要大量的石油。

2 有限的供给推动油价

近年来,强劲的石油需求以及飙升的油价要产油国带来的丰厚利润,为促进全球油气勘探热潮、扩大石油生产和炼化能力提供了原始动力,世界石油供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从整体来看,石油供应能力有限,增长速度缓慢,石油供需缺口还将长期存在,这对油价的上升形成了坚实的支撑。石油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常为在世界各地突破性的油气发现所惊喜,世界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持续增加。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只是对地球本已存在的油气资源的新发现,不是新形成的油气资源。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全球油气资源的总量是确定的,是有限的。石油生产能力是有限的。石油生产能力包括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等各环节的能力。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对油气投资需要谨慎考虑,规模化的油气产能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研究表明,从油气储量发现高峰到产量高峰大约是30年,而新开采技术的使用将使得时限推后10年左右。虽然全球石油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能规模,但是油气生产能力(包括上下游)的增长赶不上消费的增长。近年来各主要产油国处于对自身综合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动用其全部产能,控制产量或实际产量低于预期限制了油气的供应。石油生产成本影响着石油的供给。石油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如果石油生产成本较低,提升很多区块的商业开采价值,从而可以增加供给。反之,如果生产成本较高,降低这些区块的开采价值,势必会减少石油的供应。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3 随机因素影响油价

(1)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影响着石油价格。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困扰国际油市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解决伊朗核问题需要的时间越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越大。另外,土耳其军队越境打击盘踞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威胁着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俄白两国的石油争端、委内瑞拉对美国石油供应的不合作态度等都加剧了市场对原油供应的担忧。同时,高油价加剧了大国围绕油气资源的利益冲突,中东、中亚、非洲、南美都是石油争夺战略的核心地区。国际石油市场对地缘政治风险将会更加敏感。

(2)能源意识。油气资源国的主权意识及对资源的控制力度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微妙的影响。高油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跨国石油公司、能源消费国与产油国之间的关系,使产油国战略地位显著增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相继通过修改法律、加强对国有

油田的控制。玻利维亚宣布对本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实行国有化,并派军队控制了全国油气田。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都对油气资源税进行了调整。中东、北非的一些产油国政府也加强了对油气开发项目的控制。产油国通过收紧油田开采政策,推进了“石油民族主义”。国际组织的态度。以OPEC为代表的主要产油国对高油价的态度非常关键,它可以在纵容与抑制油价之间进行选择。油价上涨可以使产油国收入增加、国际影响力增强,并凭借油气资源优势极力寻求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油价低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进而需求更多的石油。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保持产量不变或降低一定份额对主要产油国没有多大坏处,增加产量对它未必有多大好处,面对现成高油价带来的巨额石油美元收入,OPEC成员国当前客观上也缺乏增产动因,高油价可能更加符合其整体利益。石油消费国的能源合作、国际能源机构、八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组织所发出的声音也在影响着国际油价。国别因素。世界主要产油国、消费国的国内事件同样影响着世界油价。前些年俄罗斯尤科斯公司事件曾引起了国际油价的波动。近年来委内瑞拉、挪威、墨西哥等国的石油工人罢工、阿尔及利亚的内部冲突、尼日利亚南部产油区局势不稳定、伊拉克国内形势持续动荡、巴基斯坦政治事件等都影响着油价的稳定。作为石油主要消费国的美国国内政治选举对石油价格产生着影响。中国进行石油战略储备也同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

(3)美元汇率。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也促使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国面临的巨额的财政和贸易赤字在短期内预计不会有多大改变,从而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弱势。而目前世界上所有原油出口国都以美元作为计价单位,美元贬值必然导致油价上涨。对此,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声称要在石油交易中放弃使用美元而采用欧元或其他货币作为结算工具,以反映油价的真实水平,并使所换取的货币能保值。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改变结算币种在短期内还有一定难度。

(4)国际投机因素。随着国际油价的节节攀升,巨额国际游资进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充分利用油价利好和利空消息,进行买卖操作。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包括美元的贬值、次贷危机等都会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题材,从而对国际油价推波助澜。有研究认为,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美国股市的震荡加剧了投资石油等资源类商品的速度,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在内的大量资金都积极涌入了该市场。油气投资不足。投资不足造成油气产能得不到提高从而影响油价。OPEC成员1973年的产油能力是3400万桶,现在只有3000万桶。IEA资深人员表示,全球石油需求2030年将会增长50%,但投入新的石油开采所需的资金每年还缺少近15%。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所需投资,无论是对于一些环境恶劣、地质情况复杂以及深海石油等新区块,还是对于为保持产量稳定、

提高采收率的旧区块来说都非常庞大。许多石油公司也因油价高位动荡、产能建设周期长、担心"投资过度"的资金无法回收而非常谨慎。

(5)运输通道安全性。油气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要求通过国际油气运输来克服产消矛盾。世界2/3石油运输要经过一些重要的海峡、运河或输油管线,这些通道和管线形成了“世界石油运输的咽喉”。例如,全球近一半的油轮要经过的马六甲海峡、欧美的石油“大动脉”的霍尔木兹海峡等都非常关键。这些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一旦因突发事件遭到封锁或被关闭,必将影响到国际油价。

(6)炼油能力。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全球炼油厂数目由756座减少到674座,虽然炼油厂平均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炼油产能并没有增加多少。以美国为例,考虑到环保压力、炼油预期回报率较低等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关闭了50家炼油厂以来没有新建炼油厂。现有的炼油设备年久失修,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成为推动油价上升的题材。欧洲自1989年以来也没有新建过炼油厂。虽然近年来这一状况开始有些改变,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7)原油库存。原油库存包括商业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两部分。石油库存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供求差额的变化,它可以在市场中调解供求平衡。抛出库存可使供应量增加,反之亦然。全球主要石油消费国都有不同量的石油库存,其中美国的石油库存变化备受关注。美国能源部每次发布库存报告显示石油库存量减少或增加多少,都会增加或减轻人们对于油价的担忧。

(8)其他因素。包括天气、突发政治事件、恐怖袭击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影响到油价。

影响油价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人们准确预测油价的难度,这些影响油价的因素单个或者多个发生变化都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影响油价的各种因素将会持续发挥作用,短期内难以消除。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不确定的影响。而且从长期来看,支撑油价上升的部分因素也并没有减弱的迹象。影响油价的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强度是不同的。除了供求这一主要因素之外,其他对石油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变动的,而且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强度是不同的。影响油价的不确定性因素还会继续增加。由于石油产业所涉及的生产链条较长,价值链上又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油价。许多已知-未知因素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各种影响因素作用形成了油价在高位上脆弱的平衡。由于石油供需基本矛盾无法根本性解决,因此石油价格只能平衡在高位上。任何可能严重影响原油供应的突发性事件,都会威胁到既有的平衡。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08T16:13:55.89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8期下供稿作者:何颖[导读] 全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造成了石油价格的复杂多变 何颖(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造成了石油价格的复杂多变。从供需入手,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分析石油的价格变动影响因素。 关键词:石油;价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004-01 2002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石油价格逐步攀升。2008年,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不断大幅波动,屡次更新历史最高纪录,一度突破了每桶147美元的天价。最近,石油价格又大幅下挫,在每桶40美元左右徘徊。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几乎遍布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供给因素分析 (一)石油储量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二)OPEC影响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减弱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势头,从而减少了对OPEC石油的依赖。 二、需求因素分析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一)经济因素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经济活动的高涨一般伴随石油需求量的上升。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虽然在增长率上有差异,但同步上升的趋势仍然比较明显。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 (二)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影响石油的需求外,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石油作为一种能源,虽然不存在一种完全替代品,但在它的各种用途上,都存在同其他能源的竞争。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三、短期因素分析 影响短期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较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库存影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战略外,主要还有地缘政治事件的突发、美元汇率波动以及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等因素。由于石油生产的特征,以下因素对短期石油供求关系的冲击往往会导致油价的大涨和大跌。 (一)地缘政治事件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短期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加上人们的预期行为,更进一步加剧了油价的波动。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影响油价变动的地缘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 (二)美元汇率变动 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直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会促使产油国提高其出口的石油产品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油价上涨,再加上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短期油价波动更加剧烈。 (三)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以美元汇率持续低迷为主,国际金融市场可供投机牟利的机会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各国都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严防国际游资炒作。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成千上万家企业破产。这些现象加重了市场低迷气氛,导致了人们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悲观预期心理,从而加重了石油市场的低迷气氛,导致人为地减少了石油的现时需求,从而进一步导致油价回落。 参考文献: [1] 杨景民,等.现代石油市场——理论、实践、研究、创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刘希宋,韩冬炎,等.石油价格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015年世界石油储产量及天然气储量表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Vol.24, No.01 2016 世界总计2268.78 0.1%58.0 1966789.7 0.4%381004.5 390927.0 2.5%欧佩克总计1652.06 0.0%105.8 950706.2 0.1%151296.0 156110.0 3.1%阿富汗———495.3 0.0%——— 澳大利亚 1.63 0.0%10.4 8603.2 0.0%1773.0 1575.0 -12.6%孟加拉国0.04 0.0%9.6 2329.1 -3.3%39.0 40.0 2.5%文莱 1.51 0.0%26.3 3905.4 0.0%568.5 572.5 0.7%中国3 4.43 1.9%16.0 49421.4 6.1%20981.5 21550.0 2.6%中国台湾0.00 0.0%32.6 62.3 0.0% 1.0 1.0 0.0%印度 7.78 0.1%20.3 14878.2 4.1%3829.0 3825.0 -0.1%印度尼西亚 5.06 -1.3%12.8 28735.8 -1.8%3949.0 3940.0 -0.2%日本0.06 0.0%10.1 208.9 0.0%60.0 60.0 0.0%马来西亚 4.93 -5.6%16.5 11819.5 8.3%2650.5 2980.0 11.1%缅甸0.07 0.0% 6.8 2830.0 0.0%100.0 100.0 0.0%新西兰0.09 -4.8% 4.3 368.7 -4.5%189.0 202.5 6.7%巴基斯坦 0.48 -5.0%10.5 6690.1 -4.5%467.5 460.5 -1.5%巴布亚新几内亚0.25 2.8%16.5 1512.1 -2.3%136.0 150.0 9.3%菲律宾0.19 0.0%34.5 984.8 0.0%77.0 55.0 -40.0%韩国———70.8 0.0% 2.5 2.0 -25.0%泰国0.55 -13.8% 4.6 2193.8 -8.6%1168.0 1205.0 3.1%越南 6.03 0.0%40.5 6990.1 0.0%1492.0 1490.0 -0.1%亚太小计63.10 0.4%16.5 142099.1 2.5%3748 3.0 38208.0 1.9%奥地利0.06 -4.6%7.3 79.0 -7.9%89.5 85.5 -4.7%丹麦0.75 -10.9%9.2 299.1 -14.5%823.5 821.0 -0.3%法国0.11 -7.2%1 2.9 87.4 -1.6%77.0 8 3.0 7.2%德国0.18 -10.9%7.9 473.7 -22.3%240.5 229.5 - 4.8%希腊0.01 0.0%24.9 9.9 0.0% 6.0 5.5 -9.1% 爱尔兰———99.1 0.0%——— 意大利0.79 6.0%15.9 536.9 -4.6%530.0 497.5 -6.5%荷兰0.19 -2.7%13.3 7604.8 -18.0%146.5 145.0 -1.0%挪威7.04 -7.0%8.8 19208.3 -6.6%7817.5 8015.0 2.5%西班牙0.21 0.0%79.0 25.5 0.0%31.5 26.0 -21.2%土耳其0.43 5.1%17.6 50.1 -23.2%239.0 242.5 1.4%英国 3.77 -8.3%8.6 2052.9 -17.2%3958.0 4400.0 10.0%西欧小计13.55 -6.3%9.3 30526.1 -10.4%13959.0 14550.0 4.1%阿尔巴尼亚0.23 0.0%22.0 8.2 0.0%105.0 105.0 0.0%阿塞拜疆9.59 0.0%22.1 9905.0 0.0%4255.0 4347.0 2.1%白俄罗斯0.27 0.0%18.1 28.3 0.0%150.0 150.0 0.0%保加利亚0.02 0.0%41.1 56.6 0.0% 5.0 5.0 0.0%克罗地亚0.10 0.0%16.2 249.0 0.0%54.0 60.0 10.0%捷克共和国0.02 0.0%14.2 39.6 0.0%15.0 14.5 -3.4%格鲁吉亚0.05 0.0%95.9 84.9 0.0% 5.0 5.0 0.0%匈牙利 0.04 23.1% 6.8 82.6 -4.1%60.0 57.5 -4.3%哈萨克斯坦41.10 0.0%51.5 24055.0 0.0%8072.5 7977.0 -1.2%吉尔吉斯斯坦0.05 0.0%109.6 56.6 0.0% 5.0 5.0 0.0%罗马尼亚0.82 0.0%20.6 1054.2 0.0%414.0 399.0 -3.8%俄罗斯109.59 0.0%20.7 477768.5 0.0%52453.5 53050.0 1.1%塞尔维亚0.11 0.0%14.2 481.1 0.0%75.0 75.0 0.0%斯洛伐克0.01 0.0%—141.5 0.0%———塔吉克斯坦0.02 0.0%164.4 56.6 0.0% 1.0 1.0 0.0%土库曼斯坦0.82 0.0% 6.4 74995.0 0.0%1175.0 1275.0 7.8%乌克兰 0.54 0.0%22.0 11037.0 0.0%270.0 246.5 -9.5%乌兹别克斯坦0.81 0.0%24.7 18395.0 0.0%358.5 330.0 -8.6%东欧及前苏联小计164.39 0.0%24.1 619311.0 0.0%67574.5 68198.5 0.9%阿联酋*133.97 0.0%93.4 60872.7 0.0%13783.5 14350.0 3.9%巴林0.17 0.0% 6.7 919.8 0.0%248.5 253.5 2.0%伊朗*215.79 -0.2%152.0 339991.1 0.0%14002.0 14200.0 1.4%伊拉克* 195.98 -0.8% 101.5 31560.7 0.0% 16494.0 19300.0 14.5% 2015年世界石油储产量及天然气储量表

最新整理天然气涨价通知.docx

最新整理天然气涨价通知 天然气涨价通知是内发布的有关于天然气的价格方面的通知,通知内一般会包含价格调整的原因,价格调整的相关明细等。以下准备了两篇文章,可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下面天然气涨价通知由资料站提供。 天然气涨价通知一 各市物价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销售)分公司、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中石油xxx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xxx中油天然气有限公司、xxx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xxx实华天然气有限公司: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理顺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35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天然气门站价格调整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理顺天然气门站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 根据国家天然气价格改革思路,我省各天然气输气干线最高门站价格由国家规定的省界最高门站价格2.68元加省内管输价格构成。中沧线、冀宁线、平泰线执行同一管输、门站价格,为确保方案平稳顺利出台,暂时降低三条管线门站价格提价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泰青威线管输价格不再叠加上游冀宁线管输价格;省内其他管线管输价格仍按现行规定执行。供气企业在公布的最高门站价格内,合理确定各管线门站价格,确保价格稳定。 各输气干线并轨后最高门站价格详见附件1。

二、试点放开直供用户用气门站价格 放开天然气直供用户(化肥企业除外)用气门站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进行市场化改革试点。直供用户,是指直接向上游天然气供应商购买天然气,用于生产或消费、不再对外转售的用户。 化肥用气不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在现行存量气价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提价幅度最高不超过0.20元,调整后胜利油田自产化肥用气最高门站价格为1.776元。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对承担冬季调峰责任的化肥企业实行可中断气价政策,用气价格折让幅度不得低于0.20元。 三、居民生活用气门站价格暂不作调整 居民生活、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养老机构等用气(不包括集中供热用气)门站价格暂不作调整。方案实施后新增用气城市居民用气按当地并轨后门站价格政策执行。 四、实施时间 上述方案自 4月1日起实施。 五、工作要求 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并轨及直供用户价格放开试点改革,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重大举措,涉及面广,社会xx度高,各市、各有关部门和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要高度重视、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一)精心组织方案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认真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和预警,建立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措施,确保方

我国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互动关系研究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深和生物质燃料的出现,石油价格也从更多方面影响粮食价格。学术界对于石油价格的波动与粮食价格变动的相互影响有着广泛的关注。选取自2000年8月至2014年1月时间段的月度数据,运用V AR模型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我国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石油价格变动是粮食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粮食价格也是石油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标签:V AR模型;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1石油价格变动与粮食价格关系的理论分析 农业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部门,是进行其他行业生产的必要前提。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几年连续增产,粮食价格的稳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多有学者对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关系进行研究,张冬平等(2012)对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石油价格变化是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黄季煜(2009)、张亮亮(2009)等学者研究发现,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全球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应用与发展对粮食价格上涨都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国内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的关系也有待检验,2013年7月到2014年1月,大庆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从99.66美元/桶上涨到104.02美元/桶,同时期的小麦批发价格也由2434元/吨上升到2530.5/吨,可见两者之间有一定关联,对我国石油价格波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机制及效应进行深度分析,并探寻应对这种影响机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同时,石油也从多角度影响着农业生产,石油价格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的变动,也可以影响农业间接生产成本的变动,还可以通过生物质能源向粮食价格传导。 1.1石油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成本 石油在粮食生产和销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的生产原料和工具的主要原材料为石油。以化肥为例,我国化肥使用量逐年增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78到2012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从884万吨增加到5838.8万吨,增幅560%。石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通过这些直接的粮食生产资料成本传导到粮食价格上。其传导路径为:石油价格上涨→农业直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供给减少→粮食价格上涨。 1.2石油价格变化间接影响粮食生产成本 石油价格的变化还会引起粮食生产中运输、机械等成本的变化。一方面,由于石油价格上升,使得道路运输部门运输成本变大,粮食在运输的过程中耗费的

原油价格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原油价格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尽管新能源的发展步伐在加速,但不可否认,在近期石油仍将主导能源市场,石油供需关系的变化仍将牵动全球主要国家的神经。因此,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依然会导致原油价格的波动,提供可能的投资机会。 近期主要政治经济事件,如伊拉克骚乱、中国经济放缓、美联储加息以及中美第六次战略对话,将如何影响原油价格走势? 为更好的把握原油市场,我们在这份报告中将回顾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其主要诱因,结合当前原油进出口现状及市场预期,根据即将出现的政治经济事件对原油价格的走势进行判断。 1.回顾:石油价格的历史 1.1 原油价格的三个主要阶段 20世纪工业化发展不断推动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其中石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石油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需品。而经济能力及其支撑的军事力量是每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话语权的决定因素,因此,各国均密切关注原油的产出及其波动情况。 所以,原油价格的波动,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中东西非等石油输出国之间以及主要经济体与石油输出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层面互相博弈的最终体现。基于此,我们得以通过原油价格的历史波动来窥探相应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概貌,以期更好的把握原油价格的未来走势。

图1展示了1983年以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原油价格的历史走势。长期看来,油价走势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3年-2002年,原油价格在20美元左右波动;(2)2003年-2010年,剧烈大幅波动;(3)2011年至今,在100美元左右波动。 前文中提到,原油价格是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政治经济博弈中不同力量的最终表现;因此,价格的三个阶段体现了决定性力量之间相互抵消或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第一阶段(1983年-2002年),原油价格在20美元左右波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1)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都更加理性(欧佩克部协调更加成熟,对原油产出的调控能力增强;欧美日等主要消费取措施降低对欧佩克的依赖);(2)虽然突发事件发生时,油价涨跌幅都很大,但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独立且持续时间较短,需求和供应多有时间调整,因此油价始终保持在10-40美元区间。 第二阶段(2003年-2010年),这个阶段是国际油价最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时期:6年,由20美元涨至145美元,然后半年(2008年7月-12月)由145美元跌至34美元。期间,油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是:美国、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石油需求量大增,推高油价。与此同时,该时期其他政治经济事件均推动油价上涨,而没有力量对高油价施压,如2002年委瑞拉军事政变导致该国石油产量暴跌;随后2003年3月英美联军攻打伊拉克,作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的伊拉克产油几近于零;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很低以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等。诸多因素合力将油价逐渐推高,导致各产油国均全力输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受重创,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导致石油产量严重过剩,油价由145美元暴跌至34美元。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油价在100美元左右波动。油价经历过2003年-2010年的疯狂持续上涨及随后短期暴跌,目前进入较平稳态势。与第一阶段(1983年-2002年)相似,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中没有一股强劲力量(如第二阶段中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推升或者压低油价,且不同事件发生相对独立,不同油价影响因素之间相互抵消;因此,油价保持相对平稳。 1.2原油价格变化及同期世界相关事件 进一步,我们总结了1948年-2014年原油价格短期变化及相应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事件(表1)。正是这些事件的力量的相互加强或相互制约,最终决定了油价的变化。对这些事件的深入了解,将增强我们对于油价变化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世界石油生产布局、消费及贸易分析

世界石油生产布局、消费及贸易分析 摘要:目前世界石油格局似乎呈现出“五分天下”的局面。正如世界石油格局的发展演变,当今正处于“中心与外围对峙的时代”,世界“石油核心地带”的政治形势越来越严峻,相比同时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一方面,由于石油资源所具有储量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同时随着各国对石油资源的消耗不断增长,造成了石油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另一方面,在全球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中,超过一半的石油储量集中分布在中东海湾地区,而世界最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却分布在离中东地区较远的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石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衡,各个石油进口国为了获得石油资源充分的供应,纷纷从本国利益出发,通过国际贸易和其它的政治经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对石油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西方各发达国家之间,新兴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以及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对世界石油能源的占领和争夺在不断的加剧。从消费情况看,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地是北美、西欧、远东和亚洲等地区的国家,石油资源主要生产地和主要消费地的严重不平衡、不一致。 关键词:石油、生产、消费、国际贸易 一、世界石油生产格局 (一)美国、欧佩克仍然是世界石油格局中的主角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最大的进口国,也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的数据,2010年底,美国探明石油储量为3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2%。石油消费量为8.5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1%。早在1995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其总需求量的50%。2005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7.2%,石油进口量为6.35亿吨。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预计,未来10年,美国的石油消耗量将增加1/3,石油产量将下降12%。2010—2020年间,美国所需石油依赖从国外进口的比率将达到70%,此后还会进一步增加。 2010年欧佩克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068十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由于美国对石油强大的需求并且美国拥有雄厚的石油资源储备及其生产能力,使得美国对石油市场和世界石油格局的影响是目前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无法企及的。美国的影响同样体现在石油的定价机制上,把石油以美元计价,不仅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而且几乎控制了世界财富的流向。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OPEC占全球石油供给的份额将从目前的40%增至48%。(二)俄罗斯、里海、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激烈竞逐 俄罗斯—中亚—里海地区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崛起。俄罗斯是欧佩克成员之外石油储量最丰富和生产、出口能力最强的国家。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2010年产原油5.05亿吨左右,原油也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和出口物资,年出口量约2亿吨左右。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原油工业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 根据世界能源署统计,里海的石油储量约在 1100亿桶到2400亿桶之间,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和相关费用的规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和相关费用的规定 目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和相关费用规定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其他费用和相关费用组成 (2) 第三章其他费用 (4) 第四章应列入工程费用中的几项费用 (28) 第五章预备费 (32) 第六章应列入总投资中的几项费用 (34) 第七章附则 (35) 附件 附件1:关于实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意见 (39) 附件2:关于实施《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意见 (42) 附件3:关于实施《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意见 (44) 附录 附录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石油建设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费用标准(试行节选) (48) 附录二: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节选) (51) 附录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产品驻厂建造管理规定(节选) (58) 附录四:关于加强石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承包及工程总承包工作的通知(节

选) (60) 附录五:关于规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节选) (63) 附录六: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节选) (6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建设项目投资,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与管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石油建设项目的特点,制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和相关费用的规定》(以下简称本规定)及《关于实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意见》、《关于实施<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意见》。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投资的国油气田、长距离输送管道(以下简称长输管道)、炼油化工等新建、改扩建项目。其他建设项目(包括液化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城市燃气、加油(气)站、油库、装备制造等)执行油气田建设项目有关规定(特殊说明除外)。集团公司投资的海外建设项目和合资建设项目可参考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的额依据,与《中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规定》、《建设项目设计概算编制办法》、《石油建设安装工程概算指标》、《石油建设安装工程费用定额》等配套使用。 第四条除国家和集团公司有新的规定外,原则上不得增加新的费用项目,不得修改或调整本规定的费率标准和计算方法。因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确需增加费用项目、调整费率标准和计算方法的,应报集团公司投资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条发电供电、通信、铁路、码头、公路、房屋建筑等独立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原则上执行相关行业有关规定,与油气田、长输管道、炼油化工等配套建设的上述工程,

石油价格与大豆价格短期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石油价格与大豆价格短期长期均衡关系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袁茵 摘要:基于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有关石油价格以及大豆价格的年度数据,通过构建ARDL方法构建方程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以及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石油价格波动和我国大豆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价格与我国大豆价格之间具有长期均衡稳定的协整关系,同时石油价格对我国大豆价格的波动存在正向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期关系中更为显著。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价格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字:价格波动、均衡关系、ARDL方法 近年来,石油价格波动频繁、幅度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受到石油价格的影响明显,据相关文献记载,石油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成本驱动效应占粮食价格实际上涨幅度的3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食物结构的不断变化,大豆价格的走向已经成为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我国大豆自1994年便开始进口,至今进口数量不断增加,由1994年537万吨增加至2014年的1563万吨,目前进口大豆数量占总体大豆消费量的80%以上。由此,为保证我国粮食价格的均衡及稳定,分析影响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具有波动频繁幅度明显等特征,所以本文将研究石油价格与大豆价格之间的短期长期均衡关系,并采用国际石油价格以及我国大豆价格为研究数据,并希望由此得出的实证结果和政策建议可以为稳定我国大豆价格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众多文献中有关石油价格对大豆价格的影响主要都是从成本驱动因素以及需求及供给这两种观点出发。在2010年学者Gohin以及Chantret通过采用CGE方法构建模型并由此对石油价格以及大豆价格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研究,并得出如下观点:他们认为石油价格对大豆价格的影响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带动 本文受到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项目——价格波动研究创新团队:价格波动研究(IDHT2013050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A034;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资助。

2010年世界各国石油产量排名

2010年世界各国石油产量排名 作者:三泰分类:三泰龙虎榜 分享到:1 BP2011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显示,俄罗斯2010年的石油产量为5.051亿吨,占世界总产量12.9%,排名世界第一;其次是沙特阿拉伯,2010年石油产量为4.678亿吨;排名第三的是美国,石油产量为3.391亿吨。而伊朗和中国分别排第四、五名,2010年石油产量分别为2.032亿吨和2.030亿吨。此外,印度2010年石油产量为0.389亿吨,排名世界第24。 以下是2010年世界各国石油产量排名: 排名国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 1、俄罗斯:5.051亿吨:12.9% 2、沙特阿拉伯:4.678亿吨:12.0% 3、美国:3.391亿吨:8.7% 4、伊朗:2.032亿吨:5.2% 5、中国:2.030亿吨:5.2% 6、加拿大:1.628亿吨:4.2% 7、墨西哥:1.463亿吨:3.7% 8、阿联酋:1.308亿吨:3.3% 9、委内瑞拉:1.266亿吨:3.2% 10、科威特:1.225亿吨:3.1% 11、伊拉克:1.204亿吨:3.1% 12、尼日利亚:1.152亿吨:2.9% 13、巴西:1.057亿吨:2.7% 14、挪威:0.986亿吨:2.5% 15、安哥拉:0.907亿吨:2.3% 16、哈萨克斯坦:0.816亿吨:2.1% 17、阿尔及利亚:0.777亿吨:2.0% 18、卡塔尔:0.657亿吨:1.7% 19、英国:0.630亿吨:1.6%

20、阿塞拜疆:0.509亿吨:1.3% 21、印尼:0.478亿吨:1.2% 22、阿曼:0.410亿吨:1.0% 23、哥伦比亚:0.399亿吨:1.0% 24、印度:0.389亿吨:1.0% 25、埃及:0.350亿吨:0.9% 标签:BP, 石油产量| 阅读:547 | 评论:0 [欢迎评论]

建筑业统计指标(doc 20页)

建筑业统计指标(doc 20页)

建筑业统计指标解释 建筑业企业生产活动统计 1.建筑业总产值(自行完成施工产值)(01): 是指建筑业企业自行完成的以工程预(概) 算为依据,按工程进度计算的建筑安装总价值。它包括建筑工程产值、设备安装工程产值、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 2.装修装饰产值(38): 包括装修、装饰两部分产值。装修装饰是指对新旧房屋及建筑物进行的内外装修装饰;新建房屋及建筑物经过施工后,尚未完全达到使用标准,而进行的二次装修装饰;以及对原有房屋经使用若干年后进行的二次内外装饰。包括抹灰、门窗、玻璃、吊顶、隔壁、饰面板(砖)、涂料、裱糊、刷浆、花饰等。 3.装饰产值(39): 对新建房屋及建筑物经过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后,未进行装修或尚未完全达到使用条件,需二次施工后才能达到使用所完成的产值;对原有房屋经使用若干年后,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二次内外装修完成的产值。 4.建筑工程产值(02): 是指列入建筑工程预算内的各种工程价值。包括各种用途的房屋、构筑物的建筑工程和列入房屋工程预算内的暖气、卫生、通风、照明、煤气等设备价值;设备基础、支柱、操作台、梯子、烟囱、凉水塔的建筑工程;各种锅炉炉体砌筑和金属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现场布置,场地平整,施工临时用水、电、道路的辅筑与架设;矿井的开凿,井巷掘进延伸,露天矿的剥离,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铁路、公路、港口、桥梁等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防空、地下建筑等特殊工程。建筑工程产值还包括建筑装饰工程产值。建筑装饰工程的范围,包括抹灰、门窗、玻璃、吊顶、隔断、饰面板(砖)、涂料、裱糊、刷浆、花饰等十项工程。 5.安装工程产值(03): 安装工程包括:生产、动力、起重、运输、传动和医疗、实验等各种需要安装设备的装配与安装,与设备相联接的工作台、梯子、栏杆等装设工程,附属于被安装设备的管线

天然气和石油气哪个便定

哪种燃料比较方便 我市液化天然气转换工作已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新城六千多户用户在6月下旬用上了管道液化天然气,还有旧城、清新县城的管道燃气用户在使用管道液化石油气,而属于绝大多数的市民使用的是最常见的瓶装液化石油气。 哪一种燃气更安全?那一种燃气更实惠?带着这些市民十分关心的问题,记者也走访了市燃气办、燃气公司等部门,为市民解疑释惑。 它们有什么不同? 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瓶装气和市区置换天然气以前使用的管道煤气是同一种燃气,也就是市民通常所说的“煤气”,实际上这种气体是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在提炼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油品过程中剩下的一种石油尾气。通过一定程序,对石油尾气加以回收利用,采取加压的措施,使其变成液体,装在受压容器内,液化气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它的主要成分有乙烯、乙烷、丙烯、丙烷和丁烷等,在气瓶内呈液态状,一旦流出会汽化成比原体积大约二百五十倍的可燃气体。 天然气广义上是指埋藏于地层中自然形成的气体的总称。但目前广泛作为燃气使用的天然气,只是指贮存于地层较深部的一种富含碳氢化合物的可燃气体。天然气由亿万年前的有机物质转化而来,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根据不同的地质形成条件,尚含有不同数量的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等低碳烷烃以及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硫化物等非烃类物质。天然气经过脱硫脱水等处理,在常压下深冷到-162℃液化,就制成液化天然气。 使用哪个更安全 据介绍,液化天然气经过了液化处理,已经将重炔、硫化物、二氧化碳、水等杂质脱除,剩下主要成分甲烷。甲烷能够完全燃烧,比液化石油气燃烧后排出的二氧化碳少3~4倍,减少温室效应,是倍受推崇的清洁能源。 液化天然气的燃点为650℃,比液化石油气的460℃高出190℃,由于燃点较高,液态的天然气较石油气安全一点。 液化天然气在气化以后的相对密度为0.67左右,比空气轻,稍有泄漏时可以立即飞散,不易低空聚集引起爆炸。而液化石油气的密度为2.35,比空气重,泄漏后气味比较浓。天然气的爆炸极限是5%~15%,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为2%~9%,天然气相对比较安全。 价格哪个更实惠 要比较哪种燃气使用更实惠,就不得不说两种气体的热值。热值也叫“发热量”,是表示燃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种植或改良的草地面积。 森林资源--指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林木指树木和竹子。森林指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是集生的乔木及与共同作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气候等的总体。 活立木总蓄积量--指一定范围内土地上全部树木蓄积的总量,包括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森林面积--指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林地或冠幅宽度10米以上的林带的面积,即有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包括天然起源和人工起源的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阔混交林面积和竹林面积,不包括灌木林地面积和疏林地面积。 森林蓄积量--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依据。 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计算公式为: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水资源--水在自然界中以固体、液体和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分布于海洋、陆地(包括土壤)以及大气之中,通过水循环形成水资源。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 地表水和地下水--陆地上的水因空间分布不同,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指分别存在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冰盖等水体中水分的总称,又称陆地水。地下水指储存在地面以下饱和岩土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 内陆水域总面积--指江、河、湖泊、池塘、塘堰、水库等各种流水或蓄水的水面占地面积。 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洋为地球表面上相连接的广大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海为地球表面相连接的广大咸水水体被陆地、岛礁、半岛包围或分隔的边缘部分。 海水可养殖面积--指利用滩涂、浅海、港湾进行鱼、虾、蟹、贝、藻等海水经济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的水面面积。 径流--指陆地上接受降水后扣除损耗外,从地表和地下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壤中流。地表径流指沿地表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集的水流;地下径流指沿潜水层或隔水层间的含水层,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集的地下水水流。 径流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计算公式为: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矿产资源--矿产指由地质作用形成,富集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矿产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基础储量--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是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界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示。 流域--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干流和支流,干支流共同组成这条河流的水系。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集水区域,这个集水区域就称为该河流的流域。 外流河--指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外流区域。 内陆河--指在陆地内部干燥地区,河水沿途消失于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的河流。供给内陆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内陆区域。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培训课件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 策 前言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将产生影响。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几次世界经济衰退。都与石油价格暴涨有关。一般说来,国际油价上涨将通过贸易形式使石油进口国家的收入转移到了出口国家。石油净进口国的真实国民收入或GDP将遭受损失。在石油净进口国,由于生产成本因油价升高而升高,厂商将降低产量;供给减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油价上涨将通过进门产品特别是进口石油产品,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上涨。价格上升、收入减少使国内需求下降,导致失业率上升。遭受真实收入下降损失的消费者希望提高工资,这又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通货膨胀加剧,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消化。这种“通胀—工资”之间的恶性循环,将严重危害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波动,投资、消费和出口受阻,减缓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经济发展来看,高油价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油价每上涨10%并持续一年时间,会使中国的增幅平均降低0.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1%,其中消费下降0.075%,投资下降0.16%,出口下降0.25%。 具体可以从国民经济的三个因素——消费、投资和出口进行分析,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增长减慢。从投资方面,石油价格越高,成本越高,市场开拓受阻,行业利润越薄,吸引力降低,投资不再进入;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削弱了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出口自然下降;从消费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升高,价格也随之提高,阻碍了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也使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两年来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轿车作为新的消费热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油价攀升,居民购买机动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将会持币观望。 下面是具体分析 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投资的分类。

世界石油储量排名

从储量上看,世界上排名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 第一名:沙特阿拉伯,362亿吨; 第二名:加拿大,184亿吨; 第三名:伊朗,181亿吨; 第四名:伊拉克,157亿吨; 第五名:科威特,138亿吨; 第六名:阿联酋,126亿吨; 第七名:委内瑞拉,109亿吨; 第八名:俄罗斯,82亿吨; 第九名:中国,60亿吨; 界第十大产油国。 4、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尼日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目前,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 5、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

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七位。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仅次于委内瑞拉。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资源,是巴西原油储量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产油国,境内石油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部亚马孙盆地,另外,在瓜亚斯省西部半岛地区和瓜亚基尔湾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6、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是目前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和印度虽原油储量丰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越南也于2006年取代文莱成为东南亚第三 严重滑坡10%左右。 二、世界石油产量和需求 (一)世界石油产量 1、2008年世界石油产量 2008年全球石油产量达36.48亿吨,同比增长1.1%。2008年上半年由于全球需求上扬,尤其是亚洲、拉美和中东地区需求增长强劲,刺激了欧佩克的石油生产,全年产出石油16.07亿吨,同比增长3.8%。中东石油产量增长5.4%,其中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产量增长迅速,分别增长13.2%、8.5%和7.4%。东欧及前苏联地区石油产量增长2.5%,但俄罗斯却由于外资缩水和出口税高昂,石油产量10年来出现首次下降。2008年俄罗斯石油生产量和出口量比上年均有所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