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1) 用笔的技法特点:笔锋勾勒的线条:“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传统的国画“十八描”等等。侧锋的皴法:“折带皴”“斧劈皴”等等。 (2) 用墨的技法特点:墨的点染、晕染、渲染,“没骨法”等等。用笔用墨的辩证关系:

(1) 用笔用墨的相互依存关系:笔不离墨、墨不离笔。笔由墨现、墨随笔生。

(2) 用笔用墨的侧重关系:用笔角度、力度、速度的差异产生的不同效果等。着墨的干湿、浓淡、深浅变化,墨分“五彩”之说等。墨与色彩的调配产生的墨色变化更是丰富多彩。

(3) 笔墨在表现物象变化中的运用:表现的质感,意境的再现,笔墨变化的趣味等等。

中国画特点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

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

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国画的运笔技巧

中国绘画的最显著特点,是以墨线为基础。中国画家不仅用它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的美学价值。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论”的观点,他说:“一画者,众有

之本,万象之根。”中国画家就是运用一管柔毫,通过种种不同性质的墨线,为大千世界传神写照的。所以,如何用笔画线,就成了能否画好中国画的首要问题。

南齐谢赫在著名的《六法论》中,把“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可见用笔是历来为画家所重视的,是中国画技法中基础的基础。

绘画执笔大体同于书法,要掌握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的要领,但较之书法用笔更为灵活。书法执笔一般要求竖掌,绘画执笔则可横卧,可略高一些,这样与腕、肘、肩、身相互配合,运笔方能既灵活而又得力。

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笔管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侧锋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画出的笔线粗壮而毛辣,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藏锋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可运于树

干、山石的勾勒、皴擦中。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毛笔的分类与性能

毛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是秦始皇派去筑长城的那员大将蒙恬,取中山兔毫制成的。这个传说虽不可靠,但也有一定的依据。从1954年在长沙左公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毛笔来看,它的确是用兔毛制成的。不过这种笔与现在的不一样,它的笔头是用兔毛包扎在竹管外面,再裹以麻丝,涂上漆汁制成的;笔锋坚挺,宜于书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毛笔了。后来,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制笔工艺也随之发展。笔工们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曾试用过各种禽兽毫毛作原料,如鹿毛、獾毛、猪毛、鸡毛、兔毛、羊毛、黄鼠狼毛等,结果发现兔毫、黄鼠狼毫、羊毫性能最好,以后就被广泛使用,成为制笔三大原料。

按照不同的原料和性能,可把毛笔分为硬毫、软毫、兼毫三种。硬毫笔包括老兔颈毛制成的紫毫与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两种,笔毫均为棕色,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爽利。山水画中树木的立干、出枝、勾叶、点叶,山石的勾勒、皴擦、点擢,屋宇、人物、舟、桥、水波、瀑布等细线,都需靠弹性强的硬毫才能得以表现。软毫笔,用羊毫制成,笔性软,蓄水性强。山水画的渲染多用它。米点山水与泼墨山水也常用羊毫,能收到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的效果。兼毫笔由硬毫与软毫配制而成,有紫狼、紫羊毫、鸡狼毫等品种,硬度在狼毫与羊毫之间,可根据个人的习惯与需要去选用。

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枝,“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

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好的毛笔,都具有圆、齐、尖、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画笔用后要及时冲洗干净,避免墨汁干结损坏。

我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中心。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

宣纸的分类与性能区别

我国唐宋时代的画多画在绢上,元代以后才大量用纸作画。绢是一种丝织品,现在已很少使用;现代作画多用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这种纸用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精细,纸的质地绵韧,色泽白雅,纹理美观,光而不滑,软而不脆。宣纸,作画墨色层次清晰,滋润有韵,历来被视为佳品。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类。熟宣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宜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表现金碧辉映的艺术效果。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作画容易掌握水墨,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故一般画山水者喜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因其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沁,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这种纸可以自己制作:用少许明矾溶入冷水中,用排笔蘸水均匀地刷在生宣上,注意刷满,不可有漏痕。矾水的浓度。决定宣纸的生熟程度,刷前可蘸点矾水在舌上尝一尝,有轻微涩味即可,若过涩即成熟宣了。宣纸湿后极易破裂,可用旧报纸垫在下面,刷后连报纸一起揭下晾干。

宣纸价格较贵,可选用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以及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夹皮纸来代替。它们价廉且性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砚的艺术我国最有名的砚是端砚与歙砚。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歙砚产于安徽歙县。最好的砚莹洁细腻,纹美色佳,加上精湛的雕刻工艺,是可以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来收藏的。据载,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得到一方“龙尾歙砚”,竟用它换得苏仲恭一座价值百万金的豪华宅邸,可见名砚价值之昂贵。一般的书画用砚各地都有出产,选择其质地细致,易于发墨,不吸水,有实用价值就行了。砚用后要及时洗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不用时要盖好,以免灰尘沾附。

山水画中的用墨方法

墨分五色: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黑”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

较;“黑”,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

“干墨”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墨”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墨”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墨”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黑墨”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擦,可收提神醒目的功效。

常用墨法:

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

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泼墨法——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清迸发,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后世所谓泼墨法,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行此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

积墨法——积墨,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浓墨法——描绘物象,落墨较重,可使画面厚重有神。用浓墨要“薄”,即笔法灵活,只有干、湿、深、浅变化有致,才能浓而不凝滞。

焦墨法——浓墨之极为焦。在一幅画完成时,在极需突出的地方,用干笔蘸上焦墨勾勒点擢,能起开醒提神的作用。也有一幅画全用焦墨画出的,显得苍劲有力。例如黄宾虹的有些山水画全是用浓墨、焦墨画成,黑、密、重、厚,表现了山的真面目。

宿墨法——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

中国画的设色特点

中国画是重视设色的,所以古代把图画叫做“丹青”。丹是朱砂,青是蓝靛,都是绘画上常用的颜色。《晋书》说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杜甫赠画马名家曹霸的诗,题名为《丹青引》,可见“丹青”之名已为人们习用。设色是古代画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所以谢赫把“随类赋彩”列为“六法”之一。宋代以前的山水画对设色都是十分讲究的,文人画兴起后,提倡“意足不求颜色似”。但在今天,淡彩色已不能反映人们丰富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了,山水画需要在继承传统的设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养料,创出一条新路来。

用色特点:一是中国画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色出发,而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虽然有时着色也有浓、淡、干、湿之别,但目的不是表现物体的光感而是为了破除板滞,以求得颜色本身有丰富的变化,产生生动的韵味。所以中国画的用色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

二是喜用对比强烈的原色。中国人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其中以黑与白为主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唐、宋的大青绿山水,用大片的石绿、石青画成,用泥金勾勒轮廓,涂染天和水,山间云雾则用白粉堆染,画秋景还用朱砂点出一丛丛丹枫,青山、白云、红树,形成强烈的对比,金碧辉煌,鲜艳夺目,画面极有感染力。

三中国画设色常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甚至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比如竹子,本来是绿色的,而传统的黑竹,却是黑色。苏东坡甚至用朱砂画竹,称为朱

竹。人们欣赏他的朱竹,只觉得他画的竹子风致潇洒,极有艺术魅力,谁还去计较它的色彩是黑是红呢,这种设色完全是画家感情的倾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是水和天一般不着色,借用纸的空白来表现。古人所谓“以素为云,借地为雪”,说是这种表现方法。虽然不画云和水,却能表现云水的存在。

作品装裱

书画装裱的工具

(一)棕刷

亦称“糊刷”、“刷帚”、“排刷”。选用均匀的细棕丝绑扎,既富弹性又有硬度,以板结、挺妥、不脱丝为优质。是书画装裱的主要工具之一。

规格 (江南地区)刷身高度12厘米左右,刷身宽12厘米左右,刷身厚1厘米左右,刷须长约2厘米。刷身高度16厘米左右,刷身宽13厘米左右,刷身厚2厘米左右,刷须长约3厘米。专用的“浆刷”要适当小一点,薄一些;刷身高10厘米左右,刷须长约1.5厘米京鲁地区的大棕刷,刷身高18厘米左右,刷身宽20厘米左右,刷身厚3厘米左右,刷须长约5厘米。江南地区的“啄帚”,棕丝较粗硬;刷身厚1百米左右,刷肌长约2.5厘米。刷身上端为直柄;亦有无柄者,其上端多为弧形。

用途棕刷的使用范围甚广,托心、合纸、排活、上墙等工序,离开它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浆刷,用于搭浆口,托绫、绢时刷浆以及抹转边浆等。大棕刷用于推覆托纸;若托合纸张的宽度臂长所不及,则更能显示其优越性。“啄帚”用一覆背时,剟砸背纸上显示出的横竖接缝及折条等凸面。

使用方法握持棕刷,应姆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手虎口压放到刷身上端。排刷时,靠手腕和小臂的力量,均衡地运行;求灵活,忌死板。使用大棕刷时,手应平稳、轻巧地推拉。刷须的两面应交替使用。“啄帚”要求握的稳、用的活,垂

直地剟砸。若以棕刷潲水,不要只握住刷柄,应连同刷身一起抓牢,否则,用不多久,刷柄处便会残断。

(二)排笔

选用优质羊毛制成,以毛长、弹性好为上等原料。以笔管串制联结牢固,笔头齐整,笔根与笔管接粘密实,且不脱毛为优质工艺。是书画装裱的主要工具之一。

规格因地区不同,笔头有大小之分,笔管有粗细之别。常用的为20或24管支。竹管高10厘米左右,直径1厘米左右,毛长7厘米左右。

用途排笔的使用范围甚广,凡需浆水的工序,如:托心、托背纸、托镶料吧及染色等均离不开它。还可当作润水笔。使用方法右手握在排笔的中后部,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手虎口贴放到竹管上端。运笔时,靠手腕和小臂的力量,均衡地刷行;求灵活,忌死板。

排笔运行时,只将笔毛的2/3接角纸或绫、绢等。笔毛应保持整齐,出现开叉随即顺理。

装裱方法

装裱的简单过程是在一些中国书画的背面,用浆糊贴上一张生宣纸。这样既加固了纸画,又平整了画面,然后再选用颜色协调的绫绢装裱书画的周围,最后还要在书画的背面托核一张纸。同一书画,装裱精美,就能"锦上添花";反之,装裱不好,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光彩。为了便于悬挂压重,书画下面装有一根横铀,一般是本质的,有的横轴两端还装饰瓷套;书画上端则装有一很小型横轴,系上丝带,用于悬挂。

现在装裱已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工艺,俗话说"三分字画,七分装裱",它不仅使新的书画"锦上添花",而且还能修复那些古旧书画。

修复重裱一幅古画,要求技艺高超,需要经过一二十道细致复杂的工序,既要保持古色,又要补上古画的残缺之处,甚至连补上去的纸的纤维的纹路也要同原画一样,这是很困难的。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等等,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

(,)披麻皴(线皴): 皴的笔法如披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体积感,以及江南多见的有草木的松软土质。用笔微带交叉。短而松散叫解索皴。梗直而乱叫乱柴皴。细而短叫牛毛皴。上述三例属线皴类。

(,)斧劈皴(面皴): 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大斧劈先以笔肚着力,横卧纸上一扫,笔锋中带有飞白,表现山石的阴背面较合适,小斧劈则以扁笔作挑剔状,并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为面皴类。

(,)雨点、豆瓣皴(点皴): 笔锋如斧劈状,也叫小面皴。适用于大山群山之表现,如以烘染苍翠的色调,能得山林葱郁的感觉,下笔前要明确轮廓、态势和明暗、虚实、疏密的变化。横笔点旧称米点,宜画云山。直笔带扁锋旧称豆瓣皴。直笔点旧称雨点,钉头、芝麻皴。以上为点皴类。 (山石画法步骤示范图例、步骤文字说明从略)

树法介绍: 古语云“树分四枝”意在立体,自然界树木的形态千变万化,不同种类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姿态,树分干(大干、小干)枝、叶、根,枝干的穿插变化形成树的形式美。一棵树的美抓什么简言之即取其美而舍其丑。 ,、抓

势: 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立势、平势、园势。立势:树干挺立,树枝向上,直中用不直求变化,不直中见直。平势:抓其平而舍其不平,如松树的变化要平中求园直来变化。园势:园中求不园,要园中见直求变化。 ,、树的结构: 主干:一棵树打动人的地方有一处、两处,画一棵树必须抓其关键的一两枝,忌平衡与对称。决定其生动与否的一两枝都是旁枝,凡出枝处皆有结状以示生命感,以表现物之常理。 ,、枝干穿插: 疏密:通过穿插来体现虚实:通过笔画

多少来表现争让:如书法中的“挑夫争道”。黑白:不能平均,不能匀,不能灰。要忌用笔打格、十字、米字及扇面形穿插。穿小枝时眼睛盯住空白处,盯住小白点,不要全堵死。

山水画的笔墨技巧笔墨为中国画主要表现手段,古云“无笔无墨不成画”。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宜软、平、灰、肉。反之,有笔而无墨也缺乏表现力。在运笔的同时也就在运墨了。墨的效果是靠笔运出来的,笔之轻重也是靠墨来呈现的,因此笔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宋韩拙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

阳”(《山水纯全集》)。运笔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达质感。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画之“线”。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线,运动的线,是寄寓作者的人格与性灵的线。下面谈谈中国画笔墨技法中的有关问题。

《关于笔线的内含》

(,)有力: 胡小石曰:“好的笔线如钟表里的发条,不好的笔线如同煮烂了的面条。”可见一根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不轻飘,有份量,俗称“有劲”。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它“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凝聚着过去运动的力量。也是感觉的艺术的力量。好的线条应突在纸上是鼓的,如同太极拳术,一招一势皆含于内在,防止剑拔弩张,故为苍劲,如舞台上的“拼命武生”一样外在。“六法”中称笔为“骨法”,“骨”在人体内称之为骨头、风骨、骨气乃支撑人体的一种内在的骨力,由内部发生出来的一种支

撑力。线亦同人一样从内部发生出来的生命力。中国传统中的“平如锥画沙”、“园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外园内方”、“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寓方于园”、“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等审美趣味,均是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的东方审美准则。柔的线往往更有力量,更内含,如“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外表柔、细、软的线同样更体现内在的骨力。力透纸背乃指行笔中积蓄之力量,如同从纸里生发出来一样。

(,)流畅: 指运笔过程中必须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必须注意笔与笔之间映带关系,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准确: 一下笔要正确无误地表现对象,笔一下去就要准,要恰当而不多余,所谓“下必有由”,下笔见形,落笔见物,充分体现对象的形态。准确亦指笔迹(笔触)的作用,一为表现对象,二为笔触与周围的相互关系。为作到准确,要首先下功夫练眼,锻炼观察与记忆的功夫,提高对对象的观察、捕捉、表现的准确性。同时要练笔,加强书法练习,写字既练眼又练笔,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将一个字的结体、运笔一下表现出来,反映的能力就会培养出来。《关于用笔》笔与墨的关系乃笔为主、墨为辅,主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古有“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之所到,墨之所成”之说。运笔即是笔的运动,顺锋、逆锋效果不同,表现力也不同。笔运行中要有点线面的关系,按笔为点,顺笔为线,倒笔作面,提起轻,顺有虚的效果。

,.关于笔锋: 中锋:入笔逆入平出,欲右先左乃指藏锋,使笔先受一下阻力,

笔毛自然铺

开,然后使笔在一划中行,笔锋平铺,如“单刀入花枪”,收笔使锋回收,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返”。“收锋”能使笔气内在相连,笔气内聚。中锋基本立着,线条园润流畅,中锋墨线一般二边重,中间淡,遒劲、立体,向纸外突鼓。

侧锋:笔在腕力的控制下斜过来,笔锋靠一边行,效果呈一边光一边毛,厚重朴实,方免不了。变化生动,亦为偏锋。画画可用正、侧、扁锋、写字不可有扁。侧锋虽扁但不可枯干,照样含水饱满。逆锋:反其道而行,由下向上,由右向左,效果一边光一边毛,有时两边毛,有飞白出现,泼辣、凝重、毛涩。

,.笔锋的运用: 快慢:指行笔过程中左右前进的力量的急迟。也即前后的力量

的快慢,快则流,慢则留。快则光,慢则涩。快易飘逸,慢易拙涩。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涩不同的两种线条美。提按:指入笔、行笔、收笔中的起伏、轻重的力量。提为起,按为伏。是运笔的上下之轻重的力量。提则轻,按则重,提则虚,按则实,如入笔回锋处为提,再走下去即为按。转折: 指笔锋转换方向时(即一条线拐弯处)运笔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笔锋转换时向上提笔或向下按笔的力量的不同,线条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在笔锋转换时提笔转过去为“园转”,反之按笔转过去为“方折”。(折时按笔停一下就折过来了)。需要说明的是在笔锋转换方向时应仍保持中锋,时有偏锋(如隶书之燕尾收笔处),但不能有扁意,要鼓,要有立体感。拖笔:拖笔多画滑线,是一种灵活运笔的方法,拖笔握笔要高,锋一着纸即行,不能停留,流畅而生涩。

总之,无论运笔的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都是用笔的节奏变化的组成部分,在节奏变化中最明显与最重要的是快慢变化,运笔的正侧,虚实,转折皆通过快慢来体现。《关于用墨》墨法即运墨之方法。中国画大量运用空白,而墨色与空白则恰成对比,墨色越黑而白处则愈白。墨色基本分干、湿、浓、淡诸层次。

墨色中加入飞白即成灰调,即使水墨的干笔也呈灰的效果。原墨为黑:加水之水墨为之“淡”。墨加飞白为之“干”(也是淡)。墨为最重亦即“浓”。含水之墨为之“湿”。古人有“墨分五色具”。所谓墨分六彩指浓、淡、干、湿、黑、白。一张画有黑、白、灰等丰富的对比关系要靠墨色之变化。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易将物体形质、质感捕捉描绘出来,墨则为分阴阳,明暗之手段,辅助笔线,丰富物象体积感和丰富画面之层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墨法三要》厚:感觉要厚,其效果要能立在纸上。笔触、墨块不是扁的或爬在纸上。从艺术的角度感觉其厚重而不轻薄,感觉厚而运笔薄。透明:不透明则僵化,滞气,没有活力。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浊。

总之,要画之薄,感觉厚,活泼、透明、灵动、不伤笔触,每一层都有效果才是好墨。丰富:指层次复杂多变而不简单轻薄,要繁而不浊,灵透而不薄。《传统三墨法》

(,)泼墨法:顾名思义泼而成之,如泼水一般,一遍或者少遍墨。干、湿、浓、淡同时进行,用书法的方式一气呵成,是典型的大写意之墨法。往往在一大片墨中同时有干、湿、浓、淡的变化。直抒胸臆,灵活多变,随意性极强,目的在于笔意之外,求自然的水墨流动韵味之意外效果,没有自然则刻板、僵滞,缺乏人意则非绘画。泼墨法中的干笔与飞白尤为重要,否则会变成满纸墨猪。行笔过程中还要求造型高度准确。泼墨法多呈水墨淋漓状。

(,)破墨法: 在全部的墨法中用途最广,变化最多的是破墨法。无论是浓破淡

还是以淡破浓,均要在前一遍墨将干未干时进行(即乘湿往上加)。破墨是破坏了原来的不好的效果,建立起一个新的更完美的效果,它同样要求造型高度准确,运水运墨的技巧高度娴熟。反映敏锐,随机应变地去自理各种变化与问题。破墨法有以重破淡,以淡破重,以干破湿,以湿破干,以水破墨,以墨破色等。画面效果多呈水墨、水色,交融多变,生机活泼之感。

(,)积墨法: 古人多用此法,清龚贤,今人黄宾虹,李可染用之。积墨,顾名思义多层积累、堆积,层层渍染,层积而厚。所用工具毛笔短而软,墨色淡而干,宣纸半生熟。积墨过程先淡所浓,或先浓后淡均可。一般先淡后浓好掌握(如龚贤即先淡后浓积法)。积累过程步骤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杂乱无序,不堪收拾。每遍积墨要求每笔本身不宜变化太多,干、湿、浓、淡的效果是靠多遍积累起来的。笔触纵横交错,墨色浓淡交晖,层层透清而不浊。重墨色的笔触范围越加越小,墨色越来越深,笔触也越来越多,淡墨色的笔触却越来越大,覆盖面则愈来愈阔。积墨法的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求极强,要厚而不塞,多而不乱,步骤有条不紊。积墨法最大的特点为必须等前一遍干后再积下一遍,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元人主线从中墨开始,而后向“浓”“淡”二极伸延,积墨效果苍茫浑厚,厚重华滋。凡表现浓郁、深厚、浑厚、滋润感觉的效果均可用积墨法。《染法》分湿染、干染、点染、分染、通染、跳染等。染墨、染色既要统一,又要对比。笔墨太生硬的地方,没气韵需统一可用“通染”法。效果平、灰、花的地方需对比,可用“分染”式。染的过程中要见笔,要留白。“擦染”出干而毛的效果,易表现山石、树木的苍茫华滋之状。《点法》古人云:“一攒、二乱、三线” 一攒即先点集中的一大组(聚),二乱(散开),三线(形成动势)。用笔: 直笔直点,一点三揉,外实内虚(亦叫空心点),凡点必带动作,点中必有聚散,古有“攒三聚五”之说。古人曰:“画不点苔,山无生气” "画山容易点苔难” "苔痕为美人簪花” "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园点、横点竖点及介点、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

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

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 内容摘要: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也就是说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中国山水画自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始,笔墨技巧得到了不断发展,而黄宾虹则是历代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开创了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语言黄宾虹山水画 中国画由于笔、墨、纸、砚的工具材料,确定了它不同于西洋画的特点,而且中国画尤其强调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笔墨语言。“笔与墨之间,本来是紧密结合不能分割的。作画时,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迹必须以墨色显现,墨色必须随笔迹而出现。所谓‘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两者的分别在于作用的大小,勾勒线条、皴擦点口,以笔为主;渲染托晕却以墨为主。笔主形象之骨,墨主形象之肉。”①因此,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 中国画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的崇高审美理想。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不叫做‘风景画’是有其独特含义的。在许多情况下,‘河山’‘江山’‘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②近代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种不甚讨人喜欢,且无法迎合大众口味的画,更非雅俗共赏的艺术,而是曲高和寡,难为人解的高品位的纯正艺术。他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追求中,经过长期的艰辛磨练,终于逐渐形成了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风格,登上了笔墨与丘壑兼胜、人格与画风融合的境地,成为自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功与否,其关键之一在于丘壑内营。山水画并不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而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不为自然景物所圃,是借笔墨抒发满怀情意。这丘壑内营又实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结果。“对中国山水画来说,自然美需融化于意境中,并通过丘壑内营,以创造出艺术美来;至于艺术美,则需要凭借意境指导下的笔墨(亦即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美),方能体现在生动、丰富的形象中。这里最具体、最生动地表现意与笔的主从关系的,就是这个作为艺术形式美的,并紧密结合情思意境的了。中国山水画家正是依照这个程序,来运用自然美以塑造艺术美”(伍蠡甫语)。 一、笔墨墨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古拙奇趣、浑厚华滋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动弥溢的气韵。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山水画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画夜山与画雨景这两种具体的画法上。黄宾虹所画夜山,多为晚年之作。这类夜山图,笔墨层层叠加,在积染数十遍的同时,巧妙地将多年积聚的各种墨法——破墨、宿墨、浓墨、淡墨、泼墨、焦墨,尤其是积墨法,运用得自然天成、浑然化一。在那浓重黝黑,林立氤氲,乱而不乱,齐而不齐,歪歪斜斜,斑驳陆离的笔墨挥洒中,映现出一个苍茫莫测、浑厚华滋的宇宙天幕,展示了一个颇具抽象意味的现代艺术境象。黄宾虹在总结了前人笔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中国画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他的用笔沉厚凝重,刚健劲遒,自然天成,极呈光鲜之气,并在千变万化的笔墨运转中,透逸出物象自然及主体心境浑然一体的境界。在黄宾虹看来,中国画的笔墨并不全是技法,实是包含了情景、个性、学养、思想的集合体,是人格化的表

浅谈中国画笔墨技法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一、“笔墨”的本质 知道了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墨”等等一系列可能提出的问题,想来这种概念性的提问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在这里,需要大家真正清楚明了的,即如何去理解“笔墨”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技法等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也许更加重要。毕竟,形式、内涵和技法,乃一切艺术之必须。想来在这里先读几段前人关于“笔墨”的论述比较有益: 1、“所谓笔墨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 故当伸纸洒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满眼机关而取携自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也。文湖州所谓急而取之,少纵即逝者……墨滓笔痕托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势之在是也。

当代著名学者林木在其《笔墨与笔墨精神》一文中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段极富中国传统哲理意味又颇具当代完形心理学性质的笔墨观念,对笔墨的强烈的表现性作了一种深刻的概括。笔墨实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情绪气质与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时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同样,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沈宗骞也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显然,所有这些话语的脱口,无一不在说明笔墨在运行过程中对画家情绪、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精神世界存在表现性。信然,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画笔墨的存在和运用具有表现性的话,那么,笔墨作为中国画之根本,想必它本身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东西,至于它是形式的、内涵的、技巧的,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应是画家在创作挥洒之时千万记住笔墨的“用笔千古不易”和“笔墨当随时代”二者那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 2、笔墨的形式与内涵。 我们知道,形式与内涵二者并不相同,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换句话说,即它们当中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无法存在。因为,艺术就是运用某种有限的、看得见的形式去传递着那无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是故,人们才会说“内涵需要形式去传递”。至于画家们要将全

浅谈中国画笔墨(精)

浅谈中国画笔墨 王千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本文认为笔墨主要有技法和精神气韵两个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对于笔墨来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意象。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无论是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历程或是中国画家个人笔墨的修炼过程,也都体现着笔墨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研究,尤其是笔墨书法化、绘画的终极境界便不再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展现逼真的造型对象,而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抒写适意的主体精神。 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技巧方式。它原出于对媒介材料的把握,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为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不同于“肌理”。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画史上,笔墨高于并重于色彩。笔墨有高下优劣之分,其衡量标准是有传统共识的。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位和精神(人格)品位相关联。由这种关联体现的笔墨品质被称为“格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笔墨的最高要求。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

初中美术《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适用年 级 七年级 所需时间(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共用三课时每周一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围绕中国画教学展开,学习重点包括“通过对中国画作品的比较分析、临摹,体验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运用临摹、创作的学习方法进行笔墨的练习”、“认识和学会运用毛笔、墨色完成中国画作品”。 学习内容设计成三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一: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二:自然景物的笔墨表现——松柏树的基本笔墨表现技法。专题三: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场景。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中国画墨法、笔法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水墨的形式用表现花鸟、山水、人物,领会水墨在传统中国画中的特殊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中国画意境的表达。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中国画的线条、墨色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笔、墨产生的韵味。 2、通过对梅竹、树木、山石、人物的造型练习及实践,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笔墨变化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说明:设计几个能引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 1、中国画笔墨韵味指什么 2、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画的对比 3、怎样表现中国传统水墨画 专题划分(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 专题一:(1 课时)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专题二:(1 课时)自然景物的笔墨表现——松柏树的基本笔墨表现技法 专题三:(1 课时)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场景 ....... 其中,专题(或专题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 ——了解梅、兰、竹、菊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在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其中和凡·高的《麦田上的群鸦》是让学生对比欣赏、分析东西方绘画的异同;分析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鸟画特殊的表现物象的程式方法。 难点:对花鸟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水墨画工具 教学时间:2课时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水墨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已掌握一定的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初步的水墨画表现能力。但学生水墨画技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课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运用了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自评互评的评价法等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作品欣赏”展示几幅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学

七年级美术下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1人美版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名家作品的欣赏,感受并了解中国画笔法和墨法的独特表现力。学习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掌握中锋、侧锋、逆锋和拖笔的运笔要领,学会调和焦、浓、重、淡、清等不同墨色。初步学习体验淡墨湿笔、浓墨湿笔、淡墨干笔和浓墨干笔等用水用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老师应通过欣赏、分析名家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 2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初中阶段“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是7—9年级中国画教学的起始课,它和后面的《写意花鸟》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基本上是第一次学习中国画。因此,这一课对学生学习了解中国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和关键。 3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难点:能透过作品欣赏和笔墨练习体会笔情墨趣。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 展示教师和名家的中国画作品,学生初步感感知中国画。 教师小结: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无论其表现方法还是独特的画面效果,都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可以说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特有的浓缩。中国画表现出的空灵飘逸。虚实相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对中国画运用水墨特有的韵味及特有的笔法、墨法形成的美感的认识是本课的灵魂。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体验笔墨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2【讲授】(二)学生初步尝试 1、教师介绍中国画的材料并让学生用毛笔蘸水、墨、色在宣纸写画。提问学生; (1) 宣纸与以往所用的纸有何不同? (2) 水在其中起着什么作用? (3) 墨、色先后涂抹有何不同? 2、播放课件展示几位大师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墨色交融的神奇效果及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方法。 吴冠中的彩墨画。 (1) 黄宾虹的山水画。 (2) 韩羽的人物画。 (3 )石鲁的荷花图。 (4) 齐白石的花鸟画。 教师小结:水、墨、色三者互相融渗产生各种奇特的变化,通过特有的笔法、墨法以及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互相辉映的效果。 活动3【讲授】(三)教师着简要示范 墨法:焦、浓、重、淡、清。 1、浓破淡。 (1) 先着淡墨。 (2) 再用浓墨破。 2、淡破浓。 (1)先着浓墨。 (2)再用淡墨破。 3、色破墨。 (1) 先着墨。 (2) 再用颜色破。 4、墨破色。 (1) 先着颜色。 (2) 再用墨破。 笔法: 1中锋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1) 用笔的技法特点:笔锋勾勒的线条:“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传统的国画“十八描”等等。侧锋的皴法:“折带皴”“斧劈皴”等等。 (2) 用墨的技法特点:墨的点染、晕染、渲染,“没骨法”等等。用笔用墨的辩证关系: (1) 用笔用墨的相互依存关系:笔不离墨、墨不离笔。笔由墨现、墨随笔生。 (2) 用笔用墨的侧重关系:用笔角度、力度、速度的差异产生的不同效果等。着墨的干湿、浓淡、深浅变化,墨分“五彩”之说等。墨与色彩的调配产生的墨色变化更是丰富多彩。 (3) 笔墨在表现物象变化中的运用:表现的质感,意境的再现,笔墨变化的趣味等等。 中国画特点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

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 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第七课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第七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一、课型:造型·表现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学习传统笔墨技法知识,及在造型中表现的艺术情趣,提高对民族绘画的认识并培养作画的基本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笔墨造型中的笔情墨趣笔墨造型中的笔情墨趣 (2)、难点:用笔用墨的方法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五、教学准备:国画工具、示范用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在生宣纸上,用大笔以浓淡不同,相互重叠渗化的点线面笔墨,信手表现几种不同的造型。以无声的语言,加上笔随意转的举动,把学生引入微妙的遐想和情思,趁机提问,“老师用什么工具材料画出来的?你们画过这种画吗?有什么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这个话题 (二)、用笔用墨技法及艺术情趣 1、用笔法(结合欣赏、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 ①笔锋运用练习:中锋、侧锋、逆锋、拖锋②笔触练习:点、线、面 2、用墨法:(结合欣赏、教师演示与练习) ①墨色:浓、淡、干、湿②墨法:笔、墨、色、水相互交融 (三)、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 1、泼墨法:一般以大面积的浓淡墨色,采用写意手法,势如泼出,有的先以重墨落纸后,接着以水笔晕开找出形象再加点景 2、破墨法:是以不同的水量、不同墨色,分先后相叠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 3、积墨法:主要是依据形象由浅到深层层积点,但要干后再接画第二遍,它在形象塑造方面更具特点 4、宿墨法: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始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画时留有笔痕 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四)、作业要求: 1、墨色的浓淡与水分把握的关系(随堂练习) 2、墨和色相互作用的效果(练习重点) 当堂作业的练习,要提醒学生注意水分与浓淡掌握的情况,检查试笔纸和衬纸的运用的情况。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传统笔墨技法知识,及在造型中表现的艺术情趣,重在笔法和墨法,笔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锋;墨法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以及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体会。 教学反思:

浅谈中国画中的“笔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848368.html, 浅谈中国画中的“笔墨” 作者:王劲松 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6期 1.谈笔墨不可忽视它的本质含义 《中国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就是以形写神之意。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此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中国画中“笔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笔墨”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其一是中国画使用的工具毛笔和水墨;其二是中国画中的笔墨技巧。 作为中国画中的“笔墨”技巧,实质就是“用笔”和“用墨”以及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笔墨关系的技巧。中国画中的用笔很有讲究,行笔时有规律地提按、停顿、转折、轻重、急徐等产生的变化,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线条。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等都是成功的典范。用墨的方法也很多,有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枯墨、宿墨、积墨破墨之分。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徐谓的《墨葡萄图》等都把用墨发展到了极致。在中国画中无论大写意、小写意还是工笔画,都离不开“笔”与“墨”,用笔的抑扬顿挫,快慢虚实与淋漓尽致的水墨结合,画面就更加婆娑多姿,牵人思绪。可见,“笔”与“墨”的关系如同骨骼和血肉的关系,墨由笔出,笔由墨现。 2.谈笔墨切莫误入歧途 关于中国画中的“笔墨”论述,在各种报刊中屡见不鲜。有真知灼见的很多,但步人后尘、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标新立异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大意都是“笔墨当随时代”“笔墨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等。这些高深的论调实则都是各持一端,有浅薄和轻薄之嫌。 出现浅薄的原因是人的惰性造成的,他们并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深入研究,只停留在“好像是”的表面上。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笔墨当随时代”,这都无形地夸大了、曲解了 笔墨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及其地位,只能是喧宾夺主。“春蚕吐丝”“流水行地”“十八描”“皴擦点染”都只是画家表现当时画境的不可缺少的艺术语言。明代“吴门四家”中文征明以细者为多,宗法赵孟頫,旁参王蒙,每于繁密中见文秀;沈周以粗者为主,其画法师承吴镇而上溯董源、巨然,笔丰墨健意态轩昂;唐寅的艺术在文人画家的风流洒脱中不乏职业的严谨缜密;优英的艺术严谨不苟,在精丽秀美中又闪现着文人画的妍雅温润。可见笔墨并非当随时代,只随画家的个性,近代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黄宾虹的“浑厚华滋”、李可染的“浓郁醇厚”都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说课稿000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说课稿000

《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 说课稿 新湖一中夏泽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高中美术选修教材绘画第三课的《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上高中的学生对于中国画多少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对中国画的欣赏和分析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对于难度较大的一些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画理、画论,还需教师的正确引导。本课侧重于中国绘画的实践知识的了解和操作,主要内容为指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中国画的墨与彩的韵味及笔墨情趣。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学情分析:由于中国画的门类多,实际动手操作又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兴趣可能不会很大,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体验中国画的题材分类及审美特征,学习中国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法,体会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貌。 能力目标:结合实际练习,使学生创造性地初步了解与掌握中国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画的练习,掌握中国绘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动手临摹或写生,体验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教学难点:中国绘画中水墨和意境的把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解决方法:加强中国画的练习,从实践中感受中国绘画的精髓。 教学准备: 教师:图片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学生:必备的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整体设计为:初步认识了解国画及诗配画——乐中体验并赏析——综合分析——终极体验 (一)初级体验 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中国画制作。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乐中体验并赏析 1、在自主实践中探究:指导学生正确执笔方法,用毛笔画线条、

_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及其当代传承

2014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4第43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No.1■艺术研究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及其当代传承 孙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笔墨问题之所以成为国画研究的老问题,实因它是国画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它不仅是国画最重要的表现语言,是画家审美情趣、绘画观念的承载体,也是分析作品、评论画家的基本尺度。笔墨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阶段差异显著,并不断完善和成熟。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将什么样的笔墨观念传授给学生,这既与国画教育者对笔墨的认识有关,与教育者的审美追求、对中国画的理念相联系,还与教育者的绘画实践相关联。当代中国画笔墨传承应本着开阔的胸襟,允许多元化的探索,探求多样化的路径。具体到教学中应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临摹为基础,以写生作为验证笔墨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画;国画教育;笔墨;临摹;写生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1-0147-05 收稿日期:2013-06-16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K007) 作者简介:孙文忠,男,黑龙江佳木斯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笔墨问题之所以成为国画研究的老问题,实因它是国画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仅以当代画坛而言,人们对笔墨就持有多种态度,其中“笔墨等于零”和“无笔墨等于零”的论争对立就十分鲜明①。在国画实践中,有人守护传统笔墨,以笔墨为最高追求,如黄宾虹、潘天寿和张大千等;有人尝试以西方绘画为圭臬,探索全新的绘画语言,如林凤眠、吴冠中等;有人中西兼收,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改良中国画,如徐悲鸿、蒋兆和等。与之相关,在国画的笔墨传承中,因了传者认识的不同,对国画中笔墨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也各有所异,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教学传承体系。[1]129—130国画专业的师生在多样的认识及教学实践与探索面前往往不知所从,不知该当何为,也在积极寻找改革的路径与方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将什么样的笔墨观念传授给学生,这既与国画教育者对笔墨的认识有关,与教育者的审美追求、对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相联系,还与教育者的绘画实践相关联。本文不仅仅分析笔墨的丰富内涵及基本特点,更在于探究当代笔墨的传承路径,这既关乎如何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笔墨体系,也关乎培养什么样的国画人才。 一 笔墨作为国画最本质的特性及最基本的绘画语 741 ①吴冠中曾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吴冠中《笔墨等于零》,见《关于笔墨的论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反对一些人孤立地评论笔墨,致使本末倒置,使笔墨成为作品优劣的标准。与之相反,张仃认为,“作为一个以中国画安身立命的从业人员”,“有责任明确表明我的立场:我不能接受吴先生的这一说法。”(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见《关于笔墨的论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关山月也提出:“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因为“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东西,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是中国画的财富”(关山月《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见《光明日报》1999年4月28日)。与之观点相近的万青力也认为“无笔墨等于零”(万青力《无笔墨等于零———虚白斋明清绘画论稿》,见其《画家与画史:近代美术丛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80—88页)。

浅谈中国画笔墨

学年论文(设计) (本科) 系(院)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美 术 学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中国画笔墨 指导教师 职称 成 绩 学号: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2)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2)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3) 二、中国画的笔墨内涵 (3) (一)气质内美 (3) (二)笔墨意境 (4) 三、中国画笔墨的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画笔墨 姓名:李姗学号:20075171039 美术学院美术学 指导教师:李小滨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与它的内在“内容”的概念变得日益难分。就我们今天的认识而言,“笔墨”既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又具有其特殊的笔墨内涵,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壮大。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中国画的魅力也在于笔墨之美,舍弃了这一点,就等于舍弃了中国画的命脉和灵魂。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气质;内美;发展 一、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它以笔墨语言为中心,又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的艺术理念,充分展示作者心灵世界最真切的个性宣泄。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他

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论文

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论文 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论文 以传统中国画的历史分期而论,晋唐是古代人物画的高峰,嗣后的画家无论宋元明清,无不对晋唐大家顾恺之、吴道子、周拥雀、 壮瞥迹凰卧是山水画的高峰,明清画山水的无不崇尚宋元;而明清 则是花鸟画的高峰,徐渭、八大、吴昌硕这些大师,曾引来多少画 家顶礼膜拜。 以上三个时期若以笔墨特性来区分,正体现了从工笔、到小写意,再到大写意这个历程。而这一大的发展趋势,竟与书法的发展由篆 隶楷而行而草的趋向是一致的,只不过书法的'这一发展过程要比中 国画出现得更早更快而已。我把中国书画发展的这一必然性规律称 之为“写意化”趋向,这种趋向其实对书画家正确的个人修炼来说,也必然是体现在其中的。 若以大的时期来区分,晋唐宋元的中国画从工笔到小写意,属于古典贵族艺术传统时期,而明清的大写意则属于平民化艺术传统时期。从古典贵族化时期到平民化时期,可以明显看出笔墨从工到写,从静到动,从单纯到丰富的变化特征。 到了“大写意”阶段,笔墨变化更为丰富,更适宜于画家在其中宣泄情感,在这点上它也最容易与现代艺术取得沟通(林风眠的画 风就很受“大写意”的影响);可是因为“大写意”在技巧和情感 协调方面具有更大的难度,尤其是画家若情感矫饰或宣泄过度,也 会制约他对客观对象的表现,因而写意画家很可能题材的表现面相 对较窄,而工笔画家则由于下笔工稳,反倒对题材表现的适应面较广。 有鉴于此,同时也为了避免笔墨过于草率失控,有时需要对“写意化”发展过度进行反向调控。在画史上赵孟??、董其昌、陈洪绶 等大家提倡的复古,其深邃用意即在于此。其实这与经济发展过热

需要调控的道理也是差不多的。正像我们不能用经济发展过热产生的弊端来否定经济发展一样,我们也不能用“写意化”进程中的一些弊端来否定写意画。 在画史上,“扬州八怪”也并非一无可取,齐白石不也曾从黄瘿瓢那儿大受启发吗?因此不宜将晋唐宋元与明清传统一刀切。正像书法中可有行草书而兼有楷意,在写意画中也可以融入工致端凝的意味。在真正的高手眼里,工笔和写意其实也是可以互为贯通的。 古人曰“目忘缣素,手忘笔墨,磊落挥洒”。到了那境界,笔墨随意挥写,无累于心。可能够到达那般境界的人毕竟太少了。

中国画笔墨的几点看法和技巧

中国画笔墨的几点看法和技巧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一、“笔墨”的本质 知道了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墨”等等一系列可能提出的问题,想来这种概念性的提问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在这里,需要大家真正清楚明了的,即如何去理解“笔墨”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技法等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也许更加重要。毕竟,形式、内涵和技法,乃一切艺术之必须。想来在这里先读几段前人关于“笔墨”的论述比较有益: “所谓笔墨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故当伸纸洒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满眼机关而取携自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也。文湖州所谓急而取之,少纵即逝者……墨滓笔痕托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势之在是也。 当代著名学者林木在其《笔墨与笔墨精神》一文中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段极富中国传统哲理意味又颇具当代完形心理学性质的笔墨观念,对笔墨的强烈的表现性作了一种深刻的概括。笔墨实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情绪气质与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时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同样,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沈宗骞也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显然,所有这些话语的脱口,无一不在说明笔墨在运行过程中对画家情绪、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精神世界存在表现性。信然,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画笔墨的存在和运用具有表现性的话,那么,笔墨作为中国画之根本,想必它本身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东西,至于它是形式的、内涵的、技巧的,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应是画家在创作挥洒之时千万记住笔墨的“用笔千古不易”和“笔墨当随时代”二者那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 第二,笔墨的形式与内涵。我们知道,形式与内涵二者并不相同,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换句话说,即它们当中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无法存在。因为,艺术就是运用某种有限的、看得见的形式去传递着那无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是故,人们才会说“内涵需要形式去传递”。至于画家们要将全部心血和才华倾注于形式,而形式却不可能直接传递出作品的内涵,却需要读者根据各自的观察和体验去领悟方可领略其中的内涵。是故,鉴于笔墨内涵是一个无限的内在空间,在这里,也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笔墨技法的运用,笔墨是中国画关于状物和传情达意的艺术技巧,笔,是指运用毛笔以勾、勒、皴、点等不同技巧,表现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墨,是指运用墨的浓淡、疾缓、干湿等,以烘、染、泼、积、破等方法,使之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在宣纸上呈现出动人的效果。 中国画笔墨的技法还讲究运笔的流畅性。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中国画用墨的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感觉其厚重而不轻薄,感觉厚而运笔薄。透明:不透明则僵化,滞气,没有活力。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浊。总之要画之薄,感觉厚,活泼、透明、灵

动、不伤笔触,每一层都有效果才是好墨。丰富:指层次复杂多变而不简单轻薄,要繁而不浊,灵透而不薄。 “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

浅谈中国画的笔墨

浅谈中国画的笔墨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一书中曾说道:“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墨必须有机结合,相互映发,才能完美地表现物象,表达意境,使画作神形兼备、气韵生动。 在唐末五代之前,中国画家们的表达方法是有笔而无墨,多用线来表现物象。晋代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六法的标准来评画作的优劣,也只讲骨法用笔,并没有提到用墨。“有轮廓而无皴法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谓之无墨”。可见那时的画家们还没有找到笔墨并用的“切入点”。是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第一个将笔墨并重。他指出用笔要灵活生动,用墨要泻染物象的立体感、明暗关系和色彩变化。自此之后历代的画家们不断地实践、探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精妙的笔墨技巧,使中国画笔墨技法日臻完美。 宋元时期的许多画家将笔墨技巧成功地运用到花鸟和山水的艺术创作中,涌现了灿若明星的绘画作品。明代中叶

以后画坛上既盛模仿之风,又单纯追求笔墨情趣,几无新意。但狂怪的徐渭却以“运笔如劲疾舞枪挥戟,所向披靡,用墨如滂沱倾泻而物象光彩奕奕”的艺术魄力独步画坛。他的作品用墨颇侈,笔力劲健,在激情奔放的同时,笔墨的块面和点线结合仍能纷纷入扣,浓淡得致,如音符入谱弹跳有声。徐渭的笔墨是天才、个性和激情的完美融合。 清代的画家八大山人和石涛是当时革新画风的杰出代表,他们笔法恣纵,墨意通灵,打破陈规,立意新奇。八大用笔严整而又放纵,用墨干擦而能滋润明洁。他能用最简练的笔墨语言表现复杂的形体。他用笔的反正转侧、用墨的浓淡焦湿以及用水掇合笔墨有其丰富的变化与规律。石涛则就唐末以来一直议论的所谓有笔有墨问题提出见解:笔墨既有作者自身的修养和功夫,同时也有物我交融的笔墨与生活的关系。他认为画家要为万象有殊、变化无穷的自然界作画,必须有“尽其灵而足其神”的“即功于化”的笔墨法。 笔墨当随时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画家们在继承中国画笔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尽情地发挥中国画的笔墨特长,探索和革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涌现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诸位大师。他们在风格迥异的艺术创作中,凝神酣畅地表达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强烈个性和民族精神。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很难将笔与墨生硬地拆开。但笔与墨毕竟是两个不同概念,如果说笔所表现的是线,墨则多用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人美版七下)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授课老师】:黄丽明 【课题】: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教学时间】:45分钟 【授课班级】:七年(1)班 【授课时间】:2016年6月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传统笔墨技法知识,尝试学习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2、过程方法:通过欣赏、讲解、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及在造型中表现的艺术情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对民族绘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写意画笔墨造型中的笔情墨趣 难点:透过作品的用笔用墨,体验艺术情趣 【教学方法】: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国画工具、示范用纸、PPT等 【学生准备】:国画材料等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5分2:25——2:30) 教师:观看动画片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动画片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学生观看 教师:动画片看完了,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是用什么工具材料画成的?同学们以前画过这种画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也跟笔墨有关。画中国画,所需的材料有笔、墨、纸、砚。你们画过这种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这个话题。 讲授新课 一、中国画的笔法及艺术情趣(5分2:30——2:35) 1、用笔法(结合欣赏、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练习) ①学生尝试练习:用不同方法画出四种横线 ②体会笔法:中锋、侧锋、拖笔、逆锋 ③学生巩固练习 2、练眼力:分析作品中的不同笔法 中国画除了笔法还有墨法,除了线条还有面积。下面,我们接着了解中国画的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