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勾画-李晔雄

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医院放疗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李晔雄

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

◆HL治疗原则

◆HL放疗靶区和剂量

◆NHL的治疗原则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照射靶区和剂量◆惰性淋巴瘤照射靶区和剂量

HL预后分组的定义EORTC/GELA标准GHSG标准

早期HL危险因素 A 大纵隔

B 年龄≥50岁

C 无B组症状但ESR>50;

或B组症状和ESR>30

D ≥4个部位受侵A 大纵隔

B 结外受侵

C 无B组症状但ESR>50;

或B组症状和ESR>30 D ≥3个部位受侵

预后分组

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D, 膈上CS I-II,

无危险因素NLPHD, 膈上CS I-II,无危险因素

预后好早期HD膈上CS I-II期, 无危险因素CS I-II期, 无危险因素

预后不良早期HD膈上CS I-II期, 伴一个或

多个危险因素CS I-IIA伴一个或多,危险因素或CS IIB伴C/D, 但无A/B

晚期HD临床III-IV期CS IIB期伴A*/B*或CS III-IV期

HD的标准治疗原则

预后分组定义治疗原则

预后极好早期HD LPHD, IA期,

无预后不良因素

单纯放疗

预后好早期HD临床I-II期,

无预后不良因素2周期ABVD + IF 20 Gy

或根治性放疗(化疗不能耐受或抗拒)或化疗??

预后不良早期HD临床I-II期,

有预后不良因素

4周期ABVD + IF 30 Gy

晚期HD临床III-IV期6周期ABVD ±放疗

(PET残存肿瘤时做放疗)

早期HD综合治疗化疗周期数研究入组条件例数治疗方案5年FFTF (%)5年OS(%)

GHSG-HD10 (2010)预后好

IA-IIB

288

287

288

287

2 ABVD + IF 20 Gy

2 ABVD + IF 30 Gy

4 ABVD + IF 20 Gy

4 ABVD + IF 30 Gy

91.2

90.9

93.1

92.8

P>0.05

96.6

96.6

97.3

96.9

P>0.05

EORTC-H8U I和II期,

预后不良

336

333

327

6 MOPP/ABV + IF

4 MOPP/ABV + IF

4 MOPP/ABV + STNI

84 (5年)

88

87

88 (10年)

85

84

EORTC H9U 1988-1992I和II期,

预后不良

336

333

327

6 ABVD + IF (36 Gy)

4 ABVD + IF

4 BEACOPP + IF

84 (5年)

88

87

88 (10年)

85

84

预后好早期HD综合治疗化疗周期数RCT GHSG HD10:化疗周期数比较

Engert A, et al. NEJM, 363:640-652, 2010

预后好早期HD综合治疗放疗剂量RCT GHSG HD10:放疗剂量比较

Engert A, et al. NEJM, 363:640-652, 2010

预后不良早期HD化疗方案RCT ABVD vs BEACOPP (3)

研究时间入组条件例数研究方案10年EFS

(%)

10年OS

(%)

EORTC H9U1988-

1992预后不良,

临床I-II期

336

333

327

6 ABVD + IF (36 Gy)

4 ABVD + IF

4 BEACOPP + IF

84 (5年)

88

87

88 (10年)

85

84

GHSG HD11 (Eich, 2010)1998-

2003

预后不良,

临床I-II期

356

347

341

351

4 ABVD + IF (30 Gy)

4 ABVD + IF (20 Gy)

4 BEACOPP + IF (30 Gy)

4 BEACOPP + IF (20 Gy)

85.3 (5)

81.1*

87.0

86.8

*P<0.05

94.3 (5)

93.8

94.6

95.1

P>0.05

GHSG HD14 (von Tresckow, 2012)2003-

2008

预后不良,

临床I-II期

727

704

4 ABVD + IF (30 Gy)

2 BEACOPP+2 ABVD + IF

87.7 (5)

94.8

P<0.001

97.0 (5)

97.0

P=0.73

预后不良早期HD综合治疗化疗周期数RCT GHSG HD11:化疗方案和剂量比较

Eich HT, et al. JCO, 28:4199, 2010

早期HD的综合治疗最少最有效化疗周期数

◆预后好早期:2周期和4周期ABVD方案相同

GHSG HD10

◆预后不良早期:4周期和6周期ABVD或MOPP/ABV方案疗效相同

GHSG HD11

EORTC H8U和H9U

早期HD单纯化疗应用对预后的影响SEER: 结果

◆NCI数据库:

26%美国人口,17个癌症登记中心

◆I-II期HL: 1988-2006

◆年龄≥20岁

◆LPHL和III-IV期除外

◆12467例病人, 51.5%接受放疗

Koshy M, et al. IJROBP, 82:619-625, 2012

SEER: 生存率

Koshy M, et al. IJROBP , 82:619-625, 2012

早期HD

单纯化疗应用对预后的影响

5年OS: 87%

5年OS: 76%

5年CSS: 94%5年CSS: 88%

早期HD单纯化疗应用对预后的影响NCDB: 结果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70%美国新发癌症病人,1500所医院

◆I-II期经典HL: 2003-2011

◆LPHL和III-IV期除外

◆27343例病人

20600例治疗选择分析, 50.5%单化, 49.5%CMT

9296例结果分析(2003-2006), 3821单化, 4797CMT

Olszewski AJ, et al. JCO, 33:625-33, 2015

淋巴瘤放疗疼痛怎么办

在人体中淋巴组织是遍布全身的,是重要的人体组织之一,要是发生癌变将会扩散到全身,对人们的伤害极大。淋巴瘤的出现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该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还可能会导致死亡。临床上放疗是治疗淋巴瘤的常用方法,但放疗过程中,淋巴瘤病人心理或生理上可出现一系列反应,疼痛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疼痛的不断加剧,会严重影响淋巴瘤病人的生活质量。那淋巴瘤放疗疼痛怎么办呢? 以前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多采用西药镇痛剂进行强效的止痛,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被发现其强烈的毒副作用及显著的药物成瘾性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烦恼。因此许多患者们都比较青睐于中医治疗,因为中医治疗晚期淋巴瘤注重转移癌灶的治疗,全面抑制癌肿则包括原发癌肿和转移癌灶同时进行治疗,防止癌细胞继续扩散转移,不仅有效的缓解了淋巴瘤晚期死前症状给患者带去痛苦,而且还增强了患者的体质,为后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临床上获得口碑比较好的中药主要是有三联平衡疗法等,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三联平衡疗法是由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根据30年的抗癌经验,在先辈们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三联平衡疗法治疗淋巴瘤,可同时将药疗、食疗、心理相结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的病人可以在短期见效。因为它是在杀灭癌细胞、消瘤体的基础上止痛的,因此具有高效性和彻底性。 【病例分享】淋巴瘤患者服用三联平衡疗法后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提高 孔祥富男52岁河南洛阳人多处淋巴癌 2012年孔祥富在一附院住院的时候,被检查出身上有瘤子,后来在洛阳的105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确诊结果是身上有一个七公分大的肿瘤,几个小的肿瘤,一共有四个淋巴癌。 后在洛阳105医院进行治疗,无明显效果后转到郑州的人民医院,无果后来医生建议到肿瘤医院,肿瘤医院建议做化疗。在肿瘤医院住院一年半,花了24万化疗期间孔祥富头发掉了好多,身体也变得非常差,体重也下降了很多但治疗效果极差。医生建议孔祥富放疗,结果放疗不到一个月就不让放疗了,说让出院。 让孔祥富很不理解,正当他发愁的时候和他住在同一个病房的病友告诉孔祥富说他就是在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吃中药治好的,当时孔祥富就决定到希福医院去试试。 来到希福医院袁希福院长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依据“三联平衡疗法”为其开具药方,于2013年开始服用中药。吃几个月的中药,然后每隔半年就去医院做一次复查,2014年再去做复查,医生说肿瘤没有了,这是孔祥富自己吃中药的亲身体会。虽然是听其他人介绍才来到希福医院吃中药,可能起初也只是抱着试试的心理,但是袁院长依据其“”中药确实有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次次的复查,肿瘤不断缩小,病情不断好转,孔祥富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切。 对于已确诊的早、中期淋巴瘤病人,应抓紧时机,全面地给病人增加营养,给病人含有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软食、半流食,尽可能利用其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多补充营养,使病人有一个较好的身体状况。健康的饮食能有效的缓解淋巴瘤放疗后疼痛。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范。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6.89/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

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镜等。 1. 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扫描。 2. 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增强CT扫描者,

恶性淋巴瘤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恶性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年) 2006年12月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D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含淋巴细胞型(LRHL)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二.分期(COTSWALDS)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III S I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肿瘤细胞(L&H细胞)表达CD45、CD20、CD79a、BCL6,Oct2+/BOB.1+,不表达CD15、CD30(少数病例CD30弱阳性),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还表达EMA、J链、CD75、及免疫球蛋白轻、重链。肿瘤细胞常被CD3+、CD57+的反应性小T细胞所围绕而形成花环样结构。但肿瘤细胞所在的淋巴样大结节基本由反应性小B细胞(CD20+、CD79a+)所构成。 临床实践中,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辅助诊断NLPHL常用抗体组合及典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45(LCA)+、CD20(L26)+、CD79a+、EMA+/-、CD15-、CD30-/+、CD3-、CD45RO(UCHL1)-、CD68(KP1)-、Ki-67+(检测瘤细胞增殖活性),背景细胞多为CD20+的小B细胞和散在分布的CD57+的T细胞。 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C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RCHL)、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混和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CHL)、和淋

外周T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诊疗规范 (征求意见稿)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1. 概述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 淋巴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NCCN2014版明确指出PTCL包括4类亚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AITL),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和肠病相关T 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 associated T-cell lymphoma, EATL)。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是PTCL中最常见的亚型。所谓“非特指型”,是强调这一亚型与已明确的各种独立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均不符合,即PTCL-NOS其实是一大组不属于已明确的任何一类独特亚型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PTCL-NOS是一类异质性疾病,在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特异性。本病属于排除性诊断,即只有在排除其它独立分型的T细胞淋巴瘤后,方能做出PTCL-NOS的诊断。本病临床表现为侵袭性病程,对化疗不敏感,易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25~45%。 2. 流行病学 PTCL-NOS是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亚型。在西方国家,PTCL-NOS占所有NHL的7%~10%,占PTCL发病的30%。而亚洲国家发病率更明显高于欧美,占所有NHL的15%~22%,占PTCL发病的50%。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55岁,儿童少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EBV感染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降低或周围环境影响有关。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4. 临床表现

肿瘤学试题库肿瘤放射治疗基础

肿瘤放射治疗 选择题 A1型题 1.对放射治疗高度敏感的肿瘤是: A(6. 2.1) A.淋巴组织肿瘤 B.结肠癌 C.皮肤鳞癌 D.子宫颈癌 E.乳腺癌 2.近距离治疗在何种肿瘤的治疗中是主要的放疗手段?C(6.2.1) A、鼻咽癌 B、食管癌 C、子宫颈癌 D、肺癌 E、肝癌 3.通过何种方法的使用可改变X线的质?B(6.2.4) A、限光筒 B、滤过板 C、改变球管电流 D、全部方法 E、以上都不是 4.在照射野边缘挡铅块可减少何种半影? D (6.2.4) A、几何半影 B、穿射半影 C、散射半影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下同能量的电子束,有效治疗深度(cm)约为电子束能量(MeV)的多少?A( 6.2.4) A、1/3~1/2 B、1/3~2/3 C、1/3~1/4 D、1/4~2/3 E、1/5~1/4 6.以下何种组织属于早反应组织?A(6.2.4) A、肿瘤 B、软组织 C、中枢神经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7.在标准治疗条件下,眼晶体出现白内障的最低耐受量(TD5/5)为:A(6.2.4) A、500cGy B、600cGy C、700cGy

D、1000cGy E、1200cGy 8.在标准治疗条件下造成永久不育,卵巢的最低耐受量(TD5/5)为: A(6.2.4) A、200cGy B、400cGy C、600cGy D、1000cGy E、1200cGy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 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 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 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 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 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 60-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 进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 高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 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简答题 1.何为放射治疗的临床剂量学四原则(6.3.1) 答:①肿瘤剂量要求准确.照射野应对准所要治疗的肿瘤即靶区;②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③射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的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的受量;④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它们接受超过其耐受量的照射。 2.简述放射治疗剂量选择的基本原则(6. 3.4) 答:放射治疗的剂量取决于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肿瘤的大小,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对射线的耐受性等。一般情况下治疗鳞癌需要60-70Gy/6-7W,腺癌需要70Gy/7W以上,未分化癌约需50-60Gy/5-6W。 对于亚临床病灶,放疗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只需一般剂量的2/3或4/5即可控制肿瘤生长。目前治疗方法多适当地扩大照射野,使其包括可能浸润或可能转移的淋巴区,待达到亚临床剂量后,缩小射野,针对肿瘤补足剂量。对于大的肿瘤,由于血运差及乏氧状态很难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人员(按汉语拼音排列): 曹君1、曹军宁1、陈治宇1、郭海宜1、郭晔1、胡夕春1、洪小南1、吕方芳1、刘晓健1、 李小秋3、罗志国1、马学军2、潘自强2、孙慧1、王碧芸1、王惠杰1、王佳蕾1、王磊苹1、王中华1、吴向华1、印季良1、应江山1、张文1、赵欣旻1、郑春雷1、朱晓东1、朱雄增3、左云霞1。 注:1化疗科、2放疗科、3病理科 2009年9月(第二版) 1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S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于淋巴细胞型(LRCHL) 二.分期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III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S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III 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结内NHL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及剂量指南

结内NHL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及剂量指南 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协作组(ILROG)现代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及剂量指南———结内NHL前言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协作组(ILROG)在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并分析目前的相关医学证据后,制定了本指南。 既往以淋巴结区为靶区的扩大野和累及野照射已经被小野照射所取代,照射范围仅包括确诊时查见的淋巴结累及部位。累及部位放疗(ISRT)是一个新的概念,本指南明确定义了ISRT的CTV范围。 对于惰性NHL,单纯放疗常作为根治手段,因此应考虑更大的照射野。为了既实现肿瘤LC这一主要目标,又降低正常组织损伤的风险,IMRT、呼吸门控、IGRT、四维图像等先进治疗技术都应使用于临床。 放疗被广泛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的治疗,而且是很多早期患者的根治手段。放疗作为单一的根治手段在一部分淋巴瘤的治疗中依然举足轻重。目前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提高了很多B细胞来源NHL疗效,并且成为了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很多早期患者以及经过挑选的大肿块、结外、分期较晚、侵袭性的NHL患者,放疗仍然能够提高LC率,在综合治疗中仍旧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大多数早期惰性淋巴瘤只需行单纯放疗。对根治性治疗

方案的晚期不良反应和存活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最重要的是:既要保证较好的长期LC率,又要尽量降低对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暴露。而且大多数淋巴瘤治疗后复发都位于先前的受累部位,而放疗对减少随后的局部复发非常有效。既往的淋巴瘤放疗指南制定年代较早,而今,现代图像学技术可以识别显性(大体)病灶,而且有效的化疗可以杀灭隐匿性(亚临床)病灶。受累野是以解剖学标志及周围未受累淋巴结构成的,以之为基础的淋巴瘤放疗指南已不再适用于现代放疗。现代放疗的重点更多在于减少正常组织受量。尽管目前仍然缺乏随机研究的证据来支持缩小照射野,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缩野后LC依然很好。 指南主要关注局限期结内NHL的成年患者,也包括晚期的大肿块及残存病变的患者。指南包含了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治疗方案。指南还讨论了放疗在晚期NHL、复发淋巴瘤、结外NHL姑息治疗等方面的应用。靶区设计原则淋巴瘤现代放疗计划的设定基于ICRU83号报告所 阐述的靶区概念,即GTV、CTV、以及由GTV、CTV外扩而成的PTV。PTV用于确定剂量覆盖范围。该方法允许直接比较诊断图像,提高了淋巴结定位的准确性。将放疗作为单一治疗手段还是巩固治疗手段,这对确定靶区很重要。当化疗抗拒而对显性病灶、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

附件5-2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 (2019年版) 一、概述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及组织。霍奇金淋巴瘤约占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的4.8%,占儿童淋巴瘤的15%~20%。其发病情况与社会经济状态相关,社会经济地位不高者通常与EBV感染相关,发病年龄相对早,男孩更多见。 二、适用范围 依据患儿临床特点,经肿物活检、胸腹水或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并经至少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病理专家会诊结果一致,按WHO2016淋巴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分型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型的18岁以下经典型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三、诊断 应当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儿童淋巴瘤的常见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

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持续的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儿童H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受累的淋巴结易于触及,典型为橡皮样、质硬而无触痛。全身症状可有间断反复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盗汗和体重减轻。部分肿瘤特征与预后相关,治疗前需进行常规检查、详细询问。90%的HL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多起始于一组受累的淋巴结,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最常见,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淋巴结区域,晚期可累及脾、肝、骨髓等。患者初诊时多无明显全身症状,20%~30%的患者可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还可以有瘙痒、乏力等症状。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及具体大小径线、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非特异的血象异常包括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以及单核细胞增多。通常活动性HL患者可能伴有细胞免疫功能缺陷,需测定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与预后相关的血液及生化检查、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血沉、β2-微球蛋白、血清乳酸脱氢酶是临床常用的预后指标。所有晚期(临床Ⅲ或Ⅳ期)或症状明显(B症状)以及复发需重新分期的患者都应当进行骨髓活检。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作者:————————————————————————————————日期: ?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 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 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

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病理医师亦可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直接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或参加淋巴瘤病例临床多学科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得相关信息。二、标本获得、组织处理与切片制作足量、合格的诊断性组织是对淋巴瘤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开展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标本获得、组织处理和切片制作等环节也因此直接影响到淋巴瘤

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勾画-李晔雄

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医院放疗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李晔雄

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 ◆HL治疗原则 ◆HL放疗靶区和剂量 ◆NHL的治疗原则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照射靶区和剂量◆惰性淋巴瘤照射靶区和剂量

HL预后分组的定义EORTC/GELA标准GHSG标准 早期HL危险因素 A 大纵隔 B 年龄≥50岁 C 无B组症状但ESR>50; 或B组症状和ESR>30 D ≥4个部位受侵A 大纵隔 B 结外受侵 C 无B组症状但ESR>50; 或B组症状和ESR>30 D ≥3个部位受侵 预后分组 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D, 膈上CS I-II, 无危险因素NLPHD, 膈上CS I-II,无危险因素 预后好早期HD膈上CS I-II期, 无危险因素CS I-II期, 无危险因素 预后不良早期HD膈上CS I-II期, 伴一个或 多个危险因素CS I-IIA伴一个或多,危险因素或CS IIB伴C/D, 但无A/B 晚期HD临床III-IV期CS IIB期伴A*/B*或CS III-IV期

HD的标准治疗原则 预后分组定义治疗原则 预后极好早期HD LPHD, IA期, 无预后不良因素 单纯放疗 预后好早期HD临床I-II期, 无预后不良因素2周期ABVD + IF 20 Gy 或根治性放疗(化疗不能耐受或抗拒)或化疗?? 预后不良早期HD临床I-II期, 有预后不良因素 4周期ABVD + IF 30 Gy 晚期HD临床III-IV期6周期ABVD ±放疗 (PET残存肿瘤时做放疗)

早期HD综合治疗化疗周期数研究入组条件例数治疗方案5年FFTF (%)5年OS(%) GHSG-HD10 (2010)预后好 IA-IIB 288 287 288 287 2 ABVD + IF 20 Gy 2 ABVD + IF 30 Gy 4 ABVD + IF 20 Gy 4 ABVD + IF 30 Gy 91.2 90.9 93.1 92.8 P>0.05 96.6 96.6 97.3 96.9 P>0.05 EORTC-H8U I和II期, 预后不良 336 333 327 6 MOPP/ABV + IF 4 MOPP/ABV + IF 4 MOPP/ABV + STNI 84 (5年) 88 87 88 (10年) 85 84 EORTC H9U 1988-1992I和II期, 预后不良 336 333 327 6 ABVD + IF (36 Gy) 4 ABVD + IF 4 BEACOPP + IF 84 (5年) 88 87 88 (10年) 85 84

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沈建箴组)

套细胞淋巴瘤 概述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ohoma, MCL)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表现的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在NHL中占约5%。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对治疗反应较差。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60岁。男女比例为2:1。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60-70%患者确诊时为IV期。确诊有赖于特征性的病理诊断。源于t (11,14) (q13;q32) 细胞遗传学异常基础上的Cyclin D1 过表达是疾病发生的机制所在。可通过IHC 检测Cyclin D1 和FISH检测t(11,14) (q13;q32)染色体易位确诊。约有<5% 的MCL患者不表达Cyclin D1, 而是以Cyclin D2、Cyclin D3 取代。 临床表现 1.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是最常受累部位,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疾病进展,如压迫周围组织和脏器,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2.肝脾肿大半数病例脾脏累及且可为该病唯一受累部位。 3.骨髓和(或)外周血侵犯疾病晚期常见,但部分病例以骨髓侵 犯为首发症状 4.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疾病晚期常见 5.其他结外侵犯结外病变较常见,可以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性淋巴 瘤样息肉病,Waldeyer环和胸膜受累。30-50%的病例可有两个以上的结外部位受累。 6.全身症状20-50%的患者有B症状。

病理 套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抗体谱:CD20、CD3、CD5、cyclin D1、CD10、CD21、CD23、CD43、BCL2、BCL6、ki-67 流式细胞术抗体谱:kappa/lambda、CD19、CD20、CD5、CD23、CD10 典型的免疫表型:CD5+、CD20+、CD43+、CD23-/+、cyclin D1+、CD10-/+ 实验室检查 1. 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2. 骨髓活检+骨髓涂片,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 t (11,14)检测。必要时行骨髓流式免疫分型、IgVH/TCR重排。 3. 生化全套(含肝肾功能、LDH、尿酸)。 4. β2-MG、血沉、CRP。 5. HBV检测。 6. ECG,必要时心脏彩超(年老患者或既往有心脏疾患或使用/拟使用蒽环类药物者) 7. 影像学检查胸部、腹部、盆腔CT, 必要时颈部CT。条件许可行PET-CT。 8. 必要时行胃肠镜、结肠镜检。 9. 怀疑CNS侵犯者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诊断要点 1.免疫表型为:CD5+、CD20+、CD43+、CD23-/+、cyclin D1+、

中国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修订稿

中国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作者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朱雄增);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林素暇);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周小鸽);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高子芬);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刘卫平);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姜文奇) 执笔人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E-mail:leexiaoqiu@https://www.360docs.net/doc/4d4224688.html,)、朱雄增(E-mail:xiongzengzhu@https://www.360docs.net/doc/4d4224688.html,)];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E-mail:kunru@https://www.360docs.net/doc/4d4224688.html,);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E-mail:naichengang@https://www.360docs.net/doc/4d4224688.html,)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 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方案(2017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所以,几乎所

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 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 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 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病理医师亦可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直接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或参加淋巴瘤病例临床多学科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得相关信息。二、标本获得、组织处理与切片制作足量、合格的诊断性组织是对淋巴瘤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开展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的物质 基础。标本获得、组织处理和切片制作等环节也因此直接影响到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于那些不适合做组织学评估(例如:严重的器械性损伤或大量坏死而导致诊断性组织

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

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 发表时间:2013-01-04T14:33:29.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张国旭陈兰兰 [导读] 目的讨论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 张国旭陈兰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核医学科 110016) 【中图分类号】R7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199-02 【摘要】目的讨论淋巴瘤检查中PETCT临床应用及表现。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 PET/CT能判断胸、颈、腹、盆淋巴结肿大,能正确地反映病变部位和范围。PET/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呈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并可直接显示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推挤侵犯周围脏器的影像。 【关键词】淋巴瘤检查 PET CT 应用表现 一淋巴结病变 PET/CT能判断胸、颈、腹、盆淋巴结肿大,能正确地反映病变部位和范围。PET/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呈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并可直接显示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推挤侵犯周围脏器的影像。HD有70%~80%累及纵隔淋巴结,主要为血管前间和支气管周围淋巴结,次为肺门、隆突下等,极少累及后纵隔。PET/CT可显示肿大或融合的淋巴结团块,有活性或有坏死区。孤立性淋巴结肿的诊断较困难,如发现有>lcm淋巴结可视为异常,但须结合临床进行判断。NHL胸部受累与HD相仿,后纵隔淋巴结受累多在NHL出现,HD少见。腹膜后,盆腔淋巴结受累,PET/ CT可表现为单个或分散的淋巴结肿,也可表现为相邻的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或肿大淋巴结融合成较大的肿块。周围结构模糊不清,血管模糊移位。肠系膜淋巴结受累不论大小如何PET/CT都易于识别。累及肠系膜淋巴结的50%为NHL,HD仅占5%。脏器周围淋巴结肿,如肝门、脾门、胰周等,PET/CT能显示淋巴结的大小、范围及相应并发症。颈部淋巴结受累,PET/CT能清楚显示其大小、范围以及对相邻脏器血管的推挤、包埋等。 二脏器浸润 肝、脾脏:尸检分期结果显示,HD30%~40%有肝脾受累,在NHL中,只有肝脏而无脾脏受侵,且肝受侵比HD多见。肝脏、脾脏PET/CT可示肝脾内低密度灶,肝脾弥漫性肿大,其内呈放射性核素高摄取。 胃肠道:尸检报告半数以上淋巴瘤累及胃肠道,以胃最多,80%为NHL。胃浸润时,胃壁显著增厚,可直接浸润到大网膜,可见不规则的“网膜饼”样肿块,病灶处呈放射性核素浓聚。 骨髓浸润:淋巴瘤的骨髓浸润较为常见,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征兆之一,且决定淋巴瘤的分期。单独骨髓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检查阳性率分别为13.5%和14.8%,两者联合应用阳性率21.1%。HD骨髓浸润率约为5%~14%,常伴有广泛纤维化。NHL骨髓浸润率约为30%~50%,但在不同组织学亚型和不同临床分期时并不一致,最常见于恶性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高度恶性淋巴母细胞瘤、小无核裂细胞淋巴瘤和各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作者以骨髓FDG摄取等于或高于肝脏 FDG摄取为骨髓浸润阳性标准,对50例淋巴瘤患者进行分析,PET结果与骨髓穿刺结果符合率为78%(39/50例),8例PET阳性而骨髓穿刺阴性,3例PET阴性而骨髓穿刺阳性。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器官,淋巴瘤患者肝脏功能受到影响,代谢有一定变异。以肝脏摄取为参照来评定骨髓浸润其准确性受到影响时,可以周围软组织为对照。由于骨髓穿刺部位大多选择在髂前和(或)后上棘。而骨髓浸润可为弥漫性、局灶性,因此穿刺部位不一定代表骨髓浸润部位,骨髓穿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骨髓浸润,有时因为穿刺所得的组织有限,也会导致假阴性。故以骨髓穿刺结果为骨髓浸润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Moog等对78例淋巴瘤患者FDG PET、骨髓穿刺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PET对恶性淋巴瘤的骨髓浸润更有潜力。骨髓浸润还要与肿瘤骨转移相鉴别。对于化疗后短期内进行PET检查的肿瘤患者,由于药物的作用,对骨髓浸润的诊断要谨慎,以免误诊。 其他:骨骼偶尔受累,可显示受累骨散在骨密度减低及硬化改变,并呈放射性核素浓聚。肾和肾上腺受侵可示体积增大、轮廓模糊:子宫等受侵时体积增大,均呈放射性核素浓聚,与癌鉴别有困难。 三结外脏器淋巴瘤 人体各组织器官分布有较多的淋巴组织,其中各脏器除可为淋巴瘤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外,还可单独发生脏器淋巴瘤,亦即脏器原发性淋巴瘤,如胃淋巴瘤、肝淋巴瘤等。还有一部分尚未肯定有淋巴组织的器官如脑、骨等,也有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生,这些都给影像诊断带来困难。结外淋巴瘤绝大多数为NHL,HD罕见。胸部:肺原发性淋巴瘤多为NHL,多表现单个肿块,缓慢生长。头颈部:鼻咽、鼻窦、鼻腔、扁桃体、甲状腺等,多见于NHL,在相应器官显现肿块,与癌不同的是,淋巴瘤常不易侵犯破坏骨骼。胃肠道:可显示胃肠腔内肿块,壁增厚。大肠原发淋巴瘤罕见。肝脏、脾脏:肝原发性淋巴瘤以NHL为主,CT可示肝内单个低密度灶,边缘锐利,瘤内无钙化。典型表现可示中央低密度坏死区周围绕以高密度环,环外又有一圈低密环,即呈“双靶征”。脾脏原发性淋巴瘤少见,病理上分3型,即:弥漫型、巨块型、多肿块型。CT示脾脏增大及脾内低密度灶,难与淋巴瘤浸润区别,后者可同时出现腹腔淋巴结肿。肾脏:原发灶非常少见,以NHL为主。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占脑肿瘤1%,绝大多数为 NHL,可单发或多发,多位于脑胼胝体附近或近中线,增强多为团块样强化,周围有水肿。脑室周围有“镶边状”增强是特征性表现。骨:好发部位为股骨或骨盆,约占50%。X线表现为浸润性溶骨状病变,有时边缘可见硬化边,少有骨膜反应,诊断标准为:①只有单骨受侵;②受侵骨组织学证实为淋巴瘤;③首诊时只有骨病变,或只有区域淋巴结受累。 四疗效评价 早期的淋巴瘤用放疗和化疗联合或单独放疗,Ⅲ、IV期的需要加强化疗。早期淋巴瘤75%~90%的病人有效,而与组织学分型关系不大。进展期淋巴瘤在新诊断的病人中使用标准方法只有不到50%可治愈。因此,对进展期的病人疗效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在治疗初期估计疗效的优点是,对顽同性疾病的早期证据可以建议改变治疗方案,如骨髓移植。早期识别化疗的耐药也能够减低治疗毒性的积累,了解治疗开始肿瘤的负荷,这些有可能改善临床结局。 初步的研究提示,FDG能够早期鉴别出淋巴瘤患者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有效和无效。在化疗结束后或化疗的初期FDG摄取状况是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1个周期治疗后 FDG阴性者,表明有良好预后,应当继续完成整个一线治疗疗程;1个周期治疗后FDG阳性者预后不好,不需要完成整个初期的治疗方案,可以随机地选择接受二线化疗或加干细胞移植。 一项FDG PET和CT对比的研究报告显示,治疗后复发者FDG全部阳性,而CT只有26%阳性,阳性预测率分别为100%和42%。在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