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初探

美学初探
美学初探

美学与设计美学的本质及研究对象

李圆圆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崔育斌

摘要: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研究美学?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通过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理解美学。设计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是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融合。对于美学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我们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学、西方美学、设计美学、本质、研究目标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研究美学?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数千年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的积累之后,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于18世纪中叶正式诞生。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 1714-1762)于1735年首先使用,其拉丁文的写法是aesthetica,鲍姆嘉通用它来翻译希腊文aithesis,其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英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或esthetics。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是随着美学思想的不断积累和美学学科的逐渐形成与发展而逐步确立的。

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分别主要从以下三种方面进行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3、从社会生活探索美的根源。

1.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探讨

1.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古希腊是西方精神的开端,是其源泉和摇篮。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希腊并没有近代意义的美学,但一些哲学思考中却有大量的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古希腊是从与“混沌”不同的“秩序”来探讨问题的,“秩序”也就是宇宙、世界和整体。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的西方美

学大师主要有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

柏拉图对于美,美感和艺术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系统的哲学探讨。他提出“美是理念”说,认为“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为美的那个品质”。柏拉图还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和“灵感说”。

“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把世界划分为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柏拉图式的恋爱起源于这个概念)。现实中的美是“美”的理式的分有,艺术美和真理隔着三层。

“灵感说”认为神灵附身于艺术家(迷狂说),是不死的灵魂前生带来的记忆(现代假想:如果克隆技术够高明,柏拉图的预言也许可以真的实现),即灵魂对于理念亦即真理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首先见过真理,然后远离真理而凭附肉体,但可以通过回忆,忘却尘世而回归天界,即达到真理自身。这样的过程便是迷狂。对于艺术,柏拉图将它看成是对于模仿的模仿。这在于现实是对于理式的模仿,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模仿。因此艺术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他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他认为“美的理式”,即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康德的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首先是人类学的。康德认为哲学的主题是:一,我能认识什么?二,我意愿什么?三,我希望什么?但这三个问题又归结到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美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其次是主体性的。康德不是从客体方面而是从主体方面来探讨美的问题。他所建立的不是关于美自身的理论,而是关于美的判断理论,也就是传统的关于美的鉴赏理论。同时他认为作为美的对象不是在于客观自身,而是在于主体判断。最后是自由性的。康德始终强调美是自由感,是自己规定自己的感觉,因此不同于逻辑和道德。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提出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指人的认识与理解力如何运用先天

范畴认识与理解源于经验的现象界;《实践理性批判》:以超越经验的整个宇宙为对象,对于特自体建立信仰,从而在行动上满足意志和自由的要求;《判断力批判》:讨论感情领域的先天原则,认为情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故审美判断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

黑格尔的美学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作为对于绝对理念的演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逻辑学,关于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第二,自然哲学,关于理念异在和外在化的科学;第三,精神哲学,关于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它自身的科学。

在美学上,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事只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只作为理念的客观形象。黑格尔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作品的“意蕴”的显现。

黑格尔的美的本质的定义里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1)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外部表现、感性形式不过是理性的显现,根源仍在理性。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时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形式都是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美的事物离开了理念,或是离开感性形式,都不能成为美。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克罗齐的美学是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根源于心灵。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论的美学。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来源是情感。否定物质的存在,在他的词汇里,物质只是材料,即心灵实践活动所伴随的情感。情感本来无形式的,经过直觉后,情感便获得了形式,继而转化成为意象,即我们所说的客观事物。从此可以看出,直觉不但表现了情感,还创造了客观事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对于美学本质的探索,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进行的大师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狄德罗。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的哲学和美学集大成者。在美学思想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其中批判的部分比继承的部分显得更为重要。他在美学专著《诗学》中,批判了柏拉图的美学观点,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美学主张,对许多重要的美学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明确提出了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模仿。与柏拉图的模仿说不同,亚里士多德从对审美实践和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分析,他认为美在于有机的整体。一个整体包括了开端、中间和终结。这三个要素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关于美感,尤其是关于欣赏悲剧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

亚里士多德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他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肯定美的事物的形式、比例。例如:黄金分割定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佳比例,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关系的知觉,就是美的。”关系是指事物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狄德罗指出美与真统一,达到了艺术既要揭示事物内在本质规律,又要反映主观思想的辩证观点。

狄德罗认为艺术来源于自然,但又超越自然,艺术美是一种理想美,是艺术家对自然进行加工的结果。狄德罗的观点是:摹仿古人是为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然,这就是要把继承古典和向自然学习结合起来的辩证思想。

1.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验证美是生活时,提出两点:第一,“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是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第二,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

2.美学中国化

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是在晚清(20世纪初)从西方经日本中介而移植到中国来的。美学的中国化进程先后通过日本、西欧、前苏联这三条主渠道实现。王国维等在汉语界使用和推广“美学”,是美学学科在中国诞生的标志。

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论的代表及观点:

(1)主观论美学:这种美学以吕莹和高尔泰为代表。主观论美学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美是主观的。

(2)客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客观论美学认为,美在客观,事物之美不依赖人的鉴赏而存在,而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

(3)主客观统一论: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认为单有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者单有人的主观心灵意识,都不能成其为美。只有当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的作用,美才会产生。

(4)社会实践论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3.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美学大讨论中, 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美学就是艺术观, 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 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

3.1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从这一关系中产生和形成起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 从一开始就是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从美学史上来看, 欧洲古代美学以研究客体的美为重点, 近代则转向以主体为重点;从艺术史来看, 古代西方艺术如古希腊艺术是模仿和再现的艺术, 而近代西方艺术则偏于表现主观的心理世界, 而中国艺术与之相反,中国古代艺术偏于表现主体, 但近代却偏于再现客体。这两种发展的趋势说明, 主体和客体的结合、表现美学和再现美学的结合, 是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古代美学和近代美学有一共同的方法上的局限, 即

都偏于审美对象属性的研究, 不同的是前者把客体作为对象, 后者把主体作为对象。而现代辩证思维的特征之一, 则在于它突破了这种对象属性的局限, 而扩大到对象与对象、对象与主体、对象与系统的关系的大范围上来研究, “审美关系说”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思维方式的跃进而提出的。

3.2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科学

持这种观点的人, 不同意把美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 而在美的生生不息和千变万化之中, 呈现出人的本质的能动性和丰富性,。我们应该承认这种能动性和丰富性, 而不是力图用一种固定的意识形态艺术来把它统一起来。论者进一步指出承认这种能动性和丰富性, 就必须尊重具体的感性事实。以研究审美经验为中心,通过审美经验来研究美和艺术美感经验是千差万的,;以研究美感经验为中心, 就是以人为出发点, 立足于人, 这样就把千差万别的东西汇总和统帅起来了。

3.3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科学这种观点

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观点。有的论者指出,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美学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 逻辑起点不同,美学的学科体系或形态也就不同。要建立一种科学的美学学科体系, 不能从某种先验的观点、原理出发, 而要从最简单、最基本、最确定的事实出发, 这个事实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从对审美活动的分析来展开美学的学科体系, 将使我们的美学理论有一个牢固的立足点, 使我们的一切结论都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为根据。

有的论者进一步通过对其他观点的评论来阐明这一观点, 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 , 这一命题则过于形而上了, 它必然超越归纳与综合, 而进入纯粹思辨的王国, 因此会忽略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 ,这一命题有一预定的前提, 即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审美关系, 其终极目的是价值判断,它最终会因为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审美主体的趣味差异而使审美关系研究的“客观性”变得非常可疑;“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这一命题中的审美经验只是反映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内在的方面,只有把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才能突破这种局限而且,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现代知识体系的众多学科, 对它进行多角度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研究。

以上,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新观点, 虽然也有区别,但也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 这就是它们都把审美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都是审美问题, 只是概括的角度或侧重的方面不同而已。所以, 纵观近十几年来关于美学对象问题的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 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的对于美的本体、美的本质等哲学问题的研究而转向了审美方面的研究。

4.设计美学定义阐释

设计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是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融合,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之美”的本源和动因、创造和表现的基本规律。它兼有功能与审美的双重属性,由于它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如哲学、美学、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机工学等多种学科,故为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若要做出一个硬性的回答或廓清;那么只能是:“设计美学”是探讨设计艺术实践的美学意义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

首先,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分支。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对设计美学的研究应当遵从设计学的基本规律,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而“设计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设计美学要符合设计中所要求的“合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双重属性。其次,设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它对现代设计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更加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最后,设计美学是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单纯的设计学和美学不能解决关于设计美学的问题,同时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交叉融合。

5.美学与设计美学研究的目标

学习美学的目的有很多,从求知的角度来看,学习美学可以给我们系统的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知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磨练我们的敏感力,为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打好基础。从做人的角度看,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思考伦理规范,让我们不仅遵守规范,而且陶冶情感。另外学习美学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性质和气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为一件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从致用的角度看,学习美学有助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等具体的艺术实践。(美学可以为艺术批评和解释提供必要的理论框架和语汇)

设计美学以设计应用为目标,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相关的美学理论支持。设计活动中审美特质所具有的特殊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设计师的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审美规律的认识。设计美学能够合理地融合设计学与美学的理论知识,寻找适合设计领域的美学基本规律。对设计美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设计的本质和设计美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当代美学》【法】马克*西门尼斯著;王洪—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西方美学名著引论》彭立勋著华中工业学院出版社 1987年

《现代设计美学》章利国清华大学出版社

自由女神像的美学特征分析

自由女神像的美学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纽约港湾的贝多罗岛(又名自由岛)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进入纽约港的船只上的乘客可以看见屹立的自由女神高举自由火炬。对成千上万个来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 【关键词】纽约自由女神像自由 【Abstract】For more than a century, stands a bronze statue of liberty on Liberty Isl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law has become a symbol of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lways an expression of lofty ideal USA people for democracy, freedom. Into New York harbor on ships and passengers can see the statue of Liberty stand holding high the torch of freedom. To USA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immigrants, the statue of liberty is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oppression of the old world assurance, Statue of Liberty has become a symbol of America. 【Key words】New York Statute of liberty Rreedom 一、女神的起源 旅游美国,必游纽约;旅游纽约,必去瞻仰自由女神雕像。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女神雕像原本来自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基础的发生了大革命的法国,是酷爱自由的法兰西人民,为纪念美国获得自由独立一百周年而铸造的, 由法国著名的青年雕塑家巴特尔地(BARTHOLDI)设计。【1】1865年,他最初提议,这立刻便得到了法国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并积极捐资,共筹款25万美元。雕像的一些庞大物件,是由设计艺术家和工艺师亲自监督装船,1886年,远涉重洋赠送给美国。在女神雕像身上,凝聚着法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旨在弘扬争取自由、维护自由的精神,所以她早已成为自由民主理想的一种外化表征。 二、女神的外观 自由女神像重45 万磅, 高46 米, 底座高45 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纪念性建筑, 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 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2】整座铜像以120 吨钢铁为骨架, 80 吨铜片为外皮, 被30 万颗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设计制作的。 女神双唇紧闭, 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 昂首屹立,神情肃穆,凝视远方,右手高擎长达12 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3】的书板, 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7.4”。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 象征暴政统治已被推翻。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 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琪一首的十四行诗《新巨人》: 送给我 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 你那无家可归饱经风霜的人们 一齐送给我 我站在金门口 高举自由的灯火【4】 这诗句岂不正是自由女神发自肺腑的心声,诊释出了她慈母般诚挚的爱心和

美感——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语文教学的美学初探)

美感——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语文教学的美学 初探) 广西马山县马山中学语文组黄大达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不喜欢学语文,已是一个大家都公认的事实。作者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找到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其观点新颖,其理论充足,其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感新的突破口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愈来愈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了,特别是在一些普通中学或是一些山区中学。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学语文的兴趣不高,上课不那么投入,课后不主动复习,认为学不学语文都无所谓。许许多多的学生都几乎精力和兴趣转到数理化等科目了。总之,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已大不如从前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导致这种后果的因素有许多,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就是我们升学率的大拼比,逼得我们的语文教师把一篇篇原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声有色的趣味无穷的文章

肢解成一条条枯燥无味的考试题目灌输给学生,把本应教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教得七零八落、教得索然无味、教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已经没有一点儿语文的情趣与味道了。这,怎能不让学生厌烦?!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夫不扎实,教学艺术不高超,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投入不够等因素造成的。 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制度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些教师能左右的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身抓起,多找一些方法来拯救自己,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磨难。我想,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也讲究一些美学的问题,大家都来探讨一些语文课的美感问题,尽可能把我们的语文课教得更加生动一些,更有乐趣一些,更有美感一些,是为美感语文。 那么,什么是美感语文呢?笔者私下认为,所谓的美感语文,就是探讨、研究语文课的美学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美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感悟语文美感的同时,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不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强加给学生,就是不把语文知识都化成太多太多的语文习题猛灌给学生,就是不把学生培养成语文的考试工具,就是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庸才,而是让学生在体验语文课美感的同时,既能体验到语文课的独特美感,也能学到

美学初探

美学与设计美学的本质及研究对象 李圆圆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崔育斌 摘要: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研究美学?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通过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理解美学。设计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是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融合。对于美学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我们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学、西方美学、设计美学、本质、研究目标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研究美学?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数千年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的积累之后,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于18世纪中叶正式诞生。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 1714-1762)于1735年首先使用,其拉丁文的写法是aesthetica,鲍姆嘉通用它来翻译希腊文aithesis,其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英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或esthetics。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是随着美学思想的不断积累和美学学科的逐渐形成与发展而逐步确立的。 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分别主要从以下三种方面进行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3、从社会生活探索美的根源。 1.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探讨 1.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古希腊是西方精神的开端,是其源泉和摇篮。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希腊并没有近代意义的美学,但一些哲学思考中却有大量的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古希腊是从与“混沌”不同的“秩序”来探讨问题的,“秩序”也就是宇宙、世界和整体。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的西方美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内容简介: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作为声乐教师,我们总会在平时的训练中忽略发声训练,甚至有许多青年教师并不知道发声训练的意义与地位,而这正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强的训练方向。 一、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众所周知,强迫去完成的事情,即使去做了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练习时,把练声当成一种兴趣远比当成任务来完成更有效果。而要把声乐练习当成兴趣,就必须先从思想上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学生抵制练声的原因,常常是因为觉得练声是一种任务,它限制了自身的卞动性和乐趣。特别是在规定情况下去练习自己不想学的东西,不仅找不到感觉,还会越练越别扭,心情急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一些自己想听的音乐,看看乐理基础方而的书籍,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练声计划变得可行

起来。此外,对于练声的目标也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不练声,等到上声乐课时,前一天才加倍练习,这样的练习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所以,在声乐练习时间的管理方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略有紧迫感的,可以让自己不断努力的时间期限,让学生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 二、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发声练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歌唱者的发声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调动生理机能发声,保证各个歌唱器官能够协调运作,这样就有助于歌唱者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让他们保持较好的发声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歌唱者必须要灵活掌握各种声音技巧,并接受系统的、有规律的、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因为良好的发声技术能够提高歌唱表现力,为优美的演唱服务。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发声状态,对日常练习中随意自然的发声习惯进行相应调整,并以歌唱时的习惯和状态要求自己,巩固自己的发声状态,将良好的状态融入到歌唱中去。明确了练声目标,自然就会达到利一学的练声效果。 三、掌握发声练习的几大要求 1.呼吸。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如何使用气息、如何控制气息。这是因为气息是声乐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着歌唱的好坏。演唱者只有充分认识呼吸的重要性,才能在歌唱发声练习中练好呼吸基本功。 喉咙。喉咙作为歌唱发声训练的关键要素,是歌唱者必须要掌握的声乐技巧。歌唱者既要学会打开喉咙,又要学会稳定喉咙。部分歌唱者在声音上这样那样的毛病都与喉咙有关,他们往往在歌唱时无法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总之,马恩的悲剧观吸收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论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将悲剧观念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深切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内在根源,在中外古今的悲剧和悲剧性文学杰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对之后的悲剧创作和评析及悲剧理论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悲剧艺术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悲剧故事为体裁的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艺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各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而中国悲剧

《鞭打我吧》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鞭打我吧》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摘要 《鞭打我吧》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的一首大家较为熟悉的女高音咏叹调。在学习歌剧作品演唱的过程中,学唱《鞭打我吧》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演唱莫扎特的咏叹调可以培养良好的修养、连贯的声音和气息。 本文以《鞭打我吧》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莫扎特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唐璜》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之后从《鞭打我吧》的曲势分析,演唱技巧分析,以及彩琳娜角色人物分析这三个方面对《鞭打我吧》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分析了其情感表达以及美学特点。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美学特点 Analysi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n "Beat me" Abstract "Beat me" is Mozart's opera "Don Juan" in a more familiar soprano aria.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inging opera, learn to sing the "whip me" is a good start. By singing Mozart's Aria can cultivate good manners, sounds and smells of coherence. Based on the "whip m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of Mozart were introduced, and then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Don Juan" creation, from "beat me" the song of potential analysis, singing skills of analysis, as well as color Lina characters analysi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whip" works for me specific analysis. Finally, analysis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Mozart; opera;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护理实施中的美学初探

护理实施中的美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5-12-15T15:48:45.64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6期供稿作者:陈立新 [导读] 承德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护理人员在护理审美活动中,即是医学美得鉴赏者,更是医学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 承德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河北承德 067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在各个方面创造美、演绎美,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护理美学是将美学基本理论应用于护理实践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观念,从护理的角度研究维护和塑造人体美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护理美的现象及护理审美规律。 【关键词】美学;健康;实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美学护理将成为护理科学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的技艺而出现。护理人员在护理审美活动中,即是医学美得鉴赏者,更是医学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广大护理工作者,作为审美的主体,应当以自觉的劳动来促使自身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丰富,为自己的职业对象---患者,积极创作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医学审美需求,从而促进其病体康复,增强身心健康。这就是研究护理实施中的美学问题的意义所在。 1、护理职业形象美 护理职业是一种崇高的事业,从事护理职业者,举止稳重,仪表端庄,显示出美的品格。护理人员日夜奔忙在宁静、整洁的病区环境中,战斗在救死扶伤的工作岗位上,肩负着护病救人的重任。她们应该是言谈文雅,举止大方,谦恭有礼,待病人和颜悦色。同时,一个有素养的护理工作者,还应当具备严谨的风度和整洁端庄的姿态,坐立端正,行动敏捷,动作轻柔,这即是护理工作的需要,也给病人带来一种精明能干,精神饱满,尽力尽责的美好的职业形象。 2、基础护理中的审美追求 2.1护理环境 医院是病人的社会,在这里大部分时间是在护理中度过的。这时候病人对环境的最大要求莫过于新鲜空气,洁净的水源,舒适的房间,有益的食物和适宜的音响和色彩,整个医院的合理布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相同,加上优异的心理护理。为了病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做到室内家具排列井然有序,使整个病房,整个医疗环境趋于和谐、协调,从而使就诊、住院病人获得心境舒展,安全有望之美感。 2.2护理工作程序化 一个有素的医疗单位,它的护理工作特别是住院部护理工作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例如护理管理者,把各个工作单位时间内所需要完成的护理工作内容,分别排列在各个工作单位时间内,并有各班护士的每周工作计划和每日工作重点,使护理工作井井有序地进行。护理工作程序化,可使护理工作一环紧扣一环,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保证住院病人在全日内,不间断地得到护理和照料。这种程序化管理,不但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这种群策群力,循序渐进的工作程序,给予病人的不是杂乱无章,而是职责分明,相互协调,井井有条,生气勃勃的审美满足。 2.3病案建立方面 对每个住院病人建立病案,是护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病人住院时,护士首先予以接待和安排床位,接着就是建立病人的病案表格,按病案规范层次装订所需的各式病案表格,以供医生和护士进行日常记录。病案建立是护士的工作,病案表格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层次性和协调性的审美要求。 2.4护理工作中的语言美 美好的语言不仅能给病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对协调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一个有素养的护士,在与患者交往中,应根据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来使用语言,通常应使用礼貌语言。例如,对年长者称老同志、老人家;对于中年病人称同志、师傅;对比自己年轻的病人称小同志、小朋友等。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走进病房自然大方,和善有礼地与病人打招呼、问候,用通俗简洁的话语准确清楚地表达操作目的,针对病人的特点,情真意切地与之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感,使病人较好地配合完成护理工作。护理用语是一种护理技能,在新的医学模式里,使护理用语加以审美规范是护理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5护理工作中技术美 南丁格尔说过:“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最精细者”。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娴熟,而且要求做到操作美,技术操作美指的是护理操作技术不仅娴熟,而且要给人以美得享受。可以想象,一位气质高雅,仪表端庄的护士,如果因技术操作不娴熟而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幸,根本无美可言,即使她漂亮无比,也不会有人感受到她的美。护理技术操作美主要表现在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要达到这样一种美的境界,必须按照技术美的标准去做,刻苦练就一手过硬的技术。护理工作如果只图操作的敏捷,而不注意手脚的轻巧,还不能全面体现美。护理工作的特点是“轻、净、静”,病人养病,要求有安静的休息环境。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动作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技术操作中胆大、心细,只有胆大不细心,易造成差错事故,只心细而不大胆,则会缩手缩脚,优柔寡断,贻误时机。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是可取的,这种统一就是操作稳健美。护理人员的敏捷稳健,沉着的操作,即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又是一种美的体现。 3.护理工作中的审美思想 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理效应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优良品质和娴熟的技能,其中护理人员具有美的内心世界起着主导作用。 护理美常寓德育教育于护理学的发展的重要地位之中,强调护理人员要以爱心、同情心使审美主体的患者心理上产生依赖和安慰;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予患者安全准确的护理;以宽容的态度理解、体贴患者,使其在和谐温暖的环境中得到康复。护理人员通过追求美、热爱美、奉献美,使护理学这门艺术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姜小鹰.护理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3.[2]王晶,王颖.心理护理与护理美学在临床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自古以来,诗与歌就是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诗作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巫术,而巫术的表现特点就是“歌”与“舞”的结合。 在我国,诗歌最早源自民间歌谣,后来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有一整套创作范式的文学体裁。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诗、歌、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汉朝,汉朝时乐府的成立,是我国古诗词与音乐艺术“联袂”的里程碑。汉乐府中收录的许多广为传唱的民歌,亦是诗作中不朽的传世精品。汉朝以后,吟诗作对、填词作赋成为一种经久不绝的文坛风气,而秦淮河畔的青楼名妓们借助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将诗词、音乐、歌舞推向新的境界。 艺术歌曲发轫于西洋乐坛,源头可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交响乐和歌剧,经十九世纪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音乐家的创作而广为人知。艺术歌曲简单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注重词与曲的结合,对歌词的艺术质量要求很高,所以西方的艺术歌曲多以著名文学家的经典诗作为歌词;第二,在演唱中音乐伴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表达主题上重抒情,侧重表现人的心理世界。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中国。五四运动前后,艺术歌曲开始传入我国,当时一大批社会知名学者、文人、音乐家都陶醉于艺术歌曲的感染力,不遗余力地介绍、传播、推广,甚至直接参与创作,诞生了一大批大受欢迎的经典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梅娘曲》等等。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更是大放异彩,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歌曲创作大家,如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等,在优秀的音乐人的引领下,这个时期的佳作《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母亲河》等脍炙人口,传唱不衰。 随着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其创作素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渐

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

浅谈《银河铁道之夜》中的美学特征 本书作者宫泽贤治(1896-1933),生于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花卷町(现为花卷市)富商家,却以家业为耻。曾担任过农业学校教师,任教四年即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外,过着普通农民生活,并致力于农村改革,亲自指导农民改良水稻栽培方法与改良土壤、肥料等。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创作,在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除《银河》之外,他还写下了诸如《风之又三郎》《渡过雪原》的童话作品和《不畏风雨》等日本国内知名诗作。 《银河铁道之夜》是宫泽贤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通过充满神奇与浪漫色彩的银河火车之旅和同样充满辛酸孤苦的现实生活以及主人公乔班尼(ジョバンニ)内心世界的体验给千千万万读者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象感悟。 本书中的主人公乔班尼,由于父亲出门在外许久未归(或传进了监狱),母亲又卧病在床,不得不以瘦小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就在课余时间打几份零工补贴家用。除此之外,他还因为困窘和弱势经常遭受同班同学的欺辱戏弄,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康帕内拉。康帕内拉的父亲与乔班尼的父亲是好友,两人的儿子也十分相善,乔班尼经常去康帕内拉家里去,看与银河有关的图书,一起玩有六节车厢的玩具火车,他也因此做了那个“银河火车之旅”的梦。在梦中,他乘着“不论哪都能去的”星际列车,在途中与他的朋友康帕内拉一起见识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修女、捕鸟人、基督教青年、一对男孩女孩、芒草、森林、沙滩等等,最终他们都在天堂站前下车了,只剩下了乔班尼一个人。梦醒之后,乔班尼又得知了康帕内拉刚刚为救人掉进河里死去的事实,整个故事就在乔班尼奔跑回家的路上戛然而止了。 关于宫泽儿童文学中的美学观点,已有诸多前人做过研究与探讨。在此,鄙人单就本书中出现的美学特征做一下简述。 一、幻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银河铁道之夜》中关于科学世界的美好想象是始终存在的,基于孩童的天真与想象力而展开的银河列车之梦即是幻想性的表现,借由这股童真与想象力而触发的梦境奇幻神秘而不可思议,令人浮想联翩。如书中第六节《银河站》所描述的乔班尼乘上列车时的景象: “突然,乔万尼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不可思议的声音:“银河站,银河站到了!”同时,他的眼前豁然明亮,就像是将亿万只荧光乌贼的光芒一齐化为化石,然后将之沉于天空之中;又仿佛是某人将宝石公司为了不让价格下跌而囤积起来的钻石,一下子给

青铜的艺术——青铜器的美学特征初探

青铜的艺术 ——青铜器的美学特征初探 青铜器,通常也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主要指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这种合金的颜色略呈青灰色,因此得名。主要包括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铜器的制作开始于夏商(奴隶社会),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阶段,阶级社会是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其他阶级或阶层被统治者这样一种形式组成的大集团,它的统治是残酷的,然而它所创造的文化又是灿烂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首山之采,肇在轩辕,源流远矣哉。”还记载说,到夏禹时期,九州进贡金属,,铸成大鼎,“凡铸鼎,唐尧以前不可考,唯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议程,入贡方物岁列已定。”从此之后,冶铸技术就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成为奴隶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所有青铜器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可以用“狞厉美”来概括,神秘、庄严、狰狞、恐怖。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为“礼器”,特点是庞大、雄伟、纹饰怪诞奇异,以显礼仪的尊严。 奴隶社会青铜工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育成期(商早期以前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鼎盛期(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即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世纪),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和更新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即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至475年)。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育成期、鼎盛期和更新期。而且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装饰纹样上各有不同。 育成期(商早期以前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前),主要青铜种类有:鼎、爵、斝、簋、鬲及武器中的戈、箭、簇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器物造型多源于陶器,部分早期铜器可以明显看出 来某些陶器形式对它们的影响,如和盉的三足,最初模仿了陶 鬶的三足,盉的造型与陶鬶相仿。造型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 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器体扁平,方中 有柔;有的呈圆形,柔中寓刚。器壁后,器体不甚庞大,趋于 实用。器物的流、柱、足、底等局部处理,既是实用要求又是 美的加工。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 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 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 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 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如早期的《兽面纹爵》,高18、6厘米。从流至尾长18厘米。流尾间有菌形柱,平底、扁体、薄壁、窄流,腹部有一扳手,下有三钉锥形足。从实用看,流用于倾注,柱据说用于做实用时的标记,扳手便于执用,三足便于放着,还有加于火炭中加温的作用,都是实用中不可缺少的。但整个器物造型又很有节奏,流很长,难使器物平衡稳立,就用尾补缀,既不碍实用,又协调了口的变化,成为美的加工,取得平衡对称的效果。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春》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对立统一规律的成功运用。艺术统一规律是一条美的规律,人类不断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美,并在日复一日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具体说,《春》的艺术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静态美和动态美、自然美和人物美、明朗美和朦胧美、阴柔美和阳刚美、音响美、味觉美和色彩美。各种美的形态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春》的美学意境,而剖析这一意境的形成却是这篇散文的审美旨趣所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从艺术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春》所描绘的各种美的形态,以求通过这种探幽索微的方式,揭开意境迷人的美学魅力的奥秘。 (一)、动态美与静态美。动态美和静态美是一对矛盾的审美范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来提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动态美是和静态美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它们分别构成一个矛盾的一个方面,缺乏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没有静态美,也就无所谓动态美,反之亦然。同时,静态美的存在可以衬托动态美的形象,动态美的存在又赋予静态美以生气活力。二者矛盾统一,水乳交融,营造一种意境。《春》一文对于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绘很多,总的来看,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句之中的动静结合。文章第二段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嫩嫩的,绿绿的”状小草碧绿柔嫩,呈静态美;可是“偷偷的钻”中“偷偷”修饰“钻”,绘小草生长悄然无声,无人知晓的动态。“钻”则写小草破土而出,顽强向上的韧劲,呈动态美。以动写静,静中带动。动静结合,各得其宜,共同表现了小草青绿茂盛的景象。这一意象(意境的构成因素之一)的成功运用不能不归功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巧妙结合。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色艳丽缤纷,百花怒放也难以觉察,这些都体现了春花的静态美。可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则拟花为人,注神入花,把静态美的花表现为一种动态美,很好的突出了春花怒放,百芳争艳的动人景象。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动静和谐统一。春花绚丽多彩,丽则丽矣,却失其生机活力,百花争艳则赋予静态美的春花以勃勃生机。这样,以动衬静,倍增美色。其美学意义上的春花美无疑与这种动静结合的审美形态密切相关。 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第二种结合方式是:一段之中动静描写紧紧结合,其效果是创造了一组颇具魅力的意象群或一种独特的意境美。《春》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一、二两面句展示春草碧绿、长势茂盛的静景,三、四两句则辅之以人和风的活动,儿童的嬉戏蹦跳,春风的柔情蜜意,均凸现了春草的柔和引人。显然,一、二句静态美的描绘是为后面动态美的活现作铺垫,而后面三、四句动态美的描绘又更增添了前面静态美的魅力,所以,动静相生,创造了一个春草勃发、儿童嬉闹的动人意境。无疑,动态美和静态美的融合一体成为这个意境美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又如《春》第六自然段更是动静结合的典范。“春,像牛毛,像花针,象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牛毛”、“花针”、“细丝”状春雨之形,言其细、亮如密,是静景。“斜织”和“笼”则别具匠心,“斜”点明微风吹拂,“织”则拟风为人,织进了人们的深情和伟力,使人们联想到,春姑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匠。柔润的春雨,轻轻地微风一旦经过她的织造组合,则一幅绚丽夺目的彩缎就跃然目前,这是动态美。“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借小草的青翠、树叶的绿亮传春雨润物特点,多是静景。“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则

纪录片的美学问题初探

纪录片的美学问题初探 摘要:作为人类基本的文化行为,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纪实功能很强的电视载体。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目前已经成为一门涵盖多学科——包括电视科学、美学、人类学等等——的综合艺术形式。因此,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在现今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真实;政论性;模范人物;生存状态 纪录片作为电视领域最具“贵族”气质的影像类型,它与美学的联姻源于它“以真实打动人心,以深度征服观众”的艺术本性。它把世间万物作为自己所关注的对象,以无可比拟的思想厚度和真实的震撼力吸引众人的目光,同时它又以谦卑的人种学态度观照万物生灵,并把最终的落脚点诉诸于人类身上。 一、纪录片的主要美学特点 电视纪录片是兼有新闻性和艺术性的一种节目形态,它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有它自己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实像的缺陷美、意向的悟性美、全像的未完成美以及纪录片的真实美、社会美、人文美。一般说来,美学似乎是个高深时髦的字眼,本不敢在这里班门弄斧,我之所以在这里用它来表达,只不过是想用它来强调,这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纪录片的美学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它一产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社会矛盾的激烈冲突、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社会结构的一再重组,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变迁,无不影响着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与思想。这种社会的激荡变迁之中,无疑,政治被长期地摆到了无可比拟的地位之上。政治对纪录片的这种种影响,使得中国的纪录片创作长期处于近乎宣传片的形态之下,也使中国的纪录片脱离了对个人的本体与意识的关注,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主要有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英勇战斗的长纪录片《抗美援朝》(第一、二部),反映中国土地改革的长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1954年上影)、记录几十万民工治理淮河为民造福的《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等。 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不再被压迫和奴役,下层人民第一次作为主体进入到了纪录片的创作范围,但纪录片所反映的这些人却不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而是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先进模范人物。纪录片也相应地产生了像《黄宝妹》《钢人铁马》《三八河边》这些作品。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纪录片与变革中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从内容到形式都走向多元化,选题视角指向生活中的普通人,注重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关注人物生存命运,表现人的生存态度、性格、状态乃至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并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刘彦成张迪妮张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摘要:美学主要体现的就是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美学的涵义。 关键词:审美关系;境界;美学 美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已成为重要而复杂的学科。作为学科,就应该有它的学科定位,也就是对应它作为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分野、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做出界定。美学说到底就是要研究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和研读,我个人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审美关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美学这门学科中应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思考的一个起点。对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而言,是它们现实、深层的存在。它决定了主体与对象彼此从属的相互依存性、相互肯定性。所以说,审美关系是美学最基本的问题。清代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我想此话大概是这一关系某一方面的恰当写照吧。 审美关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审美关系意味着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有一种深层的,对于表层的主体意识来说是一种自我超越性质的和谐与沟通。康德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曾提出“共通感”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最直接的意义指不同主体对相同对象有做出相同审美判断的可能性,继而发展到主体与对象可以发生审美与被审美关系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主体与对象的深层“共通”,才可能有现象中关系的实现。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何以可能?需要我们确认有这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审美关系,使它作为一

个理论的基础。 研究美学原理,最重要是要知道怎样去审美。审美是有审美需求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审美需求是与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的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马克思曾指出,审美活动往往发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这个观点并不否认审美需求的深沉性。在物质极端贫乏的时候,生存的主题是肉体的维持,这时,物质实践的要求遮盖了审美的需求;另外,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为审美需求的实践提供了更丰富、细致、成熟的手段,所以,在这两个意义上说,物质生产实践常常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但是,马克思还指出,仅仅是为了肉体生存的物质实践是“异化”存在,作为真正的,非异化的生存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自然包括了使主体与对象合一的审美;而且,马克思恰恰还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人能按各种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把自身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也就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型”。这种说法充分证明审美与人的本性,人的真正生存的深沉关系。 其次,把美学原理引用到生活中,我个人的感悟最深的是:美学之为美学,最主要的就在于它思考与探索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换句话说,凡是关于一种和谐、健康、自由、充实的生存状态的思想,实质上都是一种美学或至少是美学的重要资源。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相同的宇宙,置身于大致相同的生活之流中,但是,生活对每个人却显示出不同的意义,从而每个人处身于不同的人生境界中。“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①一个人究竟达到什么境界,并不是从外部看它究竟做些什么事,而是着眼于其内部的精神态度。比如,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并非一定是目不识丁的愚民莽夫,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也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题目: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课程论文 系部:初等教育系 班级:语教1101班 姓名:李玲 学号:11101260108 指导老师:戴彦老师 时间:2013年12月9日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论文提要 曹文轩是新时期以来成就比较突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在当下文坛颇有建树的学者。曹文轩非常明确地认为“美感与思想同样重要”【1】,“没有美感就没有读者”【2】。而少年的题材与视角、忧郁的审美情怀、真诚的情感价值与和谐、微妙的意境美构成了曹文轩对美感内涵的独特阐释,正是这种阐释加大了美感在与思想较量中的砝码,也构成了他的小说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意义。曹文轩小说在美学上突显的艺术特征,既沿袭了诸如自然美、和谐的中国式美感传统,又加入了带有悲剧色彩的西方式美感因素,使他的小说在美学品味上趋向于中西合璧,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 关键词曹文轩儿童文学古典美 论文正文: “20 世纪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不仅仅是因为自觉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诞生于20 世纪初,还因为20世纪是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影响下,所焕发出来的奕奕光彩:从单一走向丰富,从幼稚走向成熟。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是以教育型为主,以温情型、游戏型为辅,兼及其它。”【3】以教育为主的儿童文学,决定了它在艺术价值取向上的很多特点。这种情势下,儿童文学思潮真正关乎审美的本质被放逐了,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急于向读者宣传某种思想,不注重作品的审美品格。二是在强大的理性精神统摄下,中国儿童文学形成了朴实、稳重、故作姿态的小儿腔却最终回归教化的整体风格。曹文轩的小说努力避开这两个极端,他将文笔流淌在记忆的深处,挖掘童年的苦乐轶事,使文本具有了相当的审美品格。《红瓦》、《草房子》等作品,作者娓娓道来的是在这个背景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情节和结局的设置,将人性当中最有力量的特质从作品中呈现给读者。曹文轩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指出:“归纳思维使我们对‘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天经地义的结论的理解流于幼稚和肤浅。唯有这样,才可能在那些确实令人感叹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面前不再自愧弗如地说:‘看人家的!’”【4】。 一、以少年为题材的儿童小说。 从稍早的《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到近期的“成长三部曲”【5】——《草房子》、《红瓦》、《根鸟》,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了成年读者的赞誉。读曹文轩的小说,往往被故事中流露出的优美的人性情操、怀旧的感伤情怀和古典的审美情趣所打动。 作家笔下的少年形象是让人感动的。我们看到了虽遭人误解,仍然有情有意的细马;看到了善良调皮,总是热情助人的桑桑;也看到了曾经傲慢自负,最终在与苦难的斗争中学会坚强的杜小康;还看到了面对邪恶,不愿低头,永远正直的明子;更看到了以梦为马,拒绝诱惑,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根鸟。曹文轩塑造的少年形象,无论是细马与桑桑,还是杜小康与明子,或是根鸟,他们并不完美,但他们在成长,尽管这一过程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恰恰是这些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与变化,成功地将曹文轩作品中的人性的美好与真诚凸现出来,使我们从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的斗争中、交织中、较量中发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生机盎然的少年形象,并被这些形象吸引着,也被他们留下的真诚善良、坚韧执着打动着。 在小说中,作家对少年成长历程的准确把握与生动表述,是构成其“成长小说”的另一重要因素。作象对这一复杂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从生理的发育,情感的领悟,到人格的完善,再到精神上的成长,都有细腻的描写与刻画。作家通过对孩子们那一段段真实、美丽,但却艰难的成长历程的关注,将少年身上流动着的独特美感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二、从儿童视角上,对少年题材的关注和忧郁悲悯的审美情怀。 “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6】同时儿童的叙事角度也会对小说的叙述姿态、审美情调产生重要的影

美学的正面和负面意义

美学的正面和负面意义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正面就有负面,有利就有弊,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看待。美学同样如此。 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它让我们知道,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的提高不仅在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在于是否拥有一种审美的心态和人生观。开始学习美学时,感觉美学是一门极其枯燥的学科,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就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美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美。什么是美呢?形式美,线条美,造型美,结构美,色彩美,等等都是美。而我们在对美的特征进行欣赏、评价时,会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的情感,从而获得心灵上的美的享受,我觉得这是美学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美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充分了解和掌握绘画、音乐、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运动规律,而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掌握,能让人在生活方式上产生更大的改变,在精神上获得更多的自由。美学可以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美学不像经济学,法律等,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但这并不表明美学毫无意义。美学的正面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使人完善,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提醒人们走出狭隘的、经济的的打算,以自由的、纯真的心态面对世界。美学还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创造生活,让我们的人生散发出更多的光彩。审美是人类意识中

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如今,繁盛的文化、艺术和娱乐等都是美所盛开的花朵。美学可以对当前的生活加以反思,现在美学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美学文化活动中,而对这日渐丰富的领域加以研究和反思也是美学的意义所在。不仅如此,美学还有助于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教育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升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美化社会,美化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美是自然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而二十左右时的我们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然的一笑都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更多的美是在于一种心情,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曾被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多的外表是丑陋的,但他的心灵是美丽的,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美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