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再评价

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再评价
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再评价

殖民主义历史影响再评价

【摘要】:殖民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一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有罪恶,也有贡献。文章将科学地认识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从而分析殖民主义对历史的影响并不只是负面的,对其历史影响进行重新评价。

【关键词】:殖民主义;历史影响;评价

说起殖民主义,人们脑中浮现的尽是侵略者的凶残、暴虐,弱小民族的悲伤和苦难。许多学者也认定殖民主义无非代表掠夺、屠杀、奴役等。马克思认为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来看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他说:”英国不管干出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评价殖民主义时应以一种理智的心情、理性的心态来分析评价,应从殖民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揭示殖民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变和衰落的内在原因和规律。故文章对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进行重新评价。

一、认识殖民主义的根源

从非洲到美洲,从亚洲到澳洲,到处都留下殖民者的足迹。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1. 卑鄙手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

殖民者为了资本原始积累不惜以暴力为基础,特别18世纪之前,”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财富”因此这些学者认定殖民主义是万恶的。但是在阶级社会中,野蛮手段是不可避免的,更不能构成殖民主义评价的决定性因素。

一方面从15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地开辟市场。由于资本主义不够发展,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人类的大多数民族仍然处于相对封闭发展的自然经济状态,就使商品经济的扩张带有了浓厚的血腥色彩。采取野蛮武力方式敲开各个中世纪堡垒的大门,掠夺他国人民,实现资本积累,开辟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殖民主义野蛮征服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不可避免的历史进步方式。没有武力或以武力为后盾,它就不能敲开那些封建的中世纪堡垒的大门。这并非是哪个民族的恶意造成,而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采取野蛮方式开辟市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各封建国家不是自觉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是被征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已经没有其它历史选择。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的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协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今日的立场去评价几百年前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另一方面,野蛮手段并非一直伴随着殖民主义。从整个殖民史可以看出,

浅论司马迁的历史写作方法

浅论司马迁的历史写作方法 浅论司马迁的历史写作方法 中国是一个热爱历史的民族,具有强大的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诸如《春秋》、《尚书》、《国语》、《世本》等史学著作,这些历史著作,或以国为别,或以年为纪,或如《世本》仅录黄帝以来至春秋帝王公卿士大夫之世系,不得不说皆是零散破碎的历史著作,且尚无一套完整的历史写作方法,体例上也无一定之规。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有汉代经学家以为亦属史书,现在看来不过是诸子为了论证个人观点而援引的例证,虽有一定史学价值,但并非专门历史著作。而对历史有了专门记述和研究方法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出生于一个史学世家,因此司马迁有着很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是一位精通天文历法及道论的史家,尤为推崇道家学说。也因此,司马迁受其父影响,理论基础虽兼采百家,但以道家为重。他在《自序》中引用其父《论六家要指》曰:“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而说到道家时,则多溢美之词:“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可见其学术思想。也难怪班固说他“先黄老而后六经”了。 另外,司马迁早年游历名山大川,参察风俗,访问古迹,采集传说也为其《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体例上看,《史记》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体裁,以人物为历史主体书写历史,即是所谓的纪传体的体例。司马迁的最大功绩,也在于这种崭新历史写作方法的创立。 然而,纪传体的历史写作方法,以今天通史写作的标准来看,着实割裂了各历史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缺少史实的联系,而将历史看做是历史人物的生平家史。纪传体天然有助于研究个体命运,而缺乏对于大历史的`关照,因此也难以从中找寻到社会历史变迁的规律认识。而《史记》所着重记录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因此不得不说,这种体例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纪传体的开创,无疑是天才创举。 但是,正因为体例的缺陷,才更凸显出司马迁的过人之处。《史记》游离于帝王家史之上,不在意个人琐事而重视

对传统史学的历史观的认识

对传统史学的历史观的认识 任大卫 历史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长青的学问。历史学之所以长青,固然以其深厚扎实的学科底蕴为基础,但不断创新的史学理论、研究方法给学科注入的持续活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史学理论对于历史研究、历史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探讨历史研究理论方法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关于历史规律的揭示、关于主体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整合等,是史学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和根本依据。离开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过程论的解说,史学理论将无从谈起。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史学意识产生了. 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史学意识产生了. 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史书的表述, 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史书的表述,史书的内容与形式,史学的性质与作用, 书的内容与形式,史学的性质与作用,史家自身修养的认识, 自身修养的认识,史家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使之不断丰富与发展起来《周礼》称“史掌官书以赞治”,这里的“官书”虽非专指史籍,但必然包括历史文献、历史记载在内,正如柳诒徵所说的:“由赞治而有官书,由官书而有国史”。从“赞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史学,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辅助政务的宗旨,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与生俱来的重要特点。而春秋时楚庄王的大夫申叔时论教育太子事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即已包含了十分明确的以史鉴戒和以史教化的思想,并提出了史书有着“耸善抑恶”的作用。以史为鉴戒,就是要根据史书对善人善事的褒扬,对恶人恶事的贬斥而加强道德修养和行为的规范;或者是从历史记载中吸取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制定和修正政治举措。唐太宗所谓“将欲览前代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鉴”,即为此意。读史、习史吸取鉴戒的观念,成为古代公认的思想准则,在史学和政治上均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私家修成的史籍。私家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史家著史以用世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扬。《左传》明确地指岀:“《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随着孔子的圣化和《春秋》被奉为经典,惩恶劝善的宗旨成为史学理论中不可置疑的原则。唐代刘知几指岀:“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这里,史家和史学已不仅仅向政界和社会提供鉴戒素材,而是具备了高屋建瓴地指导政治的主动地位。以史教化的观念是以史鉴戒和以史惩劝的延伸,教化的内容大体不出鉴戒和惩劝的范围。但教化宗旨的实施则有着新的特点,一般是由史家与统治者联手,自觉地将教化用意熔铸于史著之中,最终达到辅治的目的。教化的对象也突破了申叔时那样专指太子等一类人物的狭窄范围,而拓展为整个社会。如唐玄宗接受裴光庭编修《续春秋传》的提议,即将“正人伦而美教化”作为宗旨,明宪宗认为史书“劝于为善,惩于为

关于殖民主义教育的问题

关于殖民主义教育的危害 自从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每个城市都去学习香港,变成香模式化的教育制度。全面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全面推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汉语为第二种语言的殖民主义教育制度。造成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和社会危害。 1.以英语为主语的文化教育,国人在中国大地上以讲英语为荣,以讲汉语为耻的思想和思维占据着教师和学生的 灵魂,国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效果不太 理想,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没有障碍的人不多,大部分人 在用英语交流和思考时头脑进入一种障碍性的交流状 态,思维进入慢节奏状态,在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时陷入 语言障碍,影响人的头脑的反应速度,有时候就是被人 骗了而没有反应过来,从而造成很多间接和和直接的经 济和政治的损失。 2.全面实施的是奴隶社会一样的殖民地政策,国家里的主人不是中国人,是英国人和美国人,每个中国的领导人 都要拿着中国打工妹赚来的血汗钱去进贡给外国领导 人。汉语成了下等语言了,汉人成了下等人。中国已经 被世界列强瓜分的感觉也是不好受的。 3.全面实施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危害性已经慢慢的显现,人民生活并不富裕,每个人一辈 子只能求温饱,一辈赚钱的结果就是付了房子的钱、付

了医药费,到头来一辈赚的钱不够自已一个人花的,到 死了以后还是要负债累累的。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造成社会的道德衰退,伤风败俗的事经济发生。教师到 得抄袭论文,学术水平很差,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思考。 一个教师一天写不出两句话来。 4.每个城市都向香港学习,到处游山玩水,红灯区,妓院,妓女到处都有,社会道德观念严重破坏,不负责任的性 行为,无耻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经常性的想勾引女学 生,导致学校的语言和文化全面的坠落,犯罪率直线上 升。 5.全面的学习香港模式,全面推行城镇化的管理模式的危险是粮食生产严重不足,靠进口粮食度日,粮食生产不 能自给自足。

《史记》所有“太史公曰”——司马迁评论部分

《史记》所有“太史公曰”——司马迁评论部分十二本纪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五帝本纪》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夏本纪》 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 ——《殷本纪》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秦灭周。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周本纪》

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秦本纪》 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及殷夏之闲微散。至 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曰: 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 纵欲,养育宗亲. 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 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 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子婴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绂,车黄屋,从百司,谒七庙. 小人乘非位,莫 不怳忽失守,偷安日日,独能长念却虑,父子作权,近取于户牖之闲,竟诛猾臣,为君讨贼. 高死之后,宾婚未得尽相劳,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脣,楚兵已屠关中,真人翔霸上,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郑伯茅旌鸾刀,严王退舍。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 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纪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1

从《史记》中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摘要:《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在笔下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司马迁将其主张的政治思想融入其中,直接或者间接地表明自己对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的看法。本文将从“崇尚德治,反对暴政”“主张顺民之俗,颂扬无为政治”“反对分裂割据,颂扬秦汉统一”“认同天人感应,肯定人事作用”四个方面来阐述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政治思想 司马迁在我国古代是最有创造天才的历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有着坚强的毅力、崇高的人格和卓越的史才,所以在两千多年前就“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融汇百家学说、各种知识于一编,将各种文化典籍整理编撰为一部历史著作,即纪传体《史记》。《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历史哲学,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是伟大中华人格的凝聚,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司马迁在《史记》上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辅助,他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史记》。纵观《史记》,我们可以体会到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基本倾向是倡导儒家的“仁政”为本,辅以道家的“无为”为表的统一体,同时对于阴阳、名、法、墨各家也兼收其长,扬弃其短。这在《论六家要指》中有着明晰的阐述。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融合儒、道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料,而且更主要地是总结历史经验“自古志镜”提出的。所以,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属于经世致用型,而不是思辨理论型,他既不是儒家,又不是道家,而是升华历史经验自成一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崇尚德治,反对暴政 在司马迁笔下,“德治”与“暴政”是相互对立的,作者的褒贬倾向特别鲜明。在《太史公自序》中将古圣先贤禹、汤、文、武称颂为德治之君,说夏禹“德流苗裔”,周文王“德盛西伯”;而对于夏桀、殷纣、周幽王、周厉王,以及秦始皇、秦二世这些君王,贬抑为“暴”。司马迁用这一政治观念模式总结历史经验。在《夏本纪》中,他表述“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叛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在《殷本纪》中表述: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女,……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而周文王“修德行善”,诸侯多叛周而往归西伯。古代“虞夏之兴”,“汤武之王”,因修刃行义,“德洽百姓”;而桀、纣、幽、厉之亡,则是因暴虐不仁。中古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仁义之本。近世楚亡汉兴,也因“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汉兴百年之间,“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着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所以司马迁明确地宣称,他写作《汉兴以来诸侯王表》的目的,就是“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形势虽强,要之以仁义为本”。 司马迁崇尚德治,反对暴政,但并不排斥“法治”,而只是认为“刑法”不是治政的根本,不能带来太平,更不应酷烈。循吏、酷吏两传序论对照极为鲜明。《循吏列传·序》:“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酷吏列传·序》:“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很显然,司马迁认为暴力和法,是治政之“具”,不可缺少。但“具”只是手段,不是政治的目的。“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这才是目的。为政之道,是以“德治”导致天下太平。 “德治”是儒家政治的根本。“德治”也就是“仁政”,出发点虽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具体内容却是轻徭薄赋,主张节制对人民的剥削,缓和阶级矛盾。这一政治理论基础是“民惟邦本,本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 作者:郭婷 [摘要]历史人物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与研究相关历史。笔者探讨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和理论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历史人物科学的评判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鉴定,更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别优秀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 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需把其放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评价。历史人 物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代表的阶级利益,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当时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 于人民群众的福祉,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以对毛泽东的评价来简要介绍 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关于毛泽东,古今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不断揪住毛泽东在探 索社会主义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放,认为他的过大于功,这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评价在很大程 度上有失客观性,以至于古往今来很多人对毛泽东有太多飞误解,而忽视了他应有的贡献。但 邓小平曾对毛泽东做了最公正的澄清“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历史的 复杂北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的、科学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 人物”。 一、历史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唯心史观强调英雄史观,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漠 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宿命论的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客观性的特点。唯物史观,特别是关 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原则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去评价,唯物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根本的首要的就是历史分析法。 1、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没有脱离整体而存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亦是如此。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单单是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孤立的、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一叶障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 泽东是犯了错误,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定会纠正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但我们不能把 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个人品质上。我们应综合的看待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错误不 能归结为个人的错误,同时是受到林彪、江青、“四人帮”等因素的影响,况且人非圣贤。我 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司马迁汉代史学

司马迁汉代史学 汉代经文的大同路线,三代历史经验的辩证综合,形成关于中国制度 孔子理想在新时代的重构,好的政府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革命+井田+封禅+擗踊(天子临雍讲学)+灵堂(天子来咨询三老)……(6项) 国子监和孔庙配合——中国制度的形式,董仲舒“小康”的实现,而不是“大同”,失去了民主议政的含义 对汉代思想的发明,古人在小康之时中,不能自觉大同的理想。 司马迁的史学——史官设计,但汉代前没出现独立的史学,以前是放在目录学,编目分类规到系统中去,对社会、政治、人事的理解来分类,一般按六义(六经)。司马迁的史记算在春秋这类理解,六经皆史,史也是经,春秋经的地位。 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精神上是继承孔子作春秋,形式上是对六艺的整理,熔铸六经成就了纪传体的体裁。 Eg本纪——编年体(春秋一体的特点); 列传——第一篇伯夷叔齐(隐士)show讲我的列传精神,看待历史人物中寄托理想,历史对人的看法不是说功业大小,而是寄托的人格精神,只要有精神就可以成为人物,应该表彰历史中被湮没的精神,多元化的。坚持自己选择和认定的价值观的态度,可能不会富贵显达,但对于历史是会有贡献的。 世家 表——把复杂的人物、时间、大事……做成表来说清楚,年表…体裁的创制 书——历代创制的整理编排(描述制度变化能看到历史变化的重大环节) 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通”的概念很重要,中国人讲历史一定要贯通的讲。中国史学的追求。和周易历史观有关。“往来不穷谓之通”,遇到困境挑战时(穷),通过变化(变),来继续发展下去(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服务于自己历史的存在。历史意志,自己在变在成长。这也是中国文明连绵千年不断的原因,变化的主体还在,源自中国对历史的经典化,把未来历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 损益:制度损益的精神,承弊易变,道德敏感支撑,有清明的状态,并不是价值好制度就好,制度永远是价值的有限承载形式,要不断调整,改变,制度的有限化。历史和天道一样是自然地扭转,周而复始。(承弊易变,使人不倦,得天道) 要成为人物,要坚持成为我们自己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真正的富贵显达。——看的历史长河中自己的位置,历史感是生命感的依托。断灭的世界,历史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列传中要书写的人物。 史学:无论是孔子作春秋,还是司马迁写史记,都是私家著述。(虽然都是国家史官,但属私家行为) 司马迁的史记是后世楷模 勾勒事情发生的原始本末,传记是人参与的,结合纪传和史料,需要自己通过人物来勾勒。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考虑特定的时空,全面评析 一个历史人物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是既定的,也是历史人物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拿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背叛革命,选择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不是选择走共产党这条道路?蒋介石原来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联俄、联共、联农的政策,也曾熟读马克思主义,但是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我认为这与蒋介石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是分不开的。但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列强的控制一下,而摆脱他们的控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作为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他不敢挑战权威,他不具有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为列强所不容,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有利于他的统治。当然这还与他的“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相容”的观点相关。 视人物为有机体,整体论述 历史人物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己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他的思想多么的变幻莫测,他仍是他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历史人物的不断变化性是因为自身存在着矛盾性,自身包含着善和恶的品质。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自己思想斗争的结果。随变化无常的时空条件,一个历史人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发扬自己善的品质或发展自己恶的品质。比如说蒋介石原本一直反动,但为什么在西沙海战时帮助解放军?1974年,

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使西沙海军舰只顺利通过,以免因绕道而贻误战机。这个故事说明蒋介石虽然反动,但是国家一直在他的心中,在关键时刻能撇开政治偏见,这便是他的善的品质战胜了他的恶的品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虽然具体评价历史人物每个活动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认真分析,草率鲁莽不是搞学问人的态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

对史记的评价

对史记的评价 汉代 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唐代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 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明清 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

英国的殖民主义

英国的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一种侵略扩张政策。具体地说,就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弱小民族进行压迫、奴役和剥削,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凡是遭受资本主义强国直接地、全面地统治和支配,完全丧失了主权和独立的地区,叫做殖民地。对于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财政、经济和外交都处于从属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叫做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大国宣布它们对殖民地享有宗主权,所以又把它们叫做宗主国。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的殖民主义开始产生。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殖民掠夺通常由政府授予特权的贸易公司进行。当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老牌殖民国家称霸海上时,人迹罕见的北美东岸成为英国最早的殖民活动地区。,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东岸共建立13个殖民地。随后英国先后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及大胜荷兰三次对英商业战争,取得了海外扩张的优势。18世纪,英国同法国争夺殖民霸权且大获全胜,英国殖民地大为增加。从此英国登上了殖民霸主的宝座。 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 成为世界工场,在海外贸易和财政金融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开始了工业资本掠夺殖民地的时期。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用初期那种纯暴力抢劫和屠杀的办法,已经不适应了。于是,他们就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以商品输出作为殖民剥削的主要手段。后来,资本输出又代替了商品输出,成为

剥削殖民地的主要形式。亚非拉以及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国不满足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不仅要中国赔款、开辟通商口岸,还割去了香港(1842)和九龙半岛界限以南的土地(1860)。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为了加强统治,于1858年撤销东印度公司的行政大权,将印度改为直辖领地等等。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逐步丧失其工业世界的垄断地位,但资本输出和殖民扩张仍然领先。到20世纪初,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其中英国所占份额最大,列宁称英国为“殖民帝国主义”。 在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夺取了德国绝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并在战后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将其纳入帝国领域,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英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殖民强盗的累累罪行,造成了被压迫民族对殖民主义的深仇大恨,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愤怒反抗,从殖民主义的铁蹄踏上亚、非、拉土地的那一天开始,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战后,特别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引起了殖民体系的深刻危机,殖民主义日落西山。在英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内,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并取得程度不同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冲击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今天,英国绝大多数的殖民地、附属国已取得独立,剩下的已屈指可数。

论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论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以柬埔寨、新加坡、越南为例摘要:在近现代历史上,东西方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性和建设性,征服和掠夺是主要方面,但殖民主义者大都在客观上促使东南亚国家迈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殖民主义,东南亚,破坏性,建设性 自15世纪末欧洲人开辟了到达东方的航线,确切地说,自1511年葡萄牙人越过印度洋,占据了马六甲之后,东南亚的历史就中断了自己原来的正常进程,改变了发展方向。到了现代,日本殖民主义的侵略又给了正在努力挣脱殖民枷锁的东南亚人民以最后一击。那么,殖民主义到底给东南亚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对于殖民主义统治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一般作一分为二的评价,既看到其罪恶的一面,也应肯定其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论到亚洲的殖民主义,则认为殖民主义者有“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大多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新加坡、越南等,曾长期以其北边巨大邻邦中国的儒家体系为模型建立政治统治,并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内大量借用中国的事物,所以他们与西方扩张的冲突同中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也被殖民主义者突然和强势闯入他们从前封闭的世界所震惊。与中国的情形一样,他们尊奉儒家的皇帝和官僚体系,抵制入侵者的失败给他们带来了耻辱,并最终导致古老的文明生活架构体系完全崩溃。“像在中国一样,这种崩溃导致了针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暴力革命以及对一种可行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探求。”① 而在这之中,西方殖民主义者大都在客观上促使东南亚国家迈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 而日本东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短暂征服则一度破坏了东南亚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西方殖民主义客观上的的建设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是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此时,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主要的剥削手段,这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时期。在这一时期,殖民列强已将世界各殖民地瓜分完毕,并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进入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国家已基本上将整个东南亚地区瓜分完毕。除暹罗(泰国)以外,东南亚国家均已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保护国。 首先,不可否认,殖民主义统治的过程充满了暴力和侵略扩张,是以“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毫无进步可言, 有的只是消极的影响, 这主要 ①(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M].中华书局,2006,4.

司马迁对人类的八大贡献

司马迁对人类的八大贡献 没有司马迁撰著《史记》,就没有东方文明。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早在两千多年完成的《史记》,是一部搏大精深、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魄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巨著,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史记》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郭沫若先生认为他是孔子之后的另一位文化巨匠。这里仅以他对人类的8大贡献作些介绍,以飨读者。 一、“成一家之言”的世界历史之父 司马迁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世界史学史中不可多得的历史学家。他主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第一个字就是“究”。他是把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将史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科学实践活动。他为撰写《史记》曾广泛收集原始材料,并注重实地考察,详细勘辨真伪。所征收的古代典籍,仅标明书目的就达80余种,还参阅了大量的宫廷档案。如关于黄帝,历代有种种子虚乌有的传闻和神话。但司马迁则以详实广博的野外考察材料为依据,力破旧说,大胆提出了黄帝是人,作出“黄帝崩,葬桥山”的新论断。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生产、生活、宗教、自然为一体的以人

物活动为中心的历史。他另一可贵之处,是发现世界各民族的交流是一个客观事实,奉献是共同的,影响是相互的,所以,他又写了许多与汉朝帝国有关的其它地区与民族的历史。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言:“即以世界规模研究中国历史”。史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需要批判精神、实践精神和理性精神,而司马迁恰恰在三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 二、超前思维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市 场机制”的论述。首先他在《货殖列传》、《平准书》、《河渠书》中认为: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和国外通商。用太史公时代的语言概括,叫做“无为而治”──用我们当代的经济学理论来类比,就是主张发展市场经济。司马迁强调国家不要过多的干预经济,让经济规律自行调节经济。这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宏观管理思想,在当时绝无实现的土壤。何况汉初“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的时代早已过去。 两千年后的今天,欣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求富的义与利观念,在当前改革开放中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诸如发展生产,多种经营,广开求富之路;而后要进行教化,不做奸富之事等等,都是十分可取的。

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 进步历史观 ●唐代的刘知己在谈到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应具备的条件时,提出了史学`史才`史识三项。 学,就是学问,指的是占有材料;才,就是才气,主要表现于写文章;识,就是见识,指分析鉴别的能力,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 ●一: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他十分重视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并努力寻 找`发现其发展进化的规律,也就是如司马迁自己说的“通古今之变”。 ●《货殖列传>:“《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 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六国表序》:“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 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平淮书> ●改变钱法,卖官爵,卖复徒法,官卖政策,强制征商等. ●宋代的黄震:“武帝五十年间,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沸四海而为鼎,生 民无所措手足。迨至末年,平淮之置,则海内萧条,户口减半,阴夺于民之祸,于是为极。迁备著始终相因之变,以平淮名书。” ●明代的茅坤说:“《平淮》一书,太史公只叙武帝兴利,而其精神融会处,真见穷兵黩武, 酷吏兴作。败俗愤事,坏法乱纪,俱与兴利相为参伍,相为根柢。故错综纵横,摹写曲尽。”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司马迁把这种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了民族问题 的研究领域。

历史观之民族观 ●他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反对互相残杀侵略。这种进步的民族观是前所未有的。 ●〈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秦本 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对汉武帝以贪欲扩张为目的不断对边疆兄弟民族发动战争十分不满。 ●在西南夷`大宛`朝鲜等列传中,揭露了汉朝统治者所以发动这些战争的肮脏目的,批判 了他们所采取的那种卑劣的手段,赞扬了这些被侵扰`被掠夺的兄弟民族所进行的坚决抗争。同时也列述了这些不义战争给汉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进步历史观 ●司马迁重视经济,重视分析经济问题对社会问题的决定作用。 ●《货殖列传》:“《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吃 用钱)虞不出则财篑少,财篑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能与,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襁之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 ●“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 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西方殖民主义

西方殖民主义 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看法 殖民主义的界定 在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系统的阐述之前,有必要清楚的认识何为殖民主义以及认识中的关键点。由于现今史学界对殖民主义仍然没有一个令诸家都认同的定义,本人限于能力,暂时也提不出什么有见地解释,故此将各主要辞典和一些著名史学界人士的解释列举如下: 1. 西方学术界对殖民主义概念的基本看法: 据较权威的第三版《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的解释,殖民主义这一词条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殖民主义是这样一些政治、经济政策的综合体。依靠这样的一些政策,某个帝国能够保持和发展对其他地区和民族所进行的控制。其二,殖民主义指的是在获取和维护殖民统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概念。《牛津英语大辞典》对殖民主义的解释有着相类似之处,它也认为殖民主义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与殖民地事务相关的管理方法和行为,以及与某一殖民地的基本特征相联系的观念和做法。二是指殖民体系和殖民原则。现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常常带有贬义,把它看成是一种借助强大的国力,对小国或弱国进行剥削的政策。 由于词典在对特定的词语下定义时往往从词义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所以尽管比较全面,但是却不够精确,不能够与词语的背景很好的契合。在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西方史学界的观点和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是以《全球分裂》的作者斯塔夫里亚诺斯为代表,它是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的,认为殖民主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看来,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活动从帝国一隅扩展到国际规模的产物,并包含改造殖民的社会使之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成分。”但是殖民主义并不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殖民主义不过是帝国主义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帝国主义者的本性是谋求最大经济利益当宗主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直接的、有形的控制比间接的、无形的控制更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去采用殖民的手段,建立殖民政府,直接的操纵、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同样只有宗主国的经济文化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得其能够独立的对外围地区进行开发;或者是外围地区的民族主义势力使得直接统治不可能存在下去的情况下,才可能采取进一步的统治形式,即间接的非正式的统治。 其二,关于殖民主义概念的另一种见解存在于长波理论中。该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帝国主义、重商主义、保守主义的兴衰都存在一个长期波动的历史周期性过程。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商镇中学刘丹军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题之一,在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如1985年高考题对李鸿章的评价题;1992年“杨贵妃”题;1995年秦皇、汉武三大事迹比较题等。笔者从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出现的这类题目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总结整理,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现诉诸文字,以飨同行。 一、评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②经济上: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评述近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那拉氏、袁世凯等也可用此法。如林则徐事迹可分为禁烟、抗英、学习西方三大类。李鸿章活动也可分为三大类: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③投降卖国: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世界近现代史人物也可用此法评述,如评析拿破仑可分为 ①政治野心家: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法国政权; 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②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略)。 ③资产阶级军事家:a、发动带有反封建性的战争,多次打败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b、对英、俄战争带有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的一面;c、对埃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战争是侵略性战争。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0课司马迁历史评价

司马迁历史评价 汉代 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元 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第一篇: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 ——基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 说到史书,《史记》不可不谓之经典。如果读史不读史记,也算枉读。因此本次读史活动,我选择史记为我研读的对象。除去表、书外,史记中12篇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30篇记载功臣诸侯等的世家,更有69篇记录形形色色人物的列传,上至君王,下至游侠,司马迁毫无偏心,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气势恢弘大气,纵横一生时运笔潇洒撰写轮廓,专注一事时细致柔腻,突出细节,刻画得让人犹如亲临现场,置身当时。读之趣味横生,加之其文笔妙笔生花,史中离骚,完全不会使人倦乏。然而,最最让我感慨万千,也是我们读史最应关注和学习的,还是蕴藏其中的,史者本身的历史观。所谓读史如明镜,以古鉴今该是如此。以下本文将剖析司马迁的历史观,从而得出我们今天为何读史的结论。鉴于《史记》本身太过恢弘,我决定截取其中《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来进行分析,防止过于概括虚空。 关键词:历史观 史记 读史 一、成败观——不以成败论英雄 似乎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的观念就根深蒂固于中国人的观念里。尤其作为史官,领的饭票为做事,为唱赞歌是很普遍的事情。然而,

司马迁笔下与汉朝高祖争锋的项羽却是顶天立地的形象。司马迁从未因他最终失了天下就丑化他,恰恰相反,司马迁甚至把他列入到本纪一卷中记载他的事迹。如我们所甚至,列传是记载帝王身份的事迹的。而项羽不仅争天下失败,而且在其极盛时也只是自号“西楚霸王”,并未称帝。然而位列本纪12篇之一不得不说是司马迁对于他人格力的欣赏和他抗秦促进统一功绩的认可。这就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观。同样的还有陈涉世家等,司马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对于那些失败者未加轻易鄙薄,对于他们的历史功绩一一认可,把他们的历史身份拔高,表现了自己对他们的肯定,也显现出他灵活的思路,开放的胸怀,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站在高台上俯瞰的历史心胸。 细看项羽本纪中怎样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项羽本纪》中最浓墨重彩的几件事迹我认为有义战斩宋义初立威信、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树立威望、垓下之围英雄末路。 义斩宋义是他初立威信第一步,惟其如此,他才做到上将军的位置,在项梁死后收复他的部队,才能不再屈居项梁从属的位置,他这一番锋芒初露精彩万分,让人为之喝彩。斩上将军宋义的前提是宋义作为上将军却不执行援赵灭秦的任务,鼠目寸光地认为作壁上观等秦军与赵军两败俱伤时收渔翁之力,并以“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来否定项羽远见秦军吞并赵军会更强大不可收拾不如现在援赵合力灭秦建议与其高瞻远瞩决策的能力。如果任由宋义旁观下去,不仅他们楚军陷于危机,而又跟从一个昏主的软弱。但项羽岂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夫以次将军之身,义斩上将军,收复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