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

高教研究资料2013年第11期(总第311期)

本期要目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近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在美国、加拿大,甚至在英国和中国,MOOCs已经成为媒体、企业、教育机构以及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例如,美国之音“教育报道”栏目曾在去年报道过许多关于MOOCs的新闻;在英国,《MOOCs和开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白皮书(Yuan&Powell,2013)一经发布便引起英国高校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在中国,以李青、焦建利、吴维宁等为代表的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也开始介绍美国的MOOCs运动。

MOOCs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强调能够提供免费开放的、前沿性的课程,这些课程能够降低高等教育成本,并很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现存模式的瓦解。正因为这一点,一些顶尖大学开始建立开放学习平台(如edX)并将其课程放在网上。新的商业运作也逐渐启动,例如Coursera和Udacity与一些有名的大学合作,提供免费的网上课程或者收取小额的颁发证书费用,但这些证书并不能等同于这些大学的学分。皮尔森(Pearson)和谷歌等一些大公司也计划进军高等教育,其计划的一部分就是倾向于采取基于MOOCs的方式。英国开放大学也成立一个新的公司——Futurelearn,旨在将英国著名高校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推向世界(Futurelearn,2013)。

从开放存取到开放教育资源,再到最近的开放网络课程,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加入到“开放”运动的行列。例如,2009年启动的英国开放教育资源计划,成功地开发了一大批免费开放的教与学资源,且这些资源遵循能够促进应用、再应用以及修改的版权许可。然而,尽管可持续问题是该计划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随着大量资金投入的落幕,对开放教育资源的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多,批评意见之一就是开放教育资源依然没有影响大多数高校的传统商业模式或者日常教学实践。

快速膨胀的MOOCs已经点燃了投资者和计划进入高等教育市场的大企业的商业兴趣。影响更为深远的是,MOOCs已经开启了高等教育变革的战略讨论,并使现有的网络教育提供者重新思考网络学习和开放教育在未来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上述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明确如何服务于自身的特殊使命以及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教育市场中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在国内,位于中国西部的陕西师范大学,在开放课程和MOOCs国际潮流的影响下,从2012年下半学期开始便自上而下地酝酿着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教学的改革,而主要负责机构便是该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同时该校教务处也开始组织一批教师利用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进行混合式学习的试点。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该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不同部门对网络教学和开放课程的理解统一到一个正确、深刻和清晰的层次上,并确保新拟定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实施的连贯性。

为了加深对MOOCs及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理解,本文综合了各种对MOOCs的最新思考和讨论,包括媒体(博客和出版机构)、个人及组织发布的材料。本文旨在帮助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MOOCs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走向开放的推动作用。

一、对MOOCs的初步理解

(一)、MOOCs的历史和关键特征

MOOCs是随着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一术语由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在2008年首次使用,用来描述西蒙斯(Siemens)和唐斯(Downes)的“联通主义和联通的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课程。该网络课程最初是为在册的25名为获得学分而缴费的学生设计的,同时向全球注册该课程的学习者开放。结果,超过2300人在无需缴费或获取学分的情况下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Wikipedia,2013)。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塞巴斯蒂安·杜伦(Sebastian Thrun)和他的同事将他们教授的“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课程向世界开放,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名学习者。这也标志着Udacity的诞生。之后,MOOCs便成为一些机构、个人以及商业组织启动网络课程的标签。

MOOCs最初的目的是将教育开放并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与常规的大学层次的网络课程相比,MOOCs有两个关键特征(Wikipedia,2013):开放获取——任何人都能够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可扩展性——课程可以设计成支持无限多的学习者参与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可能会被不同的MOOCs提供者给予不同的解释:一些MOOCs是注册人数众多但版权却不开放,另外一些虽然版权开放但注册人数有限。威力(Wiley,2012)指出,MOOCs概念的模糊性可能会威胁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课程的未来发展,因为公众会觉得“免费”就可以了,进而没有人关心“开放”的问题。而这会使得当前MOOCs提供者的版权许可产生一些问题,因为他们并不关心如何将其课程也赋予开放教育资源社区所提倡的知识共享版权许可协议。

图1、MOOCs和开放教育的发展历史

MOOCs的发展源于教育领域的开放理念,该理念强调知识应该免费共享,学习的需求不应该被人口、经济和地理因素所限制。如图1所示,尽管开放教育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早期,但从2000年以来这一概念便快速传播。麻省理工学院2002年启动的开放课件项目,以及2006年英国开放大学启动的开放学习项目,代表着开放教育运动的持续发展。受早期MOOCs发展的影响,一些顶尖机构也开始建立各种开放学习平台,例如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edX平台和英国开放大学的Futurelearn平台。随着MOOCs的发展,一个重要的现象呈现出来:当高等教育机构和私人组织寻求利用网络学习这些新途径时,教育市场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二)、cMOOCs和xMOOCs

不同教学理念会产生不同的MOOCs:联通主义的MOOCs(cMOOCs)建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强调非正式情景下学习网络的形成;基于内容的MOOCs(xMOOCs)则更多地体现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在许多方面,这种现象反映了对强调学习过程还是学习内容这一问题的争论,而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已经争论了数十年也没有达成一致。

cMOOCs强调连接在一起的、协作的学习,课程建设也针对那些不受机构限制的相对自由的群体。cMOOCs提供了一个探索新教学法的平台,超越了传统的课堂情境,并因此站在高等教育激进变革的一端。而xMOOCs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高校内部教学模式的迁移或延伸,其特点是被“练习和测验”这种教学方法所统治,包括提供视频讲座、章节测验和课程考试等。xMOOCs还衍生了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营利和非营利的。xMOOCs可以看作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它依然坚持为全世界提供高质量、免费开放的教与学理念。而这也使得麻省理工学院更加有声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学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学习。此外,具有商业头脑的投资者也对xMOOCs的商业潜力产生了兴趣,并建立了商业公司来帮助高校提供营利性的xMOOCs,例如Coursera和Udacity。但Coursera也开始运用学习社区、同伴评价的教学法,因此xMOOCs和cMOOCs的区分也只是相对的。

二、MOOCs形式的开放教育运动

以下是近年来启动的一些MOOCs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多种学科和层次。

(一)、目前开展MOOCs的主要机构

edX(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d6232247.html,/)是一个非营利的MOOCs开源平台,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投资六千万美元建设,并由这两个机构支持该项目的运作。edX由MITx发展而来,而MITx是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基础上于2011年启动的新项目。当前,该平台提供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15门开放课程,涉及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和公共健康等多个学科。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针对这些学校学生开设的校内课程但同时通过网络免费向全球开放。2013年秋季学期,edX将提供韦尔斯利学院、乔治城大学以及德克萨斯州9所大学和6所医疗机构的网络课程。2014年,edX将继续扩大X大学这种联盟,另有其他国家的7所高等教育机构将被吸纳其中。来自全球的学习者只要掌握了这些课程的内容,便可以获得由edX和提供该课程的大学颁发的证书。尽管在2012年,该证书是免费的,但在以后将需要收取适当的费用。

Coursera(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d6232247.html,/)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该公司由一些商业投资者投入2200万美元建立。创建者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两位教授。Coursera 的主要教学理念是:在线学习是有效的、知识的提取和测验是重要的、掌握学习理论、同伴评价以及教室中的积极学习。目前,Coursera共有来自16个国家62所高校的332门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生物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医学、工程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注册用户300多万。Coursera的合作高校同时也利用该平台为校内许多学生实施混合教学。还有一些合作高校(如华盛顿大学)为那些愿意为获取额外作业、教师指导和考评而支付费用的学习者提供Coursera班级的学分。另有一些大学(如Antioch大学洛杉矶校区)承认该校学生学习Courera课程的学分,前提是所学课程须经校方核准。

Udacity(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d6232247.html,/)是由Sebastian Thrun、David Stavens和Mike Sokolsky创建的营利组织,该组织也吸引了商业公司约2100万美元的投资。目前,Udacity 共有涉及四个学科的20多门网络课程。这些课程将包含衡量课程掌握程度的积分系统,当学生在一门课程中的积分达到1级时就可以获得证书。另外,一些课程还提供大学学分,不过这需要学生支付一些费用。例如,学生(不限在册学生)在学完圣琼斯州立大学在Udacity 中开设的课程并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这些课程的学分,而这些学分在美国的许多大学是被承认和可转换的。

Udemy(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d6232247.html,/)创建于2010年,由商业公司投资1600万美元开发的一个平台。与edX、Coursera、Udacity不同,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在Udemy平台上开设课程。Udemy目前提供5000多门课程,涉及各个学科,注册学生数超过50万。Udemy一直

不断地吸纳各行各业(不局限于高校)的专家在该平台上教学。例如,2013年,Udemy启动了Teach2013计划,以鼓励工业界的专家和领袖创建自己的课程并开展教学。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Udemy在公布课程之前,按照“严格质量控制办法”对教师设计开发的课程进行评价打分。课程可以免费也可以收费,如果收费,那么教师可获得70%的报酬。Udemy中收费的约1500门,平均每个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需要缴纳20到200美元的费用,课程费用由教师自己决定,课程证书通常以主讲教师个人的名义颁发给考核过关的学生。

P2PU(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d6232247.html,/en/)创建于2009年,由Hewlett基金和Shuttleworth基金提供经费支持。P2PU的理念主要有开放、社区以及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例如,其机械学课程就集中反映了上述理念:课程没有专用的平台,内容选自现有开放学习网站,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的内容、Open-Study的社区、Codecademy的练习,并将这些内容松散地集中发布在邮件列表中供大家学习;没有教授或大学来组织,靠电子邮件传递课程进度表。在P2PU上,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自己的教与学,所有课程都是免费的,但P2PU不提供学分认证。P2PU课程的质量改进基于社区的评价、反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修订。P2PU还将游戏奖励机制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并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BY-SA)。

可汗学院(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d6232247.html,/)是另外一个知名的免费在线学习平台,它是一个由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和谷歌等公司提供经费支持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可汗学院由萨曼·可汗(Salman Khan)2008年创建,目前提供了超过4000段视频讲座,每段视频约10分钟,内容涉及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层次,学科涵盖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同时,网站还提供有练习和持续的评价、教师在教室或学校中使用的工具包、指导者(如父母、教师、教练等)使用的工具面板以及游戏奖励机制(奖章和积分)。

表一主要MOOCs机构的关键特征比较

表二主要MOOCs机构所采用的教学法比较

在上述MOOCs的开展机构中,edX只提供一流大学的课程,尽管来自世界2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表达了与edX合作的兴趣,但截至目前只有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等几所著名高校被吸纳进X大学联盟。相比edX,Coursera定位于提供一个任何大学都能够使用的平台。Udacity提供的课程则不局限于高校,还包括一些大型公司开设的课程。其它一些MOOCs机构,例如Udemy、P2PU以及可汗学院则定位于为任何人提供获得专家指导、与同伴以及传统大学之外的其他人一起学习的机会。表一展示了MOOCs机构在商业动机、开放性、证书收费、学分方面的主要差异,表二比较了MOOCs机构在教学方面的异同。

(二)、MOOCs提供者的动机

MOOCs的规模和开放的本质为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为网络教与学提供了试验场所。对这种高等教育新途径的探索引发了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商业组织的极大兴趣。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参与MOOCs的价值在于使高等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进行网络教育的试验以及扩大机构的品牌效应(Educause,2012)。而学习者的数字足迹形成了大量的数据,这些低成本、拥有大量学生特征的数据可以加深教育机构对网络教和学的认识。例如,edX的发起者,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明确提出要利用MOOCs来理解“学生如何学”和“改进校内的教与学”。

MOOCs的倡导者将其视为能变革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力量。对他们来说,MOOCs具有强有力的功能,将变革未来十年高等教育的组织和传递方式。对政治家而言,MOOCs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的预算拨款限制问题、降低学位课程成本,而这些都是通过高等教育供给的低成本、低风险的试验实现的。对商业组织而言,MOOCs将是进入高等教育市场的新途径,具体策略是提供MOOCs平台、构建与现有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探索开展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例如,Udacity与谷歌、NVIDIA、微软、Autodesk、Cadence以及Wolfram等公司合作开发新课程,包括“HTML5游戏开发”课程和“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对这些商业组织而言,MOOCs 能够帮助公司从中吸纳和挑选出有才华的员工。

(三)、学习者的动机

学习者参与MOOCs的动机在于可以学习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各样课程。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有许多因素,包括为了提高将来的收入、提升个人和职业身份、喜欢挑战、为了获得成就和寻找乐趣。杜克大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学习MOOCs的动机可以划分为四种(Belanger &Thornton,2013):为了实现终身学习或者为了理解某个学科,对于完成课程学习和取得成绩没有特别的期望;为了消遣、获得乐趣、增加社会经验和激发智力;与传统教育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壁垒相比,这样学习很方便;为了体验或探索网络教育。课前调查表明,大量学生注册学习MOOCs的主要原因是觉得好玩和有趣(95%);课后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对该课程的主题产生了兴趣(87%)。另外,学生也使用网络课程帮助他们决定是否需要注册这门课程(15%),而值得注意的是,少部分学生(10%)宣称他们无法支付正式教育所需的费用。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最初动机以及在学习MOOCs课程中靠什么维持他们的动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

·证书

·可信赖的考评( 在当地考试中心参加考试的费用)

·员工招募( 公司获得学生表现情况的费用)

·求职者或入学申请者的筛选

·个别指导或作业评分

·企业为开设自己的培训课程支付费用

·赞助费

·学费( 例如学生在免费体验一段时间后为学习完整的课程而付费) ·参加考试和获取课程证书的费用

·雇主使用系统来物色有才华的学生而支付费用

·学生简历和工作匹配服务( 依据合作公司所需岗位的要求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为公司发送相应的学生简历) ·公司对高技术类课程的赞助

(四)、商业模式

MOOCs的主流提供商采用的常见商业营利模式是收取证书的费用。尽管edX是一个非营利性的MOOCs平台,目标是帮助有共同志向的大学实现其教育使命,但长远来看,edX也需要经费方面的自给自足;Coursera和Udacity是营利组织的代表,它们正在发展各种商业模式。依据他们发布的营利战略,这些商业模式包括:将学生的信息卖给潜在的雇主或者广告商、付费形式的作业评分、能够进入社会网络和参与讨论、为赞助商的课程做广告、学分类课程的学费(Educause,2012)。三个MOOCs提供商提出的潜在商业模式详见表三。

三、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伴随着人们对MOOCs的广泛关注,忧虑和批评也随之而来,涉及可持续性(商业模式)、教学法、质量和完成率、高等教育学分授予等。

(一)、可持续性

依据Global Industry Analysts(2010)的分析,全球数字化学习市场2015年将达到1.07千亿美元。然而,MOOCs在网络教育领域如何赚钱依然不十分清晰。许多MOOCs项目并没有展现出清晰的商业模式,这种快速启动和随后忧虑收益的现象,如同硅谷常见的景象一样。

Coursera考虑了一些常见的营利途径,其它一些MOOCs项目也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探索营利途径,包括:对学生获取参与和完成课程证书收费,对提供视频讲座的字幕收费,对提供额外服务收费(如将雇主和特定才能的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招募工具),个人和公司的捐赠。然而,对于合作高校而言,显然以这些方式赢利简直是一种挑战。在固有的商业模式中,大学对顾客的价格导向有控制权,大学能够对学习进行鉴定并设定学费。因此,对于MOOCs 而言,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决定不对这些课程提供常规的学分,原因很可能是担心这些课程的质量及对其品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大学开始对课程收费,这也与MOOCs 最初的开放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许多参与MOOCs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主要将这些课程作为品牌和市场宣传活动的方式。

(二)、教学法

对MOOCs在教学法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忧虑:对于网上学习而言,MOOCs的教学法和组织方式是否正确?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经验。如果MOOCs想要达到高质量的学习经验,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教学法和组织机制?

xMOOCs被批评为沿用知识灌输的模式。本质上,它们被认为是在技术环境下开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这样的系统提供了个体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选择通过学习材料和自动化的反馈来学习。但是,这样的系统不提供社会化学习的体验或者个性化的学习指导。Coursera将课程设计留给了提供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只提供大的框架性指导。然而,很少有高等教育机构有足够的、对网上教学法有丰富实践知识的教师来开发这样的课程。相反,cMOOCs提供了一种非传统的教学形式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这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网上社区则是解答学生问题的庞大群体,并创建了分布式学习网络,而这些学习方式很少在传统大学的教室中发生。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和爱丁堡大学正在运用MOOCs 来探索新的教学法或教学模式以及同伴支持和同伴评价的方法。

(三)、质量和完成率

对高等教育机构而言,MOOCs的质量保证问题是最大的顾虑。在大多数情况下,相比其它网络课程,MOOCs中教师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师生互动中的重要地位,很少能够体现出来。这些MOOCs课程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学,这是与正规教育完全不同的体验。MOOCs开放的本质吸引的是那些喜欢并能投入到这种学习方式的群体,它需要学习者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水平的计算机素养,而这影响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通常情况下,MOOCs缺少正规的质量保证措施,而弥补这种不足的一种途径就是让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对MOOCs进行评价,并依据这些评价对MOOCs的质量进行排名。这样,那些

评价不高的MOOCs会由于缺少需求而消失,或者通过不断改进课程质量而存活下来。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式就是,也许MOOCs最重要的质量保证和改进形式是让开发者和学习者通过社会媒体(如Facebook)来表达自己的反思、非正式评价和评论等。

有关MOOCs的另外一个争论焦点是学习者的中途退出率和完成率。梅耶(Meyer,2012)报告称,在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的MOOCs中,学生退出率高达80%-95%。例如,在5万名学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中,只有7%的学生学完了该课程。在Coursera的另外一门“社会网络分析”课程中,也有类似情况,只有2%的学习者获得了基本的证书,仅有0.17%的学习者获得了高级别的证书。至于对这些退出率和完成率是否在意则主要取决于MOOCs提供商的定位和供应目的。如果提供MOOCs的目的是为了让网民免费获取顶尖级学校和教授的高质量课程,这么高的退出率也许不是首先要担心的问题。然而,得到广泛认同的是,找出学生为什么和在哪一个阶段退出课程对于改善MOOCs的学生保持率是有帮助意义的。

(四)、考评和学分

许多MOOCs将小测验作为考评学生的主要工具,即选择题和能自动呈现的答案。一些MOOCs也提供其它类型的开放式答案的考评方式,但是由于教师资源有限,一位教师不可能评阅上千份的学生短文作业。一些MOOCs于是严重依赖于同伴的参与和互评来支持个别化的学习过程。例如,Coursera对学生的考评包括提交短文形式的答案,然后让同伴考评打分,借此来平衡师生规模问题。其它一些对MOOCs考评方面的忧虑是作弊和剽窃问题,尤其是学习课程可以获得高校学分时。一方面,MOOCs由于学生规模大而使得作弊和剽窃问题放大化;另一方面,大多数MOOCs并不提供高校学分因而削弱了人们对这方面的忧虑。而避免这一问题的措施之一,就是像Coursera那样,与皮尔森测试中心合作,提供有监考的考试。

MOOCs常常为参与者提供获得游戏奖励或完成证书的机会。在一些情况下,学习者甚至可以获得课程学分,并最终获得学位证书。但是,据调查,许多MOOCs学习者是那些已经获得学位的人士。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是否能够授予学分已显得不重要了,而相对重要的是证书证明他们学习了课程并能给雇主展现自己职业发展方面的成绩。

四、结论

MOOCs宣称使高等教育开放化,为那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习者提供灵活、免费或廉价的大学课程。MOOCs的流行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私人投资者的极大兴趣,他们想通过MOOCs来建立品牌和进入教育市场。教育机构需要仔细分析在传统机构之外的MOOCs 运动,发展新的商业和收益模式,以满足开放的高等教育市场中不同学习群体的需求。对于中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而言,则需要在前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优秀课程资源向社会和大众开放,如何将那些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资源转化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开放课程,并逐步探索中国MOOCs的发展道路。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国内高校,国外大量优秀的MOOCs则是促进其校内教学质量提高和信息化的动力,例如,这些高校可以考虑将国外优秀的MOOCs和本校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混合教学的方式来改善和提高校内教与学的水平和质量。(摘自:《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袁莉等文)

编辑:周力孙德强胡晖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5日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效果

1.建设了协作与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创建互动、讨论组等大量问题,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与分工合作,改革了传统教育教师单打独斗的弊端,有助于不同教学与学习理念的拓展与传播。 2.转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在资源共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络平台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反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教”的被弱化,学习者的“学”的主体作用被强化。利用“贴心大学”平台提供的速课课件,学习者可以提前进行课程预习,利用教学课件、课程录像、教学视频或微课等进行学习或者课后的巩固复习。“贴心大学”交互平台也为学习者提供一种交互学习模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交互平台及时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沟通,贴心大学提供的一种在线学习、交互学习的新模式。一用网络平台,学习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学习的限制,提供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个人学习情况,随时随地自主的安排学习。 3.推动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网络平台上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完善的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学习区、互动交流区、实践实训区和评价考核区等,利用在线开放教学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有效地实施多元化的交互式和应用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主动学习。 4.推动了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考核内容利用“贴心大学”平台提供,包括资源利用情况、交互情况、答疑情况、作业提交、综合考试等,在线开放课程还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并生成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数据。所以,资源共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促进了教与学评价体制的变革。 5.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内容及实践环节涉及教学等多学科内容,相关学科之间紧密相关。在精品在线开放网络平台建设中可以实现学科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

小学课改现状分析

南义城中心小学 课改现状分析 我校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和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明确把“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在课程和课堂教学方面大胆改革,力求突破。回首历程,我校在茫然中探索,在困惑中前进,在思考中升华,从感悟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全校教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课改之花。学校在课改中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教师在课改中得到专业发展,学生在课改中得到健康成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课改活动已初见成效,课堂已呈现新的景观。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好学自悟、文明合作、勇探创新”的良好学风。现就我校的课改工作分析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课改机构 为加强我校课改工作,在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教育副校长的课改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小组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经常性召开会议研究课改工作,给课改工作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妥甸小学课改方案》,同时成立学科课改实验小组、后勤保障组。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培训、课堂教学实验等研讨活动,并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校本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师资培训,开发校本课程,加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后勤保障。 二、反复宣传,引导参与,营造课改氛围 在课改初期,我校反复召开教师大会,有计划地宣传课程改革内容;把课改的精神、理念、目标、要求让每个相关人员明白,利用家长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教师、学生和家长与课

改同行,坦然面对课改,支持课改,形成良好的课改氛围。 三、加强培训,抓好队伍建设 学校课改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校两只队伍的素质是否达到课改的要求。原有的应试教育,在老师、学生、家长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此相适应的教师素质也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素质。为了尽快适应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课改工作,我们在抓队伍建设上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立足培训提素质 学校强调“课改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求直面课改,全员培训,全体参与。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以求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近两年来,我校派部分教师到外面学习培训、听课,远程网络培训等。每培训一人,带动一遍。为了起好示范作用,校长亲自主讲培训教师,促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挖掘校本培训资源,让骨干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通过开设讲座或公开课的形式,传递课改信息,传播课改理念,指导课改活动。学校还利用教职工大会和教研活动时间专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全体教师集体收看专家讲座,新课程理念教学光碟,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培训、学习、感悟、实践、体验、反思、交流、升华、总结等一系列过程,目前,教师已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投身于课改实验。 (二)实施目标定位,大胆实施“三卡五步三环节”课改模式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我校“三卡五步三环节”课改模式。 每位教师通过对该课改模式的执行,要达到九个目标:一是课堂教学有新变化;二是学习方式有新转变;三是备课要有新思路;四是评价改革有新突破;五是课题研究有新成果;六是信息技术运用推广有新举措;七是理论学习不间断;八是教研活动求实效;九是课改不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设置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日本的课程改革突出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国家不规定其具体内容,而由各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活动等。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压缩必修课内容和课时,扩大选修学科,鼓励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地方分权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但各州课程标准都包括4门核心学术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相当

广泛,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公民与政府、数学、科学、音乐与艺术、外国语、实践技能等。其综合中学一般分为3科: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都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等3个部分。 国外中小学的创造教育 一、什么是创造教育 这门学科诞生迄今已有61年历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通过探索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社会教学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和人们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1.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李政道讲:“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 调发展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 2.创造教育的内容 (1)创造哲学教育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项目的分析与研究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项目分析与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年9月

目录 一、概述 (3) 二、MOOC的历史及分类和特征 (3) (一) MOOC的历史 (3) (二) MOOC的分类 (3) (三)MOOC的特征 (4) 三、国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项目分析 (5) (一)Coursera (5) (二)Udacity (5) (三)edX (6) 四、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快速发展的原因 (7) (一)MOOC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基本成型 (8) (二)多家MOOC平台供应商的出现 (8) (三)众多高校的加入 (8) (四)大量风险基金和慈善基金进入 (8) (五)大学开始接受MOOC课程的证书及承认其学分 (9) 五、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 (9) (一)运营机制:以大学为主体的多样化的合作倾向 (9) (二)平台定位: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10) (三)课程组织:结构化的课程设计 (11) (四)课程资源:以视频为核心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 (11) (五)教学方式:以知识掌握为取向 (11) (六)质量认证:课程评价和认证的初步探索 (12) 六、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3) (一)诚信保证问题 (13) (二)课程标准与评估机制 (13) (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13)

一、概述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是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启动的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CourseWare,OCW)带动了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将优质资源共享。2008年,开放教育领域出现一种新型课程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和突破,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2012年,MOOC出现新一轮的高潮,如Coursera、Udacity、edX等进一步推动了MOOC的发展,人们称2012年为“MOOC之年”。 二、MOOC的历史及分类和特征 (一)MOOC的历史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理论基础根植于20世纪60年代。2007年8月,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早期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 Cormier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来MOOC术语。 MOOC 是2011年以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其通过开放教育资源的形式发展而来,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2011年秋,MOOCs实现了第一次重大的突破:超过16万人通过斯坦福大学教授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只是实验室(即Udacity)参与了索恩和彼得.诺威格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索恩推出了Udacity和十几门网络课程,主要是计算机编程和网络设计领域。目前拥有80多万学生。2012年4月,两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授推出了名为Coursera的网站,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和普林斯顿大学等一系列名校都先后成为了该网站的合作伙伴。目前注册学生400多万。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推出了edX。 目前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在互联网上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在短时间内已有超过1000000人次的学习者加入MOOCs开始了他们的远程学习体验。MOOCs预示着教育领域即将到来一场重大变革,它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同时也震动了高等教育界,其在资源传播方面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远程教育当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 (二)MOOC的分类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旨在进行大规模学生交互参与和基于在线的开放式

课程改革情况分析

课程改革情况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贯穿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创新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反思现行的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权”为本,权威至上 我们现在的部分学校管理者最为缺乏的就是思想。学校成了权力至上和崇尚权威的温床。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教科书是权威。对权威的崇尚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创性和创造性,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斥退了教师的个性。 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目前不少学校在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领导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管理变成了检查,

教师和学生成了严管的对象,从而使教学本性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学无定向。 三,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我们都知道,分数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分数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可悲的是,在我们现行的不少学校管理中,分数被绝对化了,教师和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呼唤学校管理的全面创新。学校管理创新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当前乃至今后,实施校本管理,探索学校管理新机制,应摆在重要位置。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自主管理的办学模式取代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并以独立法人资格对学校发展承担责任。简单地讲,就是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 为有效实施校本管理,就必须做到: 一、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让校长真正掌握财权、人权,做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实体,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首要条件; 二、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摘要: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因此,我们要在传授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分析中小学生道德状况和道德环境的实存状况,有助子更清晰地把握问题,也为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本调查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高低或道德发展程度,而在于考察当前中小学生道德的真实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和探索,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对策 调查的统计结果 第二题: A B C 小学生0.1 0.2 0.7 初中生0.15 0.1 0.75 高中生0.1 0.2 0.7 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的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都基本不了解。可见学校的教学都打重点放在了成绩上,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也不知道主动去了解规范,那制定规范还有什么用。 第四、五、六题平均统计: A B C 小学生0.6 0.3 0.1 初中生0.51 0.24 0.25 高中生0.3 0.15 0.55 图表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偏重自身,越来越自私,集体观念淡薄。这一现象显示了:1.学习压力大,导致越来越不想不时间浪费在集体活动上,学校看重的是成绩,一切以自己为圆点;2.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导致家长的溺爱,什么都不让做,怕伤到孩子。 第七、八、九题平均结果: A B C 小学生0.4 0.2 0.4 初中生0.45 0.1 0.45 高中生0.3 0.25 0.45 图表可以看出:学生主要分为两类,文明礼貌尊敬老人、斤斤计较。学生出现这种分化可能是,家长的溺爱,自私自利,家长,社会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第十题: A B C 小学生0.6 0.1 0.3 初中生0.64 0.1 0.26 高中生0.75 0.1 0.1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最新资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社区服务、走向独立探究等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归宿。但不难发现,在小学生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里?原因何在?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解决?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现状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副科,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 笔者走访了本县相关学校,发现一些学校只开设信息技术课、劳动技术课。这两个模块都有专职教师,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课表的安排,却没有专职教师。这节课,有的学校是学生自习,有的学校安排语数英老师上课,美其名曰:语数英的研究性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也没有抓好,常常被主科老师捡去上。这样,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 2.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学科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性质是“综合”与“实践”,它和学科课程的知识化学习有本质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独立的教材要求,探究的内容可以来自学生,因此,这样的课程应该是真正体现生本要求的。但某些老师在教学中偏偏把它们当做学科内容一样讲解,这其实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性质理解不到位的体现。 3.综合实践活动课各自为政。 专业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缺乏,导致某些学校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外的综合实践课分配给其他学科教师。由于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有的老师很受学生欢迎,但他的教学内容没有得到积极的推广;有的老师一到综合实践课就不知所措,干脆占用来补主科课程,也没有受到学校管理的限制。这样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很大,教育效果差别也很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空白。

校本课程计划5篇范文大全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校本课程计划5篇范文大全,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校本课程计划5篇范文大全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制定好校本课程计划。今天我们在这给大家带来校本课程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校本课程计划1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五、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分块: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双周校本课进行。学校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根据课程安排划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块。 校本课程计划2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研究议题及其进展_郑金秋

第23卷现代教育技术V ol. 23 2013年第12期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12 2013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研究议题及其进展 郑金秋 (广东医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广东东莞 523808) 【摘要】该研究借鉴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采用原生代码(in vivo codes,或译为本土代码)和理论代码相结合的方式对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梳理:(1)对文献中涌现出的研究主题、方法进行粗编,形成初步的编码类目表。(2)综合叶澜(1999)的三种“教育存在”和“学科教学知识”(PCK)等多种理论框架,与上述编码类目表融合,形成最终的内容分析类目表。(3)对文献进行数量统计,并对相关议题进行述评和纵向的分析。分析表明:相关文献所处理的问题或者采用的视角,并无多少新颖之处,老问题所占比例仍是最高;思辨研究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反思性的研究比例偏低;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更受关注。MOOCs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关键词】高等教育;远程教育;MOOCs;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05—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01 一问题提出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被视为可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创新,2012年成为国外教育界的热词,媒体追捧,商家炒作,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相继行动。2013年起,国内知名高校也是顺势而动,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课程。轰轰烈烈的MOOCs开发实践,成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者需要正视的教育现象。 MOOCs风暴来袭,国内外纷纷展开了MOOCs热潮,《中国教育网络》、《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几本杂志分别开设了MOOCs专题,《中国教育网络》作为最早关注MOOCs的杂志,提出几个令人担忧的问题,MOOCs的未来与挑战:有没有足够规模的优质资源;如何应对变革之痛;商业模式如何运作;在线学习文化的建立;信任问题如何解决;证书如何被社会认可等。《现代远程教育》杂志主要在理念的层面: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MOOCs的发展以及从学习本源角度的探究。而《开放教育研究》则从较为全方位的视野:经济学的视野、文化战略的视野以及发展前景和国际现状方面呈现。作为专题性质的研究,MERLOT 则组织专栏,包括研究论文、案例分析、概念性的文章等。而通过此专栏,可以欣喜地发现,人们对MOOCs的研究已经进一步深入,从宏观视野逐步聚焦到诸如学习投入与学习参与方面的深入研究。 从2008年出现MOOCs一词,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对相关研究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Daniel[1]、袁莉、鲍威尔和马洪亮[2]以及Liyanagunawardena、Adams和Williams[3]对有关MOOCs的争论和文献进行了综述。然而,前两种综述只是深入分析了MOOCs的商业模式、教学法、质量和完成率以及学分认证,后一种只是简单勾勒出了文献的种类,并没有对MOOCs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分析。 本研究旨在横向概括文献中出现的研究问题,并对其解决和推进进行纵向的勾连。 Hans Eysenck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评价时说:“新的都不是对的;对的都不是新的。”1去掉语境,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对实践和研究的历史考察。研究者和实践者总是在新技术变革教育成功的期望和未果的失望中徘徊。MOOCs的出现是否会重蹈覆辙,我们不能预言。作为研究者,可以问的是,我们是否提错了问题,走错了方向呢?如果将MOOCs这一案例置于历史的背景下,与其他案例串联起来,应该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答复。 本研究无力承载如此重负,只是对MOOCs这一案例进行初步的追问:MOOCs的实践作为一种新的情境,研究群体是如何界定、推进相关问题的呢?是用以前的问题、视角加以考察呢?还是采用了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问题呢?亦或是追问、反思得出了更深层的问题呢? 二方法与过程:基于扎根理论的内容分析 1 数据收集 Liyanagunawardena等人(2013)对2008—2012年的英文文献进行了汇总,这就成为数据的主要来源。为了补充2013年的文献、中文文献及其他缺漏的文献,首先使用ERIC 1 'What is new is not true, and what is true is not new'.Hans Eysenck on Freudianism转引自S J Daniel. Making sense of MOOCs: Musing in a maze of myth, paradox and possibility [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2012.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含视频、教学资料(PPT课件、参考资料等)、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单元测验及单元作业、考试。 应保证各类教学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明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 各类资源的具体规范如下: 1. 视频(教师的授课录像,知识点) (1)技术要求 时长范围:5~15分钟(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视频格式:视频采用MP4格式,单个视频文件小于200M,视频采用H.264编码方式,分辨率不低于720p(1280×720,16:9); 音频:清晰,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噪音等缺陷; 课程简介:如制作课程简介视频,建议长度50~60秒。 (2)拍摄要求 画面中教师以中景和近景为主,要求人物和板书(或其他画面元素)同样清晰,不建议无教师形象的全程板书或PPT配音。 录像环境应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整洁,讲话清晰,板书清楚。 视频片头/片尾(可选):片头和片尾的总长要求控制在10秒以内。一个教学单元内,如果有多个视频,建议仅在第一个视频加片头,在最后一个视频加片尾。 (3)字幕文件(可选) 字幕文件应单独制作并上传,不能与视频合并,要求用srt格式。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不出现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 (4)课间提问 时长超过5分钟的视频应插入课间提问;有条件的课程,建议每5~6分钟插入一次。课间提问为1道客观题,题型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 课间提问不计入平时成绩。 2.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可以是课程教学演示文稿或其他参考资料、文献等。 演示文稿和其他格式文档需以PDF文档的格式上传;也可使用平台提供的富文本编辑器在线编辑。例如,每讲的PPT教案,可放在该讲教学内容的最后,供学生下载。 3.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可以方便学生即学即练,也便于老师随时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随堂测验没有提交时间的限制,也不会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随堂测验由客观题组成,平台自动判分;题型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或判断题。一份随堂测验可以由多种题型的客观题组成,题目数量不限。 4.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教学团队在教学单元中发起的讨论。平台为每个话题生成单独的讨论区。教师可选择将学生发言情况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5.单元测验及单元作业 单元测验和单元作业设有提交截止有时间,教师可选择计入平时成绩,发布前需确保题目和答案核查无误。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如何保证经济、资源、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人心,这些也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现代地理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加强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观,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的许多成功经验,应当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了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根本转变。一方面体现在对地理课程科学的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载体——课程目标与教材上,再一方面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实施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上。这次新课程改革与原地理课程相比,此次地理新课改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已大大减少,更注重能力与知识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强调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倡导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分析、判断,并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学会与别人交流和交往。这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突出强化学生的地理技能学习。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除课本外,还包括从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媒体获取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等方面的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3、强调地理的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地理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新教材更切合学生实际,新教材强调地理思想,将人们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作为教材的主线。注重问题探究,“活动式”教材内容的设计,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在“做”中学,使学生改变了对地理课死记硬背的现象。新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以小见大,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地理无时不有”的特点。另外,新教材在语言上,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力求增加趣味性。 4、突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

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来源: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谢幼如.刘铁英,高瑞利,尹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 究所,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一、研究概述 (1)研究目的 ①分析目前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了解这一领域的特征情况。 ②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参考与决策依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 (3)研究内容 通过对教育技术类主要期刊中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网络课程研究的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过程 为分析网络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通过查阅 1999-2004年与网络课程有密切关系的教育技术类期刊,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中相关网络课程文章114篇,剔除与本研究内容相关度不大的文章,确定83篇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有关研究样本的 详细情况如表5-4所示。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建立如表1所示的内容分析类目表,表中的分析类目分为“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等五类,每一类又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活动中,分析单元为“篇”。根据需要,组成3人研究小组,进行分析评判。

表1 内容分析研究样本详细情况 (二)研究数据与情况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可得如表5-6所示的研究数据。为分析四年来网络课程研究的总体情况,在表5-5的基础上,以不同年度和各种类别进行统计,得表3,在表3的基础上,绘制出图1和图2 。关于网络课程研究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表2 内容分析类目表格与分析结果

做实教研活动-加强校本教研

做实教研活动加强校本教研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多年来,我校以做实教研活动为抓手,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载体,探索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教科研模式。 目前我校的教研活动已经充分体现了教研行为的自主化,在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首先将活动方案递交分管领导及负责该学科的行政领导,共同商榷活动议程及研究主题;在开展活动时,结合学校目前讲学稿的使用,使得每次教研主题专题化、教研内容系列化,如今为了提升教研组长自身的组织研究能力,我校除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之外,还采用了组长在本校内跨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本校资源,让组长们在参与中学会反思,在活动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学会成长。切切实实地做实我校的教研活动,提升校本教研。 物理组:做实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校物理组全体教师为了把课堂教学研究做实做精,把初中物理教材中大家认为较难上的一些章节,采取了以下一些程序和方法。首先进行集体备课;接着由一位老师去上课;再大家一起评课,讨论上课的效果和思路,并达成一致,形成一堂“最佳”的上课模式;最后由一位老师执笔定稿形成一个由集体智慧而成的通用教案存档。 通过以上方法大大提高了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老带新,最后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周平龙) 做实校本教研的认识与体会 作者: 长海县小长山中心小学刘美成 发布时间:2006-04-25 12:21:49.0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 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这些变化突出地体现在教师身上。激活了教师的" 特长";激活了学校" 教学";激活了" 科研" 气氛;激活了教师的"能力" 。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人人都有一定

关于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现代教育现状分析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0级1班 王波 1009020137)教育乃立国之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 中国的教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的不仅是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理想、责任心和追求的人才。而在当今的中国,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也!这与我们的现世需求大相径庭。 我们来看看中国孩童时期的教育。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3岁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认出字母“o”,那么他必将得到众人的赞叹,羡 慕。“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有出息”等等,他的父母也会面露自豪。可在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三个月后,法院判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那位母亲说,我的女儿以前看到“O”时,会说它是一个圆圈,太阳,苹果,轮子,酒窝,但是我的女儿在上了幼儿园之后就只会说是字母“O”。我的女儿被他们早早地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美国内华达州后来在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时,依据伊迪丝的案例对相关条文作了修改。美国现在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中国对学前教育不

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为了真实地了解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为调研对象,得出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结论:虽然教师的整体学术素质较高、教学规范性较强、也体现出一定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色。但是,研究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与教师的评价还有差距、对公共课教学有效性评价不高;认为专业课程考试还没有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认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还不够,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研究生对课程实践性的强烈需求还有差距。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质量现状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进行“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及建设研究”,师范类工作委员会承担了课题任务,并对18所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奠定调研基础。本文仅讨论对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总体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在新的形势下,全面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现有的国内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研究大多数是属于现象描述型的,或者主要侧重于介绍国外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手段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文献主要进行了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的调研[1]、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教学效果调研[2]、对某所高校整体培养质量的调研[3],文献[4]虽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问卷调研,但其调研指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教风)相对较笼统、分析方法也较简单。 本研究在已有的描述性及实证研究基础上,力图应用更加严格、科学的实证方法,对北京师范大学11个学科的硕士生和研究生任课教师进行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抽样问卷调查和分析,以期既能反映出全校的全局性问题,又能甄别出不同背景(性别、年级、职称、学科、学历、授课类型等)下的研究生和教师对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不同评价,从而能够更加具体、有效地诊断目前北师大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解决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矛盾奠定调研基础、为有针对性制定相关课程政策和教学改革措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论及总体评价和不同学科背景下研究生和教师对硕士生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评价。 2.调查学科 本研究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的11个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和研究生任课教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