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左传

春秋 左传(附公羊传,谷梁传,个个书纪年)
编年体: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
缺点是记事前后割裂,“一事而隔越数卷,为尾难稽”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也无从祥其原委。
记载体优点在于融五体之长为一体,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记事“显隐必该,洪纤靡失”。
缺点在于它以人物为中心。因而记事时,“同为一事,分在数匾,断续相离,前后屡出”。而且在记述人物时,以类相从,不以时为序,不便读者了解大背景和前因后果。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录整理而成,是按年,时,月,日编排史事的。近年有人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认为商,周一年只有春,秋二季,故称年为“春秋”,史书亦由此得名。汉武帝时,把《春秋》列为五经之一,后世称为《春秋经》。它依鲁国13个君主的顺序编写,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历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共242年。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事件,人物活动。据统计,其中征伐占百分之四十,会盟占百分之二十,朝聘占百分之二十,祭祀婚丧等占百分之十,日月食,星变,地震,陨石,雨,雹,水旱,虫等自然现象占百分之十。它基本上是一部信史,如所记日食36次,其中33次经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肯定是正确的。这不是古人所能伪造的,此书显著优点是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缺点是记事过于简略,如《隐公八年》十,十一月只有一个“螟”字,《僖公三年》六月只有一个“雨”字。最长的一条也只有45字。全书总共只有1.8万字。故王安石称它为“流水帐薄”。
《春秋》被尊为经,对它进行解释的称为传。汉代有五种传:《左传》三十卷,《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各十一卷。后两传早已佚。其实流传下来而完全可以确定是孔门后学解释《春秋》的专著,只有《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相传是孔子门徒子夏弟子齐人公羊高所传,至汉景帝时其玄孙公羊寿和弟子胡母生写定成书。《谷梁传》相传子夏弟子鲁人谷梁赤口传,也是西汉时编辑成书。两传均以义理疏证《春秋》,逐字逐句阐释其所谓的“微言大义”。公羊学家属“今文经学家”,主张“大一流”。他们用自己的政治观点解经,迎合了西汉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时公羊学成为显学,然其中史料价值不及《左传》。
《左传》到西汉末

年才在宫廷藏书内发现。古
文经学派说它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据传是左丘明所作。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韵的伪作。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初年的作品,撰之者非一人,诚之者非一世,可能出自鲁国史官手笔,由鲁太史左丘明编辑而成,西汉末年刘韵曾作过整理。西晋杜预在注解此书时把它分年附在《春秋》之后,成为目前这个样子。现行本《左传》共60卷,18万字。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袁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附智伯之亡(约前453),所记史事共269,比《春秋》多27年。内容十分丰富,不但记鲁国的史事,还记载了当时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历史。作者重视交代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和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记录战争活动,它叙述的不少战役,都已成为中国战争史中有名的战例。它还记录了许多春秋前的史事和传说,文辞优美,人物影响生动,文学价值也很高。总之,《左传》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比较完备的古代编年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唐宋后尊称为“经”成为“十三经”一部分。
现存通行本是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作疏,称《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是《春秋左传诂》,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未完稿),近人章炳麟的《春秋左传读》,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均为专家之作。另有沈玉成的《左传译文》和杨伯峻,徐提合编的《春秋左传辞典》都是与杨注配套的著作。
《个个书纪年》是晋太康二年(281)在河南汲郡(今汲县)的战国时魏襄王墓中出土。当时共得个个书数十车,简长二尺四寸,文字皆先前大纂,以漆书之,计16种古书。现在能见到的,尚有《逸周书》《个个书纪年》,《穆天子传》《锁语》四种。《个个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共13篇,历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一说魏安王)而止。其中,周平王东迁以后晋事为多,三家分晋以后,独记魏事。晋杜预断定它是魏国史书。唐以后,汲书逐渐散失,南宋时《个个书纪年》只剩下3卷。但嘉靖年间,天一阁出了一部名为梁朝沈约注的《个个书纪年》上下卷。后人称《今本个个书纪年》,今本与古本多有不同古本叙事起自夏代今本起自黄帝,古本用夏历,今本用周历;古本谓“夏年多殷”,今本记夏为471年,殷为496年,反而殷年多于夏;古本有益干启位,启杀之,自周受命之穆王百年,非穆王百岁也,舜囚尧复偃塞

丹朱,今本俱元。经清人考证,《梁书,沈约传》,《隋书,经籍志
》都未提到沈约注《个个书纪年》,今本标沈约注语多采自《宋书,符瑞志》,从而认为今本是明人辑录各种古书所引《古本竹书纪年》之文,加以删削,补充而成。朱右曾在《汲纪年存真》中举止今本可疑者12条,古本可信者1 6条。本书辑校本有王国维《古本个个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个个书纪年辑校订补》。

四 左传
今天所通行的《左传》一书包括有“经”,“传”两大部分。“经”就是《春秋》,“传”就是《左氏传》。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部历史。据先秦文献记载,周朝王室与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负责记载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史事。史官记的,即为史书。“春秋”就是这些史书的统称。据《国学》记载,晋悼公因叔向“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国语·晋语》),此当指晋史;楚庄王询问教育太子的事,申叔说:“教之《春秋》,而为之从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国语·楚语》)此当指楚史。《墨子》讲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墨子·明鬼》)”,甚至还说“吾见百国《春秋》”(《隋书·李德林传》)。也有的国家把本国史书另起专名。《孟子·娄下》:“晋之《乘》,楚之《》,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史书何以名《春秋》?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说:榼以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为名。”意思是年有四时,不可遍举,于是就交错互举,节取春夏秋冬中的“春秋”二字以代表全年。这种传统的说法。近年有人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认为商代和西周一年内只有春,秋二季,所以称年为“春秋”,史书即由此得名。
我们在这所谈的《春秋》,是鲁国的历史。相传经过孔子删订整理而成。此书以年,时,月,日为次记事,是我国流存下来的一部最早的编年史。因为《春秋》一书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所以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历史,所以记事以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纪年。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鲁哀公在位二十八年,为什么《春秋》只写到十四年呢?《春秋》哀公十四年只记了一句话:“十有四年春,西狩 麟。”后世的经济学家认为,麟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它的出现本是一种祥瑞,但因当时时无明主,礼崩冻坏,麟出非其

时,就到此为止。我们今天看到的《左传》本《春秋》,记事到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最后一句是:“夏四
月乙丑,孔子卒。”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又参据鲁国史书把孔子修订的《春秋》续补到了孔子去世。但是,《春秋》的下限,一般不把后两年计算在内,而将其起讫年代简单的概括为:始于鲁隐,绝笔 麟。《春秋》记载的内容,多是政治活动,也有少量的自然现象。据粗略统计,证代占百分之四十,会盟占百分之二十,朝聘占百分之二十,祭祀婚丧等占百分之十,日月食,星变,地震,陨石,雨,雹,水旱,虫等自然现象占百分之十。这些,都是春秋史事的信实记录。
《春秋》三传:《春秋》一书,文句极简短。记载二百余年间的众多史事,才用了一万六,七千字,记一件事最短的只用一个字,最长的也只有四十多字,而且措词也比较隐晦。这样一部史书,人们想要读懂它,通过它了解史事的原委,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门后学在世代传习《春秋》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解释《春秋》的传授本,叫做“传”。《春秋》原是一部独立的书,后来被按年或按事拆开,与各种“传”合并,先“经”后“传”。于是,《春秋》不再有单行本传世,而出现了“经”,“传”合编的传授本,据《汉书·艺文志》著録,这样的传本共有五家,即《左传》三十卷,《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因为“《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二传未得世;逗人看到的只有前三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一部春秋时期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撰,司马迁和班固都持此说。到了唐代,开始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此后,不少学者对《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提出不同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一仍主旧说,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二战国时人的作品;三西汉末年提倡古文经学的刘 所伪造。根据近代学者研究,认为《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很可能开始为左丘明口头传授,后由其门人著之于简策,编撰成书。
《左传》的记事时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与《春秋》同;止于晋国赵,魏,韩灭智氏(前453年),比《春秋》下延二十八年。其内容,即解释《春秋》,却不受《春秋》记事范围的局限,不仅记载了鲁国的史事,还较详细的记述了晋,秦,齐,楚,郑,宋,卫等诸侯国的史事。记事以政治和战争为至,同时兼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国与国之间,各国内部各种政

治力量之间,人民群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王权的衰落,诸侯的强大,卿大夫的专权;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劳动人
民的深重灾难。《左传》不仅记载了春秋的当代史,还保存了西周乃至商朝的不少史料和有关远古的传说。它是我们研究春秋和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它语言简洁精炼,叙事层次分明,能用少量的笔墨描绘出事件的曲折情节和人物的生动形象,尤其擅长描绘战争,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时期争霸斗争和互相征伐的情况。《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典范,在文学史上同样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自汉代以来,研究《左传》的学者和著述很多。汉代学者贾逵,服虔,郑玄等人的注本都没有流传下来。西晋初年,杜预将《春秋》经文按年拆开,分别放在各年的传文之前,为之作注,称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从此经传合一。这是今见《左传》的最早注本。唐初,孔颖达据以作正义,亦称孔疏。杜注,孔疏,后收入《十三经注疏》,成为古注中的通行读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