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

●联合国的诞生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的会议”,以便正式制订《联合国宪章》。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就此正式成立。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0多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丘吉尔下野

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也即将解散。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以其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还主张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铁幕演说也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在他们的地区建立一个亲共的德

国,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困难。

请不要把不列颠帝国和联邦的坚持的能力加以低估。如果在美国的人口之外,再加上英语联邦的人口,再加上这种合作关系所涉及的在空中、海上、科学和工业各方面的合作,那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靠不住的力量均衡,致使野心家和冒险家情不自禁。倘若英国所有道义上、物质上的力量和信念,都同你们的力量和信念兄弟般的联合在一起,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那么,就将不仅为我们、为我们的时代,而且也将为所有的人,为未来的世纪,带来一个广阔的前程,这是明确无疑的。”

●北海油田的发现

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和大不列颠岛之间的北海海底油田是欧洲重要石油、天然气产区。从1959年在荷兰沿海发现格罗宁根大气田以后,1965年首先在北海南部发现气田群,1969年在中部的中央地堑区发现埃科菲斯克大油田,1971年在北部的维京地堑发现布伦特大油田,从此出现了勘探开发北海油气田群的高潮。北海油区是指中部和北部以地堑构造为基础的油气群,已知储量石油约47亿吨,天然气约1.5万亿立方米,年产原油已超过8630万吨。在北海大陆架大量开采的油气主要集中在英国和挪威所属海域,北海油气资源丰富,海底石油藏量仅次于波斯湾和马拉开波湾而居世界第三位,现已成为世界大油气产区之一。

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开采对于贫油的英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英国勘探北海油气始于60年代,1975年开始产油,80年代起大规模开采,在北海主要油田的集中海域,英国新建了许多新的输油管道、石油终点站和油港。这其中还包括在苏格兰北部因此而兴起的一个新港口城市——阿伯丁。1984年,石油产量突破亿吨。北海油田生产的油气除满足英国、挪威两国自身消费需求外,还大量出口, 使英国由石油进口国成为世界重要产油国之一,结束了英国进口石油的历史。这无疑是给在经济复兴中的英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英国的经济复兴得以快速发展。

●英国教育的改革

二战后英国政府面对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相继推出一系列措施改革基础教育,把它作为决定英国在21世纪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这个目标,英国政府陆续提出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措施。首先是改革基础的考试体制,提高考试标准。英国教育和就业部40年来首次决定改革相当于大学预科的A级课程考试,改变考试委员会的组成,提高考试标准,并把每门课的补考次数限制为1次。其他教育改革措施还包括:公布学校排名、鼓励学校之间的竞争;努力提高教师水平;增加家庭作业时间;鼓励家长监督孩子学习;将高技术引入教学,修建“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等。

●英国加入北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国家成立的一个军事政治组织。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约正式成立。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北约的目的是与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若某成员国一旦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联合进行反击。

在北约历次首脑会议中,1977年5月,第4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承认人权是国家间合作的基本原则,开始研究对东西方关系的长期趋势和对防务的需要。1990年7月,第11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上通过的《伦敦宣言》在强调北约继续保持适当数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同时,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表示了“和平友好意向”。

●苏伊士运河战争

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下,埃及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成立了共和国。但有关苏伊士运河的命运便摆在了新政府的面前:从殖民统治者于1859年主持开凿至1869年正式通航后,苏伊士运河一直由英、法等国控制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所霸占。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区派驻了近10万军队,长期对埃及进行殖民掠夺。埃及人民为了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斗争,1954年10月,埃及和英国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国分批撤军。1956年6月12日,最后一批英军撤出埃及,结束了英军对埃及74年占领的历史。英军虽撤走了,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仍然由英法殖民者所控制。埃及人民对这种“国中之国”的殖民统治残余非常愤恨,认为这是不能容忍的,应该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冻结运河公司在埃及和国外的资产,运河航道由埃及管理,并用运河公司的收入来建造阿斯旺水坝,这给予英法帝国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

英法两国为了挽救自己失败命运,经过3个月的策划和准备,勾结以色列,于10月底对埃及发动了军事侵略,企图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进攻埃及。为集中兵力保卫苏伊士运河,30日埃及下令驻西奈半岛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色列10个旅,经过5

天进攻,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10月30日,英、法政府借口保护苏伊士运河,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并后撤军队,由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埃及政府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于是,英法于10月31日成立联合司令部,向埃及宣战。英、法派出飞机、军舰、炮艇疯狂轰炸开罗、塞得港、亚历山大等城市。以色列军队则在西奈半岛全面进攻埃及。

面对英、法、以色列等国的野蛮侵略,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抗击。在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民族尊严中,埃及人民同仇敌忾,共同反击侵略者的入侵。中国政府于11月1日、3日、7日分别发表声明谴责英、法、以的侵略行径、声援埃及人民,并赠送2000万瑞士法郎和大批物资给埃及。

英、法、以等国的侵略行为也引起了西方各国内部的冲突。美国为了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渗入地中海,乘机利用这一机会,不支持英、法、以的军事行动,声称这是非正义战争,并要对英、法进行经济制裁。不久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英法停火。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英、法两国政府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和撤军,承认埃及对苏伊士运河拥有主权。至此,这场历时仅9天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12月22日,英、法侵略军全部撤出埃及。以军一直到第二年3月才全部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军阵亡约1650人,伤约5000人,被俘和失踪约6200人,损失飞机215架。以军死亡约200人,伤约900人,被俘4人,损失飞机15架。英法联军死亡26人,伤约130人,损失飞机5架。经过这次战争,埃及人民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而英、法则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

马岛战争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缓解国内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国旗。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出兵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英国最初对阿根廷的进攻感到吃惊,派遣了一支海军特遣战斗群来对抗阿根廷海空军的进攻,皇家海军陆战队也加入了战斗。在一番激烈和艰苦的争夺后,英军夺回了马岛的控制权。

英国政府最终还是对马岛总督杭特发出警告,阿根廷可能在3月31日入侵。为此,杭特将手边象征性的兵力发布战备,并将指挥权交给驻守当地的陆战队指挥官。

阿根廷的军事行动指挥官为海军少校吉耶额摩·桑切斯-萨巴洛兹,在4月1日发动代号为“蓝色”作战,率领他指挥的的特种部队在鲱鱼湾雷克岬登陆。他并利用夜视镜在云层遮盖的夜色中率领84个士兵向前推进,攻下“郁闷溪”兵营、总督府以及斯坦利港,直到4月4日英国驻马岛政府投降。

英国迅速地以外交方式回应给予阿根廷压力。但是由于距离遥远,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必须仰赖皇家海军出动特遣舰队。特遣舰队由三至四个子舰队所组成,以战事的发展为扩编的考量。舰队最高统帅为海军上将约翰·费德豪斯指挥。航空母舰为特遣舰队的核心武力,由海军少将伍华德指挥。该舰队包含了两艘航空母舰赫密士号(又译竞技神号)和新服役的无敌级航

空母舰无敌号,其上20余架海鹞式垂直升降战机是整个特遣舰队能用来对抗阿根廷军队的空中武力。

海军准将麦可克拉普所指挥的另一支海军特遣舰队,两栖部队为其主要力量。其搭载的特遣部队由皇家海军陆战队第三突击旅组成(包含英国陆军伞兵团和皇家装甲团)。这个特遣部队由陆军准将朱利安汤姆生所领导,这支部队大多部署在临时征用的堪培拉号邮轮上。

第三个特遣群由三至四艘潜艇所组成,由潜艇指挥官指挥。行动开始前,英国宣称以福克兰二百海里(三百七十公里)的范围为禁航区,不许外国船只进入。

在整个行动中,有四十三艘英国商船为特遣舰队服役或补给,提供燃料物资等的货船及油轮形成了一条来往英国至南大西洋的八千海里后勤线。

到四月中旬时,英国皇家空军在大西洋中的阿森松岛上的威迪亚威克空军基地开始进驻,包括负责护航的麦道幽灵FGR.2战斗轰炸机与44中队的火神轰炸机、还有一个胜利式空中加油机机群。与此同时,皇家海军特遣舰队抵达阿松森岛水域为战事做准备,有一小型部队已被派往前线光复南乔治亚岛。

当时薛利丹少校决定召集手上的七十六名弟兄,在当日直接进攻。经过短暂的强袭前进,加上安纯号与朴莱茅斯号进行“火力示范”给阿根廷守军,很快的岛上阿根廷守军就不战而降了,英军随之收复南乔治亚岛。

薛利丹少校同时在光复南乔治亚岛后发出一封电文回伦敦,上面说:“敬告女王陛下,军旗已经伴随国旗一同飘扬于南乔治亚的长空了。天佑女王。”首相撒切尔夫人迅即向传媒发放喜讯,生动地称"Just rejoice at th at news!"(与世同庆)。

在英军收复南乔治亚岛之后,又陆续经历了圣达菲号潜艇事件、黑公鹿作战、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和谢菲尔德号、英军登陆后的地面战及肯特山的特种部队行动。最后在6月11日夜,在经过数日侦查与休整后,英军向斯坦利港周边各高地发动旅级夜袭,皇家第三陆战旅同时向哈丽山与朗敦山发动攻势。经一夜战斗后,所有攻击预定目标皆被肃清。6月13日夜,英军趁胜追击发动第二波攻击,伞兵第二营攻占无线电山,苏格兰禁卫旅第二营攻占烂屋山。斯坦利港陷落,马岛战争以阿根廷的失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争对双方的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阿根廷的战败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最后导致军政府倒台。对于英国来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全国,加强了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同时帮助英国保守党赢得1983年的普选。

英国其他的军事行动: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24日~6月10日,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空袭。除美国、加拿大外,西欧13个盟国除希腊因自身利益不主张动武外全部参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葡牙10国直接参战,冰岛、卢森堡虽无空军,但也通过出资或提供机场等形式予以支持,奥地利、瑞士、瑞典等传统中立国也对北约行动表示支持。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组成一支联合部队,他们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并得到了海湾地区大量的空基和海基航空兵的支援。

●《蒙巴顿方案》

二战后,在印度人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英国决定把统一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以便采取殖民统治"分而治之"的政策。英国于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顿方案》,规定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两个自治领,即主要分为印度教徒聚居的印度斯坦和主要为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巴基斯坦。各邦有权决定参加前者或后者,但不能自治。当时印度的主要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表示同意。8月14日和15日印巴分别成立自治领,正式实行分治。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于1950年和1956年先后宣布为独立共和国。

印巴分治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即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

●英国的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衰落,殖民体系瓦解,英联邦日趋松散。面对战后形成的两极体制,英国于60年代中期调整其外交国防政策,将防务重点放在欧洲。1973年英国参加欧洲共同体,自此欧洲在英国外交中占有“优先地位”,但英国也不放弃向美国靠拢,在重大问题上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的政策主张。1991年以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战后两极体制的终结,英国积极调整外交政策,以图在新格局中继续发挥大国作用。

英国主张加强同西欧的关系,支持欧共体,赞成建立共同体统一大市场,但反对建立超国家的“欧洲联邦或邦联”,对欧共体、社会宪章持保留态度。1988

年英国与欧共体其他11国的贸易占英外贸总额的1/2。1989 年双方贸易总额为1812.927亿美元。1993年8月英国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英国与美国有传统的合作关系。1979年保守党上台,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英视美为主要盟国。冷战后,特别是克林顿上台以来,英美特殊关系持续淡化,两

国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有分歧。美在英共有驻军3万人,有10个军事基地,其中潜艇基地1个,空军基地9个。

英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英联邦国家有着传统的密切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英国向120多个国家提供双边援助,英在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仍有重要利益,英海外投资的15%在非洲。英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局势,重视东盟的作用。英国同东南亚及中东国家来往明显增多。

●香港回归

英国与中国于1954年6月17日达成互派代办的协议,1972年3月13日两国签订了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8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有较大发展,高级互访不断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联合声明于1985年5月27日中英双方互换约文之时起生效,中国设想在回归的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并根据在《中英联合声明》中所作的承诺,制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了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1997年7月1日,中国按照《中英联合声明》确定的日期,正式收回香港。

●克隆羊多莉

1997年2月27日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一项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1996年7月5日,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伊恩·维尔穆特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一只小母羊。这是世界上第一只用已经分化的成熟的体细胞(乳腺细胞)克隆出的羊。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动物克隆技术的热烈争论。它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也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新闻之一。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多莉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来临。继多莉出现后,克隆,这个以前只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术语变得广为人知,似乎一夜之间,克隆时代已来到人们眼前。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

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果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2000年6月26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6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2006年5月18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

共有超过2.23亿个碱基对,破译难度也最大。一个由150名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了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

●成功申奥

2005年,伦敦成功申请了第30届现代夏季奥运会,现正在筹办中。

大伦敦地区被分成了三个区:奥运区——奥体公园就是在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场和废弃工地上建起来的,园内有奥运体育场、水上运动中心和奥运村。

河区——沿着泰晤士河共有五个主要场地,其中有千禧穹顶、展览中心。

中心区——包括了温布利球场和海德公园。

除此之外,有部分比赛需要在其他城市举行的,如赛艇和帆船这两项运动将在英格兰东南部海岸多塞特的韦茅斯举办。

伦敦还要对交通设施进行许多升级改造,以适应奥运会期间大量涌入的人潮。

奥运官方标:2012年奥运会的官方标志由品牌咨询公司沃夫?奥林斯设计,已于2007年6月公布。这个标志中有多个颜色,而且是第一次将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标志合二为一。

一次可持续性的奥运会:制定了一些计划要将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办成一次可持续性的奥运会。所以,2007年1月成立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来协助达到这个目标。

●英国的社会问题

1、家庭增多、公交费提价和同性同居的现象成为目前英国最显著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近日公布的《2007社会趋势报告》展现了英国人最新的生活状态,其中揭示的一些现象挺让人震惊。

2、调查报告发现,目前,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英国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一问题带有种族性,如来自加勒比海岸的黑人移民儿童中有48%的人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而来自印度的移民儿童只有10%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3、在单亲家庭增多的同时,英国家庭的总数也在增加。2006年春天,英国共有2420万户家庭,比1971年增加了30%,而这段时间,英国的人口数仅增加了8%。

4、增加的家庭数就意味着生活垃圾的增多,但是英国人循环利用资源的意识在增强。在1996/97年至2004/05年期间,英国循环利用或转化为肥料的垃圾为以前的3倍。

5、随着单身生活者增多,小户型住房的需求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2001/02年至2005/06年期间,一室两厅的房源需求率从20%增长到42%。这些小户型住房代替有4间以上卧室的大房子成为新的热销房源。

6、调查显示,贫困家庭的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的情况增加。英国5岁至16岁的少年儿童中,在每周总收入低于100英镑的家庭中,8%的男孩和13%的女孩患有心理疾病。

7、家庭种族背景仍然是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关键因素。生活在英国的86%的巴基斯坦或孟加拉移民儿童的家庭收入低。

8、调查发现,英国孩子在马路上玩耍时较为安全。14岁以下的英国少年儿童的车祸死亡率为百万分之十三,这在欧洲国家中较少见。

9、孩子们相互间联系比以往更方便了。8岁至11岁的孩子中有大约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的手机。

10、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英国统计到的同性同居者共有1.57万对。其中,93%的人生活在英格兰和威尔士,6%的人在苏格兰,1%的人在北爱尔兰。

11、1997年至2006年,英国公交车费上涨了168%。

12、《07社会趋势报告》还指出,英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外国游客的关注。2006年,英国迎来3000万外国游客,创历史新高。上一个旅游高峰期为1998年,共迎来2570万游客。

13、物价上涨并没有影响英国人的购物热情,许多人更是开始了在网上的购物生活。2006年1月至4月,英国16岁以上的人群中,42%的人经历了网上购物。

14、然而,低收入家庭可不能随便在网上购物。调查显示,家庭可支配收入排在倒数第5位的英国家庭需用19%的收入来支付住房、暖气和电等生活必需品,而家庭可支配收入排在正数第5位的英国家庭在这方些方面的开支仅为收入的7%。

15、英国人的寿命比以往更长,但生病的时间也更多。1981年至2001年间统计的数据表明,英国男性生病的时间由原来的6.4年上升到8.8年,女性由10.1年上升到10.6年。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2016-10-30 世界史论文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 年。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 (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 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 73 亿英镑。战时军费支出 250亿英镑,国债由 1939 年的 72.5 亿英镑增加到 214.7 亿英镑,战债达 27.23 亿英镑。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 42 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这一切

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 1945 年英国工党上台后 ,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 年 8 月 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 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 Design)。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难离开美国的支持,”过多独立于美国将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 让欧洲彻底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导火索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对付苏联已经成为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这使得两国关系急剧升温。构建”第三种力量”的背景已经消失,英国逐渐将欧洲政策转移到西欧联盟计划。 (二)美国对西欧一体化的态度 1945~1949 年英国的欧洲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45~1947 年,英国试图与西欧联盟建立“第三种力量”,以图与美、苏两国平起平坐;第二阶段是 1947 年以后,西欧联盟计划渐渐成为冷战的工具,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加

二战时的英国

二战时的英国 ●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一、在二战之前,英国在亚洲拥有庞大的殖民体系

一、在二战之前,英国在亚洲拥有庞大的殖民体系 英国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的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经营,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二战爆发之前,整个东南亚地区几乎被各国瓜分,泰国是唯一独立的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那里建立了印支联邦。菲律宾则是美国的殖民地,这里是进入东南亚地区的必经之地。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控制着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地区。剩余的地盘则全部都是英国的,当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新加坡这一大片地区都是英国的殖民地。那时的英国是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但是这个帝国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的国力遭到了大幅度削弱。到了30年代后期,其已经被苏联和 德国超越。美国在1895年就已经在经济上超过了英国,在 华盛顿会议之后,美国又获得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地位。美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连德国也十分忌惮。苏联在经过几轮建设之后,国力也大幅度提升。希特勒上台以后提出了重整军备计划,在军事经济的刺激下,德国又一次成为了世界强国。英法两国国力消耗严重,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德国的逐步扩张,英法两国不希望自己再次被卷入战争。于是绥靖政策出台,英法两国一让再让。为

了稳住德国,英法先后出卖了奥地利、西班牙和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看准了这一点,一再提出政治讹诈。最后德军大举进攻波兰,作为波兰的保护国,英法两国退无可退,被迫向德国宣战。二、欧洲战场一塌糊涂,日本趁机占领了东南亚日本是德国的亚洲盟友,但是欧洲几国鏖战的时候,日本没有对英法宣战的意思。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根本没有抽身出来的可能。第二日本希望坐山观虎斗,毕竟英法两国也都是世界强国。就这样,日本除了和苏联在诺门坎打了一仗以外,没有任何扩大战争的迹象。时间转眼进入了1940年,德国在完成战争准备以后,开始进攻西欧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先后投降,它们不是德国的对手。由于错误的部署,德军攻入了法国境内。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法国向德国投降。法国投降之后,整个西欧就只剩下英国还在顽强抵抗。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反登陆作战,英军主力全部回防本土。就连亚洲的精锐部队也调了回去,日本看到了一个机会。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其早就对东南亚地区垂涎三尺。越南的大米、菲律宾的橡胶、苏门答腊的油田、马来亚的铜矿,这些都是日本需要的。在此之前,日本无力对付强大的英法两国。但现在法国已经投降,英国苦苦支撑,日本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日本先是通过德国,接管了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然后开始窥视缅甸。美国此时根据自己的利益考虑,开始对日本实现经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中考强化复习(六)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一)、课时内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结合中考历史1+n) 1、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成立时间是性质是前身是,成立时间是 成立的原因是 成立后的措施有 成立的意义是 地位是 2、日本战后二十年成为仅次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80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实行政治上 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是1、 2、 (二)、基础巩固: 1、二战后,美国5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2、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3、7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4、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5、美国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7、“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欧盟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8、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9、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10、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11、当今的世界主题(发展趋势)是什么? 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3、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三)中考直击 2012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54.下表有关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统计表 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 6.7% 5.6% 5.3% 2.9% 9.6% 3.5%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安定的国际环境D.各国原有经济基础好55.李琳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等文字,他查找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60.始干2009年,发展至今的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探,全球经济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欧洲的债务压力。中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 A.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B.中国经济依附于欧洲经济 C.欧亚经济优势消失D.欧洲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 2013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高通胀和高失业 B.军事化和城镇化 C.高速度和低失业率 D.信息化和全球化 (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3分) 【全球经济成为一体】 材料三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4)根据材料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分)及促进这种趋势的因素。(3分)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1分)2014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定居北京的加拿大女孩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美国产的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A思想自由化B政治民主化C经济全球化D文化多元化 2015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7、李林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使用统一的货币”等文字,他查到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 38、随着苏联解体、两极解体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D、地区冲突激烈 39、肯尼迪说:“通过援外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策略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0、“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一条船上。”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 B、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C、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各国经贸往来频繁 D、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巨大影响 (四)、泰安市中考分析与展望 1、二战后的西欧崛起(2009、2010、2011、) ①、2009:“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的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的“高一级整体” ②、2010: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③、2011:“欧元”“统一护照”“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等信息,判断与其相关的组织 ④、2012:“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该组织是 ⑤、2013: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备战2016】⑴二战后,西欧崛起原因 ⑵二战后,西欧哪一国家发展最快 ⑶最大的经济体 ⑷欧元 ⑸欧洲共同体-----1993欧盟 ⑹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高一级整体” ⑺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二战后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 ●联合国的诞生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的会议”,以便正式制订《联合国宪章》。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就此正式成立。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50多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丘吉尔下野 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也即将解散。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以其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还主张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铁幕演说也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在他们的地区建立一个亲共的德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经济的概况:(6个阶段) ①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在许多领域建立起来。农村,圈地运动,使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奴隶贸易使许多城市兴盛起来。 ②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复习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重大发明、特点、影响、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 ③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它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丧失并分析原因、影响) 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的债务比战前增加了10倍。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1924年,英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1929-1933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分析经济的这种变化对政治、外交、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⑥二战后,英国经济严重削弱。英国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恢复、快速发展和滞胀时期.(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没讲英国,而只是讲了美国,要注意)这种情况对英国外交的影响. (二)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英国是占领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一直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英国的政治: (一)英国政治的演变概况(8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了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和卓越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②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成立了不属罗马教皇管辖的英国国教。后来出现了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 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特点、结果和影响等, ④着重分析《权利法案》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⑤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多的议席和政治权利。 ⑥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⑦1949年,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⑧1986年,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注意英国对科技的态度:由积极应用到抵制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从中得到的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繁荣根本在于科技,科技立国是必经之路;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

二战中英国飞机的命名

与其他国家不同,英国皇家空军(RAF)和舰队航空兵(FAA)更倾向使用名字,而不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来命名飞机。当然,这些名字并非随意之选,而是皇家空军从1918年成立时起就采用的一套复杂的命名系统的一部分,而在二战脚步临近时,该系统已大幅修订过。 与广为流传的说法相反,尽管1918年的命名体系确实强制要求过,头韵(即首字母相同)并不是RAF/FAA的命名体系贯彻始终的规定。不过,传统的力量毕竟强大,在二战期间甚至战后的不少飞机名字上仍有所反映,如霍克“飓风”(HawkerHurricane)、肖特“斯特林”(ShortStirling)、布莱克本“博塔”(Blackburn Botha)、费尔雷“管鼻燕”(Fairey Fulmar)等。 大部分二战时期的飞机是以1932年或1939年的命名系统命名的,这两者除了用于海上的飞机外并无多少区别。1937年,舰队航空兵(FAA)从皇家空军回归皇家海军,海上飞机的起名权因此回到海军部手里。 飞机的名字或者由生产厂家所起,或出自军方之手。有一个精彩的段子,也许是虚构的,讲到雷金纳尔德?米切尔听到他设计的伟大的战斗机被命名为“喷火”时发出如是感叹: “这就是他们会选的那种傻到根的名字!”Spitfire,除了解释为“喷吐火焰者”和“一种烟火”外,还指“ahighlyemotionalandquick-tempered person (especially a girl or woman)”,“一个高度情绪化和易怒的人(特别是女孩或妇女)”,这简直是“泼妇”嘛!难怪米切尔大叔不高兴呢。想到中文译名“喷火”,基本搭调,又体现了英国空军部对战斗机名字“速度、活力或攻击性”的要求,还没有英语里的一词多义的不良联想。 生产厂家当然也有自己的内部的飞机命名体系,通常使用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德?哈维兰公司的内部命名系统也许是最广为人知的,比如“虎蛾”(Tiger Moth)教练机的公司内部编号是 D.H.82,著名的“蚊”式(Mosquito)战斗轰炸机则在公司内被称为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周建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 生了一些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 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 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 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 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 七次经济危机。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 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 才发生。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 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以美国为例,战前的 .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 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二战英国未被德国占领,为什么是奇迹

二战英国未被德国占领,为什么是奇迹很多人以为,英国在二战爆发后,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本土——英伦三岛,其理论的本身在于英国本土的工业能力以及英国的强大的海军可以防止德国人的侵入,但实际上,不能单纯从力量和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只能导致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想法,应该从战争进程中和战争形势中,所出现的时机或危机中如何加以善用和改良。而二战德国恰恰在最有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没有加以善用,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战争进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0296640.html,/post_8459709_1.html/ ] 首先谈下当时的战争态势。事实上,德国对波兰的闪击在1939年的9月1号开始,英国在9月3号对德宣战,法国随后也对德宣战。在整个西线上一直平静到来年的1940 年的5月10号,这一段时间被人们称作“奇怪的战争”或“静态战争”,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德国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完成了军事目的,曾经向英法递交了和平的请求,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有可能在1940年终结,德国人没有完全充分的把握对抗英法的联合实力,而英法也完全估计不到德国战争能力和技术优势(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德军的战术素养)已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说穿了,还是典型英国作为大国的面子外交所造成的灾难,所以英国对战争的积极性是比

较高的,换个比方,就是你把我小弟打了,把家给人家占了,你总要找个说法和做法给我,我满意才行啊。而法国国内正好出现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危机之下,对于德国的战争显然没有充分的战备,更谈不上积极性了。对于李德〃哈特先生的分析,我觉得恰如其分,他认为,处理波兰危机最有利的对抗者是苏联,而不是英国,无论从地缘和军事能力上只有当时的苏联才能干预德国对于波兰的入侵,而当时的实际却是希特勒和斯大林首先达成了默契,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在这一点上,英国是失败的。但是首先要清楚一点,希特勒不是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完成对西欧的闪击,那时的希特勒显然胃口还没有那么的大,一个战争狂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战争狂人,那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一步一步蜕变而来的。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是要引发一连串后果的事情。战争其实一直为政治所服务,只有政治和外交的企图破产之后,才会真正爆发战争,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发动战争的动机都是在权衡之后做出的抉择,希特勒无外如此。 很显然,对于西欧的战事双方都没有大打狠打的局面出现,真正造成希特勒进一步大举进攻的原因来至于挪威,对于挪威的争夺,注意:这里是争夺!英国人控制了挪威,那么德国很大的一片国土将处于非常严厉的打击范围之内,甚至失去出海口,而德国人控制了挪威,将会对英国形成增加了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的包围与防御。很显然,希特勒只

2020届高考历史习题:第十一讲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斗争

第十一讲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 的共存与斗争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8辽宁大连一模)“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这种观点认为“该计划”( ) A.客观上促成了欧洲一体化 B.加速了欧洲摆脱美国控制 C.稳定了战后资本主义阵营 D.有利于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 A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推断该计划是马歇尔计划。该计划“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促成了欧洲一体化,故A项正确。 2.(2019陕西咸阳模拟)1972年,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导弹拥有数量限制为美国1 710枚,苏联2 358枚。这一协议( ) A.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B.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 C.说明苏联综合国力超越美国 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时,美苏两国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这种限制军备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美苏之间的协议与冲击两极格局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四川凉山三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实施两洋战略:一方面联合欧洲,利用北约的东扩,从大西洋向东挤压;另一方面利用同日本等地区盟友的双边关系从太平洋向西挤压。美国实施两洋战略的主要条件是( ) A.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复习卷(附答案)1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复习卷(附答案)1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英国二战潜艇

英国二战潜艇 第一批水精灵级,同级3艘,37~38年建造,540/630吨,58.22×4.9×4.62M,825/615马力,11.75/9节,10节/4050海里水上,3.5节/40海里水下,31人,潜深60M,4具艇首533MM鱼雷,2具533MM 外部鱼雷发射管,1×3寸炮,3×7.7MM机枪。 水精灵号:40年1月7日被德国扫雷艇击伤,艇员撤离后自沉。 团结号:40年4月29日在挪威港口于商船相撞沉没。 无畏人号:44年6月26日被租借给苏联,改名V4号,50年归还英国,同年5月解体 英国二战U级潜艇第二批裁决者级,同级12艘,40年建造,540/630吨,58.22×4.9×4.62M,825/615马力,11.75/9节,10节/4050海里水上,3.5节/40海里水下,31人,潜深60M,4具艇首533MM鱼雷,2具533MM外部鱼雷发射管,1×3寸炮,3×7.7MM机枪(部分未装甲板炮及外部鱼雷发射管)。裁决者号:40年7月19日在克罗默附近海域于英国辅助扫雷舰彼得亨德力克相撞沉没 乌纳号:1949年4月11号除藉解体。 不败号:42年11月11日在比斯开湾被英国轰炸机误炸沉没 无畏号:1941年5月1号离开马耳他执行巡逻任务后失踪,后确认触雷沉没 联合号:41年7月20日在西西里附近海域被意大利鱼雷艇击沉 不凡号:1942年10月7号在比斯开湾失踪 支持者号:一艘U级王牌名艇,42年4月14日触雷沉没(另一种说法是被意大利鱼雷艇击沉) 正直号:45年12月19日除藉解体 海胆号:1949年除藉解体。 敦促号:42年4月27日离开马耳他后始终,推断触雷沉没 厄斯克号:1941年4月19号在西西里岛执行巡逻任务时失踪,推断触雷沉没 极限号:1942年11月25日在西西里岛附近被意大利雷击舰击沉 英国二战U级潜艇第三批喧嚣级,545/735吨,59.97×4.88×3.89M,615/825马力,11.7/9节,10节/4050海里,31人,潜深60M,1×3寸炮,4具首533MM鱼雷,3×7.7MM机枪 喧嚣号:46年2月13日除藉解体 P32号(无艇名):41年8月18日在的黎波里外海触雷沉没 P33号(无艇名):41年8月20日被意大利雷击舰击沉 P36号(无艇名):42年4月1日被德国飞机ǔ猎诼矶???8年打捞拆解 P38号(无艇名):42年2月23日被意大利雷击舰击沉 P39号(无艇名):42年3月26日被德国飞机炸沉在马耳他 P41号(无艇名):43年2月10日触雷沉没 P47号(无艇名):42年转交荷兰海军,改名海豚号,46年12月除藉 P48号(无艇名):42年12月25日被意大利雷击舰击沉 P52号(无艇名):42年11月转交波兰海军,改名野猪号,47年7月归还英国,后加入丹麦海军,改名U1号,57年在英国解体 威胁号:49年12月23日除藉解体 乌托尔号:46年1月22日除藉解体 暗影号:46年7月9日除藉解体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苏联、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

本书依次分析了苏联、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国家战略,研读之后,让人荡气回肠,受益良多!不读此书,实为人生一大憾事。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苏联篇(上) 受特殊的国情和国体影响,苏联在二战中的国家战略,几乎可以视为斯大林个人的战略。国内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对“斯大林战略”的研究却凤毛麟角。事实上,今天回头看去,所谓的“斯大林模式”,与其说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内发展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为进行国际竞争而采用的特殊战略。如果不能揭开当年苏联宣传机构营造的表象,将之放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剖析其实质,不仅看不到“斯大林战略”的全貌,也看不清“斯大林模式”的真相。本文将从战略、国际政治和战争史的综合视角,力图客观呈现真实的“斯大林战略”及其对二战和苏联的影响。 一堆烂摊子 当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时,他接过的是一战惨败和内战惨胜的烂摊子。 俄国曾经是令全世界敬畏的军事巨人,但这一点在斯大林上台之际已丝毫看不出踪影。俄国的军事厄运可以追溯到1855年。这一年,在英法联军的猛烈持续攻击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沙俄帝国造成两大 影响,一是加剧了内部的矛盾,二是迫使其向东扩张。但是,东进的道路并不 顺畅。1904年,日本在英国的扶植下向沙皇俄国发起了挑战。这场被后人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再次以俄国的惨败告终。一个非欧洲、非白种族 裔的发展中国家,居然打败了赫赫有名的“俄国压路机”,这个事实令俄国尴 尬蒙羞,更让俄国内部的分离主义者备受鼓舞。

日俄战争再次以俄国的惨败告终 1914年,俄国带着雪耻、复兴的追求,毅然决然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很遗憾,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更惨痛的失败。结果,一战尚未结束,俄国就因内部的两场革命,率先退出了大国厮杀的棋局。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不能接受俄国因革命而获得静坐旁观的特权。协约国将俄新政权视为搅局的叛徒,同盟国则看到了征服东方的天赐良机。 革命没有带来和平,却引来更大的灾难和羞辱。 面对气势汹汹的德军,新政权为求生存,被迫于1918年3月3日,签署了灾难性的德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编注:《布列斯特和约》)。正如沃尔纳茨基总结的那样:“和平的条件是灾难性的。乌克兰、波兰、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得以独立。外高加索的部分地区被割让给土耳其。俄国人口由此减少了26%,可耕地减少了27%,粮食产量减少了32%,铁路系统缩小了26%,制造业减少了33%,钢铁减少了73%,煤矿数量缩水了75%。此外,俄国还必须支付一大笔战争赔款。”总计6000万人口和超过5000家工厂、磨坊、酿酒厂和炼油厂,被划到俄国之外。 德国的战败,虽然宣告了这一和约的失效。但随之而来的是,沙俄帝国的大崩解和前所未有的大内战。

英国在二战中三大贡献 改变了二战的格局

英国在二战中三大贡献改变了二战的格局 很多人一谈到二战时的英国,就是一片贬义。比如顿克尔克大撤退,比如被有“马来之虎”之称的山下奉文打得五千里大撤退。唯一的亮点是蒙哥马利在北非的阿拉曼之役,但投降的轴心国军只有不到四万是德军,而其他的30万人都是跟着起哄的意大利人。在抗战时的重庆有许多国人,一见到“RAF”(Royal Air Force-皇家空军)的标志,马上就改称Running Away First(最先逃跑着)。对英军的看低是普遍性的,而对美军则是尊敬有加的。人们有这种看法并不奇怪,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其实很少。其实,英国在二战中有三大贡献,而这些贡献改变了二战的格局。英国第一个贡献就是雷达。20世纪初,雷达的原理已广为人知。红外线射出去,撞到物品再反射回来并显示在荧光屏上。在茫茫的天空中和海洋里,人们可以发现敌人的一架飞机和军舰,多爽。列强们如法、德、美、苏,都投入金钱和时间,但始终解决不了散光的问题。红外线射出去,撞上几十米之外的物件而折返到荧光屏上,没有问题。但如果物件(飞机)在几万公尺之外,反射的红外线就太散、太弱,而在荧光屏上就什么也看不到。但英国却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英国人将红外线发光器摆在聚光灯(抛物线)的焦距处,而这时的光不是直接射出去,而是将红外线反射回灯底再反射出去,而射出去的直线聚光柱

就不会散。但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聚光柱只是一个点,如果你射向东,而敌人是从西来,你仍然看不到敌人。英国人解决的方法是雷达是转的。当红外线扫到敌人时,荧光屏上是一个跳点,当雷达转一圈又扫到敌人时,敌人在荧光屏上不同的地方再显示出一个新跳点,这表示敌人在移动。如果雷达再上下加多几排红外线放射器,敌人在荧光屏上就无所遁形了。雷达在英国的不列颠空战中作用极大。面对非常强大的德国空军,英国飞行员可以得到休息时间,直到接到雷达部门的召唤,而不用24小时全天候的飞行来保卫英国的城市和机场。当英机接近德机时,英国的飞行员也可以根据雷达部门的指引,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英国很快将雷达技术传给了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美国的雷达兵发现了日本飞机。只是美军误判是美国自己的飞机而忽略,造成了珍珠港的损失。但这是美军雷达兵的错,与雷达本身无关。英美并且很快将雷达的技术原理改进成为海军舰艇上的声呐,对捕捉敌人的潜艇居功至伟,并为英美商船提供坦途。英国给盟军第二个贡献就是劳斯莱斯飞机引擎。二战爆发时,全世界最好的飞机技术(Aviation Technology)应是英德两国。德国空军(Luftwaffe)的引擎研制中心是位于德国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Bavaria Motor Works-BMW,是德国机械工业的泰斗。而在英国,则是劳斯莱斯了。劳斯莱斯为劳斯和莱斯共同创办。劳斯(Rolls)是投资者,又是飞机的发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由国际清算同盟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货币的分配份额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这样英联邦的比例高达35%。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A.二战导致正常国际贸易往来受阻 B.极力削弱美元的国际影响力 C.极力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 D.保持英国战后金融霸主地位 解析:选C。题干问的是凯恩斯计划的目的,二战导致正常国际贸易往来受阻是原因而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凯恩斯提出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极力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极力削弱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这一计划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 项错误,C项正确;二战后由于英国的实力大大削弱,英国不再是金融霸主,故D项错误。2.(2019·达州高三二诊)美国在20世纪先后有两次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而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又明确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政策调整() A.均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的 B.均是为了保持美国经济优势 C.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体现了通货管理制度的灵活 解析:选C。A项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不符,故A项错误;美元与黄金的脱钩是为了保护美国经济而不是保持美国经济优势,故B项错误;美元与黄金无论是脱钩还是挂钩,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C项正确;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关系与通货管理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3.(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测试)早在2010年年底,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董事会通过重大改革方案。此后五年,在绝大多数国家相继批准的情况下,美国却成了唯一阻挡IMF改革的国家。美国能阻挡IMF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美国() A.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 B.综合国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C.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股份最多 D.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美国仅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故A项错误;美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体量与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没有必然联系,故B、D项错误;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信息中心投资规划科 2010年11月

目录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3) 1 发展历程 (3) 1.1 概述 (3) 1.2 转型期(16-18世纪) (3)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3) 1.4 加速增长阶段(1820-1913) (4) 1.5 “英国病”初期(1918-1929) (4) 1.6 危机和战争双重打击(1930-1945) (5) 1.7 惨淡经营(1946-1967) (6) 1.8 “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90年代) (6) 1.9 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 (7)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1 发展历程 1.1 概述 (1)16世纪到18世纪经济转型阶段; (2)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3)技术进步和实际收入增长的加速阶段,1820-1913; (4)“英国病”的初期,1918-1929; (5)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1930-1945; (6)帝国解体后的惨淡经营,1946-1967; (7)“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末期; (8)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 1.2 转型期(16-18世纪) 16-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积累财富才采取“重金主义”政策这样便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原始积累,为了向工业革命过度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重金主义”政策也转变为“重工主义”政策,向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转变。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在此时期,英国人均收入增长要快于17世纪。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多。1700年时,英国的GDP是荷兰的两倍,到了1820年则是七倍。 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的60亿英镑。对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进行的计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约是每年8-9英镑,经过50年增加到12-13英镑,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镑,而1860年则又翻了一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