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审计程序

具体审计程序
具体审计程序

第二十二条错误及舞弊具体审计程序

一、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使组织经济利益遭受损害的不正当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此类舞弊行为:

1、收受贿赂或回扣;

2、将正常情况下可以使组织获利的交易事项转移给他人;

3、贪污、挪用、盗窃组织资财;

4、使组织为虚假的交易事项支付款项;

5、故意隐瞒、错报交易事项;

6、泄露组织的商业秘密;

7、其他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二、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是指组织内部人员为使本组织获得不当经济利益而其自身也可能获得相关利益,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利益的不正当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此类舞弊:

1、支付贿赂或回扣;

2、出售不存在或不真实的资产;

3、故意错报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事项,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误解而作出不适当的投融资决策;

4、隐瞒或删除应对外披露的重要信息;

5、从事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

6、偷逃税款;

7、其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三、舞弊的预防

1、舞弊的预防是指采取适当行动防止舞弊的发生,或在舞弊行为发生时将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内。

2、建立、健全组织的内部控制并使之得以有效实施是预防舞弊的主要途径。

3、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应当关注以下主要内容以协助组织预防舞弊:

1)组织目标的可行性;

2)控制意识和态度的科学性;

3)员工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经营活动授权制度的适当性;

5)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6)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4、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发现的舞弊迹象或从其他来源获取的信息,考虑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的性质,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同时就需要实施的舞弊检查提出建议。

四、舞弊的检查

1、舞弊的检查是指实施必要的检查程序,以确定舞弊迹象所显示的舞弊行为是否已经发生。

2、舞弊的检查通常由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的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实施。

3、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舞弊检查:

1)评估舞弊涉及的范围及复杂程度,避免对可能涉及舞弊的人员提供信息或被其所提

供的信息误导;

2)对参与舞弊检查人员的资格、技能和独立性进行评估;

3)设计适当的舞弊检查程序,以确定舞弊者、舞弊程度、舞弊手段及舞弊原因;

4)在舞弊检查过程中与组织适当管理层、专业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

持必要的沟通;

5)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避免损害相关组织或人员的合法权益。

4、在舞弊检查工作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应评价查明的事实,以满足下列要求:

1)确定强化内部控制的措施;

2)设计适当程序,对组织未来检查类似舞弊行为提供指导;

3)使内部审计人员了解、熟悉相关的舞弊迹象特征。

五、舞弊的报告

1、舞弊的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适当管理层报告舞弊预防、检查的情况及结果。

2、在舞弊检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向适当管理层报告:

1)可以合理确信舞弊已经发生,并需深入调查;

2)舞弊行为已导致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严重失实;

3)发现犯罪线索,并获得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证据。

3、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必要的舞弊检查程序后,应从舞弊行为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考虑其严重程度,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1)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舞弊行为的性质、涉及人员、舞弊手段及原因、检查结论、处

理意见、提出的建议及纠正措施;

2)若发现的舞弊行为性质较轻且金额较小时,可一并纳入常规审计报告;

3)若发现的舞弊行为性质严重或金额较大,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如果涉及敏感的或

对公众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应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存货监盘具体审计程序

一、存货监盘计划

1、审计负责人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特点、盘存制度和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情况,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存货监盘计划,对存货监盘作出合理安排。

2、在编制存货监盘计划时,应当:

1)了解存货的内容、性质、各存货项目的重要程度及存放场所;

2)了解存货会计系统及其他相关的内部控制;

3)评估与存货相关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及重要性;

4)查阅以前年度的存货监盘工作底稿;

5)考虑实地察看存货的存放场所,特别是金额较大或性质特殊的存货;

6)考虑是否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或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

7)复核或与管理当局讨论其存货盘点计划。

3、在复核或与储运部讨论其存货盘点计划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以评价其能否合理地确定存货的数量和状况:

1)盘点的时间安排;

2)存货盘点范围和场所的确定;

3)盘点人员的分工及胜任能力;

4)盘点前的会议及任务布置;

5)存货的整理和排列,毁损、陈旧、过时、残次及所有权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的

区分;

6)存货的计量工具和计量方法;

7)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方法;

8)存放在外单位的存货的盘点安排;

9)存货收发截止的控制;

10)盘点期间存货移动的控制;

11)盘点表单的设计、使用与控制;

12)盘点结果的汇总及盘盈盘亏的分析、调查与处理。

4、审计负责人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存制度及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其盘点时间是否合理。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计划存在缺陷,审计人员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

5、存货监盘计划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存货监盘的目标、范围及时间安排;

2)存货监盘的要点及关注事项;

3)参加存货监盘人员的分工;

4)抽查的范围。

二、存货监盘程序

1、在被审计单位盘点存货前,审计人员应当观察盘点现场,确定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已经适当整理和排列,并附有盘点标识,防止遗漏或重复盘点。对未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审计人员应当查明未纳入的原因。

2、对所有权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存货,审计人员应当取得其规格、数量等有关资料,确定是否已分别存放、标明,且未被纳入盘点范围。

3、审计人员应当观察被审计单位盘点人员是否遵守盘点计划并准确地记录存货的数量和状况。

4、审计人员应当进行适当抽查,将抽查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盘点记录相核对,并形成相应记

录。

5、在抽查时,审计人员应当从存货盘点记录中选取项目追查至存货实物,以测试盘点记录的准确性;审计人员还应当从存货实物中选取项目追查至存货盘点记录,以测试存货盘点记录的完整性。

6、如果抽查时发现差异,审计人员应当查明原因,及时提请被审计单位更正。如果差异较大,审计人员应当扩大抽查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重新盘点。

7、审计人员应当特别关注存货的移动情况,防止遗漏或重复盘点。

8、审计人员应当特别关注存货的状况,观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恰当地区分所有毁损、陈旧、过时及残次的存货。

9、审计人员应当获取盘点日前后存货收发及移动的凭证,检查库存记录与会计记录期末截止是否正确。

10、在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结束前,审计人员应当:

1)再次观察盘点现场,以确定所有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均已盘点;

2)取得并检查已填用、作废及未使用盘点表单的号码记录,确定其是否连续编号,查明已发放的表单是否均已收回,并与存货盘点的汇总记录进行核对。

11、审计人员应当复核盘点结果汇总记录,评估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实际盘点结果。

12、如果存货盘点日不是资产负债表日,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确定盘点日与资产负债表日之间存货的变动是否已作正确的记录。

13、在永续盘存制下,如果永续盘存记录与存货盘点结果之间出现重大差异,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查明原因,并检查永续盘存记录是否已作适当的调整。

14、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的盘点方式及其结果无效,审计人员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重新盘点。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

1、如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存货的性质或位置等原因导致无法实施存货监盘,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能否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取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实施的替代审计程序主要包括:

1)检查进货交易凭证或生产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2)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销货交易凭证;

3)向顾客或供应商函证。

2、如果因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无法在预定日期实施存货监盘或接受委托时被审计单位的期末存货盘点已经完成,审计人员应当评估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存货进行适当抽查或提请被审计单位另择日期重新盘点,同时测试在该期间发生的存货交易,以获取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对被审计单位委托其他单位保管的或已作质押的存货,审计人员应当向保管人或债权人函证。如果此类存货的金额占流动资产或总资产的比例较大,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实施存货监盘或利用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

4、当审计人员首次接受委托未能对上期期末存货实施监盘,且该存货对本期会计报表存在重大影响时,如果已获取有关本期期末存货余额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当实施以下一项或多项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本期期初存货余额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查阅前任审计人员工作底稿;

2)审阅上期存货盘点记录及文件;

3)抽查上期存货交易记录;

4)运用毛利百分比法等进行分析。

第二十四条固定资产具体审计程序

一、对固定资产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内容:

1、是否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职务分离控制,是否建立购入、调出、出售、报废、对外投

资等固定资产增减的可行性论证和审批制度;

2、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是否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登记、检查、鉴

定、核算、使用及效率、盘点与清理等内部制度;

3、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有效。

二、对固定资产的增加进行审计的内容:

1、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列入计划,是否合理、合法,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是否经过可行性

研究、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2、新增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正确、合规;

3、购置和捐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帐务处理是否正确、合规。

三、对固定资产的减少进行审计的内容:

1、清理、报废固定资产手续是否完备,作价是否合理,残值变价收入是如实入帐;

2、投资转出或出售的固定资产是否经过审批.是否经过资产评估,作价是否合理,帐务

处理是否合规;

3、盘亏固定资产是否属实,盘亏是否合理,帐务处理是否合规。

四、对实行企业性管理方式的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审计的主要内容: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否合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额计提是否正确、合法;

3、固定资产作价投入和转出等非正常增减过程及累计折旧的帐务处理是否合规。

五、对固定资产结存进行审计的主要内容:

1、核查固定资产的实存,审查帐、卡、物是否相符;

2、验证固定资产所有权;

3、核实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审查出售、报废和毁损固定资产及盘盈、盘亏固定资产

的帐务处理是否合规。

第二十五条物资采购具体审计程序

一、物资采购前期审计。

1、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对象。内部审计人员应综合考虑以下各种因素:

1)重要性。选择采购数量较大、采购次数频繁、采购价格较高、采购价格变化频繁、质量问题突出、长期积压或短缺、在ABC分类管理法下的A类和B类物资、群众反映普遍、领导关注、内部控制薄弱和出现错弊概率较高的部门、环节或物资类别等。

2)物资采购方案、内部控制的重大变化。内部审计应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审查新的物资采购方案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将其列入审计计划。

3)改进空间。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工作改进空间较大、在增值性方面有潜力的物资采购部门、环节或物资类别确定为审计项目。

4)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可能来自组织内部或外部。组织规模、经济业务性质、账户余额

大小、出现错弊概率、物价变动幅度、技术变化速度、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业务量大小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一般而言,风险大的项目应优先作出审计安排。

2、获取与研究相关资料,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相关资料包括:

1)物资采购目标和计划;

2)前期物资采购审计工作底稿;

3)组织资料,例如组织结构图和工作说明、政策和程序手册以及重大的组织系统变化等;

4)财务会计资料;

5)相关制度规定,例如采购政策、采购程序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供货商管理制度、财

产接触制度、合同或协议签定制度、凭证管理制度和定价策略等;

6)外部信息资料,例如同行业相关资料、物价水平和变化幅度、技术变化程度和供货商

资料等;

7)法律性文件。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审阅资料、咨询技术专家、进行分析性复核、现场

观察物资采购流程、询问等方法,研究相关背景资料,初步评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而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物资采购项目审计计划及审计方案。经适当管理层批准后,向被审计单位发出物资采购审计通知书。

3、审查、评价内部控制。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五个要素。

1)采购控制环境。采购控制环境包括以下内容:董事会成员的知识和经验丰富程度、独

立性地位、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情况;管理者对待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采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所塑造的员工基本信念、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组织结构的适当性、权责划分的明确性、奖惩的分明性、岗位设置的合理性、人员素质的适当性;组织人力资源政策的适当性等。

2)采购风险管理。采购风险管理包括物资采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策略。风

险识别包括检查外部因素(如竞争、技术和经济变化等)和内部因素(如员工素质、组织活动性质、信息系统处理特点等);风险评估包括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应对策略包括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回避、接受、降低或分担等风险应对措施等。

3)采购控制活动。物资采购控制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业务授权、职责分离、质量验收控

制、物资采购招标控制、凭证和记录控制、资产接触和记录使用控制、独立检查、物价信息控制。

4)采购信息与沟通。物资采购相关信息除了涉及财务信息外,还涉及非财务信息,如物

价变动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经济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供应渠道变化信息、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等。信息沟通方式包括政策手册、财务报告手册、备查簿、口头交流、例外情况报告和管理事例等。

5)采购监督。采取的方式包括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报告、内部控制例

外情况报告、操作人员反馈以及顾客投诉等。

6)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审计可通过设置采购内部控制调查表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和

测试,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二、物资采购过程审计

1、采购计划审计。采购计划审计是对采购计划中所列物资价格、数量、质量、采购方式和供货商选择等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进行的审计。

2、审计内容

1)采购计划编制依据的可靠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采购计划的编制是否依据经过批准

的物资采购申请单,在MRP环境下,采购计划的编制是否依据主生产计划、主产品结构文件、库存文件和各种零部件的生产时间或订货时间精确计算;采购计划是否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物资库存控制计划和资金供应计划等相协调;是否符合组织的存货政策、采购政策和资金管理政策。

2)采购计划审批程序的合规性。审查各物资使用部门是否根据本期生产计划和物资消耗

定额确定物资实际需要量,据以填具物资采购申请单;物资管理部门是否每月根据物资实际库存和储备需要填具物资储备定额补库计划表,提交补库申请单;各部门负责人是否按职责分工和授权范围对提交的采购申请单进行分类初审、对口把关;计划部门有无会同物资管理部门核实物资库存;最终下达的《月份物资采购计划》有无报经组织分管领导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有无要求请购部门或人员调整采购内容或拒绝批准;重要的和技术性较强的物资采购,是否执行特别授权审批程序,是否

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对生产急需和突发性的紧急物资采购,是否以适当形式事先通知价格信息部门,并于规定时日内补齐办妥有关手续。在过程参与式物资采购审计模式下,采购计划在报经组织分管领导审批前,可首先提交内部审计人员审核。

3)采购计划所列价格的合理性。对于重复购置的物资,如价格未发生变化,则以上次成

交价格为依据,将高出确定标准的计划价作为重点审计对象;如价格已发生变化,应掌握最新市场公允价作为审计标准。审计物资采购计划价格时,应将新购物资作为审计的重点。当产品降价时,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应考虑供货商有无对供应物资协同降价的可能。在过程参与式物资采购审计模式下,经内部审计人员审核后的物资采购计划价格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作为编制采购计划和内部经济核算的价格依据,而不作为实际采购时的价格控制标准,实际采购之前采购部门需重新报送《价格申报单》;另一种是在编制采购计划之前,采购部门需事先提报《价格申报单》,经审查后作为编制采购计划的依据,并同时作为实际采购时的价格控制标准。

4)采购计划所列物资数量的合理性。审查计划部门对申请单是否做了最有效的归类;物

资采购数量是否考虑了经济批量;是否与生产计划和物资库存相适应。

5)采购方式选择的合理性。物资的取得方式有定点进货和非定点进货,具体包括市场选

购、电子商务采购、招标采购、委托加工、互惠购买、融资租赁和企业自制等方式。

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采购方式的确定是否综合考虑了下列因素: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物资的重要性程度、资金的贴现幅度、供货商的信誉和各种价格构成要素等。采用招标方式,应具体审查如下内容:

a)监督招标过程和招标标准是否符合"公开选购、公平竞争、公正交易"的原则,确定

在招标、开标、评标和定标过程中有无违反规定程序、私自与供货商串通、泄露招标信息等情况。

b)审查有关招标文书的内容是否完整、严密,有关条款规定是否得到切实遵守。

c)监督招标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审查对外发布的招标信息是

否全面、准确,发布范围是否具有广泛性,参与招标的投标人是否合格;采用邀请招标的,审查接受邀请的投标单位是否具有良好信誉、资质和财务状况,是否邀请

至少三个以上投标人参加;采用议标采购方式的,审查所采购的物资是否确实没有

供方投标、没有合格投标者、因技术复杂或性质特殊不能详细确定规格或具体要求、采用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各组织紧急需要、不能预先计算出价格等,参加议标的

单位是否在两家以上。

d)审查招标采购的价格是否合理。复验标底价格,对编制标底的工作底稿所载明的物

资数量、价格、人工耗费、各项其他费用及税金等进行复核、验算;审查最高采购

限价的合理性和公允性;对于不能编制标底的招标物资或采用议标方式招标的,可

根据市场行情对标的进行合理的价位判断。

6)供货商选择的合理性。根据供货商与组织的业务稳定性,供货商区分为定点供货商和

非定点供货商。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组织对定点供货商选择的合理性,包括供货商选择评价程序是否规范;有无明确的供货商选择目标和评价标准;有无建立供货商评价小组,小组人员组成是否合理;有无完整、真实的供货商资料;供货商资料筛选、排序和审批是否流于形式;是否经集体决策进行供货商优选并形成供货商名单;是否根据供货商和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采用实地考察、书面调查、样品检验或试用的方式确定供货商;有无过度依赖特定供货商,是否设立了备选供货商团队;有无对供货商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合格供货方目录》,定期组织对供货商调查和复审;修改供货商档案是否经过特定授权并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等。

3、审计方法。采购计划审计主要采用分析法、复算法、复核法、检查法、源头审计法、全面审计法、简单审计法和重点审计法等方法。源头审计法是始终把握问题的根源而不被表象所左右。如一般物资采购的公允价格信息源是市场,在招标采购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是否履行了规范的招标程序,还应关注招标与市场价的差异,关注结算价与中标价之间的差异,关注中标人的实质性运作。全面审计法是对物资采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资料和资料的每一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的一种方法。优点是细致、审核质量高,缺点是效率低、成本高。简单审计法是在审计力量不足或者有特殊要求时,仅针对物资采购价格或者物资采购的其他某一方面实施审计的方法。重点审计法是针对重点物资(如采购数量大、单价高)、敏感性物资、问题较多物资的采购进行重点审查。

4、采购申报价格审计。采购申报价格审计是对采购价格申报内容的完整性、价格标准确定

的合理性和申报程序的规范性等方面所进行的审计。

1)应获取的相关资料。包括组织的物资价格制定政策、物资采购价格申报单、价格标准、

物价变动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经济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供应渠道变化信息和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等。

2)应关注的风险领域。包括价格标准失控、价格信息系统无效和低效、采购效率降低、价

格审查形式化、价格组成内容单一化和串通作弊风险等。

3)审计内容

a)《价格申报单》填列的完整性。采购部门应在比质比价的基础上,初步确定物资采

购意向,填制《价格申报单》,经采购部门负责人签章后,送交价格信息部门进行

价格核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价格申报单》是否包括物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金额、使用部门、技术要求、供货单位、货比三家情况等栏目。

b)价格标准确定的合理性。主要内容包括:审查价格信息收集渠道的广泛性和使用的

有效性。可供采用的价格收集渠道有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行业公报、供货商提供和竞争对手披露等。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采购部门和价格信息部门是否

充分利用了各种价格来源渠道,建立起容量丰富的价格信息资料库;对于获取的各

种信息源,是否按照本组织的物资种类进行了适当分类以提高检索能力,发挥信息

使用效率;是否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了信息共享。

c)审查价格信息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审查价格来源渠道是否正规,是否根据

环境的变化适时地更换价格信息,能否综合各种信息源较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价格变

化趋势,为组织实施战略物资管理提供价格导向。

d)审查价格标准确定方法的适当性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物资采购价格标准的确定方

法有:分别询价法、交叉询价法、调查法、信息资料查询法、历史资料评价法、测

算法、专家评估辅助法、集中询价法、公开招标法、提供佐证法、限价法。

e)审查价格标准构成内容的全面性。物资采购价格包括采购物资的买价、运杂费、保

险费、途中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大宗材料的市内运输费、采购资金利息

和其他相关费用。其中买价和运费是物资采购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4)采购申报价的合理性。主要内容包括:

a)审查是否根据不同的物资采购方式确定申报价;

b)审查申报单中所列物资品种是否在采购计划范围内,是否列入采购预算;

c)审查采购申报价有无高估虚报问题;

d)审查采购申报价的构成是否齐全,是否进行了综合比价;

e)审查采购部门有无随意压价而忽视物资质量的现象;

f)对于重复购置的物资,审查申报价是否超过最高限价,最高限价有无根据市场价格

变动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g)审查采购部门是否进行比质比价。

5)申报价格核定程序的规范性。审查价格信息部门是否根据确定的价格标准,在测算评估、

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采购部门报价和相关费用的合理性和公允性,并提出核定意见。

对违反规定或报价不合理的,价格信息部门具有否决权,提出重新询价的建议或者核定一个最高控制价格。采购部门应参照核定意见,在核定的价格控制标准范围内进行采购。

5、采购申报价格审计主要采用价格比较法、复算法、复核法、检查法、源头审计法、重点审计法和简单审计法等方法。

6、采购合同审计是对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计。

1)应获取的相关资料。包括合同法、组织内部有关合同制度、合同正文和副本以及供货商资料等。

2)应关注的风险领域。包括盲目签定采购合同风险、合同无效风险、合同条款不利风险、合同违约风险和合同档案管理混乱风险等。

3) 审计内容

a)采购合同签订的合规合法性。主要内容包括:审查供货商是否具有签约资格;审

查合同的签定程序是否合规。合同的签定需经市场调查、业务洽谈、合同起草、

合同评审、合同执行以及合同变更、解除或终止等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在

市场调查阶段是否按"货比三家"的原则进行市场调查,是否取得了供货商完整的

档案资料以确认供货商的信誉和履约能力,必要时是否对供货商进行现场考察;

参与业务洽谈的代表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否具备,是否由两人以上参与谈判;

合同起草是否使用了正规的合同版本;草签的合同是否经过组织法律部门、财会

部门评审;是否根据组织授权要求报经有关领导审批,有无履行分级授权审批手

续;是否办理了必要的公证手续;合同变更、解除或终止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

签署了书面变更协议并履行了审批手续,对于发现的将严重损害组织利益的已签

署合同,是否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

b)采购合同条款的完备性和合同内容的合法性。采购合同应包含如下基本内容:合

同标的;数量和质量;价格和结算方式;运输方式;履约期限、地点和方式;违

约责任等。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审查合同中是否包含上述内容,有关规定是否明

确、具体。其次,应审查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并具有对等性。再次,

应审查确定有无利用合同从事非法行为的可能性。最后,应审查合同条款规定是

否为组织争取到最大的财务利益,如充分考虑付款条件和资金优势,选择合理的

货款支付方式等。

c)采购合同的执行结果。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得到全面、严格地履行;审查有无合同

违约、违约的原因及违约处理结果,如对方违约,是否及时组织索赔。如本方违

约,责任人是否向分管领导提交书面报告,经审批后办理赔偿手续,并追究相关

责任;协商不成的合同纠纷是否及时上报上级领导和法律部门,通过申请仲裁或

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合同纠纷。

d)审查合同的管理是否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审查组织有无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机

构,合同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格,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有无重大合同变

更的应对防范措施;审查合同的归档和保管是否完整。审查合同是否按序编号;台

帐登记是否清晰完整;支持性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包括采购合同正本、合同补充

协议、技术协议、采购订单、合同评审表及其它合同附件。

7、物资采购计划执行情况审计。物资采购计划执行情况审计是指在采购物资运达组织后,对物资验收、入库、计量、价格和货款支付等业务执行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1)应获取的相关资料。包括物资采购申请单、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价格申报单、采购发票、运费单、检验报告单、入库单、退货单、付款凭单、转账凭证、应付账款明细账、材料采购明细账和对账单等。

2)应关注的风险领域。包括采购方式和供货商改变、价格失控、质量检验失控、计量不实、保管低效、票据失真、付款提前或滞后、付款不实和违规结算风险等。

8、采购方式执行情况审计。审查采购部门是否按照采购计划、采购申报单确定的采购方式和供货商进行采购。如物资采购执行的是定点供货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应取得《物资定点供货目录》作为审计标准,据以确定采购部门是否在合格供货商目录中选择供货商,如有改变,其改变的原因和批准手续是否合理。对于发现的供货商供货问题,采购人员是否及时填写《供货商供货问题信息反馈单》交价格信息部门,价格信息部门是否及时发出《纠正/预防措施通知单》,限期整改并追踪整改结果;整改无效者,是否暂停其供货或取消合格供货商资格。

9、质量控制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1)审查是否设置独立的质量检验部门组织物资验收,有无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采购人员、质检人员与保管人员串通舞弊;

2)审查物资验收是否根据货运单、发票和经过批准的采购合同副本、采购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进行;

3)审查物资验收是否签署顺序编号的验收报告;

4)审查超过采购合同的进货数量和提前到货的采购是否经过适当批准;

5)审查短缺物资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是否查明了原因,有无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组织索赔,是否每月编制退货报告,以供采购和质检部门进行审查、分析和考核供货商表现等;

6)审查对逾期未交货者,有无按合同规定给予罚款或没收违约金;

7)审查对大型或数额较大的物资采购,有无取得供货商合格的检验证明,合同中是否规定了必要的质保内容;物资验收是否严格,有无存在由于验收不严造成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不合格物资入库等问题。

10、计量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1)审查计量器具。包括:计量器具是否经过国家法定检验机构的检验并出具了书面证明;

内部计量部门是否定期检查和校对计量器具;计量器具的操作是否正确合规;抽查计量记录并核对实物数量,验证计量的准确性。

2)审查采购物资途中损耗。包括:是否制订了合理的路耗标准;实际损耗是否控制在标

准范围之内;损耗的处理是否合理。

11、价格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1)审查物资采购是否按批准价格执行。审查发票、货运单、验收单等原始资料上载明的价格是否与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一致,价格的变动是否经过核准。

2)审查运费的组成和数额是否合理。应根据确定的运费价格标准审查物资采购运费,保证实际运费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里程的确定、运输商的选择、运价组成等。

12、仓储保管情况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1)审查仓库的位置与内部空间的布置。审查仓库位置的设置是否有利于组织内物资流动的经济性、合理性;仓库内部空间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利用仓库的有效面积和提高仓库的作业效率。

2)审查仓库面积利用率。通过计算和比较"仓库面积利用率"指标,确定仓库利用效率高低和利用潜力的大小。

3)审查仓库存放保管工作。物资是否按分区及编号有序排放;物资包装、标示是否符合规范;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资是否隔离存放;库房防火、防盗、防潮等措施是否到位。

4)审查物资保管账卡档案是否建立健全并定期与相关资料、账簿核对。

5)审查物资分类保管情况。审查物资保管是否按照物资的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等区别对待,实施ABC分类管理法。

6)审查物资储备定额制定是否合理。审查物资最高储备、经常储备、保险储备和季节性储备等定额是否经济合理,是否做到既满足生产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压缩库存。13、采购票据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1)审查物资采购的票据是否齐全,是否按照采购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编号。

2)审查各种票据载明的采购数量、单价、金额、品种、规格、产地、型号等是否真实,数量、单价、金额等计算是否正确,各种票据相关内容是否一致。

3)审查票据的填写是否合规,手续是否齐全,来源渠道是否正规,保管、领用和注销措施是否完善,传递程序是否合规等。

14、采购负债确认及付款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1)审查负债的确认是否正确。审查采购部门是否在物资采购申请单、验收单、供货商发票等核对无误的基础上出具付款申请单,并及时通知财会部门;财会部门是否在进一步审核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付款凭单登记簿或应付账款明细账,确认负债。2)审查应付账款的登记是否正确。审查应付账款登记和管理是否由独立于请购、采购、验收、付款以外的职员执行;是否根据不同供货商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是否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时登记账簿记录,有无遗漏、隐瞒负债情况;

是否定期将应付账款明细账余额与供货商寄回的对账单相核对,与应付账款总账相核对,与采购部门台账相核对,对存在的差异是否及时妥善处理;对享有折扣的交易,是否以扣除折扣后的货款净额登记应付账款,以防止在付款时贪污折扣。

3)审查付款处理是否合规。审查付款是否符合资金结算制度的要求;付款是否在会计人员审核的基础上,经过授权人审批;是否按确定的付款方式付给指定的收款人;核实付款金额和收款人是否正确;有无使用空白支票;已付货款是否在发票上加盖"付讫"

戳记等。

4)审查预付账款处理是否合规。审查预付账款是否经过申请、审批;收到采购物资后,是否根据供应商发票及时冲减预付账款;是否与供货商定期对账。

5)审查应付账款余额的整体合理性。审查财会部门是否定期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表、物资已收发票未到情况汇总表;是否每月计算主要业绩指标据以监控应付账款状况;

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各应付账款明细账户余额、相关比率和相关费用账户金额,确定应付账款有无异常变动。

6)审计方法。物资采购计划执行情况审计可以采用检查法、复核法、分析法、复算法、盘点法、鉴证法、抽样法、观察法、函询法和询问法等方法。

三、物资采购后续审计

1、物资采购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提交了物资采购审计报告后,针对报告中所涉及的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所进行的跟踪审计,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报告中所揭示的问题和偏差的纠正和改进情况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

2、物资采购后续审计应关注的风险领域。包括物资超储积压或储备不足风险、物资使用质

量低劣风险、物资价格失控风险、资信低的供货商定点供货风险和审计建议无效风险等。

3、物资采购后续审计的基本过程。

1)应获取的相关资料。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回复、定点供货目录、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和物资质量标准等。

2)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合理分析

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如下事项:被审计单位不做反馈和反馈不充分的事项;被审计单位有异议或误解的事项;反馈意见中说明不采取纠正措施的事项等。内部审计人员应逐项分析上述事项的具体原因,并且特别注意反馈意见中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是否具有针对性,拟采取的措施是否具体。。

3)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重大的审计发现和建议通过现场访问、直接观察、测试和检查文件等方式,编制"后续审计面谈结果小结"和"后续审计跟踪记录表"等工作底稿。4)评估采纳审计建议所达到的效果。

5)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6)物资采购后续审计主要采用审计分析方法、详查法、抽查法、终点审计法、重点审计法、函证法和查询法等方法。

医院采购项目审计办法

医院采购项目审计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各类采购项目的审计监督和管理,提高采购项目质量,降低采购费用,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江西省省直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采购项目内部审计是指审计科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医院采购各部门和环节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等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采购,是指医院在运行过程中以合同或其他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采购项目分为单项采购项目和复合采购项目,单项采购项目是指单个采购品目或预算专项;复合采购项目是指一个采购项目中既含有货物又含有工程或服务的采购项目,按照采购资金比重最大的项目确定其属性。 第四条本办法中所称货物,是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仪器设备、医用耗材、车辆、实验器材、药品、试剂、家俱用俱、办公用品、水电材料、维修配件、教材图书资料等;所称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绿化等;所称服务,是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

的其他采购对象,包括印刷、会议、保险、安保、物业管理、设备及车辆维修保养等。 第五条采购项目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采购项目内部控制、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招标、供应商选择、采购数量、采购价格、采购质量、物资验收、结算付款以及物资采购期后事项等。 审计科负责采购项目内部审计。开展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采购项目审计,审计科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 第六条采购项目审计模式主要以过程参与式审计为主,必要时可采用项目管理式审计对特定采购部门、环节或采购品种进行审计。 第七条负责采购工作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积极支持、配合审计工作,自觉接收监督,为全面顺利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便利。 第二章审计职责与权限 第八条对采购归口管理部门、采购单位及有关人员执行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九条对医院的采购政策、制度的制定提出建议、意见。 第十条对采购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有权提请采购归口部门予以制止和纠正。 第十一条对采购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采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或不合理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必要时提出管理建议书。

新审计准则各科目实质性审计程序

新审计准则实质性审计程序 1001 库存现金实质性审计程序 1. 核对现金日记账期末余额与总账数。 2. 监盘库存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 。 3. 将库存现金盘点金额与现金日记账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查明原因并作适当调整,如无法查明原因,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管理权限取得批准后作出调整。 4. 在非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盘点时,应调整至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5. 若有充抵库存现金的借条、未提现支票、未作报销的原始凭证,应在盘点表中注明,并作必要的调整。 6. 抽取大额现金收支原始凭证进行测试,检查内容的完整性,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账情况。 7. 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现金收支凭证进行截止测试,如有跨期收支事项是否作适当调整。 8. 对于非记账本位币的现金,应检查折算汇率的正确性。 9. 针对识别的舞弊风险等特别风险,应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如在期末或接受期末时对现金进行监盘等) 10. 验明现金列报的恰当性。 1002 银行存款实质性审计程序 1. 实施货币资金的起步审计程序。(获取或编制银行存款明细表,并与总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对)

2.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包括编制货币资金收支金额汇总 表、编制现金比率分析表等. 3. 获取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与日记账核对。查明银行存款余额差异原因,作出记录或作适当调整。 4. 检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并对应于不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前进账的重大事项进行调整。 5. 抽查对账单,将其与银行日记账核对,确定是否存在未入账的情况。 6. 对银行存款账户发函询证。 7. 查明大额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存款的实际情况。 8. 关注各银行存款账户余额的可收回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存款已经部分或全部不能收回的情况下,是否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出调整。 9. 抽取大额的或有疑问的银行存款收支原始凭证进行测试,检查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账 情况。 10. 对非记账本位币的银行存款进行检查以确定折 算汇率的正确性。 11. 结合上年工作底稿复核银行存款账户的完整性。 12. 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银行存款收支凭证进行截止测试。 13. 列明不符合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条件的银行存款。

采购审计流程

采购审计流程 业务流程概要 采购业务流程将包括以下审计子项: ●供货商/承包商的选择和档案管理 ●采购定价 ●采购计划的订立、审批及修改 ●采购合同的订立、审批及修改 ●购货程序 ●应付账款的购货付款 ●购货的入库和退回 ●费用的处理(费用的审批、报销和截止) 本章所指采购不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固定资产采购见《固定资产的购置及入账》)。另由于各个企业的采购模式千差万别,本审计程序仅列出了最常见的采购及费用的审计子项。对于新的审计子项,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照本程序,考虑其和已有审计子项的关联性自行追加。 调查问卷: 问题回答记录 1.公司有无书面的采购操作流程文本? 2.公司的采购类型或方式有哪几种? 3.负责采购的部门有哪些?分别负责何种类型的采购? 4.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是否定期进行人员轮换? 5.公司一般的购货流程是如何运转的? 6.公司如何选择供货商?是否有相关的政策? 7.供货商档案的保管采用何种方式?有无保密措施? 8.采购商品的定价如何确定,是否包括在供货商主档案中?

9.供货商资格是否需定期审核?若是,请介绍一下审核的程序? 10.供货商档案的授权接触控制是如何设置? a. 使用系统的逻辑接触控制? b. 手工管理的档案是否有相关的保密政策,并由专人管理? 11.公司是否每年制订采购计划,请介绍一下制订的流程?是否依据生产和营销计划来制订采购计划? 12.采购计划的变更是否经合理的批准? 13.是否所有的采购都需制订合同?如不是,何种情况下一定需制订合同? 14.采购合同制订的流程是怎样的? 15.由谁在采购合同上签字?若非法人代表,则是否有法人代表的书面授权程序? 16.采购合同的变更是否经合理的批准? 17.公司如何确保采购合同是与有资格的供货商签订且定价是合理的? 18.采购合同是否采用格式合同?格式合同是否经法律顾问审核? 19.是否所有采购合同需经法律部门审核?如不是,何种情况下采购合同需经法律顾问审核? 20.采购合同(采购订单)的归档和保管程序如何?是否连续编号? 21.请介绍一下采购需求从提出、审批通过到采购部进行处理的过程? 22.公司是否定期核对采购计划执行情况? 23.超采购计划的采购需求是否经合理的批准? 24.紧急采购的流程是什么? 25.公司的询价程序如何进行,是否有书面的记录? 26.采购部门如何与仓库、财务部门衔接?(从物流和信息流两方面) 27.财务记录应付账款前是否核对合同(或订单)、入库单据、发票等资料? 28.是否有控制过程来保证应付账款及其对应的存货采购记录于同一个会计期间? 29.采购运输的方式是?(可以多选) a.公司自提? b.客户运输到公司处?

审计的方法最新及程序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定义 (一)审计定义的相关问题 1、审计的主体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只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所从事的审查活动,才称为审计。 2、审计的客体 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人,包括各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 3、审计的对象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审计的性质 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关系人 审计的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中的相互有责任 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委托人。

只有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的关系,才是审计关系。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审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为: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树人员独立行使审计监 督权,不受其他行政、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审计的权威性是指审计机构在宪法中所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涉,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力的必要条件。 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公正性是取信于被审计人以及审计委托人的重要前提。 (四)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1.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审计与会计的联系表现在:两者起源密切相关;两者彼此渗透、融会;两者目的最终一致。 2.审计与会计的区别审计与会计的联系表现在:产生的基础不同;职能不同;方法不同;工作程序不同。 (五)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客观基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2.社会条件两权分离或经营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3.掌握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及标致。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指审计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审计客体特指为: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有国有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联营企业等;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被指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营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二)审计的目的 审计目的是指审计工作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一、一般项目审计工作流程图

二、结算/部门审计工作流程图

三、工作要点说明 (一)审计立项 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即审计对象。审计对象包括公司下属的各分子公司,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审计立项需报分管领导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立项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 1、审计部通过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 2、由公司董事长、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下达的计划外的专项审计任务; 3、由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二)审计准备 1、确定具体项目审计工作目标与范围。审计的范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通常涵盖公司经营活动中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所有业务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销售及收款、采购及付款、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投资与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披露事务管理等 (2)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具体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审计、债权债务审计、成本费用审计、个人借款专项审计、固定资产审计、存货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等 (3)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4)对经营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政策、流程、计划、预算、决算、程序、合同协议等遵循、执行情况 (5)专项审计

2、收集、研究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 (1)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规模、经营范围、股权结构和资产负债等基本概况(2)组织架构、人员编制、业务构成等资料 (3)财务报表、预算资料、银行账户及其他有关的财务资料 (4)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和职责分工 (5)公司章程、重要经济合同、协议、会议纪要等日常运营资料和有关的政策法规等 (6)以前接受审计情况 (7)当审计对象为某一项目、系统时,背景资料主要指其立项资料、预算资料、合同及相关责任人资料等 3、确定项目审计人员 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应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安排适当的审计人员,成立审计小组,指定审计项目负责人,初步确定审计时间,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 (三)编写审计方案 审计项目实施前,一般应编制审计方案。审计组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要求和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编制审计方案。在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不全或实施突击性检查等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制订和完善审计方案。特殊情况,可直接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方案是对从审前调查、组成审计组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中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规划,在发出审计通知书之前召开审计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审计方案,并应由审计部负责人审核批准;实施联合审计的,各模块的审计内容由相应的协

审计程序(函证、分析程序)

获取审计证据得审计程序 一、审计程序按目得分类(注意,有些概念请先掌握) (一)获取审计证据得总体审计程序(理解掌握) 按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得目得划分,审计程序可以分为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与实质性程序三种,审计准则将审计程序得这三种分类称之为总体审计程序。 1。风险评估程序(第六章展开) 2.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 (展开) 3。实质性程序(展开) (二)风险评估程序 1。含义 风险评估程序就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得程序。 2。目得 风险评估程序得目得就是为了识别与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3.内容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内部其她相关人员、分析程序、观察与检查。 (三)控制测试 1。含义 控制测试就是为了获取关于控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得有效性而实施得测试,其目得就是测试控制运行得有效性. 2。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就是必要得 (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得运行就是有效得,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以支持评估结果; (2)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有关认定层次得充分、适当得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以获取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得审计证据。 (四)实质性程序 1.含义 实质性程序就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得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得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得审计程序,包括对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得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2.实质性程序类别 (1)细节测试就是对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得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得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就是否存在错报。细节测试被用于获取与某些认定相关得审计证据,如存在、

审计复习题讲解

2015年1-10审计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三、判断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先作出判断,并将答案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对的写“对”;错的写“错”,然后写出理由。) ?四、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20 分) ?五、计算分析题(25分) ?六、综合分析题(25分) 2006年2月颁布的新的48项审计执业准则体系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 ? A. 质量控制准则 ? B. 审计、审阅与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 C. 相关服务准则 ? D. 实务公告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行为准则》中具有强制性要求是()。 A.原则 B.行为规则 C.行为规则说明 D.道德细则教材第62页 注册会计师的重大过失是指在审计中未能发现一些重大金额的账户存在的错报。() 1.新中国审计机关正式成立年限为( )。 A. 1949 B.1982 C.1983 D. 1994 P13 2.新中国《审计法》最早施行的年度是()A. 1949 B.1995 C.2004 D. 2006 P13 3.新中国《注册会计师法》最早施行的年度是()A. 1978 B.1985 C.1986 D. 1994 P16 下列说法属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准则框架》主要内容的是()。P27 A.基本准则 B.基本原则 C.最高审计机关运行的先决条件 D.审计指南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准则框架》中的一般审计指南包括的审计类型是()。 ?A.财务审计 ? B.绩效审计 ? C.合规性审计 ? D.经济责任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国际专业实务框架》强制性指引中包括的内容() ? A.内部审计的定义 B.实务指南 C.道德守则 D.内部审计专业实

采购管理审计

采购管理审计 采购管理审计审计内容风险分析审查要点审计程序审计发现/结论应获取资料资料应编制的工作底稿采购制度完善性缺乏制度管控 缺乏可控的操作流程采购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业务流程的清晰与否以及主要内部控制环节是否存在、是否有实际控制力度一、对公司采购制度完善性检查、评价审计准备---1、制度与流程:(1)收集公司采购管理制度,评价相关的采购管理控制措施是否完备,采购活动各阶段是否都有相关的管理规范。采购管理制度(2)对供应商资质的审核确认、标书制作、招标、评标、询价、比价、议价、合同管理、验收、退货、款项支付等主要业务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判断其与公司政策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合理性,判别其对实际工作能否起到管理控制作用。现场审计---对准备阶段的问题、初步判断进行核实,并与采购部门的员工充分沟通,对现有的采购制度作出客观评价。【要求】通过以上检查,对采购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预算管理体系的健全和有效性、业务流程的清晰与否以及主要内部控制环节是否存在、是否有实际控制力度等问题做出客观评价,提出合理建议。二、采

购管理主要业务工作的内控情况检查供应商管理产品质量问题; 材料数量与供货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价格偏高; 售后服务压力增加; 潜在的舞弊可能; 生产停顿。 供货商/承包商不再符合公司要求供货商的更新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 供货商的选择符合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最大利益。 供应商的评估 供应商的档案管理

1、供应商管理阶段审计准备---收集供应商管理制度,了解供应商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制度现场审计----(1)从供应商管理系统获取本年度主要供应商清单,查看供应商引进、淘汰标准(如供货质量、供货及时性、货款价格、生产能力、信誉等);查核10家供应商的引进是否按制度执行;是否建立《合格供货方目录》。供应商清单(2)取得公司选择供货商的书面政策,查看是否经管理层审批,并与以上了解到的程序比较是否有出入。(3)抽查10家公司主要供应商资质文件,从工商局的官方网站调查了解该法人的真实合理性。供应商的资质文件(4)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从供货商清单中抽取_10__家供货商,查看评价资料、手续是否齐全;查看相应的评价报告,从评价报告中寻找不合格的供货商,查看是否还在最新的经管理层批准的合格供货商名单中。评价手续 供应商评价记录(5)有无建立供货商评价小组,小组人员组成是否合理。供货商审批是否流于形式;是否经集体决策进行供货商优选并形成供货商名单;是否根据供货商和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采用实地考察、书面调查、样品检验或试用的方式确定供货商;供货商评价标准及评价形式采购计划存货资金占用过大或缺货;

审计流程详解

审计是公司必须有的流程,那么审计的流程究竟是怎么样的?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详细情况,那就让恒通给您详细介绍吧~ 审计流程: 承接业务——计划工作——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完成工作——出具报告 本知识点定位:审计流程之出具报告 一、审计报告的作用:鉴证、保护、证明 二、审计意见: 1、无保留意见 2、非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 广泛性:不局限于对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或项目产生影响;虽仅对特定要素、账户、项目产生影响,但是它是财务报表主要组成部分;与披露相关时,对于预期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 注意两点: ①承接业务后,管理层对审计范围施加了限制且这种限制可能导致保留或否定意见,CPA 应当要求管理层消除限制,若无法消除,应当与治理层沟通,确定能否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若不能,看是否广泛。若重大不广泛,应当发表保留;若重大不广泛,应当可行时解除业务约定,若不能解除,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 ②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CPA不应在同一审计报告中对按照相同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的单一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特定要素、账户或项目发表无保留意见。 特定情况:对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发表无法表示意见,对财务状况发表无保留意见。 三、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1、标题:同一规范“审计报告” 2、收件人:全称 3、审计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 4、段落①: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该段落需要描述形成保留/否定/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 5、段落②: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描述与持续经营假设相关事项) 6、段落③:关键审计事项(不属于段落①②) 【风险: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或识别出的特别风险; 判断:与财务报表中涉及的重大管理层判断(包括被认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会计估计)的领域相关的重大审计判断; 交易:当期重大交易或事项对审计的影响。 困难:注册会计师在遇到的困难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尤其是当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变得更加主观时; 缺陷:识别出与该事项相关的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 相互关联:该事项涉及数项可区分但又相互关联的审计考虑,比如长期合同的收入确认;政策:管理层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涉及的复杂程度和主观程度; 错报:定性定量考虑错报的性质和严重程序; 努力:为应对该事项付出的审计努力的性质和程度,包括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咨询的性质;以上就是本期恒通国际为您介绍的关于审计流程的知识,恒通国际,是拥有会计、税务、财务、金融、商业秘书等专业知识超过200多人的高级资深顾问团队!无论什么问题皆可以为您解决,欢迎前来咨询~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第四讲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重点】掌握审计程序的三个阶段及具体包括的内容;掌握审计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 【难点】审计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在审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预计课时】6 一、审计程序的概念 也称审计流程、审计过程或审计循环,是指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从准备工作到审计业务结束为止的全部过程。 思考:任何时候审计流程都可以称为审计循环吗 提示:传统审计工作采用的是分项审计,循环审计近年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二、审计程序的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了解被审单位概况;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①接受业务委托); 3、初步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 4、确定重要性标准和审计风险水平; 5、编制审计计划 (②计划审计工作)。 (二)实施阶段(识别/评估/应对)

(③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控制测试 (④风险应对—实施控制测试); 2、实质性测试 (④风险应对—实施实质性程序)。 (三)终结阶段 (⑤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1、整理、评价审计证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3、编制审计报告(法律效力)并提出管理建议书(没法律效 力); 4、审计资料归档。 三、审计程序的关键点拓展 1、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前期分析) 内容包括:对委托人委托审计的原因、目的进行分析;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和业务性质、组织结构和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的优劣;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时可以拒绝接受委托:委托审计动机不良;业务类型风险很高;内控极不健全;经营状况极差。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是在完成前期分析并对分析结果满意时才签订。包括:签约双方的名称、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内容+时间)、双方责任(会计责任

采购审计内容

集团公司采购审计方案(一) “能产生效益的只有采购与销售”此话说得有点过份,但是也充分说明了采购与销售在公司管理中的重在性。在此,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现代内审的风险要点,整理集团公司集中采购的审计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编著。 由于本审计方案内容较多,现分两部份上传,此为第一部份;所撰写内容为本人总结,不代表(包涵)所有采购内容与采购风险。 具体审计程序、内容与步骤: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合同的签订 审计内容(风险点) 1、筛选供应商没有按公司的要求与制度,没有经过主管领导的审查与审批。 2、供应商与预选供应商名单单一,没有及时评选更新。 3、单独与供应商的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没有记录。 4、合同或订单所列项目、规格与申请部门所列的项目、规格不符,包括数量与价格等。 5、签订合同或订单的条款与谈判内容不一致。 6、申请物资采购没有核对预算项目及库存材料,签核手续不齐全。 7、物资采购价格的确定依据不充分、不合理,与当时的市场价相差较大。 8、采购合同条款缺乏公平、公正,公司处于被动的地位。 9、合同签订不按权限规定执行,有超过权限签订合同的情况。 10、急需物资、零星物品的采购超出批准自购范围,采购金额违反《管理人员权限》规定。 11、生产紧急物资(急件)或项目预算外增加的物资(经领导口头同意的)

购入使用后,没有补办相关手续。 12、物资采购不是直接从生产厂家购买。 对应的审计程序与步骤: ①、查阅并收集公司关于选择供应商(采购)的制度及相关的操作流程,抽查所有采购部存档的供应商名单,确定其是否经领导或关委员会批准;再从系统抽查各类物资材料供应商名单各30个,与核对的供应商名单核对,确定名单在批准的范围内。 ②、抽查各类材料、物资、土建、安装等供应商的名单,比较历年来的供应商名单的变化,确定其是否供应商名单较少,比较单一,没有年度评定与考核,没有及时引进新的供应商,名单没有及时更新。 ③、从采购部门抽查相关的谈判资料50份,查看其是否有谈判记录,是否由采购员单独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谈判人员的签字是否齐全等。 ④、从ERP系统抽查各类合同或订单各40份,根据申请部门填写的《物资采购申请表》详列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核对合同或请单上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是否相符,如不符,要求提供不符的相关证明与文件。 ⑤、了解谈判的流程及有关的谈判记录,查看50份合同或订单日及其相关的谈判记录,对比采购合同或订单的内容及条款,确保谈判内容与合同内容一致;主管领导是否适度参与谈判等。 ⑥、重点抽查10个大的采购项目,查阅其预算项目核对相应合同所附的明细项目,确定其是否超出预算项目,如果超出预算项目,则跟踪检查操作程序及索取有关的批准文件。并查阅仓库的核查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签署意见等。 ⑦、抽查30价格较大的采购合同,确定价格及供货条款是否经过审批,查看

审计业务指引1-4号讲解

审计业务指引第1号—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 一、引言 1、为了规范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称“本所”)审计人员编制、复核、使用及管理审计工作底稿,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制定本指南。 2、本部分中使用的下列术语,除非另有所指,具有以下含义: “审计工作底稿”指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由审计人员编制形成,也可以由被审计单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经审计人员审核后形成。 “审计证据”指在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档案”指在规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意见的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并对其进行综合整理、分类归档后形成的档案资料。 3、审计工作底稿分为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风险评估工作底稿、进一步审计程序工作底稿、其他项目工作底稿、业务完成阶段审计工作底稿五类。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内容 1、审计工作底稿应同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1被审计单位名称:即财务报表的编制单位,若财务报表编报

单位为某一集团的下属公司,则应同时写明下属公司的名称,被审计单位名称可写简称。 1.2审计项目名称:即某一财务报表项目名称或某一审计程序及实施对象的名称,如具体审计项目是某一会计科目,则应同时写明该会计科目。 1.3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指某一资产负债类项目的报告时点或某一损益类项目的报告期间。 1.4编制人姓名及编制日期:审计人员应当在其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名和签署日期。签名时可用简签,但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 1.5复核人姓名及复核日期:审计人员应当在其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名和签署日期。签名时可用简签,但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 1.6审计目标及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审计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料、如何利用审计资料以及最终所达到的目的。 1.7审计过程记录:即审计人员的审计轨迹与专业判断的记录。审计人员应将其实施审计而达到审计目标的过程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1.8审计标识及说明:审计标识是审计人员为便于表达审计含义而采用的符号。为便于他人理解,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说明各种审计标识所代表的含义。审计标识应前后一致。

采购审计流程

业务流程概要 采购业务流程将包括以下审计子项: ?供货商/承包商的选择和档案管理 ?采购定价 ?采购计划的订立、审批及修改 ?采购合同的订立、审批及修改 ?购货程序 ?应付账款的购货付款 ?购货的入库和退回 ?费用的处理(费用的审批、报销和截止) 本章所指采购不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固定资产采购见《固定资产的购置及 入账》)。另由于各个企业的采购模式千差万别,本审计程序仅列出了最常见的 采购及费用的审计子项。对于新的审计子项,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照本程序,考 虑其和已有审计子项的关联性自行追加。 调查问卷: 回答记录 1. 公司有无书面的采购操作流程文本? 2. 公司的采购类型或方式有哪几种? 3. 负责采购的部门有哪些?分别负责何种类型的采购? 4. 采购部门的组织结构?是否定期进行人员轮换? 5. 公司一般的购货流程是如何运转的? 6. 公司如何选择供货商?是否有相关的政策? 7. 供货商档案的保管采用何种方式?有无保密措施? &采购商品的定价如何确定,是否包括在供货商主档案中? 采购审计流程 问题

9.供货商资格是否需定期审核?若是,请介绍一下审核的程序? 10.供货商档案的授权接触控制是如何设置? a.使用系统的逻辑接触控制? b.手工管理的档案是否有相关的保密政策,并由专人管理? 11.公司是否每年制订采购计划,请介绍一下制订的流程?是否依据生产和营销计划来制订采购计划? 12?采购计划的变更是否经合理的批准? 13.是否所有的采购都需制订合同?如不是,何种情况下一定需制订合同? 14?采购合同制订的流程是怎样的? 15.由谁在采购合同上签字?若非法人代表,则是否有法人代表的书面授权程序? 16?采购合同的变更是否经合理的批准? 17?公司如何确保采购合同是与有资格的供货商签订且定价是合理的? 18?采购合同是否采用格式合同?格式合同是否经法律顾问审核? 19.是否所有采购合同需经法律部门审核?如不是,何种情况下采购合同需经法律顾问审核? 20?采购合同(采购订单)的归档和保管程序如何?是否连续编号? 21?请介绍一下采购需求从提出、审批通过到采购部进行处理的过程? 22?公司是否定期核对采购计划执行情况? 23?超采购计划的采购需求是否经合理的批准? 24?紧急采购的流程是什么? 25.公司的询价程序如何进行,是否有书面的记录? 26?采购部门如何与仓库、财务部门衔接?(从物流和信息流两方面) 27.财务记录应付账款前是否核对合同(或订单)、入库单据、发票等资料? 28?是否有控制过程来保证应付账款及其对应的存货采购记录于同一个会计期间? 29.采购运输的方式是?(可以多选) a?公司自提? b.客户运输到公司处? C.委托承运人? 30?仓库收货时是否核对采购合同(或订单)?

新审计准则各科目实质性审计程序

新审计准则实质性审计程序 1001库存现金实质性审计程序 1.核对现金日记账期末余额与总账数。 2.监盘库存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 3.将库存现金盘点金额与现金日记账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查明原因并作适当调整,如无法查明原因,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管理权限取得批准后作出调整。 4.在非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盘点时,应调整至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5.若有充抵库存现金的借条、未提现支票、未作报销的原始凭证,应在盘点表中注明,并作必要的调整。 6.抽取大额现金收支原始凭证进行测试,检查内容的完整性,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账情况。 7.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现金收支凭证进行截止测试,如有跨期收支事项是否作适当调整。 8.对于非记账本位币的现金,应检查折算汇率的正确性。 9.针对识别的舞弊风险等特别风险,应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如在期末或接受期末时对现金进行监盘等) 10.验明现金列报的恰当性。 1002银行存款实质性审计程序 1.实施货币资金的起步审计程序。(获取或编制银行存款明细表,并与总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对) 2.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包括编制货币资金收支金额汇总表、编制现金比率分析表等. 3.获取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与日记账核对。查明银行存款余额差异原因,作出记录或作适当调整。 4.检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并对应于不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前进账的重大事项进行调整。 5.抽查对账单,将其与银行日记账核对,确定是否存在未入账的情况。 6.对银行存款账户发函询证。 7.查明大额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存款的实际情况。 8.关注各银行存款账户余额的可收回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存款已经部分或全部不能收回的情况下,是否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出调整。 9.抽取大额的或有疑问的银行存款收支原始凭证进行测试,检查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账情况。 10.对非记账本位币的银行存款进行检查以确定折算汇率的正确性。 11.结合上年工作底稿复核银行存款账户的完整性。 12.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银行存款收支凭证进行截止测试。 13.列明不符合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条件的银行存款。 14.针对识别的舞弊风险等特别风险,是否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如调查已注销银行账户的恢复使用情况;直接向被审计单位的顾客询问或函证付款日或退货情况等)15.验明银行存款列报的恰当性。 1015其他货币资金实质性审计程序

采购舞弊审计

所有审计需要的资料: 1、单位简介、工作总结; 2、单位执行的制度; 3、财务报表、账簿及凭证。 其次,采购部内部审计需要的资料: 1、采购业务流程、采购审批流程、签订合同权限; 2、采购招标文件; 3、采购合同、协议及其管理台账; 4、供应商管理台账; 5、审计期间存货的盘点资料; 6、债权债务余额明细及相关说明。 其余的诸如采购(调料)请求资料、市场询价资料、货物检验资料等。 采购审计的重点是业务流程是否合规、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有保证以及是否存在舞弊。 集团公司采购审计方案(一) “能产生效益的只有采购与销售”此话说得有点过份,但是也充分说明了采购与销售在公司管理中的重在性。 由于本审计方案内容较多,现分两部份上传,此为第一部份;所撰写内容为本人总结,不代表(包涵)所有采购内容与采购风险。 具体审计程序、内容与步骤: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合同的签订 审计内容(风险点) 1、筛选供应商没有按公司的要求与制度,没有经过主管领导的审查与审批。 2、供应商与预选供应商名单单一,没有及时评选更新。 3、单独与供应商的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没有记录。 4、合同或订单所列项目、规格与申请部门所列的项目、规格不符,包括数量与价格等。

5、签订合同或订单的条款与谈判内容不一致。 6、申请物资采购没有核对预算项目及库存材料,签核手续不齐全。 7、物资采购价格的确定依据不充分、不合理,与当时的市场价相差较大。 8、采购合同条款缺乏公平、公正,公司处于被动的地位。 9、合同签订不按权限规定执行,有超过权限签订合同的情况。 10、急需物资、零星物品的采购超出批准自购范围,采购金额违反《管理人员权限》规定。 11、生产紧急物资(急件)或项目预算外增加的物资(经领导口头同意的)购入使用后,没有补办相关手续。 12、物资采购不是直接从生产厂家购买。 对应的审计程序与步骤: ①、查阅并收集公司关于选择供应商(采购)的制度及相关的操作流程,抽查所有采购部存档的供应商名单,确定其是否经领导或关委员会批准;再从系统抽查各类物资材料供应商名单各30个,与核对的供应商名单核对,确定名单在批准的范围内。 ②、抽查各类材料、物资、土建、安装等供应商的名单,比较历年来的供应商名单的变化,确定其是否供应商名单较少,比较单一,没有年度评定与考核,没有及时引进新的供应商,名单没有及时更新。 ③、从采购部门抽查相关的谈判资料50份,查看其是否有谈判记录,是否由采购员单独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谈判人员的签字是否齐全等。 ④、从ERP系统抽查各类合同或订单各40份,根据申请部门填写的《物资采购申请表》详列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核对合同或请单上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是否相符,如不符,要求提供不符的相关证明与文件。 ⑤、了解谈判的流程及有关的谈判记录,查看50份合同或订单日及其相关的谈判记录,对比采购合同或订单的内容及条款,确保谈判内容与合同内容一致;主管领导是否适度参与谈判等。 ⑥、重点抽查10个大的采购项目,查阅其预算项目核对相应合同所附的明细项目,确定其是否超出预算项目,如果超出预算项目,则跟踪检查操作程序及索取有关的批准文件。并查阅仓库的核查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签署意见等。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步骤详解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步骤详解 规范内部审计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是完善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确保 审计人员顺利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保证,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制度》及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规范如下,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中按规定遵照执行。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质要求,审计工作可分为以下步骤: 步骤一:审计立项与授权 一、审计立项 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即被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包括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 审计对象的选择一般由以下三种方式决定: 1、集团审计部通过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 2、由集团总裁或董事会下达的计划外专项审计任务。 3、由被审计者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二、审计批准与授权 对于已立项的审计项目,审计部应在审计实施前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报集团总裁审核、批准与授权。 步骤二:审计准备 在确定审计事项后,审计人员幵始审计准备工作,制订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一、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 1、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集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协助集团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针对已确定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以有助于拟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评价。 2、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 2)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 3)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4)资产的护卫情况。 5)对法律、法规及政策、计划的遵守、执行情况。

我们是如何进行采购审计的

我们是如何进行采购审计的? 采购过程是公司生产经营的起点,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基础,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济效益,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采购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已经越来越引起公司高层的重视,对采购审计的要求和内容也从过去的查错纠弊转向了现在的风险管理审计,即在对整个采购过程审计的同时,重点放在预防和控制采购风险上。采购过程包括采购计划、采购询价、供应商选择、采购决策、采购招标、合同评审、订单处理、验收入库、发料使用九个流程,采购审计就是对这一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与审计。下面从采购风险的角度,谈一下如何对采购过程进行审计。 目前,采购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在各种案件资料和发表的文章中都刊登过,我们经过汇总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类:公司外部运作中存在的风险和公司内部运作中存在的风险。 一、外部风险 公司在与其之外的市场、企业、人员交往中存在着市场因素风险、合同诈骗风险、原材料质量风险、不可预料的意外风险。 1、采购合同风险。

公司在决定接受客户定单的同时,首先考虑的是有无原材料,是决定定织还是采购,不管哪一种,只要决定了,都要作合同,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合同方面的知识,预防合同诈骗。合同诈骗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难与正常的合同纠纷相区别,利用合同诈骗已经成为诈骗人惯用的手法。合同诈骗手法主要包括:(1)以虚假的主体身份与公司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一旦得手,无从追究。(2)接受合同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或定金)、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3)签订空头合同,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它方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4)供应商故意设置的合同陷阱,如操作过程中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更改合同条款,违反合同规定等。 2、市场价格风险。 (1)供应商操纵市场,相互串通,有意哄抬价格。(2)公司对市场行情摸不准,认为价格合理时批量采购,但不久,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 3、原材料质量风险。 (1)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性能达不到质量标准,给公司带来严重损失,并且可能使公司在该品种所涉及的经济、技术、人身安全、公司声誉等方面引起客户怀疑。(2)如果原材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公司经济

具体审计程序

第二十二条错误及舞弊具体审计程序 一、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使组织经济利益遭受损害的不正当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此类舞弊行为: 1、收受贿赂或回扣; 2、将正常情况下可以使组织获利的交易事项转移给他人; 3、贪污、挪用、盗窃组织资财; 4、使组织为虚假的交易事项支付款项; 5、故意隐瞒、错报交易事项; 6、泄露组织的商业秘密; 7、其他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二、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是指组织内部人员为使本组织获得不当经济利益而其自身也可能获得相关利益,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利益的不正当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此类舞弊: 1、支付贿赂或回扣; 2、出售不存在或不真实的资产; 3、故意错报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事项,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误解而作出不适当的投融资决策; 4、隐瞒或删除应对外披露的重要信息; 5、从事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 6、偷逃税款; 7、其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三、舞弊的预防 1、舞弊的预防是指采取适当行动防止舞弊的发生,或在舞弊行为发生时将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内。 2、建立、健全组织的内部控制并使之得以有效实施是预防舞弊的主要途径。 3、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应当关注以下主要内容以协助组织预防舞弊: 1)组织目标的可行性;

2)控制意识和态度的科学性; 3)员工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经营活动授权制度的适当性; 5)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6)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4、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发现的舞弊迹象或从其他来源获取的信息,考虑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的性质,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同时就需要实施的舞弊检查提出建议。 四、舞弊的检查 1、舞弊的检查是指实施必要的检查程序,以确定舞弊迹象所显示的舞弊行为是否已经发生。 2、舞弊的检查通常由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的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实施。 3、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舞弊检查: 1)评估舞弊涉及的范围及复杂程度,避免对可能涉及舞弊的人员提供信息或被其所提 供的信息误导; 2)对参与舞弊检查人员的资格、技能和独立性进行评估; 3)设计适当的舞弊检查程序,以确定舞弊者、舞弊程度、舞弊手段及舞弊原因; 4)在舞弊检查过程中与组织适当管理层、专业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 持必要的沟通; 5)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避免损害相关组织或人员的合法权益。 4、在舞弊检查工作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应评价查明的事实,以满足下列要求: 1)确定强化内部控制的措施; 2)设计适当程序,对组织未来检查类似舞弊行为提供指导; 3)使内部审计人员了解、熟悉相关的舞弊迹象特征。 五、舞弊的报告 1、舞弊的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适当管理层报告舞弊预防、检查的情况及结果。 2、在舞弊检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向适当管理层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