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分析程序

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分析程序
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分析程序

变分原理与有限元大作业

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分析程序;

姓名:潘清

学号:SQ

完成时间:2011-4-26

|

一、概述

!

通常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过程是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如ANSYS、ABAQUS、SAP等)进行前处理和后处理,而中间的计算部分一般采用自己编制的程序来运算。具有较强数值计算和处理能力的Fortran语言是传统有限元计算的首选语言。随着有限元技术的逐步成熟,它被应用在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处理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时网格离散化的区域较大,而又限于研究精度的要求,使得划分的网格数目极其庞大,结点数可多达数万个,从而造成计算中要运算的数据量巨大,程序运行的时间较长的弊端,这就延长了问题解决的时间,使得求解效率降低。因为运行周期长,不利于程序的调试,特别是对于要计算多种运行工况时的情况;同时大数据量处理对计算机的内存和CPU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应用中,单靠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寻找新的编程语言。

随着有限元前后处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大型工程分析软件对有限元接口的要求,有限元分析程序不应只满足解题功能,它还应满足软件工程所要求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条件,能够对存储进行动态分配,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它还应很容易地与其它软件如CAD 的实体造型,优化设计等接口。现在可编写工程应用软件的计算机语言较多,其中C语言是一个较为优秀的语言,很容易满足现在有限元分析程序编程的要求。

C语言最初是为操作系统、编译器以及文字处理等编程而发明的。随着不断完善,它已应用到其它领域,包括工程应用软件的编程。近年来,C语言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最普及的一个编程语言,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都装有C的编译器,从PC机到巨型机到超巨型的并行机,C与所有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联系在一起。用C 编写的程序,可移植性极好,几乎不用作多少修改,就可在任何一台装有ANSI、C编译器的计算机上运行。C既是高级语言,也是低级语言,也就是说,可用它作数值计算,也可用它对计算机存储进行操作。

二、编程思想

;

本程序采用C语言编程,编制平面四边形四节点等参元程序,用以求解平面结构问题。程序采用二维等带宽存储整体刚度矩阵,乘大数法引入约束,等带宽高斯消去法求解位移,然后求中间高斯点的应力,最后用绕节点平均法讲单元应力等效到节点上,再将结果写到tecplot文件中。

在有限元程序中,变量数据需赋值的可分为节点信息,单元信息,载荷信息等。对于一个节点来说,需以下信息:节点编号(整型),节点坐标(实型),节点已知位移(实型),节点载荷(实型),边界条件(实型)等。同样,对于一个单元来说,需以下信息:单元的

节点联接信息(整型),材料信息(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实型)等。

在FORTRAN

程序中,以上这些变量混合在一起,很难辨认,使程序的可读性不好,如

需要进行单元网络的自适应划分,节点及单元的修改将非常困难。在进行C语言编译过程中,

采用结构struct 使每个节点信息存储在一个结构体数组中,提高程序的可读性,使数据结构更趋于合理。

三、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介绍

*

四节点等参单元实际单元与基本单元的映射关系如图3-1所示

(

坐标的映射关系为:

其位移模式和坐标的映射有相同的插值函数,形函数为:

<

单元应变矩阵为:

`

图3-1

{}x y xy u x u y u v y x εεεγ??????????

?????==?????????????

??+??????

上式一般简写为:

{

{}[]{}

B εδ=

其中[]B 的子块矩阵为

[]i i i i i N x N B y N N y x ??????????

?=?

??????

????????

由于i N 是ε、η的函数,在[]i B 中的x 、y 要按照复合函数来求导,即

[]i i i i i i N N N x y x x J N N N x y y y εεεηηη?????????

??????

????????????

???????==????????????????????

??????????????

从而有

[]1i i i i N N x J N N y εη-??????

??????????=????????????????

因此,单元应力矩阵为

{}[][]{}D B σδ=

单元刚度矩阵为

<

[]

[][][]T

e

A

K B D B hdxdy =??

其中积分采用三点高斯积分,

33

11

,11

11

1

(,)()

(,)nip

i

j

i j i

i

i j i f d d f W f ξηξη

ωω

ξηξη--===∑∑∑??

2nip n =(高斯积分点的总数),i ω和j ω或i W 是加权系数,i ξ和j η是单元内的坐标.。对

于三点高斯积分,高斯积分点的位置:

11 5.09.0ξω==,220.0,8.0ξω==,

33 5.0ξω==。

结构刚度矩阵

e e

K K =∑

结构结点荷载列阵

e e

P P =∑

注意,对于上两式中

e

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按照对应的自由度集成。

总刚平衡方程

[]{}{}K P δ=

从式上式求出:

{}[]{}1

K P δ-=

*

四、有限元分析的模块组织

一个典型的有限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读输入数据,定义节点及单元数组。 2) 由边界条件计算方程个数,赋值荷载列阵。 3) 读入在带状存储的总刚度矩阵中单元和载荷信息。 4) (

5)

定义总刚度阵数组。

6) 组装总刚度阵。 7) 解方程组。

其流程图可见下图

五、程序变量及函数说明

1、控制信息

np:结构节点总数

ne:结构离散单元总数

nr1,nr2:总的约束的节点数,nr1,x方向;nr2,y方向

nd:每个单元的节点数

[

nf:每个节点的自由度数

ld:集中力载荷的个数

nm:材料的种类

nu1,nu2:非零位移边界条件的节点数,nu1,x方向;nu2,y方向

u1,u2:非零位移的大小,u1,x方向;u2,y方向

%

n=nf*np :结构的节点位移总数

ndf=nd*nf :每个单元的节点自由度数

2、输入的原始数据

x(np):节点的x方向坐标

~

y(np):节点的y方向坐标

me(nd,ne):单元节点的总体编号

nrr(nr1+nr2) :约束为零的位移所对应的总体位移编号

p(n):载荷向量

nu(nu1+nu2):位移载荷

mat(6,nm):材料参数

3、程序中的其他标识符

LD(n):存放结构刚度阵所以主对角线元素在A(nn)中的序号

IS(ndf):单元节点位移和节点力在总体位移阵列和载荷阵列中对应的序号~

EK(ndf,ndf):总体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

A(nn):架构刚度阵下三角变带宽一维压缩存储的数组

nn:数组A的元素个数

RSTG(3):高斯积分点的值

H(3):高斯积分点的加权系数

S(6,ne):各单元的应力分量

XJAC(2,2):雅阁比矩阵

RJAC(2,2):雅阁比矩阵的逆

PN(2,4):4个节点处形函数对局部坐标的导数

DNX(2,4):4个节点处形函数对整体坐标的导数)

FUN(4):形函数的值

六、计算流程图

%

七、计算结果与abaqus分析结果的比较

1、中间带圆孔平面应力板的分析。

宽40m,长50m,圆孔位于板中心,半径为4m,承受水平方向位移载荷,E=200Pa,

3.0

=

μ,取1

t=m。用abaqus建模离散,并计算。再讲abaqus离散的节点和单元信息拷贝到本程序的输入文件中,用该程序计算,结果输出成tecplot文件,用tecplot可以查看结果。与abaqus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位移和应力云图如下(左边是程序计算结果,右边是abaqus结果,下同):

输出节点位移和应力

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平面应力板的分析。

;

宽40m ,长50m ,增强纤维位于板中心,纤维半径为8m ,承受水平方向位移载荷,基体材料E=20000Pa ,25.0=μ,纤维材料E=8000Pa ,3.0=μ,取1t =m 。

3、半无限大含裂纹板的应力分析

宽40m ,长60m ,裂纹位于板左侧中间位置,裂纹长10m ,承受竖直方向位移载荷,E=200Pa ,

3.0=μ,取1t =m 。

$

结果分析比较:

通过以上三个算例发现该程序可以用于计算单材料、双材料、带孔、含裂纹等各种平面问题,加载条件可以是加集中力和加位移,因此,该程序的适用范围还是比较广的。

以上三个算例的自编程序所得结果与abaqus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计算结果很接近,而且自编程序对于孔边应力集中和裂尖应力集中都能很好的表达,说明该程序有很好的精度。

第三个算例在裂尖处数值上有些区别,但总的分布规律还是很吻合的,主要是因为本程序是用四节点等参单元,对于应力的奇异性表达效果还不是很好。

#

八、附录

·

附录一: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include<>

#include<>

float **float_two_array_malloc(int m,int n) ....\n");

}

/

void output() f\t",s[j][i]);

fprintf(fp2,"\n");

}

)

fclose(fp2);

printf("写入完成......\n");

}

(

void tecplot() f\t%.4f\t%.4f\t%.4f\t",x[j]+bl*p[j*2],y[j]+bl*p[j*2+1],p[j*2],p[j*2+1]);

for(i=0;i<6;i++)

{

fprintf(fp3,"%.4f\t",ns[i][j]);

\

}

fprintf(fp3,"\n");

}

for(i=0;i

|

{

for(j=0;j

fprintf(fp3,"%d\t",me[j][i]+1);

fprintf(fp3,"\n");

}

*

fclose(fp3);

printf("写入完成......\n");

}

|

void fld() ....\n");

}

void fis(int ie) ....\n");

@

void cholesky(float*A) ....\n");

}

void stress(int ie)....\n");

}

void main()

{

int i,j,k;

float *A;

input();

fld();

A=float_one_array_malloc(nn);

for(i=0;i

fr(A);

cholesky(A);

for(j=0;j

{

stress(j);

}

printf("求单元应力完成......\n");

stress_average();

output();

tecplot();

}

附录二:输入的原始数据的格式:

9 4 3 1 4 2 3 1 3 0 /依次为np,ne,nr1,nr2,nd,nf,ld,nm,nu1,u1,nu2,u2 -20 15 //各节点的x,y坐标

-20 0

-20 -15

0 15

0 0

0 -15

20 15

20 0

20 -15

1 2 5 4 //各单元节点的整体编号

2 3 6 5

4 5 8 7

5 6 9 8

1 2 3 //x方向约束为零的位移对应的节点编号3 //y方向约束为零的位移对应的节点编号12 10 //集中力载荷

14 40

16 10

1 4 200 //材料信息——起、止单元号,E,MU 7 8 9 //位移非零的节点号

认识三角形教材分析

《认识三角形》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75、76页的例1、例2及其“试一试”、“练一练”练习题。 二、教材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教材在小学阶段的位置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的学习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本课教学内容处在第二学段。在此之前,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能辨认三角形,会用三角形拼图,还学习了角的认识和分类及垂线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是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为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其它多边形的特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即: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积累认识图形的一些活动经验。此内容的编排位置特点,注重知识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的阶梯式呈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在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与相同内容的人教版教材的比较后发现,它们有以下共同点: 1.情境图都是生活中的现实情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2.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由具体情景中抽象出图形特征的过程,从中积累认识图形的基本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例题中安排的“画、量”等活动都体现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从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 1.教材重点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垂线等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因此在教学例1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和说生活中常

平面三角形单元有限元程序设计

. 一、题目 如图1所示,一个厚度均匀的三角形薄板,在顶点作用沿板厚方向均匀分布的竖向载荷。已知:P=150N/m ,E=200GPa ,=0.25,t=0.1m ,忽略自重。试计算薄板的位移及应力分布。 要求: 1. 编写有限元计算机程序,计算节点位移及单元应力。(划分三角形 单元,单元数不得少于30个); 2. 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该问题(有限元软件网格与程序设计网格必 须一致),详细给出有限元软件每一步的操作过程,并将结果与程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任选取三个点,对比位移值); 3. 提交程序编写过程的详细报告及计算机程序; 4. 所有同学参加答辩,并演示有限元计算程序。 有限元法中三节点三角形分析结构的步骤如下: 1)整理原始数据,如材料性质、荷载条件、约束条件等,离散结构并进行单元编码、结点编码、结点位移编码、选取坐标系。 2)单元分析,建立单元刚度矩阵。 3)整体分析,建立总刚矩阵。 4)建立整体结构的等效节点荷载和总荷载矩阵 5)边界条件处理。 6)解方程,求出节点位移。 7)求出各单元的单元应力。 8)计算结果整理。 一、程序设计 网格划分 如图,将薄板如图划分为6行,并建立坐标系,则

刚度矩阵的集成 建立与总刚度矩阵等维数的空矩阵,已变单元刚度矩阵的集成。 由单元分析已知节点、单元的排布规律,继而通过循环计算求得每个单元对应的节点序号。 通过循环逐个计算:(1)每个单元对应2种单元刚度矩阵中的哪一种; (2)该单元对应总刚度矩阵的那几行哪几列 (3)将该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加入总刚度矩阵的对应行列 循环又分为3层循环:(1)最外层:逐行计算 (2)中间层:该行逐个计算 (3)最里层:区分为第 奇/偶 数个计算 单元刚度的集成:[ ][][][][][]' '''''215656665656266256561661e Z e e e Z e Z e e e e k k k K k k k k k k +?++=? =?==?==?=?????? 边界约束的处理:划0置1法 X Y P X Y P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三角形(教材分析及教案

第五单元三角形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 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 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 在平面图形中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 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 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等参单元

5.等参单元 本章包括以下内容: 5.1等参单元的基本概念 5.2四边形八节点等参单元 5.3等参单元的单元分析 5.4六面体等参单元 5.1等参单元的基本概念 在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单元离散化会带来计算误差,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降低单元离散 化产生的误差:1)提高单元划分的密度,被称为h 方法(h-method );2)提高单元位移函数多项式的阶次,被称为p 方法(p-method )。 在平面问题的有限单元中,我们可以选择四结点的矩形单元,如图5-1所示,该矩形单元在x 及y 方向的边长分别为2a 和2b 。 图5-1 四结点矩形单元 同第三章的方法类似,将单元的位移模式选为, xy a y a x a a u 4321+++= xy a y a x a a v 8765+++= (5-1) 可得到, p p m m j j i i u N u N u N u N u +++= p p m m j j i i v N v N v N v N v +++= (5-2) 形态函数为, )1)(1(41b y a x N i --= )1)(1(41b y a x N j - + =

)1)(1(41b y a x N m ++= )1)(1(4 1b y a x N p + - = (5-3) 上述单元位移模式满足位移模式选择的基本要求: 1)反映了单元的刚体位移和常应变, 2)单元在公共边界上位移连续。 在矩形单元的边界上,坐标x 和y 的其中一个取常量,因此在边界上位移是线性分布的,由两个结点上的位移确定。 与三结点三角形单元相比,四结点矩形单元的位移模式是坐标的二次函数,能够提高计 算精度,但也有显著的缺点,两种单元的比较如下。 表5-1 三结点三角形单元与四结点矩形单元比较 如果任意形状的四边形四结点单元采用矩形单元的位移模式,则在公共边界上不满足位移连续性条件。为了既能得到较高的计算精度,又能适应复杂的边界形状,可以采用坐标变换。 图5-2任意四结点四边形单元 图5-3四结点正方形单元 在图5-2所示的任意四边形单元上,用等分四条边的两族直线分割四边形,以两族直线 的中心为原点,建立局部坐标系),(ηξ,沿ξ及η增大的方向作为ξ轴和η轴,并令四条边上的ξ及η值分别为1±。为了求出位移模式,以及局部坐标与整体坐标之间的变换式,在局部坐标系中定义一个四结点正方形单元,如图5-3所示。 参照矩形单元,四结点正方形单元的位移模式为, 44332211u N u N u N u N u +++= 44332211v N v N v N v N v +++= (5-4)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苏教版(全汇总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引导学生掌握用“替换”(或置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例1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成大杯。教学例2时,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通过画示意图帮助自己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打开教材,看一看“西红柿”“青椒”“萝卜”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替换”“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4.重视检验过程,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对求出的结果进行检验,看答案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 1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 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 …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材第68、第6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第9~14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 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课件。 谈话:我们每天写作业都要用到钢笔,请拿出你最喜欢的钢笔,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教师选择一支钢笔,问:你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问:老师这支铅笔值()钱。老师想用这支铅笔换你这支钢笔,你愿意吗(不愿意)为什么(不公平) 提问: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怎样才能公平地换到这支钢笔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我们用数学语言说1支钢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支铅笔的价格,或者说()支铅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1支钢笔的价格。 教师:刚才老师与这位同学换笔,说明“替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替换现象 指出:我们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一个用“替换”来解决问题的典型事例。既然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1大杯果汁可以替换成3小杯果汁,或者3小杯果汁可以替换成1大杯果汁。 (2)小组合作。 提问:这里的960毫升不仅装了2大杯,还装了6小杯,要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教师出示思考题: $ ①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②画一画,将什么替换成什么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③说一说,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演示。

第五单元 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一部份) 台州市路桥小学施仙素 教学内容 原省编教材把“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第三单元,现在人教版教材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在第七册教学。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定义、各部分名称、稳定性;三边的关系、三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图形的拼组。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编排特点 1.重视创设问题情景。 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 2.关注学生已有经验。 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又如,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设计,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极大丰富认识内容。 本单元(1)增加了三边的关系、按边分类:从三角形内在的联系来认识三角形。(2)增加了图形的拼组。体会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初步体会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由它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其他图形可以分解成三角形),提高学习的兴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三角形认识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4.留足学生探索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主要体现在:本单元图形的特征及关系,概念的形成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和适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 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征 主题图是一幅建筑工地场景图,图上有楼房建筑框架、起手架,都包含有大量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作用的思考。教学时,也可出示一些其他的情境图。 例1:教学三角形的定义、各部分的名称。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为了便于表述,教材说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但要注意的是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作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在小学阶段不做要求。 例2: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对它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教材给出了三个不同情境下三角形的应用,让学生说说它有什么作用,并通过实验体会它的

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matlab实现

计算力学报告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 学生姓名:朱彬 学号:20100311

一、问题描述及分析 在无限大平面内有一个小圆孔。孔内有一集中力p,试求用有限元法编程和用ANSYS软件求出各点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并比较二者结果。 根据圣维南原理建立半径为10mm的大圆,设小圆孔的半径a=0.5mm,在远离大圆边界的地方模型是比较精确的。由于作用在小圆孔上的力引起的位移随距离的衰减非常快,所以可以把大圆边界条件设为位移为零。 二、有限元划分描述 在划分单元时,单元数量比较多,于是我采取了使用ansys软件建模自动划分单元网格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ansys,在单元类型中选择solid->Quad 4 node 182单元;建立类半径为0.5外半径为10的圆环;使用mashtool中的智能划分和将单元退化成三角形单元;使用工具栏中List中的Nodes和Elements 选项将节点和单元数据导出并导入Excle中,总共得到了207个单元和229个节点。如下图:

图1 三、有限元程序及求解 程序求解使用了matlab语言。具体如下: 程序: clc clear E=2e11; %弹性模量 NU=0.3; %泊松比 t=0.1; %厚度 X=xlsread('D:\data','nodes'); %读取节点坐标 elem=xlsread('D:\data','elements'); %读取单元编号 w=[1,2,3,4,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有位移

约束的节点 n=size(X,1); %节点数 m=size(elem,1); %单元数 K=zeros(2*n); %初始总体刚度矩阵 for i=1:m syms Ks Et x y I1 I2 a b B; %定义可能存在的变量 e=[1,1;-1,1;-1,-1;1,-1]; for j=1:4 %形函数 N(j)=0.25*(1+e(j,1)*Ks)*(1+e(j,2)*Et); end x=0;y=0; for j=1:4 %标准母单元映射到真实单元x=x+N(j)*X(elem(i,j),1); y=y+N(j)*X(elem(i,j),2); end J1=jacobian([x;y],[Ks;Et]); %雅克比矩阵及其转置 J=J1'; for j=1:4 I1=diff(N(j),Ks); %形函数分别对Ks和Et的偏导数 I2=diff(N(j),Et); C=(J^-1)*[I1;I2]; a=C(1); %形函数对x,y的偏导数 b=C(2); B(1,2*j-1)=a; %组成B阵 B(1,2*j)=0; B(2,2*j-1)=0; B(2,2*j)=b; B(3,2*j-1)=b; B(3,2*j)=a; end D=(E/(1-NU*NU))*[1,NU,0;NU,1,0;0,0,(1-NU)/2]; %D阵 k=zeros(8,8); Kss=[-0.906179,-0.538469,0,0.538469,0.906179]; %5*5高斯积分点 Ett=[-0.906179,-0.538469,0,0.538469,0.906179]; H=[0.236926,0.478628,0.568888,0.478628,0.236926];%高斯积分权系数 for j=1:5 %高斯积分求单元刚度阵 for l=1:5 Ks=Kss(j);Et=Ett(l); B=subs(B); J=subs(J);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解决方法。 2.通过解决问题,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在与同伴交流及自己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感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二、教学重点用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和数的组成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并学会剩下的不够一组时怎样处理。 三、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小练习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出示46页主题图。 2.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引入:请同学猜一猜到底能穿几串?我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到底能穿几串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问题 (1)提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试做。 (3)学生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数数的标记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问题等) (4)全班交流,展示解题方法。 ①师提问:你们发现他是几个圈成一个圈,剩下的8个还圈吗? ②题目中要求10个穿一串,所以我数10个圈成一个圈,剩下的8个比10个少,不够穿一串了,就不能再穿了 ③师小结:一串的个数很重要。一串的数我们把它称为1份。剩下的不够一份就不能圈。 2.教学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 (1)师:刚才猜到底能穿几串时有些同学猜的又快又对,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吧! (2)生:数的组成,58是由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就圈出5个圈,所以能穿5串。 (3)对比学生的方法。

(4)师小结: 我们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也可以想数的组成来解决。(二)练一练(1 )师:喜羊羊给同学们带来 38朵花,请你们穿手链,你先想好自己几个穿一串,再试一试。 (2)学生完成 (3)小组交流:38朵花,几朵一串?穿了几串,还剩几朵? (4)汇报:38朵花,我是10个穿一串,能穿3串,还剩8朵。请结果不同的学生多说几组。(5)引导学生观察板书上的结果,发现:同样的38朵花,由于同学们每一份的数不同,也就是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有的穿的串数少,有的穿的串数多。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还有剩下的,但是剩下的都不够一份了。 (6)总结解题步骤。(7)师小结:第一步先看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几个为一份?第二步选用圈一圈的方法或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第三步检验。 (三)拓展延伸1.懒羊羊:有43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2.有43块饼干,5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3.判断中国教育出版。1。8。。。。。。。。。。。。 。123 4 5678 。2。。。。。。。。。8。。。。 √X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知识? 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呢?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三节点三角形单元.docx

有限元课程总结 一三节点三角形单元 1位移函数 移函数写成矩阵形式为: 确定六个待定系数 a4 v玉> 矩阵形式如下: J“= TV, 0 Nj 0 N m bJ _ 0 TV, 0 Nj 0 2单元刚度矩阵的计算 1)单元应变和节点位移的关系 由几何方程可以得到单元的应变表达式, 5 6 > = ----------------- b . 「2A ' 7 厂 f Mg Y — A ”——, Y Cd As _ u i 匕? 宀=[N]{5丫 V7 u i 8x dv du dv ----- 1 ---- dy dx J_ 2A C C i bj 0 0 Cj C J b J u j V J

2)单元应力与单元节点位移的关系 [KJ = [B r ]T [D][B s ] b r b s + — c r c s t s 2 * s “也+与仏 (T = i,jjn;s = i,jjn) 3) 单元刚度矩阵 卩心][K“] [K]J [K }i ] [K 〃] [心][K mj ] 3载荷移置 1)集中力的移置 图3 由虚功相等可得, (㈤丁附=(Q YJW {P } 由于虚位移是任意的,则皿}"=["卩{鬥 2)体力的移置 [S M D I B .] = E 2A(1-Z /2) Mi Ci % 2 z 如图3所示, 令单元所受的均匀分布体力为{〃}= Et 4(1 —“2)A 地C$ + [DfB i % [K 加 [K 如 6

由虚功相等可得, ({J*r)r{7?r =^}>f[N]r{p}tdxdy {R}e =\\[N]r{p}tdxdy 3)分布面力的移置 设在单元的边上分布有面力{可二[片了r,同样可以得到结点载荷, {R}e=\[N]T{P}tds 4.引入约束条件,修改刚度方程并求解 1)乘大数法处理边界条件 图3?4所示的结构的约束和载荷情况,如图3?7所示。结点1、4上有水平 方向的位移约束,结点4、6上有垂直方向的约束,结点3上作用有集中力(', 匕)。 整体刚度矩阵[K]求出后,结构上的结点力可以表示为: {F} = [K]{5} 根据力的平衡,结点上的结点力与结点载荷或约束反力平衡。用{?}表示结 点载荷和支杆反力,则可以得到结点的平衡方程: [K]0}={P} (3.4) 这样构成的结点平衡方程组,在右边向量{P}中存在未知量,因此在求解平衡

【MATLAB算例】基于3节点三角形单元的矩形薄板分析

【MATLAB算例】基于3节点三角形单元的矩形薄板分析将此结构按三角形单元划分成432个三角形(X方向分成18段,Y方向分成12段),总共分成19X13=247个结点的有限元模型,具体步骤详细程序如下: tic; Initial_info=[0.09 0.06 18 12]; disp(该程序计算的是',num2str(Initial_info(3)+1),'X',num2str(Initial_info(4)+1),'=',... num2str((Initial_info(3)+1)*(Initial_info(4)+1)),'个结点的有限元模型']); LX=Initial_info(1); LY=Initial_info(2); nx=Initial_info(3); ny=Initial_info(4); ne=2*nx*ny; np=(nx+1)*(ny+1); for i=1:nx+1; j=1:ny+1; Np(i,j)=j+(i-1)*(ny+1); end 生成节点编号矩阵Np for i=1:nx+1; j=1:ny+1; XX(i,j)=(i-1)*LX/nx; YY(i,j)=(j-1)*LY/ny; end XY=[reshape(XX',np,1),reshape(YY',np,1)]; nx2=nx/2; Np1=Np(1:nx2+1,:); Np2=Np(nx2+1:end,:); for i=1:nx2*ny; if rem(i,nx2)==0 xp=nx2; yp=i/nx2; else xp=rem(i,nx2); yp=fix(i/nx2)+1; end Dof1(i,:)=[Np1(xp,yp),Np1(xp+1,yp),Np1(xp,yp+1)]; Dof1(i+nx2*ny,:)=[Np1(xp+1,yp),Np1(xp+1,yp+1),Np1(xp,yp+1)]; Dof2(i,:)=[Np2(xp,yp),Np2(xp+1,yp),Np2(xp+1,yp+1)]; Dof2(i+nx2*ny,:)=[Np2(xp,yp),Np2(xp+1,yp+1),Np2(xp,yp+1)]; end Dof=[Dof1;Dof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最新)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以及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是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习题。 (1)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成几份?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引导:12里面有几个4?12÷4=3表示什么?(表示12里面包含3个4。)(2)12个苹果,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几个? 列式:12÷3=4,12里有3个4. 2.揭题: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谈话:同学们,跟老师到商店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师:我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请问可以买几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谈话: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总的价钱。)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要求可以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人8元。 提问: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用除法计算,56÷8=)得数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得数7表示什么?写什么单位名称?(7表示可以买7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8=7(个)。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检验。 谈话:我们的计算对吗?你有什么理由?

平面三角形单元

第八章 平面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及三角形单元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分析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时,最简单的单元式由三个结点组成的三角形单元。当用以分析平面应力问题时,可将其视为三角板;当用以分析平面应变问题时,则可式为三棱柱。各单元在结点处为铰结。图8-1所示位移悬臂梁离散为三角形单元的组合体 以矩阵形式列出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基本量和基本方程。 谈形体所受体力分量可表示为 [ ] T y x y x p p p p p =??? ? ????= (8-1) 所受面力分量可表示为 [ ] T y x y x p p p p p =??? ? ????= (8-2) 体内任一点应力分量可表示为 []T xy y x τδδδ= (8-3) 任一点的应变分量可表示为 []T xy y x γεεε= (8-4) 任一点的位移分量可表示为 []T v u =δ (8-5) 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几何方程的矩阵表达式为 ?? ???? ???????? ??? ???+??????=????????????=x u y v y v x u xy y x εεεε (8-6) 平面应力问题的物理方程的矩阵表达式为 ? ???? ? ?????????? ????????? ?--= ????? ? ??????xy y x xy y x E γεεμμμ μτσσ210 0010112 (8-7) 或简写成为 εσD = (8-8) 式中

???? ?? ? ?????? ?--=210 0010112μμμ μ E D (8-9) 称为弹性矩阵。 平面应变问题的物理方程也可写成式(8-8),但须将式(8-9)中的E 换成 2 1μ -E ,μ换成 2 1μμ -,因此得出 ???? ?? ????????? ?? ?-----+-= )1(2210 00110 11)21)(1()1(2 2 μμμμμμ μμμE D (8-10) 平衡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也可以用矩阵表示,但弹性力学有限元位移法中,通常用虚功 方程代替平衡微分方程和应力边界条件。虚功方程的矩阵表达式为 ?????***=+tdxdy tds p f ptdxdy f T T σε (8-11) 式中:[ ] T v u f ** * =,表示虚位移; []T xy x x * ***=γεεε,表示与虚位移相对应的虚应变。 为了便于计算,作用于弹性体上的体力和面力替换为作用在结点上的集中力,即等效结 点荷载。设作用于各个结点上的外力分量用如下列阵来表示 []T n n V U V U V U F ?=2211 与这些结点外力分量相对应得结点虚位移分量列阵为 []T n n v u v u v u * ******?=2211δ 则外力在虚位移上做的虚功为 F v V u U v V u U v V u U T n n n n ** *****=++?++++δ22221111 如平面弹性体的厚度为t ,该虚功除以t ,即可得出单位厚度薄板上的外力虚功。于是,式(8-11)所示虚功方程可写成 ??**=tdxdy F T T σεδ (8-11) 虚功方程不仅仅应用于弹性力学,也可用于塑性力学。其应用条件是:只要变形体的全部外力和应力满足平衡方程;位移是微小的,并满足边界条件,位移与应变满足几何方程。

最新整理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过例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联系现实世界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图形 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在P22例题认识三角形时,先观察现实情景中的三角形,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图形的特征。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感知,促进形成表象,在图形出示以后要通过观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在P23例题中,要求学生从指定长度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充分交流围成和围不成的情况,感受当两根小棒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体会不能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长度关

系的原因,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联系实例并测量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P24例题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这就有利于学生认同由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三角形的高,并说明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试一试”安排三个高、底的位置有变化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P25安排了“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做实验体会这一特性。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让学生自己观察三角形内角的不同特点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体会三个内角大小有几种情况,理解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合理性。教材P26例题首先出示几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特点,列成表格。 ◆引导学生分类并体验各类三角形特征 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表内三角形内角大小的情况,讨论可以怎样分类,探索和交流分类结果,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 ◆在操作、画图中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有限元基础教程》_【ANSYS算例】4.7.1(3) 基于3节点三角形单元的矩形薄板分析(GUI)及命令流

【ANSYS 算例】4.7.1(3) 基于3节点三角形单元的矩形薄板分析 如图4-20所示为一矩形薄平板,在右端部受集中力100 000N F =作用,材料常数为:弹性模量7110Pa E =?、泊松比1/3μ=,板的厚度为0.1m t =,在ANSYS 平台上,按平面应力问题完成相应的力学分析。 (a) 问题描述 (a) 有限元分析模型 图4–20 右端部受集中力作用的平面问题(高深梁) 解答 在ANSYS 平台上,完成的分析如下。 1. 基于图形界面的交互式操作(step by step) (1) 进入ANSYS(设定工作目录和工作文件) 程序 → ANSYS Interactive →Working directory (设置工作目录) →Initial jobname (设置工作文件名): 2D3Node →Run → OK (2) 设置计算类型 ANSYS Main Menu : Preferences… → Structural → OK (3) 选择单元类型 ANSYS Main Menu : Preprocessor →Element Type →Add/Edit/Delete… →Add… →Solid :Quad 4node 42 →OK (返回到Element Types 窗口) → Options… →K3: Plane Strs w/thk(带厚度的平面应力问题) →OK →Close (4) 定义材料参数 ANSYS Main Menu : Preprocessor →Material Props →Material Models →Structural →Linear →Elastic → Isotropic: EX:1.0e7 (弹性模量),PRXY: 0.33333333 (泊松比) → OK → 鼠标点击该窗口右上角的“ ”来关闭该窗口 (5) 定义实常数以确定平面问题的厚度 ANSYS Main Menu: Preprocessor →Real Constant s… →Add/Edit/Delete →Add →Type 1→ OK →Real Constant Set No: 1 (第1号实常数), THK: 0.1 (平面问题的厚度) →OK →Close (6) 生成单元模型 生成4个节点 ANSYS Main Menu: Preprocessor →Modeling → Create → Nodes → On Working Plane →输入节点1的x,y,z 坐标(2,1,0),回车→输入节点2的x,y,z 坐标(2,0,0),回车→输入节点3的x,y,z 坐标(0,1,0),回车→输入节点4的x,y,z 坐标(0,0,0),回车→OK 定义单元属性 ANSYS Main Menu: Preprocessor →Modeling → Create → Elements → Elem Attributes →Element type number:1 →Material number:1→Real constant set number:1 →OK 生成单元 ANSYS Main Menu: Preprocessor →Modeling → Create → Elements → User Numbered → Thru Nodes →Number to assign to element:1→Pick nodes:2,3,4→OK →Number to assign to element:2→Pick nodes:3,2,1→OK (7) 模型施加约束和外载 左边两个节点施加X,Y 方向的位移约束 ANSYS Main Menu: Solution → Define Loads → Apply →Structural → Displacement → On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情感态度与目标: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法学法:动手操作与归纳 教学时间安排:8课时

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分析程序

变分原理与有限元大作业 平面四节点等参单元分析程序; 姓名:潘清 【 学号:SQ 完成时间:2011-4-26 | 一、概述

! 通常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过程是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如ANSYS、ABAQUS、SAP等)进行前处理和后处理,而中间的计算部分一般采用自己编制的程序来运算。具有较强数值计算和处理能力的Fortran语言是传统有限元计算的首选语言。随着有限元技术的逐步成熟,它被应用在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处理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时网格离散化的区域较大,而又限于研究精度的要求,使得划分的网格数目极其庞大,结点数可多达数万个,从而造成计算中要运算的数据量巨大,程序运行的时间较长的弊端,这就延长了问题解决的时间,使得求解效率降低。因为运行周期长,不利于程序的调试,特别是对于要计算多种运行工况时的情况;同时大数据量处理对计算机的内存和CPU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应用中,单靠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寻找新的编程语言。 随着有限元前后处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大型工程分析软件对有限元接口的要求,有限元分析程序不应只满足解题功能,它还应满足软件工程所要求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条件,能够对存储进行动态分配,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它还应很容易地与其它软件如CAD 的实体造型,优化设计等接口。现在可编写工程应用软件的计算机语言较多,其中C语言是一个较为优秀的语言,很容易满足现在有限元分析程序编程的要求。 C语言最初是为操作系统、编译器以及文字处理等编程而发明的。随着不断完善,它已应用到其它领域,包括工程应用软件的编程。近年来,C语言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最普及的一个编程语言,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都装有C的编译器,从PC机到巨型机到超巨型的并行机,C与所有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联系在一起。用C 编写的程序,可移植性极好,几乎不用作多少修改,就可在任何一台装有ANSI、C编译器的计算机上运行。C既是高级语言,也是低级语言,也就是说,可用它作数值计算,也可用它对计算机存储进行操作。 二、编程思想 ; 本程序采用C语言编程,编制平面四边形四节点等参元程序,用以求解平面结构问题。程序采用二维等带宽存储整体刚度矩阵,乘大数法引入约束,等带宽高斯消去法求解位移,然后求中间高斯点的应力,最后用绕节点平均法讲单元应力等效到节点上,再将结果写到tecplot文件中。 在有限元程序中,变量数据需赋值的可分为节点信息,单元信息,载荷信息等。对于一个节点来说,需以下信息:节点编号(整型),节点坐标(实型),节点已知位移(实型),节点载荷(实型),边界条件(实型)等。同样,对于一个单元来说,需以下信息:单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