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护理常规

前列腺癌护理常规
前列腺癌护理常规

前列腺癌护理常规

定义前列腺癌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

观察要点

1.排尿障碍,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尿流变歪、尿流分叉或尿程延长)、尿

频、尿急、尿痛、尿意不尽感等,严重时尿滴沥及发生尿潴留。

2.生命体征(神志、瞳孔、T、P、R、BP

3.患者的体重及营养状况

4.化疗后观察血象及不良反应

5.放疗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其它放疗防应

6.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

7.大小便情况

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安静安全舒适整洁,减少患者因环境不适而加重疼痛,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2.加强心理护理,注意观察患者情绪,讲解必要的疾病知识,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3.加强营养,少食多餐,戒烟酒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

5.观察患者排尿情况,血尿严重时,报告医生用止血药,并监测血压,脉搏的变化,导尿

留置患者注意保持尿管通畅,避免感染。

6.化疗患者注意保护血管,预防化疗药物刺激产生静脉炎,避免药物外渗。加强保护性隔

离,防止感染。

7.放疗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预防感染,保护照射野皮肤,放疗病人应每周化验血常

规1次。根据不同症状及时对症处理。

8.晚期患者有疼痛,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

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关心体贴患者,多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向病人解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争取早日康复。

2.饮食指导应给予足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热量的摄入,应少食多餐,

不吃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禁忌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切忌用力排便。

3.药物指导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放应,告知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4.化疗指导化疗患者向其解释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使其正确面对,积极治疗。

5.放疗指导告知患者放疗期间常见的反应,减少患者恐惧,指导患者正确保护放射野

皮肤,告知其避免用手搔抓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等擦洗皮肤,以免破溃影响治疗

6.嘱患者戒烟酒,防止感冒,适量运动,劳逸结合,注意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7.指导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适当运动,有情况随时来医院就诊注意观察排

尿次数、颜色、量及有无血尿。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版)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CACA)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联合制订的《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版)》,今日在肿瘤领域的中文权威期刊《中国癌症杂志》发布。 晚期前列腺癌存在高度的基因异质性,得益于基因检测愈加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能够从精准治疗中获益。特别随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今年批准奥拉帕利用于治疗携带有害或可疑有害的胚系或体系HRR基因突变的mCRPC 以及批准卢卡帕利治疗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mCRPC,未来对前列腺癌基因检测的需求将会不断提升。基于此,CACA与CSCO 的前列腺癌专委会专家们共同执笔和更新了《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版)》,以指导基因检测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规范应用,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国内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精准诊疗能力。以下是本次共识的要点概览。 共识要点概览 1.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突变流行病学特征

复旦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团队研究显示,对316例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行胚系基因检测发现,6.44%的中国前列腺癌患者携带BRCA2基因突变,0.63%携带BRCA1突变,0.63%携带ATM 突变,提示中国前列腺癌患者胚系基因突变谱与国外人群存在差异。 同时叶定伟教授团队在对139例mHSPC患者研究后发现,20.1%的患者携带胚系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并且突变患者会在更短时间内出现疾病进展(8.3个月vs 13.2个月, HR=2.73,P<0.001)。 2. 适合的检测对象和检测内容 以制定治疗决策为目的: * 对于所有mCRPC患者,A类推荐行至少包含HRR基因胚系及体系变异的检测,并可以考虑行微卫星不稳定(MSI)和DNA 错配修复缺陷(dMMR)检测。 以提供遗传咨询为目的: * 对明确家族史的未行风险评估或极低至中风险前列腺癌患者。 * 高风险、极高风险前列腺癌患者。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除发生于前列腺被膜之内造成局部症状外,最重要的是转移到全身其它部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骨骼及内脏,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 癌细胞有很强大的转移能力,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就比较常见。而且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我们了解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晚期时的表现是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任何骨骼均可被侵犯,常见的转移部位是盆骨、腰椎、股骨,其次是肋骨、胸椎及颅骨等。 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骨痛,静卧时更明显,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或截瘫。内脏转移可出现肝脏肿大、呼吸困难、咳血;脑转移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其他有皮下转移性结节,髂窝淋巴结肿大压迫髂静脉出现下胶水肿,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或局部病变浸润输尿管口,引起一侧或两侧输尿管梗阻,出现腰痛,甚至肾功能受损、少尿、无尿。 晚期患者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全身情况恶化,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出现恶液质。 骨骼转移依次为骨盆、腰椎、骶骨、胸椎、肋骨。胸腰椎转移时,可引起脊髓压迫。癌分化愈差,骨骼转移愈多。骨转移灶多表现为成骨性改变,但也有溶骨性或混合型改变者。 内脏转移主要是肺、肝和肾上腺,以肺转移多见,但临床上一般无症状。 由此可见,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是很明显的,并不难发现,关键还是我们有没有留心。 确诊癌症要尽早治疗,癌症治疗上也是中西医结合比较好,中成药人参皂苷rh2效果是不错的,1983年,北川勋首次从红参中分离出20(S)-人参皂苷-Rh2。现在已经证实人参皂苷Rh2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分化及调控细胞周期的抗癌活性,通过增强人体的自然免疫能力,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前列腺癌科普文章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前列腺的位置示意图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目前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在欧洲,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数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1]。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50岁以下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显著增长,在我国,城乡发病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前列腺癌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发展缓慢,并不会导致死亡。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已经被确认的包括;年龄,种族和遗传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此外其他可能的高发因素有:高动物脂肪饮食等。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前列腺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 前列腺癌的病理类型 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前列腺癌约75%起源于外周带,20%起源于移行带,5%起源于中央带 前列腺癌的常见症状 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由于肿瘤局限大多数前列腺癌病人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也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护理常规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护理常规 1 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过分的恐惧和紧张对手术不利,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及预后,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缓解病人紧张焦虑心理;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TURP的手术优点,必要时请同室病友现身说法,如不需要开腹,术中损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无疼痛等;术后放置各种管道及行膀胱冲洗的目的,使患者有心理准备,消除顾虑,保持情绪稳定,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及良好预后。 1.2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做好各种术前检查。根据病人情况必要时输血或备血,留置导尿者,酌情行膀胱冲洗,控制尿路感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戒除烟酒,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训练床上大小便,便秘者指导进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必要时给缓泻剂。做好肠道准备,术前晚上10时始禁食水,术前半小时备皮,给术前用药,护送患者至手术室。 2 术后护理 2.1常规:手术结束后,与手术护士、麻醉师交接病人。予病人平卧位,6小时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取半卧位。告知病人暂禁食。指导病人床上活动。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各种引流管等变化,由于术中及术后用大量冲洗液冲洗膀胱,在临床上出现血压波动及肺、脑、肾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或生理变化,如发现患者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脉搏慢、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应警惕是否发生TUR综合症,应及时准备好抢救物品,并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2各种管道护理:妥善固定各引流管,明确标识。告知病人气囊导尿管牵拉固定于下肢不得随意松解。保持各管道通畅,翻身时注意引流管无移位和脱落,酌情调节冲洗液速度并定时挤捏引流管,防止形成血块并堵塞。 2.3疼痛的护理:给予病人心理指导,及时评估病人疼痛级别,根据级别使用止痛药物。注意冲洗液温度(一般25℃左右)及速度,防止刺激引起痉挛性疼痛 3 预防并发症 3.1预防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估计出血量,认真做好记录。如发现引流液颜色为深红色,伴有小血块,经挤捏仍引流不畅时,可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冲洗膀胱,以促通畅,并可适当加快冲洗速度,直到引流液颜色变浅为止。若患者出血量多,膀胱胀,血压下降,脉搏增快,严重者则出现休克时,应立即停止膀胱冲洗,加快输液、输血速度,按医嘱给予止血药,并协助做好电切镜检查止血及清理血块的准备工作。必要时需进入手术室止血及清除血块。 3.2预防尿路感染: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更换接尿袋1次,并及时倾倒尿液,保持尿道口清洁,及时清除血迹,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并保持床铺整洁,保持腹部、臀部、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

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及其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论文

DOI: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5.06.025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曾蜀雄、许传亮、孙颖浩);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泌尿外科(林建水)通信作者:孙颖浩,Email:sunyh@medmail.com.cn?综述? 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及其基因分型研究进展曾蜀雄 林建水 许传亮 孙颖浩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1]。虽然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国民生活饮食习惯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 PSA筛查普及,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也正逐年增高[2]。目前如何治疗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prostatecancer,CRPC)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例如如何针对患者选择有效化疗药物,实现个体化用药,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前列腺癌分子特征的发现和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有利于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层和选择个体化治疗[3]。本文将对前列腺癌的分子特点及其转化医学研究以及实现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综述。 一、高通量测序推动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个体化治疗结合肿瘤相关的分子标志物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特定的人群是个体化医疗的核心。肿瘤个体化治疗对于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合理联合用药,减少临床药物试验的样本量,缩短药物研发周期等有重要的意义[3-6]。目前,癌症种类达200种左右,每年有约1270万新诊断病例,超过750万人死于癌症,提高癌症治疗效果是目前迫切的医疗需求[7]。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各种组学研究促进了生物学技术方法的飞速发展,生物芯片、新一代测序技术等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检测信息,是个体化医疗能够在临床实际应用的基本条件之一[5]。 Garnett等[8]与Barretina等[9]基于肿瘤细胞株进行药物基因组学分析,建立了探索肿瘤药物治疗反应相关基因标志物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肿瘤分子分型、靶向药物选择、化疗方案制定以及早期临床药物的设计与开发。该平台开启了临床药物测试和生物标志物筛选的新时代,发现了如尤因肉瘤细胞中的EWS-FLI1易位与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SLFN11基因表达与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伊立替康之间的关系[8-9]。Barretina等[9]还建立了肿瘤细胞系百科大全(CancerCellLineEncyclopedia,CCLE)免费资源库,囊括了947种肿瘤细胞系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改变等信息,以及479种肿瘤细胞系对24种常用化疗药的药物代谢特点,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恶性肿瘤具有异质性,同一种癌症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致癌基因。未来的癌症一定是以基因突变类型而划分,癌症的治疗也一定是从基因着手[5]。新一代基因测序价格较传统测序技术下降100多倍,正向临床医疗普及,对于肿瘤患者的基因分型有重要意义[10]。Vogelstein等[10]认为,约138种致病基因突变最终需要通过约12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引起细胞增殖、分化改变,可基于信号通路对肿瘤患者实行分类及治疗。总之,基于分子分型实施个体化抗癌药物的选择,将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合理、经济的治疗模式。 二、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基因分型 (一)晚期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 目前临床上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在治疗初期,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可取得满意效果,临床上表现为肿瘤消退、PSA水平下降、症状缓解。但一般在雄激素阻断治疗18~24个月后,患者均会逐渐发展至CRPC,导致治疗失败[10-12]。尽管多西他赛、恩杂鲁胺、阿比特龙等药物能够延长CRPC患者的生存时间,成为CRPC患者的一线用药,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多为2.8~4.8个月,PSA反应率为29%~54%,有待进一步提高[13-16]。高通量基因测序发现前列腺癌异质性显著,其从高级别上皮样瘤变向CRPC进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同基因突变及信号通路的激活,表现出对靶向治疗药物的不同反应[3,17-18]。正因如此,Beltran和 Rubin[18]以及Roychowdhury和Chinnaiyan[3]提出了以基因突变为分型依据的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新模式(图1),根据基因突变对前列腺癌进行分型,选择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常见基因突变 ETS融合基因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0%[19],尚无直接的治疗方法。Brenner等[20]发现ETS融合基因阳性的前列腺癌对PARP抑制剂的反应明显强于阴性者,提示ETS融合基因是PAPR 抑制剂有效性的标志物。 图1 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图。PARPi表示PARP信号通路抑制剂,其余表示以此类推

老年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护理

老年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护理 顾峥峥,孟晓敏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6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系统化整体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无重大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整体护理可以使老年患者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恢复中获益。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腹腔镜手术;整体护理;老年 [中图分类号]R697.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4-3245.2012.02.024 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2002年全球新发病例679000例,位列男性肿瘤的第2位,且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1]。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是最新的一种治疗前列腺癌的微创技术,是通过腹腔镜的辅助,直视腹腔,利用超声刀、高频电刀等达到前列腺癌根治的目的。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中远期肿瘤根治效果相当,但创伤相对更小、患者恢复更快[2]。特别对老年患者,腹腔镜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2008年~2011年我科应用腹腔镜手术对16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取得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6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60~76岁,平均(68.5±5.0)岁。经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腺癌,术前均行心、肺、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均于腹腔镜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 1.2方法应用先进的系统化整理护理理念,与责任制护理相结合,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专人实行24h的责任护理,并增加每班对患者情况及需要解决问题的评估。另外,根据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了详尽、完善的护理计划,以期简化书写程序,省时节力,以便更好地护理患者。 2结果16例患者术后均无尿失禁和排尿困难,无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护理并发症的发生,随访2~18个月,所有患者生存良好,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3护理 3.1术前护理根据系统化整体护理要求,制定了具体的术前护理计划,并派1名责任护士全程实施。(1)术前宣教: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术前宣教工作需要更为细心、全面。在术前即指派专人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简单讲解,对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宣教,指导患者有效咳痰的方法,讲解术后预防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及功能锻炼的方法,并要求患者加以练习。需要进监护室的患者,提前参观监护室,对术后环境的改变提前适应,对术后床旁的监护仪器提前了解,减轻患者的术前恐惧感及术后因环境陌生造成的不安全感。(2)心理护理:整体护理的要求是面向整体的人,即不仅把疾病与患者视为一个整体,还应把生物学的人与社会、心理学的人视为一个整体。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是一项近年开展的手术,患者对手术方式及过程不了解,表现为焦虑、恐惧。老年患者由于反应、思维迟缓,理解能力及适应能力的减低,因此要比年轻人术前更害怕手术产生的疼痛或担心手术后遗症,进而术前产生一系列的恐惧、害怕的心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以及疾病的恢复[3]。由专人向患者介绍腹腔镜手术的优点,耐心地解答患者疑问,鼓励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手术。(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抗生素皮试并静脉输注,备皮。术前1d进半流食,并分别在15∶00、20∶00口服50%硫酸镁溶液30ml,饮水1000ml做肠道准备。术晨禁食、禁水,行清洁灌肠,术晨穿抗血栓弹力袜。 3.2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根据系统化整体护理方案,由专人实施护理全过程,包括出院指导及出院后的随访,以期患者早日康复。 3.2.1常规护理按全麻后护理常规进行,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h后协助取半卧位,行心电、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3.2.2术后疼痛护理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必要时使用镇痛泵或镇痛药。 3.2.3耻骨后引流管护理耻骨后引流管对观察有无术后出血及吻合口瘘有重要意义,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定时挤压,避免打折、扭曲、堵塞,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若其在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并伴有腹痛、腹胀、腹膜刺激等症状,应警惕术后继发出血,若其有清淡引流物则可能提示尿道膀胱吻合口瘘,均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2.4导尿管护理术后导尿管保留时间较长,约3周,以利于尿道连续性的恢复,防止吻合口狭窄,保持尿道口清洁,以防逆行感染。 3.2.5潜在并发症的护理(1)高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是腹腔镜手术较独特的并发症,形成气腹所需的CO2进入血液循环,若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可出现一过性高碳酸血症。术 基金项目: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科研立项课题(2010YH07)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外二科(顾峥峥), 南楼临床部外一科(孟晓敏) ·144·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年4月第14卷第2期Chin J Health Care Med,April2012,Vol14,No.2

前列腺癌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前列腺癌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前列腺癌是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98%为腺癌,常从前列腺的外周带发生,多数为多病灶,可经局部、淋巴和血行扩散,血行转移以脊柱、骨盆最为多见。 【护理常规】 1.术前 (1)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耐心的心理疏导,以消除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 (2)改善营养:指导患者进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多饮绿茶。 (3)术前准备:①备皮范围为上起脐部水平,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后线,包括外阴部;②根据医嘱做抗生素皮试、交叉配血; ③术前禁饮、禁食,常规禁食10h,禁饮4~6h;④术前晚灌肠。 (4)手术日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情况;更换清洁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眼镜、首饰等物品,贵重物品交其家属保管;术前排空膀胱;按手术需要将病历、X线片及术中用药等带入手术室,与手术室人员核对交接。 2. 术后 (1)术后体位:行睾丸切除的患者待麻醉醒后,可取半卧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患者取平卧位5~7d后改取半卧位。 (2)饮食指导:术后6h无恶心、呕吐,可进流食,鼓励多饮水,

1~2d无腹胀即可恢复正常饮食。 (3)专科处置:对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患者术后避免腹压增高及便秘,术后5d内禁止灌肠或行肛管排气,以免前列腺窝出血。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保证输血、输液的通畅。 (5)管路护理:保持引流管和导尿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及尿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6)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出血的护理,根治手术后有继发出血的可能,若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引流管内引出鲜血,每小时超过100ml 以上,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术后避免重体力劳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2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性生活等,防止继发性出血。 2.饮食指导合理饮食,禁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动物脂肪,红色肉类是前列腺癌危险因素。术后进易消化、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豆类、谷类、蔬菜、水果可防癌,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 3.用药指导内分泌治疗、放疗均有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 4.心理指导早期前列腺癌可长期生存,中晚期前列腺癌多数通过内分泌治疗和放疗可望生存5年以上。疏导患者,减轻其内在压力,树立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PSA筛查前列腺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PSA筛查前列腺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肿瘤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前列腺癌高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二位[1];而在我国,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生活结构的改变,以及人们对前列腺癌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检出率逐年增加。其早期的检测方法包括直肠指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及经直肠前列腺超声(TRUS)。直肠指检,是用于前列腺癌筛查的传统方式,但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评估测试。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PSA筛选试验到临床实践中,直肠指检不再是通常单独使用。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由前列腺管和腺泡上的上皮细胞分泌,它是一种精蛋白,可使精囊特异蛋白变成几个小分子质量蛋白而起液化精液的作用。正常人PSA主要存在于精液中,血液中含量极低且较稳定,当肿瘤发生时,前列腺和淋巴系统间组织屏障破坏,使PSA大量扩散进入基质,并通过淋巴管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才使外周血中PSA水平大幅度升高。因此血清PSA 水平也成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2]。PSA检测已被证明相对直肠指检而言更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特异性[3]。然而,血清PSA 检测具有局限性,用它作为筛查手段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是利大于弊[4]。因为使PSA水平升高并不一定是前列腺癌,也可能是前列腺炎或良性前列腺增生等。本文回顾与PSA检测相关文献,回顾其研究进展,并就目前几大争议问题进行讨论以及对未来的前列腺癌筛查作出几点思考。

1. 衡量血清PSA检测作为筛查手段的利与弊。 在临床,血清PSA<4.0μg /L为正常,PSA>10μg/L 则罹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加。因此,早期检查可以根据血清中PSA的数值判断被检验者是否有患前列腺癌的可能。相关研究发现,通过PSA筛查,可以较早地检测出前列腺癌并予以及时的治疗,从而降低其转移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罹患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率[5];但是,可以影响血清PSA的干扰因素很多,由于损伤或疾病造成的前列腺结构的异常,前列腺增生时前列腺上皮和腺体基质增生且体积增大会导致BPH患者PSA升高[6],肿瘤、前列腺炎等病变也可通过破坏屏障使腺泡内容物释放进入血循环,从而导致外周血PSA水平升高[7][8];此外,BPH 患者的PSA值还可能因急性尿潴留、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上皮内增生、血尿等因素的影响而增高[9] [10] [11] [12]。不仅如此,前列腺增生患者中血清PSA水平还与其病理类型相关,以上皮增生为主的腺瘤样型组患者血清FPSA、TPSA高于其他以平滑肌增生为主的纤维肌型组和纤维肌腺瘤样型组[13] [14]。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以PSA 0-4ng/ml标准筛选前列腺癌时,敏感性为78.7%,特异性为59.2%,假阳性率为25.0%,假阴性率为38.0%~48.0%,结果不能令人满意[15]。这说明PSA在作为前列腺癌的筛查手段中存在一些重要的缺陷。此外,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也影响着PSA的筛查,除了常见的腺癌之外,前列腺癌还包括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鳞癌、未分化癌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肿瘤细胞分泌PSA的能力较差,甚至不分泌PSA[16]。而这些类型的前列腺癌往往恶性程度更高,更早出现进展及远处转移,

前列腺增生护理常规

前列腺增生护理【护理评估】 1.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急迫性尿失禁。尿频是前列腺增生的早期信号,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每夜4-5次或者更多)更有临床意义。 2.排尿梗阻症状:主要是由于前列腺增生阻塞尿路。 (1)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和尿滴沥 (2)血尿(每个高倍视野中有5个以上的红细胞,就叫血尿又称镜下血尿) (3)尿潴留 【护理问题】 1.排尿形态异常——与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损害,留置导管和手术刺激有关。 2.疼痛——与手术、导管刺激引起的膀胱痉挛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尿路阻塞、术后免疫能力低下等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与膀胱痉挛、尿引流不畅等有关。 TURP综合症——与稀释性低血钠有关 5.恐惧——与自我观念和角色地位受到威胁,担心手术及预后有关。 【护理目标】 1.患者恢复正常排尿形态。

2.患者主诉疼痛减轻或消失。 3.患者未发生并发症,若发生并发症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措施 1.尿潴留、尿路感染或肾功不良者留置导尿或膀胱造瘘,改善肾功能。 2.忌饮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知道床上大小便,深呼吸有效咳嗽方法。 3.准备冲洗液:术中用5%葡萄糖或灭菌水,术后用生理盐水。 4.术前备皮、灌肠、禁饮食、注射术前针。 术后护理措施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经尿道切除综合征”(TURP综合症)TURP综合征是术中大量冲洗液被吸收引起的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可在术后数小时内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抽搐、痉挛、昏睡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钠,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按医嘱补钠 2.防止术后出血是护理重点。(持续膀胱冲洗) (1)术后立即将三腔气囊导尿管连接于冲洗袋,持续冲洗,细头进粗头出。 (2)早期冲洗速度要快,以后根据出血量多少调节冲洗速度,色深则快,色浅则慢。 (3)保持冲洗通畅,若疑有血块堵塞,用注射器或灌注器适当冲洗或抽吸。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 1 前言 随着第二代测序(NGS)技术在包括前列腺癌等肿瘤临床诊疗中得到愈发广泛的应用,对NGS在前列腺癌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检测内容、检测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处理及解读等环节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适宜进行基因检测的对象 不同病情和治疗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各异,基于前列腺癌临床实践及药物研发现状,推荐基于“提供遗传咨询”和“制定治疗决策”为目的的NGS基因突变检测(表1)。 提供遗传咨询:评估是否适宜进行基因检测需要结合前列腺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其中家族史需要考虑:是否有兄弟、父亲或其他家族成员在60岁前诊断为前列腺癌或因前列腺癌死亡;是否在同系家属中具有3名及以上包括胆管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肾癌、黑色素瘤、小肠癌及尿路上皮癌的患者,特别是其确诊年龄≤50岁;患者个人是否有男性乳腺癌或胰腺癌病史;是否已知家族携带相关胚系致病基因突变。《NCCN指南》显示,BRCA1/2基因有害突变的携带者在65岁之前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特别是BRCA2胚系突变患者有更高的早发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癌死亡风险。因此,《2020年版共识》推荐BRCA1/2胚系突变的携带者从40岁起每年行基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前列腺癌筛查。 对于初诊未进行风险评估、极低风险至中风险的前列腺癌患者,其家族史

的获得及遗传咨询是检测前的必要步骤:对于具有明确相关家族史、已知家族成员携带胚系致病基因突变的上述风险级别患者,推荐进行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特别是BRCA2、BRCA1、ATM、PALB2、CHEK2、MLH1、MSH2、MSH6、PMS2)的胚系变异检测;对于家族史不详的上述风险级别患者,需要结合临床特征进行遗传咨询后综合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检测。对于高风险、极高风险、局部进展及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推荐进行DNA 修复基因(特别是BRCA2、BRCA1、ATM、PALB2、CHEK2、MLH1、MSH2、MSH6、 PMS2)的胚系变异检测。 制定治疗决策:对于所有mCRPC患者,推荐进行至少包含HRR基因胚系及体系变异的检测,并可以考虑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检测。如肿瘤组织检测已发现与肿瘤发病风险相关基因突变而缺乏胚系变异验证的前列腺癌患者,建议遗传咨询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检测。 3 检测内容 虽然通过NGS技术发现多数mCRPC患者存在具有临床价值的基因突变,但是由 于药物研发及相关药物在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研究中的证据有限,针对前列腺癌患者 的NGS基因检测应在增加受检者获益及避免过度检测中求得平衡。 3.1 NGS检测的样本类型 根据检测目的需要区分胚系(来源于父母生殖细胞的变异,可通过生殖

解析前列腺癌相关知识

英文名称carcinoma of prostate 常见病因遗传因素 就诊科室肿瘤科 多发群体70~80岁 前列腺癌简介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 前列腺癌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龄、种族、家族遗传背景、地理位置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前列腺癌的发生,比如: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男性、黑色人种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白色及黄色人种、前列腺癌家族史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在如此高病发率的状况下,前列腺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了解。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差别很大,最高如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达150/10万,而最低的东亚地区为1/10万,相差百倍。在美国,2009年新确诊前列腺癌约19.23万例,死亡2.74万例,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位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于第二位。在欧洲,每年新确诊前列腺癌病例约26万。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2012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9.92/10万,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发病年龄在5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后逐渐升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是70~80岁。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年龄≤55岁的患者占43%。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着人民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明显西方化、筛查及诊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呈逐年升高,已位列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3位。1993我国年前列腺癌发病率约为1.71/10万,到1997年升高至2.0/10万。我们再来看一下部分代表性地区的统计学数据:1985~1987年北京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41/10万和1.91/10万、1995年升高为4.55/10万和2.36/10万、2002年进一步升高至7.9/10万和3.0/10万,可见从1985至2002年,北京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升高2~3倍;2002年上海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1.5/10万,死亡率为4.9/10万,是上海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虽然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如发病率最高的北京、上海地区为7.9/10万,而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为0.2/10万),但总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

高龄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高龄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观察高龄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92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试验组46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住院及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在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78.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显著。其具有出血量少,住院短及下床时间早的优点,值得临床选择。 标签:高龄前列腺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 前列腺癌是临床上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根治术是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是近年发展的最新的微创技术[1]。本研究对高龄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措施。其获得肯定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6月~2015年2月我院92例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6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5.3±6.4)岁;对照组46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5.6±6.2)岁;所有患者均为男性,两组患者在年龄等方面大体一致; 1.2方法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腹腔镜手术不甚了解,惧怕手术,患者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障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效果及注意事項。根据患者心理问题设计针对性的护理计划。通过转移、放松等心理调节减轻其负性情绪。②术前康复教育高龄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功能的衰退。患者若伴有心、脑、肾疾病常需长期用药。护理人员应术前全面评估,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同时做好深呼吸、咳嗽及屈膝抬臀运动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应指导患者加强盆底肌的功能锻炼。③生命体征及腹部护理术后观察患者精神意识,给予患者吸氧及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若出现呕吐、腹痛加剧等,应警惕肠管损伤的可能[2]。④引流管护理术后留置尿管,注意观察尿液的量和颜色。同时于耻骨后放置引流管一根,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管道,位置低于出口水平。在帮助患者翻身时动作轻以防止管道滑脱。同时做好尿道口护理,防止尿路感染。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并记录引流量。⑤饮食护理术后1~2d内禁食,肠道蠕动恢复后可进食少量流质。肠道功能恢复后可选择高纤维、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防止大便干燥、腹压增加而致切口出血。⑥并发症护理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术后早期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有效减少尿失禁发生率[3]。术后患者害怕伤口疼痛,不敢咳痰,易导致肺部感染。可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保持病房通风,定期给予患者叩背。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前列腺增生的护理常规

前列腺增生护理常规 (一)定义 前列腺增生症(BPH),旧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子常见疾病之一,为前列腺的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病原因与人体内雄激素与雌激素的平衡失调有关。病变起源于后尿道黏膜下的中叶或侧叶的腺组织、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织,形成混合性圆球状结节,以两侧叶和中叶增生为明显,突入膀胱或尿道内,压迫膀胱颈部或尿道,引起下尿路梗阻。 (二)临床表现 1、尿频——为最早表现首先为夜间尿频,随后白天也出现尿频 2、排尿困难——进行性排尿困难为该病的显著特点,症状分为梗阻和刺激两类 3、血尿——前列腺黏膜上毛细血管充血及小血管扩张并受到膀胱充盈、收缩的牵拉而破裂出血 (三)护理诊断/ 护理问题 1、排尿形态异常——与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损害,留置导管和手术刺激有关。 2、疼痛——与手术、导管刺激引起的膀胱痉挛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尿路阻塞、术后免疫能力低下等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与膀胱痉挛、尿引流不畅等有关。 5、恐惧——与自我观念和角色地位受到威胁,担心手术及预后有关。 (四)观察要点 1、肾功能指标及尿量。 2、排尿,排便情况。 3、三腔气囊导尿管压迫牵引止血是否有效。 4、引流管是否通畅及量、色、质变化。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尿潴留、尿路感染或肾功不良者留置导尿或膀胱造瘘,改善肾功能; (2)忌饮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并注意饮食防止大便干结; (3)全面评估心、肺、肝、肾功能等情况,提高手术的耐受力。有尿路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 (4)准备冲洗液:术中用5%葡萄糖或灭菌水,术后用生理盐水;

(5)术前备皮、灌肠、禁饮食、注射术前针。 2、术后护理措施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经尿道切除综合征” (2)防止术后出血是护理重点 ①术后立即将三腔气囊导尿管连接于冲洗袋,持续冲洗,细头进粗头出; ②早期冲洗速度要快,以后根据出血量多少调节冲洗速度,色深则快色浅则慢; ③保持冲洗通畅,若疑有血块堵塞,用注射器或灌注器适当冲洗或抽吸; ④术后8 小时松解尿道口纱布; ⑤引流液清亮时,改为间断冲洗或停止冲洗。 (3)导尿管护理 ①翻身或下床活动时勿使尿管打折、堵塞或尿液逆流; ②尿道口护理每日1~2 次。 (4)止痛泵护理:观察麻醉药品副作用及止痛效果,防止脱落。 (5)排气后鼓励病人多食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6)拔除尿管 ①拔除尿管前先关闭尿管,使膀胱充盈; ②拔除尿管后嘱病人多饮水勤排尿,每日饮水量约4000ml,观察排尿有无异常; ③指导病人进行提肛锻炼,防止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现象; (7)术后 1 周内禁止灌肠及肛管排气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1)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谈心; (2)告知预防术后出血及膀胱痉挛的配合知识,解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3)介绍膀胱冲洗的护理方法缓解患者压力。 2、健康指导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嘱患者多饮水; (2)保持尿管通畅,低于膀胱以下防止反流交叉感染; (3)保持会阴部清洁,注意个人卫生。

BRCA1和BRCA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综 述 Zongshu 《中外医学研究》第17卷 第30期(总第434期)2019年10月- 186 -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l.17, No.30 October , 2019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8A320078)①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52通信作者:康郑军 BRCA1和BRCA2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 郑立传① 康郑军① 张英豪① 徐文博① 【摘要】 家族史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为已证实的前列腺癌高危遗传因素。虽然BRCA2和BRCA1在前列腺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但两者均为有害突变基因,与肿瘤的侵袭性和疾病的不良临床预后相关。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方法来预测前列腺癌的发病。笔者认为,BRCA 突变中BRCA2突变是主要预测因子之一,本文主要对BRCA1和BRCA2突变在前列腺癌中的相关研究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BRCA1 BRCA2 前列腺癌 doi:10.14033/https://www.360docs.net/doc/4e15196404.html,ki.cfmr.2019.30.0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30-0186-03 Research Progression of BRCA1 and BRCA2 Genes in Prostate Cancer/ZHENG Lizhuan, KANG Zhengjun, ZHANG Yinghao, XU Wenbo.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19, 17(30): 186-188 [Abstract] Family history is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prostate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 (BRCA2) is a proven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prostate cancer. Although the role of BRCA2 and BRCA1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rostate cancer remains unrevealed, both of them are deleterious mutations genes, which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invasive nature of tumors and poor clinical outcomes. The incidence of prostate cancer is on the rise in the world, so new methods to predict the incidence of prostate cancer are urgently needed. We think BRCA2 mutations are one of the main predictive factors in the BRCA mutation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studies of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in prostate cancer. [Key words] BRCA1 BRCA2 Prostate cancer First-author ’s address: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最常见的第二大肿瘤,每年诊断新病例约90万个,不同地区疾病发生率差异很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西欧、北欧国家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而中南亚国家发病率最低[1]。在美国,前列腺癌是导致男性癌症患者死亡的第二个常见原因,每年死亡人数超过25万[2]。因此,对预后较差的前列腺癌的预测研究至关重要。 前列腺癌遗传病因学较为复杂且相关研究较少,多种因素均会诱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尽管与前列腺癌风险相关常见遗传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仍不清楚,但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与前列腺癌的侵袭性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3]。目前国际通用的前列腺癌TNM 分期,肿瘤Gleason 评分和PSA 检测并不能明确哪些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率高,而BRCA 基因尤其是BRCA2突变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领域。本文将对BRCA 基因进行分析,并讨论BRCA 突变与前列腺癌疾病进展间的相关性。1 BRCA基因特点 BRCA 基因包括BRCA1和BRCA2,两者均属于抑癌基因,以常染色显性方式遗传且外显率不完全。这两个基因均在多种细胞途径中编码具备一定作用的大分子蛋白质,BRCA1是细胞控制系统的关键点,参与细胞DNA 损伤修复,转录调控和染色质构建等。两者均通过与机体内其他修复机制及其他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共同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保证人体正常细胞的增 殖与凋亡,在维持正常基因组稳定性和完整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BRCA1和BRCA2突变不仅与女性患乳腺癌,卵巢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与男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发病也密切相关[4]。2 BRCA突变的临床意义 几项关于BRCA 携带者前列腺癌患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BRCA2突变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而BRCA1基因突变风险较小[5]。在一般人群中,BRCA 基因的种系突变发生率很低,突变率仅为0.07%~0.24%,造成了BRCA 基因突变病例收集的困难。由于三个始祖突变(BRCA1 185delA,BRCA1 5382insC 和BRCA2 6174delT)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关于三个始祖突变的研究更为广泛,并且在犹太人中发病率更高。据估计,犹太人中至少有2%携带一种以上此类突变,但是总体样本量仍低,流行病学结果有时并不一致[6]。 此外也有研究认为,BRCA 突变与前列腺癌发病并无相关性[7]。例如,Tryggvadottir 等[8]认为,BRCA 突变不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而Thorne 等[9]对40例BRCA2突变携带者与97例BRCA 野生型患者进行比较,并未发现两者在发病年龄和发病时PSA 数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RCA 突变可能与其他多种恶性肿瘤发生相关。Ibrahim 等[10]对102名BRCA1或BRCA2突变检测阳性的男性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3例(32%)诊断为癌症,在33例癌症患者中有61.2%携带BRCA2突变。因此,相当数量BRCA 突变携带者(主要是BRCA2突变)患有多种癌症,可能对癌症筛查和预防有重要意义。3 BRCA突变与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