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理论

经典的现代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不断更新自己的决策知识等假设之上的,但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确并非如此。其次,经现代金融理论和效率市场假说是建立在有效的市场竞争基础之上的,而大量研究表明,非理性投资者很多时候往往能获取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收益。行为金融学正是基于这种市场异象,运用心里学研究人们实际决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金融研究。

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市场上投资因自身投资行为而造成的错误定价,因此而产生的行为异象,就是产生阿尔法(超越市场的收益率)的地方。行为金融的专家研究得越多,经理们越有机会寻找到阿尔法,但行为金融也因此而埋下自我毁灭的种子,市场中的阿尔法越少,市场将变得越有效,从而市场中的行为异象就越少,那时行融金融的研究就已不需要再存在了。其次,想信能战胜市场的经理越多,他们越努力,市场也会变得越有效,战胜市场也就越不可能。

4.3.1.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行为经济学,但早期的研究比较零散。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前景理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机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4.3.2.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于1934出生于以色列,1954年希伯来大学毕业,并于1961年在加州大学获得心里学博士学位,之后转而在希伯来大学任教。另一位创造人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于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一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哲学和心里学,毕业后在希伯来大学任教,在这里遇到了他最好的合作伙伴卡尼曼,因而开启了他们一生的友谊和卓越的学术研究,并在1979年共同发表了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后为卡尼曼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特沃斯基则赴美国斯坦福任职。
卡尼曼因为前景理论对行为金融学的贡献而于2002年获得了经济学诺贝奖 ,但遗憾的是特沃斯基却在6年前(1996)年去世了,年仅59岁,没有能够等到荣誉的到来。

4.3.3. 行为金融学主要观点
行为金融学主要提出了两种理论观点:
a. BSV(Barberis, Shlefer and Vishny, 1998),
b. DHS(Daniel, 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 1998)。
第一,BSV理论认为收益是随机变动的,但一般

投资者错误地认为收益变化有两种范式:
范式A: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均值回归的,股份波动对收益变化的影响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需要根据收益变化充分调整自身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导致投资者对收益预期反应不足,要到后来实际收益与预期不符时,才行行调整,使股价变动对于收益变化反应滞后。
范式B: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趋势性的,股价对收益的影响是同方向的,连续的。这种投资者通常会错误地将这种趋势扩大,从而使股价变化相对于收益变化反应过度。
第二,DHS理论将投资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信息者,另一类是无信息者。无信息者其投资行为不会受到判断偏差的影响,而有信息者其投资行为容易受到判断偏差的影响。
DHS模型将有信息者的判断偏差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度自信”;另一类是有偏差的“自我归因”(self-contribution)。过度自信使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差的自我归因则使投资者低估公共信息对股票价值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投资者奉行这种模型时,会产生个人掌握的信息与公共信息的背离,这种背离导致股价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支持。

4.3.4. 主要行为金融模型
在BSV和DHS两种观点的框架之下,行为金融学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等行为金融研究模型。

a.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机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尼曼的获奖,有可能改变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概括来说,前景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前景理论定律一: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观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定律二: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Tversky和Kahneman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人们通常需要两倍于损失的收益才能弥补损失所带来的痛苦。

b.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于1985年由Shefrin和Statman提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的资产组合,每一层

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一些资金投资于最安全的底层,也有些资金投资于更具冒险精神的高层,且各层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对而言,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将资产组合看着一个整体,且假定在构建资产组合时只考虑不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并且都是风险厌恶者,这与实际生活中的投资者行为是不完全相符的。

c.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中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理性投资者”,他们支持现代金融理论的CAPM模型,避免认识性错误,并且具有方差偏好。噪声交易者则容易犯意识性错误,并且无严格的方差偏好。
当信息交易者占据市场的主体时,市场是有效率的;当噪声交易者占据市场主体时,市场是无效率的。在BAPM中,证券的收益由“行为贝塔”(Behavioral Beta)决定,这时市场组合的代表性更加严重。比如噪声交易者倾向于高估成长型股票的价格,相应市场中成长股的比例就偏高,因为行为资产组合相对市场组合而言,要调高成熟型股票的比例。
Statman更进一步指出,决定供求的是人们的功利主义考虑(产品成本,替代品价格等)和价值表达考虑(个人品位,特殊偏好等)。CAPM只包括了功利主义考虑,而BAPM则包括了两者。BAPM由于考虑了价值特性,又考虑了效用主义特性,因此,它一方面从无法战胜市场方面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义意义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学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

总之,行为金融学通过对现代金融学理论的核心假说“理性人”质疑,提出了前景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面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者的心里因素将使其实际决策过程偏离经典金融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并且对理性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有:资金平均策略,时间分散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和惯性投资策略。

4.3.5. 行为金融学对市场中主要行为异象的解释
a.过度反应
人们对资产价格过于敏感,信息发布会使人们情绪过度反应,从而造成证券价格超涨或越跌。
b.处置效应
由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表现为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里”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性心里”,在行为上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轻易不愿易卖出亏损的股票等现象,从而导致牢牢的时间相对过长。
c.噪音交易
市场中短期投资者和噪声交易者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在他的信息集合中,利用其中某一信息的投资者越多,他就越可能获利,而这些

信息可能与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也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无关的噪音,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可能使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不利于信息的搜集与资源配置。
d.羊群效应
指投资者在不确定性信息的影响下,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并模仿。即“所有的投资者都朝同一个方面跑,没有一个人跟多数人的压倒性力量做斗争。”

在股市上的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基于信息的羊群效应
完全信息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但实际上,即使在信息高度传播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并不是完全根据自己拥有的信息决策,而是依据对其他人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种羊群效应表现为“跟风”或“跟庄”等现象。
第二种,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效应
这种效应在基金经理中最为常见,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名誉风险和自己的报酬,基金经理有模仿其它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效应就产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