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说题比赛设计稿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说题比赛设计稿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说题比赛设计稿

说课比赛设计稿

学校:南宁市碧翠园学校姓名:容努

题目: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63页第10题

一、阐述题意:

(一)题目背景:

1、题材背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63页第10题

2、知识背景:涉及的知识点有:①旋转的定义;②旋转的性质;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旋转之间的联系。

3、方法背景: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猜想后验证。

4、思想背景: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本题的教学对象是毕业班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有所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具有从问题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解题规律。

2、估计学生会出现的困难:①不能从图形中提取隐含条件获取有效的信息。②无从下手,很难想到用旋转的性质说明三角形全等。

3、策略:学生已掌握了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题,本题的教学应从回顾旋转的性质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题问题的策略,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重、难点:

1、重点:利用旋转的性质来研究线段相等。

2、难点:探究和发现旋转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联系。

(四)选择本题的意图:

本题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几何综合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由浅入深。近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有关旋转和三角形、四边形构成的几何综合题占据相当的比例,这些题型新颖独特,活不超纲,充分体现了考查能力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题目解答:

1、知识回顾: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②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分析题目:判断性问题的一般思路是猜想关系一推理验证一得出结论。

(1)从数的角度分析:

①根据已知条件和所给的图形,你能提炼出哪些信息?你能猜测出BE和CD的关系吗?

②我们可以将BE和CD分别看作是△ ABE和厶ADC的边,只需证明△ ABE◎△ ADC, 可得BE = DC .

③联系上述所得,根据旋转的定义,可以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 ADC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60°就得到△ ABE.至此,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全等方法转化为三角形旋转的方法。

(2)从形的角度分析: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3、解题过程:

方法1:

解: BE = DC

理由如下:

??? △ ABD是等边三角形,

??? AB = AD,/ BAD = 60 |

同理AE = AC,/ EAC = 60 |

???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 ADC逆时针旋转60 就得到△ ABE,

??? △ ABE ADC

??? BE = DC.

方法2:

解: BE = DC

理由如下:

??? △ ABD,△ AEC都是等边三角形,

??? AB = AD,AE = AC,/ BAD = / EAC = 60 !

??? / CAD = / CAB + / BAD

/ EAB= / CAB + / EAC .??? / CAD = / EAB

??? △ CAD EAB (SAS)

DC = BE .

4、变式拓展:

变式1:如图,△ ABC和厶ECD都是等边三角形,△ EBC可以看作

是△ DAC经过什么图形变换得到的?说明理由.(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

P76第5题)

分析:以点C为旋转中心将△ DAC逆时针旋转60,就得到△ EBC 变

式2:如图,四边形ABDE , ACFG都是正方形,则BG与

CE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分析: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 AEC逆时针旋转90 就得到△

ABG,证明△ AEC ABG,可得BG=CE.

变式3 :如图,△ ABD,△ AE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BE与

DC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分析:BE M DC,因为无法由旋转或直接用判定方法得到三角形全等。

变式4: (2016年南宁市中考第25题)已知四边形ABCD1菱形,AB=4, / ABC=60,/ EAF的两边分别与射线CB DC相交于点E、F,且/ EAF=60 .

(1)如图12-1,当点E是线段CB的中点时,直接写出线段AE, EF, AF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图12-2,当点E是线段CB上任意一点时(点E不与B C重合),求证:BE=CF

D

(3)如图12-3 ,当点E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且/ EAB=15时,求点F到BC的距离。

第(2)题方法分析:

1、要证明BE=CF,可通过证明BE, CF所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连接AC,将BE和CF分别看作是△ABE ft^ ACF的边

3、利用旋转的性质证明△ ABE^A ACF可得BE = CF.

也就是说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 ABE逆时针旋转60,就得到△ ACF证明△ ABE^A ACF可得

BE=CF.

三、评价分析:

(一)解题规律:

以上原题、变式的条件或问题虽然有所变化,但利用旋转性质构造全等三角形并证明的解题思路不变。

(二)数学思想:

本题体现了数学中常见的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转化

线段相等问题.三角形全等问题:旋转问题

(三)教法设计:

1、注重师生平等关系,体现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思考、分析,再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3、能恰当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四)课后反思:

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不多,从形的角度分析较直观,但如何从数的角度分析旋转的性质

是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难联想到利用旋转的性质解决线段相等的问题。所以,我首先设置

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发现隐含的条件,最后通过旋转的性质发现存在三角形全等,继而得出结论,很好的突破难点。

2、本题的变式由浅入深,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起点高,落点低,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虽然综合理解性较强,但是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相信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提炼:

1、从知识上,教师要立足于落实双基,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方法;

2、从方法上,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从效果上,达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错例众评”的教学效果。

中考数学压轴题100题精选【含答案】

中考数学压轴题100题精选【含答案】 【001 】如图,已知抛物线 2 (1)y a x =-+a ≠0)经过点(2)A -,0,抛物线的顶点为D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 ()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3)若O C O 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 【002】如图16,在Rt △ABC 中,∠C=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伴随着P 、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 ,且交PQ 于点D ,交折线QB-BC-CP 于点E .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 >0). (1)当t = 2时,AP = ,点Q 到AC 的距离是 ;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 的面积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 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初三数学压轴题

1.如图,直线3y x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点B ,点C ,经过B C ,两点的抛物线 2 y ax bx c =++与x 轴的另一交点为A ,顶点为P ,且对称轴是直线2x =. (1)求A 点的坐标; (2)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3)连结A C .请问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以点P B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A B C △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直线3y x =-+与x 轴相交于点B ,∴当0y =时,3x =, ∴点B 的坐标为(30), . 又 抛物线过x 轴上的A B ,两点, 且对称轴为2x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点A 的坐标为(10),. (2)3y x =-+ 过点C ,易知(03)C ,,3c ∴=. 又 抛物线2y ax bx c =++过点(10)(30)A B ,,,, 309330a b a b +==?∴?++=?,. 解得14a b =??=-?,. 2 43y x x ∴=-+. (3)连结P B ,由22 43(2)1y x x x =-+=--,得(21)P -,, 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 轴于点M ,在R t P B M △中,1PM M B ==, 452PBM PB ∴== ,∠.由点(30)(03)B C ,,,易得3O B O C ==,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O BC 中,45ABC = ∠,由勾股定理,得32BC =. 假设在x 轴上存在点Q ,使得以点P B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 B C △相似. ①当 B Q P B B C A B =,45PBQ ABC == ∠∠时,PBQ ABC △∽△. 即 2232 B Q = ,3BQ ∴=,又3B O = ,∴点Q 与点O 重合,1Q ∴的坐标是(00),. ②当 Q B P B A B B C = ,45Q BP ABC == ∠∠时,QBP ABC △∽△. A B C P O y 2x = A B C P O x y 2x =

南安市高中语文教师现场说题比赛设计稿范文

抽签序号: 南安市高中语文教师现场“说题”比赛设计稿 学校:龙泉中学 参赛教师:吕惠英 手机: 题目来源: 2014年福建省质检语文卷

山水有情,诗文留香 ——2014年省质检“诗歌鉴赏”说题 龙泉中学语文组吕惠英 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最早样式,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汉代乐府民歌,从魏晋五言诗到唐诗宋词,奇花异葩,群星璀璨。徜徉于古诗词的百花园,我们会享受到无穷的情感乐趣,感受到无限的艺术熏陶。学习诗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诗歌鉴赏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占6分,较为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下面,我以14年省质检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来讲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西江月 【金】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人与寒林同瘦,山和老眼俱青。琤①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气爽云天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②一江秋影。 【注】①琤:玉石的声音。②涵泳:沉浸、浸润。 (1)“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 (2)词的末尾两句情景交融,颇有意味,请简要赏析。(4分) 答: 二、命题依据及考点分析 以上题目,主要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目标以及福建省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而命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通读文本后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对作品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讲义

2010年中考数学压轴题 【001 】如图,已知抛物线2 (1)y a x =-+a ≠0)经过点(2)A -,0,抛物线的顶点为D ,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 ()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3)若OC O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 【002】如图16,在Rt △ABC 中,∠C =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伴随着P 、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 ,且交PQ 于点D ,交折线QB -BC -CP 于点E .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 >0). (1)当t = 2时,AP =,点Q 到AC 的距离是;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 的面积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 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 图16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 册 教 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丰富的实例,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的识别. 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是什么方程? (1)3x+4=1;(2)6x-5y=7;(3)-=0;(4)y=5;(5)x2-70x +825=0;(6)7+=4;(7)x(x+5)=150;(8)-=0. 3.什么是“元”?什么是“次”?

活动二: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 自学教材第2~3页,思考教师所提下列问题: 1.问题1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2.问题2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为什么要乘?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3.观察上面化简后的方程,会发现:等号两边都是________,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4.任何一个方程都要化成它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a≠________).为什么? 5.说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在确定各个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排除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的障碍,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同时,通过设问也给学生学习探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活动三:尝试练习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2)x2=4;(3)3x2-=0;(4)x2-4=(x+2)2;

九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附答案 一、压轴题 1.已知,如图1,⊙O 是四边形ABCD 的外接圆,连接OC 交对角线BD 于点F ,延长AO 交BD 于点E ,OE=OF. (1)求证:BE=FD ; (2)如图2,若∠EOF=90°,BE=EF ,⊙O 的半径25AO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3)如图3,若AD=BC ; ①求证:22?AB CD BC BD +=;②若2?12AB CD AO ==,直接写出CD 的长. 2.在长方形ABCD 中,AB =5cm ,BC =6cm ,点P 从点A 开始沿边AB 向终点B 以 1/cm s 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 从点B 开始沿边BC 向终点C 以2/cm s 的速度移 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C 时,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当t 为何值时,PQ 的长度等于5cm ? (3)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五边形APQCD 的面积等于226cm ?若存在,请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在Rt △AOB 中,∠AOB =90°,tan B =3 4 ,OB =8. (1)求OA 、AB 的长; (2)点Q 从点O 出发,沿着OA 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着AB 方向也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0<t ≤5)以P 为圆心,PA 长为半径的⊙P 与AB 、OA 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C 、D ,连结CD ,QC . ①当t 为何值时,点Q 与点D 重合? ②若⊙P 与线段QC 只有一个公共点,求t 的取值范围.

中考数学压轴题(含答案)

2016中考压轴题突破 训练目标 1.熟悉题型结构,辨识题目类型,调用解题方法; 2.书写框架明晰,踩点得分(完整、快速、简洁)。 题型结构及解题方法 压轴题综合性强,知识高度融合,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问题背景的研究能力以及对数学模型和套路的调用整合能力。

答题规范动作 1.试卷上探索思路、在演草纸上演草。 2.合理规划答题卡的答题区域:两栏书写,先左后右。 作答前根据思路,提前规划,确保在答题区域内写完答案;同时方便修改。 3.作答要求:框架明晰,结论突出,过程简洁。 23题作答更加注重结论,不同类型的作答要点: 几何推理环节,要突出几何特征及数量关系表达,简化证明过程; 面积问题,要突出面积表达的方案和结论; 几何最值问题,直接确定最值存在状态,再进行求解; 存在性问题,要明确分类,突出总结。 4.20分钟内完成。 实力才是考试发挥的前提。若在真题演练阶段训练过程中,对老师所讲的套路不熟悉或不知道,需要查找资源解决。下方所列查漏补缺资源集中训练每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训练与真题演练阶段的训练互相补充,帮学生系统解决压轴题,以到中考考场时,不仅题目会做,而且能高效拿分。课程名称: 2014中考数学难点突破 1、图形运动产生的面积问题 2、存在性问题 3、二次函数综合(包括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二次函数之面积问题、二次函数中的存在性问题) 4、2014中考数学压轴题全面突破(包括动态几何、函数与几何综合、点的存在性、三角形的存 在性、四边形的存在性、压轴题综合训练)

一、图形运动产生的面积问题 一、 知识点睛 1. 研究_基本_图形 2. 分析运动状态: ①由起点、终点确定t 的范围; ②对t 分段,根据运动趋势画图,找边与定点,通常是状态转折点相交时的特殊位置. 3. 分段画图,选择适当方法表达面积. 二、精讲精练 1. 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 在△ABC 的边AB 上,沿AB 方向以1 厘米/秒的速度向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 与点A 重合,点N 到达点B 时运动终止),过点M 、N 分别作AB 边的垂线,与△ABC 的其他边交于P 、Q 两点,线段MN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t 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 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 的面积为S ,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MNQP 的面积S 随运动时间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1题图 2题图 2. 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AB = CD 高CE =,对角线AC 、BD 交于点H .平 行于线段BD 的两条直线MN 、RQ 同时从点A 出发,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平移,分别交等腰梯形ABCD 的边于M 、N 和R 、Q ,分别交对角线AC 于F 、G ,当直线RQ 到达点C 时,两直线同时停止移动.记 等腰梯形ABCD 被直线MN 扫过的面积为1S ,被直线RQ 扫过的面积为2S ,若直线MN 平移的速度为1单位/秒,直线RQ 平移的速度为2单位/秒,设两直线移动的时间为x 秒. (1)填空:∠AHB =____________;AC =_____________; (2)若213S S ,求x . 3. 如图,△ABC 中,∠C =90°,AC =8cm ,BC =6cm ,点P 、Q 同时从点C 出发,以1cm/s 的速度分别沿CA 、 CB 匀速运动,当点Q 到达点B 时,点P 、Q 同时停止运动.过点P 作AC 的垂线l 交AB 于点R ,连接PQ 、RQ ,并作△PQR 关于直线l 对称的图形,得到△PQ'R .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s ),△PQ'R 与△PAR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cm 2). (1)t 为何值时,点Q' 恰好落在AB 上 (2)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S 能否为9 8 若能,求出此时t 的值;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C B A B C P R Q Q' l A C M N Q P B C H D C B A A B C H H D C B A A B C D M N R Q F G H E H D C B A H D C B A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初中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精品)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压轴题 1. 已知:如图,抛物线y=-x 2+bx+c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点A (-1,0)、B (0,3)两点,其顶点为D. (1)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若该抛物线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 求四边形ABDE 的面积; (3) △AOB 与△BDE 是否相似?如果相似,请予以证明;如果不相似,请说明理由. (注:抛物线y=ax 2+bx+c(a ≠0)的顶点坐标为??? ? ??--a b ac a b 44,22) 2. 如图,在Rt ABC △中,90A ∠=,6AB =,8AC =,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点P 从点D 出发沿DE 方向运动,过点P 作PQ BC ⊥于Q ,过点Q 作QR BA ∥交AC 于 R ,当点Q 与点C 重合时,点P 停止运动.设BQ x =,QR y =. (1)求点D 到BC 的距离DH 的长; (2)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点P ,使PQR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ABC 中,∠A =90°,AB =4,AC =3,M 是AB 上的动点(不与A ,B 重合),过M 点作MN ∥BC 交AC 于点N .以MN 为直径作⊙O ,并在⊙O 内作内接矩形AMPN .令AM =x . (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MNP 的面积S ; (2)当x 为何值时,⊙O 与直线BC 相切? (3)在动点M 的运动过程中,记△MNP 与梯形BCNM 重合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 为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4.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己知ΔAOB 是等边三角形,点A 的坐标是(0,4),点B 在第一象限,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连结AP ,并把ΔAOP 绕着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边AO 与AB 重合.得到ΔABD.(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当点P 运动到点(3,0)时,求此时DP 的长及点D 的坐标;(3)是否存在点P ,使ΔOPD 的面积等于43,若存在,请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及答案(整理版)

20XX 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 1、(黄石市20XX 年)(本小题满分9分)已知⊙1O 与⊙2O 相交于A 、B 两点,点1 O 在⊙2O 上,C 为⊙2O 上一点(不与A ,B ,1O 重合) ,直线CB 与⊙1O 交于另一点D 。 (1)如图(8),若 AC 是⊙2O 的直径,求证:AC CD =; (2)如图(9),若C 是⊙1O 外一点,求证:1O C AD ⊥; (3)如图(10),若C 是⊙1O 内一点,判断(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2、(黄石市20XX 年)(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二次函数 2248y x mx m =-+- (1)当2x ≤时,函数值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求m 的取值范围。 (2)以抛物线 2248y x mx m =-+-的顶点A 为一个顶点作该抛物线的内接 正三角形 AMN (M ,N 两点在抛物线上) ,请问:△AMN 的面积是与m 无关的定值吗?若是,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若抛物线 2248y x mx m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均为整数,求整数m 的值。

3、(20XX 年广东茂名市)如图,⊙P 与y 轴相切于坐标原点O (0,0) ,与x 轴相交于点A (5,0),过点A 的直线AB 与 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B ,与⊙P 交于点C . (1)已知AC=3,求点B的坐标; (4分) (2)若AC=a , D 是O B的中点.问:点O 、P 、C 、D 四点是否在同一圆上?请说明 理由.如果这四点在同一圆上,记这个圆的圆心为1O ,函数 x k y = 的图象经过点1O ,求k 的值(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4、庆市潼南县20XX 年)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是直角三角形,∠ ACB =90,AC =BC ,OA =1,OC =4,抛物线2y x bx c =++经过A ,B 两点,抛物 线的顶点为D . (1)求b ,c 的值; (2)点E 是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AB 上一动点(点A 、B 除外),过点E 作x 轴的 垂线 交抛物线于点F ,当线段EF 的长度最大时,求点E 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①求以点E、B、F、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②在抛 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EFP 是以EF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若存在,求出所有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第3题图 χ y

说题比赛稿

说题稿 宾阳县宾州镇第一初级中学吴海 原题再现: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 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一说背景和立意: 本题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探究1,本题主要是根据利润的关系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转化思想的应用,以及数学建模思想、方程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在初中代数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此题意在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开阔性。 二、说题目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 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二、说题目 ?分析:1、首先本题是属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销售利润问题。 ?2、本题已知量有:每件售价60元;利润率25%和- 25%;本题未知量有:每件的进 价、利润;本题代求结论是:总的利润。 ?3、本题涉及的数量、等量关系有:利润=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利润率=利润 /进价,售价=进价+利润。 ?4、本题主要相等关系是:售价=进价+利润 ?5、本题隐含条件:两件衣服的进价不同,隐含两个平行的相等关系。 ?6、解决本题的难点:①找不出相等关系,原因是相等关系有两个,学生想不到。 ②设不出未知数,原因是本题不是直接设未知数,而且未知数有两个,并且不相等。 ?7、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卖两件衣服是盈利还是亏损,首先要看两件衣服的总 的售价即60×2=120元,然后要知道两件衣服总的进价,如果进价大于售价就亏损,反之就盈利,这是本题的重点。很明显两件衣服的售价都是已知量,两件衣服的进价都是未知量,而且两件衣服的进价不同,两件衣服的两个相等关系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两件衣服分开设(进价)未知数、列两个方程求解,这是本题的难点。 三、说解法 ?解: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则它的利润就是0.25X元, ?根据进价+利润=售价,可列方程 ?X+0.25X=60, ?由此解出X=48, ?类似的我们可以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则它的利润是-0.25Y元,列出方程 ?Y-0.25Y=60 ?解出Y=80, ?所以总的进价是X+Y=128元,而总的售价是120元, ?总进价大于总售价,由此可知卖这两件衣服共亏损8元。 四、说反思 ?以上是解决这道例题的全过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道题的解法,对于解决本题, 我们主要是通过建立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现了转化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初中数学压轴题及答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中考数学压轴题 1. 已知:如图,抛物线y=-x 2+bx+c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点A (-1,0)、B (0,3)两点,其顶点为D. (1)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若该抛物线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 求四边形ABDE 的面积; (3) △AOB 与△BDE 是否相似?如果相似,请予以证明;如果不相似,请说明理 由. (注:抛物线y=ax 2+bx+c(a ≠0)的顶点坐标为???? ? ?--a b ac a b 44,22 ) 2. 如图,在Rt ABC △中,90A ∠=,6AB =,8AC =,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点P 从点D 出发沿DE 方向运动,过点P 作PQ BC ⊥于Q ,过点Q 作 QR BA ∥交AC 于 R ,当点Q 与点C 重合时,点P 停止运动.设BQ x =,QR y =. (1)求点D 到BC 的距离DH 的长; (2)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点P ,使PQR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ABC 中,∠A =90°,AB =4,AC =3,M 是AB 上的动点(不与A ,B 重合),过M 点作MN ∥BC 交AC 于点N .以MN 为直径作⊙O ,并在⊙O 内作内接矩形AMPN .令AM =x . (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MNP 的面积S ; (2)当x 为何值时,⊙O 与直线BC 相切? (3)在动点M 的运动过程中,记△MNP 与梯形BCNM 重合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 为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P 图 3 B D 图 2 B 图 1 A B C D E R P H Q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2017年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全套含答案)

第一部分函数图象中点的存在性问题 §1.1 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 例1 2014年衡阳市中考第28题 例2 2014年益阳市中考第21题 例3 2015年湘西州中考第26题 例4 2015年张家界市中考第25题 例5 2016年常德市中考第26题 例6 2016年岳阳市中考第24题 例7 2016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模拟第25题 例8 2016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模拟第26题 §1.2 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 例9 2014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 例10 2014年张家界市第25题 例11 2014年邵阳市中考第26题 例12 2014年娄底市中考第27题 例13 2015年怀化市中考第22题 例14 2015年长沙市中考第26题 例15 2016年娄底市中考第26题 例16 2016年上海市长宁区金山区中考模拟第25题 例17 2016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

§1.3 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19 2015年益阳市中考第21题 例20 2015年湘潭市中考第26题 例21 2016年郴州市中考第26题 例22 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模拟第25题 例23 2016年义乌市绍兴市中考第24题 §1.4 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例24 2014年岳阳市中考第24题 例25 2014年益阳市中考第20题 例26 2014年邵阳市中考第25题 例27 2015年郴州市中考第25题 例28 2015年黄冈市中考第24题 例29 2016年衡阳市中考第26题 例30 2016年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中考模拟中考第24题例31 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模拟第24题 §1.5 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例32 2014年常德市中考第25题 例33 2014年永州市中考第25题

说题比赛模板

说题比赛有关说明 一、笔试 1.题型:选择题、综合题 2.内容: 第一部分:学科基础知识。考查考纲中必考和选考内容,尽量让老师在90分以上,有些题难度要低于高考。英语不考听力。120分。 第二部分:书面说题。按照题目要求写说题稿。30分。 二、说题 说题说的是学生的解题过程,即如何分析试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讲题与学生活动水乳交融,不是就题说题 书面说题的设问方式: ①命题立意和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根据考纲说明) ②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根据考纲和课程标准说明) ③如何讲解试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考纲) ④如何指导学生解答试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考纲) ⑤如何拓展试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考纲) 三、说题过程表述 (一)导语: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我抽到的题目是()号题,试题考查的内容是(),在整个试卷中的地位是(),难度是()。区分度属于(低分、中低档分、中档分、中高档分、高档分)数段。

(二)命题立意和能力水平说明 新课程和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通过学生作答的过程来推测其运用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迁移的考查。(如语文考查能力层级:A知识B理解C分析综合D 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F探究),其中,应用、理解、识记属于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 这部分可表述为: 这道题考查的是()能力水平。属于()思维。侧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新课程和高考命题都强调能力立意。 (三)知识点、考点说明 这部分主要说明本题涉及的是考点或知识点有哪些。在高考中属于什么样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识记)、程序性知识(理解)、策略性知识(综合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即现有发展区怎样,高考考查的目标即最近发展区是什么,与哪些知识点之间有密切联系,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可板书画图示,也可以作课件呈现。知识间联系是线性的,即简单的,逻辑性强的,可通过结构图表示(向上思维)。知识间联系是非线性的,即非逻辑性的,可以建立一个思维模型,即大但想象、类比归纳、总结规律。 这部分可以表述为: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这些知识点在考纲中属于()层次,考查()知识类型,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即现有发展区是(),高考考查的目标题即最近发展区是()。与学过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22要写成53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 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 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 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 2=p 或(mx+n )2=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p ±或mx+n=p ± (2) 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 )2=h(h ≥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3) 公式法:Δ=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c=0(a ≠0)根的判别式。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相

初三数学压轴题专题训练试题

初三数学压轴题专题训练 1、如图,在矩形 ABCD 中, AB =3, BC =4.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C 向终点 C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B 出发沿 BA 向点 A 运动,到达 A 点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 AB 返回.点 P 、 Q 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 P 到达点 C 时停止运动,点 Q 也同时停止.连接 PQ ,设运动时间为 t( t >0)秒. (1)在点Q从B到A的运动过程中,当t=_______时,PQ AC ; (2)伴随着P、Q两点的运动,线段 PQ 的垂直平分线为l. ①当l经过点 A 时,射线PQ交 AD 于点 E ,求 AE 的长; ②当l经过点 B 时,求 t 的值.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C的圆心坐标为(-2,-2),半径为2.函数 y=-x+2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 (1)图1中,连接CO并延长和AB交于点G,求证:CG⊥AB; (2)图2中,当点P从B出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在线段AB上运动,连接PO,当直线PO与⊙C相切时,求点P运行的时间t是多少? (3) 图3中,当直线PO与⊙C相交时,设交点为E、F,如果C M⊥EF于点M,令PO=x,MO=y,求y与 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的取值范围。

3、在Rt AOB ?中, 3 3,sin ,5 OA B P == 、M 分别是BA 、BO 边上的两个动点。点M 从点B 出发,沿 BO 以1单位/秒的速度向点O 运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BA 以a 单位/秒的速度向点A 运动;P 、M 两点同 时出发,任意一点先到达终点时,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 (1)线段AP 的长度为 (用含a 、t 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①连结PO 、PM ,若1a =, PMO ?的面积为S ,试求S 的最大值; (3)如图②连结PM 、AM ,试探究:在点P 、M 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PMB ?为直角 三角形且PMA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a 和t 的取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4、如图,梯形OABC 中,O 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14,0)、(14,3)、(4,3).点P 、Q 同时从原点出发,分别作匀速运动,其中点P 沿OA 向终点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 沿OC 、CB 向终点B 运动,当这两点中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P 从出发起运动了t 秒. (1)如果点Q 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 ①试分别写出这时点Q 在OC 上或在CB 上时的坐标(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不要求写出t 的取值范围); ②求t 为何值时,PQ ∥OC ? (2)如果点P 与点Q 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 的周长的一半, ①试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这时点Q 所经过的路程和它的速度; ②试问:这时直线PQ 是否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 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有可能,求出相应的t 的值和P 、Q 的坐标;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