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发育模式图

血细胞发育模式图
血细胞发育模式图

血细胞发育模式图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期,l~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或12岁;青春期,约10~20岁。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科王明月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增加,而且全身各个器官也在逐渐分化,机能逐渐成熟。量变与质变虽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但两者经常交替进行。例如由婴儿到青春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长度和胃的容积显著增加,其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完善。各种消化酶的含量增加,胃酸分泌增多,浓度升高,消化系统从只能容纳少量流质食物逐渐达到能消化复杂的固体食物。又如大脑在逐渐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中,其皮层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发展,并且大脑在体积和重量长成以后,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和程序性 人从小到大总是不断地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区别于其他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彼此有规律地交替、衔接,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按一个速度生长发育,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一)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由胎儿时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为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以身高、体重为例,在第一年内身高增加20~25厘米,体重增加6 000~7 000克。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 500~3 500克,是出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此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身高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 500克,直到10

青少年生长发育标准

课外阅读资料 ——青少年生长发育标准人类个体发育的速度在从出生到第一个10年里,男性和女性的发育大体上是相同的。到了青春发育期,受性激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出现第二次突增,才出现性别差异。男、女性别差异主要在身体形态发育、功能发育和性发育三个方面。青春发育期开始的年龄,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女孩在11-13岁,男孩在13-15岁。其标志是发育速度加快,表明到了第2次发育突增阶段。 1.身体形态发育身体形态发育可用身高、体重、肩宽、骨盆宽等项指标说明。女孩自11岁起发育速度加快,身高超过了同龄男孩,出现第一次交叉。男孩自13岁起发育速度加快,而女孩于15~16岁达到发育高峰后开始进入缓慢发育阶段,16岁以后男孩身高又超过女孩,出现第2次交叉。一般女孩长到17岁左右,男孩长到18岁左右,骨化完成,身高不再增长。体重:10岁以前,男孩与女孩的体重大致相等,10岁以后,女孩发育速度加快,体重超过男孩,16岁以后,男孩体重超过女孩。推荐阅读:如何早期识别儿童性早熟 女孩的骨盆和胸部的横向增宽比男孩早,在10~12岁时,女孩的骨盆宽和胸围均超过男孩,在14~16岁时进入发育缓慢阶段,男孩又超过女孩。 身高、体重、肩宽、骨盆宽等发育指标的均数随年龄而增加,男性和女性各项发育曲线出现两次交叉。第一次交叉在9~10岁,女孩各项指标的发育水平超过了同龄的男性,说明女性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发育突增阶段。第二次交叉在14~16岁,男性各项指标的发育水平又超过了同龄女性,说明男性青春发育期的发育突增阶段已开始,而女性则已进入发育缓慢阶段。以后男女差别继续增加,男性18岁时的身高、体重、肩宽、骨盆宽的绝对值超过同龄女性,其中身高和肩宽的差别更为显著。在身高突增阶段,主要是四肢长骨的发育较快,其次是骨盆的发育和胸廓的横向增宽,最后是躯干的增长。突增期开始,上下肢的增长比脊柱的增长快,以后逐渐缓慢,最后达到成人坐高与身高的正常比例。体重增长的高峰不像身高那样显著,增长的时间比身高更长,增长的幅度亦较大。体重的增长与骨骼、肌肉和脂肪的增长相关。在青春期,肌肉的发育也很突出,男性的肌肉发育比女性突出,而且继续发育到第三个10年。皮下脂肪的发育从1~6岁一直是下降的,女孩从8岁起,男孩从10岁起脂肪开始增加。女孩的脂肪继续发育,男孩在身高、体重突增后,脂肪就不再发育。所以,成年女性显示出身体丰满,髋部较宽的体态特点,而成年男性则肌肉发达,显得强壮。女孩的身体发育比男孩开始早,结束亦早。 2.功能发育可用肺活量和握力作为指标。肺活量反映肺功能的状态,握力说明肌肉发育状况,两个指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女孩发育比男孩早两年,但男、女功能发育曲线

各种细胞的对比资料(带图)(百度)

粒细胞: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无颗粒的白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细胞质中有特殊染色颗粒,根据颗粒对染料选择性的不同可分为: 嗜中性粒细胞:简称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约占全部白细胞的53%左右,呈圆形,胞质淡红色,内含有多量的紫红色微粒(不易看清)。胞核随细胞成熟的程度而不同,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老龄的有8-9叶或更多。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深红色大型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其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很少,约占0.6%,大小与嗜酸性颗粒细胞基本相同。胞质内含有大的蓝紫色颗粒,胞核也分叶。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淋巴器官根据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又名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又名次级淋巴器官)两类。前者包括胸腺、腔上囊或其相当器官(有人认为在哺乳动物是骨髓)。它们无须抗原刺激即可不断增殖淋巴细胞,成熟后将其转送至周围淋巴器官。后者包括脾、淋巴结等。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 白细胞: 白细胞(WBC),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嗜)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马蹄铁形)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间有纤细的缩窄部相连,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核的叶数与细胞在血流中停留的时间成正变。当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若4~5叶枝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表明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障碍。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呈浅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颗粒,其中浅紫色的为嗜天青颗粒,浅红色的为特殊颗粒。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其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也吞噬异物。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处理了大量细菌后,自身也死亡,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约停留6~8小时,然后离开,在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常偏位,呈多形性,如卵圆形、肾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常有折叠感;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嗜碱性,但因含大量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而染成灰蓝色。

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训练

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儿童少年生理特点与运动训练 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一)基本概念 1、儿童少年 一般而言:儿童指7~12岁,少年指13~17岁。 2、生长 生长是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3、发育 发育是功能的分化和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 4、成熟 成熟是生长发育的基本结束,机体在形态、功能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 (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般有以下一些规律: 1、生长发育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儿童的身体比成年人小,但绝不是成年人的缩影,因为在机能方面比成人简单,是具有质的差别的。生长发育是从微小的量变到根本的质变的复杂过程,是在体积增大的过程中,完成结构和机能的分化和成熟。 2、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过程是连续的,而不是跳跃的,并有一定的变化程序,例如身高体重逐渐增加。 3、生长发育的波浪式规律 生长发育不是匀速直线上升,而是有时快,有时慢的波浪式发展。 例如:生后第一年体重增长最快,是生长的第一个高峰期;青春期前随年龄增加:先快后慢、再趋于稳定。非匀速增长过程:生后第一年内前3个月体重增长≈后9个月体重增长。 4、身体各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 人体各部位和各器官系统发育的迟早和速度不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早,生殖系统的发育最晚。 (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遗传因素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影响着发育的进程。影响生长发育的几个主要因素是:营养、疾病、气候和季节、社会因素、遗传因素和体育锻炼。营养均衡,搭配合理会有利于身高体重的增长,“日本中小学每天一袋免费的牛奶,身高超过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常见疾病寄生虫病,营养不良,肥胖等疾病。冬季青少年生长发育会变缓慢。 (四)运动对生理机能发育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 经常参加锻炼的儿童少年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脏容积增大、心脏重量增加以及出现安静状态下的窦性心动徐缓。运动员心脏肥大呈中等程度的肥大,以左心室肥大为主。停止运动后,运动员心脏的适应性改变会逐步消失。 2、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通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2)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人的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在体格方面,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出生后半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半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增快。?生长发育中,各功能的发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整个身体的运动功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脑子的生长发育先快后慢,7~8岁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而生殖器发育先慢后快,幼儿时期发育并不明显,青春期时发育明显增快。皮下脂肪在婴儿时期增加比较快,以后减慢,青春期又稍微快些,这在女孩表现更为明显。?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标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要大致在正常标准范围内就可以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根据小儿年龄阶段的生理解剖特点,一般可将小儿时期划分成七个阶段:?胎儿期,指受孕到分娩这一段时间,共280天;?新生儿期,指出生到1个月;?婴儿期,出生1个月到1周岁;?幼儿期,指1~3岁;?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指6岁到青春期;?青春期,约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体重增长规律及测量方法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同时根据体重还可推测出小儿的营养状态。?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300克,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年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内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克,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1岁以内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克);?7~12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克);? 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千克,2~10岁小儿的体重(千克)=年龄?×?2+8(千克)。例如,1个4岁小儿,他的体重为4×2+8=16(千克)。?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身高增长的因素及测量方法身高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2.5厘米左右。6~12个月,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高可依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年龄×5+80(厘米)。例如,4岁小儿的大概身高(厘米)=4×5+80=100(厘米)。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岁以后,就不能按以 上公式推算了。?

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指导手册

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指 导手册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写给家长朋友们的话—— 关注孩子身高,是家长的责任 孩子的未来,当妈的耽误不起! 孩子是父母眼里的天使,更是父母的未来。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是高大魁梧、或婷婷玉立呢! 但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父母的期望都能如愿,好多孩子却不知不觉就身材矮小了,让孩子痛苦,让家长伤心! 孩子身材矮小,大都是父母造成的! 这到底应该怪谁呢其实家长们并不知道,很多孩子个子矮小却恰恰是父母一手造成的,是当父母的没有尽到责任啊! 也许家长们觉得有点冤枉,但是大家看看下面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就能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错误—— 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 家长有哪些不该犯的错误呢 90%的家长选择盲目等待或相信“孩子晚长”而错过干预机会; 87%的家长没有监测孩子的身高,孩子生长发育缓慢也不知道; 71%的家长还放纵孩子晚睡习惯,任凭睡眠不足对孩子长高影响; 90%以上孩子家长对孩子挑食、偏食、爱吃零食的习惯,置之不理; 27%的家长因盲目给孩子吃营养品造成性早熟,让孩子再也长不高…… 只有进行科学指导, 孩子的长高梦想才不会破灭!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长不高,而是你的责任没尽到! 家长不懂孩子生长发育规律、不了解影响长高的因素、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孩子长得更高 凝聚专家50年心血,让众多孩子成功长高的《中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指导手册》,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家长朋友们:关注孩子身高,学习长高知识,掌握长高方法,促进孩子长高,是咱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孩子们的身高不能毁在咱们手上,孩子的未来咱们当妈的耽误不起啊! 我们不仅关注孩子的今天 我们更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生长发育专家、协和名医杜永昌教授感言—— 造成孩子身材矮小

学前儿童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2010-08-13 16:16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是指群体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般现象。虽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个体差异,但一般的规律还是存在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因此,幼儿园的保教人员必须了解、研究和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共同规律,结合各年龄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卫生措施,以达到保护、促进、增强和提高幼儿健康水平的目的。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由不明显的细小的量变到突然的质变的复杂过程。不仅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加,还表现为全身各个器官的逐渐分化,功能的逐渐成熟。量变和质变通常是同时进行的,但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例如,消化系统由新生儿到达成人时,各器官在不断长大、长重的同时,结构和机能也逐渐复杂和完善起来。如:小儿的胃容积小,胃腺数目少分泌液的量少,胃酸的浓度和胃蛋白酶的效能低,随年龄增长,变大增多增加,质也发生了变化,效能也提高了(新生儿只能接受少量流质食物,随着消化器官的发育,结构和机能的加强,逐渐能消化固体食物) 由此可见,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幼儿不仅身体比成人小,而且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机体。幼儿动作粗大,情感简单,是一个没有成熟,缺少经验的机体,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自身的保护,以及各种知识及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加强。因此在进行卫生保健、教养工作时,必须结合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来安排具体措施,绝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以成人的标准来安排幼儿的生活和教育。 (二)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各有独有的特点,各阶段按顺序衔接着,不能跳跃。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下一阶段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出生时只能吃流质,只会躺卧和啼哭,到1岁时便能吃多种普通食物,会走路和说单词,这是很明显的变化,但在这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如在说单词之间,必须先学会发音,同时,要学会听懂单词;能吃固体食物之前必先能吃半流质食物;会走路之前必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站立等发育步骤。其中任何一上环节产生障碍,都会影响整个婴儿期的发育,并使幼儿前期的发育延迟。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例如在胎儿期的形态发育的顺序:头部领先,其次是躯干,最后为四肢。再如,婴儿期的动作发育的顺序:首先是

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简单调查

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简单调查提高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人的生长发育是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生物学过程,生长发育水平不仅是反映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群体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不仅是对营养供应、营养学知识、疾病控制情况、医疗卫生保健工作质量优劣的评价,同时也为决策机构所实行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结果提供反馈信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记载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测量数据。一些发达国家,如英、法等国家已有100多年的资料积累,其他国家也有大量的资料发表。 我国对人体生长发育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报道见于1910年。初期的资料多出自于欧美学者之手,从1932年才开始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有中文发表的材料,第一篇是上海市学龄儿童身长、体重之初步研究(许世谨、吴利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材料零散、人数少、地区局限、代表性较差。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及各种专题的儿童生长发育调查研究相继开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连续的调查资料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卫生部直接领导、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进行的“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该调查自1975年起,每10年对我国九大主要城市及其郊区农村(哈尔滨、北京、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的儿童进行1次体格发育调查。这一连续性科学调研工作,不仅掌握了我国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获得了动态分析的宝贵数据资料,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实现优生、优育、优教基本国策和促进国民体质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儿童保健、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数据和评价标准。二是自1985年起,由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每5年进行1次,调查地区包括除台湾省外的全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对象为7-22岁的大、中、小学生,不仅调查汉族学生,还包括20个少数民族学生。调查内容有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运动素质、健康状况4个方面。此项全国性的调研,不仅获得了我国学生生长发育及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而且对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及卫生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采用上述两项国家层面的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宝贵资料,作为评估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营养及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与国外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找出差异和问题,为我国的医疗保健、体育卫生、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教案

《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教案 ——(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四年级第3课 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汤盼 教学活动目标: 1、了解生长发育过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基本规律 2、通过学习,让自己更加悦纳自我,敬畏生命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1~4年体检表、相关图片与资料的搜集 教学活动步骤: 一、情景导入 1、猜一猜:她们是同一人吗? 2、这两张图片是小雨在一岁和四岁时的照片。由小到大,由高由矮,由轻到重,我们每天都在生长。了解了生长规律,我们就能根据自身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去调节,从而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生发发育的基本规律吧! 二、感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1、出示图片,找差异:一年级的小妹和四年级的大姐姐在身高、体重上有什么不同? 2、出示小丽入学以来身高体重的变化图,体会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3、还记得自己读一年级时候的模样吗?那时的自己跟现在比较起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4、我们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并不是匀速进行,而是具有阶段性的,时快时慢,有起有伏。人在出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一周岁后基本平稳,到5岁以后生长稍为变慢,到青春期时(12岁左右)又迅速加快。 5、请参照身边的亲人、朋友,说一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哪些不同的时期? 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的发育,然后步入成年期

和老年期。 6、连一连 7、填一填:人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育,然后步入_______和_______。 8、我们现在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什么时期?(童年期) 9、我们现在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童年期”,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使我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1)要多参加运动。体育锻炼可以使你的身体长得更壮。 (2)要多吃高蛋白和含钙量高的食物,如:肉、蛋、豆类、牛奶等,这样才能给身体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原料”。 (3)想要长高,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千万不要熬夜,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4)保持愉快的心情,多参加丰富的娱乐活动,你会长得更阳光,更高大。 三、回顾与总结 1、出示我的收获,完成练习 2、总结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规律。儿童少年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受自然条件、家庭生活、营养条件、疾病和遗传、体育运动等因素所影响而产生年龄和性别上的个体差异。但是,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还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生长发育的速度规律 从儿童到成年人其生长发育不是等速的,而是时快时慢呈波浪式的上升,阶段性规律很强。一般有两个突增时期,第一次突增时期在两岁以前,第二次突增时期在青春发育期,其年龄在10~11至14~15岁。突增期过去以后渐渐缓慢下来,到20岁左右基本停止。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规律 1. 身体发育的比例: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人由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在第一次突增期过程中,初生儿的头占身长的l/4,2岁时占l/5,6岁时占1/6,12岁时占l/7,到成人时仅占l/8(见图2-1)。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头先发育,以后是躯干,下肢,身体发育是按头尾发展规律顺序进行的。第二次突增期的过程恰好与第一次相反,下肢先发育,其次是躯干,而头的发育不明显。从出生算起,如以增长值数计,头增长一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见图2-1)。身体各部位发育结束的时期是:足长约在16岁,下肢长约在20岁,手长约15岁,上肢长约在20岁,躯干长约在21岁。 图2-1 (三)身体各系统的发育规律 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5~6岁时发育速度最快,并迅速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6~20岁之间脑的重量仅增加10%,但是随着大脑细胞不断地进行复杂的分化,机能也随之提高。(见图2-2)中的总体发育是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它们与形态指标的发育曲线基本一致,呈波浪式上升。淋巴系统的发育在10岁左右已达高峰,12岁已达成人的200%,以后逐渐降低。因此要特别注意10岁前儿童的疾病防治工作。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在10岁以前几乎不发育,当身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以后才迅速地发育。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机体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某一系统的发育可能为另一系统的发育打下基础。因此,任何系统的发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图2-2 (四)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 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是指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男女儿童因发育时间不同而出现的身体形态指标的两次交叉现象。 在青春期前(7~9岁),多数形态指标,男生都大于女生。10岁以后,女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许多形态指标超过男生。到13岁时,男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女生的增长速度减慢下来,致使男生各项形态指标又超过女生。因此男女生大部分形态指标在青春期形成两次交叉。(见图2-3) 图2-3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前期,l~3岁;幼儿期(学前期),3~6或7岁;童年期(小学年龄期),6或7~11或12岁;青春发育期,约10~20岁。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是从孕育生命的一个卵细胞开始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增加,而且全身各个器官也在逐渐分化,机能逐渐成熟。量变与质变虽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但两者经常交替进行。例如由婴儿到青春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长度和胃的容积显著增加,其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完善。各种消化酶的含量增加,胃酸分泌增多,浓度升高,消化系统从只能容纳少量流质食物逐渐达到能消化复杂的固体食物。又如大脑在逐渐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中,其皮层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发展,并且大脑在体积和重量长成以后,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和程序性 人从小到大总是不断地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区别于其他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彼此有规律地交替、衔接,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按一个速度生长发育,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一)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由胎儿时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为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以身高、体重为例,身高在孕中期(4~6个月)增长最快,三个月时间约增加27.5厘米,超过成熟胎儿身高的1/2;体重在孕末期(7~9个月)增加最快,三个月约增加2 250克,超过成熟胎儿体重的2/3。出生后的婴儿虽然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在第一年内身高仍增加20~25厘米,为出生时身高(约50厘米)的酌1/2;体重增加6 000~7 000克,为出生时体重(约3 000克)的2倍。无论身高、体重,在出生后第一年,都是出生后增加最快的一年。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 500~3 500克,是出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此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身高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 500克,直到10岁左右。 (二)第二个生长高峰期 女孩约10~12岁、男孩约12、14岁进人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女孩生长发育的年龄一般比男孩早两年左右。10岁以前,男女孩体态差异较小,男孩稍高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无论身高、体重等平均数都高于男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一次交叉;12岁左右男孩开始发育,约14岁男孩的身高、体重又超过了女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二次交叉。此后男孩各项指标的数值一直高于女孩,最终形成了男女在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三、人体各部分生长发育的程序及规律 人体各部分生长发育虽不平衡,但却依照程序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比如在生长发育的两次高峰期,身体各部分发育比例不同。第一次高峰期先长头颅,后长四肢,特别是下肢后期增长较快,这就是头尾发展规律。第二次高峰期头颅增长不明显,而是下肢发育迅速。 从7岁开始,人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向心律发展。其各部分发育的程序是:足—小腿—下肢—手—上肢,即自下而上,由四肢的远端向躯干,所以称“向心律”。从生物力学的理论分析其发展顺序也是符合向心律的。人体活动及总负荷的大小次序是:足—小腿—大腿—手—臂—

10张令人惊奇的人体细胞图片

10张令人惊奇的人体细胞图片 章节 收起1 导读 2 红血球 3 头发分叉 4 普尔基涅神经元 5 耳毛细胞 6 从视神经中伸出的血管 7 头上的味蕾 8 牙釉质 9 血液凝块 10 肺气泡 11 肺癌细胞 导读 十张令人惊异的人体图片,都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拍摄的,通过它们你可以更近地观察人体的内部情况。 红血球 从这张图片上看,它们很像肉桂色糖果,但事实上它们是人体里最普通的血细胞——红血球。这些中间向内部凹陷的细胞的主要任务,是将氧气输送到我们的整个身体。在女性体内,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有400万到500万个红血球,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大约500万到600个红血球。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区的人,体内的红血球数量更多,因为他们生活的环

境氧气相对更少。 头发分叉 像枯树枝一样的照片就是我们的头发,建议大家经常修剪和良好的护理,可避免像这张图片上出现发梢分叉的现象。普尔基涅神经元 在大脑里的1000亿个神经元中,普尔基涅神经元是体积最大的。这些细胞是小脑皮层里的运动协调大师。接触酒精、锂等有毒物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孤独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等遗传变异,都会对人类的普尔基涅神经元造成消极影响。 耳毛细胞

这张图片看起来好像是在耳朵里面对耳毛细胞进行近距离观察时拍摄的。耳毛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对声震作出反应时产生的机械运动。从视神经中伸出的血管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血管从黑色视盘中伸出。视盘是个盲点,因为视网膜的这个区域没有光感细胞,视神经和视网膜血管从眼睛后面的这个部位伸出去。 头上的味蕾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教学教材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 1.红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中性粒细胞 5.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 7.血小板 红细胞聚集分布 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 1.多种抗体暴露; 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 3.非典型肺炎; 4.金葡菌感染; 5.冷凝集疾病。

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但在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片上颇为常见。 镰状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病等

Bite Cell 红细胞 由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水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 固缩红细胞 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半月形红细胞 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时人工造成,或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刺毛红细胞 亦称锯凿细胞。包括刺细胞、钻细胞及距细胞。往往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NH,距细胞多见于肝脏疾病,钻细胞也见于尿毒症。 球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椭圆形红细胞

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上) 试题

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上)试题 判断题部分 第 1 题. 锌缺乏可导致暗适应下降,引发眼干燥症,造成生长发育停滞、骨发育不良、牙齿发育缓慢,甚至影响免疫功能 A. √ B. × 答案:B 第2 题.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A. √ B. × 答案:B 第 3 题. 动力定型的形成,是儿童长期学习、反复训练的结果。年龄越小,神经系统可塑性越大,动力定型越易形成 A. √ B. × 答案:A 第4 题. 淋巴结、间质性淋巴组织的生长模式和身高、体重基本相同 A. √ B. × 答案:B 第5 题. 胎儿和婴幼儿期生长遵循“头尾发展律” A. √ B. × 答案:A 第6 题. 铅对儿童健康的损害无安全临界值,理想的血铅水平应该是零 A. √ B. × 答案:A 第7 题. 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4种,即甲、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 A. √ B. × 答案:A 第8 题. 儿童少年时期的肥胖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肥胖 A. √ B. × 答案:A 第9 题. 学校传染病具有季节性和年龄特点 A. √ B. × 答案:B 第10 题. 保护性抑制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早期疲劳的表现,对保护脑皮质免受功能衰竭发挥重要作用

B. × 答案:A 第1 1 题. 胎儿和婴幼儿期生长遵循“头尾发展律” A. √ B. × 答案:A 第1 2 题. 所谓继发性肥胖,主要因摄食量过多、“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A. √ B. × 答案:B 第1 3 题. 学校传染病具有季节性和年龄特点 A. √ B. × 答案:B 第1 4 题. 体质虚弱、患病初愈的低年龄儿童每天应保证9~10小时睡眠 A. √ B. × 答案:B 第1 5 题. 中学生除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外,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宜少于3次,每次45分钟 A. √ B. × 答案:A 第1 6 题.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A. √ B. × 答案:B 第1 7 题. 儿童少年时期的肥胖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肥胖 A. √ B. × 答案:A 第1 8 题. 生长发育的“向心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变化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A. √ B. × 答案:A 第1 9 题. 铅对儿童健康的损害无安全临界值,理想的血铅水平应该是零 A. √ B. × 答案:A 第20 题. 意外伤害虽是突发事件,但存在内部的发展规律;它是受伤者、动因、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宠物)血液细胞镜检图

细胞图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 1.红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中性粒细胞 5.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 7.血小板 红细胞聚集分布 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 1.多种抗体暴露; 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 3.非典型肺炎; 4.金葡菌感染; 5.冷凝集疾病。

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但在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片上颇为常见。 镰状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 病等

Bite Cell 红细胞 由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水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 固缩红细胞 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半月形红细胞 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时人工造成,或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刺毛红细胞 亦称锯凿细胞。包括刺细胞、钻细胞及距细胞。往往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NH,距细胞多见于肝脏疾病,钻细胞也见于尿毒症。

球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 等)。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裂红细胞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前期,l~3岁;幼儿期(学前期),3~6或7岁;童年期(小学年龄期),6或7~11或12XXX年内身高仍增加2XXX年,都是出生后增加最快的一年。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XXX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XXX年龄一般比男孩早两年左右。10岁以前,男女孩体态差异较小,男孩稍高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无论身高、体重等平均数都高于男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一次交叉;12XXX年内,几乎没有变化,而在青春发育期开始以后才迅速发育。此时性意识觉醒,性器官发育并趋于成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在性激素作用下出现第二性征。 (四)新陈代谢旺盛。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变为自己身体一部分,并且贮存了能量,这种变化叫同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并将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这种变化叫异化作用。小学年龄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保证正常生长的需要。

从以上可以看出,身体各部分及各系统发育时期虽有先后,但各系统的发育顺序却彼此相连,密切相关,总是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 (五)骨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小学年龄儿童的各种骨正在骨化,但骨化尚未完全。儿童期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儿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儿童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不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可引起脊柱侧弯(表现为一肩高一肩低)、后凸(驼背)等变形。这时的儿童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主要是纵向生长,肌肉纤维比较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因此,在劳动或锻炼时,不应该让他们承担与成人相同的负荷,以免造成肌肉或骨骼损伤。写字、画画的时间也不易过长。 (六)乳牙脱落,恒牙萌出。儿童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有恒牙萌出。最先萌出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俗称六龄齿。接着乳牙按一定的顺序脱落,逐一由恒牙继替。到12XXX年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三、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第十一册——人的生长发育

人的生长发育 一、课文说明 本课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外部形态、器官及其作用的知识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长发育,重点是人在青少年时期身高、体重的变化;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绘制和使用统计图表的能力。 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课的引入,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人体的外形(身高、形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的。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青少年身高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7岁~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统计表。此表的数据引自《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1988年出版),如果学校有新的、当地学生平均身高的统计数据,可以替换。通过以上数据,学生可以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是不断增加的。 2.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画出的我国7岁~18岁青少年身高增长情况曲线图。图中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分别画出了男生和女生身高增长的曲线。 3.指导学生分析曲线图。首先告诉学生“两个相邻年龄之间的连线坡度大,表示身高增长得快”,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几岁开始增长较快。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男生从12岁开始身高增长较快,一年中长了9厘米;女生从10岁开始身高增长较快,一年中长了7厘米。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青少年体重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这部分内容也分为三层: 1.7岁~18岁青少年的平均体重统计表。此表中数据的来源与上表相同,如有新的、当地学生平均体重的统计,教学时可以替换。通过以上数据,学生可以发现:在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是不断增加的。 2.指导学生模仿前面的身高增长情况曲线图的画法,画出我国7岁~18岁青少年体重增长情况曲线图。画的步骤大体是这样: (1)了解曲线图表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每个格表示多少。 (2)根据统计表中各个年龄体重的数据,在曲线图的相应位置(年龄线与体重线的交点)依次画圆点。

血细胞图片

1. (2013?盐城)如图为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 ① 的 细 胞 内 无 细 胞 核 B. ② 的 功 能 是 吞 噬 病 菌 C. ③ 的 功 能 是 运 输 氧 气 D. 人 体 出 现 炎 症 时 ② 的 数 量 会 增 多
显示解析试题篮
2. (2013?台州)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在 两种不同的放大倍率下,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 玻 片 往 左 移 , 则 像 也 会 往 左 移 B. 若 使 用 相 同 的 光 圈 和 反 光 镜 , 则 甲 比 乙 亮 C. 甲 中 所 观 察 到 的 细 胞 , 在 乙 中 均 可 观 察 到 D. 若 在 甲 看 到 模 糊 的 像 , 则 改 换 成 乙 就 可 以 看 到 清 晰 的 像
显示解析试题篮
3.(2013?泉州)右图所示血液成分中,数量过少会导致贫血 的是(
A. ①
显示解析试题篮

B. ② C. ③ D. ④

4. (2012?泉州)如图是人血涂片示意图,对该图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① 能 吞 噬 入 侵 的 病 菌 B. ② 能 运 输 养 料 和 废 物 C. 缺 铁 或 蛋 白 质 会 影 响 ③ 的 功 能 D. 输 血 时 血 型 不 合 ④ 会 凝 集 成 团
显示解析试题篮
5.(2012?青岛)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血涂片,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白 细 胞 内 有 细 胞 核 , 细 胞 较 大 B. 红 细 胞 内 无 细 胞 核 , 细 胞 呈 两 面 凹 的 圆 饼 状 C. 血 小 板 不 易 看 到 D. 白 细 胞 数 目 最 多
显示解析试题篮

6.(2012?百色)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 个 体 最 小 , 能 穿 透 血 管 壁 B. ① 数 量 最 多 , 具 有 运 输 氧 的 功 能 C. ② 的 数 量 最 多 , 能 够 吞 噬 病 菌 D. ① ② ③ 都 有 细 胞 膜 、 细 胞 质 、 细 胞 核
显示解析试题篮
7. (2010?韶关)将人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可看到有细胞核的血细 胞是(
A. 血 小 板

B. 白 细 胞 C. 红 细 胞 D. 无 法 确 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