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1]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1]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1]

2006年3月

第34卷第2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006

V01.34。No.2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

唐晓丹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人文;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2820(2006)02一0111-04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当中,科学与文学清楚地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从感性层面还是学理层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差异都是人们质疑科学主义文论的关键所在。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会出现力图使科学与文学合一的思潮?其思想渊源何在?科学主义对不同流派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给文学留下了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考察。

从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形成并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心说”、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神学以致命的打击。与科学发展同步,哲学自觉地、系统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总结并推向科学之外其它认识领域。培根试图将其创立的三段论式的科学归纳法提升为适用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的方法;笛卡尔将数学方法视为发现和传授真理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并以此建构自己整个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而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则更是明确地将“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置于人类理论认识的最高阶段,认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17世纪以后,形形色色崇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文学艺术像其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受到自然科学影响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一切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推敲与检验方能站得住脚。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所谓现代思想的新面貌,就是对于一般原则与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新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为重要。它把我们心中的形而上学前提以及构思的内容全都改变了”[2]。思想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认识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移,当人们看待文学的兴趣和眼光也转向“无情”的“一般原则”与“事实”时,文学与科学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便模糊了。

1725年,维柯《新科学》的出版被后世认为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新科学》提出要以伽利略、培根、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为典范,构造一门“人的物理学”。在维柯那里,以神话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开始被当作剖析人类永恒的“结构”及其生成规律的依据,而不再被当作审美分析的对象。“维柯提出的‘科学’正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3]l。可以说维柯的思想开创了从科学主义的立场研究包括文学在内的人3zf#.界的先河。

系统而全面地把科学主义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中的是泰纳,其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论便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用自然界的规律解释文艺现象的产物。泰纳将艺术作品看成“如同标本室里的植物和博物馆里的动物一般”“]11,认为“艺术与科学相联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4]3”,因而“人类历史犹如一部自然史”、“美学犹如植物学”Is]”。文学受一定的时代、环境、民族等外部因素影响的认识在文学理论界并不新鲜,泰纳的独到之处在于避开了零散的、印象式的或就事论事

嫩稿日期:2005—12—26

作者简介:唐晓丹(1969一),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万方数据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芷

的论述.跳出狭窄的文学艺术的范畴,从科学的立场重新观照、把握事理材料,形成逻辑清晰,条理严谨的思想体系,从而推陈出新,使一个平淡无奇的观点上升到新的理论层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和活力。这是一颗将艺术与N-学嫁接所生长出的果实,“种族、环境、时代”论成为经典的事实可以被看成科学主义在近现代文艺理论界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在科学主义道路上走得最远的是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以左拉和龚古尔兄弟为代表的作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并在论战中,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观念彻底决裂的态度。

左拉在阐述自然主义文学思想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复强调,“我的目标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目标”[6]120,“返回自然,或是说引导:zls=l世纪前进的自然主义的演进,逐渐把人类智慧的一切表现全都推上同一条科学的道路”,“自然主义小说,是小说家借助观察的帮助,对人类所作的一项真正的实验”[7卫“。自然主义作家反对18、19世纪法国文坛流行的浪漫主义和主观的、感伤的情调,认为“没有什么比浪漫蒂克的幻想家更危险了”[B]l”,力主纯粹客观冷静的创作态度,并将克洛德?贝尔纳医生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作为理论基石。左拉说:“我打算在所有的论点上都把克洛德?贝尔纳作为我的掩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只须把‘医生’两字换成‘小说家’,就可以把我的想法说清楚,并-klz它带有科学真理的严密性。啦7]”6可见,在自然主义思想的世界中,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和目标,在左拉等人的眼中,最成功的作家就是以文字为解剖刀的医生。

自然主义作品最招人非议的是作品中大量的对邪恶、阴暗、猥亵的场景的细致描写。而作家们对此的坚持和辩驳更是集中反映出其科学主义的立场和态度。泰纳曾明确提出,批评和小说都通过其严肃的内容、一丝不苟的准确性与方法而接近科学,而科学当然是没有认识禁区的,因而小说家可以触及最狠亵的题材而不畏伦理上的非难c5]62。《黛蕾丝?拉甘》出版后,面对评论界对书中“不道德”的描写的震惊和愤怒,左拉的反驳是“我不过在两个活的机体上进行了外科医生在尸体上所做的分析工作罢了”,“在我眼里并无半点不道德的成分”,“所谓不道德的责难,在科学的领域内,绝对不能证明什么”[6]I”。应该说,自然主义作家们有严肃而高远的理想,力图建设起科学主义的“求真”的新文学。那么,为什么这种“求真”的理想和实践得不到当时评论界的肯定,并且在后世也遭到扬弃呢?

左拉认为“求真”的文学观是与传统一脉相承的,他在《戏剧中的自然主义》中说:“我的弥天大罪似乎是发明并抛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用以指出同世界一样古老的文学流派……全部文学批评,从亚里士多德到布瓦洛,都已提出了这个原则,即一部作品应该以真实为基础。”[8]l“的确,以亚里士多德“模仿”论为基石的西方传统文学观念一向看重文学的真实性,然而,“自然主义”却并不像左拉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新的名词”,也决非重申一个古老的观念。在传统的文学观念的构架中,除了“真”以外,强调道德教化作用的“善”和强调审美作用的“美”一直是文学的另两大支柱,“真、善、美”合一是传统文学的理想标准。近代以降,随着人们文学观念的改变,“模仿论”意义上的“真”和“寓教于乐”的“善”受到质疑和重新解释,审美的因素被作为文学的本质凸现出来。而自然主义在科学精神的统摄下,独尊“求真”原则,将“善”与“美”一笔勾销,并且期望连“构思”、“想象”等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也全部抹煞,因为“自然主义不过是对自然、种种存在和事物的一种调查研究。因此它不再把兴趣放在某些规则来精巧地构思……自然主义小说家并不插手对现实进行增删,想象不再有用武之地,,[8Jl”。显然,这样的主张即使在自然主义作家自己的创作中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看到,自然主义非但不是对于文学古老观念的继承,而且也不是一种在文学内部的艺术理念的突破和革新,它是一种从根本上取消文学之为文学,文学之为艺术的思想,一种用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的企图。这是使得自然主义文论在极端倾向中走上歧途,也最终走入谬误的根源所在。

自然主义的“取消”论文学观来自于对科学的极端崇拜,但对于科学的过度崇拜又成为西方思想界新的误区。“科学主义”一词正是后人x,l这一迷误反思和批判的产物,成为一个“经常用于贬义的词语”,因为“当它用物质说明敬畏、想象、美、善、真理,并被认为拥有对心灵痛苦、苦难和道德问题的答案时,科学就被说成是滑向了科学主义,即认为它已超出了自己的研究范围,成为一种准宗教”[9]。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典型地反映出了“科学主义”思潮这方面的影响。

20世纪以后,科学之风在文学理论界依然强盛,正如有学者论述的那样,“各种文论派别都在试图把文q=夕t-学科的规范和方法论引入文学理论,‘科学化’看来是20世纪文论的一般趋势,而文学理论越来越变成各种‘跨学科研究”,[”]l“。20世纪最具N-q=主义色彩的文学理论是形式主义流派。这些流派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与19世纪科学主义文学观相比,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19世纪科学主义文学思想将科学原则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这一基础到20世纪发生了根本性

 万方数据

第2期唐晓丹: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113

的逆转。这种逆转并非针对科学原则,而是来自对于文学系统内部本质性的重新思考。文学的本质是模仿现实和反映现实吗?真实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吗?对于这些传统认识的反叛几乎成为19世纪以后西方文艺界最引人注目的潮流。这一潮流到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和深化。俄国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反映论”的文学观,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In]6,“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义接近于我们的理解,而是造成一种x,l-客体的特殊感受,创造对客体的视像.而不是对它的认知,,E1138;布拉格学派的慕卡洛夫斯基也认为:“真实性问题,对诗歌题材不适用,毫无意义……它只能决定作品有多少文献价值,而与美学无关。”L|o]23文学可以描绘现实,但这种表现不可能,也不应该像镜子一样完全准确。结构主义者罗兰?巴特在《s/z》中将巴尔扎克的一个中篇小说拆成五百多个词句单元分析,其目的是揭示了所谓“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并非“一个透明的、纯洁的窗口,透过它来观察文本之外的现实。相反……它充满隐蔽的造型手法,是一个哈哈镜长廊,还犹如一扇厚厚的彩色玻璃窗,这窗户把自己的色彩、形状毋庸质疑地强加于通过它可以瞥见的事物身上”[3]l”。这些具有穿透力的研究破除了传统的“真实论”给文学研究所带来的麻痹性障碍,突入文学本质论、创作论的深层进行探究,与在“科学”与“真实”的旗帜下取消文学本性的自然主义相比,显示出坚守文学立场的态度和强化文学的本体研究思路。

那么。20世纪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科学原则体现在哪里呢?

在人们的一般认识当中,作品是作家主观创作的产物.作品依靠审美的情感力量打动读者,在艾布拉姆斯著名的图式当中,作品与作家、现实、读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然而,20世纪的形式主义文论家却要斩断这些联系,排除一切主观性、随意性因素在文学世界中所投射的影响,否定“个性”、“灵感”等等传统的创作论当中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理论。他们的理论根基在于:科学的对象和目标都是客观的,主观的因素都是非科学的,不利于对文学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俄国形式主义反对一切把批评标准置于诗人而不置于作品的理论;新批评更是提出了“意图迷误”和“感受迷误”的观点,指出那种把批评标准放在作者意图或读者感受上所造成的印象式批评和相对主义的误区,大力倡导“客观主义批评”;而罗兰?巴特、福柯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则更是极端地提出“作者死亡”论,以消解作者对于作品所拥有的主观影响和权威。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旨在拒斥传统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给文学研究创造客观的、科学的条件。在廓清了种种主观性的认识误区后,理论家们将文学的客观性因素聚焦于一点——形式。

不同的形式主义派别在哲学观念和文学思想上对“形式”的理解有所差别,俄国形式主义不考虑文学作品的内容,认为文学作品就是指用特殊的、旨在使作品尽可能艺术化的技巧创造出来的作品,将这种技巧意义上的“形式”看成文学的根本要素;新批评则提出“形式不是盛装内容的容器,不是一个匣子,形式不仅包含内容,而且组织它、塑造它、决定它的意义”[10]”;结构主义追求的是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东西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事物内在的永恒的结构,即所谓“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这些流派在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中都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即从语音、语法结构、词汇单位等语言学角度将作品拆成零散的部件,以研究它们的组成方式及其达到艺术效果的规律。强烈的语言学色彩可以说是科学主义倾向在20世纪文学理论界的影响的特殊而集中的显现。如前所述,与19世纪N-q=主义文论家和文学家不同,20世纪的文艺批评家高度重视文学的本质特征,包括文学与N-学的不同属性。兰色姆明确指出“诗歌表现真理的方式不同于科学,科学的抽象使世界失去血肉,只剩一副骨架子;诗的特点在于它的具体性,诗靠这种具体性把血肉还给世界”[10]”,并进而提出“美在肉体”的论断。既然文学与N-q=是截然不同的,那么文学理论当然无法直接借用自然N-学或医学中具体的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要在文学本身寻找科学的、实证的立足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本的物质基础,语言学又是人文学科当中最有逻辑性、科学性的,运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学就成为形式主义流派既讲求科学性、实证性,又重视文学自律性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各种形式主义学派通过对作品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求证,归纳总结出了许多富于启发性的文学的规律特征,例如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文学性”与“陌生化”原则、新批评的“张力论”、“反讽论”、“含混七型说”等都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学形式本体个性的认识。然而,形式主义学派的N-q=化思维倾向的矛盾与缺陷也在研究中日益显现了出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在诗歌研究中的优势很难推广到小说、戏剧等其它文学体裁中去;新批评的细读式批评最终陷入脱离实际的极端繁琐中;结构主义者对于结构的极端求证最终走向自身的反面,即解构主义对于“永恒结构”的消解。更重要的是,形式主义理论为追求片面的深刻而斩断文学与世界、作者或读者的联系,无视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中的社会性的、人文的、主观的因素,由此造成的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甚至连形式主义学派内部也很难对此自圆其说。20世纪形式主义各学派潮

 万方数据

114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正

起潮落的历程似乎在向人们展示:他们所追求的客观对象、科学原则在文学的世界里总是变幻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罗兰?巴特谈到:“我们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文学的客体,即书写的客体之本质。一旦人们承认作品是由书写构成的,那么某种关于文学的科学便是可能的了。”[3]】”建立文学的科学或艺术的科学是形式主义理论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这条理性主义的研究道路上.他们有发现、有建树,然而,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精神活动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别是文学与自然科学在思维方式、存在形态等方面的本质差异却使这一目标的现实性显得可疑。也许,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一番简单而直自的谈话能给人们以清醒的启示:作为一位理性主义者,贡布里希曾希望把艺术史写得类似于创建一种科学,但是,他最终发现是不可能的,“这个抱负必须打折”,“科学做出精确的预测,这些预测可以被证实或可以被推翻”,而“艺术是一种感情的东西”,“有很多关于艺术的东西,无法诉诸言语”,“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反应太复杂了。没法科学地分析”[1“。

20世纪中叶以后,反科学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理论界对于科学主义所造成的新的迷信和霸权.特别是对于人文精神的抹煞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文学研究的风气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但是,反科学主义应当反对的是科学沙文主义,而不是科学精神本身,实际上,正如有的学者论述的那样,“科学主义与科学、技术不是一回事,它是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亦不是一回事,相反却是缺乏科学理性批判精神的表现-E13]。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偏见已成为过去。但科学精神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却成为一种遗产留存下来。法伊阿本德在猛烈抨击科学沙文主义的同时又强调:“科学是一种本质上属于无政府主义的事业,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比起它的反面.即比起讲究理论上的法则和秩序来,更符合人本主义,也更能鼓励进步。”[14]如何在文学研究中合理地整合进科学的“法则和秩序”而不显得生硬,如何在文学研究中使科学“更符合人本主义”而不是相反,这将是值得研究者不断探索的课题。参考文献:

Eli(法]孔德.实证哲学教程[G]//朱雯,梅希泉,郑克鲁,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5.[2][英]怀特海AN.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2.

[3](英]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3(法]泰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苏)诺维科夫.泰纳的“植物学美学”[G]//朱雯,梅希泉,郑克鲁,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法]左拉.《黛蕾丝?拉甘》再版序[G]//朱雯,梅希泉,郑克鲁。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7][法]左拉.实验小说论[G]//朱雯,梅希泉,郑克鲁,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8][法]左拉.戏剧中的自然主义[G]//朱雯.梅希泉,郑克鲁,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93杨寿堪.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4.

[10]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G]//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

[12][英)贡布里希EH.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M].杨思粱,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155.

[13]肖显静.概论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J].科技导报,2002(8):10.

[14][美]法伊阿本德.反对方法?导言l[M].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

[责任编辑:龚玉钦]

OnScientismandModernWesternLiteraryTheories

TANGxiao—dan

(CollegeofInternationalCultureandEduca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Jiangsu,Nanjing,210097)

Abstract:ScientismisanideologicaltrendwhichhasbeenimpingedontherealmofWesternThoughtsformorethantwocen—turies.Undertheinfluenceofit.themodernWesternliterarytheoryattemptstocombinescienceandliteraturetogether,andmanysectscharacterizedbyscientismemergedaswell.Fromthepointofviewofthehistoryofideology,thisthesisdescribedsystematicallytheconcreteimpactswhichScientismhasmadeondifferentliterarycriticalschoolsin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inspectedtheideologicaldifferencesandthetheoreticalachievementsandfailuresofvariousdoctrineswhichhavethesameidealasthatofscientism,andalsodiscussedtheevolvingpathsandtheideologicalsourcesoftheirinherentspiritualessence.

Keywords:scientism;science;humanity;literarytheories

 万方数据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

作者:唐晓丹, TANG Xiao-dan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34(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4条)

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1992

2.怀特海·A·N.何钦科学与近代世界 1997

3.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1987

4.泰纳.傅雷艺术哲学 1963

5.诺维科夫泰纳的"植物学美学" 1992

6.左拉黛蕾丝·拉甘再版序 1992

7.左拉实验小说论 1992

8.左拉戏剧中的自然主义 1992

9.杨寿堪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2003

10.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 1988

11.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 1989

12.贡布里希·E·H.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 1998

13.肖显静概论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2(08)

14.法伊阿本德.周昌忠反对方法·导言1 199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侠简析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6)

文章详细地分析了科学、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概念的内涵与演变,指出了三者之间在当前存在的紧张与矛盾.文章指出,造成当前认识混乱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区分出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别,文章的结论是:科学与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2.期刊论文张梅.ZHANG Mei从哲学的视角看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争论-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9(3)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争论的实质是科学与哲学的冲突,因为面对同样的世界,它们解释的基础是不同的.然而,科学与哲学又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同样关涉人的存在与发展.只有将科学的方法和哲学所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哲学化的科学,哲学成为科学化的哲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对立与冲突.

3.学位论文陈黎当代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述评2009

本文在简述历史上的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和当代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展示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对待科学、科学方法、科学价值和大自然的看法与态度及有关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论,在一些诸如“科学就是真理”、“科学万能”、“科学最有价值”和“人类无需敬畏自然”等焦点问题上组织材料形成辩论式的对比,阐述了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旨趣。本文是为了回应这样一个现象:一些科学主义者口头上全盘否定反科学主义者所指责的科学主义现象的存在,而在其言论、行动和在相关文章中却处处流露着科学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态度。本文从字面概念、思想倾向和现实表现三个视角论述了“科学主义”的含义,并以对比的形式同时解释了反科学主义的思想基础、基本理论、观点和立场。本文认为,科学主义把对科学的希望和理想中的科学视为科学的本质,其信仰具有盲目性。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社会中,在历史上曾起到过推进科学的发展、扩展科学的应用领域等积极的作用。但是,科学主义所造成的文化单一化趋势不但成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阻碍力量,遏止了人性的自由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而且科学的无上权威和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为“伪科学”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温床。

4.期刊论文浦艳秋科学主义与民族科学意识的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

针对国内出现的反科学主义思潮,本文分析反科学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同时通过对科学意识的分析,指出科学主义观念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并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自觉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意识建设,从而达到提高公民科学意识的目的.面对当前世界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举国上下已经意识到"科技兴国"的战略意义.因此,反科学主义思潮是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有高度科学意识民族的不利思潮.

5.期刊论文王能东现代反科学主义思潮的科学文化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8)

现代反科学主义思潮的科学文化观是对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反动.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文化观,它有其片面性和偏激性,但对于我们今天科学文化观的"格式塔"转换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期刊论文胡华南.Hu Huanan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及思考-理论月刊2007,""(10)

反科学主义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思潮.本文试从生态主义、动物解放主义、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四个方面来论述反科学主义思潮并分析

其产生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7.学位论文牛莹中国语文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兼论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2006

科学主义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对我国的语文学科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也承载了太多批评。笔者认为,对语文学科而言,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促成了我国语文的独立设科、改革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实现了语文学科的科学化、建立了现代语文的科学体系。但是,科学主义本身的缺陷、中国科学主义的特殊发展历程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异性必然要求语文学科要重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

本文从分析科学主义对我国语文学科的影响入手,客观评说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对语文教育影响的利与弊,提出要联系中国科学主义的特殊发展历程来看待语文中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现今语文学科的教育问题,倡导一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融合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

引言及文献综述科学主义是20世纪影响我国教育的重要哲学思潮。长时间来,语文教育界评价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对语文学科的影响的态度消极甚于积极。语文学科在科学主义影响下发展了百年,推翻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无疑是否定了百年语文取得的成就,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与语文学科的问题必须进行细致研究。

第一部分:中国本土环境下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科学主义起源于西方,与自然科学发展息息相关,崇尚完整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科学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科学主义在“救国图存”的环境下传入我国,发生了变化,中国科学主义过度关注科学的工具性,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变异的科学主义。

第二部分:科学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下的中国语文教育

科学主义对语文学科影响重大。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促成了我国语文的独立设科、改革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实现了语文学科的科学化、建立了现代语文的科学体系。语文学科的科学设置和科学教学离不开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价值重估: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语文教育

面对科学主义给语文学科带来的流弊,在国际教育价值趋向呈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语文学科特异性和学科自身发展的科学性,实现语文学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统一。语文新课程理念中二者融合的趋势也给语文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实施中,理想课程到实施课程的落差问题;我国特有的国情和长期人文缺失的教育现况;考试制度的实际实施都成为阻碍语文学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真正融合的“瓶颈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得到解决。结语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对语文学科建设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我们在肯定科学主义对现代语文建设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必须正视我国科学主义的不利影响,坚持语文学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并要认识到在我国客观情况下,二者实现真正的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8.期刊论文魏屹东.WEI Yi-dong科学主义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1)

科学主义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本文在梳理科学主义的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挖掘科学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本体论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主义、方法论的还原主义和价值论的扩张主义;探讨科学中的科学主义--各种各样的科学决定论,哲学中的科学主义--科学经验主义和物理主义以及社会中的科学主义--国家科学主义等,试图揭示它们的实质.

9.期刊论文魏屹东科学主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评斯特马克对科学主义的分类与界定-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21(6)

学界对"科学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甚相同,这是产生争议的一个深层原因.斯特马克对科学主义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他把科学主义分为学术内的科学主义、学术外的科学主义和综合的科学主义,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中具有扩张性的科学主义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探讨.本文试图对斯特马克的种种科学主义定义进行分析与评价,认为对科学主义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科学主义观,因此在反对或拥护科学主义时,一定要表明反对或拥护的是哪种科学主义,一概反对或一概拥护都是不可取的.

10.期刊论文李侠.LI Xia论科学主义概念的内涵与特征-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

科学主义这一思潮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认识论的科学主义、本体论的科学主义、价值论的科学主义、存在主义的科学主义几种类型.无论何种类型的科学主义,都受到科学以外的客观实在的限制,也受到科学知识的限制与约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突破科学主义的狭隘视野,解放科学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e18675150.html,/Periodical_xjdxxb-sk200602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0日

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元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主要思潮或理论倾向: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这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

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们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 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 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

西方文论试题库

西方文论试题库 一、单选1、()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数:2 分)? 二、A. 解构主义? 三、B. 唯美主义文论家? 四、C. 现实主义文论家? 五、D. 自然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A。 2、升华是指(分数:2 分)? 3、A. 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4、B. 把原本的性目的转变为一种与性目的有心理关系的非性目的的能力? 5、C.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6、D. 具有相对独立性标准答案是:B 7、3、王尔德是(分数:2 分)? 8、A. 唯美主义文论家? 9、B. 现实主义文论家? 10、C. 只是诗人而不谈文论? 11、D. 浪漫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A 12、卢卡挈是(分数:2 分)? 13、A. 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14、B.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15、C. 自然主义文论家? 16、D. 现代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B。您的答案是:B 17、《会饮》作者是(分数:2 分)? 18、A. 亚里士多德? 19、B. 布瓦洛? 20、C. 柏拉图?

21、D. 康德标准答案是:C。 二、多选1、莎士比亚化具体的内涵包括(分数:3 分)? 三、A. 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四、B.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五、C. 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精神生产? 六、D.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标准答案是:AB。 2、法兰克福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分数:3 分)? 3、A. 本雅明、、? 4、B. 霍克海默? 5、C. 阿多尔诺? 6、D. 弗洛姆标准答案是:ABCD。 7、精神生产包括两种形式(分数:3 分)? 8、A.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 9、B. 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精神生产? 10、C.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 11、D. 、古希腊标准答案是:AB。 1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分数:3 分)? 13、A. 亚里士多德? 14、B. 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性力本能驱使人去追求快乐尤其是性快乐? 15、C. 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6、D. 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标准答案是:CD。 17、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数:3 分)?

科学教育思想

科学教育思想 摘要:蔡元培科学教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落后、西方列强入侵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蔡元培科学教育思想继承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反思了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独尊儒学的偏向,吸纳了卓著的康德哲学思想,融汇了近代德法诸国的科学文明,它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蔡元培;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代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元培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1北京大学教授萧超然说:”如果中国古代最大的教育家是孔子的话,那么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就是蔡元培,蔡元培是继古代孔子之后独步于中国近现代文坛的教育巨匠”。2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恢弘浩淼,不啻于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宝库,而内容丰富、深蕴哲理的科学教育思想则是整个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奇珍,光芒万丈,辉映寰宇,泽被后世;似丰碑,立足近代,秉承古代,昭启现代。 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基于他本人的经历实践和探索思考,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环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源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非常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的。作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乃至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有其自身复杂的背景和广泛的来源。拙文就此二端稍作探析,藉以祈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一、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的落后及世界列强的入侵

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 刘珊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 中国的先行研究 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变异』(张能泉)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的过成中,由于文化、环境、动机、条件等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唯美主义与谷崎润一郎』(张琳)一文通过唯美主义对谷崎小说的影响,来探讨其小说的精髓(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主张。 上述资料,主要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自身、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的。还有从某一作家或作品来看日本的耽美主义的,主要是以其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论述的。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不仅表现在小说方面,诗歌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重要实绩,但从诗歌方面来研究唯美主义的还不多。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Ξ 唐 晓 丹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人文;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20(2006)022*******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当中,科学与文学清楚地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从感性层面还是学理层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差异都是人们质疑科学主义文论的关键所在。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会出现力图使科学与文学合一的思潮?其思想渊源何在?科学主义对不同流派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给文学留下了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考察。 一 从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形成并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心说”、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神学以致命的打击。与科学发展同步,哲学自觉地、系统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总结并推向科学之外其它认识领域。培根试图将其创立的三段论式的科学归纳法提升为适用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的方法;笛卡尔将数学方法视为发现和传授真理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并以此建构自己整个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而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则更是明确地将“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置于人类理论认识的最高阶段,认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1]。……17世纪以后,形形色色崇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文学艺术像其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受到自然科学影响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一切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推敲与检验方能站得住脚。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所谓现代 思想的新面貌,就是对于一般原则与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新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为重要。它把我们心中的形而上学前提以及构思的内容全都改变了”[2]。思想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认识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移,当人们看待文学的兴趣和眼光也转向“无情”的“一般原则”与“事实”时,文学与科学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便模糊了。 1725年,维柯《新科学》的出版被后世认为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新科学》提出要以伽利略、培根、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为典范,构造一门“人的物理学”。在维柯那里,以神话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开始被当作剖析人类永恒的“结构”及其生成规律的依据,而不再被当作审美分析的对象。“维柯提出的‘科学’正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3]1。可以说维柯的思想开创了从科学主义的立场研究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世界的先河。 系统而全面地把科学主义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中的是泰纳,其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论便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用自然界的规律解释文艺现象的产物。泰纳将艺术作品看成“如同标本室里的植物和博物馆里的动物一般”[4]11,认为“艺术与科学相联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4]347,因而“人类历史犹如一部自然史”、“美学犹如植物学”[5]59。文学受一定的时代、环境、民族等外部因素影响的认识在文学理论界并不新鲜,泰纳的独到之处在于避开了零散的、印象式的或就事论事 2006年3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M ar.,2006第34卷第2期Jou rnal of X in jiang U n iversity(Ph ilo sophy Social Science)V o l.34,N o.2 Ξ收稿日期:2005212226 作者简介:唐晓丹(196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检测十三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__西学东渐

课时检测(十三)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江淮十校联考)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 ) A.改革体制,中体西用B.兴利除弊,变革政体 C.经世致用,改革旧法D.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解析:选C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涉及政体变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魏源主张变革,是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魏源并未提倡工商,故D项错误。 2.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解析:选C 《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重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乏变革社会的意识,故C项正确。 3.《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解析:选A 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最终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4.(2016·佛山二模)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 ) 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解析:选A 材料中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的行为受到部分人的反对,这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 5.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关系时,以下材料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是( )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哲学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观念,实用观念和多元观念已经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确认识这些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肯定其中包含合理因素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批判其中包含的错误观点并清除其消极影响,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在全面反对以往一切哲学理论中而竖起自己的思想旗帜的,这一思潮一般分为两大哲学思潮即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两大哲学思潮主旨方面体现了时代的一种进步.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反对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倡导实证主义和极力推崇唯意志论、"超人"哲学等,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社会背景下反对所有理性主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逻辑上自己首先就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其次,理性的优于非理性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如果抛开片面地强调理性的极端作用这一错误观点的话,这种理解应该说是科学的,但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中全面贬抑理性的观点无疑忽视了对于理性的正确理解.最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有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分.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他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人本主义也称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发端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期末考察论文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院系:社会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09(1)班 学生姓名:姜海燕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摘要】:梁漱溟所提倡的孔学、儒学是用西方哲学改造过了的新孔学、新懦学。他充分肯定西方科学、民主的价值,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不过“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认为中国今天要走的路应是“以中国的态度走西方的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关键词】: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社会主义儒学西方文化 【正文】: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启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而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还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1840年以后,虽然儒家文化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但是作为儒家文化的捍卫者,有一部分儒者,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他们试图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政制,来挽救国家危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民主政体的在中国的确立和运转,两种价值观的内在冲突越来越显现。 “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 形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秩序再也不可能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儒家伦理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这一情况开始让一部分儒者陷于绝望。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就是其中之一,梁济最后选择了以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传统的儒家学说已不能解释自身在新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在新的时代为儒者们树立自信。梁漱溟是梁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继承者。如果要坚守儒家伦理的信仰,梁漱溟必须为儒家伦理寻找新的论证。所幸的是,梁漱溟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1]

2006年3月 第34卷第2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006 V01.34。No.2 【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科学主义思潮与近现代西方文论+ 唐晓丹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人文;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2820(2006)02一0111-04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当中,科学与文学清楚地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从感性层面还是学理层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差异都是人们质疑科学主义文论的关键所在。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会出现力图使科学与文学合一的思潮?其思想渊源何在?科学主义对不同流派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给文学留下了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梳理和考察。 从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在欧洲形成并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心说”、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神学以致命的打击。与科学发展同步,哲学自觉地、系统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总结并推向科学之外其它认识领域。培根试图将其创立的三段论式的科学归纳法提升为适用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的方法;笛卡尔将数学方法视为发现和传授真理最好和最可靠的方法,并以此建构自己整个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而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则更是明确地将“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置于人类理论认识的最高阶段,认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17世纪以后,形形色色崇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文学艺术像其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样受到自然科学影响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一切都必须经过科学的推敲与检验方能站得住脚。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所谓现代思想的新面貌,就是对于一般原则与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新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为重要。它把我们心中的形而上学前提以及构思的内容全都改变了”[2]。思想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认识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移,当人们看待文学的兴趣和眼光也转向“无情”的“一般原则”与“事实”时,文学与科学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便模糊了。 1725年,维柯《新科学》的出版被后世认为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新科学》提出要以伽利略、培根、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为典范,构造一门“人的物理学”。在维柯那里,以神话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开始被当作剖析人类永恒的“结构”及其生成规律的依据,而不再被当作审美分析的对象。“维柯提出的‘科学’正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3]l。可以说维柯的思想开创了从科学主义的立场研究包括文学在内的人3zf#.界的先河。 系统而全面地把科学主义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中的是泰纳,其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论便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用自然界的规律解释文艺现象的产物。泰纳将艺术作品看成“如同标本室里的植物和博物馆里的动物一般”“]11,认为“艺术与科学相联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4]3”,因而“人类历史犹如一部自然史”、“美学犹如植物学”Is]”。文学受一定的时代、环境、民族等外部因素影响的认识在文学理论界并不新鲜,泰纳的独到之处在于避开了零散的、印象式的或就事论事 嫩稿日期:2005—12—26 作者简介:唐晓丹(1969一),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万方数据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在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中,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近代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恰逢中国社会大转折大变动的时刻。社会的剧烈变动,许多全新问题的提出,必然带来人们思想的空前活跃,各种不同社会思潮的形成和冲突,以致某种社会思潮逐渐取得主导的地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受到欧美、日本思想文化的冲击、影响,也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更是近代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产物。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状态,它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千古未有之奇变”。这种变化,并非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冲击的后果,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因素自然演化的必然。它带来的社会变化复杂而深刻,表现为多层面的运动过程,各种内外、新旧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又使各个层面的发展不是同一趋势,而是呈现出多层面的立体交错运动的态势。在这块社会土壤中滋生蔓长起来的社会思潮也就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征。第一,主题突出,政治性和现实性较强。就中国近代109年的历史来说,大多数人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一是如何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而实现富国强兵。这两个问题,从它的提出到人们设计种种不同的方案(当然也有反对的方案),彼此间展开激烈的争论,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是个完整的过程。要解决前一个问题,就必须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旗帜,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要实现后一个目标,则需要以民主、科学为思想武器,进行一系列近代改革与革命。因此,爱国主义和民主、科学便是贯穿近代各个时期各种进步思潮的两大主题。无论是革新与守旧的交锋,还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冲突,都与这两大主题息息相关。由于这一特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涌现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提倡“经世致用”,“以经术为治术”,面向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兴利去弊,强国御侮。他们的主张为当时中国思想界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即向西方学习的方向。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人物的洋务思潮,将魏源的“师夷”主张付诸实践,“借法以自强”、“船炮工商”、“制械练兵”以求富,使中国向近代化发展。1860年前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潮出现转折,早期维新派兴起,其标志是洪仁的《资政新篇》与冯桂芬的《校?庐抗议》,皆要求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诸方面,实行全面的变革。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疾呼救亡图存,保种保国;严复“大受刺激,自是专致力于翻译著述”,他所介绍的达尔文进化论,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需要。甲午战后,进化论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成为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认为,要救国只有革命,推翻清朝政府,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无论是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他们的政治主张虽然带有超越现实的主观幻想,但从其整个活动看,却充满了求实精神。面对现实、改造中国,始终是他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民族的长期屈辱使中国人不得不以追求国家的富强为最高目的。这一目的本身自然是高贵的,然而仅以富强为目的却使中国人走上了急功近利和专重物质成就的道路。最有代表性的是吴稚晖先生的一段有名的话:现今鼓吹成一个干燥无味的物质文明,人家用机关枪打来,我也用机关枪对打,把中国站住了,再整理国故,毫不嫌迟。从机关枪的意识出发,最多只能吸收西方的科技,而缺乏“为真理而真理”的精神和理念。由于强调政治制度变革,中国近代思想家宣传民主民权也主要是从救亡图存出发的。因而他们肯定民主价值的标尺不是人权,而是用来作为救国手段和治国方策。他们的宣传不是强调人格独立、人权平等、人性解放,而是强调国家独立解放和富强。近代中国人对科学的追求也主要还是出于功利的动机,而不是对科学知识本身有真正的兴趣,更没有注意到科学背后的文化凭藉。这是由中国特定的国情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也是中国社会现实和为变革这个社会现实所需要的。第二,名目繁杂,丰富性与激变性并存。社会思潮是一种动态的意识现象,具有“浪潮”的特征。犹如涓涓细流汇成的潮涌,沿地表峰谷奔泻一样,作为一种意识潮流,自然也会有起有伏。在已有的中国近代中国思想史或思潮史研究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研究倾向,即重视知识精英思想,忽视下层民众思想;重视“先进”思想,忽视“落后”思想;重视进步思潮,忽视中间思潮和反动思潮;重视考察思想或思潮本身的演变,忽视对思想或思潮产生的社会土壤的深层剖析。于是,近代中国思想史或思潮史大多成为精英人物的先进思想史,这就难以反映近代社会思潮的丰富内涵和真实面貌。从社会与思潮的互动关系,知识精英与下层民众、上层人物的相互影响,进步思潮与带有“中间”色彩的思潮、反动思潮之间的比较、竞争等层面来看,由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中国社会变化得非常迅疾,迫使中国社会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就匆匆向前迈过西方社会几百年内所经历的历史途程,因而,时代催促志士仁人尽早地登上历史舞台,急切地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尽快地呈现各种改造社会的方案。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这百余年间,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格拉底门下,很得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 2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3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 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 5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6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7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8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9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10 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 11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12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3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14 中式菜名的英译 15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 16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17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8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19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20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21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 22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23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24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以《玻璃动物园》为例 25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 26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27 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 28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29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30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31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 32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33 方位介词“over”的隐喻含义研究 34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35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36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 37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 Hollywood Movies 38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39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40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科学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哲学思潮,集中反映了当今科学时代的特点,深深影响了众多科学的发展,包括教育科学的发展。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存在过分强调科学主义的消极面,进而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立起来,贬低、甚至全盘否定科学主义思潮的倾向。因此,准确地把握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标签:科学主义思潮教育教育科研方法 1 科学主义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历史渊源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虽然不同人的表述侧重点不同,但观点大体都相信科学有一种优越的认识模式,可以用来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比如,《韦氏英语大词典》对科学主义的定义是:“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理论观点,断定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果地应用于知识追求。”科学主义的基本信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科学主义认為,自然科学指示是人类指示的典范,它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第二,自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物理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被用来追求知识;第三,在人类整个精神文化体系中,科学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其中,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和第三点都是对它的逻辑延伸,科学主义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后两点表现出来的。 2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 2.1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 促进了我国教育实验的普遍开展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 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影响时断时续、或强或弱,延绵近大半个世纪,而引发人们对实验的重视,这一作用最为可贵。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实验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教育实验,教育科学的发展将步履维艰。教育实验的广泛展开,使人们对教育实验的规范性、科学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进而加强了对教育实验基本理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教育实验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影响面很广的一种研究方式。但到了90年代初,教育实验仍然存在不少不够规范或科学水平不高的问题,因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是当前研究教育实验方法的关键。但如何看待科学化,却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实验的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而是不断接近科学规范、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另一些论者则持目的观,认为只要实验实施的结果达到了实验目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但无论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思潮 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思潮对于近现代中国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古代中国抑制科学发展思想层面的原因,以及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及其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潮;兴起和演化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二字的人。从此科学与民主并行于中国。虽然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却从来不是一个科技大国,一直到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对文明演进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兴起和演化的,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圣贤人格下造成的以善伤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圣贤人格作为中国人格的理想模式,不仅是中国人人格趋达的目标,而且是评价人的行为和衡量知识的尺度。中国人的偏善性首先表现在知识的取向上:由于圣贤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型人格,所以做圣贤人的主要条件就是要饱读道德文章,掌握一切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以政治伦理为本位。除了知识取向的偏善性之外,中国人的

偏善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评价上:在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用自然现象的突变来论证重大人世变化的例子。伦理本位主义容纳的内容只能是社会人际关系,它的无限扩大绝对不能容忍异于伦理的自然规律的独立存在,这样,自然规律也不可能成为人们研究的客观对象。因此,中国古代虽然开放过灿烂的文明之花,但是纯粹理性的欠缺,使得中国古代的工艺技术,生产经验,知识学问没有一个严密的合理化系统为基础,以致最终并没有结出现代文明之果。 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 根据科学思潮在中国发展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器物的科学观、方法论的科学观、启蒙的科学观三个部分。 首先是器物的科学观: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首批知识分子睁眼看到的世界,正是自己缺乏科学技术这一物质事实。为抵抗列强侵略,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历史,发端为鸦片战争。林则徐督粤时,曾购置新式船只,并打算设厂仿照。魏源明确提出在沿海设船厂,鼓励商民投资办厂,即造军用品也造民用工业产品,聘用法美技术人员设计操作和指导,中国派员跟随学习。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制造利器用以制敌的同时,又出现了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汪文泰、杨炳、萧令裕等分别编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海录》、《英吉利记》等。在他们看来,西方近世文明之长,主要在于“器”:魏源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