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word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

25、《河中石兽》同步训练

一、基础演练

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铁起(pa ) 湮(yd n )

C. 木拉(fti ) 墜(nie )

D. 膛(yi )断 欤(yd )

2、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 •湮于沙上

B. 是非木柿

C. 曳铁耙

D. 遂反溯流逆上矣

湮:埋没

是非:若麻烦的意思 曳:牵引,拖着 溯:逆流而上

3、下列句屮含冇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沿河求之,不变硕乎?

B. 尔辈不能究物理。

C.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盖石性坚重。

4、翻译下列句子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是菲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5. 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冋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僧人们认为石兽在哪儿?A.河壬(ga n ) 坦(pi ) 棹(zhao) 沙携(xie) 颠(zhe n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学家认为石兽在哪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河兵认为石兽在哪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_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锂,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屮,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i 老河兵闻之,乂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吏颠 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 解释下列句屮加横线的词。

(1) 一寺临河王 ( ) ⑵竞不可得 ( ) (引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⑷遂反溯流逆上矣 ( ) 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是非木柿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山门圮王河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口.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14题。

如是再啮 士卒多为用者 当求

之于上流 果得

王数里外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其,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其,蔽之其,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冇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 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②中济,船破,皆游()

③有顷,益怠()

④乂摇其首。遂溺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1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链接中考

(2012桂林市中考)

(1 )人心齐, ______________ O前事不忘______________ o

(2)名著阅读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屮军,提华雄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为关羽斟酒壮行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不超过七个字)

【参考答案】

I、D【点拨】“颠”通“癲”,疯。应读did n 2、B【点拨】“是非”在本句的意思是“这

不是” 3、A【点拨】该句中“颠”同“癲”,疯。4、B【点拨】该句的正确意思是“凡是

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5.(I)以为顺流下矣。(2)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转转不己,遂反溯流逆上矣(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1)水边,河岸(2)终于,到底(3)指洪水(4)于是

7. B

8.(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9.【解析】木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

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10.【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口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II.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愆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

论家的哲理。

12.答案:①都②渡,渡河③疲惫④于是,就

13.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尽力游泳但仍然游得不如平常。

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14.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

懂得取舍等。)

附【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

起水来。其中一个人虽然尽力游泳但仍然游得不如平常。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冋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

“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被淹死To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冇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是人。 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解析: 这种题目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__________ 曳铁钯__________ 湮__________ 啮__________ 溯流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 答案: zhào|yè|yān|niè|sù|yì 解析: 注意“棹”的韵母是ao,不是uo,“啮”不要读成“齿”,“溯"的声母是s,不是sh。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答案: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解析: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 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ﻩﻩﻩ__________ ②阅十余岁ﻩﻩﻩﻩ__________ ③曳铁钯ﻩﻩﻩﻩ__________ ④湮于沙上ﻩ__________ 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ﻩ__________ ⑥如是再啮ﻩﻩﻩ__________ 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ﻩﻩ__________ 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ﻩ__________ 答案:倒塌|多,余数|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刷|通“癫”,疯狂|依照 解析: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讲学家”古意是讲学、教书的人,“如”在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其次还要注意通假字,“颠”通“癫”,是疯狂的意思。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答案: 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认为|成为 解析: (1)表示的是被动,指的是石兽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所带走呢?(2)的意思是众人信服并认为是正确的言论。(3)在这里离表示为坎穴形成的原理。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答案:B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2020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25河中石兽 1.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笔记体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之】 ① 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 ①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 ① 如.是再啮(副词,像)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状语“于水中”后置) 果得于数里外(状语“于数里外”后置) ②省略句 以为顺流下矣(“以为”前面省略主语“大家”)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帐”后省略介词“于”) 3.主题解说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千万不能不加分析而主观臆断。 4.重点突破 (1)故事中的人物采用或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各是什么? 提示:①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小船,拖着铁耙去下游找。 ②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轻浮,石头埋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沉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③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轻浮,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成坑洞,渐渐地越冲越深,当坑洞大到石头的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坑洞中。像这样不断地冲,石头不断地滚,一直滚个不停,最后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2)哪一种方法是对的?为什么说这种方法是对的呢? 提示: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难点攻克 文章末尾为什么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科幻探险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24 河中石兽

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追溯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被流放乌鲁木齐期间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篇,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辗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积累篇 【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河干.( gān )圮.于河( pǐ)棹.( zhào ) 曳.( yè)铁钯.( pá)木杮.( fèi ) 臆.断( yì)湮.( yān )啮.( niè) 【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众/服为确论。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梳理篇 理解词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 (2)二石兽并沉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棹.数小舟[划(船)]

(4)曳.铁钯(拖) (5)湮. 于沙上(埋没) (6)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7)啮沙为坎穴..(坑洞) (8)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9)如.其言(依照) 一词多义 (1)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至石之. 半(结构助词,的) (2)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成为) 古今异义 (1)并? ????古义:一起。例:二石兽并. 沉焉。今义:并且。 (2)阅? ????古义:经过,经历。例:阅.十余岁。今义:阅读。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物理学。 (4)是? ????古义:代词,这。例:是.非木杮。今义:判断词。 (5)盖?????古义: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例:盖. 石性坚重。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6)但? ????古义:只。例: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了主语“僧”) 写作特色 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本文共三段,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寺僧根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断石兽已被冲走,划船往下流寻觅,结果一无所获。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讲学家嘲笑寺僧不懂事物的道理。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沙中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一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使本文深入到第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守河的经验,分析了石头、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6河中石兽专项训练(含答案)

6 河中石兽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 B.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C. 竟.不可得(毕竟) D.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 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 .. 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二石兽并沉焉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7·成都]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

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 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① 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 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 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 入两股间,今乃掉 ⑤ 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一日曝书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②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最新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 一、选择题 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 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做本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义. 2.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 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 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 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答案】B

【解析】A.正确; B.“众服为确论”译为:众人信服其说法是确切的结论;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倒装和省略现象. 二、其他 3.《河中石兽》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1,25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21,25课】 做七年级语文练习册习题一定要认真,马虎一点就容易出错。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X 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21课答案人教版:化石吟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5课:河中石兽 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散文诗两首 1、A 2、(1)偷偷地笑 (2)向神祈求保佑 3、(1)拟人 (2)比喻 (3)比喻、反问 4、表现一家人对莲的喜爱,同时也为下文中 把莲比作自己作了铺垫 5、强调雨势之大,更能反衬荷叶对莲的庇护之情重 6、作者看到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景象。

从这浓浓的爱意中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之情 7、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战胜人生路上的坎坷和磨难的人 8、第一节:“我”立志做船夫开拓新的世界。 第二节:“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第三节:“我”立志做船夫为村民服务,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 9、本诗表现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务,报答养育自己的母亲、 祖国的深恩的思想感情 10、不可以。“对岸”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理想的对岸,诗人立志从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 甘愿把追求理想对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时也实现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如果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过于直白,缺乏深意和内涵 11、“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长草白花与月光一同涌动的画面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5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5课 做七年级语文练习册习题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5课:河中石兽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一) 秋天的怀念 一、1、tānhuàn shì qiáocuì xuâ xiǔ shà 2、长——常忘——望坚——艰复——覆 3、恳切地请求;形容说话啰嗦,唠叨;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的茂盛。 4、史铁生《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5、A 6、仿写略 二、(一) 7(1) “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8、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无私的母爱。 9、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鼓励“ 我” 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10、“ 我” 说“ 要好好儿活” 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了生活的真谛。 (二) 11、①度②既 12、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烘托童年时“ 我” 游泳的勇敢。

13、① 四岁时,独自回家迷路。 ② 度假期间,在海里练游泳。 ③ 回家的路上,在合理学会了游泳。 14、因为这些事情,养成了“ 我” 从小乐于接受挑战的品质。 15、① 句表达效果好。这句突出了里克学会游泳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冲淡了冷、脏、痛的感觉;这个句子语气上比较舒缓。 16、“ 我” 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17 、示例一: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温室里长不出茁壮的松柏,父母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培养其独立的精神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 示例二: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太冒险了,四五岁的孩子还没有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有些不安全因素。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二) 《论语》十二章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20;儒家;丘;仲尼; 鲁;教育;思想;贤弟子七十二人 2、lún;yuè;xǐng;chuán;yùn;yú; wǎng;dān;dài;hào;gōng;dǔ 3、(1)生气,发怒 (2)当,做 (3)真诚,诚实 (4)疑惑 (5)独立做事情 (6)忠实,坚守 (7)能忍受 (8)这,指河水 (9)以......为乐趣 (10)对,对于 4、(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习题 第6单元 24 河中石兽(含答案)

24河中石兽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啮.沙(niè) 溯.流逆上(sù) 臆.断欤(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6)曳.铁钯(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究) (8)众服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9)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0)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新人教版

第24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内精读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4. 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6.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2. (1)这样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只但是

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习题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习题答案 虽有佳肴 一、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分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分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分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这几句话,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韵律感极强,很好体现了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二、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到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即使。食:吃、品尝。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自我勉励。

4.教学相(长) 长:促进。 四、示例: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为一名老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固步自封,而应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这样,教师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学问,并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河中石兽 一、1.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的错误。石兽掉进河里,庙僧以为水能漂物,石兽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讲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深陷河沙里。只有老河兵凭借着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关系,得出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实践出真知。 2.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庙僧的嘲讽和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二、1.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2.阅十余岁 阅:经过,过了 3.求石兽于水中 求:寻找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有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一、填空题 1.一词多义 ①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 ⋅ 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 坎穴() 2. 给画线字注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___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它是一部记述________、奇特见闻为主的以 ________形式写成的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 ________家。 5. 阅读理解《河中石兽》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________,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厂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4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__ ,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旳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第25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 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对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阅十余岁阅:经历 ②其反激之力之:助词,的 B.①竟不可得竟:竟然 ②山门圮于河于:介词,在 C.①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②是非木杮是:这 D.①转转不已已:停止 ②如其言其:代词,他(的) (2)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A.那么天下的事,但是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 根据某一个道理就凭空猜测呢? B.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 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C.那么天下的事,但是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 按照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D.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按 照某一个道理就凭空猜测呢? (3)文中提到两次“笑”,分别是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你怎么理 解其中意味?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可据理/臆断/欤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 【答案】(1)C (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 (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故答案为C。 (2)本题中的“圮”是“崩塌,倒塌”;“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求(寻找)、下流(下游)、固(本来)、颠(颠倒,错误)”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