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高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不如人意、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新颖的教学方式。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显然效率会更高,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应该重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地理教学。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自从我国的教育部门颁布了新课标这一政策以来,教育部门对各所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显然更高。要求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成绩,还要求学生树立符合标准的人生观、环境资源观和人口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出现了。今天,本文就来简单的探讨一下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来探讨分析一下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能够自行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可以自己研发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显然是指包含很多个方面,国外有一个名人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人类最少都具有语言方面、数学方面、空间方面、运动方面、音乐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识方面以及博物学方面等几个方面的智能。具体主要内容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像外界传达自身的真实感受以及情感波动等一些情绪,也就是运用语言来渲染气氛,这种语言智能主要表现在作家以及演讲人上。(2)数学方面:人类利用数学以及逻辑方面的能力来对一些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及运算,这种数学智能主要表现在数学家以及科学家上。(3)空间方面:人类自身对外界一些抽象的事物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建筑的一些线条、色彩具有与众不同的感知力,这种空间智能一般表现在建筑师以及画家身上。(4)运动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四肢来像外界传达想法,这种运动智能一般体现在各类体育竞技运动员以及舞蹈员身上。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当我们大概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之后,就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巧妙地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去。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是指含有多种不同的智能,表现在不同的人类身上,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朵花儿都有绽放的理由。教师

应该明白学生的差异性,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智能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运用其中的言语方面、数学方面、空间方面、音乐运动方面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来教育学生,从中发现不同学生适合于哪一个方面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用以下几个方式来举例目前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运用地理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显然是每个学生都

应该具备的能力,然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显然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高中地理老师可以运用中华文化中的一些古诗以及谚语来进行地理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智能。比如我们教师在教学高中地理中的“自然气候”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运用大量古诗句来进行教学,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梨花风起正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以及“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丝,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这样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语言智能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地理相关知识,还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智能。2.运用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所谓的空间智能是指人类对一些抽象的线条、空间结构的认知能力,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行阅读地理图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师讲解学生

归纳总结的步骤来进行教学,教师选择的地理图表应该是符合教学内容的图表,图表难度是由简单逐渐升级成困难,一步步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比如,我们教师在进行“气温分布”这一章节的讲解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每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表”进行读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来找到一些常见的等温线,比如20摄氏度、10摄氏度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来找出不同的等温线的经度纬度的数值以及分

析讨论周边的气温分布特点,最后再由教师来进行一个讲解。学生自己再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具体的学习都是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的,这样多学生培养自身的空间智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脑袋里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个图表,这是只学习理论知识的文字不能相比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标政策的实行,我们对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更高了,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地理理论知识好的学生,更应该培养出多元化人才。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明确多元

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且制定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并且加以实施,文中只举例了其中两个方面(运用地理语言、地理图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还有一些策略也是可以进行教学的。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尽管地理学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但不难看出各个说法都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思想,认为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而就目前而言,综合地理学界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观点,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个大的方面。 1.地图技能 在中学阶段,地图技能不局限于掌握地图“三要素”,还包括识图、绘图、用图等方面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门语言,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有显著的效用,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识图素养。识图不仅要认识各个类型的地图,还需要能够从地图中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地图信息来解决实际地问题。 2.空间视角 地理这门学科是研究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空间的一门学科,非常关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致力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并确定各个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的能力是学习地理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3.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以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的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如大气、水文、土壤、植被、人口、聚落、经济、交通等一系列地理要素,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在学习地理时不能割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对这些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综合思维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

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培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培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仅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发展性、终身性的特点,深化对地理核心素养内容的研究、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运用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思维、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行评价、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标签: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地理素养成了高中地理新课改下一个重要的地理教学目标。当前学术界对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基本上都将其理解为地理学习者在学习之后养成比较稳定的、系统的心理品格,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具有复合性特点,具体来说由地理科学素养、地理技术素养及地理人文素养三方面组成,从社会、物质及精神三个层面体现出来。地理科学素养共包括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及地理科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内容;地理人文素养则共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地理学科人文精神及地理技术素养等方面内容,其中涉及到了地理技术综合理解能力、地理技术应用能力、地理技术辩证能力等一系列内容。可见,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理核心观念的培养 地理核心观念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教师应当认识到核心观念对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在教学关键时刻提醒自己运用核心素养的观念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让核心素养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 例如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们首先对自然界的太阳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并以小组的方式对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尔后再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形成对比,从而锻炼学生自我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地理核心观念的养成是学生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观念的形成能够带动学生行为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 二、地理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地理,往往是对学习内容的死记硬背。近几年地理教育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凭借简单的死记硬背便可以对教材内容具有更好的理解。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我们发现已经呈现出提供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时候,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涵盖了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技能、地理学习方法等,对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实例具体分析高中地理实践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旨在更好的促进学生地理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结合教育部门发布的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任务发展为基本背景,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要求深入开展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综合发展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经验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具体包含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品质等,在实践应用中是一个动态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分析方法等处理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地理问题,并在问题的处理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观念、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一)通过有效的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而课堂教学导入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导入的时间虽少但是对整堂课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能够为学生的地理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地理环境中,地理性质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地理知识的本质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此,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地理课程开展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时区教学的时候,考虑学生对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不同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存在难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麦哲伦航行最后少掉了一天的航海日记和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中最后时间多出一天故事相反的结局为基本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 (三)通过创新地理作业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 基于当前枯燥的作业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枯燥的作业模式,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地理作业完成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这样的开放式的作业:“我家的房子有升值的空间么?在题目提出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假期时间搜集所在城市的交通路线图、城市布局图,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家的位置,和父母分析房子升值和贬值的原因。”这样题目设计的意图是基于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高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不如人意、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新颖的教学方式。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显然效率会更高,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应该重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地理教学。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自从我国的教育部门颁布了新课标这一政策以来,教育部门对各所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显然更高。要求学生学习高中地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地理成绩,还要求学生树立符合标准的人生观、环境资源观和人口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出现了。今天,本文就来简单的探讨一下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来探讨分析一下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能够自行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可以自己研发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显然是指包含很多个方面,国外有一个名人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人类最少都具有语言方面、数学方面、空间方面、运动方面、音乐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识方面以及博物学方面等几个方面的智能。具体主要内容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像外界传达自身的真实感受以及情感波动等一些情绪,也就是运用语言来渲染气氛,这种语言智能主要表现在作家以及演讲人上。(2)数学方面:人类利用数学以及逻辑方面的能力来对一些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及运算,这种数学智能主要表现在数学家以及科学家上。(3)空间方面:人类自身对外界一些抽象的事物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建筑的一些线条、色彩具有与众不同的感知力,这种空间智能一般表现在建筑师以及画家身上。(4)运动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四肢来像外界传达想法,这种运动智能一般体现在各类体育竞技运动员以及舞蹈员身上。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当我们大概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之后,就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巧妙地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去。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是指含有多种不同的智能,表现在不同的人类身上,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朵花儿都有绽放的理由。教师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学生 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日常的教学不仅要让 学生获得能解决问题的地理核心知识,学会应对高考或学业考试,而且要让学生 能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技能空间观念 一、引言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 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 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背景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 养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1.地图技能。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现 代地图学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电子地图。引导学 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 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从而,地理教育在读 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也对个人素 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在日常生活空间度量上和在国际了解上有所帮助。” 对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归纳的核心素养,地图技能可归属于“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指向“阅读理解”维度,即个体借助地理学习获得地图 知识,并能正确地阅读地图(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获取、 整理和分析,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 2.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 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 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空间观点”作为地理教育应培育的核心观点之一。 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 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 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 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层次、空间排列、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的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 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育学生的空间视角应是基础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3.综合思维。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地理学科内容和 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 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 中学地理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 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 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无论是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标背景在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1地理核心素养简介 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四大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等。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却并非一容易的事情。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核心素ɹB培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 我们以《西北地区自然和农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观念、

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为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方式设计堂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就是要引入知识的连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完成对新的引入,具体说就是通过填图的方式复习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另外通过一些景观照片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完成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西北地区的地图空白图,让学生完成位置范围界限、地形以及河流信息等的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控。 再次,就是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本环节,笔者建议通过承转的方式完成,具体说就是教师可以跑出如下问题,即西北地区之所以会有多季节性河流这样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干旱的气候,那么是不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都一样呢?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干旱的气候会对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呢? 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重点以及难点,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进而让学生边合作、边探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找到“基于这样的特殊气候,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种植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解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等方面,根据国家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要充分地挖掘地理教育的内容,而地理课程也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如今我们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都和地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如物种灭绝、滥伐森林、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灾害频繁、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这些更是体现了地理教育在今后的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也要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为“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核心素养”,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词语的改动,必备的地理素养即:1、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2、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而地理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具有地理科学特性必备的品格、关键能力。人地观念应是公民具备的重要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识是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的能力。 我们的时代在快速的发展,现在的地理学习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以成绩高低为标准的时代,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人地观念是这个理科生学习地理后听到最多的一个名词,学习了这么久的地理,虽然还是不太能够把握住其精髓,但是还是觉得我们人类应该协调好人类社会、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推进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这门学科是一门文理兼备的一门学科,这就决定了地理不能像数学、物理等这种理科学科和语文、历史那种文科学科那样,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以高中地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以高中地理为例① 开题报告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地理核心素养——这里的地理核心素养特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 2.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面对诸多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前进,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培养这种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3.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因此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培养这种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区域的特①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不同的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不同,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也不相同。培养这种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式,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培养这种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6.个性化作业设计——个性化作业设计是指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综合考虑学科特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学生间发展差异性以及作业规律等方面,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作业。通过这种设计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地理核心素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国外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组织逐步转变教育导向,从原来重视学科内容、教学过程,转为重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体系构建上已颇具规模。以地理为例,美国在地理课程设置上、在地理教材选取上、在把握地理学科发展方向上成绩斐然,大幅度提高其学生的人地关系等地理核心素养。显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潮流。根据国外的研究内容,将有关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整理如下,如表1所示: 表1国外有关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 ①本课题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编号16032096。课题主持人:秦宇峰、汤忠华,课题核心组成员:孙群、耿红芬、陈利明、朱征、张海霞、任果元、丁凯。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2372251.html,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陶元兵 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16期 摘要: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是通过课程来学习。因此在 实际的教学中,有些人关注个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因为它具有终身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我国的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个全球性的教育趋势。本文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阐述,并且对如何培养高中生地理素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非常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为同学打开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地理知识上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地理学科和把生活与地理合理的进行运用与联系。因此,这三个方面培养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与体现 高中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在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行全面了解,也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形成。知识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建立在知识教育能力的培养之上。 (1)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表现在理性思维上。高中生的理性精神,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地理学社会议题。(2)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表现在科学探究上。能够积极发现生活中地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针对地理学的现象进行提问、观察、实验设计与实施方案的结果进行讨论与研究,在开展不同工作的同时,都很愿意和团对合作。(3)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表现在社会责任上。地理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地理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地理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更应该关注社会地理学的议题,并且进行谈论与交流给出合理地解释,能够分辨出伪造的科学和迷信;像人们宣传健康的生活、保护环境等相关意识,在结合本地的资源进行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生活中与地理学有关的问题。 2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2.1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加剧,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谋求发展的共同关注点。而且,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推动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使得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进步和谐统一。国际上自20世纪末以来的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直热度未减,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也紧随国际步伐,从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到如今致力于探索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时期所需要的学生核心素养。我国的知识教育已经超出一定的范围,出现过度教育,让知识教育充斥着学生的全部生活,违背了教育的本身意义,学生需要的不是学校教育带来的各种硬塞的、生硬的知识,而是一副副桨,在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观念的时候能够自行处理。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DNA,必然引起新一轮课程改革、课堂转型等。基于此,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因为,地理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对人们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有极大的作用,引起了地理教育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注重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对地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改革、课堂表现形式等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地理教育变革、如何实现地理核心育人价值、对先进理念与经验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让地理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性探究。 二、目前研究取得的成果 1.对核心素养内涵及其体系建构的研究 1997年底,DeSeCo项目邀请全球各个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提交了建构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的研究报告,哲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都是基于各个学科进行概念界定,用指标体系进行二级、三级界定。 国际上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表述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关注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关注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体悟感受;同时,核心素养兼有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等,其生成与提炼是在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中完成的,促进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我国社评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然后谈到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中的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 而钟启泉却从核心素养的核心入手,着力研究“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社会上希望学生应具备的品质)”,启发核心素养的内涵。 以上三者都体现了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时间)、人格品质、社会发展(时间、空间)的重要性,只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了相同的实质内容,但是国际上是从大的国际角度着手,着重强调在国际背景下的全面人、终身发展、适应社会;我国社评则是侧重站在我们国家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钟启泉是努力从三个领域中探索核心素养的概念,它对于学生自己、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剖析“核心”在何处。 经合组织所构建的是并列交互型(要必备三大核心素养:也就是与自己、工具、社会),其实各方研究体系都有较大重叠,核心素养体系与内涵的确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系的建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 地理核心素养:空间观念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地理核心素养:空 间观念 理学习,首要的任务是辨析区域,了解区域特征。这就需要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地理区域的方式方法。其中,培养空间观念,恰恰是解决区域问题,辨析区域特征的关键。 空间观念,主要包括认识和应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思维能力,叙述和分析不同区域地理问题的组织推理判断能力,描述空间事物的能力,理清空间关系、空间结构和空间事物的形成过程以及了解应用相关地理观念分析判断生活中不同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空间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空间的确定,地理空间的尺度,地理空间思维及其应用。 其中地理空间的确定,简单地说就是进行地理空间定位。常见的空间定位的方法有:(1)利用经纬网定位;(2)依据海陆位置定位;(3)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定位;(4)通过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5)面积、轮廓和形状特征定位;(6)典型区域特征定位;(7)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特殊事物);(8)利用特殊景观定位;(9)利用题目中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10)掌握地理的整体性规律,建立空间联系;(11)综合定位法。等等。

地理空间的尺度,反映的是地理观察的范围大小。据《庄子》“秋水”一节记载,“秋天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因此,河伯非常得意,认为天下之大之壮美都聚集在自己这里。当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因此,河伯才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孔,只能望洋兴叹……”。与“秋水”意义相似的故事,还有个“井底之蛙”。“井蛙”、“河伯”代表了不同的观察主体,“井口”、“河流”、“大海”代表了不同尺度的空间地理事物。很显然,若要全面认识地理事物,需要根据地理空间尺度加以区分认识。 地理上的空间尺度,可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三个不同的层次。“全球”性的地理范围,往往称为大尺度;区域性的地理范围,往往称为中尺度;“当地”的地理范围,往往称为小尺度。比如,分析风对气候的影响时,气压带和风带中“信风、西风、极地东风”等,就属于全球性的,可以属于大尺度地理范围;东亚、南亚、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的季风,就可以称为中尺度;而一座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等形成的风,就可以称之为小尺度。 当然,大中小尺度的划分,并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确定尺度的做法。比如以我国为例,把全国当做大尺度,把省区当做中尺度,那么本地就是小尺度了。分析问题,也可以遵循由大到小的分析思路,逐步加以有效分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当今,由于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这一方面也产 生了新的要求,自从我国教育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老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更要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为此,需结合相关的高中地理教学,来对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简 单地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 个地理核心要素。第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 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自然观是对自然环境演变规律性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资源观是对自然资源能够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环境观是指人类 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地利用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人口观是指人口发展与 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观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科学、 协调和可持续地。第二,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学生用全面、辩证、综合的视角 去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发生过程和发展规律,探究协调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的地 理思想和方法,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综合思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动态性三大特征。全面性体现了地理要素之间的整体性特征,系统性强调地 理环境要素之间具有有序性、周期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动态性强调地理事物发展 或演变规律具有时空变化的特点。第三,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 知方法,是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区域认知强调学生从时空视角对地球表面地理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第四, 地理实践力。实践力是在地理教学过程和地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关地理知 识和地理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在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制图 等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2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1要学会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同的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智力高低是不一 样的,再加上受周围环境、教育方法等原因的干扰,对地理相关知识点把握和解 决问题的技巧上有部分差别。所以,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还有素质教 育创新引导下,更要注意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严格遵守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原则,这就要求老师把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的真实情况统一起来去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 以确保问题的提出符合困难程度的原则性和公平性。比如,老师在讲“欧洲地理” 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直截了当地对在场的全部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伦敦又被我们叫做‘雾都’”、“为什么莱茵河又被叫做‘黄金水道’”等问题的时候,地理课程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能够准确地逮住问题的相关内容,并给 出对应的答案。可是,对那些地理基础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就会感到特别 的迷茫,对提出的问题根本做不到研究和探讨。 2.2紧贴核心素养内涵,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 2.2.1重视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校提供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与学生

浅谈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浅谈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也对地理教育的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写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显然,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到底有哪些呢? 要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去,落实这一课程教育改革思想需要具体的培养策略,就要在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明白主力军是教师,因此地理核心素養培养的要特别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想更有效的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三个大的阶段来进行。 1.课前教学设计培养意识的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地理教师树立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进程的主力军,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师,这个课前的设计对于整个地理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的了整个课堂的培养方向和重点,因此在课前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

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时”,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渗透培养学生空间视角这一核心素养的意识,通过设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运动规律这样的活动以达到这一培养目的。 2.课中培养方式和学科教学内容和逻辑的结合 核心素养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等多个方面,教材中的各个地理知识点都有其侧重的方向,一个地理知识点往往不能兼顾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知识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在学习各类地图时,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的地图技能,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三要素区分各类不同的地图类型、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通过对图的分析正确的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等。另外地理的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载体,在运用学科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时候也需要符合学科的逻辑性,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相应的学科逻辑相结合,有效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课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学的大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就要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侧重点,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或是对三维目标的评价,在设计时不能仅仅

浅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新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的各个学科之间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教育教学学科素养的推进和构建,自新课改以后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且与此同时,推進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和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能有效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核心内容。本文着眼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和教学策略问题展开探讨,笔者根据个人的实践教学经验谈及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借阅者能够积极提出改进意见。 标签:地理;核心素养;内涵;策略 新课程改革在近几年不断以神速推进,而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我国教育界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及“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这样的一个教学要求,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全日制普通高等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初中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及标准的规定: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念和人地协调观念。这样一来,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展开的一个重点和核心内容,但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关于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性的界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和增进初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工作,全面展开初中地理教学学科素养教学渗透的工作。 一、课前教学设计培养意识的渗透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求教师要明确和树立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观念及教育教学理念,而地理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也是推进地理教学工作的主力,同时又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设计师,该设计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并同时决定着课堂的培养方向以及培养重点,这就使得课前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及意识成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及核心内容,另外在课程设计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况,尤其在难易程度上进行适度的把握,以避免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现象出现,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中培养方式和学科教学内容和逻辑的结合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视角、地图技能以及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几个不同方面的观念,其中初中地理教材中各个知识点都具备其独特的侧重方向,必须要提到的是,一个知识点往往不能同时兼顾多个核心素养方面,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来进行,进一步选择符合学生本身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地图设计时必须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读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其包涵的内容丰富, 既涉及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涵盖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 巧与能力。在校期间是学生知识、才能、观念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围绕 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 养,应由浅入深分两步走: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前者培养的目标是 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 养[1]。而后者更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 养,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一、地理核心素?B 体系的构建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三个方面:学生个 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并掌握现代技术;个体与社会环 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确立四 个一级指标及各自的二级指标。 1.区域认知 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 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不同类 型的区域进行认识。个体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把握地理要素的相 互作用机理,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促进区域的 发展。因此,认识和理解区域、评价和规划区域、促进区域的交流和发展是学 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个体存在价值的基本认知需要。 对于区域认知 的要求,个体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 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 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 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 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 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 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学不 仅研究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发展。 综合 思维的二级指标可以概括为:①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知道地理问题的产 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 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 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 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该区域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并做出简要的地方性解 释。 3.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 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