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练习(含解析)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

1.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1952年秋,上海某民族资本家在本厂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该厂工人议论纷纷,主要有下列4种意见。其中唯一正确的意见是

A.这个主张对国家有利,工人阶级应积极响应

B.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资本家休想随意使唤我们

C.什么“劳动竞赛”。我们挣多少钱做多少工

D.这是资本家的剥削花招,应当进行批判斗争

3.建国初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其中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政策是

A.保存富农经济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没收官僚资本

D.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鼓励其经济发展

B.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D.为平抑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5.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6.1950年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说:“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句话中所说用“经济力量”压住的事件是指

A.银元之战

B.没收官僚资本

C.土地改革运动

D.米棉之战

7.毛泽东认为,平定物价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这主要是由于这场斗争

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②沉重地打击了投机倒把的活动

③有利干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开始站稳脚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④

8.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

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

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9.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①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②统一全国财经和平衡财政收支

③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生产④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①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物价②打击对象是金融、商业资产阶级

③实质是争夺市场领导权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站稳了脚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选项中,对我国1951年的经济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合理调整工商业,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B.以单纯计划经济的手段调节国民经济

C.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

D.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二、非选择题(共1题,题分合计30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1.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

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一、选择题(共11题,合计22分,单选)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 C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1题,合计30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1.答案:

兴衰过程: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历史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漫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的本质。右边的漫画反映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 ) A.封建民主国家 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 C.独裁内战 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 解析:人民的“主人”用武力维护其利益,这就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了蒋介石搞独裁内战的本质意图。 答案:C 2.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抗战胜利后,经过将近百年之久被奴役和战乱折磨的广大民众,强烈要求国共能携手实现和平、民主。 答案:B 3.“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民国三十五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D.战略反攻的需要 解析:由“民国三十五年”可知是1946年,由“鄂中”知是中原地区,综合两点信息可知是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答案:B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解析:蒋介石的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那么他露出来的“胸膛”就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插上一刀”就是指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而战略反攻的序幕是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的。 答案:A 5.2011年1月15日是天津解放62周年纪念日。解放天津的军事行动处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反攻阶段 C.战略决战阶段D.战略相持阶段 解析:天津解放属于平津战役,当时是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C 6.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 解析: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来判断。在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而且三大战役后,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为解放全中国奠定

高中历史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1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2017-2018学年山东青岛模拟)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1)解放战争的过程 (2)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

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沿黄河各县预备船只,准备载送我军渡河作战。”沿河的千余名船工、水手宣誓:“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部队,迅速摆渡到对岸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预备战略反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实施战略转移 D.挥师南下,抗日反攻

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北平、天津可知这是平津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标志着战略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

第17课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7·北京西城一模·2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2.(2016·江西南昌二模·34)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1946年爆发的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4.(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14)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下列军队的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5.(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30)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6.(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10)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 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7.(2017·湖北天门、仙桃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反对中国发生内战 B.共产党制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蒋介石不顾人民反对发动内战 D.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练习(含解析)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 1.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1952年秋,上海某民族资本家在本厂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该厂工人议论纷纷,主要有下列4种意见。其中唯一正确的意见是 A.这个主张对国家有利,工人阶级应积极响应 B.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资本家休想随意使唤我们 C.什么“劳动竞赛”。我们挣多少钱做多少工 D.这是资本家的剥削花招,应当进行批判斗争 3.建国初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其中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政策是 A.保存富农经济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没收官僚资本 D.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鼓励其经济发展 B.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D.为平抑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5.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6.1950年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说:“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句话中所说用“经济力量”压住的事件是指 A.银元之战 B.没收官僚资本 C.土地改革运动 D.米棉之战 7.毛泽东认为,平定物价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这主要是由于这场斗争 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②沉重地打击了投机倒把的活动 ③有利干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开始站稳脚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④

第17课 解放战争最全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导入: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付出巨大民族牺牲,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但对中国民主革命来说,无论反帝的任务,还是反封建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它最后一个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最后一个时期。 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5.8------和谈时期--------46.6------战略防御----------47.6-----反攻----------48.9-----决战-----49.1----------49.4渡江战役-------49.10.1--- 46.6-------------49.4为战争时期 问:抗战胜利后,人民的迫切要求是什么?和平民主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化为国内阶级矛盾,准确的表述应为: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间的矛盾。 要结合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来理解这句话。抗战胜利即为二战结束,世界形势基本是一方面在东欧和亚洲一些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即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在壮大。另一方面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旧的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这些是对中国革命有利的方面。不利的世界形势则是美国的全球扩张和扶蒋反共政策。 战后的美国,仗强大的实力,到处扩张,想称霸世界。而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控制中国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愿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就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 具体做法是:帮国民党装备军队、运兵[飞机、军舰]、训练军事人员、提供贷款和物资。 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的对内政策则是独裁内战,那么他为什么要打“和平建国”的纲领呢? 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没有完成,二是迫于人民的和平呼声和国内舆论压力。 这时候,国民党数百万军队还在大西南、大西北,发动内战的军事部署没有完成,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反对内战是极不得人心的。 正因为以上原因,蒋打出“和平建国”的纲领,1945、8先后三次邀请毛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中共也是出于人民和平呼声,1945-8-28,毛、周恩来、王若飞等坐飞机到了重庆,双方进行重庆谈判。谈判中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在军队和人民政权上,蒋要求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中共当然不能答应,坚持原则,最后在这两个问题上没达成协议。经过43天谈判,最后双方签定了国共两党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对双十协定的内容,可结合当时人民和平民主的呼声,抓几个关键词去掌握:和平建国、内战、政协会议、民权。如果说双十协定规定了和平民主的基调的话,那么根据双十协定规定召开的政协会议就是要解决实现民主和平的具体措施,1946、1召开的,通过的协议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蒋的统治,为他不能接受答应,最后公开撕毁。到1946夏,蒋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就绪,于是,卸下和平的假面具,发动了内战 内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听下面一句话,指出错误之处。说:1946夏,国民党军队同时对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根据地大举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目标] 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③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步练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川教)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 1.第三次国内革命时期,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是1949年的() A.抵制日货运动 B.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C.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D.“四二一”学生运动 2.我们家乡的一方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省()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如下战役中,属于战略决战阶段的是() A.百团大战 B.挺进中原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据此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A.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B.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人民的积极支持 D.解放军武器先进

5.“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对哪次战役的新闻评论()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渡江战役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垮台。其标志是() A.北平的解放 B.天津的解放 C.上海的解放 D.南京的解放 7.中国诗词大赛上有一道毛泽东主席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诗词,其上半句是“钟山风雨起苍黄”,下半句参赛者应该答() A.红军赤水出奇兵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三军过后尽开颜 D.弥天大勇诚堪格 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解放军战将要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阕:“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10.以下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是() A.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C.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D.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阅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7课解放战争 含答

材料题:第17课解放战争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作为和平谈判代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46年那一次,陈嘉庚先生对我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但是我们还是满怀诚意地和他谈了,因为人民需要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假和平骗局。现在我们又和他谈了,但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今天可以说,无论打也好,和也好,我们有信心有力量使它一定能实现…… 材料二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壮大了,由原先的120万人发展到400万人以上,并且蒋介石做了很好的运输大队长,我们的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是俘虏过来的,后来成为解放军战士。 材料三这次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江,这是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历史经验证明,革命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 ——以上材料均引自北平和谈期间周恩来的演讲请回答: (1)陈嘉庚为什么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2)周恩来为什么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 (3)和平协定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是“接受改编和渡江”? (4)北平和谈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 2.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四艘军舰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英国四艘军舰相继逃走。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简要描述和评论渡江战役。 (2)材料二是渡江战役过程中的三个真实情景,据此你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英国军舰挑衅的必然性。

【新教材】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所作的努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2.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渡江战役;右图是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3)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图片情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活动比赛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

高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例题

高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例题 1.(2018·江苏宿迁期末)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见下表),中共中央决定() A.签署双十协定B.进行战略反攻 C.进行战略决战D.发起渡江战役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经过两年的作战后,军队实力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双方差距缩小,因此中共在1948年下半年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大决战,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1945年,B项发生在1947年,D项发生在1949年,均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 2.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这一时期解放战争处于()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D.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可知此时为战略防御阶段,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战略方针”可知不是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未涉及。 3.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可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指的是淮海战役,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不符,故C项错误;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是渡江战役和攻占南京,与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不符,故D项错误。 4.不同的政策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下列现象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有关的是() A.最近湘潭马家河,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延时四日,杀猪百三十余个的事 B.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五个儿子中的四个送上前线 C.后起的北半县分配得很快,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只有二十天时间 D.李顺达领导的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起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 【答案】 B 【解析】“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故A项错误;吉林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后解放,实行土地改革给农民分配了土地,赢得农民对解放军的支持,与材料问题相符,故B 项正确;从“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故C项错误;从互助组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故D项错误。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解放军

七年级国防教育学科第二单元 课题: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解放军 主备人:侯建民使用人:侯建民时间:2013-9-1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过程与作战方针;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与意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过程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巩固深化:简述山东省革命斗争史 二、互助合作,学习新知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是1945年结束的。在这年的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停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抗战胜利后,久经列强侵略和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满以为从此便可以获得自由和民主,过上太太平平的生活了,但中国人民的这一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同学们知不知道都有谁击碎了中国人民的这一希望呢?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和美国为了各自的目的,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自主感悟:播放有关“战略大决战”的视频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解放战争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同学回答 师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战爆发后,经历了战略防御阶段(粉碎敌人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向西威胁到重镇——武汉,向东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当时的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第三个阶段:战略决战阶段。 (三)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回答:1、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2、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分碎敌人的全面进攻?采用了什么方针?3、粉碎重点进攻的著名战役和作战方针4、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标志事件。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解放战争是高一历史的内容,也是高考历史的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点?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世界形势:(... 解放战争是高一历史的内容,也是高考历史的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点?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世界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国内形势:(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二:国共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第一,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第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都服从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第四,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第五,虽有和平谈判一事,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进行和谈,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第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帮助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所以,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集团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三: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二战后“美国计划将(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种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宪政政估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美国想帮助中国成立一个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 B.美国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C. 美国对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美国想以此维护其在华利益 2.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的政协会议上,国共两党斗争激烈,国民党指出:你先交出军队,我再给你民主。共产党提出:什么进修中国有了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解放区的军队就立即交给它。这反映出当时两党斗争的焦点是 A.战争与和平问题 B.军队和政权问题 C.建立民主制度的方式问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 3.解放战 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防挖蒋根”的口号,“后防挖蒋根”是指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C.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给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各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2004上海卷)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及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为推翻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 中国当时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又经历长期战争,破坏严重,满面疮痍。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医治战争创伤,建设国家,改善生活条件。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方针,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经过全面和充分的准备,发动了全面内战。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自卫战争,进而发展为全国解放战争。这场解放战争,连同准备阶段,共分五个阶段: 第一,战争准备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立即指挥几百万军队从大西南出来,一方面向华中、华北进军,抢占交通干线和战略要地,向解放区进攻,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全国恢复其反动统治;另一方面,玩弄假和平伎俩,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停战协议,而实际上却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到1946年6月,蒋介石的总兵力达430万人,是人民解放军兵力的3.4倍。中国共产党识破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一方面制止蒋介厂军队的进攻,先后进行了上党、邯郸、绥远、四平等战役,给蒋介石军队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也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整编野战军,调整战略部署,并向东北进军。 第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蒋介石在完成战争准备后,从1946年6月底进攻以河北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开始,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军队向华中、山东、晋冀豫、晋绥、晋察冀、东北等解放军大举进攻,企图在3至6个月的时间内,先消灭山海关以内的解放军,然后消灭东北的解放军。在此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防御,在各解放区开展运动战,先后进行了中原突围、胶济路、闻喜、晋北、苏中、大同、定陶、临浮、巨野、张家口、新开岭、鄄城、晋西南、宿北、滑县、三下江南、汾孝、四保临江、莱芜等31个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军队的全面进攻,初步稳定了战局。 蒋介石军队的全面进攻受挫后,从1947年3月开始,以山东、陕北为主实行重点进攻,企图消灭人民解放军部分主力或将解放军赶到黄河以北,然后抽兵进攻华北、东北。为粉碎蒋军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一方面在山东、陕北进行机动作战,牵制敌人主力,一方面在晋冀鲁豫、冀东、东北等战场转入战略性反攻,先后在延安、豫北、青化砭、羊马河、晋西南、正太、泰蒙、蟠龙、孟良崮、东北、青沧、保化等地打了13个战役,歼敌112万人,基本上粉碎了蒋军的重点进攻,并在战略上转为主动。 第三,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蒋军的战略进攻被粉碎后,从1947年7月开始,转为全面防御。而人民解放军则开始转为战略进攻。这种战略进攻,首先由刘伯承、以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领导的兵团和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向中原挺进开始,接着,其他野战军也先后展开进攻。解放军进行了进军大别山、进军豫西、进军豫皖苏和沙家店、大清河、胶东、东北秋季攻势、黄龙、延清、张家口、清风店、石家庄、东北冬季攻势、运城、邓县、宜川、临汾、洛阳、察南绥东、潍县、西府陇东、宛西、兖州、开封、晋中、睢杞等46次战役,歼敌152万人,解放土地15.5万平方公里、人口3700万、粉碎了敌人的全面防御和从1948年初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