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

1793-1812》和《海军战略》,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在海洋权益日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的今天,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族复兴与发展的角度,研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对于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海权论思想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的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也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直到今天,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围绕争夺海上优势的海军军备竞赛也从未停止过。

海权论产生于美国,受益最大的也是美国。美国政府接受了马汉关于突破传统近岸防御思想,建立了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强大海军。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随后控制了加勒比海、波多黎各和关塔那摩,并占领了菲律宾。借助于菲律宾,美国相继吞并了夏威夷、威克岛、关岛等一连串“踏脚石”,走上了向亚洲扩张之路。1908 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其实力从19 世纪80 年代的世界第12 位跃居世界第2 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威尔逊总统也是依据马汉的思想,促使国会通过著名的“海军法案”,建成世界上第一流海军舰队,从而取代了英国海洋霸主的地位。

英国决策者依据马汉的思想,出台了“双强标准”――英国海军舰船总吨位不少于两个仅次于它的大国海军的吨位之和这一新的海军建设方针,以确保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这为英国在随后不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9 世纪末,威廉二世在看到马汉的著作后,出台了极具德国特色的“冒险理论”和“存在舰队”战略,形成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德国从此走上扩建海军的道路,并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建成了一支仅次于英国的海军舰队,成为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强大对手。

在海权论的直接影响下,日本举国上下形成了大力发展海军力量的统一意志,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远东的一流舰队,并相继打赢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这两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一举成为西太平洋上令西方列强刮目相看的海洋强国。

马汉的书传到俄国后,在俄国统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并将其奉为“海军的圣经”,直接促使沙俄海军的崛起。

遗憾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在中国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影响甚微。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始终不是一个海洋大国。受古代禁海令、重陆轻海等观念的影响,一直没能组建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更没有产生过经略海

洋的战略思想。近代洋务运动清朝建立了一支较强的海上作战力量——北洋海军拥,但由于清朝腐败的政治体制、消极的海防思想等,决定了中国错失了和日本一样实现崛起的重要机遇。

现代海洋意识,已远远超出马汉所处时代的意义。海洋的经济、军事等战略利益日益重要。历史表明:地理因素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是最基本、最持久的因素。中国属于陆海复合型国家,有960 万平方公里陆地疆域,300 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但其中有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存在划界争议,矛盾时有激化。从目前来说,在领土主权方面,中国面临着祖国统一,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在维护海外政治经济权利方面,海上作战力量的建设目标将服务于中国政治经济的海外利益,要能够确保我军、民、商的合法海上权益不受侵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完全融入世界经贸体系,成为了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经济对海外贸易依赖程度也非常高,海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大动力源头,迫切需要建立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以捍卫我国的商业船只、贸易船队、产品进出口和能源输入的安全,以保证中国经济命脉不被人掐断,以维护中国巨大的海外商业利益。一支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整体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中蕴涵的丰富的资源也正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中,海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必须牢固的树立海洋权益意识,必须把向海洋拓展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加快海上战略力量建设步伐,特别是在东海海域,要常备一支强大的近海防御和远洋作战力量,以确保我主权完整、海洋权益和海上运输线安全,维护极其宝贵的相对稳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在地缘政治和国际格局不断演变的今天,我们依然要有强烈危机感,中国海权意识一天没有确立起来,中国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在世界格局中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一极。建设一支符合我国国情、与我国经济实力匹配的海上作战力量,加速航母编队建设步伐,对于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08:59字号:小大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由于海上贸易具有"有限性",必然导致竞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海权来控制海洋。为了构筑新的理论,马汉创造了极具魅力的词"海权"(sea power)何为"海权",是指"有益于使一个民族领先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前者是指一国拥有的海军舰队,包括附属于海军的陆上及海外基地、港口等设施,后者主要是指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且与海洋有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或者称为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具体是指用于海外贸易的商船队的运输能力、国家造船与修船能力、港口吞吐能力和为海外贸易服务的殖民地。马汉认为,上述两者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海上军事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以海上经济力量为基础,反之,海上军事力量也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可以直接夺取海外殖民地和抢占海外市场,两者构成有机整体,对国家繁荣昌盛有直接影响。 其次,马汉深刻揭示了影响国家"海权"产生的六大基本要素。马汉认为,地理位置是影响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海权的首要条件: "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

结合与应对中国与马汉海权论的关系分析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70 结合与应对 ——中国与马汉海权论的关系分析 陈王龙诗 (四川大学 南亚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指出,大国之崛起的决定因素在于能否拥有强大的海权,即是否能够利用和控制海洋,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以获取海权。马汉的这一海权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但从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并没有将马汉海权论作为自己的战略取向,因为马汉海权论与中国的自己的海权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二者一个强调权力、一个强调权益。从国际法原则的角度看,中国的海权理论无疑更具有正当性,但在坚持自己的海权理论的同时,中国还需要对马汉海权论做切己的考察,并将二者相“结合”,以指导于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马汉海权论;中国;权力;权益 作者简介:陈王龙诗(1988— ),男,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亚国家对外关系。 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270-2 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到1905年出版《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再到1911年出版《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体系。该理论对处于列强争雄年代的各资本主义大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其所涉及的核心地理事物(海洋)概念来看,它为各大国带来了新的发展视角;从其内容所强调的力量增长与控制权来看,它又为各大国提供了扩张依据。时间划过百年,国际格局几经转变,在海洋事务方面,作为世界一员的中国不应也不会总是一个观察者和评价者。我们不妨从马汉海权论里获取些“灵感”。 一、马汉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马汉所言之海权是指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能力,它“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这些事情包括海军及相关军事设施、海外贸易船队及相关民用设施的建设和运作。马汉认为,近代欧洲海上强国之间的争斗历史证明,一国能否立足于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效利用和控制了海洋。15、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18世纪的俄国,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和美国都是以强大的海权崛起为世界大国。因此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发展海权受以下六大条件的影响,即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和政府的性质。此六者与其说是影响海权发展的条件,不如说是发展海权所需的六方面配合因素。地理位置是指国家拥有一种可以使己方或大或小规模的海上力量便捷出入大领域海洋的位置态势;自然结构是指气候、地质和地形,重点是临海地区和附近海域的地质和地形;领土范围是指国土面积的大小和海岸线的长度,这决定着资源的汇集范围、港口的配置以及港口在海岸线中的比例问题,从而成为港口安全的影响因素;人口数量是指国家所拥有的人口总量,尤其是从事海洋事务的人口数量以及其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民族特点是指国民有从海洋获取利益的思维和行动天性;政府的性质是指政府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都能够将利用和控制海洋作为战略重点,并对海洋事业发展给予连续而实际的政策和行为支撑。[1]38 二、对中国海权发展要素的考察 出于加深理解以及使海权发展要素对于中国而言更加切己之目的,这里将对中国的海权发展要素做一简要的考察。地理位置方面,中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临海型国家,背靠亚欧大陆,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之太平洋海域,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隔海相望。中国基本上是东、东南部面向连续的海域,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集中海上力量,加之陆上又有广阔的纵深地带,因此中国在本国的海陆区域内可以专注于追求优势态势。这是使海上力量便捷出入大领域海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几个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一个近似弧形的状态,并且他们本身与中国的距离亦并不遥远。一般来看,相对于陆上和空中力量的运行来看,海上力量运行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其作战单元移动速度缓慢,因此中国在东、东南洋面上面临的是一种比较容易受到干扰和封锁的不利情况。 自然结构和领土范围方面,中国拥有陆上领土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6000多个、领海37万平方公里。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等”之规定,中国还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面积。中国漫长的海岸中有5000多公里是石质海岸,拥有上百处优良港湾资源,并且在山东胶州湾、浙江北岭山、广东大亚湾还有可建设10万至15万吨级泊位的深水港址。目前中国的海岸线上已发展起众多海港,加之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使东部沿海地带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 地区,集中了全国近半数的人口和大中城市以及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 人口数量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充足。就从事与海洋相关事务的行业人口数量而言,据国家海洋局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民族特点方面,中国人缺乏利用海洋获取利益的思维和行动天性。即使在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在城市港口从业或传统上以捕鱼业为生活支柱的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4e3931289.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185.html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 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那么,中国如何在未来建立强大海权呢?首先,完善海洋法律机制,保障人民可以从海洋获取利益;其次,加强海军战术演练,开展海军战略战术理论研究;最后,积极发展海军院校,选派海员留学。中国在未来如果不能保障自己的海权和航路的通畅,将始终会有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横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马汉海权论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 (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二、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一)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皆告失败後,于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一八0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俄国、丹麦、瑞典及普鲁士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英国必须仰赖波罗的海各国输入橡木、绳索和帆布,所以无法容忍上述诸国参加武装中立,乃派遣波罗的海舰队,以武力来打破拿破仑的武装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战中击败丹麦海军舰队取得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後并进入芬兰湾,打破武装中立的政策。 (二)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海权论

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中国海权 海权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在这种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口众多而陆地资源有限,目前有4亿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也来自于沿海地区。到了21世纪中期,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的趋海移动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使全国人口的50%集中到沿海地区,这必然给沿海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向海洋索求空间和资源。在此,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中国海权问题。地球实质是个水球,在陆地开拓完成、太空开发任重道远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主要领域,它所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中国本应是个海洋大国,其发展前景能否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海洋空间的开拓和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权的概念如前所述,它是一个国家,为了国家利益,最有效的利用海洋的能力和程度,它包括与海洋事务有关的一切东西。然而,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 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的阶段。所以,中

海权论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海权论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虽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却终因统治者的漠视海洋而遭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再看今天,中国的海权依然遭受严峻的挑战。1、现如今我们实际上还被困美国布下的所谓第一道岛链之中,不能自由进出,面临着诸如马六甲困局之类的大麻烦。2、现阶段没有属于自己的航母编队,没有远洋海战能力,是一支实际意义的黄水海军。3、中国是一个在所有大国中唯一一个国家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宝岛台湾还处于分裂状态之下……4、我国和周边七个国家有海洋与岛礁纠纷,海洋权益和资源至今还受到别的国家的肆意盗采和侵占……钓鱼岛争端,南海纠纷······如此形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又应面向何方?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18000余公里海岸线和474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的世界海洋大国。但是因为我国海军力量的薄弱,因为我们以前海洋权益意识的严重不足,致使原属于我们的海洋权益和领海、岛礁受到周边国家的肆意蚕食和鲸吞,现在我国领海面积中就有高大一百余万海洋面积受到别的国家的侵占和面临纠纷,这其中既有西方势力在背后煽风点火的作用,更有我们海洋意识严重不足,人民海军力量不是十分强大的原因存在。 在新的世纪中,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陆地资源趋于枯竭的严重挑战,从辽阔海域中要资源,要发展空间,是摆在每个国家和民族面前的一道天大难题。如何保护我国在海洋权益及能源需求需要,如何真正保护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的外贸大国的海洋安全,如何使日益增加的外贸舰队安全和海道畅通,是摆在海军面前一张不可放弃的重要职责。 海洋的作用在以前重要,在以后和将来会更加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先天不足的认识和落后。 在这个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听取有世界海权论鼻祖之称的马汉的宏论,更要吸取历史上所有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学习马汉的海洋论和从海洋上称霸全球的国家的历史,对我们是深有益处的。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古罗马西塞罗)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殖民扩张时期,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奠定了其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强大的海上力量是海上贸易交流的保障,对一个要走向世界的国家,海权的崛起是必须的条件 海权论的鼻祖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马汉曾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成了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根据。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19世纪最后10年,美国的海军实力由世界第12位跃升为第3位,仅次于英、法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把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内湖”。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仍有700多个军事基地,4个作战舰队,1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各型舰艇468艘。

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问题_二_从马汉的海权论到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ocean world 海权论衡 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问题(二)

——从马汉的海权论 到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海权与美国的利益 在运用海权理论分析和谋划美国的国家利益时,马汉极力呼吁美国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并十分看重巴拿马地峡、夏威夷、菲律宾等地的战略意义。他认为控制海洋主要取决于海军方面的优势,但也部分取决于对关键要点的掌握,巴拿马地峡、夏威夷群岛就是这样的战略要点。 马汉指出,巴拿马地峡,位于中美洲地峡的最南段,联结北美洲与南美洲,分隔太平洋和大西洋,具有突出的战略价值。早在1881年法国人开始开凿巴拿马运河之际,马汉就指出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地位相似,将会成为一条战略性水道。“显而易见的是,这条运河会改变贸易路线的走向,从而会导致商业活动和通过加勒比海的航运量巨大增加;而如今相对冷清的这一海域将成为像红海那样的航运要道,前所未有地勾起海洋国家的兴趣和雄心。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地点的商业和军事价值都会上升,而运河自身将成为最为举足轻重的战略中心。” 马汉分析了运河一旦凿通将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警告,如果美国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和海军力量来应对的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对美国将无异于一场灾难。他呼吁美国“必须在巴拿马运河挖第一锹土时,就开始建设新型海军”,到运河成为既成事实时,美国的海军力量至少必须与英国的 海军力量相平衡。 马汉指出,夏威夷群岛处于北太平 洋的中心位置,从地图上看,夏威夷群 岛在太平洋上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 态,它构成澳大利亚、新西兰向美洲、 亚洲环绕的圆圈的中心,为太平洋的中 心战略据点。美国如果控制了夏威夷, 既能直接促进美国的商业安全和美国的 海洋控制力,又能防止该地区被其他强 国占据而造成威胁。1893年,马汉在题 为《夏威夷与我们未来的海权》的文章 中指出,“美国占领夏威夷同美国西海 岸的防御能力密切相关,同美国必需控 制的贸易通道密切相关,同美国控制太 平洋、特别是北太平洋的商业和军事密 切相关,这些地区是美国在地理上最应 该得到的利益所在。而所有这些目标的 实现必须依靠建立一支同目前世界上最 强大的海军相匹敌的海军。”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积极 地从大陆扩张主义转向海洋扩张主义。1893年,美国控制了夏威夷;1898年, 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战胜西班牙,从而 使古巴成为美国的保护国,菲律宾成为 美国最远的殖民地,美利坚合众国从此 驶向海洋。 1900年,美国海军部建立“海军将 领委员会”,专门研讨未来海战计划, 其成员基本上都是马汉的信徒,他们根 据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提出美国 OCEAN WORLD75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 1793-1812》和《海军战略》,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在海洋权益日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的今天,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族复兴与发展的角度,研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对于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马汉海权论着作中文译作简介

马汉海权论著作中文译作简介 一、对《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的中文译作 马汉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影响了其后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直至今天,本书还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之一。 从总体结构上看,除绪论外,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题为“海上力量诸因素”;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五,内容为1660年至1783年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第一部分虽然仅有一章,但理论上却相对独立,是全书最精采、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马汉思想光芒的内容。第二部分则是马汉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对欧洲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史的全面评述和总结。此外,第二部分中还包括了通过对以往海上作战经验的历史总结而得出的海上作战原则。这一内容实际上是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原形,后来马汉以此为基础,在1911年写成了《海军战略》。可以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学说由两个理论层次不同的分体系组成,其一是海上力量理论;其二是海军战略理论。 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本书中文译作共9部(篇),分别是: 1、1900年3月,上海《亚东时报》月刊《海上权力要素论》 2、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海上权力之要素》 3、1928年12月,《海军期刊》第l卷第6期《海上权力之要素》 4、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海上权力之要素》及全文翻译 5、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 6、1998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7、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8、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权论》 9、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国海权》 以下逐一介绍: 1、第一次翻译成中文: 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反映了海权论的基本观点。但《亚东时报》因停刊仅连载两期,包括该章的绪言和第一节。《亚东时报》所载是根据日文版本翻译成汉文的,翻译者为日本人剑潭钓徒,译文错漏很多且为难读的文言文,但它毕竟是第一次把马汉海权理论用译文的形式带到中国,“为中国封闭的海洋观念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因而具有开创意义。与此同时或早于此时,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如朋友圈子的言论和书信、或在其它主题的文章提及马汉海权理论)也对海权论进行了引进和传播,但传播范围和效果有限,不如在公开刊物刊登译作的方式影响力大。 2、第一次由中国人翻译成中文: 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再次刊载马汉该书该章的汉文译文,

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的《海权论》 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道出了一句惊人的预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他就是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他首次在他的著作《海权论》中提到了“海权”概念,并成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成为了二战前后美国发展海军、进行海外扩张的战略蓝图。 马汉所处的时代,是美国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并进入垄断阶段的时代。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而当时的世界已基本被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在此背景下,马汉的《海权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迎合了美国急欲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愿望和政治需要,成为了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罗斯福总统致力于海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海权论》也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在《海权论》中,马汉主要从海权引论、海权之要素、相关案例分析以及美国的利益来阐述其理论的。首先,引论中说到,海权的历史是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马汉认为这种暴力起源于早期的海上商业活动,因为早在多年以前,人们就意识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一方面,对立双方都试图瓜分到更大的商业好处,这种利益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必然导致一场血战;另一方面,他谈到无论是什么原因挑起的战火,是否掌握了海洋霸权都成为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海上力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军事史。此外,马汉运用从大帆船时代到蒸汽舰时代这一示例阐述了外在条件的变化并不影响作战所遵循的原则,这一系列的原则很可能成为海上战略实施的关键,也可成为掌握海上霸权的基础。在引论中,马汉从经济利益和海军历史两个角度诠释了海军战略研究和海权掌握的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所以,把握海权成为了《海权论》讨论的主要话题。 对于如何掌握海权,马汉认为,海洋对人类依旧很陌生,潜藏着许多危险,这些危险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危险时刻威胁着一个国家的海上利益,所以必须拥有一支健全的海上力量。马汉又将其主要因素分为六点:一是地理位置,马汉认为一个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但有利于集中它的军事力量,而且还有利于在抵御敌人的进攻时提供作战的中心位置和良好的基地等战略优势。二是形态构成,其中包括国土形态构成和气候,海岸线越曲折,气候越适宜,优良的港弯就越丰富,越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与造船工业;三是领土范围,这里所指的不单单是国土面积大小,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海岸线长度和港口特点,马汉运用美国南北战争的例子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四是人口数量,这里所说的不单单是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还要加上这些船上的水手、雇工以及生产海军物资的人员。除此之外,马汉还从人口比例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对海上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五是国民特征,如果说海权是建立在一种和平与广泛的贸易基础之上,那么对商业追求的习惯性必然是一个民族称霸海洋的显著特点。马汉用早期西班牙、荷兰、英国对金银的欲望而对外扩张的例子诠释了国民性格特征对掌握海权的作用;六是政府特征,马汉认为,不同的政府机构及不同时期统治者的特征,都对海权的成长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特征包括制度和国情,马汉将同一时期的英国与法国作比较,形象地体现了政府对海上力量强弱的至关作用。 马汉的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在书中他将欧洲的冲突以及亚洲的问题作为了经典案例,进一步证实了其理论的科学性,然而《海权论》中最为经典的是他对维护美国利益的看法。首先,他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英国是美国最难对付的对手,同时他强烈批判了美国在之前的一百多年里的“片面自卫政策”,他主张让美国“向外看”,加强对外扩张,增强美国

马汉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马汉的作品被公认为“比一支联合舰队更为强大有力”。评论家形容马汉:“超级战舰都是他的儿女,十六英寸口径巨炮的怒吼只不过是他呼声的回音”。美国总统罗斯福称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与《论语》、《君主论》、《资本论》或《物种起源》这些经典巨著一样,马汉和他的海权思想改变了世界。《海权论》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具燃烧性”的理论思想,马汉在建立现代海军的成就上,比全世界任何一个人的贡献都大。就历史著作来讲,恐怕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海权论》这样对世界历史发生如此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其海权理论著作被誉为“海军的《圣经》”。他把海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对美国海军建设和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这一理论成为推动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美国海外扩张的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美国历届政府推行对外政策和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例如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马汉同其他人一样,其言论充满着强烈的帝国扩张主义色彩,直接为美国国家利益及战略考虑服务。他认为,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应该同寻求战领国外市场的机会相结合,美国的剩余产品要跨越新的“边疆”——海洋——寻求市场,这种经济扩张过程必然会导致国家间冲突甚至战争,因此,美国应该拥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其海外扩张的保证。他的“海权”理论顺应并推动了美国国内谋求占领海外经济市场、寻找商业机会的扩张战略的需要。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 马汉把海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而且该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外交紧密联系,对美国海军和美国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扩张战略而言,它尽量避免走穷兵黩武之路,使国家利益不会顾此失彼,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战略。例如“对于美国面临任何军事危险的最佳迎击区是美国本土之外,也就是海上。对海上战争做好准备———既准备好迎击来自海上的进攻,也准备好发动海上攻势———就是对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有备无患。”在马汉去世后的几十年里(也包括现在),美国海军一直沿着“进攻性”的方向发展。它把大型航母作为编队的核心,加以巡洋舰、驱逐舰等舰艇的支援,实现了强大的对舰、对空和对地攻击能力,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找到了狼牙棒。以至于海外出现了什么“不好”的苗头时,美国总统会首先考虑哪个航母编队距该地最近。在对拉美问题上,马汉坚持门罗主义,并通过分析美国的地理位置和海军实力,提出了一些见解,其中很多内容成为现实。 当然,马汉有关海洋的理论,包含着浓厚的强权色彩与逻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还透射了对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辞,公开宣扬“强权即公理”的丛林规则,这其中有我们必须加以唾弃的一些思想。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马汉的外交思想散发出弱肉强食的“丛林主义”味道。在他眼里,据有战略位置的弱小主权国家理应成为强国的海外殖民地;某些国家的“门户”不仅要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开放”,还要在思想上“开放”,乃至完全被纳入西方体系。为此,甚至不惜诉诸武力。尽管其分析惊人地正确,然而,这毕竟是强权盛行时代的冠冕堂皇的强盗理论。

海权思想的沿承与中国发展海权的辩证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6日/第009版 军事学 海权思想的沿承与中国发展海权的辩证思考 孟凡明许晨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 背景链接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年9月27日出生从美国西点军校一位教授家庭。1859年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毕业后,即在美国海军部任职,后调海军学院任教,主要教授海权理论和海军史。1886-1893年间曾两度担任海军学院院长。其有关海权理论的代表作被称为“海权论三部曲”——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2年出版的(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905年完成的《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马汉提出了“海洋中心”说,认为海上力t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及发达的海军基地网,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海上战略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的控制。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因此他强调“集中”的战略法则,主张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其主旨可用两句话概括,即“海权对于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控制海洋,特别是在与国家利益和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控制海洋,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称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直至今天,马汉的海权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在美国再版了30多次,并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须开拓国际贸易和海外市场,以解决国内产品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匮乏,使资本主义国家须重新去瓜分世界,利用海上战争向海外扩张,以获取足够的海外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有关发展海权的理论正好满足了帝国主义向外侵略与扩张的需要。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海权,既不是为了抢占海外资源,更不是要寻求侵略和扩张,而是基于近代以来海上屈辱的历史顿悟,以及来自于现实中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反应,中国发展海权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发展海权:从被动到主动 中国海上地缘环境始终陷于封闭被动的状态,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资源部分被他国染指开采。中国面临着领土统一问题和多种海洋争端:与东南亚国家南沙岛屿之争、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日大陆架划界争议等。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纠葛,加上一些国家的强权干预,这些问题日趋复杂和严峻,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同时,海上战略环境更不容乐观,进出大洋的第一岛链已成海上强国合围之势,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海上生命线受控于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光靠紧盯现实存在的客观矛盾,更要靠发展海权的主观努力,靠逐步渗透到每个国民心中的海洋观、海权观。当前,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主要在海上,威胁国家安全的外部因素以及对中国建设与发展构成重大挑战的因素也主要在海上。中国发展海权,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紧迫性,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海洋权益的客观需求。 中国具备发展海权的必要条件 马汉提出: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这一论述提示我们:中国发展海权的历史进程,将是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盛民族的必由之路,中国发展海权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强盛为根本目的,而中华民族的强盛也必将

海权论

《海权论》中的理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也有人译作“海上实力论”。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海权的概念逐渐为中国人所熟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争取强大的海权,是中国从地域强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要因素。而说到海权,最经典的著作莫过于美国人马汉所著的《海权论》,可以说,是马汉提出了海权这一概念,并将之发扬光大。 一、要读懂《海权论》首先要了解的是该书的时代背景。 《海权论》讲述的是木帆船时代的故事,马汉出生在这个时代。在他的后半生,海军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军舰普遍装备了爆破弹和有来复线的大炮;煤炭取代风力成为军舰动力;钢材取代木材成为军舰制造材料。军舰的攻击能力、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都大大提高。马汉看到了这个时代。在《海权论》中,他用了不少篇幅讨论帆船和钢铁战舰在战术应用上的区别。 海权论体现了美国人马汉的视角。海权不是孤立的,它在与陆权的对抗中存在。美国位于北美大陆,却是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岛国,远离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美国仅有的两个陆地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太弱,不会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况且它们的关系还不错。 在马汉写作《海权论》的时候,美国人已从东海岸杀到西海岸,完成了大陆扩张。为美国大陆扩张做总结的是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在189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中,特纳提出“边疆理论”。他指出,不断向西的陆地扩张塑造了美国的国家性格。这样性格的国家肯定不会满足于守成。位于两大洋之间的美国需要新的扩张目标,马汉站出来,引导它把目光转向海洋。 二、本书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论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具体提出了海权的几大要素。一是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二是地形: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三是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四是人口: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五是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六是政府的决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第二三四部分则分别论述了对于欧洲、亚洲、美国而言应当如何建立强大的海权。作者在书中举出了几处战略要地: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控制北海与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海峡紧扼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苏彝士运河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衢道,若能掌握这些战略要地,就可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有意思的事,作者在书中的亚洲部分着重叙述了关于中国的问题,作者认为,亚洲问题的中心是中国,为了保证美国的利益,必须在保证中国门户开放,尤其是长江流域开放的同时遏制住中国的发展。因此,马汉在1893年鼓动吞并夏威夷群岛。他说:中国一旦从沉睡中醒来,将产生种种冲动,向东突进。要防止这种威胁,美国必须占领夏威夷。1898年,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日本反对,中国没有说话,这毫不奇怪。马汉预见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但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他的判断。直到今天,中国军舰没有威胁夏威夷——我们在为家门口的钓鱼岛生气。美国从夏威夷开始海上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