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简易版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简易版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

简易版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一、提高职业安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一)充分认识与职业有关的危险因素

1. 生物因素: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等所污染。

2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高效热源灭活剂、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3. 物理性因素:噪音、高温、粉尘、锐器刺伤、紫外线照射、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等都对人体有危害。

(二)明确易发生的自身损伤类型

1. 针刺伤: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等回收的物品在分拣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就可能刺破手套,伤及皮肤,严重时可感染疾病。

2. 化学因子污染:刷洗器械时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或喷射至衣服上甚至浸湿内衣。

3. 高压灭菌器的烫伤:高压灭菌结束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危险;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易致烫伤。

二、安全防护工作

(一)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防止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

应及时更换;刷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另外,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发生针刺伤时应将血液挤出,及时处置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办登记备案。

2.防止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时,操作者应站在锅门背后,取消毒包时应穿长袖、无菌袖套,可戴隔热、无菌手套;开放蒸汽阀门时应避开阀门开口处,防止压力过高蒸汽喷向脸部;清洁灭菌器内室时应在锅内室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3.防止化学因子污染致伤:清洗、消毒、保养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

罩、乳胶手套、防水围裙,必要时戴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情况致使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如果喷射至衣服上浸湿内衣要立即更换。

(二)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消毒的重要部门,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每位护士都要不断更新知识,把好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关,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进操作水平,推进医院发展。在防止仪器与器械受损害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以免因工作原因而致个人伤害。

1. 提高对职业危险性的认识:对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

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安全隐患发生。操作时严格执行正规操作流程,确保个人安全和使用中的仪器安全。

2. 岗前教育:对新上岗的护士加强岗前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并掌握受伤后的相应处理措施及上报程序。如:被刺伤出血应及时处理伤口:挤压出血-清洗-消毒:上报至院感办做好登记,必要时注射疫苗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3. 把好洗手关: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的规定执行,洗手后使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擦手用物,如一次性纸巾、清洁毛巾、烘干机等。

4. 加强设备检修工作:如,每次进行高压灭菌前、消毒过程中常规检查与观察器械各部

位性能,及时发现设备不安全因素,以便及时上报维修,排除故障,杜绝安全隐患。

该位置可填写公司名或者个人品牌名

Company name or personal brand name can be filled in this position

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

消毒供应室工作流 程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一般消毒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进入检查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要更换拖鞋,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2)供应室分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经过,不得逆行。 (3)各区桌面、地面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空气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月大扫除一次,保持各室的清洁整齐。 2、高压蒸汽灭菌器效果监测,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检测标准》执行。 (1)每日对所用灭菌锅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随时检查灭菌锅运转情况,每锅有记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2)高压蒸汽灭菌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 (3)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一次。 3、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测

(1)无菌物品存放区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每月空气培养一次,记录完整。 (2)灭菌物品应放于离地高25cm,离天花板50cm,离墙于5cm 的载物架上,并加盖防尘罩。 (3)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证明无误方可下发。如有疑问按卫生部新颁布的三部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执行。

消毒供应室操作流程 供应室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它担负着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全院性感染,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因此做好供应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医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局合理,符合供应流程,职责分明,制度完善等手段,确保供应质量的前提。消毒供应中心标准流程(十个环节)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一、回收: 1、器械、物品包使用后,科室及时装入污物箱内密闭保存,避免干燥。并在箱盖记录包名称及数量。以便与供应室交接。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核对污染器械、物品,减少交叉感染。 2、供应室工作人员带上清洁的污物箱按照规定的路线到临床科室回收污物箱回收到科内。并与临床科室人员交接、记录。 3、回收后,回收人与清洗人员交接物品数量,并清点、核对包内物品是否齐全。每次回收后,清洁消毒回收箱,干燥存放。 4、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和医疗废物不得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转再运处理。 二、分类: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目的探讨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方法从引起职业危害的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心理性这几个因素分析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结果从不同的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结论要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各种职业危害,保障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 标签:供应室;职业危害;职业防护对策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全院可再生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下送任务。其工作的特殊性要经常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敷料接触,从而使消毒供应室护士面临多种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就尤为重要。 1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1.1化学性因素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清洗酶、除锈剂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对皮肤、黏膜、呼吸道均具有损伤。 1.2生物性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回收全院各类治疗包、手术器械、布类、橡胶类物品,每件物品均有可能带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在清点回收过程中,由于工作忙乱、光线不充足或操作不熟练都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头、刀片、锐利器械损伤,而造成工作人员受到感染。 1.3物理性因素 1.3.1紫外线、臭氧频繁接触紫外线易引起皮肤瘙痒、过敏、角膜炎,严重者可诱发皮肤癌。在臭氧照射及监测过程中,由于臭氧既有强氧化性,它对人体眼睛黏膜、肺组织具有强大的刺激性,可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 1.3.2噪音超声机、全自动清洗机、脉动真空灭菌器、空气压缩机都会发出强度可达到65~90 dB的噪音(我国对医院环境噪音标准理想值是35 dB,极限值为45 dB),长此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会使人感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心跳加快、焦虑等不适症状[1]。 1.3.3高温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温度在132 ℃~134 ℃,在灭菌结束开锅取物时最易烫伤,尤其是在夏季,工作人员因穿短袖更易被烫伤。全自动清洗机在工作过程各种管道温度也高达95 ℃及以上,清洗完毕开机打包时也及易造成烫伤。 1.4心理因素在医院中供应室往往不被医院所重视,认为是后勤部门,技术

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样本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一般消毒管理制度 ( 1) 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 进入检查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 放区要更换拖鞋,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周围 环境无污染源。 ( 2) 供应室分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 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 强制经过, 不得逆行。( 3) 各区桌面、地面每日用消毒剂擦拭, 空气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 每月大扫除一次, 保持各室的清洁整齐。 2、高压蒸汽灭菌器效果监测, 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检测标准》执行。 ( 1) 每日对所用灭菌锅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 随时检查灭菌锅运转情况, 每锅有记录, 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 2) 高压蒸汽灭菌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 ( 3) 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一次。 3、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测 ( 1) 无菌物品存放区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 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记录完整。

( 2) 灭菌物品应放于离地高25cm, 离天花板50cm, 离墙于5cm的载物架上, 并加盖防尘罩。 ( 3) 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 证明无误方可下发。如有疑问按卫生部新颁布的三部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执行。 消毒供应室操作流程

供应室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 它担负着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全院性感染, 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 因此做好供应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医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局合理, 符合供应流程, 职责分明, 制度完善等手段, 确保供应质量的前提。消毒供应中心标准流程( 十个环节) 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一、回收: 1、器械、物品包使用后, 科室及时装入污物箱内密闭保存, 避免干燥。并在箱盖记录包名称及数量。以便与供应室交接。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核对污染器械、物品, 减少交叉感染。 2、供应室工作人员带上清洁的污物箱按照规定的路线到临床科室回收污物箱回收到科内。并与临床科室人员交接、记录。 3、回收后, 回收人与清洗人员交接物品数量, 并清点、核对包内物品是否齐全。每次回收后, 清洁消毒回收箱,干燥存放。 4、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和医疗废物不得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转再运处理。 二、分类: 1、按个人防护要求着装, 与下收人员交接回收物品数量。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消毒供应室人员应严格按照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着装。 (1)病房:污染物品回收时应戴圆帽、手套,必要时戴口罩。 (2)去污区:机械清洗装载时戴圆帽、口罩、手套,穿隔离衣/防水围裙,换专用鞋;手工清洗器械和用具时,还需加戴护目镜/面罩。 (3)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时戴圆帽、换专用鞋,必要时戴手套、口罩;无菌物品卸载时可戴防烫手套。 (4)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发放物品时戴圆帽、换专用鞋。 2、工作人员掌握各种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特种设备需持证上岗。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做好日常维护保养,保证使用安全。设备出现异常时,立即停止使用,通知设备维护人员及时检修。 3、热力消毒、压力蒸汽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戴防烫手套,着长袖工作服,防止皮肤的灼伤。 4、环氧乙烷灭菌应专人负责,灭菌前进行安全检查、关严柜门,防止有毒气体泄漏发生燃烧和爆炸。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或面罩及橡胶手套;满或空的环氧乙烷气瓶应专门放置。 5、工作人员发生锐器刺伤时,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按规定要求上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6、发生消毒剂、污染水误入眼内时,用洗眼装置反复冲洗眼睛;环氧乙烷气体导致眼喉干涩、皮肤瘙痒时,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同时滴眼药水、大量饮水等对症处理。 7、消毒供应室内禁止吸烟,保持安全出口通畅及各种消防设施的备用状态。 8、掌握防火、防爆知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工作结束关闭水、电、汽及设备开关,注意用电、用汽、用火安全。 9、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消毒供应室“十大”工作流程

消毒供应室“十大”工作流程 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工作流程(十个环节)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一、回收 1、器械、物品包使用后,科室及时装入污物箱内密闭保存,避免干燥。并在箱盖记录包名称及数量。以便与供应室交接。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核对污染器械、物品,减少交叉感染。 2、供应室工作人员定时上午10:00至12:00、下午4:30至19:00带上清洁的污物箱按照规定的路线到临床科室回收污物箱回收到科内。并与临床科室人员交接、记录。 3、回收后,回收人与清洗人员交接物品数量,并清点、核对包内物品是否齐全。每次回收后,清洁消毒回收箱,干燥存放。 4、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和医疗废物不得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转再运处理。 二、分类: 1、按个人防护要求着装,与下收人员交接回收物品数量。 2、根据器械不同材质、性状、精密程度、污染状况进行分类。 3、损伤性废物投入利器盒内,感染性废物投入黄色污物袋内。 三、清洗: 1、不同器械、物品,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目前我院暂采用手洗方法清洗。 2、清洗基本流程:预洗(自来水)——清洗(手工+酶)——漂洗(自

来水)——消毒(湿热消毒)——终末漂洗(去离子水或蒸馏水)(1)预洗(3-5min)用流水去除明显的污物(若污物变干,可多浸泡几分钟) (2)酶洗(2-5min)酶可以分解有机物,抑菌防锈,自然降解,无残留,水温20-40℃带关节的器械尽量打开。已凝固或污染严重处水面下刷洗。 (3)漂洗:用自来水冲洗(2-4min)(4)终末漂洗:采用离子水或蒸馏水冲洗。 四、消毒:我院除感染器械浸泡消毒外,其余末用湿热消毒法(小于等于90度,小于等于时间5min)处理 五、干燥: 1、宜选用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根据我院们无干燥设备的情况下,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对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干燥处理。 2、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等官腔器械,使用高压枪冲或用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3、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进行干燥。 六、器械检查与保养: 1、采用目测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2、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如有锈迹,应出锈,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消毒供应中心员工职业安全与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员工职业安全与防护 发表时间:2016-07-16T16:00:16.0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陈淑燕陈秀凤[导读]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存在多方面职业危害,只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 解放军第175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363000 摘要:目的了解消毒供应中心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员工降低职业风险。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分析,制定安全防护控制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教育。结果消毒供应中心员工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得到完善和提高,有效控制或降低了职业危害的发生。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存在多方面职业危害,只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员工;职业危害;防护教育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医院各种诊疗器械、器具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以及发放工作。随着中心功能的扩大及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引进,工作人员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顺应形势,增加外来员工的配给,外来员工并不像护士一样受过专业的职业教育,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自我防护意识相当薄弱,常淡化了职业暴露及病毒感染的危害性,而其工作大多是接触污染的器械、器具、物品,所以更易成为职业危害的易感人群。为此,加强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安全防护管理是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 1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危害因素 1.1心理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实现集中管理后,承担了全院各种诊疗器械、器具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及发放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供应室人员经常接触被不同种类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其中涉及的大多数因素对身体有害,而一些员工对操作常规、工作态度观念不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特别是下送组,负责全院各科室使用并可回收的物品,工作量大,手套经常破损。夏季手套不透气,有的员工工作时图方便不愿戴,直接用手接触污物,这些物品上面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每天接触这些物品,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机会很大,从而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 生物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去污、消毒、灭菌、发放临床使用物品的过程中,许多物品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单位往往未作预处理,有的还带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有刺伤的可能,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 1.3环境因素 1.3.1化学性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酶洗剂、除锈剂都具有腐蚀性、刺激性,使用过程中容易挥发,易污染空气,手工操作的过程中易导致呼吸道水肿、过敏等症状,常用含氯消毒剂释放出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1】。 1.3.2物理性因素: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噪音大,长时间暴露于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可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卸载灭菌物品时,易发生烫伤,煮沸槽在使用过程中易致高温、高湿,清洗间工作期间潮湿等,容易发生关节炎,这些因素都会给工作人员的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2对策 2.1加强培训科内制定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使科内所有员工熟练掌握职业防护知识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的规范处理流程,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标准预防知识,强化安全第一的理念, 2.2开展心理疏导,经常与员工交心谈心,引导其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正能量,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每一天的工作,营造积极乐观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2.3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在回收、分类、清洗的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要穿戴防护用品:如戴圆帽、面罩、口罩、橡胶手套,穿隔离衣,工作中要谨慎、小心,动作要轻、慢,坚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烦和侥幸心理,手套破了及时更换。规范收集锐器、刀片的规程,取锐利器械时用血管钳、镊子进行操作,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挤出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采用2%碘伏消毒,并规范填报职业暴露卡,跟踪检查,注射相应的免疫球蛋白或者预防用药,如污染液溅入眼中,立即用洗眼装置充分冲洗,也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并预防使用眼药水。 2.4环境因素的防护 2.4.1合理配备通风系统,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空气的流向由洁到污,所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化学消毒剂的配制,配制和使用时戴口罩、眼镜、手套,配制后的液体存放于带盖的容器内,减少消毒液的挥发而污染空气。改进消毒物品,用无毒代替有毒,用低毒代替高毒【2】。 2.4.2高压蒸汽灭菌间安装降温设施,在卸载灭菌物品时,戴隔热手套,穿长袖衣服防止烫伤【3】。配备噪音小、性能好的设备。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效率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自动做好防护,在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前提下,也要保障自身安全,同时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赖美玉,李晓玲,陈碧英,等.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9,7(8B)2134. [2]临床医学论文,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2015,01,26. [3]丁惠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医学前沿,2013,29—0152—02

医院消毒供应室操作流程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工作流程 一、第一个工作流程:污染器械回收 (一)器械使用科室污染器械回收步骤 重要使用的医疗器械应由消毒灭菌部门进行集中的回收处理,包括门诊、病区或手术室等临床科室室使用的污染器械。 (二)对回收的污染器械进行清点核查并确认登记 1. 污染回收时,污染器械应放在有盖的容器中或使用封闭专用车,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区进行处理。运送车为封闭式。 2. 沾染较多血液和污物的器械应在使用部门进行初步处理,或者采用保温和封闭的方法,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一些物品必须由使用科室在使用后就地进行预处理,例如阴道窥器、直肠窥镜等器械。 3. 精密器械应单独放置在容器中运送,防止损坏。例如内镜、电钻、动力电源线、剪刀。 4. 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品和材料,不能不能进入供应中心处理转运。 二、第二个工作流程:污染物品接受分类 消毒部门将收回后的污染器械进行清点接受和分类等操作步骤 1. 根据器械部门的材质分为金属、橡胶、玻璃、塑胶等,根据形状为尖锐器械、单管腔类器械、套管强类器械、轴节器械、卡锁器械、盆、盘、瓶等。各种分类的物品应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或清洗装置上,注明标记防止混乱。 2. 标明“特殊感染“的器械,需要根据清洗消毒条件,选择处理方法。 3. 一些专科机械可根据使用科室不同,进行分别处理。 三.第三个工作流程:清洗、消毒 (一)对分类后的器械进行预清洗步骤 根据卫生部WS 310.2-2009的要求,现代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操作程序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4个步骤:

1、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除去污染物。 (1)操作人员必须穿着有防水功能的隔离服装、戴口罩、眼罩或面罩,戴手套、工 作帽、穿工作鞋。 (2)现进行机械清洗,然后进行器械消毒。穿刺针器械先进化学消毒,后进行清洗。特殊感染病人使用的机械应选择特殊污染器械清洗消毒方式。 (3)轴节器械、卡锁器械、有明显干固污染必须经过手工预处理。使用机械清洗方 法时,应设预冲洗过程。 2、洗涤:也叫主洗。冲洗后,应用酶清洁剂浸泡后刷洗、擦洗。 (1)冲洗后的器械进行洗涤步骤,指使用医用的“清洗剂“进行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以去除污染物。即采用含”酶“清洗剂。 (2)手术器械和各种钳、镊、剪。吸管腔等以及穿刺针锐利器械必须使用超声清洗 方法或其他的机械清洗方法进行清洗。 3、漂洗: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或刷洗,经过洗涤后,对器械进行两次漂洗冲洗, 去除清洁剂。采用机械清洗方法应使用软水。 4、终末漂洗:应用软水、化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 (二)器械消毒步骤 耐高温的器械主张先用物理消毒方法。 1. 采用手工清洗可用煮沸方法消毒,(100℃,时间5min)。煮沸消毒必须全部用蒸 馏水或纯化水。煮沸时可加入适量的水溶性器械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煮沸消毒后 的器械易于加快干燥。 2. 不耐高温的器械选用化学浸泡方法消毒。消毒后的物品必须进行充分的漂洗冲洗, 去除残留药剂。 (三)远送工具清洗消毒步骤 每一次使用后的污染回收容器和回收车,必须清洗消毒。 四、第四个工作流程:器械制作包装及工作程序 (一)器械烘干步骤 1.应才取机械处理,尽可能避免采用人工擦拭的方法进行干燥处理。

医院消毒供应室应急预案之欧阳歌谷创编

院消毒供应室应急预案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停水应急预案及程序 1、各种原因引起的停水,导致无法正常清洗和灭菌等工作。 2、接到停水通知,立即告知相关人员,优先处理急件、要件。 3、同时做好储水准备,保证急诊、重要器械的清洗。立即通知外科、妇产科调整手术和治疗时间。 4、突然停水,立即通知总务科,关闭水龙头,一方突然来水,造成泛水和浪费。 5、启用常规储存,立即联系、调整、组织货源,保障供给。 6、立即汇报给总务科,及时查找停水原因,尽快恢复正常供水。 7、程序: 接停水通知→做好停水准备→通知相关科室安排好工作→突然停水→通知水管维修部门→关闭水龙→启用常规储存水→汇报总务科→查找原因→供水。 二、停电应急预案及程序 1、突然停电,立即通知电工。协助查找原因,尽快恢复供电。 2、接到停电通知,立即告知相关人员,优先处理急件、要件。立即通知相关科室调整手术和治疗时间。

3、汇报给总务科,立即调整、组织可供电货源,保障供给。 4、关闭相关仪器,以防突然来电,损坏相关仪器。 5、使用应急照明设备,启用常规存储,保证正常供应。 6、程序: 6.1突然停电→通知电工→查找原因→尽快供电 6.2接到停电通知→告知相关人员→通知相关科室调整手术和治疗时间→关闭仪器→使用应急照明设备 三、火灾应急预案及程序 1、一旦发生火灾,立即报告医院总务科;根据火势情况拨打119,准确报告火灾地点、部位、目前情况。 2、初步判断着火原因,进行紧急处理。电起火,马上关闭总电源,然后使用干粉灭火器,禁用水扑火,以免触电;易燃物资着火,立即用灭火器或水扑火。 3、火势较小使用灭火器或其他方式灭火。尽快转移贵重物资。 4、平日应加强消防安全培训,易燃易爆物品有警示标示,保持安全通道畅 6、程序: 发生火灾→通知医院消防安全科→拨打119→关闭总电源→积极扑救→尽快撒出易燃物资,转移贵重物资→保证安全通道畅通 四、泛水应急预案及程序

供应室工作流程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 消毒供应中心有十个标准流程: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一、回收: 1、器械、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做好预处理。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核对污染器械、物品,减少交叉感染。 2、回收人员(配送人员)定时按照规定的路线到使用科室回收,并做好交接、记录。 3、回收后,回收人员与清洗人员交接物品数量,并清点、核对包内物品是否齐全。 二、分类: 1、按个人防护要求着装。 2、根据器械不同材质、性状、精密程度、污染状况进行分类。 3、损伤性废物投入利器盒内,感染性废物投入黄色污物袋内。 三、清洗: 不同器械、物品,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包括机械清洗、手工清洗。 四、消毒: 首选机械湿热消毒,也可采用75% 酒精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 五、干燥:

1、宜选用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在无干燥设备的情 况下,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压力气枪或》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2、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进行干燥。 六、器械检查与保养: 1、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2、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3、应使用医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不应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作为润滑剂。 七、包装: 1、器械与敷料应分室包装。 2、包装者首先检查包装质量,在灯光下检查纺织类包布,无破损,方可使用。 3、包装者再次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核对无误后才能包装。 4、包装完后,每包外都应贴灭菌化学指示物。闭合式包装使用专用胶带,胶带长度应与灭菌包体积、重量相适宜,松紧适度。封包应严密,保持闭合完好性。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5、所需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浅谈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浅谈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分析职业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提高了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意识,加强了职业安全管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职业安全。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确保职业安全、健康。 标签: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消毒供应室负责着整个医院的消毒物品回收、清洗、分类、灭菌、储存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相关人员会经常接触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等污染物品。因此要提高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医务人员健康。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 1.1.1噪声压力蒸汽灭菌器、自动清洗机及超声波清洗机等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相关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此环境中,容易导致亚健康状态,使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紊乱。 1.1.2高温及烫伤消毒清洗烘干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燥柜等工作过程中会使室内温度显著升高,相关人员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完毕后锅内温度可达130℃,消毒清洗烘干机使用完温度也达90℃,操作不慎即会烫伤[1]。 1.1.3粉尘制作各种敷料、棉球以及手术巾的折叠包装,其棉絮纤维、粉尘易被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可损伤呼吸道功能。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含氯消毒剂及酶由于消毒供应室的很多物品是采用人工清洗,手工清洗时需接触具有腐蚀性、挥发性的多酶清洁剂、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皮肤、眼结膜发炎,对消化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 1.2.2环氧乙烷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高效、对消毒物品损害轻但穿透力强的消毒灭菌剂,过量吸入或长期接触会导致急性中毒,表现出头痛、头晕、呕心、呕吐,严重的甚至出现生殖病变、癌变等。环氧乙烷蒸发的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角膜和呼吸道黏膜有一定损害[2]。 1.3生物性危害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 简易版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一、提高职业安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一)充分认识与职业有关的危险因素 1. 生物因素: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等所污染。 2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高效热源灭活剂、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3. 物理性因素:噪音、高温、粉尘、锐器刺伤、紫外线照射、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等都对人体有危害。

(二)明确易发生的自身损伤类型 1. 针刺伤: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等回收的物品在分拣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就可能刺破手套,伤及皮肤,严重时可感染疾病。 2. 化学因子污染:刷洗器械时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或喷射至衣服上甚至浸湿内衣。 3. 高压灭菌器的烫伤:高压灭菌结束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危险;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易致烫伤。 二、安全防护工作 (一)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防止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参考文本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 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提高职业安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一)充分认识与职业有关的危险因素 1. 生物因素: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 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 毒等所污染。 2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 消毒剂、过氧乙酸、高效热源灭活剂、多酶洗液、除锈剂 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3. 物理性因素:噪音、高温、粉尘、锐器刺伤、紫外 线照射、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等都对人体有危害。 (二)明确易发生的自身损伤类型 1. 针刺伤: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等回收的物品在

分拣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就可能刺破手套,伤及皮肤,严重时可感染疾病。 2. 化学因子污染:刷洗器械时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或喷射至衣服上甚至浸湿内衣。 3. 高压灭菌器的烫伤:高压灭菌结束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危险;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易致烫伤。 二、安全防护工作 (一)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防止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应及时更换;刷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另外,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发生针刺伤时应将血液挤出,及时处置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办登记备案。

消毒供应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消毒供应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正 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6667-91 消毒供应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与防护对策(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消毒供应室是污染医疗器械和用品的集中场所,是发生交叉感染危险性较高的科室,其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污染物品、各种锐利器械及各种化学、物理有害物质,其发生职业危害的概率较高。现将消毒供应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 1. 1 生物因素 工作人员在回收各种污染物品的过程中,要清点带有血迹、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械和其他污染物品,其中还经常有被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刺伤的可能。这些物品在回收时没有经过消毒,可能带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工作人员每天暴露于这些感染因素中,有发生HBV、HCV及HIV感染的可能。

1. 2 物理因素 ①噪音:脉动预真空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机、烘烤、各种治疗盘和碗的碰撞声均是噪音,它会扰乱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引起内分泌紊乱、心率加快、失眠等,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②热源损伤:高压蒸汽灭菌、烘烤、煮沸、蒸馏水的制作过程中均可由高温、高压、蒸气、烘烤等意外引起烫伤和烧伤。③紫外线辐射损伤:行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时,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都有损害,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若为高臭氧紫外线灯,其所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一定损害。 1. 3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可能接触到强酸、强碱及各种化学消毒剂,这些化学消毒剂不仅对皮肤黏膜、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性,使人的眼睛、呼吸道感到不适,部分化学物质还可能有毒性。工作人员在配制消毒液时,如不戴手套、口罩,消毒液很容易溅到皮肤上而损伤皮肤。

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_职责_操作流程

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职责、操作流程目录 第一部分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 (一) 消毒供应室查对制度 (1) (二) 消毒供应室安全管理制度 (1) (三) 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2) (四) 消毒供应室沟通协调制度 (3) (五) 消毒供应室仪器保养维修制度 (4) (六) 消毒供应室监测制度 (4) (七) 消毒供应室质量追溯制度 (5) (八) 消毒供应室一般工作制度 (6) (九)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制度 (6) (十) 消毒供应室去污区工作制度 (7) (十一) 消毒供应室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制度 (7) (十二) 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制度 (8) (十三) 消毒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制度 (8) (十四) 消毒供应室物品召回制度 (9) (十五) 消毒供应室缺陷管理制度 (9)

第二部分消毒供应中心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消毒供应室各级人员职责 一、护士长职责 (10) 二、主管护师职责 (11) 三、护师职责 (11) 四、护士职责 (12) 五、灭菌员职责 (12) 六、洗涤员职责 (13) 七、质检员职责 (13) 第三部分操作流程 (一)下收操作流程 (14) (二)回收操作流程 (14) (三)清洗操作流程 (15) (四)检查与包装流程 (16) (五)灭菌操作流程 (19) (六)灭菌物品的卸载操作流程 (20) (七)灭菌物品存放操作流程 (20) (八)下送操作流程 (21)

第四部分质量监测 (一)清洗质量监测 (22) (二)消毒质量监测 (22) (三)灭菌质量监测 (22) (四)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检验与验证 (23) (五)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监测 (23) (六)空气消毒设施监测 (23) 第五部分监测资料保存 第六部分应急处理 (一)停水、停电设备发生故障及突发公共卫生事的应急处置 (24) (二)泛水、火灾应急处置 (25) (三)锐器刺伤的防护 (26)

消毒供应室物品清洗操作流程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消毒供应室物品清洗操作流程 一、手工清洗操作程序 (1)进行清洗工作前,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圆帽、口罩、穿专用鞋、防护服、防水罩裙等。 (2)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15℃-30℃. (3)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4)洗涤:冲洗后,应用酶清洁剂或其他清洁剂浸泡后刷洗、擦洗;去除干固的污渍应先用酶清洁剂浸泡,再刷洗或擦洗;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管腔器械应用压力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应拆开后清洗;不应使用铁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用品,应选用相匹配的刷洗用具、用品,避免器械磨损。 (5)漂洗: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或刷洗。(6)终末漂洗:应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7)被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污染时,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应先泡于5000mg/L含氯消毒液内浸泡60分钟,再按上述程序进行清洗。 (8)清洗用具、清洗池等每天清洁与消毒(500mg/L含氯消毒液)。 二、超声波清洗器清洗操作流程 (1)进行清洗工作前,衣帽整齐并戴好、做好用具:面罩、防水围裙等消毒供应室物品清洗操作流程 一、手工清洗操作程序 (1)进行清洗工作前,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圆帽、口罩、穿专用鞋、防护服、防水罩裙等。 (2)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15℃-30℃. (3)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4)洗涤:冲洗后,应用酶清洁剂或其他清洁剂浸泡后刷洗、擦洗;去除干固的污渍应先用酶清洁剂浸泡,再刷洗或擦洗;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管腔器械应用压力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应拆开后清洗;不应使用铁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用品,应选用相匹配的刷洗用具、用品,避免器械磨损。 (5)漂洗: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或刷洗。 (6)终末漂洗:应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 (7)被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污染时,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应先泡于5000mg/L含氯消毒液内浸泡60分钟,再按上述程序进行清 (2)冲洗:于流动水下冲洗器械,初步去除污染物。(3)洗涤:清洗器内注入洗涤用水,并添加清洁剂。水温≦45℃。将器械放入篮筐中,浸没在水面下,腔内流满水、清洗时间 3-5分钟,必要时,根据器械污染情况适当延长清洗时间,不超过10分钟。(4)清

消毒供应室专业知识应知应会

消毒供应室专业知识应知应会 一、概念: 1、去污:去除被处理物品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过程。 2、集中式的管理: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CSSD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3、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4、冲洗: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 5、洗涤:使用含有化学清洁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 6、漂洗: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 7、终末漂洗: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 8、超声波清洗器:利用超声波在水中震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的设备。 9、清洗消毒器:具有清洗和消毒功能的机器。 10、包装完好性:包装未受到物理损害的状态。 11、植入物: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天或者以上的可植入型物品。 12、湿热消毒:利用湿热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代谢发生障碍,致使细胞死亡。包括煮沸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和低温蒸汽消毒法。 13、可追溯: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14、灭菌过程验证装置:对灭菌过程有预定抗力的模拟装置,用于评价灭菌过程的有效性。其内部放置化学指示物时称化学PCD,放置生物指示物时称生物PCD。 15、A0值:评价湿热消毒效果的指标,指当以Z值表示的微生物杀灭效果为10K时,温度相当于80摄氏度的时间(秒)。 16、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体积小于60L的压力蒸汽灭菌器。 17、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用于测试清洗消毒机清洗效果的指示物。 18、硬水:含有可溶性的钙盐、镁盐较多的水。(日常饮用水) 19、软水:去除钙、镁离子,但含有较高浓度的氯化钠。(我科灭菌器、锅炉的用水) 20、去离子水:去除了绝大部分的离子,仅剩余H+ 、OH-。 21、纯化水:去除了所有的离子、热源及绝大部分的微生物。(我科清洗最后的漂洗程序用水及超声机、清洗消毒机的用水)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审批稿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 护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 一、提高职业安全防护的认识程度 (一)充分认识与职业有关的危险因素 1. 生物因素: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等所污染。 2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高效热源灭活剂、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3. 物理性因素:噪音、高温、粉尘、锐器刺伤、紫外线照射、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等都对人体有危害。(二)明确易发生的自身损伤类型 1. 针刺伤: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等回收的物品在分拣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就可能刺破手套,伤及皮肤,严重时可感染疾病。 2. 化学因子污染:刷洗器械时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或喷射至衣服上甚至浸湿内衣。 3. 高压灭菌器的烫伤:高压灭菌结束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危险;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易致烫伤。 二、安全防护工作 (一)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防止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应及时更换;刷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另外,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发生针刺伤时应将血液挤出,及时处置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办登记备案。 2.防止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时,操作者应站在锅门背后,取消毒包时应穿长袖、无菌袖套,可戴隔热、无菌手套;开放蒸汽阀门时应避开阀门开口处,防止压力过高蒸汽喷向脸部;清洁灭菌器内室时应在锅内室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3.防止化学因子污染致伤:清洗、消毒、保养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乳胶手套、防水围裙,必要时戴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情况致使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如果喷射至衣服上浸湿内衣要立即更换。 (二)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消毒的重要部门,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每位护士都要不断更新知识,把好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关,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进操作水平,推进医院发展。在防止仪器与器械受损害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以免因工作原因而致个人伤害。 1. 提高对职业危险性的认识:对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安全隐患发生。操作时严格执行正规操作流程,确保个人安全和使用中的仪器安全。 2. 岗前教育:对新上岗的护士加强岗前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并掌握受伤后的相应处理措施及上报程序。如:被刺伤出血应及时处理伤口:挤压出血-清洗-消毒:上报至院感办做好登记,必要时注射疫苗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3. 把好洗手关: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的规定执行,洗手后使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擦手用物,如一次性纸巾、清洁毛巾、烘干机等。 4. 加强设备检修工作:如,每次进行高压灭菌前、消毒过程中常规检查与观察器械各部位性能,及时发现设备不安全因素,以便及时上报维修,排除故障,杜绝安全隐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