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德国电影的艺术特征(手打原创)

论新德国电影的艺术特征(手打原创)
论新德国电影的艺术特征(手打原创)

论新德国电影的艺术特征

院系:文学院新闻系

班级:2班

姓名:周佩佩

学号:280103227

目录:

一、什么是新德国电影..................................... (3)

二、新德国电影产生的根源 (3)

1.受到电视的强烈冲击 (3)

2.电影艺术质量低劣 (3)

三、新德国电影的艺术特征……………………………3—5

1.多样性..........................................................3—4 (1)关注边缘与孤独人的沃纳.赫尔措格 (4)

(2)擅长导演艺术片的福尔曼.施隆多夫 (4)

(3)真诚的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4)

(4)“美国化倾向”的维姆.文德斯 (4)

2.电影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4)

3.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与电影的大众性 (5)

4.新德国电影中对色彩和声音的独特运用 (5)

5.新德国电影对声音也有独特的处理方法 (5)

6.音乐也是构成新德国电影艺术特色的一个因素 (5)

四、结语 (5)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电影史中,声势最大影响也最深的有三个大流派,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运动。这三大电影流派从总体上看代表了战后再现美学的电影潮流对战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的表现美学电影潮流的反叛。本文主要是谈论新德国电影的艺术特征,从而对新德国电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新德国电影艺术特征

一、新德国电影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26个年轻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带着一纸宣言来到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博豪森,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他们对60 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不满,提出了“奥博豪森宣言”,声称“旧电影已经灭亡,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这番宣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它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二、新德国电影的产生根源

新德国电影运动如同其他文艺运动一样,有其产生的社会的根源。二次大战后,德国分裂为隶属于不同政治阵营的东德和西德两部分,直至90年代才再度统一。现代世界电影史中所谓的“新德国电影”主要是指战后西德的电影状况。50年代和60年代初,西德电影处于最低谷。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电影市场受到电视的强烈冲击,观众人数和电影院的数量急剧减少。

20世纪50年代大量生产并且获利的商业电影工业以及地方电影不得不面对市场突然消失的窘境。在几年之内,由于电视的原因,德国电影失去了超过四分之三的观众。据有关人员调查,电视机的数量在1956到1962的6年时间内从70万上升到720万,而电影观众的人数却从每年的8亿骤然跌落至1.8亿。

2、电影艺术质量极为低劣。

1961年“德国电影奖”评委会竟然在全年摄制的影片中找不出一部值得授予“最佳故事片”或“最佳导演”的影片。同年,西德送往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参赛的5部影片全部被退回。这一事实给予德国电影界很大的震撼,尤其是那些青年导演,这也标志着西德电影的发展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已经处在最低点了。

三、新德国电影的艺术特征

商业电影因为电视所遭受的冲击以及受到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和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影响,为年轻的德国电影人提供了一次机遇和表达创新观念的选择,他们迫切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

在这一时期,新德国电影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1、多样性。

新德国电影运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它并无明确统一的美学纲领。它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多样性”。这时期的许多作品,无论是在题材,结构、风格,叙事笔调以及造型语言的运用上,都是神貌殊异,各显特色。

在这里,我就以“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为例:

(1)关注边缘与孤独人的沃纳·赫尔措格

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这在他的影片《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和《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中都有所体现。在《阿吉尔――上帝的愤怒》中他采用了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僧侣阿吉尔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故事,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而《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则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心理愚钝和反常,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赫尔措格的影片中大多都是表现了对社会的批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戏剧张力,令观众感到沉闷枯燥,有时又晦涩难懂,但是却赋予了影片思想穿透力。

(2)擅长导演艺术片的福尔曼·施隆多夫

施隆多夫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他的代表作品《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铁皮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3)真诚的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新意,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他所拍摄的电影的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宾德的电影的内容涉及到了许多当时人们都不愿面对的现实问题,如同性恋或者种族差异。影片《自由的强权》和《恶梦吞噬灵魂》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作。我个人觉得法斯宾德的电影不好理解,感觉无法理解他行事待人的逻辑。

(4)“美国化倾向”的维姆·文德斯

迁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题,他的电影语言修词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1984年,他拍摄的公路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是一部由欧洲人的视角来拍摄美国人的生活的影片,是从旁观者的身份来观望发生在邻国美国这块热土上的故事,表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漠,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

2、电影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电影再现美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而不是“美”,新德国电影以表现外面世界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西方人精神病态心理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示了西方社会的全貌。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常常关注小人物,如描写小职员、服务员、广告员、汽车工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并且,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对于现实社会中那些不好的层面,如同性恋、种族歧视以及现实社会的黑暗与高层人士的虚伪,这一时期的影片都涉及到了。而在拍摄时,为了更好的表现电影的真实感,导演们也是费尽心思。如克鲁格在《告别昨天》中把许多真实镜头和虚构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甚至让真正的黑森州的最高检察官出现在影片里,对影片中的案情发表谈话。为了真实,他们在故事发生的原始地点进行实景拍摄,并常常聘用非职业演员,避免因戏剧化的表演破坏真实感。

3、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与电影的大众性。

新德国电影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电影艺术诗学特征的探索有着某种美学的一致性。在影片中赋予叙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同时还注重叙事造型的观赏价值与叙事内涵的思辩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电影排斥叙事的纯粹主观性和现代主义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这就使得影片的理想内容与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汇,使影片的审美价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一致。

电影,它可以高雅、可以通俗、可以刺激、可以平庸,但绝不能违背大众的审美观,它更多的体现的是大众的需求倾向。施隆多夫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他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在坚持艺术性的同时,必须兼顾娱乐性和商业性,注重大众的口味。他的作品《剧烈的争吵》、《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等,以纪实的风格、通俗的情节,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欣赏欲望而成为当时德国最轰动、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列。

4、新德国电影中对色彩和声音的独特运用。

色彩和声音造型是新德国电影中重要的造型手段。法斯宾德在《艾非-布里斯特》《维洛尼卡-弗斯的欲望》等片中特意采用黑白色彩。他说:“我认为,黑白是拍摄电影的最美的颜色,以黑白色拍片比用彩色要严肃得多,因为人们看到黑白色就必然会考虑,用光、用画面做什么。”《艾非-布里斯特》这部影片为色彩赋予寓意,着意使用黑白色刻画人物,艾非一袭白裙,体现她纯洁天真的个性,与此相反,艾非的丈夫和管家等周围的人们穿着黑色的衣服,以显示他们的威严与一种胁迫感。而文德斯的影片《柏林苍穹下》彩色和黑白的转换则寓意了作者对理想生活与现实世界的理解,当天使心怀爱情打量世界的时候,世界才充满色彩,造型元素后面是深刻的人性内涵。

5、新德国电影对声音也有独特的处理方法。

法斯宾德的作品《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中描写赫尔曼第二次归来的时候,从头至尾不断插入一场足球赛电视实况转播的嘈杂影响,既构成对画面和夫妻重圆情境的干扰、破坏,也从逆反方向对画面渲染烘托,由此形成一种历史的隐喻。而在施隆多夫的作品《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中,新闻媒介的声音频频以刺耳的高音出现,充满了画外空间。这就把新闻媒介无孔不入、企图操纵舆论的虚伪形象真实地体现出来,充满了批判与反省的意味。

6、音乐也是构成新德国电影艺术特色的一个因素。

“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之一的文德斯的影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中的音乐深沉典雅,既清新又空旷。开端和结尾时使用的主旋律,与主人公孤独的心情以及荒凉的环境融为一体。这个主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赋予影片一种感伤的调子。文德斯还善于在影片里运用他喜欢的流行音乐及摇滚乐,甚至邀请他喜欢的摇滚乐队在影片中演出。而其他电影家也有采用歌剧和古典音乐的,形成了新德国电影的一大音乐特色。

新德国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了全世界,尽管有的地方表现的有些偏颇,但是那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它的拍摄手法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都对后来的电影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全世界电影界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艺术广角》 2003年04期

《当代电影》 1985年06期

《电影评介》 1992年01期

影视练习4答案

91、作家电影的实质是导演中心论。 92、戈达尔最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是《精疲力竭》。 93、特吕弗拍摄的五部自传体影片是《四百下》、《二十岁的爱情》、《偷吻》、《夫妻生活》和《飞逝的爱情》。 94、《广岛之恋》及《精疲力尽》的导演分别是阿仑·雷乃和戈达尔。 95、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阿仑·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力昂巴德》等。 96、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开启了现代电影的新时代。 97、开辟现代哲理电影先河的是瑞典(国家)的著名导演伯格曼。 98、给英格玛·伯格曼带来国际声誉的影片是《第七封印》。给费里尼带来国际声誉的首部电影作品是《道路》,而他的颠峰之作是《八部半》。 99、费里尼著名的电影“背叛三部曲”是《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丽叶塔的精灵》。 100、安东尼奥尼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包括《奇遇》、《夜》、《蚀》。 101、新德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被称为青年德国电影。其领袖人物是亚历山大·克鲁格。他的代表作是《告别昨天》。而第二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102、《铁皮鼓》的导演是施隆多夫。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叫奥斯卡。103、文德斯对新德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创立和发展了“公路片”的样式。其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104、创造了德国电影最高成就的是法斯宾德,“德国女性四部曲”是法斯宾德导演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洛拉》和《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105、在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成就最卓著,影响最巨大的人物是法斯宾德。106、美国电影的元年一般认为是1896 年。 107、在美国早期电影发展的前十年中,对世界电影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三位电影人分别是鲍特、格里菲斯、弗拉哈迪。 108、美国第一部应用剪辑手段摄制的影片是鲍特拍摄的《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他拍摄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影片是《火车大劫案》。109、使美国电影进入成熟阶段的导演是格里菲斯。代表他电影艺术最高峰的作品是《党同伐异》

影视鉴赏名词解释简答题

1、剧本与分镜头剧本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 2、影视画面 所谓影视画面是指不间断的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静止或运动的对象,能表达一定涵义,并能与上下镜头画面进行组接的有可视影象的一段胶片片段。 3、景别 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4、远景、全景、中景和近景 远景:指从远距离上拍摄的大场面.主要用来表现环境.表现总的气氛.表现空间,而不适于表现具体的动作和情节.全景:指被摄对象的全貌.全景比远景包括的范围小一些.但仍可表现被摄对象的整体.并能包括足够的环境.全景索然能表现出被摄对象一定的动作.但还是不适宜表现具体的细节.中景:中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大部分,中景以表现具体的情节动作为主.适合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它对环境的表现的局部的,不适合表现整个环境.近景: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比中景更能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情节和动作以及人物的情感.能交代具体的细节. 5、特写 特写:是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能鲜明的交代具体细节.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但是不适合表现环境. 6、焦距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7、运动镜头P83 拍摄要点移动摄像主要分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的物体上;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画面的水平 8、平视镜头与俯视镜头0P85 平视镜头是一种非常中性化的镜头,镜头中角色对象的力量、善恶等属性随着镜头中其他元素的变化而产生起伏,平视镜头本身无法对视野中的角色对象加以评价. 指的是人眼处于平常生活状态下的俯视镜头,不包含类似鸟瞰镜头这样的极端俯视镜头.俯视镜头没有鸟瞰镜头的统治感和主宰感。 二、名词解释 2、平行蒙太奇P105 又称并列蒙太奇。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 3、交叉蒙太奇 P105 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 4、重复蒙太奇 P106 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5、长镜头P106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与应用技术》课程论文题目:浅谈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和地位专业年级 14教育技术学 学生姓名张倩 学号 20 任课教师王一晋

浅谈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和地位 电影诞生至今也有百年的历史。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巨大突破,1927年,美国华纳公司拍摄的影片《爵士歌王》,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无声电影时代。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新风格、新体裁的电影音乐层出不穷,瑜电影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音乐在突出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刻画任人物的内心世界、加强影片的戏剧性以及渲染影片的气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银幕形象更生动,大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突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在电影中,一个音乐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能够让观众在主题出现的第一时间辨认出来兵士观众记忆犹新,即实现了音乐和画面上的人物或事件的结合。音乐在电影中突出主题的手法就是主题贯穿。 例如影片《贫民窑的百万富翁》,贯穿该影片始终的是带有印度风情的嘻哈音乐,病=并具有浓郁的异域文化色彩。影片开始不久便通过一场警察追小马利克的片段,在强烈的鼓声下,由近及远的展现了孟买贫民窑的生活状况,很自然的交代了事件额起因,主题曲《jai ho》延续影片音乐的整体风格,强调了电影逆境中求胜的主题,也赞扬了马利克和阿提卡始终不渝的爱情故事,人回味无穷。 又如影片《泰坦尼克号》,影片开始女声悠长的吟唱旋律,为影片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哀叹,让人的内心不禁有些悲伤,又配合人们与亲人挥手离别的场景,为影片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注定了该影片故事结局一定是悲剧。杰克和露丝那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悲剧让众多恋爱中的情侣感动得潸然泪下。电影中那天籁般的人声吟唱与法国号的共鸣,使全片的音乐既有滂沱之势,又有浪漫史诗的悲凉,可谓刚柔并济,巧妙的构思有赞美爱情同时哀悼爱情的感人旋律。这就是音乐突出主题,推动剧情发展的妙用。 二、渲染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例如:《天国的邮递员》。宽广草原中孤零伫立着邮筒,那是座将信放入其中便能传达给天国爱人的传说的邮筒,在众多寄给无法忘怀的爱人充满爱意的

西方电影赏析

西方电影赏析 一、简述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特点及代表作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此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他们提出了一个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50年代的西德电影一直处于经济繁荣艺术停滞的境况,由于影片艺术质量的低劣,1961年竟然无法从当年摄制的影片中评选出一部值得授于"最佳影片"的影片。面对这种严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在上述电影节中发表《豪勃豪森宣言》,向旧电影开战,力求西德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快突破创新,振兴民族电影。 在政府的资助下,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夏摩尼的《禁猎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莱斯》。70年代初,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由于资金短缺,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但是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成为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铁皮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 二、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1939~1942年期间,德·西卡、L.维斯康蒂、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他们的优秀作品有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擦鞋童》(1946)、《温别尔托D.》(1952)和《屋顶》(1956);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2)、《艰辛的米》(1949);捷尔米的《希望之路》(1950)、《在法律的名义下》 (1949)、《堕落的青年》(1947);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8)等。 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鼎盛时期,它们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如影

浅析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征

从电影的构成元素上来说,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有很多有自己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的标志性的东西。雄浑的戈壁,磅礴的日出,色彩斑斓的云南景象和优美的《美丽的梭罗河》,虽然是表现文革这一特定时期的电影,但与以前表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那种痛苦、沉闷、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体基调是浪漫昂扬的,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还渗透着姜文式的彪悍气质,震撼而富有感染力。 虽然《太阳》以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为蓝本,但《太阳》中讲述的故事要比《天鹅绒》更饱满、富有张力,人物也更生动、立体。在《太阳》中,姜文把原来的小说解构成“疯”、“恋”、“枪”、“梦”四个故事,用1976年、1958年两个时间段,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新疆与云南两个地方,整合成一个时空和命运交错的完整故事,使剧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某种复杂逻辑联系层层揭开。 一,简洁的电影叙事反叛中国电影的故事性。 颠倒了故事的叙事时间顺序,真正的故事其实是按照“4—2—1—3”的时空顺序发生的,而姜文的颠倒方式并未启用普通的“倒叙”或是“插叙”。而是采用了"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也正是由于其破裂拼接的结构和模糊的思想性两大特点,而具备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深度模式的削平,作品含义的不确定性,精神分裂性,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松散的结构、破碎的故事、极端的行为、瑰丽的影像、异想天开的细节、非逻辑的表达,构成了姜文特色。 二、音乐与情节 在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的构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以完全不同的两种节奏去演奏相同的旋律,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完全的不同,前者是悲凉忧伤的感觉,在绝望时候的低声吟唱。而后者则是热烈奔放,完全是一片欢歌热舞的海洋。他们的主旋律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节奏上放慢了许多。把女声换成了男声。这种在技巧上的简单的置换却显示了创造者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电影主题的恰当把握和解读。电影以《新疆英孜》开场,人声的演唱清澈晶莹,随着歌声我们便进入一个云山雾罩的村子。一双肥润的女人的脚,在盆中水反射的阳光下出现了绝美光影的灵性,镜头便跟随着这双脚开始了影片。正当音乐与画面给人以立体美的享受时,疯妈与儿子突然相撞,舒缓的歌声戛然而止,便正式拉开了第一部分(1976年春中国南部)的故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以《美丽的梭罗河》一首印尼民歌衔接的。疯妈消失了,她的鞋和衣服漂在河上,而伴随着吉他弹唱,画面忽然转到1976夏的中国东部,单身的梁老师弹的一手的好琴,抱着吉他唱着动听的歌,厨房里的五个女人一起揉面,一起摆腿。音乐平滑地过渡了两个故事,并且使观众马上由1976年的中国南部进入到同一年的中国东部,还巧妙地设悬。在第二部分中,学校在操场上放电影一段可谓整部影片声画融合的一大亮点。操场上幕布中的音乐和舞蹈与电影中众人抓流氓的紧张情节形成了鲜明的类比,这一段把当时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彰显的淋漓尽致;唐老师的几声吹号声也成为了该电影故事中期的一个标志。从第一声吹号声开始,唐老师与林大夫的隐性爱情就崭露头角;第四部分也是整个故事的开端,一边是疯妈对着男人的遗物说话,另一边是姜文抱着老婆说:“你的肚子像天鹅绒”,此时《Singanushiga》再次响起,不过这一次则选用了更加悲凉的男声再一次感动观众。在唐老师的一声枪声下,唐老师与她的老婆的婚礼也被拉开,这一次的《Singanushig》却以狂放的节奏牵动着情节的发展。一群青春四溢的年轻人在野外帐篷旁载歌载舞,一个被火点燃的帐篷仿若一只硕大的火凤凰一般照亮了疯妈的火车,由此把本无关联的故事串联起来。在疯妈最后的几声呐喊中,在初生的太阳的照耀下,影片的所有悬念也全部打开。就是随着这一系列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音乐,这部电影经历了一个“引迷,造迷,解迷”的过程。 三、意象与感觉的运用,画面精美,基调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电影的开始,“轨道”、“鞋”、“脚”等一系列意象连续出现,为整部电影铺上了诗意与神秘感。

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一概述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电影会由多首音乐相衬,以更好的衬托出电影需要表现的内容。 电影是综合艺术,从电影本体分析,它综合了文学、戏剧、摄影、美术、音乐……它年轻,有生命力,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具有形象、生动、丰富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表达出具体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恰好与音乐的抽象性互为补充,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音乐,无疑是电影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我称之为电影的“第二台词”。因为音乐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宏大的场面或重大事件,以及片中人物心理的比那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这其中,电影音乐起到了巧妙的解说作用。使观者或情绪激昂,心潮澎湃,或心悬一线,紧张窒息。绝妙的配乐可谓电影中的点睛之笔。早在无声电影时代,每个电影场都会有一位钢琴师或一个乐队,负责按一首专门写好的乐谱或按影片公司明确提供的暗示,用音响为画面伴奏。正如李.R.波布克[1]所说:“从为无声片伴奏而在蹩脚钢琴上敲出第一个音符起,音乐就一直是电影影像的一个忠实伴侣。”即使是影史上早期的默片都离不开音乐,更足见其重要性。 电影音乐指的是电影中所有听得到的音乐。至于电影歌曲,也可以说就是指所有出现在电影里的歌曲。电影音乐和歌曲,也专指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和歌曲。电影音乐和电影歌曲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体裁。任何电影在美学层面上都不是现实本身,它是一种现实感,终究不是社会学层面的作品。而电影音乐和电影歌曲能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电影音乐始终在电影表演中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同别的姊妹艺术一样,它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所渴望的东西;同时它又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感情;另外,它又有极强的感染力,是鼓舞斗志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电影艺术中,许多宏大的场面,用了合适的、气势磅礴的乐曲或配唱,那就可以发挥语言所发挥不了的作用了;电影中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活动或表现突发的事件,紧张、恐怖、激烈的场面,或对景物的描绘,或加强对影片中悲欢离合等情节的渲染等等,对以上各方面,电影音乐都起着巨大的、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电影歌曲,只是歌曲本身,仿佛黑夜中的星光,虽不能照彻黑暗,却使电影增添了一丝光亮。 二影片《ONCE》 我们可能经常会在地铁站、天桥上看到弹着吉他卖唱的艺人,也许是现代城市的生活步伐过于快节奏了,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是轻轻一瞥然后继续行色匆匆,甚至没有时间琢磨一下自己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2006年约翰?卡尼[2]导演的爱尔兰电影《ONCE》就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格伦?汉塞德[3]饰)就是一名在街头卖艺的小伙子,地点则切换成了爱尔兰的首府都柏林。他是与众不同的,不会弹奏那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以赚观众缘,反而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无法自拔,丝毫不会受到身边环境的打扰,几乎要与城市一角的黑暗与晦涩融为了一体。 然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傍晚发生了变化。在拥挤的都柏林街头,一把破吉他,低沉迷人的的嗓音,无人问津的街头演奏,一曲《The Healing Has Begun》,影

浅谈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浅谈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电影中的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位极其显赫。现代电影中。几乎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影片。许多成功的影片如果脱离了音乐。其艺术感染力也将会暗然失色。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电影中运用音乐.就像小说需要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一样重要。电影音乐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渲染环境气氛 1.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 2.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为某个场面营造一种特 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 (二)渲染时代气氛 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 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 音乐。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 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影片,常采用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瑚音乐旋律等等。这些音乐都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特征。(三)渲染地方色彩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选用具有当地特点的歌曲、地方戏曲、地方曲 艺的音乐,即可为影片营造渲染出一种地方色彩来。 例如我们熟悉的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的影片。音乐都有鲜明的各国地域 特色。 (四)渲染民族特点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民族的音乐,又为影片渲染了 民族特点。彦克、罗念一作曲的表现西藏农奴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故事片<农奴》,选用富有鲜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由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西藏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刻画人物心理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虽然

电影音乐与艺术赏析

电影音乐与艺术赏析 期末考查要求 统一使用信纸封皮为本课程名称姓名学号专业 字体工整回答问题表述清楚、准确、深刻,内容充实 电影音乐与艺术赏析期末考查 1.根据影片《十面埋伏》有关内容谈谈影视剧主题歌 “在那绿色草原上有我的家乡,童年时你我曾一起玩捉迷藏,阳光下轻风吹起陈陈绿浪,没有愁也没有忧伤……是你,我的真爱。春的女神到来,遍地鲜花怒放,彩蝶纷飞带你我奔向前方。手牵手不再悲伤,你那声音永在我心中荡漾” 电影《十面埋伏》的主题曲《爱人》由梅林茂作曲,凯瑟琳-巴特尔演唱。梅林茂是亚洲影坛知名配乐工作者,负责配乐的港日电影超过三十部,在国内多个电影节中获奖,并以《慌心假期》一片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凯瑟琳-巴特尔嗓音高吭雄厚,演唱技巧娴熟卓越,擅长演绎巴洛克时期至近代作曲家笔下的佳作,曾五度夺得格林美音乐奖。二者合作用美声演唱方法和音色为影片注入了极有亚洋特点的音乐表现艺术形式。 主题曲在片中时隐时现,贯穿其中,为片中情节起着描绘、写意的功效,歌唱深情,感情真挚细腻,极具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出现在影片最末的那一次,惊心动魄的比斗之后,小妹已经奄奄一息,一切都要过去了,这时开始回荡这首歌,让人不禁想起小妹与随风从开始相识到最后相知的各种情景,尤其是在花海时,小妹的那句话:“你说会带我到山野烂漫处”,回想到此处,不禁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感到叹息,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沉默。但唯一的不足却是这首主题曲,整个歌听完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个人对音乐的领悟力原因,我认为在渲染大唐文化、江湖侠客的神韵方面有些欠缺。张艺谋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都具有深厚的民族底蕴,音乐作品也应如此,而这首《爱人》却没能体现民族内涵和情感韵味,听上去更像西洋歌剧,让人遗憾不已。 主题歌音乐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更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突出影片的主题,达到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影片的思想意义;能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和心理活动等,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能推动和帮助剧情的进展、延伸情绪等;能描绘自然生活,描绘时代空间,描绘民间民俗,描绘地方风貌,以引起观众对时

经典影评之论述电影《艺术家》的艺术特色

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论电影《艺术家》的艺术之美《艺术家》这就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在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它不就是黑白默片那么简单,它所展现的电影工业的发展对世界的电影艺术,对个人带来的艺术影响,导演把自己对电影情感转化成一种怀旧的艺术形式,它就像就是一封情书一样,充满了浪漫的香气,还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在欢笑与泪水背后,您会默默的起立为它鼓掌。 然而众多艺术家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对现实主义、人性与人道主义等艺术作品创作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在电影的娱乐性追求中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娱乐性就是艺术的本质特性之一,也就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对电影娱乐性的表现,正就是对艺术内在规律的遵循,同时也就是对人民大众文化权益的尊重。"在电影表现中适度融入娱乐性元素,使之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特色,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电影艺术创作的娱乐性表现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特定时代与社会各种因素促成的。电影对当代电影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对艺术规律与电影规律的遵循,艺术家使命与艺术良知的彰显。 当然《艺术家》并不就是我们想像的那么艺术,它的形式或许大过于它的情感。但就是复古却就是势不可挡的一种趋势,它好瞧不再于它拥有多么让人情绪起伏极大的故事,也不在于故事有多么的高深莫测。《艺术家》并不就是所有人都能拍出来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勾起一种怀旧的思绪,《艺术家》的艺术并不就是集中在那些拿捏精准的摄影上,它抛给了我们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电影,就是不就是必须很花哨?”技术革新就是好事,但就是一味的追求技术,忘却艺术则就是对电影最大的不敬,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您才终究会发现这部电影就是多么的高明,极简主义的《艺术家》狠狠的为当代的电影打了一剂强行针,在打破了时间的隔阂之后,《艺术家》用最古旧的手法还原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这才就是它最让人欣喜与动容的地方。从艺术的审美性上讲,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所谓审美,简单地说,就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就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与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事实上,从《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上讲,它的艺术风格就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更就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同样的,艺术派别的形成有时就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就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这些艺术派别有的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或体裁,有的则包括不同艺术门类或体裁的艺术家。 《艺术家》的最大亮点在于“精致的默片艺术”。当今的电影无疑就是一场华丽的视听盛筵,而来自法国的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选择拍摄黑白无声片既就是一种冒险,也就是一种取巧的方式。她以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重现了上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一目了然地将《艺术家》与其它影片区分开来。 而《艺术家》正就是以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拍摄,音乐、字卡交代剧情,音效、双关阐述默片与有声片的艺术形式与角色关系,其中,这无声的力量,值得玩味。片头衬着传统配乐的字幕图案来呈现演职员名单。以一段科幻冒险片引领开场,之后发现这不过就是电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戏中戏”,伊始就已透过为默片配乐的雄壮交响乐来暗示“有声”与“无声”的紧密结合,来营造反讽效果与隐喻意味,颇具巧思。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艺术语言的类型

新德国电影讲义

三、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期 (一)发展历程: 新德国电影运动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而且经历多次潮涨潮落的电影运动,它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那样是一次由盛而衰直至消亡的过程,他一直保持一种发展态势,但又多次掀起高潮,又多次陷入危机。 1、1962 《奥伯豪森宣言》似乎轰轰烈烈,表现出了年轻德国电影人敢破敢立的艺术革新精神,宣称“我们要创造新的德国电影”,并大张旗鼓声称“我们已经对新的德国电影有了具体的、精神上、形式上和经济上的设想。”,但接下来三年无所作为,三年期间只拍摄了一部影片,且水平平平。 2、1966年,以克鲁格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在国际电影节多次获奖,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峰。但又因为联邦德国政府一会修改电影资助法,要求申请者必须拿出一部所谓的“资历证明影片”才能申请资助拍摄新片,这几乎断送了这一电影运动,致使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运动又一次陷入空前危机,1970年,有19部影片无法找到买主,无人投资拍摄。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才基本结束。 4、繁荣期70年代中期,由于西德政府再次加强投资,同事美国大发行商和西德电视台的大力协助,新德国电影运动进入一个“繁荣期”,涌现出一大批“导演明星”和流光溢彩的电影佳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的: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文德斯施隆多夫。 (二)创作: 这些导演从70年代开始连连在国外电影节上获得成功, 1、1974 在国内屡遭批评的法斯宾德凭借影片《恐惧吞噬灵魂》获得戛纳电影节评论奖,在巴黎还举行了“向法斯宾德致敬”的影展。法是新德国电影成就最高的导演,被誉为“新德国电影奇才”“德国神童”“怪才”,他生于1946年,死于1982年,享年36岁,从其处女作《爱比死更冷酷》(1969年)到绝笔《水手奎莱尔》(1982年),短短13年间,他以罕见、旺盛的精力,设置了40余部影片,最高记录是一年拍摄7部影片,录制两部广播剧,常人无法想象他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2、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虽然在国内无人问津,但该片在75年戛纳电影节获得国际影评人联合会特别奖,并风靡法国、意大利、瑞士、莫斯科等国家。 3、1975年,伦敦和纽约电影节上,新德国电影几乎囊括了所有奖项,更是让全球为之瞩目。 3、1979 法《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成为最轰动影片,这部影片不仅获西柏林最佳女演员金熊奖,最佳摄影技术银熊奖,还获得联邦德国政府颁发的银质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置景奖,终于结束新德国电影在国外获奖在国内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同时,在1979年一年间,新德国电影运动冒出37部影片,大有20年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声势,但和新浪潮早期处女作的粗制滥造不同,新德国电影的影片普遍具有一定水准,一大批高质量的影片把新德国电影运动推向了一个繁荣而成熟的新阶段,从此,西德电影一改往日沉闷与落寞的形象,成为各个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引人注目的生力军,西方影评界这样评论那时候的西德电影的:“今天,在世界各种规模的电影节上,只要有西德参加,新德国电影没有不获奖的。”的确,翻开这一时期的电影节获奖名单,比比皆是西德电影人的名字。新德国电影进入最佳状态。 4、1979 施隆多夫《铁皮鼓》又获戛纳金棕榈奖,并于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更是将新德国电影运动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三)美学特征 第二代导演是属于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一代导演,他们不满于“青年德国电影”导

《电影音乐鉴赏》论文

《电影音乐赏析》课程论文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姓名:武鑫 学号:201006059 学院:国际商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 (全球管理实验班)1班

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摘要:音乐已成为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电影放映中发挥着奠定感情基调、烘托电影氛围、反映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影音乐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电影,理解电影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电影音乐;赏析;内涵

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自电影出现以后,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造型因素已经越来越受到电影创作者的重视,它已经成为电影中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根据影片整体的基调以及情节的需要所设计或创作的音乐,电影音乐对画面不仅仅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渲染影片情绪,补充画面内涵,传达画面思想,推进情节发展,感染观者情绪的作用,从而实现影片的艺术效果。通过对具体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 电影《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将故事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影片。贯穿影片的音乐,有原创音乐也有欧洲古典音乐。片头,描述刘小春在江南小城的生活场景时的背景音乐,采用的是笛子、琵琶、鼓等中国民族乐器。其中,笛声、琵琶声旋律缓慢、悠长,衬托出了江南小镇的细腻、绵长,而赋有节奏感的鼓声,则有利于电影情节的推进,伴随着刘成父子坐着小船离开家乡。之后,刘小春在少年宫比赛时拉奏小提琴古典曲目。配合着钢琴声,开始旋律缓慢、琴声悠扬,之后节奏加快,小提琴声仿佛绕迷宫般迂回曲折,直至最后峰回路转、找到出口,琴声也随之结束。在刘小春演奏的同时,一旁倾听的江老师许以赞许的微笑,预示着之后两人的生命出现交集。之后,江老师跟刘小春交流往事的时候,背景音乐先是小提琴曲,之后是女声,在此期间小春加强了对江老师的理解。当镜头在刘成骑自行车在外奔波与刘小春按江老师的要求“不要动琴,用你的心去感受”读谱间切换,背景音乐也在不同的小提琴曲协奏曲之间切换,衔接紧密,旋律急促,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一方面暗示着刘成在大城市工作的奔波劳累,一方面也暗示着小春的琴艺在不断提高。莉莉在男朋友生日时精心准备了一番,浑厚的女声在背后吟唱,而当莉莉的用心被拒心情郁闷之时吃着蛋糕时,刘小春拉了一首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用婉转、细腻的琴声抚慰着莉莉落寞、伤感的心。而之后,刘成通过一场小提琴演奏会认识了著名的演奏家余教授,小提琴曲再一次成了影片衔接、开启新的情节的纽带。之后,小春在父亲婉拒江老师的情况下再一次来到江老师家中,两人沐浴在阳光中,用小提琴和钢琴合奏一曲《第三号慰藉曲》,琴声优美,琴艺高超,两人高洁的灵魂达到契合——那是对音乐同样纯粹的热爱。而当小春站在舞台上,全身散发着光辉,在交响乐队的配合下,拉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旋律转换不断,直至最后达到高潮,也仿佛是映衬了小春高大的形象。当林雨因为不能参加比赛而对小春生气时,小春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小提琴,仿佛又见到了老朋友,背景音乐的小提琴声又是缓慢的、绵长的,一方面映衬着林雨的倾诉,一方面映衬着小春的回忆。而影片的最后,小春放弃了比赛,泪流满面尽情地在火车站弹奏,林雨也在演奏厅完成自己的梦想,两人一个选择了亲情,一个希冀着成功,在柴可夫斯基《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百转千回的旋律下,使得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所在,孰对孰错不好评判,但是导演心中的平衡还是倾向了亲情这一边,那才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吧。在这部影片中,原创音乐主要是指作曲家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曲目,笛声、琵琶声、古筝声等,对影片生活情景的展现有着很好的衬托作用。而欧洲古典音乐经典曲目,在这部影片中主要由小提琴演奏,一方面衬托出主人公高超的琴艺,一方面以其变化的旋律暗示着人物的心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电影《海上钢琴师》同《和你在一起》一样,主人公都是音乐家,或者说是

电影史复习资料.

一、卢米埃尔兄弟对电影的主要贡献? 1、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1895年12月28 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卡布辛大街14号的大咖啡馆中,首次售票公映他们的影片,这一天不仅标志着“放映术” 的完成,同时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2、卢米埃尔兄弟作品的内容更多地是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 实际存在的事情,电影成为“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由此 确立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3、不足50部的短片中,显示出电影所具有创造不同的表现手 段、不同的叙事形式的可能性,为后来电影的样式开辟了 道路。 A.新闻片《代表们登陆》 B.纪录片《消防员》(四部) C.喜剧片《水浇园丁》 D.旅行片《在美国拍摄的39个景象》 (梅斯吉希拍摄) E.追逐片《假膝行人》 4、拍摄方法上,使用了“长镜头”即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最 为典型的是《火车进站》,在这部影片中物体与人物不同景 别的视觉变化,形成了纵深的场面调度;并且在《消防员》中,不同角度、不同地点拍摄下来的消防队员救火、救人 的情景形成一种“蒙太奇”形式,产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变 化。

二、为什么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是一次辉煌的失败? (结合格里菲斯的叙事观念进行阐述) 1、电影叙事形式:受到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 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将不同冲突的元素加以并列、积累,逐渐形成了他的电影叙事形式。特别是《党同伐异》,将四 个故事的叙事时空随意自如地加以组接的有胆识的实验, 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结构的叙事形式。 2、电影叙事时间:格里菲斯在影片宏大的叙事时间的表现中, 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 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大大超越了影片实际 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的心理时间。《党同伐异》以雄 心和魄力的段落所构成的巨幅画卷,以细腻、柔情的镜头 所创造的“视觉交响乐”突出了党同伐异的残暴与仁爱之 间的冲突,以及人类文明史上善与恶的冲突。 3、电影叙事空间:《党同伐异》用于区别四个故事的主要方式 是那些来自画面内部的人物、服装、布景等,叙事空间的 造型效果和视觉信息,而不是依靠字幕或字幕衬底。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巴比伦的陷落”的叙事空间的表现。 格里菲斯更大的贡献是,冲破故事空间的束缚和冲破画框 的束缚的空间概念,仅凭视觉画面的空间对比。Eg:“母与 法”中现代交通工具和“巴比伦的陷落”中古代交通工具

影视艺术概论试卷及答案

青岛胶南珠山职业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影视艺术概论 一、填空(15分) 1、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的抓片机构,制成了既可便捷地连续拍摄,又可放映的机器。1895年12月28日,在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 2、电影的基本原理是和。电影的胚胎孕育于 其表现形式分别为和盛行于宋朝,成为时人重要的娱乐形式。 3、世界“电视之父”是美国人。1923年,成功制造了第一台电视传真机。1925年,英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雏形电视。1936年11月2日,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英国广播公司以一场场面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4、1926年10月,世界第一部有声片问世,期间加入了对白的影片。1935 年,美国马默里安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片。 5、1896年8月,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是我国放映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在他创办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掀起了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的历史。 6、在默声电影时代,美国喜剧电影史上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喜剧大师是,将美国默片时代的表演艺术风格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作有。

二、名词解释(25分) 1、视觉暂留 2、左翼电影运动 3、景别 4、第五代导演 5、声画对位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0分) 1、查理卓别林喜剧电影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影视艺术的特征? 3、20世纪20年代,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片公司的创作成就及影响? 4、一代影后阮玲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四、论述题(20分) 1、简述世界电影发展史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 代表作品? 2、简述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特征,并举例说明。 五、开放题(10分) 1、你都看了哪些影视作品?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作品,阐述你之所以喜欢它的原因?并试着分析一下作品?

浅析姜文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

浅析姜文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 电影台词是电影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姜文电影里人物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这跟人物个性化的台词密不可分,本文从从重复强调式的人物台词和反讽式的人物台词两个方面姜文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 标签:姜文;电影台词;反讽 电影人物台词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凸显人物性格,同时多样的人物语言技巧也可以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影效果,比如搞笑、愤怒、悲伤等。姜文为塑造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便原著基础上增添或改编了人物台词,这为渲染气氛,表达主旨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重复强调式的人物台词 语言的重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而影视片里台词的重复强调多是为渲染一种气氛,或是间接表达影片的个人情感。姜文也擅于在影片里加入重复的人物台词。如《让子弹飞》里,姜文增添的一句重复式台词,渲染了一种搞笑的气氛。“何止是愚蠢,这简直就是愚蠢!”而这里武举人才是真正愚蠢的人,当观众看到真正愚蠢的人在嘲笑聪明人的时候,这本是就是一件搞笑的事情,自然而然地戳中观众的笑点。还有土匪张麻子来到鹅城后,说的一番话:“我来鹅城上任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这里的重复只是强调影片主人公的形象,张麻子没有长篇大论的弘扬他会如何为鹅城百姓造福,只是用简单粗暴的几个字,告诉鹅城百姓他会给鹅城百姓主持公道,让他们看到公平。而片中多次出现的“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也是姜文增添的台词,与篇名相互照应,起到点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是隐喻地告诉大家,想要成功,需要忍耐和耐心。还有姜文在改编《动物凶猛》时加入了傻子一角,傻子从始至终贯穿在影片里,并且只有“古伦木”,“欧巴”,这几句反复重复的台词,看似毫无意义,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可以把影片里的傻子理解成就是马小军他们自己,他们放荡不羁的青春里一直都有傻子这个人物的出现,傻子见证了他们从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退化成中年大叔的过程,电影安排这个人物出现在片尾就是为了要给马小军等人鲜艳夺目的青年时光与毫无色彩的中年时光做鲜明的对比,也以此来表达姜文本人对于自己青年时期的怀念。 二、反讽式的人物台词 反讽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表达形式,现多被应用到电影台词中,以表达导演的内心情感。姜文电影的一大特色即批判和讽刺,他善于运用幽默搞笑的反讽台词来表达自己对与历史和现实的不满。在《太阳照常升起》里,作者在改编时加入了很多原著里没有的人物台词,如有一段发生在梁老师与同事唐老师之间的对话,“如果有人喊抓流氓你立刻就去追,可追着追着你就变成了第一个,而后边的人就把你当成了流氓。这么说好像不是个办法,如果说你以前当过运动员跑得快,这我可以作证。可这么说也不是个办法,如果说你怕追上的人把你打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理论56题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 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 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 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 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 12.简述工艺美术的特点。 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 27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 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 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29.简述活动的功能。 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 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 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 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 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 3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 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 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 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43.简述摄影艺术的主要特征。

浅析姜文电影的“作者”化

浅析姜文电影的“作者”化 学生姓名:武煜指导教师:李一敏 内容摘要:产生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作者电影”理论对“作者”地位的提升,使得“作者”的个人自觉性及创造的自由性在电影中得到充分表达,开创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有许多受“作者电影”理论影响的导演,而作为个人风格延续,创作带有强烈“作者”元素的姜文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虽然至今只执导过四部作品,但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坛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作者电影”的发展历程、“作者电影”的特征以及姜文电影中的个人成长印记、影片内核、影像风格方面来论述姜文电影的“作者”化,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姜文电影,关注姜文电影,关注当下的中国电影现状。 关键词:作者电影姜文成长印记 2010年12月16日,《让子弹飞》高调上映并获得了超高的票房收入,使得姜文又一次成为话题人物。回首姜文1994年石破天惊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1998年风波不断、遭禁的《鬼子来了》再到2007年招致种种非议的《太阳照常升起》。四部力作,每一部都携带着浓烈的“作者电影”气息,每一部都拒绝重复和平庸。影片热烈奔放、内涵深远,“纵有缺点与困境,也在吉光片羽中渗透着才气与严肃的思维”。[1] 作为导演身份的姜文远没有作为演员多产,因为他个人追求完美且偏执霸道的个性,17年间仅拍摄了4部影片,但是每一部都是姜文对于自己的生存处境和个性的书写。谈到姜文导演的电影,国内电影评论界都将过多的目光关注于他电影中的隐喻方面。也有个别的电影评论家将姜文划为中国第六代导演来研究。个人认为,姜文电影中极富“作者”气息,遂将其归为“作者电影”阵列进行探讨。 一、所谓“作者电影” (一)“作者电影”的发展历程 “‘作者电影’源自浪漫主义传统对‘个人的关切’,以‘作者电影’的视角来考察电影创作,即从‘作者’的角度来挖掘导演给予作品的永恒审美意义——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诸多考察。” [2] 20世纪30、40年代,源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新批评使得文学“作者”地位不断受到挑战。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结构主义和解构学说则直截了当的宣告“作者死了”。几乎就在罗兰·巴特宣称“作者死亡”的同时,电影批评领域将“作者”,这个极富有人本主义和个性主义色彩的文学词语挪置其中,由此而获得新生。轰动世界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将领们则将“作者至上”理念推上了巅峰地位。 二战之后,法西斯垮台以及斯大林去世后的重新评价等一系列的事件,标志着西方政治理想的幻灭。越来越多的欧美青年人将政治视为“滑稽的把戏”,通过各种创作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这一现象在美国称作“垮掉的一代”,而在法国则形成了艺术界的“新浪潮”。 20世纪50年代在执着于电影艺术探索的大本营——法国,文化运动高涨,法国女评论家克劳德?埃德蒙?玛格尼认为电影已越来越接近“和小说一样明确地、无保留地归功于一位作者”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