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反思

商南县初级中学孟超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它对下面学习一次函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好函数的基础。

在教法上,课前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可塑性大、求知欲旺盛,但在理解能力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处于形象为主的逐步向经验型的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正比例函数性质的学习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和“实践归纳法”。即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亲自来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信心,激发学生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是随着他们思维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经验型思维的初中生,学习数学新知识时,需要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支持,否则还难以接受。本节课是通过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引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现最近发生的国家实事:“神舟八号”的顺利发射,据此提出思考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点形成线的过程,了解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由此揭示课题。这一引入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并且对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复习导入时,我设计了简单函数式,让学生判断。

(二)观察推理探究新课

在明晰了正比例函数概念后,教学进入到学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环节。教师说道:“函数的图象可以清晰、直观描述函数的关系。正比例函数从形式上具有共同的特性,那么它们的函数图象是否也有共同的地方呢?想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呀?”

学生答道:“画函数图象。”

于是,教师先引导学生画y=2x的图像,然后让学生练习画出y=-2x 的图像(在坐标纸上画)。同时,说明画图的具体要求,此间,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画图中遇到的问题。

看到绝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任务。于是,教师提出问题:“观察你所画的图象,它们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过原点的直线。”

教师接着问道:“是不是所有的正比例函数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呢?”学生沉默了片刻,有人打破了僵局,说道:“应该都是过原点

的直线。”看到有些学生还有些半信半疑,于是老师用多媒体在大屏幕演示正比例函数图象。观察后,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上述结论。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只是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函数图象,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到的,因此,这些思维能力在上述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讨论发现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所画图像,学生发现了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这一结论后,教师继续引导:“大家再看这两个函数图象有什么不同?”

有学生回答:“y=2x的图象经过一、三象限,y=-2x的图象经过二、四象限。”

值得关注的是,教师提醒学生观察k值正负与其对应图象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了其中的规律:k﹥0时,直线y=kx的图象经过一、三象限;k﹤0时,y=kx的图象经过二、四象限。

在这一环节,教师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再看看两个函数图象还有什么不同?看到学生陷入思考,有的还在小声研究讨论,但没有结果,于是,老师提示学生回顾函数的概念:“什么叫函数?”学生道:“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y和x,给定x一个值y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且y随x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追问:正比例函数中y如何随x的

变化而变化的?这样提问再一次指明了观察和思考的方向。

通过研讨,学生得出结论:从图象还可看出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接下来,教师又问道:“还有别的方法看出来吗?”

学生:“看表格也可看出: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以上环节师生互动的情况看,通过图像的走势,发现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价值的。虽然教师追问时所提问题指明了观察思考的方向,从而压缩了思考空间,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旧促进了上述能力的发展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我设计了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口述、互评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五)课堂小结,完善构建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思维品质。它应是一节课的深化甚至是升华,同时对教学目的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认知心理学家早就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加经验,对面临的新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然后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过程。适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将知识类比、归纳、整理,从而得出规律,掌握有关知识,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某些知识。同时,为下节课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建立一个框架。

在整个小结过程中,对学生不同的小结,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上进心和自信心。

(六)布置作业发展深化

根据教学内容,我布置了对应知识的练习。本节课,知识容量较大,所以布置的作业以落实基础为主,进一步的提高训练放在下一节课。同时,根据学生情况(A类和B类)分层布置作业。

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作为数学教师不仅仅在于向学生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知识,最后让他们自己独立去获取知识。本案例的设计是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到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学生的需求的多样化和个别差异,对教学法知识和学科知

识的结合作了尝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数学教师往往最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点燃思维的火花。也往往是数学教师才能够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信服未知的东西是引人入胜的,才最能够让学生得到和谐、简单、奇异之美的享受。对于学生来说,发现数学之谜,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之美,应当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惩罚。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由于本人学识和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恳请领导、同行批评、指正。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新授课第三节课,在“数形结合”的主线下,使学生具有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首先简单复习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像、图像象限和增减性,其次利用基础训练的五个题目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和图像及增减性,复习一下代入法和待定系数法; 三、例题精讲,在例题的处理上我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培养;同时通过题目难度层次的推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变式训练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个综合性题目的例题;达到在课堂中就能掌握比较大小这类题型。但在补充例题的处理上点拨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点走弯路. 例题在本节既是知识的巩固又是知识的检测,通过这组题目的处理,发现学生对所学的一次函数坐标等方面可以有一点的复习.从整体来看,时间有点紧张,尤其是最后一个与一次函数相结合的综合性题讲解得太少,学生还不太能理解,导致小结很是仓促,而且是由老师代劳了,没有让学生来谈收获,在这点有些包办的趋势 四、不足:虽然在题目的设计和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了由浅入深的梯度,但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上还可以再调整;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细节问题的.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上完此节课后,我回忆着这节课的段段细节,不断思索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使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此节课是以现在最热门的房产买卖为切入点,从生活中买房的例子出发,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这节课能得以发挥。由于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所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师生得以互动。在正反比例解析式及其性质的比较中,学生能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在图象画法比赛中,许多学生能积极指出图象的优缺点,并且不断发现图象画法的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画图的本领,更为后面学习图象性质做了铺垫。当对图象性质进行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能积极思考,互相反驳,互相提问解决问题,并且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应当说这节课让学生得到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整节课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场面比较热烈,使我也能充分发挥。 在课程设计中,我将反比例函数比较数学化的问题实际化,从实际出发又回到实际也是比较合理的。由于现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数学教学应该为实际服务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因此我认为联系实际是很重要的。 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教学也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脑课件的帮助下,这

指数函数教案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②能由指数函数图像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④培养学生作图与读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逐步使学生学会共同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例引入指数函数,激发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学习兴趣,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并且由广泛的用途,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重点 1. 指数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2.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底数a 对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材料一:一把一米长的尺子第一次截去它的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余部分的一半,第三次截去第二次剩余部分的一半,依次截下去,问截的次数x 与剩下的尺子长度y 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捕捉学生交流中的有效信息,并简单板书。) 材料二:(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方法同上) 从问题的解决回到数学问题:比较关系式:x y )2 1 (=,x y 2=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老师及时总结得到如下结论) 在x y ) 2 1(=和x y 2=中,每给一个x 的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 值和它对应,因此关系式 x y )2 1 (=和x y 2=都是y 关于x 的函数,且函数形式相同,解析式的右边都是指数形式, 且自变量都在指数位置上。 由此引出函数模型x a y = 2. 讲解新课 ⑴.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的,形如x a y =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其中x 是自变量,a 称为指数函数的底。) ⑵.指数函数概念理解和辨析 ①函数2 x y =与x y 2=有什么区别?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反比例(一)》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一)》教案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 ∶b =( )( ) =( )÷( )(b ≠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 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93 100 。换句话说 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正反比例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教学反思 执教“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教学中既要重视这一点,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逻辑性,严密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这样一节课的40分钟质量很高。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A X B = C(一定)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结合图像,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将两者区分开来!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过原点,并且方向向上),反比例的图像则是一条弯弯的曲线(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像)。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初中数学_19.2.1正比例函数(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9.2.1(2)正比例函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回顾知识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并指出比例系数分别是多少。 ①x y = ②23x y = ③ x y 2= ④42-=x y ⑤x y 1-= ⑥ x y -= ⑦x y 2-= 2、画函数图像需要哪些步骤? 列表 描点 连线 3、你能依据这些步骤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图像吗? (1)x y 2= (2)x y 3 1= 二、探究性质 教师活动: 问题:观察上面函数图像的相同点(从图像经过的象限和变化趋势方面考虑),思考y 随x 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1)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活动: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当引导,要求将得到的规律填写出来。 (2)在大屏幕上展示正比例函数图像和黑板上板书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正比例函数 )0(≠=k kx y 的图像是一条经过-------点的-------。 当0 k 时,函数图像过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活动: 当k 0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及性质又怎么样呢? 根据前面的方法,请你画出 x y 5.1-= x y 4-=的图像 师生归纳: 当k 0时,函数图像过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三、用简单的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像 教师活动: 思考:怎样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最简单?为什么?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时我们只需要描点(0,0)和点(1,k ),连线即可。 教师活动:要求: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像x y 3-=和 x y 2 3= 的图像。 学生活动:按要求作图,体会能用原点和(1,k )点画图像的原因和便捷性 四、尝试应用 1.下列图象哪个可能是函数y=-8x 的图象( )

指数函数的教案

指数函数的教案 【篇一:指数函数教案设计】 《指数函数》教材解读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 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它既是函数内容 的深化,又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指数函数图像中无限 逼近渗透了极限的思想,为以后学习极限做好铺垫,对知识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 生对抽象的指数函数及其图象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指数函数的形成过程以及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是 这一堂课的突破口。因此,以指数函数的性质、图像作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图像 与底数的关系 2、教材比较 与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比发现,旧教材在各层知识采取 很精练的语言进行过渡,而新教材则在各层知识的过渡上,采用了“探究”、“思考”等小栏目进行思维上的向导,指引学生学习。因此 在使用老教材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向导性 指引,给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 3、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所选教材较为简明,可以给教师较多的潜在发挥空间,逻 辑结构较为严谨。 (2) 不足:在各知识过渡上,教材处理得不够好。 比较传统单一,没有设定类似于新教材 中的“探究”、“思考”等小栏目,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所以要求 教师对教材理解深透。 指数函数的教案设计 一、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 学生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 思路。 2、经验起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3—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过程性目标: (1)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2)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 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复习 1、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正比例反比例。 2、比一比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有很多,现在我们就来玩个小比赛,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同学能举出更多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或成反比例关系的量。学生小组内举例并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收集成正比例、反比例、不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各一个,记录在卡片上。 3、反馈评价。教师根据各组举例的情况进行评比,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过渡师: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但是老师发现这些例子中有的是成正比例,有的是成反比例,有的是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那么,该怎么样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呢? 2、复习正比例 (1)师:(用投影仪出示收集到的成正比例的例子)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为什么?(正比例)学生回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正比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2)师: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使,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师:你们有什么方法能把题中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呢?(列表、画图、用式子表示)学生回答。学生介绍完每一种方法时,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要怎样做?师:其实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就是课本第63页的三种方法,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3页,仔细读一读,并把三种方法补充完整。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师:(课件出第63页的表格)谁来告诉大家,表格里的空格应填几?(200、300、400、500)你是怎样算的?(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计算)指名回答。师:(课件出示课本第63页的坐标图)谁来说说这幅图又该怎样做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仔细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教学反思 宁夏灵武市东塔学校孙军 【背景】: 本案例取材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9-21页的内容,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活动,能自主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主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生活化”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同时用获得的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数学必须走出王宫,走向大众,走下金字塔,走进生活实际。数学“生活化”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描述】: 《正比例》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学时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因此,我特别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 我抽取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教学片段一 在学生熟悉购买苹果引入。(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发现内在的规律。) (教学效果与反思: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来源于生活,学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经过二周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班学生的差生比较多,优秀生也不尖,在完成作业时不够积极主动,交作业没有及时,有可能在家没完成或者早晨想到学校后抄袭别人的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每次作业全对的学生只有少数的几个。 现在所学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对有些学生来说理解困难,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作图的技能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习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 反思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近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1、变化的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学习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二、合作交流: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三、汇报点评: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0页第1--3题 五、拓展延伸: 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随着()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系,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教学效果好。 2、正比例 正比例(一) 学习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重点: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doc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

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方案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连江二中柳殷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中新教材必修1模块;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90分钟,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通过对《指数》三个课时的学习后安排的。也为下面的《对数》学习做准备。 ·这节课的价值在于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基本初等函数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①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②在对不断引申的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掌握联想、类比、猜测、证明等合情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 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自身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和批判性; ③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福建连江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是高一的一个差班; 2、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对《指数》只是有较好的认识;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比较浓厚,对多媒体教学比较兴趣;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个别学生思维比 较敏捷,敢于在课堂上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情景设置的问题探究提示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学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 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双主教学,注意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增大知识信息的容量,使内容充实、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后反思.docx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一: 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题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再占用下课几分钟时间才讲完,很仓促地进行了小结。虽然上课大概推迟了5分钟,即使多了5分钟也没能完成课后的练习了,非常遗憾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设想中的不少环节均没有得到体现,实际效果离设计相差不小,也许过于想要达到预计,设计效果,在准备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

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在公开课上确是不应该,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经过这么一堂公开课的执教,让自己收获不少, 反思更多。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 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指数函数 教学设计方案

指数函数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1)“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熟悉函数的性质和作用,研究对数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些基本初等函数,对函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前几节课又对函数的近代定义做了详细的讲解。 能力层面:学生对函数具有一定的理解,已经初步掌握用函数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运用 难点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图像与底的关系。 4、课前思考与准备 包括学生在学习新课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这不意味着我们形式化的给予学生一个预习任务,所以我将通过课前思考题让问题引领学生自觉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问题,如下: 1 、若时,总有意义 , 求的范围? 2

正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

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 1、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2、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我力求在本课的组织中渗透了练习纸,每项的评分。总的反馈,希望可以有效地避免评价反馈的无效。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

初中数学_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正比例函数2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首先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出示一系列函数,分析哪些为正比例函数,以及其中的比例系数。其次复习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二.引入新知 布置任务: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画(1)中的两个函数图像 (1)y=2x y= 另外一组画(2)中的两个函数图像 (2)y=-1.5x y=-4x。 图像画好后,以(1)中的函数图像为例,研究它的性质 x 3 1

这些图象都是经过原点的 直线 ,函数y=2x 的图象从左向右 上升 ,经过第 一三 象限, y 随x 的增大而 增大 ;函 数y= 的图象从左向右 上升 ,经过第 一三 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增大 。 总结两者的相同点:两者图像都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经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进一步提出假设 是不是所有k 大于0的时候函数图像都是这样的呢?出示一系列这样的函数图像 从而得到k 大于0时,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经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当k 的值越大,函数图像越接近y 轴。 x 3 1 1 3=x 110 =x

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当k小于o时,函数图像的性质:也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的值越大越接近x轴。 进而我们得到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进而提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单的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我们只需描点(0,0)和点(1,k),连线即可。 出示练习用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 = -3x ;(2)三:巩固练习 3 . 2 y x

(完整版)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象,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性质。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y 与 x 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x 与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y 与 x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 =2x 。 问题2: 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 表示,剩留量用y 表示。 学生回答: y 与 x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 =0.84x 。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1.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 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10≠>a a 且”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2 1,2=-=x a 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0≤x ,x a 无意义) (3)若 a=1又会怎么样?(1x 无论x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0>a 且 1≠a .

《正比例反比例(一)》教学设计

《正比例反比例(一)》教学设计 一、复习内容 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 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 。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3周周五第一节,在六三班上了一节录像课。上课内容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含正比例的问题。这个内容是苏教版没有上过的。考虑到这部分知识较难,我采取了放慢教学进度的方法,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正比例问题。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 本节课只是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中的例5,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是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1、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从“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回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连平时比较胆怯,不爱发言的何童琛和伦铭同学都主动地举了手。我很高心,及时地叫了他们回答问题,让他们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可惜在课堂总结时时间不够了,质疑问难不够充分。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们把自己前一天在学习记录卡上写的疑问提出来,通过自我释疑、由同学释疑和教师点拨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熟悉了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的收获就是黄昊成同学果真就提出了“既然简单的归一法能解决的问题,干嘛还要学习用那么麻烦的比例法来解决?”我趁机告诉学生比例法其实是找规律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虽然不能明显体现出它的优势,但可以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好较好的准备,所以还是要认真把这个本领学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