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

技术(I C D)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

概述:(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近20多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ICD在人体内能在数秒钟内检测到危及生命的室速和(或)室颤,并进行相应的治疗。ICD的植入技术主要根据导线的植入方式分为开胸植入和经静脉植入。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经静脉植入技术

适应症:1.I类适应证

(1)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3)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B)。

(4)非持续性室速,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抑制其发作(BA)。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左心室功能低下,LVEF<30%,心肌梗死后1个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个月(B)。

(2)Ⅱb类适应证

①临床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引起,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行电生理检查(C)。

②等待心脏移植,因室速产生严重症状(晕厥)(C)。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的高危状况导致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B)。

④非持续性室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低下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B)。

⑤不明原因晕厥,Jb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C)。

⑥不明原因晕厥,家族中有猝死史,合并RBBB+ST抬高(Brugada综合征)(C)。

⑦晕厥合并进展型器质性心脏病,病因难以确定(C)。

3.Ⅲ类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晕厥,没有可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无器质性心脏病。

(2)无休止的室速或室颤。

(3)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可治疗的室速或室颤,例如伴随预激综合征的房性心律失常、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或分支性室速。

(4)由于一过性或可逆性病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药物、创伤)所致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而上述病症能被纠正使危险性降低。

(5)明显的精神性疾病,可能被器械植入术所加重,或是不能进行系统的随访。

(6)预期生存期≤6个月的终末性疾病。

(7)有左心室功能障碍和QRS波群时限延长而无自发的或可诱发的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速的、准备进行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8)NYHA分级Ⅳ级的、非等候心脏移植术的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适应证的进展。

2006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心脏病协会关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将ICD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心肌梗死后超过 40d,左心室功能不全,如LVEF≤30%~40%,NYHA分级Ⅱ/Ⅲ级,接受长期优化的药物治疗,预期良好存活≥1年,是ICD治疗作为一级预防以减少心脏性猝死的I类适应证,证据等级为A;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如LVEF≤30%

~35%,NYHA分级Ⅱ/Ⅲ级,接受长期优化的药物治疗,预期良好存活≥1年,是ICD治疗作为一级预防以减少心脏性猝死的I类适应证,证据等级为B。

近年来适应证的进展主要是从早期关注室性心律失常,至目前主要关注心功能为评估的依据。

操作和演示步骤:【术前准备】

1.人员需要一组从事心脏起搏及电生理检查和治疗并有丰富经验的专科医师;还要配备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包括心内科护士及心导管室护士;放射科技术员;麻醉医师;另外ICD厂家专业技术人员。

2.器械拟应用的ICD系统,导线应有主动固定导线的备用品;静脉穿刺针及撕开鞘(根据导线决定型号);常规起搏器植入时的手术器械;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等。

3.监测、抢救设备心电监测仪或多导电生理记录仪;体外除颤仪,最好有两台备用,其中一台有贴片除颤电极;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气管插管、麻醉机及吸引器等备用。

4.患者及家属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ICD适应证;术前、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ICD治疗与基础心脏病的关系;术后对基础心脏病相应治疗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患者术前4h禁食;适时停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改善心功能和全身基础情况(电解质、出凝血时间等);常规备皮;留置软细胶管静脉输液通路;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药物准备除局部麻醉药物外,主要备用心肺复苏、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导管室常用药物。

【手术方法】

1.ICD导线植入静脉径路:左、右侧静脉径路均可选,包括头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颈部静脉等,常用左侧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

2.囊袋制作:部位可选胸前区切口或腋区切口,以前者为常用;根据患者胸前皮下组织情况可将囊袋制作在皮下或肌肉内囊袋;临床上常用左侧胸前皮下制作囊袋。

3.ICD导线植入:与普通右心室导线植入技术相类似;双腔ICD心房导线的植入与双腔起搏器心房导线植入相同;CRTD左心室导线与CRT相同;ICD导线常需准备主动固定导线备用。

4.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测试:DFT指能将室速或室颤转为窦性心律的最小能量,临床上一般测得的比真正的除颤阈值要高,常根据所选择的ICD能提供的最高放电能量低10J,可作为实际测得的DFT值。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测定l或2次。诱发室速或室颤的方法目前临床上根据不同厂家的ICD常用4种方法:T波电击(T wave shock)、50Hz直流电诱发或直流电(DC)诱发、短阵(或猝发性)快速心室刺激、程序电刺激(S1S2)。T波电击方法简单、省时,诱发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直流电诱发成功率高,诱发时间短暂,但低血压的发生率高。DFT测试前需先行静脉基础麻醉,麻醉药

物可根据麻醉医师或术者的习惯来选择,临床常用异丙酚(1mg/kg);同时行高压阻抗测定,正常值为30~40Ω;另外,常规起搏和感知测试与起搏器植入时相同。

5.植入ICD:注意脉冲发生器与导线间的正确连接,常在DFT测试前先连接好并置人囊袋内,做一简单缝合,待DFT测定满意后重新逐层缝合囊袋。

6.参数设定:术毕根据患者既往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初步进行参数的设定。

7.植入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

【术后处理】

1.局部囊袋处沙袋压迫6h,卧床6~24h不等(根据是否为单、双腔起搏及是否应用主动固定导线而定)。

2.术后24~48h严密监测心率、呼吸及血压等重要生命体征。

3.经静脉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并及时观察囊袋愈合情况。

4.术后如发生“电风暴”现象,应寻找可能的原因,如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等,并做出相应处理。

5.一旦ICD放电,及时观察ICD工作情况,并根据室速或室颤的发作和终止情况,进行相应参数调整。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ICD植入的并发症除了常规起搏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外,术中主要增加了麻醉及DFT测定引起的并发症。

1.低血压常发生在静脉麻醉、DFT测试过程中,也可由于低血容量(为改善心功能过度利尿等)及迷走反射等引起。一旦发生可适量补充血容量,如需要可酌情应用升压药物及其他对症处理。

2.呼吸抑制静脉麻醉过度、室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终止、呼吸道分泌物堵塞等均可引起,需在术中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发生时除了保持气道通畅外,还应加大氧流量、面罩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3.心功能不全术前需优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术中一旦发生心功能不全,则按急性心功能不全处理。

4.心律失常最严重的是DFT测试时不能终止室速或室颤,需启动体外高能量除颤,如仍未成功,立即行心肺复苏,同时查找可能的原因,如常见的通气功能、电解质情况等,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再行体外除颤。

5.脑栓塞对术前为房颤者,术中DFT测试可能使其复律,术前应行必要的检查,包括食管超声检查,抗凝治疗需INR达标,一旦发生脑栓塞按脑梗死处理。

6.死亡可发生在整个围手术期,后果严重。术前常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引起,应加强术前监测;术中可能因上述并发症引起;术后除改善基础心脏病及全身情况外,注意ICD术后“电风暴”现象

注意事项: 1.ICD仅针对室速或室颤,对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仍应加强,尤其应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ICD的作用。

2.重视ICD术后的定期随访,尤其是1CD放电后应紧急随访。

3.ICD术后除治疗基础心脏病和改善心功能外,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以减少ICD的放电,并延长ICD使用期限。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种常见而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迅速死亡。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近30年来,大陆SCD平均年发病率为40.7人/10万人,约50-70%的SCD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SCD 的关键,大量临床研究试验已证实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于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效果优于现有的药物治疗,可降低长期死亡率。但传统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的围手术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多数是由植入式电极引起的,如静脉血栓、气胸、血胸、感染、心脏穿孔、电极断裂、心包填塞、三尖瓣损伤等。部分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及解剖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机械瓣及其他少见原因,以及ICD植入后感染并发静脉闭塞,而面临TV-ICD植入困难的问题。为满足临床需求,填补TV-ICD的缺陷和不足,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应运而生。其无需植入心内电极,简化了手术过程,避免了TV-ICD 电极相关并发症,活动限制少,为SCD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旨在阐述S-ICD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S-ICD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S-ICD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皮下电极导线构成。其植入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参照,不需要X线照射。脉冲发生器植入患者胸部左外侧第6肋水平腋前线和腋中线之间的皮下组织囊袋中。皮下电极导线长45cm,两端有两个感知电极,两者中间有一直径3mm、长8cm的除颤线圈电极,电极经皮下隧道置于胸骨左缘1-2cm,近端位于剑突,远端位于胸骨柄。导线自第6肋水平行至左侧腋前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组成三个感知向量,S-ICD可自动选择最佳的感知向量,用于心脏节律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检测。与TV-ICD的腔内心电图不同,S-ICD获得的皮下心电信号类似于体表心电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从而有利于通过形态学匹配来识别心脏节律。S-ICD对每次事件可提供最多5次电击治疗,每次固定释放80J的双相波除颤能量。除颤电流回路由线圈电极和机壳组成,线圈电极至机壳为标准极性,机壳至线圈电极为逆向极性。一次除颤失败后,S-ICD会自动反转极性进行再次除颤。系统自动存储并选择最后一个极性方向作为默认设置。S-ICD无起搏功能,但在除颤后30s内可提供经胸起搏。 二、SICD的适用人群 并不是所有有IC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都适合植入S-ICD。在2015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室性心律失常和SCD预防的指南中,已将S-ICD 列为Ⅱa类选择,用于需植入ICD但无需起搏和CRT的患者。根据2017年AHA/ACC/HRS对室性心律失常和SCD的指南,S-ICD是高危感染患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 技术(I C D)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 概述:(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近20多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ICD在人体内能在数秒钟内检测到危及生命的室速和(或)室颤,并进行相应的治疗。ICD的植入技术主要根据导线的植入方式分为开胸植入和经静脉植入。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经静脉植入技术 适应症:1.I类适应证 (1)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3)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B)。 (4)非持续性室速,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抑制其发作(BA)。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左心室功能低下,LVEF<30%,心肌梗死后1个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个月(B)。 (2)Ⅱb类适应证 ①临床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引起,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行电生理检查(C)。 ②等待心脏移植,因室速产生严重症状(晕厥)(C)。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的高危状况导致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B)。 ④非持续性室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低下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B)。 ⑤不明原因晕厥,Jb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C)。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 概述:(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近20多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预防心脏猝死的有效手段。ICD在人体内能在数秒钟内检测到危及生命的室速和(或)室颤,并进行相应的治疗。ICD的植入技术主要根据导线的植入方式分为开胸植入和经静脉植入。目前临床上已普遍采用经静脉植入技术 适应症: 1.I类适应证 (1)因室速、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除外暂时性、可逆性原因(A)。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B)。 (3)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电生理诱发出持续性室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B)。 (4)非持续性室速,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I类抗心律失常药不抑制其发作(BA)。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左心室功能低下,LVEF<30%,心肌梗死后1个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个月(B)。

(2)Ⅱb类适应证 ①临床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引起,而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行电生理检查(C)。 ②等待心脏移植,因室速产生严重症状(晕厥)(C)。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的高危状况导致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长QT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B)。 ④非持续性室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低下者,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VT/VF(B)。 ⑤不明原因晕厥,Jb功能低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C)。 ⑥不明原因晕厥,家族中有猝死史,合并RBBB+ST抬高(Brugada综合征)(C)。 ⑦晕厥合并进展型器质性心脏病,病因难以确定(C)。 3.Ⅲ类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晕厥,没有可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也无器质性心脏病。 (2)无休止的室速或室颤。 (3)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可治疗的室速或室颤,例如伴随预激综合征的房性心律失常、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或分支性室速。 (4)由于一过性或可逆性病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电解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全有效的心脏除颤器 摘 要:全 皮下 埋藏 式 心 脏 转复除 颤器 ( 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 )目前已在欧洲、新西兰、美国投入临床使用。 S-ICD 主要由脉冲发 生器、电极 导线组成,与经静脉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 Transven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TV-ICD )不同的是,S-ICD 的脉冲发生器经皮下置于左侧胸 壁,电极是由 两个感知电极及一个电击线圈组成的, 经皮下置于胸骨旁。 作为全皮下心脏除 颤系统, S-ICD 可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静脉导线相关的围手术期及长期并发症,且手术过程 不需要在透视下进行。 S- ICD 的适应人群主要包括伴有静脉畸形或梗阻不适合经静脉行心脏 言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1 , 2]及二级预防 [3] 的有效手段。迄今为止,大部分 传统植入方式,即经胸腔内大静脉将除颤电极置于右室,然 而, TV-ICD 具有较高的围手术 期及远期并发症。最近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 TV-ICD 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大约为 这些主要并发症包括:院内死亡、心脏骤停、心脏穿孔、心脏瓣膜损伤、冠状静脉损伤、血 胸、气胸、深静脉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心肌梗死、心包填塞以及动静脉瘘 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极绝缘故障导致的电极故障的发生率日益增加,有研究显示, 植入 10 年后电极故障的发生率约为 20%[5] 。因此,尽管 TV-ICD 能够有效治疗快速性室性心 律失 常,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而非 TV-ICD ,即S-ICD 可有效的避免静脉导线相关的 并发症,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 S-ICD 日前已在欧洲、新西兰、美国投入临床使用, 目前全 球范围内已成功植入 2000 余例。 1.S-ICD 的构成、植入及程控 S-ICD 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皮下电极、电极植入工具及程控设施。脉冲发生器的使用 寿命大 约为5年,体积较TV-ICD 稍大,重量145g ,约为TV-ICD 脉冲发生器的两倍。S-ICD 在感知到快速 性室性心律失常时能够以 80J 高能量进行电复律, 并且在电击后 30s 内,如果 感知到有3.5s 以上 的心脏停搏,可激活起搏功能,利用 200mA 双相脉冲波以50次/分的起 搏频率进行起搏。 与 TV-ICD 不同, S-ICD 不经胸腔大静脉引导电极植入心室,因此手术植入不需要在 线透视下进行, 避免了患者及手术医师的电离辐射暴露, 且 S-ICD 手术过程较为简单, 脉冲 发生 器置于左侧腋前线与腋后线水平第六肋间, 电极导管通过两个胸骨旁切口, 分别将远端 与近端电极 置于左侧胸骨旁 1-2cm 的第二肋间水平及剑突水平, 除颤线圈位于两个感知电极 之间,长约8cm 。 心脏节律的监测是通过远端、近端电极与脉冲发生器之间 3个向量所形成 的3个传感器完成的,S-ICD 系统能够自动选择合适的传感器,避免双重 QRS 及 T 波过感知 (见图 1 , 2)。另外,虽然在 S-ICD 植入过程中,诱颤成功后以 65J 能量进行转复,但在植 入 术后,为了保证转复的成功率, S-ICD 均以 80J 能量进行除颤 [6]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证 转复除颤器的儿童、感染风险大以及有猝死风险的年轻心律失常患者(如 Brugada 综合症、 长QT 综合症及肥厚性心肌病)。然而,由于缺乏腔内电极, S-ICD 无起搏功能(除电击后短 期起搏外) ,因此, I-SCD 不适合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及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适应症的患者。 引 Cardiac ,ICD )目前是心 ICD 植入系统均通过 1.5%, [4]。同 电极

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管理和猝死预防的指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部分(最全版)

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管理和猝死预防的指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部分(最全版)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律学会(AHA/ACC/HRS)近期发布了2017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管理和猝死预防的指南,并发表在Heart Rhythm上。指南从室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做了全面、具体阐述。关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猝死预防方面,指南进一步强调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价值。据悉,上一次ACC/AHA/HRS发布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管理指南还是在2006年。一、指南更新 1.指南强调: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生率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的50%。 2.ICD是预防高危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既往从未发生过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仍然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的危险标志。但是,对于预期生存时间<1年的患者,不推荐植入ICD。 3.对于LVEF减低(LVEF<40%)的心力衰竭患者,规范化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能够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4.关于ICD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新指南纳入了更多新的证据。基于DANISH等临床试验的结果,指南建议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在最优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LVEF≤35%,预期生存时间>1年的患者应当植入ICD。 5.指南首次强调了临终关怀在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高危人群中的意义,并据此作出相应推荐。指南建议:如患者出现难治性症状性心力衰竭、难治性持续性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或者因其他疾病即将面临死亡,临床医师应当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权,讨论是否需关闭除颤装置。 6.指南建议对于心肌病患者,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结节病、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应当进行专门的猝死危险评估。 7.指南首次专门开辟一个章节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治疗(尤其是ICD 治疗)的价值。例如,经静脉ICD推荐用于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当根据患者的并存疾病和心功能状态推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很高而非心律失常(心源性或非心源性)死亡风险低时,患者更能够从ICD中获益。 8.对于符合ICD植入适应证,但缺乏合适的血管入路或者感染高风险患者,同时这些患者目前不需要、预测将来也不需要起搏来治疗心动过缓或者终止心动过速,或者作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一部分,全皮下ICD 为Ⅰ类推荐。 9.指南强调了医务人员应当以患者为中心,与患者共同商量治疗决策。在植入ICD前,医务人员需个体化告知患者心脏性猝死风险,以及因心力衰竭或者非心脏原因导致的非猝死的死亡风险。同时告知患者植入ICD的获益及潜在并发症。

ICD是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的简称(分享借鉴)

ICD是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的简称。众所周知,心脏病患者的死亡中,大约一半属于猝死(即突然死亡)。造成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前常无预兆,药物也不能完全预防其发生。这些心律失常发生时必须被马上终止,但即使是在医院内,有时也来不及进行治疗。因为心室颤动发生时,心脏实际上不能射血,而脑缺血超过6秒钟就会发生晕倒。如果心脏停止射血达5分钟以上,抢救成功的机会低于20%。ICD就是用来随时终止这些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仪器,大量研究表明,ICD 植入要较药物治疗有效得多。 ICD的外观与起搏器类似,植入的部位也基本相同,但ICD要较常规的起搏器大。通常,ICD只有一条电极导线(植入右心室)。ICD可以随时检测出并判断患者所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并给予不同的处理,从而达到终止心律失常、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自1980年,第一台体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置入以来,在临床医生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ICD及其置入系统较早年有了很大的改进。电极导线除少数年幼儿童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伴中央型分流的患者需经心外膜置入,多数患者可经静脉置入。脉冲发生器的体积也较以前明显缩小,不再需要埋于腹部。故其手术操作方法和设备条件与常规普通起搏器相似。 由于ICD置入术中需行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颤)的诱发和终止,因此除了有经验丰富的术者和一组熟悉心脏介入治疗和心肺复苏技术的队伍,还需要有熟悉ICD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经验的麻醉医师配合,同时除常规心电图、多导生理仪和起搏程控分析仪外,置入ICD还应确保以下设备能随时正常使用。1.体外除颤器:在诱发VT/VF时如ICD不能终止需立即行体外除颤。2.麻醉机和气管插管:防止诱发VT/VF时的麻醉意外,或由于VT/VF导致呼吸抑制或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时,需即刻行气管插管和麻醉机吸氧。此外,术中应全程监测患者的血氧和血压,尤其是诱发VT/VF和放电治疗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备齐所有心肺复苏和心律失常等相关急救药品。 患者术前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INR应<1.5,术前6小时禁食。手术前先开放静脉,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静脉通道。由于需要置入ICD的患者多合并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功能比较差,术中VT/VF 的诱发有可能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增加手术的风险。因此,除常规术前检查外,需仔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判断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应先采取充分的药物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保证手术安全。同样,术后除注意伤口、囊袋情况以及常规心电图外,最好行24小时心电血压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功能变化。 ICD的置入操作技术与常规起搏器基本相同,但需要注意几点:1. ICD的电极导线较粗,选用锁骨下静脉时的穿刺点要注意避免过于偏内侧,否则容易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