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大二一班刘松潇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清醒认识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在国际分工、金融开放、经济治理、对外贸易、大国合作和非传统领域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一) 金融风险与日俱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既增强了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放大了我国国际经济作用,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与挑战。中国作为国际收支盈余最多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进程中正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国货币和财政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超过30,000亿美元,其中大量投资美国国债与机构债。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国际储备货币提供国(经济体)金融当局纷纷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和低利率政策,导致我国及相关亚洲国家的上述金融资产严重缩水。受国际经济与金融失衡大趋势影响,我国继续承受着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刻意将内外经济失衡归咎于人民币汇率,进而联手逼迫人民币升

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亟待改革。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上述改革进程中如何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议程,维护中国经济安全权益,无疑将考验我国经济安全外交的智慧和能力。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影响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关系健康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经济颓势正透过货物链影响到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欧美发达市场需求疲软,对亚洲各国经济的牵引力在下降。日本已历经20年之久的低迷增长,韩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上述国家受国内政治和经济利益驱使,纷纷构建隐形贸易壁垒,实施“经济爱国主义政策”,人为干扰域内贸易正常发展,因而构成区域各国经济与贸易新的安全隐患。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体70%以上由三资企业和国外进出口商构成,政府和企业在贸易谈判权和商品定价领域话语权尚待形成,因而所获实际贸易利益有限。鉴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居高难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正进入经贸关系矛盾与摩擦高发期,进而放大了我国外部经济安全压力。

(三)非传统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深刻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我国周边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纷繁复杂,主要体

现在下列领域:专属经济区管辖权、资源和能源、环境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等。上述任何问题处臵不当均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安全。我与部分周边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缺乏战略互信。各国政府主要依据本国发展战略和国内政治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因而导致各方在安全利益上存在差异和纠纷。例如,部分东盟国家形成“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政策思路。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多具有跨国、跨地区和高科技等特征,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愈发严重。

(四)对外经济依存度持续攀高

经过改革开放洗礼,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成为最大的制造和贸易国家。其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主流经济,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安全风险也在增加,主要体现在下列领域。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太高。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高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进出口总值在GDP中所占比例逐年高攀。因此,任何主要贸易伙伴国内经济出现剧烈动荡,均会透过货物链和资金链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工业制成品和能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在国际交换与分工格局中始终缺乏定价权,因而无法实现经济发展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并已完成了民族资本积累。

但是,我国迄今仍未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自主开发和应用体系,在国际金融领域缺乏话语权。其结果,我国国际经济与金融地位脆弱,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的负面冲击,经济发展隐形成本居高难下。

面临各种挑战,我国应积极趋利避害,有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挑战为机遇,为中华民族复兴营造尽可能良好的周边与国际安全环境。

(一)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

制定和完善产业安全政策,主动引导地区和双边经济合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经济安全风险。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监控周边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跟踪相关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新的合作契机,尽早提出新的合作思路;尽早发现潜在问题,及时提出合作倡议。依据当代世界经济规律,建立和完善以我国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区域辐射机制,发挥我国产业分工体系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借力发展经济,防范经济风险。

(二) 稳妥推进产业合作

依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有序推动国内企业向周边国家转移过剩产能,拓展生产空间,延长相关技术和生产线的生命周期,提升经济发展宏微观经济效益,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与相关区域合作机制

和国家建立的基金作用,为我国企业走向周边、迈向世界提供金融保障。创造条件构建和完善以我国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水平,为相关国家企业推进双向投资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依托现有经济合作机制,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利用周边国家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领域的比较优势,在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拓展和完善产业合作链。

(三) 建立和完善我国技术进步体制

充分利用我国体制优势,强化我国关键产业制造技术攻关,提升未来10年我国在地区经济转移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鼓励本国企业在开发对方市场之际严格遵循诚信经营准则,严格执行东道国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把握当地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研发比较易于转移的产业技术,研制适销对路的商品,不断开拓新的技术合作空间,提高经济合作效益。继续利用我国资本优势,进口相关技术,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进程,谋划我国在后危机时期参与竞争的权益,争取发展先机。充分利用我国经济规模优势和经济板块优势,积极推进地区产业技术合作研发,实现地区集体经济振兴。

(四) 培植集体安全观念

利用域内诸多经贸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机制,推进我国与周边各国的经济安全合作,加强政治、经济、外交与战略对话,化解

分歧与矛盾,增进互信,致力于构建共同的经济安全机制。完善新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安全与合作观,加强经济安全理论研究,制定新时期我国经济安全战略和政策,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拓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合作。稳步推进双边和多边经济安全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与有关周边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机制,巩固不针对第三方的非盟友安全合作机制。加强双边或多边政策协调,谋划集体经济安全利益;建立和完善定期军事与安全联合演习,为周边经贸合作营造安全氛围。

(五) 积极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

积极推进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构建共同经济安全环境。通过谈判和磋商建立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有效打击跨国经济犯罪,促进经济合作利益最大化。通过现行双边和小多边合作机制,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抓手,逐步增加发展援助投入,协助相关国家消除滋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经济与社会因素。与此同时,加强安全合作对话,加强区域非传统安全执法合作。在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据权利和义务相对均衡的原则,加强执法政策协调,交流执法经验,互换相关信息,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和相关技术设备,为促进地区经济安全提供法律和机制性保障。

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势不可挡,经济外交这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手段逐步被社会的各个阶层所重视,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外交,好的经济外交不仅可以改善对外贸易的环境,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世界的经济快速发展。 [【正文】一般认为“经济外交”包括两个实质性的内容:一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二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战略目标、或追求经济以外的利益,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 中国加入了WTO象征着加入了世界这个大的贸易市场,中国也取得了让世界惊叹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上的有些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的抵触,不过历经30年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对其中的游戏规则不再陌生,部分国家针对中国采取的双重标准也逐渐失去效用;另一方面,历经此轮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从反对迫使人民币升值,到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再到反对将世界经济的失衡归咎于中国出口过多,以及重申对美元及中国在美国资产的担忧,都体现了中国外交的重要性,经济外交在获得平等的外贸权利,改善对外贸易的环境,维护中国商人的利益,促进中国经济安定平稳的发展,顺利的融入全球化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的经济外交还可以使中国积极地参与各种世界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争取在贸易上的优惠待遇,还可以组建和参加地区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加强地区性的经贸合作,签订各种双边与多边的贸易协定和协议,保证贸易和投资的稳定性。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可以在自己已有威信的基础上,坚持自己原则下,可以制约世界上的某些霸权主义,对维持世界经济贸易的安定进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维护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世界的和平,世界的平稳发展。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可以利用外交政策对外进行经济援助,

中国在不同时期经济外交特点

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外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外交道路上虽然崎岖,虽然有坎坷,但依旧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最后屹立于世界前列。 关键词:经济外交,改革开放,中苏外交,乒乓外交 从我国成立以来,国家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在各种严峻的考验下,我们的祖国依然在世界的前列。而我国的经济外交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同世界的友好合作也全面发展。 一、建国初期,“一边倒”的经济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是个烂摊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这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13位。人口5亿多,农民占总人口的90%,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国固定资产总值200亿美圆。GDP大概是也是200亿美圆。人均年产值仅40美圆。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从1840年到各解放区解放前夕,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黑暗剥削,5亿多农民一无所有,再加上连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灾荒四起,流民遍地,饿殍遍野,人相食。就更别说是外交了,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解决5亿多人民的土地问题,吃饭问题。 在这段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劣势,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我国寸步难行,举步维艰。 二、20世纪70年代,扩大外交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就受到外部的封锁。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于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在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所占的地位就突出出来了。我国也就呈现出了“突出的经济外交战略”,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来源:京华时报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归纳为: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各种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同时,发展经济的优势也有很多。在这种状况下,要有忧患意识,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勤奋。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Q:如何把握经济状况有什么简单方法? A:不看经济数据就看煤电油运 2011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增速下行。曾有人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把握中国经济状况?我说有,不看数据,就看煤电油运。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他观察经济看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西方媒体称之为“克强指数”。我看宏观经济,就看煤电油运。如果煤电油运紧张,说明经济在往上走;如果煤电油运过剩,说明社会需求疲软。 比如说电,生产多少产品就需要消耗多少电。2012年12月,全国日用电量140亿千瓦时,2013年1、2月份日用电量129亿千瓦时。电和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计算起来很复杂,可以从以往的对比中简单看出它们的关系。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全国用电总量4.7万亿千瓦时,即一度电带来10元钱的GDP。2013年1、2月份比2012年12月份,一天少用电11亿度,可见经济增长掉到了什么程

度。此外,煤炭库存量的急剧增加、铁路运输货运量的下降,都印证了经济疲弱。 为什么经济会下行?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出口受阻。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中国出口受阻。2011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率为24.9%;2012年4月增长4.9%;2012年7月,出口同比增长1%,扣掉价格因素几乎没有增长。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出口依存度,2011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是0.25略高一点。这意味着中国有超过1/4的庞大国民经济活动与出口紧密相关。可见,出口受阻,经济不可能不下行。 2012年讨论欧债危机时,都在争论中国要不要救欧洲,我认为要救欧洲。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现在不是这样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现在不是他们烂下去,我们好起来,而是他们烂下去,我们会受牵连。 Q:中国出口为什么会受阻? A:传统增长方式已到穷途末路 有人认为可以等待外部形势好转,再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继续干。我觉得这不正确,对出口受阻导致中国经济下行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根本问题在我们自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能放到外部需求上。我们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把经济支撑点放到扩大内需上。要扩大内需,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1997年到现在,我们在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上确实有进步、有成就。但也要承认,我们没有根本性成就,没有实质性进步。所以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一有病,我们就咳嗽;他们的经济一衰退,我们的工厂就被迫减产甚至关门。 具体说来,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没有受阻,受阻最严重的是传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挑战与对策? 摘要: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在基准情形下,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速较2000~2010年将分别下滑2.3和4个百分点。造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总需求中的出口和投资增速显著放缓;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显著下降;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可能有所减弱。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较强“增长依赖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显著降低将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会造成社会精英的大量流失。应该从两方面来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一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传统的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过程中及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二是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以降低社会稳定对高增长的依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2011年平均经济增速高达9.98%。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居至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GDP比重由1980年的1.9%稳步升至2010年的9.4%。①而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2008~2011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比2000~2007年降低了0.9个百分点,也比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的长期均值低0.38个百分点。2012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延续了下滑趋势,同比经济增速为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大幅低于2000年以来的季度经济增速均值达2.3个百分点。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具有长期化趋势,中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至中速增长阶段的新时期(世界银行,2012等)。[1]那么,未来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如何?原因是什么?将带来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使中国顺利进入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使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当前特征和未来走势。增长核算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和未来经济走势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突出优势是可以通过对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等经济增长动力的明确计算和分析来深入考察经济增长问题。在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预测之后,本文进一步从出口、投资、生产成本、TFP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解释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然后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视角考察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二、经济增速放缓:当前特征与未来趋势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0973129);“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①数据来自IMF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2年4月)。 130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RCEP签署: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性胜利

RCEP签署: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性胜利 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上,包括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15个成员国正式签署协议,在经历八年的艰难谈判后,RCEP最终宣告达成。这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自贸区,包括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两大经济体,覆盖约30%的全球人口,其GDP总量占全球比重约29%。对中国而言,这是中国参与的成员最多、经济规模最大、地缘政治影响最广的一个自贸区,是中国自贸区战略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中国经济外交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同时,RCEP的最终签订也意味着,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两大背景下,亚太国家通过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并继续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不过,随着拜登政府即将上台,美国可能重新致力于领导所谓自由国际秩序,因此以伙伴争夺和规则塑造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制度竞争将重回国际政治的 舞台中央。 RCEP谈判过程曲折: 大国战略竞争既是动力也是阻力 RCEP构想最早由东盟十国在2011年提出并发起,它以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印度五个自由贸易协定(简称FTA)为基础,寻求建立一个覆盖亚太主要国家的大规模自贸区,以改善亚太自贸区建设的碎片化效应。2012年11月,上述

16个国家在东亚峰会上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联合声明》,从而正式启动RCEP谈判进程。 从RCEP的最初发起背景来看,该自贸协定包含着东盟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维持其在亚太地区自贸网络中的中心地位的目标。面对当时美国为了重塑亚太经贸合作主导权而推行的TPP战略及其可能对东盟共同体所产生的分化作用,以及中国和日本关于亚太地区自贸协定建设方案的分歧及其背后的中日竞争僵局,东盟急需主导建立一个既能维护东盟的内部凝聚性,又具有大国平衡功能的区域性自贸协定。RCEP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且复杂的背景,同时东盟主导这一进程也确实存在“小马拉大车”的尴尬,RCEP的谈判进程异常艰难曲折。 根据公开的信息,从2013年5月启动第一轮谈判开始,截至协议签署之时,RCEP共经历了至少28轮谈判,先后举办了8次例行的部长级会议、10次部长级会间会和4次领导人会议,历时将近八年,签署时间一再拖延,较原定2015年年底结束谈判的目标已经大大延期。以2017年为转折点,RCEP的谈判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期的“缓慢磨合”和后期的“加速推进”两个阶段。 从2013年至2017年,RCEP共进行20轮谈判,成员国谈判内容长期围绕货物、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经济技术合作、竞争、电子商务、法律条款等13个议题展开磋商。但成员国利益诉求各有所异,其中关税削减承诺、敏感产品类型是各国利益分异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倾向于将农产品作为“早期收获”项目提前降税,而日、韩则更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教案)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 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出极为有利的区域环境。这其中,经济外交功不可没。 一、中国经济外交的演变 (一)何谓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经济组织及其代表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二是指一国政府或代表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和联系,因此经济外交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 经济外交是经济与外交的辩证统一,既可“以经济促外交”,也可“以外交促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经济外交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在世界经济萧条时期,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政府会侧重“以外交促经济”。 从国际上经济外交上的实践来看,日本和美国比较典型。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以外交为手段,而把经济增长和重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作为战略目标,美国则是以经济为手段,而把外交政策的实现作为目标。 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实践表明,随着国家实力增长,经济外交从注重经济结果渐渐转向由外交政策目标主导。但也需注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传统也能并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有些类似17、18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即权力和财富都可以作为手段和目的,尽管短期内有所矛盾,但长期而言都是一个大国所需要的。 (二)中国经济外交的演进 作为当代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外交体现在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中,成为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基础。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宽松的国际环境,提升本国国际经济地位,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显著效果。经济外交内容已涵盖对外经济关系的所有方面,成为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西方大国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维护关系总体稳定,推动经济外交,加强经济联系,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主要方面。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方伟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

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浅谈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作者:————————————————————————————————日期: 2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及政治主张年级 2012级 学院农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周嘉 完成时间 2014-3-15 成绩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及政治主张 内容摘要:海洋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最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是人类未来的出路。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近几年以来,中国在沿海地区承受了来自境外的外交和军事上的压力,包括黄海东海、台海和南海四个方向,有专家概括为“四海”危机。 关键词:海洋争端,海洋权益,解决机制,策略。 海洋是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大量食物、矿物、能源都取之于海。”赵国钧说,海上运输是对外贸易的主渠道,而外贸是支持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海洋也是我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平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亟待我们解决。而我国的法律制度缺陷,海洋局势力量薄弱等缺陷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洋权益的实现,同时我国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21世纪海洋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但是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海上争端不断地上升。尤其是在南海,我们和菲律宾、越南摩擦不断,总是成为头号新闻。去年,在东海也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中日关系一度出现严重倒退。此外,一些国际舆论大肆炒作,还有很多大国企图插手介入。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及产生原因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第一,世界经济危机,能源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相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姓名:王景专业:13级国际商务2班学号:20132201032044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生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 新挑战 主讲:王逸舟教授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引子:从近一时期周边动向说起 南海、东海、黄海真的有事? --一种区域格局的震荡调适 ?判断一:中国崛起是周边乃至全球格局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判断二:成败关键在内不在外,尤其体制改革的“进” 或“滞”。典型事例--- ?增长的出国潮(留学生、旅游者和出国务工者) ?国防现代化出现全新的机遇

挑战一:新的发展危机 中国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低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海外能源供给与通道出现麻烦;?环境生态恶化、国际压力增大;?粗放增长的模式加剧对外依赖;?全球制造业金字塔的中低位置。?案例一:从石油进口国名单看安全隐患 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利比亚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 ?案例二:原料进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占全球粗钢生产的47%; 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现有产品结构中低端占大头。 王选先生的一个评估: “我们造壳,别人造芯“。

挑战二:新的安全威胁 A类:传统安全威胁 公众常识小测试--- 中国的面积、民族和邻国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后果;涉我主权争端的复杂难解;跨界民族问题的微妙棘手;建国以来主权冲突的启迪;国际法与制度的更多约束;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律。B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形态及特点: 1.威胁形态的变幻莫测 2.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 3.内部矛盾与外部介入 案例一:SARS等恶性传染病 案例二:金融海啸造成严重损害 案例三:三股势力坐大的恶果

挑战三:新的国际压力 ?中国崛起的正负效应;?内外认知的巨大反差;?可畏不可亲的经济龙;?消极形象的复杂成因;?风范大国的成长方向。案例分析--- ?新殖民主义的夸张想象;?外援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创造性介入的增强方向;?国际贡献度金字塔观测;?姚明高大形象的新隐喻。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吕长森 在全党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开展《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讲课,这是提高党员素质、领会国家政策涵义、增强党性观念、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形式。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大家交流学习的课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仅供党员同志们参考借鉴。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因这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与英文“砖块”相似,故称金砖“四国”,其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

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韬:隐藏,光:锋芒,养:修养,晦:昏暗、不足之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也是外交策略)。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在自己民族史上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2009年,我国GDP达到33.53万亿元(折5万亿美元,日本达5.07万亿美元,美国为14.27万亿美元,中国GDP占日本的96%,仅为美国的34.5%),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2010年第二季度已超过发达国家日本,赶超美国也不是很远(预计再过30年超美)。 什么是发达国家? 国际上通行的评判标准并非总量而是人均,2005年的标准是1万美元/人均GDP进发达国家。目前被定为发达国家的共有40多个国家,其它150多个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人均GDP不到765美元的49个国家称“最不发达国家”。 中国人对GDP有着特殊的情结,因为GDP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而强国,则是中国人一百多年的梦想。《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记载,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明末1644年清初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及当前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究 我国政府进行经济进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是不可摆荡的。正是在党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日前,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经济增速会放缓。这一特点是由于现实环境引起的,在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内,支持经济进展的一大因素便是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而随着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不断被消耗,使得这样的“动力”在逐渐衰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次,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由于国家政府不再一味的追求“纯GDP”,而是转向了“绿色GDP”等新兴概念。而相关绿色、低碳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并且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支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公司正在逐渐转型,以流水线代替工人的科技密集型公司正在逐渐崛起,正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最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将会不断增强。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化引起的。随着全球经济“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全球经济已经不是由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组织所能够主导的了。新型经济体,例如金砖四国、欧盟、东盟等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而我国前领导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中国的进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展离不开中国”,正是对当今中国经济进展的现状的精准猜测。 二、中国当前经济进展碰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劳动力过剩 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共计13.68亿,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了53%,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重的45%。尽管我国公司众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消化如此的劳动力。也正因此,造成了当前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地区便是珠三角以及西部等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一直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代名词,其中尤以深圳、珠海为代表,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升级转型,现代科技逐渐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流水线形式的工序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地区虽然人口少,但是由于经济尚未完全开发,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市场,形成了尖锐而又深刻的矛盾。

形势政策:从经济外交看中国发展

从经济外交看中国发展 【摘要】经济外交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从“以经济促外交”到“以外交促经济”的发展表明,政治对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格局起绝对作用。“弱国无外交”,唯有自身实力的强大才有平等的话语权。中国想要有效地驾驭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深层思考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和发展经济外交的基础,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性。 【关键词】经济外交实力维护主权当代大学生的选择 一、经济外交的含义 经济外交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它有两种含义:一、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二、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同样,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如: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其二是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如: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 二、以经济促外交,以外交促经济 中国的经济外交是从援助亚非拉国家起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展开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以经济为杠杆撬动外交关系的动作,如:对非洲进行援助,为他们修建了包括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在内的一大批基础设施。中国因这些援助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可以说,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完全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外交。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外交的侧重点是“以经济促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1972年中共领导人同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取消了对中国的全面贸易禁运,而中美关系的好转,也带动了周边外交发展和中国外交格局的转向。1978年10月20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中日友好条约》。不久,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了日本并参观了神奈川县的日产汽车公司、千叶县的君津钢铁厂、大阪的松下电器公司。从这时候起,中国经济外交里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特点已经开始显现。从1953—1971年中美交易为零到尼克松访华后,中国连续几年对外贸易出现了50%以上年增长率。这事实表明:政治对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格局起绝对性作用。 经济外交是随着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以及外交政策调整而逐步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国内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随后在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上改变了原来的内政为外交服务的思路,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愈发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同亚洲经济体中的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先进者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反霸以及配合美国外交战略的大前提下,非常愿意同中国发展关系,同时这也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2001年,中国加入WTO,实现了从“以经济促外交”到“以外交促经济”的转变。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选择(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选择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薛艺朦 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三大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V”型曲线的右端,诸多宏观经济指标都呈加快上升势头。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极为复杂”四个字来形容。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国际挑战?如何转型?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极其关注的焦点。 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国际市场供求格局的新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以往的供求格局,在去杠杆化作用下,美欧国家纷纷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不断压缩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同时,为了改变长期贸易赤字,这些国家还加大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 这种变化从两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压力。一方面中国业已形成的以外需为目标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短期甚至长期内要稳定增加出口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鼓励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也遇到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挑战。 在危机中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印尼、洪都拉斯等利用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开始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大有替代中国之势。因此,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遇到“高端”排挤和“低端”挤出效应。 其次,世界经济回暖后,由于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性产品涨价,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成本有进一步提高的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大经济体纷纷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这些流动性正沿着产业链不断向实体经济传递,最终必将引起石油、铁矿石、铜、铝、大豆、植物油等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中国是资源短缺型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实质性转变之前,经济增长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性产品。 再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中国经济政策转型面临考验。在金融危机爆发时,美欧经济下滑,他们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帮助,对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相对宽容。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与复苏,美欧发达国家国内需求上升,经常账户得到改善,势必会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贸易保护,由此将提高中国的出口阻力。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条款和技术壁垒,还有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面对不断加强的贸易保护,我们企图延续危机前以及危机中所实行的政策安排,恐怕越来越难。 谨慎处理经济政策转型 从国内形势看,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转型面临四大关系需要谨慎处理。 第一,流动性过剩控制与既有投资刺激计划的关系。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万多亿元,但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3.05万亿元,贷款发放了9.63万亿元。按道理,实施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回收多余的资金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既有的4万亿投资计划怎么进一步落实,是中国经济政策转型遇到的难题。如果紧缩过快、过紧,势必会形成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造成许多不良贷款。 第二,以政府投资打头的经济增长与以民间投资和社会消费为主体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以投资打头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个计划有效地替代了外需下滑,实现了经济的较高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