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内容摘要]鲁迅杂文,是他毕生业绩的主要表现,既是战斗的匕首,也是艺术的珍品。杂文,这种中国早已有之的文学体裁,一到鲁迅手里,不但思想内容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且艺术形式也有了独特的创造。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爱极而愤的民族豪情,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简洁凝炼的语言,丰富活泼的体裁,讽刺比喻的妙用,又使其艺术形式巧夺天工。其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斗历程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杂文思想美学风格

一、鲁迅杂文的思想

鲁迅杂文,不仅是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典范和学习写作技巧的楷模,首先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教材,特别是贯穿其中的鲁迅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们现代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必将产生特殊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鲁迅一生共写杂文六百余篇,计一百余万字。这些杂文,展现了从辛亥革命前至抗日战争这三十多年中国的历史潮流,其间每一时期的生活和斗争,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战线的波涛,都在鲁迅杂文中留下了印迹;从这意义上说,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中国的昨天。鲁迅杂文,又展示了鲁迅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以杂文为武器,在思想和文化战线上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光辉战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鲁迅战斗的一生。

(一)与封建主义彻底斗争的精神

五四退潮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伟大的分裂”,一方面是工农民众的阵营,一方面是依附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的反动资产阶段。这种新的反动思想披上了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外衣,充当反动统治者的帮凶。这时期鲁迅杂文的火力便集中于这些军阀官僚及其叭儿狗身上,或冷嘲热讽,或大声疾呼,或巧妙譬喻,无情揭露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封建妖孽和洋场恶少;反对中外反动派及其叭儿狗对爱国青年的诬陷与残杀;反对尊孔读经的封建复古派、“国粹主义者”;反对自由主义,主张打落水狗等。其中《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对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中站在反动军阀一边的无耻文人的讥讽和抨击,为当时中国思想斗争史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而对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反动派英勇争的爱国青年,予以热情讴歌。《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则表现了鲁迅“催促新的产生,对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四一二”政变后,鲁迅身处逆境,但面对反革命的军事和文化“围剿”,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运用杂文为“匕首”和“投枪”,自觉地英勇地与敌人展开坚持不懈得不妥协战斗。这一时期的鲁迅杂文,有的记录了大地主大买办集团媚外独裁的历史,可耻的不抵抗主义,如《“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夫掉自信力了吗》等;有的淋漓尽致的勾画出各式各样奴才的嘴脸,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拿来主义》等;有的悲愤深广的控诉了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有的用阶级观点剖析批驳地主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如《文学和出汗》,有的透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如《中国人大掉自信力了吗》,《拿掉主义》、《人生识字

胡涂始》、《答北斗杂志社问》等。

(二)“爱极而愤”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用他高超的“显微镜”照出祖国母亲身上种种病灶和隐患。但是他针砭的矛头,从未指向过母亲本身。他深恶痛绝而予以挞伐的,只是那群寄生于母亲身上的毒菌和害虫一一形形色色的敌人及其走狗;鲁迅用他犀利的笔戳穿一切“瞒和骗”的把戏,目的正是为了让母亲从灾难中解救出来;他有时也对人民群众中的某些落后现象进行严肃的批判,目的也全在于此。可见鲁迅揭露和批判旧中国的种种弊端,他彻底的战斗精神,正是他“爱极而愤”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其实,鲁迅写作杂文的动机,一直可以追溯到他青年时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正是处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动机,鲁迅一直在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所以要研究以民族心理弱点为特征的国民问题,其积极目的乃在于改革,在于复兴和改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当在电影上看见日本人杀中国人,而周围竟有一大群前来鉴赏杀头“盛举”的中国人的情景,他痛切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终于领悟: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走上了“精神界之战士”的道路。正是基于这种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尽管鲁迅作品涉及到许多阴暗和丑恶,但他从不危言耸听的把中国描写成一团漆黑,也从不悲天悯人地慨叹中国无望;相反,他总是在揭露黑暗的同时寻找光明,在抨击丑恶的同时歌颂美好和崇高。尤其是当他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后,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崭新的内涵,对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力量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估计。他在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力了吗》一文中满腔热情地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千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爱之深,恨之切,爱与恨的交织为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提供了坚实基础,促使和推动他在爱国主义的实践中和不懈的战斗进击中留下了光辉的业绩。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但绝不停留于不满和抱怨,而是奋起参加“破毁铁屋子”的战斗: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但也不仅止于激动和祝福,而是以身许国,投身现实,“上下求索”。

鲁迅杂文中的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却滋养过我们许多革命前辈;哺育过许多知识分子;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他一定仍然会给我们以滋养心灵的巨大力量。

二、鲁迅杂文的美学风格

在鲁迅杂文作品中,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极富特色的美学风格。

(一)构思巧妙,运笔奇特,谋篇布局,起承转合,手法灵活,挥洒自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整体上又显得鲜明活泼,色彩斑斓,虽然不拘一格,但却卓然自立。

(二)调动一切手段,采用多种体裁,展示杂文这一文体的丰富和多样性。诸如短评、杂感、随笔、札记、絮语、剪报、书信、日记、对话。乃至诗歌和墓志铭之类,凡对可用之体式,无不结合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或加以承袭改造,或化腐朽为神奇,最终目的和效果,则是立论深刻,主旨鲜明,既有理性的说服力,又有艺术的感染力,观点与材料得以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也获得完美统一。如抒情的杂文《长城》《夜颂》,叙事的杂文《记“发

薪”》,《阿金》,时评性的杂文《“友邦惊诧”论》,《战略关系》,短评式的杂文《论人言可畏》,随笔式的《看书琐记》,絮语式的《半夏小集》,日记体的《马上支记》等。这些不拘于任何既定的格套,驰骋自如,充分展示了这一文体的多样性。

(三)讲究语言艺术,除了整体上的简洁精炼,明快,通晓,流畅之外,又注重恰到好外地动用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新奇独特,妥贴,让形象本身来说话。如鲁迅在1925年前后对资产阶级右翼文人的比喻为例,就有“媚态的猫”,“比它主人还严厉的狗”,吸人血前还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的蚊子”,“虽然是狗,而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的叭儿狗等比喻精彩妥贴。而其中的讽刺艺术,又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妙手著文,涉笔成趣,配之以尖锐、警策、辛辣、刻薄的言辞,再杂之以轻松、幽默、含蓄乃至漫不经心的笔调、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具有如郁达大所说的“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①的艺术功力。

(四)以某种特殊的方法创造典型形象,即使得被议论、评述、揭示、描摹的事物带有某种体现出普遍性的概括意义的特征。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砭锢弊常取类型”②,从事实材料的深刻的开掘中提炼出最具本质特征的东西并加以放大、凸现。第二种类似取法小说创作,从具体的,细小的乃至是普通习见的东西入手作揭示,实质成为完整的典型形象的特写镜头,而若干篇合起来,。则呈现出典型形象的完整性,如作者自己所说:“我的杂文,所写的通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己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③。

当然,鲁迅晚年杂文的某些篇什的笔法显得过于隐晦曲折,以致使得“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④。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毛泽东所说:“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⑤。然而即使如此,这种鲁迅杂文笔法的特殊性,仍然是构成整个鲁迅杂文的美学风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五)关心社会,面对现实敏于发现,勤于思考的风格。

杂文是特别富于战斗性的文体。它不应偏于写花鸟虫鱼,风花雪月,使杂文成为供人消遣的小摆设;它必须更多的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鲁迅杂文便以极其丰富广泛的题材,充分反映了近代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涉及语言、文学、艺术、政治、教育、历史、考据、宗教、人物,出版及自然科学诸领域,论及上至国家内政外交,社会改革,民族复兴,下至儿童玩具,弄堂生意,图书发行诸问题,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鲁迅杂文题材所以这样广泛多样,是为了多侧面的反映现实的需要,从而也反映了作者巨大的政治热情,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关注,对改革中国社会的迫切愿望。作为一个战斗的作者,鲁迅自觉的意识到,杂文应当以社会批评为主要内容。他反对所谓能“洞见三世,关照一切”,“发大慈大悲”宗教式的伟人,而决心在地上救小创伤,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投向当时的现实,使其杂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因而也更具有战斗性。

鲁迅终生十分关心时事。不少杂文题材往往直接取材于报上的新闻和社会轶事,有时白天看到或听到什么消息,当晚便做出反应。1924年9月,杭

州“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倒掉了,中外舆论大哗。鲁迅即就此事写下《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两篇杂文,围绕倒塌事件反复议论,深入开掘,借题发挥,对顽固维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权势者以有力鞭挞,对仇视革命,抱残守缺,只知“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的守旧势力的深刻揭露,体现了作者轰毁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强烈热忱。写于1931年12月的《“友邦’晾诧”论》则是一篇十分尖锐深刻的时事短评,是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电”和《申报》的消息而生发的。

报纸是人们每天接触的,生活中的事件也有时发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引起感受,进行反思,也不是每个作者都会感到有东西可写。很关键的一点,是人们对社会有无饱满的政治热情,对生活有无高度敏感,是否具有善于发现的眼光。鲁迅正是以其敏锐的目光和过人的洞察力,使一则广告,一条新闻,一幅封面,一件轶闻,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不仅要善于观察,敏于发现,还要勤于思考,勤于思考是有所发现和创新的前提。鲁迅有不少杂文是从某些人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社会生活小事谈起,用他独具的慧眼和卓异的见解,阐幽表微,从中开掘出令人深省的东西,生发成一篇篇人人眼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一小见大”的“鲁迅式”杂文的。这正是鲁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潭的思考分析力的表现,非那些就事论事,思想肤浅的文章可同日而语的。

(六)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的风格。

杂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它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它的艺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他的逻辑力量,即在理论上是否能说服人。而鲁迅杂文所具有的雄辩的逻辑力量甚至连鲁迅的敌人也深表钦佩。鲁迅杂文的逻辑力

量首先表现在分析问题或论辩时,能透过现象准确的抓住关键和要害之处加以突破,从而给读者以明晰强烈的印象和深刻启示,这也正是鲁迅杂文在思想深度上明显高人一筹之处。著名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是最典型的例证。当时梁实秋大放厥词,宣扬“人性论”以攻击左翼文艺运动。鲁迅在文中避开了梁的其他论点,而紧紧抓住他自云“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这一要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段分析的方法概括了“走狗”的阶级属性,于是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不知劲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资本家的证据。”然后又针对梁实秋的诬蔑:“到xx党去领卢布”以罗织莫须有罪名,济其“文艺评论”之穷,进而反击:“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文章就这样抓住要害,层层剖析,深入批驳,致敌于死命。

鲁迅在论辩中有时是借否定对方立论的前提条件来否定其论点。在《“友邦惊诧"论》一文中,鲁迅针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将大片国土拱手相让,同时却镇压、爱国学生,要他们“安心读书”不要请愿抗日这一情况,反驳道:“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在这里作者先虚晃一枪,肯定对方论点:学生应该“安心读书”。但接着指出,要做到“安心读书”须得一个前提条件;不葬送土地:而这条件却由于你们的不抵抗主义而失去了,所以你们的论点也无法成立;因而学生们要求抗日收复失地爱国行动自然也是正当的了。这样的论证,显示了作者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

鲁迅特别善于抓住敌论自相矛盾之处加以攻击。在鲁迅杂文中,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战例证是很丰富的,《文学和出汗》一文中关于英国文

学“久长”与否的说理反驳,即为人所熟知的典型一例。

(七) 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鲁迅杂文多以议论为主,但与一般议论文有很大不同:不是一般的发议论,而是借助形象来抒发感受。鲁迅非常善于将本来易流于枯燥的说理和空泛的叙述加以具体化形象化。

在叙事较多的杂文里,其形象性显而易见,其中有的人物形象还塑造的相当完整。在《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悼念文章里,作者并不平铺直叙,详记始末,而是采用典型化的方法,寥寥几笔就概括出人物特征,神情毕肖,呼之欲出,成功的刻画了态度和蔼,办事干练、不畏强暴,英勇献身的刘和珍君和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单纯善良、损己利人的柔石等人物形象。在大量短评、杂感等议论性作品中,也表现出丰富的形象性,而不满足于单纯地用逻辑思维的方式作抽象说理。

有时借助于现成的文学形象来说理。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是借助于民间故事中白蛇、法海的形象和生活中雷峰塔倒塌的事实,来宣传反封建思想,批评停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

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来表现某种性质的事物。例如,鲁迅常把某种动物的特征和某种人物的精神特征密切联系起来,使读者通过对某种动物习性的了解具体感知某种人物的精神特征,而避免了抽象论述。众所周知的苍蝇、蚊子、山羊、叭儿狗等便是鲁迅笔下人格化了的生动形象。为了回击买办资产阶级文人配合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鲁迅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又极其生动的刻画出“走狗”的形象,活出梁实秋之类反动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善用比喻,是鲁迅杂文最常用的形象化手法。鲁迅的比喻生动、贴切、精妙、新颖而又运用自如,层出不穷。写人为此,状物如此,说理亦然。有些很抽象深奥的道理,一经他的比喻即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用继承祖传的大宅子的几种态度来比方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形象的批判了“徘徊不敢走进门”的逃避主义,“放一把火烧光”的虚无主义和“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投降主义,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作者就这样用生动贴切的比喻阐明了文艺理论中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没有丝毫教条主义习气。

寓理于日常生活事例,是“鲁迅式”形象说理又一方法。运用日常生活事例说理,最大优点是生动具体,形象可感,是说者易于了解并乐于接受作者的观点,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关于文学的阶级性那段脍炙人口的生动论述早为人们熟知,更为人们乐于引用;在《文学和出汗》一文中关于原人、今人、未来人的“脾气”和小姐、工人的“出汗”之妙论,亦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说理方法是鲁迅杂文一大特点。这种杂文的说理过程,一般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即先讲一两个小故事,然后加以概括,正式提出自己的论点,具有极大的群众性、可读性。

鲁迅杂文之所以被称为“文艺性的论文”原因非止以上所述。在表达方式上叙述,议论与抒情结合,使议论成为形象化的饱和感情的议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篇,以叙事为主,在叙述中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间或有所议论,在议论中表现鲜明的爱憎感情。形象的描写,战斗的抒情和深刻的议论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诗与政论

结合”般的感染力和战斗力。

严峻而深邃的逻辑分析与活跃而丰富的形象描绘有机结合,使鲁迅杂文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的统一,形成了其独创性的风格。

[注释]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论》

②鲁迅:《伪自由书·前记》169页,1933年7月19日

③鲁迅:《准风月谈·后记》。

④鲁迅:《致王冶秋》,1936年4月5日。

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走向21世纪的鲁迅》,高旭东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4、《鲁迅杂文书信选》续编。

5、《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运动。朱文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

从《夏三虫》浅析鲁迅杂文的形象性

从《夏三虫》浅析鲁迅杂文的形象性 作为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其杂文凭借着高度的说服力,严密的论证,一针见血的观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有限的篇幅里,鲁迅成功地将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夏三虫》作为鲁迅《华盖集》之中收录一篇杂文,鲜明地体现出了鲁迅杂文创作后半期的艺术特色,其形象性特征更是成为了此篇文章的重要特点。 相比于同时期的杂文不同,鲁迅杂文更加偏重于逻辑说理,通过形象化手法将原本苦涩的逻辑道理变得盎然有趣,更让不少读者在短小精干的文章之中品位出了杂文的精髓所在。具体而言,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为语言的形象化,其次为鲜明的形象塑造,在《夏三虫》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语言的形象化 鲁迅杂文的形象性,跟其形象化的语言无法分开。相比于一般的文章,鲁迅的杂文在更加短小的篇幅之中融入了更多的道理,因此形象化的语言是鲁迅杂文能够顺利传达其内涵含义的关键所在。通览《夏三虫》不论是字、词、短语、单句、叠句,以至整段文字乃至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形象化的语言。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蚤、蚊、蝇的特征,从而表达其所代表的三类人的丑恶嘴脸,鲁迅用形象化的语言,让人们一读便懂,一读便能够清晰地了解其文字背后的嘲讽含义。这样的例子在《夏三虫》的文章之中,可谓是触目皆是。如,“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这样具有着拟人、比喻等手法在内的形象化语言描写,让人们仿佛看见一个个资产阶级帮闲派和帝国主义分子化身成为了一只只丑陋而又全然不自知的虫子。也唯有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才能够使得使读者读文字,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景,让人们通过品读跳蚤喝血时的样子,来联想帝国主义分子那毫无掩饰的丑恶行径,以及资产阶级帮闲派的虚伪嘴脸,而这也正是鲁迅杂文的魅力所在。 由于鲁迅的杂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些晦涩难懂的哲理如果直接以语言的形式来呈现则不仅读者了了,同时也无法将这种哲理背后的深意表达清晰。在《夏三虫》之中,鲁迅所想要表达的“一些丑恶之人,画皮在身,乖张做怪,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

浅谈小品鲁迅杂文的艺术性

浅谈小品鲁迅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本文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性进行了赏析。 标签:鲁迅;杂文;艺术性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疑是一座艺术宝典。其美如辽阔天空如浩瀚海洋。本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望能借一斑而窥知全豹。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 “诗”的特质。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出矛盾的典型化特征,通过热烈爱憎惊醒读者,为下文将“中国的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做好铺垫。 可見,鲁迅先生前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寄道理和感情于具体形象之中。 二、鲁迅先生后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在《三闲集·序言》中,其提出“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然而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因而轰毁”,之后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其阅读了“科学底文艺论”,并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进行了翻译,“以救正我——还因我及于别人——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此可见,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辩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片面性理解陶潜、钱起等人始终持批评态度。

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摘要: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传承了古语的精华又开启了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通途,他杂文中讽刺性的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语言的修辞技巧、语言选择、语法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杂文也是他与敌人短兵相接匕首和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通过犀利辛辣,入木三分的语言将讽刺艺术展现于读者的眼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无穷的回味。 讽刺是一种手法,不能单独称为文学。讽刺的方法包括明讽,暗讽等。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它不是一种文学,鲁迅擅长的就是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与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既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他的语言集中今中外语言之长,庄词俚语,兼收并蓄,古语今词,冶为一炉;同时对语言和修辞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本文就是从鲁迅语言的修辞技巧,语汇选择,语法活用对其杂文的讽刺艺术展开分折。 一、修辞技巧 (一) 夸张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模板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 点要特点 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 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_杂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_杂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有关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的内容: 鲁迅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关于鲁迅杂文的思维特点,是鲁迅研究专家早就注意了的问题。徐懋庸和毛泽东曾分别指出唯物辩证法在鲁迅杂文中的出色运用;冯雪峰认为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唐弢认为鲁迅杂文是逻辑和形象思维与具体材料和统一。我们认为更确切的说法是,鲁迅杂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完美统一。杂文精选那么鲁迅式的辩证的理论思维有些特点: 1、微观和宏观的统一。鲁迅杂文内容是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大到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作批评对象,小到寻常的社会现象,但又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略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这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后记》中,有很好的说明: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 2、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在鲁迅杂文中,有单纯的历史考察和单纯的现实解剖的出色篇章,鲁迅杂文但大多数是历史的反思和现实剖析相统一的,这是鲁迅杂文辩证的理论思维的重要特征。鲁迅这类杂文,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勾画出事物发 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鲁迅的杂文,包容我们民族的整部历史,充满丰厚有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预见性。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鲁迅的博识是无与伦比的。他精通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地质学,也有丰富的文学、绘、历史、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民俗、考证等。使他的杂文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总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调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

4、破坏与建设的统一。鲁迅的杂文,是不留情面,坚忍不拔地暴露和攻打旧 社会和旧文明的匕首和投枪,充满着批判和战斗的激情。别林斯基说过:任何否定,如果要成为生动的,诗意的,廉政杂文都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杂文家的鲁迅,既是尖锐的社会批评家,又是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热烈的理想主义者,他杂文中的任何否定都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因此,鲁迅的杂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互相统一和有机的融合,这一思维的根本特定,决定了鲁迅杂文带有鲜明的艺术特质:即集中表现了议论的形象化、议论的理趣化和议论的抒情化。 1、议论的形象化。鲁迅曾对自己杂文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基本的说明:我的坏处,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因此,他的杂文并不局限于描写这一个具体的人与事,而使它具有历史的概括性和普通性,成为这一类人和事的图象和标本,王小波杂文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常取类型。这也是要求作家杂文创作时,议论要形象化。而 议论形象化的途径和方法很多,首先是借助想象、联想创造出那些带有比喻和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如落水狗、叭儿狗、夏三虫、二丑等形象,创造的意象如黑色的染缸,小摆设等。单就叭儿狗类型形象的创造,就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在早期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得到充分的刻划。而且鲁迅与形形色色的叭儿狗长期战斗中,不断地画出了其种种变幻,如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比它的主人更严厉的‘叭儿狗’;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疲,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小杂感》变成了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丧家犬,曾经是激烈的狼,现已被驯服,失去了野性的狗,地位虽在主人之下,但总在别的统治者之上的。殖民地上的洋大人的宠犬,岌岌不可终日,《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一有变化,它们就另换一付面目的不忠实的狗等等。《二心集•上海文

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摘要:鲁迅作为中华民族“民族魂”的代表人物,其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般的对黑暗的历史、传统、社会和人生进行着破解与嘲弄,他杂文中的讽刺性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其杂文中所运用的反语、夸张、仿词、比喻等方面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其中充满了自贬、俗化、讽刺、仿词等万紫千红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深刻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民族魂”人物为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的精神。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今天我们给它的解释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所以说讽刺它是一种手法,而不是文学。它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鲁迅擅长的就是笔墨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一、修辞技巧 (一) 夸张 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事,用于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单从标题看,这已经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如何会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奇怪的结论呢?鲁迅自有解释,他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这样的推论不

【精编范文】鲁迅杂文读后感1000字-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鲁迅杂文读后感1000字 杂文给的启示数不胜数,读完鲁迅先生的杂文似乎看透了中国那一时期的 历史、文化、思想……最后只能感慨称一句:杂文一点儿也不杂,而是完美的 思想统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鲁迅杂文读后感 1000字,欢迎阅读借鉴。 鲁迅杂文读后感1000字篇1 五四新文化运动留给国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话小说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评击,他 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他,就是鲁迅。 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鲁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岁月,也可以说倾注了 他大部分生命与心血在此创作中。翻开《鲁迅杂文选》,认识到爱国的伟大文 学家最受争议的一面。 初读鲁迅的杂文,读到的也许是对它的不理解,但渐渐的发现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的是鲁迅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杂文被称之为“讽刺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 从中看出,他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但又是 “常见的,平时谁都不足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 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点格外突出,达到讽刺目的。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反语。从表面上看是对于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以及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 有强烈效果,让人读起来,不禁为之一笑,就如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因 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头一击。” 讽刺艺术之三则是比喻。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点,但并不是 完全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 情感、态度。这些比喻使得文章读起来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讽刺意味,有种恰到 好处,画龙点睛的作用。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 1、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之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练的笔墨写景状物,勾勒形象;又吸取中外艺术家的经验,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对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

关于鲁迅杂文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关于鲁迅杂文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作者:杨520927 内容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现代传媒中各种评论文体的出现和影响,对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的结合可谓影响深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鲁迅先生创作后期,他倾注了大部分心血于杂文创作中,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名字是与他的杂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同样也是他的杂文。从其生前直到现当代,对他的杂文的肯定与赞赏、否定与嘲讽就从未停止过。尽管一些文学评论家或读过鲁迅先生杂文的读者曾无数次地宣布: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就连他本人也一再表示希望他的攻击时弊的杂文“与时弊同时灭亡”,但事实却是难以回避的,即鲁迅先生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人生、人性……问题的中国人所钟爱。鲁迅先生的杂文在现当代仍是中国社会中活生生的“存在”对正在发展的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作用,对现实的中国人心产生影响。它的每一次最新发表,仍能给读者一个针对当前现实而写的感觉。读者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和发现,可谓常读常新。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可以发现它在现当代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他的杂文对现代传播中各种评论性文体的出现和影响,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以及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结合可谓影响至深。 关键词:鲁迅杂文传播创作语言思维 l、鲁迅杂文对现代传播的意义 作为一种报刊文体,杂文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人们说起杂文,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杂文,总要联想到“五四”时期的《新青年》《语丝》《莽原》《京报副刊》《晨报剐刊》,以及20世纪 3O年代的《萌芽》《太自》《申报·自由谈》

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内容摘要]鲁迅杂文,是他毕生业绩的主要表现,既是战斗的匕首,也是艺术的珍品。杂文,这种中国早已有之的文学体裁,一到鲁迅手里,不但思想内容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且艺术形式也有了独特的创造。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爱极而愤的民族豪情,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简洁凝炼的语言,丰富活泼的体裁,讽刺比喻的妙用,又使其艺术形式巧夺天工。其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斗历程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杂文思想美学风格 一、鲁迅杂文的思想 鲁迅杂文,不仅是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典范和学习写作技巧的楷模,首先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教材,特别是贯穿其中的鲁迅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们现代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必将产生特殊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鲁迅一生共写杂文六百余篇,计一百余万字。这些杂文,展现了从辛亥革命前至抗日战争这三十多年中国的历史潮流,其间每一时期的生活和斗争,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战线的波涛,都在鲁迅杂文中留下了印迹;从这意义上说,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中国的昨天。鲁迅杂文,又展示了鲁迅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以杂文为武器,在思想和文化战线上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光辉战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鲁迅战斗的一生。

(一)与封建主义彻底斗争的精神 五四退潮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伟大的分裂”,一方面是工农民众的阵营,一方面是依附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的反动资产阶段。这种新的反动思想披上了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外衣,充当反动统治者的帮凶。这时期鲁迅杂文的火力便集中于这些军阀官僚及其叭儿狗身上,或冷嘲热讽,或大声疾呼,或巧妙譬喻,无情揭露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封建妖孽和洋场恶少;反对中外反动派及其叭儿狗对爱国青年的诬陷与残杀;反对尊孔读经的封建复古派、“国粹主义者”;反对自由主义,主张打落水狗等。其中《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对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中站在反动军阀一边的无耻文人的讥讽和抨击,为当时中国思想斗争史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而对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反动派英勇争的爱国青年,予以热情讴歌。《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则表现了鲁迅“催促新的产生,对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四一二”政变后,鲁迅身处逆境,但面对反革命的军事和文化“围剿”,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运用杂文为“匕首”和“投枪”,自觉地英勇地与敌人展开坚持不懈得不妥协战斗。这一时期的鲁迅杂文,有的记录了大地主大买办集团媚外独裁的历史,可耻的不抵抗主义,如《“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夫掉自信力了吗》等;有的淋漓尽致的勾画出各式各样奴才的嘴脸,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拿来主义》等;有的悲愤深广的控诉了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有的用阶级观点剖析批驳地主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如《文学和出汗》,有的透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如《中国人大掉自信力了吗》,《拿掉主义》、《人生识字

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摘要:鲁迅作为中华民族?民族魂?的代表人物,其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般的对黑暗的历史、传统、社会和人生进行着破解与嘲弄,他杂文中的讽刺性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其杂文中所运用的反语、夸张、仿词、比喻等方面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其中充满了自贬、俗化、讽刺、仿词等万紫千红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深刻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民族魂?人物为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的精神。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今天我们给它的解释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所以说讽刺它是一种手法,而不是文学。它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鲁迅擅长的就是笔墨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一、修辞技巧 (一) 夸张 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事,用于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单从标题看,这已经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如何会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奇怪的结论呢?鲁迅自有解释,他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这样的推论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但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却确有夸张的成分,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文中还写道:看他的语气是赞成缠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一味溯古求源的有考据癖的人疯狂运用考据来为复古的程度。如果连?孟子的母亲是小脚女人?这样的?古迹?也能考出来,那中国的历史不知要被这帮人糟蹋到什么地步了。鲁迅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考据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翻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莫须有的证据的行径。 夸张也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又如《偶》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而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是散/连忙关届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提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骆玉班的戏竟能让观众把两边的墙壁扒塌,最后只剩下一担

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知识讲解

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摘要:鲁迅作为中华民族“民族魂”的代表人物,其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般的对黑暗的历史、传统、社会和人生进行着破解与嘲弄,他杂文中的讽刺性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其杂文中所运用的反语、夸张、仿词、比喻等方面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其中充满了自贬、俗化、讽刺、仿词等万紫千红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深刻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民族魂”人物为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的精神。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今天我们给它的解释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所以说讽刺它是一种手法,而不是文学。它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鲁迅擅长的就是笔墨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一、修辞技巧 (一) 夸张 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事,用于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单从标题看,这已经是一种逻辑上的夸张,如何会由这样的前提得出那样奇怪的结论呢?鲁迅自有解释,他说中国女人的脚“不小则已,小则必求三寸,宁可走不成路,摇摇摆摆。”可见,中国人并非中庸,“其实颇不免于过激的”。这样的推论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但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却确有夸张的成分,尤其后面得出的“孔夫子有胃病”的推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文中还写道:看他的语气是赞成缠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一味溯古求源的有考据癖的人疯狂运用考据来为复古的程度。如果连“孟子的母亲是小脚女人”这样的“古迹”也能考出来,那中国的历史不知要被这帮人糟蹋到什么地步了。鲁迅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考据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翻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莫须有的证据的行径。 夸张也绝不能离开真实,随意杜撰和夸大其辞。又如《偶》针对国民党以“施行教育”为名,整顿茶馆、筹办刊物,而读者灌输所谓“正当舆论”而写。国民党的所谓“正当舆论”不得人心,失去群众。鲁迅由这件事联想到前清光绪初年,他的家乡绍兴有一个戏班,名叫“群玉班”然而名不符实,戏做得非常坏,乡民把这种情况编了一首歌来讽刺:台上群玉班/台下都是散/连忙关届门/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

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

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