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量表研究报告综述及评析

组织文化量表研究报告综述及评析
组织文化量表研究报告综述及评析

组织文化量表研究综述及评析

作者:宋联可杨东涛魏江茹

摘要: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组织文化,如何测量组织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量表是测量组织文化的重要工具,正确设计或选择量表直接影响着研究成果。虽然使用量表研究组织文化已成为新的趋势,但国内外对组织文化量表进行全面系统综述的文献较少。本文首先分析组织文化研究方法,然后对比各类已开发的组织文化量表,最后提出设计与运用组织文化量表的建议。试图通过对组织文化量表进行全面系统地综述,为设计与使用组织文化量表提供参考。

关键词:组织文化测量量表

组织文化量表研究综述及评析

一、组织文化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因日本企业迅速崛起,西方学者开始关注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关于组织文化方法的研究出现两大学派:以Schein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学派和以Quinn 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学派。20世纪90年代后,组织文化研究呈现四个走向: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组织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组织文化测量研究、组织文化诊断和评估研究(赵琼,2002)。进入21世纪以来,对组织文化及其相关研究,变得更加丰富、深入、细分和科学。

Sackmann(1991)曾经对研究文化的方法做过权威综述,认为研究方法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局外人的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演绎的模式;另一类是以局内人的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归纳的模式(Evered & Louis,1981;Fetterman,1989)。从外部调查,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期望建立普遍的法则,文化往往被当作一个可控的组织变量。从内部研究,致力于对文化的完整认识,强调所获知识的情景特殊性,但不能总结情景以外的知识(Sackmann,1990)。无论从什么角度研究组织文化,认识组织文化是必要且重要的工作,测量组织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Rousseau(1990)归纳前人研究,认为研究者们强调的因素不同,并非因为定义不同,而是收集数据的类型有区别。他的观点与Shivra(2001)、Lau(1996)和Alexander(2000)等人不同,认为主要是收集数据的方法影响了研究结果,事实上也是指“测量”组织文化的方法。Delisi(1990)认为有两类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第一类是采用印象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解释的方法分析数据;第二类是采用标准的、预先选定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标准的、规划的和启发的方法分析数据。当强调无意识角色、组织独特性、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偏见、主观主义时,倾向于用第一类方法;当强调文化外层或外显层时,研究者选择第二类方法(Shivraj, Sanjeev & Yadlapati, 2001)。Fox(1997)认为有两种测量组织文化的主要方法,即定性测量和定量测量。他指出定性研究往往是嵌入到情境中,需要精心的解释;而定量研究

与具体情境无关,使用的是预先确定的标准。定性研究能够提供丰富的、深入的观点,但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从而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定量研究更加严谨,通过检验得出结论,但是定量研究容易忽视组织文化的整体性,往往只反映组织文化某些方面,而且对行为的“意义”无从下手研究(韩巍、X含宇,2003)。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利弊已被广泛讨论,在测量组织文化方法的选择上,有的学者选择定性方法测量(Feldman,1986;Kunda,1992;Louis,1985;Van Maanen and Barley,1984),有的学者选择定量方法测量(Bernstein and Burke,1989;Cooke and Rousseau,1988;Quinne and Spreitzer,1991)。定性测量能提供深入的、整体的观点,但受到主观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影响,没有严谨的理论支持,其结果难以具有普遍性,也难以得到普遍认同。定量测量大大减弱了主观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影响,并且结果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检验,结果具有普遍性,也容易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定量测量的理论基础、样本选择、分析工具共同决定着结果的质量,因而定量测量也容易受到反对者攻击。虽然如此,由于定量测量更科学更理性更普遍,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更多的学者不是在质疑,而是在尝试如何设计和完善定量测量。

定量化研究是在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组织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研发出一系列量表,对组织文化进行可操作性、定量化的深入研究(赵琼,2002 )。定量化研究学派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在理论基础上提出模型,再进一步测量、评估和诊断组织文化。韩巍、X含宇(2003)认为,定量研究的关键是量表和统计分析。相对而言,量表是基础,能否将理论变成可测量的问题,能否测量出回答者的观点,直接决定着研究的质量。

Lau和Ngo(1996)认为运用量表可以观察到组织中更多的个人,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组织。因为有大量的样本,运用量表可以使文化研究更具普遍性。当然,对解释单个文化存在缺陷。虽然使用定量测量的研究人员逐渐增多,但定量测量和定性测量都各有利弊,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都难以全面地认识组织文化。因此,作者认为,定量测量和定性测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研究组织文化。

Rousseau(1990)认为文化研究方法的应用,常常依赖于研究者所受的训练、认知模式及偏好。因此,选用研究方法的基础是了解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则不可能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希望能用量表测量组织文化,本文将对组织文化量表相关文献进行全面回顾。

二、组织文化量表比较分析

选择组织文化量表时必须考虑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否认同量表的理论基础?二、量表是否有效、可信?如果仅把量表作为工具使用,而不是专门研究量表的话,最好选用被普遍认可的量表。因为这类量表建立在被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且已被大量的实践检验证明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下面将对一些受到广泛关注和运用的量表进行比较分析。

Cooke和Lafferty(1983)设计组织文化清单(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ventory,OCI),用于测量建设性文化、被劝防御文化和主动防御文化。OCI被广泛运用,并被实践证明有可接受的效度和信度(Cooke and Szumal,1993;Acumen International, 2000)。但Cooke and Szumal (1993)也发现OCI量表可能存在关于判别式有效性的缺点。

分析前人的研究,Wallach(1983)区分出官僚文化、创新文化和支持文化三类文化,并设计了一个有效的测量量表,每个题项对应一个描述某类文化的形容词。此量表曾被Shivraj、Sanjeev和Yadlapati(2001)等人运用。

Glaser、Zamanou和Hacker (1987)开发了组织文化测量量表(Organizational Culture Survey,OCS),该量表是标准的测量量表,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与其它测量技术结合。Falcone(2005)认为,可以运用此量表来帮助组织建立特定时期的组织文化,还可以发现一些组织存在的问题,但是此量表最大的缺点是不能通过单独使用而获益。

Hofstede(1990)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获取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避免不确定性和男性特征,Hofstede(1991)后又尝试用六个维度: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员工导向与工作导向、狭隘的角度与职业的角度、开放系统工程与封闭系统、宽松控制与严格控制、规X标准与实用标准。Hofstede (1990)设计了文化测量量表,包括实践和价值观两大部分。Hofstede划分的维度在西方用Rokeach调查量表(Hofstede and Bond,1984)、在东方用中国价值观测量表(The Chinese Culture Connection,1987)证明了其效度和信度。

Quinn等人(Quinn and Spreitzer,1991;Quinn and Cameron,1998)在竞争价值观模型(Quinn,1988;Quinn and Rohrbaugh,1981,1983;Zammuto and O’Connor,1992)的基础上,开发组织文化评价工具(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简称OCAI)。OCAI量表在识别组织文化类型、强度、一致性方面都非常有效(Cameron and Quinn,1998)。OCAI量表不仅具有可接受的效度和信度,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直观、简单、方便,因而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崇。

O’Reilly等人(1991)通过文献回顾,设计了组织文化概评量表(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rofile, OCP)。许多研究组织文化概念和操作的方法是借用O’Reilly等人的维度研究(Kevin,Graeme and Robert,2004),这些维度聚集成任何组织的特定分享模式,但并不是分类所必要的(Trompenaars, 1994)。

在1987—1991年间,John Kotter和James Heskitt(1992)发现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组织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不同的影响。他们设计了测量组织文化力量指数的量表,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司的竞争对手的组织文化进行评价。

Schein(1992)用十个维度、Hofstede(1990,1994)用六个维度、Trompenaars(1994)用两个维度来区别组织文化。Krumbholz和Maiden(2001)综合分析三位学者的研究,设计组织文化量表,并指出,此量表与15分钟的访谈结合效果更佳。

Denison(Denison and Mishra,1995;Denison,2000)开发了Denison组织文化测量量表,并在15年中对1000多家组织进行调查,证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Denison and Mishra,1995;Denison,2000),Cho(2000)还通过36542份数据进行了验证。该量表为人们从量和质的角度考察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观的测量模型和工具(X慧铃,2004)。

Post和Coning(1997)开发组织文化测量工具,其目的是洞察组织成员的规X和态度。一个可能被考虑到的缺点是缺少对问卷分数的相关解释,单个维度的计分结果仅提供很少的说明。最初Post 和Coning是为特定的组织框架设计此工具,而事实上,此量表后来的版本可用于测量任何类型的组织(Berg,2005)。

Goffee和Jones(1998)构建了双S立方体模型,将组织文化划分为网络型、共有型、图利型和散裂型文化。并设计用四个工具测量:观测检查表、企业特征量表、文化形态量表和关键事件分析。Goffee和Jones设计的测量工具很实用,并且通过四个工具检测,从不同方面来测量组织文化,确保测量准确。

Eric和Rangapriya(2005)通过因素分析发现,组织文化包含两类文化因素:主要文化因素(关注顾客、公司公民职责、绩效标准、公司识别)和次要文化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实

践、组织沟通)。Eric和Rangapriya(2005)根据前人研究(Flamholtz and Randle,2000)和实践检验,将量表分成6个部分:顾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公司识别、绩效和行为标准、公司公民职责、沟通。

自从理论界和实践界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后,相关研究接踵而至。随着定量研究的发展,如何测量组织文化成为关注焦点。许多研究人员尝试设计组织文化量表,并积极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除了以上介绍到的之外,国外已开发了相当数量的量表:工作价值观测量(Wollack et al.,1971)、工作内涵和价值观量表(Kazanas,1978)、规X诊断指标(Allen and Dyer,1980)、组织信仰问卷(Sashkin and Fulmer,1985)、组织价值观一致性量表(Enz,1986)、Kilmann-Saxton文化差距测量(Kilmann et al.,1986)、公司文化测量(Glaser et al.,1987)、比较重点量表(Meglino et al.,1989)……

1984年前后,组织文化作为管理理念引入中国,很快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认同和响应。一大批文献相继问世,并且一些管理实践也受到了国外的重视,但国人所操作的理论语言几乎依然是西方的(韩巍,2004)。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定性研究组织文化的多,而定量研究组织文化的少。在组织文化测量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还很薄弱(X孝全,2004)。XX大学X伯壎教授在Schein(1985)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VOCS量表,包含9个维度。占德干和X炳林(1996)利用XX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Leung和Triandis设计的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进行实证研究,对40个儒家价值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后得到8个因素。国内学者也在尝试开发组织文化量表,期望开发出适合我国环境的量表。但是成功的量表必须经过大量的数据检验,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还没有哪份量表得到一致认同。

三、设计与运用组织文化量表建议

设计组织文化量表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明确测量的目的是什么,如全面认识组织文化(Glaser、Zamanou和Hacker,1987)、认识组织文化某方面(Eric和Rangapriya,2005)或区分组织文化类型(Quinn and Cameron,1998)等。其次,明确设计量表的依据,与设计者对组织文化定义(Cooke和Lafferty,1983)、内容(Goffee和Jones,1998)、分类(Marianne and Kenneth,2002)、维度(Hofstede,1990)等的认识和选择相关,在这些依据的基础上设计量表题项。第三,选择评分方法,可以用Likert量表法(Kotter和Heskitt,1992)、Q分类法(O’Reilly等人,1991)、是非判断(Adrienne和Caroline,2003)等方法,回答者可根据感知程度(Post和Coning,1997)、出现频率(Wallach,1983)等回答。最后,检验量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量表。

运用组织文化量表,最好选用理论基础被广泛认同、经过大量检验的量表,这样可以保证量表有效、可信,并且结果得到认同。但是,每份量表都有特定的设计和检验环境,不一定对任何对象适用,因此,事先要考虑量表是否符合研究目的和环境。在使用量表时,可以全部使用(Cho,2000)、部分使用(Tracey和Christine,2000)、修改使用(Tepeci和Bartlett,2002)、综合使用(Kevin、Graeme和Robert,2004),总之,根据研究情况而定。

无论是设计还是使用量表,必须对其了解。韩巍(2000,2004)认为在组织文化领域,我国的“介绍”工作远远没有做好。在组织文化量表方面,国外全面系统综述的文献很少,国内更是相对缺乏。本文回顾大量文献,对组织文化量表进行综述和评析,希望能为设计与使用组织文化量表的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Adrienne Curry and Caroline Moore(2003),“Assessing Information Culture:An Exploratory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3,91-110.

[2] Alvaro D. Taveira,Craig A. James,Ben-Tzion Karsh and Francois Sainfort(2003),“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a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Applied Ergonomics 34,281-291.

[3]Angel A. Berrio(2004),“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Using the peting Values Framework:A Profile of Ohio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ccmw../0czzhn-17.htm.

[4] Berrin Dosoglu-Gune(2001),“Ca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xplain the Export Intention of Firms?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wnership Type,”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0,71-89.

[5] Cho, Hee-Jae(2000),“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Questionnaire. Working paper,”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6] Chung-Ming Lau and Hang-Yue Ngo(1996),“One Country Many Cultures:Organizational Cultures of Firms of Different Country Origins,”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5,5,469-486.

[7]Cooke,R. A. and Lafferty,J. C.(1983),“Level V: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ventory”,Plymouth,MI:Human Synergistics.

[8]Cooke,R. A. and Rousseau,D. M.(1988),“Behavioral Norms and Expectations: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13,3,245-273.

[9]Cooke,R. A. and Szumal,J. L.(1993),“Measuring Normative Beliefs and Shared Behavioral Expectations in Organizations: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ventory,”Psychological Reports 72,3,1299-1330.

[10] Denison,Daniel R.(2000),“Organizational Culture:Can It be a Key Lever for Driv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ichigan.

[11] Denison,Daniel R. and Mishra,Aneil K.(1995),“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Organization Science 6,2,204-223.

[12] E.H. Schein(1992),“Organis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Jossey-Bass,San Francisco.

[13] Elizabeth A. Mannlx,Margaret A. Neale and Gregory B. Northcraft(1995),“Equity,Equality,or Need?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the Allocation of Benefits and Burden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Vol.63,3,276-286.

[14] Eric Flamholtz and Rangapriya Kannan-Narasimhan(2005),“Differential Impact of Cultural Elements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3,1,50-64.

[15] F. Trompenaars(1994),“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Business”,London: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16]Glaser,S. R.,Zamanou, S., and Hacker, K.(1987),“Measuring and Interpret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Management munication Quarterly 1,2,173-198.

[17] Gregory N. Stock and Christopher M. McDermott(2001),“Organizational and Strategic Predictor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Success:An Exploratory Study,”Technovation 21,625-636.

[18] Hofstede,G.(1980),“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verly Hills, CA: Sage.

[19]Hofstede,G.,Bram Neuijen,Denise Daval Ohayv and Geert Sanders(1990),“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5,286-316.

[20] John P. Kotter and James L. Heskett(1992),“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

[21] Kevin M. Baird,Graeme L. Harrison and Robert C. Reeve(2004),“Adoption of Activity Management Practices:A Note on the Extent of Adop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and Cultural Factor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5,383-399.

[22] Kim S. Cameron and Robert E. Quinn(1999),“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NJ:Prentice Hall Series i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23] Marianne W. Lewis and Kenneth K. Boyer(2002),“Factors Impacting AMT Implementation:An Integrative and Controlled Study,”J. Eng. Technol. Manage 19,111-130.

[24] Marina Krumbholz and Neil Maiden(2001),“The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Packages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and National Cultures,”Information Systems 26,185-204.

[25] Mustafa Tepeci and A. L. Bart Bartlett(2002),“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Culture Profil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 Values,Organizational Culture,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s Predictors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Hospitality Management 21,151-170.

[26]O’Reilly,C. A.,Chatman,J. A. and Caldwell,D. F.(1991),“Peopl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A Profile parison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487-516.

[27] Peter C. Brewer(1998),“National Culture and Activity-Based Cos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9,241-260.

[28] Rob Goffee and Gareth Jones(1998),“The Character of Corporation:How Your pany Culture Can Make or Break Your Business”,HarperBusiness.

[29] Roland Calori and Philippe Sarnin(1991),“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 French Study,”Organization Studies 12,1.

[30] Shivraj Kanungo,Sanjeev Sadavarti and Yadlapati Srinivas(2001),“Relating IT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An Empirical Study of Public Sector Units in India,”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0,29-57.

[31]Terrence E. Deal and Allan A. Kennedy(1982),“Corporate Cultures: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MA:Addison Wesley.

OCAI企业文化量表

Instructions for completing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 (OCAI) The purpose of the OCAI is to assess six key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completing the instrument, you will be providing a picture of how your organization operates and the values that characterize it. No right or wrong answers exist for these questions just as there is not right or wrong culture. Every organization will most likely produce a different set of responses. Therefore, be as accurate as you can in responding to the questions so that your resulting cultural diagnosis will be as precise as possible. You are asked to rate your organization in the questions. To determine which organization to rate, you will want to consider the organization that is managed by your boss, the strategic business unit to which you belong, or the organizational unit in which you are a member that has clearly identifiable boundaries. Because the instrument is most helpful for determining ways to change the culture, you’ll want to focus on the cultural unit that is the target for change. Therefore, as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keep in mind the organization that can be affected by the change strategy you develop. The OCAI consists of six questions. Each question has four alternatives. Divide 100 points among these four alternatives depending on the extent to which each alternative is similar to your own organization. Give a higher number of points to the alternative that is most similar to your organization. For example, in question one, if you think alternative A is very similar to your organization, alternative B and C are somewhat similar, and alternative D is hardly similar at all, you might give 55 points to A, 20 points to B and C, and five points to D. Just be sure your total equals 100 points for each question. Note, that the first pass through the six questions is labeled “Now”. This refers to the culture, as it exists today. After you complete the “Now”, you will find the questions repeated under a heading of “Preferred”. Your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how you would like the organization to look five years from now.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 – Current

【企业文化分析模型-4】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 什么是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 衡量组织文化最有效、最实用的模型之一是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Daniel Denison)创建的“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丹尼森认为理想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外部适应性、内部整合性、灵活性、稳定性。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是在对大量的公司研究后,总结出组织文化的四个特征:适应性、使命、参与性和一致性。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内容介绍 1.参与性 参与性(involvement):涉及员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ownership)和责任感的培养。公司在这一文化特征上的得分,反映了公司对培养员工、与员工进行沟通,以及使员工参与并承担工作的重视程度。 参与性三个维度 授权:员工十分真正活动授权并承担责任?他们是否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团队导向:公司是否重视并鼓励员工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员工在工作中是否依靠团队力量? 能力发展:公司是否不断投入资源培训员工,使他们具有竞争力,跟上公司业务发展

的需要,同事满足员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愿望? 2.一致性 一致性(consistency):用以衡量公司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内部文化。 一致性三个维度 核心价值观:公司是否藏在一套大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从而使公司员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对未来抱有明确的期望? 配合:领导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让大家达成高度的一致,并在关键的问题上调和不同的意见? 协调与整合:公司中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是否能够密切合作?部门或团队的界限会不会变成合作的障碍? 3.适应性 适应性(adaptability):主要是指公司对外部环境(包括客户和市场)中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适应性三个维度 创造变革:公司是否惧怕承担因变革而带来的风险?公司是否学会仔细观察外部环境,预计相关流程及变化步骤,并及时实施变革? 客户至上:善于适用环境的公司凡事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公司是否了解自己的客户,使他们感到满意,并能预计客户未来的需求? 组织学习:公司能否将外界信号视为鼓励创新和吸收新知识的良机? 4.使命 使命(mission):用于判断公司是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还是着眼于制定系统的战略行动计划。 使命的三个维度 愿景:员工对公司未来的理想状况是否形成了共识?这种愿景是否得到公司全体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战略导向和意图:公司是否希望在本行业中脱颖而出?明确的战略意图展示了公司的决心,并使所有人都知道应该如何为公司的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目标:公司是否周详地制定了一系列与使命、愿景和战略密切相关的目标,可以让每

组织文化量表研究报告

组织文化量表研究 一、组织文化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因日本企业迅速崛起,西方学者开始关注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关于组织文化方法的研究出现两大学派:以Schein 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学派和以Quinn 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学派。20世纪90年代后,组织文化研究呈现四个走向: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组织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组织文化测量研究、组织文化诊断和评估研究(赵琼,2002)。 Sackmann (1991)曾经对研究文化的方法做过权威综述,认为研究方法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局外人的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演绎的模式;另一类是以局内人的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归纳的模式(Evered & Louis ,1981;Fetterman ,1989)。从外部调查,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期望建立普遍的法则,文化往往被当作一个可控的组织变量。从内部研究,致力于对文化的完整认识,强调所获知识的情景特殊性,但不能总结情景以外的知识(Sackmann ,1990)。无论从什么角度研究组织文化,认识组织文化是必要且重要的工作,测量组织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Rousseau (1990)归纳前人研究,认为研究者们强调的因素不同,并非因为定义不同,而是收集数据的类型有区别。他的观点与Shivra (2001)、Lau (1996)和Alexander (2000)等人不同,认为主要是收集数据的方法影响了研究结果,事实上也是指“测量”组织文化的方法。Delisi (1990)认为有两类收集和分组织文化量表研究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及具体要求 一、参考选题(范围) 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 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 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 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 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 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流行音乐媒介浅析 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的特征 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 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比较 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 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 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 图像时代的文学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与艺术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 时尚与大众传媒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 化达成商业目的) 论时尚的基本特征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 二、具体要求 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4.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用学校统一方格稿纸、黑色或蓝色水笔誊写。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5.班级、姓名、学号置于题目下方。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doc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呼伦贝尔副教授杜国民 一、学校组织文化维度研究的意义 1.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使人们从不同层面挖掘学校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晰学校文化现状,了解所处的文化层次结构及文化功能,提升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维度研究,其要旨在于多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现象,形成科学的学校组织文化观。 2.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文化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梳理、组织行为的研究、组织氛围的透视等,判断学校发展的健康状况,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探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学校文化内部要素的整合。伯顿·克拉克认为,对于一个复杂的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整合体现为两个基本维度: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结构性整合主要是通过组织中人们或群体间的互动联系来实现的,规范性整合则来自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场理论”( field theory)——“行为=f(人·环境)”。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来解释学校组织行为,通过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的研究会使结构性整合更加合理。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学校文化内部要素,查明各要素在现实中的作用和状态,提炼升华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默许假设或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达成文化的规范性整合。 4.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文化功能开发的视角。在组织管理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育人育德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学生的社会发展上,学校文化会加速学生的成熟步伐,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等。 二、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几个维度 对某一种文化进行判断评价,首先应当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发现其文化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其系统及功能。本文主要从学校组织的文化类型、组织氛围、组织行为、发展层次等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1.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维度研究。在文化类型上,学校文化有着一般组织理论所不能刻画的个性特征。斯坦霍夫和欧文斯(Steihoff,C.R.& Owens.R.G.)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家庭文化(family culture)、机器文化(machine culture)、表演文化(cabaret culture)、恐怖场所文化(little shop of horros cuture),分别隐喻了相互关爱、友善合作的,学校作为完成任务机器的,学校是表演舞台的和受专制强力控制的,冷漠冲突的几种学校文化形态,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根”。汉迪( Charles Handy)提出学校组织文化存在四种理想模式:权力文化模式( Power culture)、角色文化模式( Role culture)、任务文化模式(Task culture)和人的文化模式( People culture)。他用四位希腊神话人物(宙斯、阿波罗、雅典娜和狄俄尼索斯)来分别作为上述四种文化模式的象征,对崇拜“英雄”的组织、工具理性特色明显的组织、注重集体合作精神的组织和彰显人的地位尊严的组织进行了文化描述,但其四种文化模式更像组织或管理模式,理想化特征较为明显。此后,舒尔·多普森和伊安·莫克内进一步提出大学的四种组织文化模式:学院模式(Collegial Model)、官僚化模式(Bureaucracy Model)、团队模式(Corporation Model)和企业模式(Enterprise Model)。学院模式代表了一种学者治校、教授治教的围绕学术权威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权力文化色彩的、部门连接相对松散的组织运行模式,不足之处在于极易滋生学阀专制、组织战斗力不强;官僚化模式代表了高度规范、等

企业文化测量表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企业文化测量表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我们是湖南城市学院的学生,诚恳邀请您参与此次对贵公司的企业文化调查活动,您的关注与合作将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此问卷内容将保密,请您放心填写! 一、基本情况。请将下列您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写在“()”内 1.性别:() A.男 B.女 2.文化程度:( ) A.高中以下 B.高中/中专 C.大专/本科 D.研究生/博士 3.在公司的时间:( ) A.2年及以下 B.3~5年 C.6~10年 D.10~15年 E.15年以上 4.专业技术职称:( ) A.高级 B.中级 C.初级 D.其他 二、请将下列您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写在“()”内 1、您认为贵企业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A、领导远见卓识,决策能力强 B、员工向心力强、士气高 C、规模大 D、拥有优秀的人才 E、设备设施先进 F、具有拳头产品(培训或学历) G、行业品牌优势 H、经济实力强 I、管理独特、水平高J、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基础 K、创新意识强L、其他 2、您认为制约贵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多选题 A、管理效率比较低 B、制度不健全 C、思想观念转变比较慢 D、管理粗放,且不规范 E、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F、成本意识比较薄弱 G、产品(培训与学历)研发能力不足 H、市场开发强度不足 I、形象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 J、缺乏系统、先进的企业文化 K、缺乏高质量的管理人才 L、缺少团队学习的氛围

M、竞争与危机意识比较淡薄 N、其它 3、您认为贵企业在哪些方面急需提高与改善?()多选题 A、形象塑造与品牌建设 B、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 C、人才建设 D、执行力和战斗力 E、凝聚力 F、创新精神 G、观念转变H、其它 4、您是否清楚贵企业日常发生的大事? ( ) A、清楚 B、不很清楚 C、不清楚 5、平时您了解贵企业各类信息主要的渠道是什么?(备注:多选题)( ) A、会议传达 B、文件通告 C、同事传达 D、宣传栏 E、其它 6、您认为贵企业现有的文化活动(含:员工教育培训、业余生活等)足够吗? ( ) A、足够 B、不太够 C、不够 D、不清楚 7、如果不够,您认为还需要增加哪类活动?( ) A、教育培训 B、交流沟通 C、外出参加考察 D、技术研讨 E、主题教育 F、文体活动 G、其它 8、贵企业领导在作出有关员工切身利益的决策时,是否征求员工意见? ( ) A、征求 B、经常征求 C、有时征求 D、不征求 9、您认为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贵企业是否遵循有关规定的程序?( ) A、遵循 B、有时遵循 C、基本遵循 D、不规则遵循 E、不遵循 10、您认为某企业领导者最起码应具备以下哪些条件?(备注:多选题) ( ) A、创业精神 B、社会责任感 C、民主作风 D、关爱员工 E、企业价值观信念 F、远见卓识 G、决策能力 H、坚持原则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企业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在反思了日本经济如何在短期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后,认为一个组织不仅以结构、部门、关系存在,它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便构成了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竞争论的问题。一大批学者围绕组织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大批学者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组织中,人们总得与组织打交道。因此要了解组织生活,了解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建立组织文化的概念,对组织中的文化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1 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1.1国外学者的定义 1.1.1普遍的观点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体现组织群体意识与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特色。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

大众文化概况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众媒介性。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的渗透进自身躯体内,以便获得来自高雅文化的经典权威。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管理学 组织文化 (8.5)--案例分析《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 文化,即文明演化。很显然,文化是个历史概念。文明又是什么呢?文明是反映人类认知自然、解放自身、改良社会、协谐环境的尺度。从这里看出,文明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伴随着又衡量着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企业又是什么呢?是个体的人的企望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分布与整合的利益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而文化又是因人而生发,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而文化更是从深层次,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企业又是以既定的发展目标将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却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便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而是企业的精神主宰。这里,企业的内涵是组织,因此也可以称作“组织文化”。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文化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更是这样。就像个人的能动和创造力不可求极一样,组织的潜力更是无穷无极的,而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其形式也好,内容也好也都是极其细致而实际的。空洞的口号、铺排的文字、华丽的说辞不是企业文化,而是企业组织精神空乏时附庸风雅借以掩怯的幌子。那样的文化不仅组织成员听了雲里雾里不知所从,其实就连倡扬这种“文化”者本身也不知其所以然。难怪“企业文化”如此乏弱,企业如此没有点精神和个性,也难怪我们的企业可以生死同路! 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力量的表现和开发是以组织成员为载体达成两种沟通。其一是内沟通,也是企业文化产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组织文化量表

Volume 2 Issue 3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 Analysis of culture dimensions and culture types 中国企业的组织文化:维度与类型的分析 Anne S. Tsui (徐淑英) Hui Wang (王辉), Katherine R. Xin (忻榕) 下面这些题目是有关目前中国企业中所存在的某些价值观念,请您根据您所在的企业对其重视的程度进行评估,请在每一题目后面最能代表您的意见的选项上划圈。 1 23 4 5 非常不重视不重视不确定重视非常重视 您所在的企业非 常 不 重 视 不 重 视 不 确 定 重 视 非 常 重 视 员工发展(α=.82) 关心员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1 2 3 4 5 发展员工的潜能 1 2 3 4 5 理解,信任员工 1 2 3 4 5 重视员工的建议 1 2 3 4 5 提供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机会 1 2 3 4 5 人际和谐(α=.84) 重视团队建设 1 2 3 4 5 鼓励合作精神 1 2 3 4 5 促进员工之间情感的交流 1 2 3 4 5 鼓励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 1 2 3 4 5 员工之间相互体贴 1 2 3 4 5 顾客导向(α=.82)

最大限度满足顾客的需要 1 2 3 4 5 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 1 2 3 4 5 提倡顾客就是上帝 1 2 3 4 5 向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 1 2 3 4 5 真诚服务客户 1 2 3 4 5 社会责任(α=.90) 重视社会责任 1 2 3 4 5 企业的使命就是服务社会 1 2 3 4 5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1 2 3 4 5 重视社会的长远发展 1 2 3 4 5 勇于创新(α=.80)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1 2 3 4 5 注重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 1 2 3 4 5 鼓励创新 1 2 3 4 5 大胆引进高新科技 1 2 3 4 5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在反思了日本经济如何在短期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后,认为一个组织不仅以结构、部门、关系存在,它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便构成了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竞争论的问题。一大批学者围绕组织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大批学者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组织中,人们总得与组织打交道。因此要了解组织生活,了解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建立组织文化的概念,对组织中的文化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方法 1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1.1国外学者的定义 1.1.1普遍的观点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体现组织群体意识与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特色。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

海尔组织文化分析

基于海尔集团组织文化分析 摘要: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它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念,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以柔性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方式,任务是曾强群体凝聚力。对于一个成熟企业而言,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过程的精神力量,组织文化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进行组织文化分析,浅析组织文化的构建及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组织文化 企业发展 管理创新 引言 :海尔的发展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十多年后年之后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额从1984念得384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42亿元。自创业初起,就把组织文化的大旗高高扬起。贯穿海尔文化的主线是创业、创新和创造,创新的价值观成为海尔成长的基因。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一个价值观、两个资源,即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将人力负债变为人力资源的能力,最大限度获得用户忠诚度和资源的能力。海尔集团把组织文化置于如此之高的地位,充分说明了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过程的精神力量,组织文化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 正文:海尔是从亏损147万元起步的,能够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把传统的大企业和外企甩在身后,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没有远大的志向和精神动力是难以达到这种结果。海尔是最早在企业里设置“组织文化中心”这一专门机构的企业, 海尔正是通过这种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的方式,将组织文化转化成一种生产力资源。现在,海尔将这种文化扩展到国际投资方面,海尔在美国的生产车间里也到处以中英文张贴着海尔的理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优秀企业对组织文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和重视。 企业不是宗教组织、不是社会团体,组织文化不是为文化而文化。组织文化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管理的工具。组织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来说它会随着企业的战略变化而变化,企业的战略变化常常是企业对外界竞争环境变化的反应结果,这样的时候,企业领导人必须懂得用文化的变化来配合或推动战略的转变。 海尔在企业发展的三个战略阶段的组织文化建设重心是不同的。海尔在创业之初实行的是专业化创名牌的战略,张瑞敏清楚地认识到产品

组织文化评价量表

组织文化评价量表 宋联可杨东涛杨浩 OCAI(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的Quinn教授和凯斯西部保留大学商学院的Cameron教授在长期研究组织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测量组织文化的量表。该量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国外经过了大量的实证检验,已成为组织文化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量表之一。为了帮助我国选用OCAI测量组织文化的人们更效地使用OCAI,本文从OCAI的发展背景、理论基础、设计和应用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对在中国使用OCAI提出一些建议。 一、OCAI的发展背景 OCAI是基于“企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研究领域越来越强调定量研究”这样的背景下而开发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企业在战后迅速成长,引起西方学者普遍关注。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日本企业更关心“软”因素,这对当时强调理性和制度的西方管理思想提出了挑战。20世纪80年代初,大内的《Z理论》(1981)、迪尔和肯尼迪的《企业文化》(1982)以及彼特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1982)三本著作的相继问世,掀起了OC研究和实践的热潮。Barley (1988)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OC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因为管理咨询顾问和应用型研究者写给管理者和实践者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另一方面因为理论研究者积极举办专题讨论会和发表学术论文。21世纪初,OC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企业界在实践中发展了OC,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术界对OC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科学,跨国公司的OC、OC建设等问题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OC受到普遍关注,如何研究OC也成为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出现了两大学派,一个是以Edgar H.Schein为代表的定性研究学派,另一个是以Robert E.Quinn为代表的定量研究学派。Rousseau(1990)归纳前人研究,认为主要是收集数据的方法影响着研究结果[1]。Delisi(1990)认为有两类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第一类近似于定性方法,第二类近似于定量方法。Sackmann(1991)对研究文化的方法进行了权威综述,认为研究方法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以局外人的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演绎的模式;另一类是以局内人的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归纳的模式(Evered & Louis,1981;Fetterman,1989)。Langan- Fox(1997)认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测量OC的两种主要方法,定性研究往往要嵌入到情境中,需要精心的解释;而定量研究与具体情境无关,使用的是预先确定的标准[2]。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间存在许多争议,支持定性方法的学者认为定性方法可以提供深入且整体的观点,定量方法则难以做到,并且很容易受到理论基础、样本选择、分析工具的影响;支持定量方法的学者认为定量方法更科学,减弱了主观因素和情景因素的影响,定性方法则常受其干扰,并且没有严谨的理论支持。 定量研究是在OC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测量、诊断和评估OC的模型,研发出一系列量表,对OC进行可操作性、定量化的深入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建立模型,根据模型设计量表,使用量表收集数据,最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结论。定量研究的关键是量表和统计分析(韩巍、张含宇,2003),量表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只有解决好量表问题,才能更科学地研究OC[2]。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尝试开发测量OC的量表,渴望为OC研究提供科学的工具。 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起步晚,1991年英国的JAI出版的《组织变革与发展》第5卷才

组织文化案例分析

组织文化案例分析 1、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 分析案例首先要站好角度,案例分析应注意从两个基本角度出发: 1. 当事者的角度。案例分析必须站到案例中的主要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和思考,设 身处地的去体验,与主角同命运。 2. 全面综合的角度。这是综合型案例而言的。 3. 要针对相关案例选用恰当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 2、案例分析的具体技巧。 案例分析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要对所指定的将供集体讨论的案例做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轻生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找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作为建议供集体讨论。)第二方面是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条理的口述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 案例分析过程包括五个主要步骤: 1. 确定本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找出此案例中的关键问题。 2. 确定是否还有与已找出的关键问题有关。 3. 选定适合分析此案例所需采取的一般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一般可采用三种具体的分析方法: 1. 系统法。就是把所分析的组织看成是处于不断地把各种投入因素转化成产 出因素的一个系统。 2. 行为法。这种方法,在分析时看眼于组织中各种人员的行为与人际关系。 3. 决策法。就是要使用各种规范化、程序化的模型和工具评价并确定各种备 选方案。 4. 明确分析的系统与主次关系,并找出构成自己分析逻辑的依据。 5. 将分析转化为口头发言的有效形式。

3、分析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1. 在案例分析中要做好学习记录; 对撰写案例的方面分析报告要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开门见山,一般不超过2500字。要用一句话把案例分析的主要成果概括出来,并成为报告的主题。组织文化案例分析案例: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主管大连三洋制冷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五东经理曾告诉我们:企业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建设。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是自发产生的,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成立伊始,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公司经理肖永勤,就把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建设。 首先,公司针对方方面面不利的因素,开始注意制度文化建设,并设定了严格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创世界一流企业的方针和目标。通过我们的严格管理,规范了员工行为,使公司员工把公司制度变成自觉的规范,进而统一到我们共有的价值取向上来。 在价值取向的建设当中,我们公司在成立时就设定了把贡献人类和地球,优化地球环境和照顾人民生活,以及公司的经济发展和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要和社会环境共存,以及企业要和顾客利益共存,企业要和劳动者共存这样一些价值观念。通过我们的培训要在教育和规范大家行为基础上,把公司共有的价值观念,融入到我们的管理和工作中去,使我们员工的价值观念达到一致。 如何把我国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合资企业中得到实施呢,这就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它既是我们一个管理基础,又是我们企业管理的一个灵魂。我们员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立足于岗位自我管理,立足于岗位的自我改善,有效地实现了个人的价值。把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发展,有效地融入到公司的发展当中去。我们公司也把立足岗位自我改善这项活动和ZD小组无缺陷活动和促进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施和推广;把公司员工立足自我改善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在我们生产现场,两万多平方米的生产面积,165名生产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作者: 学号: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题目: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任课教师: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让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将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挑战。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提高组织绩效的意义重大。本文对企业文化内涵、形成要素及其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力求系统地理解管理理念,进而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精神财富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nterprise Culture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 to make business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a big challeng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valuab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busines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on corporat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s and measuring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were reviewed and combing, and strive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hus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rporate culture,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spiritual weal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