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

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yì)帛(b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餍(yàn)酒肉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

语人(yù)卒然(cù)恶(wū)乎定嗜杀(shì)苗槁(gǎo)沛然(pèi)

2、分小节学习,合作解决相关问题

第1节(梁惠王上)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完成下列问题。

(1)重点字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邻国之民不加少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加: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请以战喻兵刃既接

请:请允许我喻:打比方、比喻既:已经(以后)

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或:有的人以:凭借则:那么何如:如何

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胜:完全、尽以:按照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申:反复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道路

(2)文言句式:

(判断句):非我也,岁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介词结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之:宾前标)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则如何)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以:用,树:种植,之:音节助词,不译)

(3)文句翻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译:咚咚咚地击鼓进军,武器刀刃接触以后,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跑五十步后停止。凭借逃跑五十步的人耻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么怎么样?

②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能够吃光,木材不能够用尽,这让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没有遗憾。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官府)却不知道收敛;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打开粮仓

赈救;人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

(4)课文探讨

①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梁惠王和邻国之君的本质一样,都是杀民的暴政。

②孟子具体的讲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具体说说都有哪些措施?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谷、鱼、木,即有吃有用,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运用排比,有吃用不尽之感。那么,王道之始的标准就是要“养民”而非杀民。(补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一步做好之后呢?树桑、蓄殖、耕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里俨然是在奔小康啊,那么第二步的理念就是要“富民”,同样是三个排比,令人不禁向往。那么,我们一手要抓物质文明,另外还要抓什么?精神文明,即教育,教化百姓要知孝悌之义,要有助老之心,以形成尊老爱幼、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这便是王道之成。

第2小节(《齐人乞墦》)

(1)解释句中加粗词。

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蚤起:“蚤”通“早”。

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

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4)文句翻译

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译: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5)课文探究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明确: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优越形象;二、妻子的怀疑、与妾的商量;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三次正面,两次侧面,曲折越多,越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尤其是最后齐人“骄”时的洋洋自得,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极具讽刺意味。

2、文中的哪些关键字可以表现出齐人的品性?

“尽”。“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必”,乞食行为的经常性,他的无耻深入骨髓。

“遍”,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说富贵者。为下文铺垫。

“乞”行为的卑劣,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顾”真是贪得无厌,无耻至极。“施施”,洋洋自得,恬不知耻。“骄”外表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的厚颜无耻,欺骗虚伪,刻画的深入骨髓。“良”具有讽刺的效果。

3、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傲慢自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自己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2、分析孟子富含幽默的说理特点;

3、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第3小节(攘邻之鸡)全班朗读全文,并尝试翻译文章

(1)重点字词

去关市之征(免除)今兹未能(年)请轻之(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地;攘:偷)

请损之(减轻) 月攘一鸡(名词作状语,每月)

(2)文句翻译

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

②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课文探讨

①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的喻意为何?

明确:知错就要下决心立即改正,不能找借口拖延时间,更不能明知故犯!

②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一方面,既然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应该果断彻底的斩断错误之根,彻底解决错误的行为。错误无论大小都是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应谈什么循序渐进的改正。那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拖延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改过的真心。另一方面,知道错了,要下决心立即改正,一定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第4小节(孟子见梁襄王):朗读全文,完成下列练习

1、重点字词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3、文句翻译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

如是,孰能御之?

译:

4、深入探究

A、.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B、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C、.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D、.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总体探讨】

下面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揣摩文中人物的言行,力求用生动的语气把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A 、师生探讨从文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明确:爽快、耿直,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具体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面对梁襄王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另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明确: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封面)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 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 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 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 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 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 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 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 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 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 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

优秀公开课教案《王好战,请以战喻-齐人有一妻一妾》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一、学生课前通过导学案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大致了解文义。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巡堂检查课前学生利用导学案的预习情况后纠正字音。 三、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利用课件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提问黑体字,其它略过)。 1. 重点实词。 ①必餍.酒肉而后反餍:吃饱(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②问其所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所与饮者:所与他一起吃喝的人。 ③而未尝有显者 ..来显者:有名望地位的人。 ④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也瞷:窥视所之:所字结构,所去的地方。 ⑤遍国中 ..无与立谈者国中:都城中 ⑥卒.之东郭墦.间卒:最后,终于。墦:坟墓 ⑦又顾.而之他顾:回头看,环视 ⑧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表推测,大概。为:是。 ⑨与其妾讪.其良人讪:讥笑怒骂。 ⑩施施 ..从外来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11 骄.其妻妾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2则人之所以 ..求富贵利达者所以:用……的办法。 13 其妻妾不羞.也羞:羞耻。此处为意动用法。以……为羞耻,感到羞耻。 14 几希 ..矣几希:不多,一丁点儿。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返回。 ②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早上。“施”通“迤”,斜行。 3.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良人:古义:丈夫 今义:好人 (2)仰望:古义:依靠,指望。 今义:抬头向远方看;敬仰而有所期待。 4.【学生到黑板上】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并翻译。(陈珊珊。梁林清。潘文威)【教师在黑板上点评学生的答案,在PPT上总结特殊句式的规律】 (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判断句) 翻译:丈夫,是我们所依靠终生的人。 判断句标志小结: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 者也”“……,……者”等形式。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 翻译:但是丈夫不知道(这些事)。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 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古诗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赏析

古诗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赏析 “王好战,请以战喻”出自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收成不好,

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迁移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收成不好也这样。我考察邻国的政事,不如我用心。(可是)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作战作比喻。咚咚咚地击鼓进军,武器刀刃接触以后,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跑五十步后停止。凭借逃跑五十ORg步的人耻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么怎么样?”梁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了;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了。粮食和鱼鳖不能够吃光,木材不能够用尽,这让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没有遗憾。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地方的住宅,用桑树种植,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一类家禽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从事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重物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丝织品的衣服吃肉,普通百姓不饥饿不寒冷,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富足的人家)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官府)却不知道收敛;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打开粮仓赈救;人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1、【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1)尽心焉耳矣!(2)河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4)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5)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7)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8)数署不入挎池,(9)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10)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2)鸡豚狗盘之畜无失其时,(1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串序之教,(15)申之以孝悌之义,(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9)途有饿莩而不知发,(20)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1)王无罪岁,(22)斯天下之民至焉。”(23) 【注释】(1)寡人:朱熹《集注》云:“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

(2)焉耳:岐《孟子注》(以下简称“注”)云:“焉耳者,恳至之辞。”焦循《孟子正义》云:“当作‘焉尔’。何休注:‘焉尔,犹于是也。’然则此言尽心焉耳者,犹云尽心于是矣。”(3)河,相当今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凄竞,北边翟,东至河。”凶:荒年,《墨子·七患》:“三谷不收谓之凶。”(4)移其民、移其粟:朱熹《集注》云:“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并引氏说云:“移民移栗,荒政之所不废也,然不能厅先王之道,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河东:指令省西南部,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该地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5)填然:鼓声充盈的意思。古代作战,以击鼓表示进军,以鸣金(击钲,钲是一种形似钟的乐器)表示退兵。之:句末助词,无义。(6)曳(yè叶)兵,拖着兵器。走,《说文》云:“趋也。”古代所说的走,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跑;而现在所说的走,在古代称为步。(7)直:只是。(8)胜(sheng 升):尽,朱熹《集注》云:“不可胜食,言多也。”(9)数罟(shuò g ǔ朔古):网孔细密的鱼网。毛传云:“罟必四寸,然后入泽梁。”当时的四寸约相当于现在的9 厘米左右。注云:“密细之网,所以捕小鱼鳖者,故禁之不得用。鱼不满尺者不得食。”洿(Wū乌):大的意思。又,朱熹《集注》云:汗下之地,水所聚也。”(10)斤:砍刀,古代常斤、斧连称。以时:按一定的季节,《礼记·王制》云:“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11)丧死:葬送死者。(12)五十者可以衣(y ì艺)帛:朱熹《集注》云:“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衣在此作动词用。(13)鸡豚狗彘(zhī支):豚是猪,彘是小

新人教版选修《王好战,请以战喻》原文和译文

(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知识点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知识点 词语 1.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处室:指住在一处。 2.其良人出,良人:指丈夫。 3.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餍:吃饱。反:通“返”。 4.而未尝有显者来。未尝:不曾。显者:有名望地位的人。 5.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窥视。所之:去的地方。 6.蚤起,蚤通“早”。 7.施从良人之所之,施:斜行。从:跟随。 8.卒之东郭墦间,卒:最后,终于。之:到。郭:外城。墦: 坟墓。 9.之祭者,之:动词,去,走向。祭者:祭祀先人的人。 10.乞其余;乞:乞讨。 11.又顾而之他,顾:环顾。之:动词。 12.所仰望而终身也。仰望:依靠,指望,古今异义。 13.与其妾讪其良人,讪:讥笑怨骂,羞惭。 14.而相泣于中庭。相泣:相向涕泣,面对面哭。庭中:中庭。 15.施施从外来,施施:行走舒缓的样子;喜悦自得的样子。 16.骄其妻妾。骄:做出傲慢的样子,轻视。 17.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所以:1表原因,……的愿意, 2表方法凭借,用来……,用……的办法,这里是第二种。18.几希矣!几希:极少,不多,一丁点儿。

19.什一:十分之一。 20.去关市之征,去:去除。征:赋税。 21.今兹未能;今兹:今年。今兹捧袂,今兹:现在。 22.请轻之,轻:使动用法,使……轻,减轻。 23.以待来年然后已,以:同“而”。然后:这样之后。已: 停止。 24.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名状。攘:窃取,偷。 25.或告之曰,或:有人。 26.请损之,损:减少。 27.月攘一鸡,月:每月,名状。 28.斯速已矣,斯:则,就。速:赶快。 29.语人曰,语:告诉。 30.望之不似人君,望:远看。似:像。人君:君主。 3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接近靠近。所畏:让人敬畏的地 方。 32.卒然问曰,卒然:通“猝然”,突然。 33.天下恶乎定?恶:何,哪里。乎:于。 34.定于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35.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嗜:爱好。 36.孰能与之?与:亲附。“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37.则苗槁矣。槁:干枯。 38.天油然作云,油然,雨盛的样子。作:兴起。

先秦诸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翻译-译文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1.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2.齐国有个一妻一妾住在一起的人家。她们的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饱了肉之后才回家。妻子问同他一起吃喝的是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每次出去,总是酒足肉饱后回来;问他同谁一起吃喝,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可是从来没见有显贵的人来过,我打算暗暗地察看他到什么地方去。” (第二天)一早起来,(妻子)暗中跟着丈夫到他要去的地方,走遍全城没有一个站住了跟他说话的。最后走到了东门外的一块墓地中间,(见他)跑到祭坟的人那里,讨些残剩的酒菜吃;没吃饱,又东张西望上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 妻子回家后,(把情况)告诉了妾,并说道:“丈夫,是我们指望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像这样!”(说罢)同妾一起嘲骂丈夫,在庭中相对而泣。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向妻妾摆架子。

《王好战,请以战喻》参考译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参考译文 1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家,真是用尽心思了!黄河以北之地闹饥荒,寡人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一带),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河东闹饥荒也采用这种办法。观察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谁像寡人一样尽心于国家。可是邻国的百姓不愈加少,寡人的百姓不愈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答道:“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咚咚击响战鼓使士兵进攻,敌我双方的刀剑戈矛等兵器已经接触,有些士兵却抛弃了护身衣,拖着兵器逃跑。其中有的跑了一百步以后停了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以后停了下来。如果拿自己逃跑了五十步来笑话那些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跑得不够一百步罢了,可同样是逃跑啊!” 孟子说:“王如果知道这道理,那就不要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役使百姓不违背农作时令、不妨碍农业生产(比如在耕耘收获时不征兵征工等),那就会五谷丰饶,吃都吃不完了;不让百姓拿网眼细密的鱼网到鱼塘里去打鱼(鱼鳖就得以好好繁殖),那么打鱼时捕获的鱼鳖就多得吃不完了;让百姓按时节拿着斧头到山林里砍伐树木(古人常主张等草木零落后再去砍伐),那么木材就会用之不竭了。粮食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憾了(财物充足,所以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宅地,在这上面栽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棉袄了(他们已经身体衰弱,穿丝棉袄可以保暖)。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交配、怀孕、下崽的时机,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个成年男子受百亩田地,不要因为徭役等耽搁他的农事,一个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用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七十以上的人穿丝棉袄吃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现在君王养的猪狗吃着人吃的东西却不知道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人死了,就说:‘不是因为我啊,是因为年成不好啊。’这跟用兵器刺杀人,却说‘不能怪罪我啊,只能怪罪兵器啊’,有什么不同!王不怪罪年景而从政治上下工夫,那么天下百姓就会争着到梁国来了。” 2齐国有个人有一妻一妾住在一起,她们的丈夫出去,一定会吃饱了酒肉以后回家。他的妻子问他在一块吃喝的都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富裕而有显贵地位的人。他的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会吃饱了酒肉以后回家;问他跟什么人在一块吃喝,他说都是些富裕而有显贵地位的人。可是我们家从来没有有名望地位的人来过。我将暗中看看丈夫究竟是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她早早地起来,斜行跟随丈夫去往他去的地方,整个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最后他来到外城东边的坟墓之间,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的,又环视四周走向其他人: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啊。

王好战,请以战喻上课教案

“仁义之政” 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 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 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 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