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一般性了解两套装

置的区别。

学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和获得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课堂学习:

一、引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

[问题情景]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几乎保持恒定?

2.你已知道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

二、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33—34页的部分内容。

[师生整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

[问题情景]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实验演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

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

[实验演示]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整理] 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35页表格中。

[教师讲解] 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举几例说明)。[师生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P.S.: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

二氧化碳(CO2)

——→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点燃

四氧化三铁(Fe3O4)

——→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二氧化碳(CO2)+ 水(H2O)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

——→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氧化镁(MgO)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点燃

——→

(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文字表达式:铜(Cu) + 氧气(O2)加热

——→

氧化铜(CuO)

(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

——→

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学生阅读] 课本氧气的用途。

[学生回答] 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板书]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氧气获得的方法和原理

课堂学习:

一、复习引入:1.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有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写出反应

的文字表达式。

2.氧气由于哪些用途?

二、师生互动:

[教师讲解] 对于常见的物质,它们的获得通常从用物理的方法和化学的方法去思考。[教师设疑] 1.用物理的方法去获得氧气,那么原料物质有何特征?

2.用化学的方法去获得氧气,那么原料物质在组成上有何特征?

[学生交流]

[师生整理] 1.用物理的方法去获得氧气,那么原料物质中有氧气这种物质。

2.用化学的方法去获得氧气,那么原料物质在组成上含有氧元素。

[学生讨论] 用空气可以来制取氧气。

[学生阅读] 课本内容:如何用空气制得氧气?

[板书]

1.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素叶绿光照

葡萄糖 + 氧气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教师引导] 给出几种物质,介绍它们的化学式:KMnO 4、H 2O 2、MnO 2。

[演示实验] 1.加热高锰酸钾(KMnO 4);

2.加热双氧水、混合双氧水(H 2O 2)和二氧化锰(MnO 2)

在演示每一个实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或燃着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通过带火

星木条的复燃或燃着木条燃烧更旺的现象来让学生判断是否有氧气产生,最后提问以下问题:在实验室中用哪些物质可制得氧气?

[师生整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可用的药品、药品的颜色以及所发生反应的原理,写出相关的

文字表达式;

[创设问题] 氧气如何检验?(考查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学生交流]

[师生整理] 检验物质的一般方法:用什么→怎么做→什么现象→什么结论

[教师讲解] 催化剂的概念与特征

[课后探究] 1.除了用以上物质可制得氧气,你还知道可用哪些物质?

2.制得氧气的物质中含氧元素的,那么是否含氧元素的物质都可用来直接制取

氧气?

三、课堂小结:

氧气的获得方法:1.工业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2.实验室方法:用高锰酸钾、双氧水等物质

3.自然界中产生方法:光合作用

3.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

初三化学<<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及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本课题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具体气体物质的制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制取气体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气体的性质,学生会从中得到相关信息,确定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1)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2)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 2.学生用具:(1)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第一课时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在初中阶段将要学习几种重要的气体,氧气是我们接触的第一种。在上节课里我们已经利用氧气做了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们所用的氧气从何而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法。 推进新课 [思考]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回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下面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获取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思考]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从空气中分离氧气并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制取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制取氧气”课题是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案

、分解反应: 1、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表示为: 2、 特点是“一变多” 三、学案 [名师导学] 1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 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所起作用叫催化作用。催化剂是反应条件,要求“一变二不变”。 2 ?氧气有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变化) ①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氧气+水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② 、氯酸钾 二氧化锰 >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③ 、高锰酸钾一加热r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3. 化学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梯度导练] 1 ?下列与催化剂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发生了变化 B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C ?能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D ?在化学反应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2. 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 2O 4将航天员呼出的 CO ?转化为。2,而NiFe 2O 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都不变。则NiFe 2O 4在该过程中是( ) A .反应物 B .生成物 C .催化剂 D .消毒剂 3 ?加热氯酸钾能缓慢地放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等量的 氯酸钾固体,其 [板书设计] 一、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 实验室制法: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①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在 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特点:一变二不变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③、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氧气+水 2、加热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A4 A+B 二氧化锰 > 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23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课- 标-第-一-网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微格教学教案格式演示教学

微格教学教案格式

化学微格教学教案 系别:化学系 专业:化学教育 班级:121班 姓名:王瑗 学号:2012121146

微格教学教案格式 班级:__121________科目:____高中化学____时间__2014.11.19__ 主讲人: _____王瑗 _____指导老师:李鹏鸽 从

1分30秒【提问】展示一个实验装置:在 硫酸溶液中插入一个锌片和铜 片,问大家会看到什么现象? 【再次提问】那如果我们用一根 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和 原来会有什么不同吗? 【过度】很好,那我们再在导线中 接上一个电流表后发现,电流表指针 发生了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是不 是也就验证了大家刚才的猜想。 【讲述】1.实验中铜片表面为什么有 气泡?2.流计指针为什么偏转? 1.Zn、Cu用导线连接一同浸入稀硫 酸时,Zn比Cu活泼,易失去电子, 电子从Zn片流出通过导线流向Cu 片,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故电流 计指针有偏转。 2.溶液中的H+从Cu片获得电子, 2H+ +2e-=H2,生成氢气,故Cu片表面有 气泡生成。 【提问】我们大家现在根据这个 提问技 能 提问技 能 讲解技 能 【回答】 锌表面会有气泡 产生,铜和硫酸 不反应。 导线是用来连接 电路的,应该有 电流吧 锌片逐渐溶解, 铜片上有大量气 泡产生。指针发 生偏转,产生电 流。 对照书本,认真 做笔记。 从已学的知识一点一 点向新知识渗透,通 过实验装置的一点点 变化,引出原电池的 装置,便于学生的吸 收,且让学生在观 察、分析、讨论中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表 达、归纳能力。 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从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二氧化锰 加热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一、概念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反应过程中会改变)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又叫触媒。 (3)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 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氧气(O 2) 3.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1) 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3)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 加热;(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 注意事项: ①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③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 收集的气体更纯。 ⑤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 试管。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4.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5.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二、典型例题 例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不可少的最简单的一组仪器是( ) A.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铁架台 B.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 C.集气瓶、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二氧化锰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张丽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

出了最终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操作,我接着安排了实验,“要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李碧玉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王凯然同学说:“不行药品的状态不同,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的”两位同学的意见说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不出声音了,当时很是尴尬,我想可能是因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学过很久了,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我不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们,后来在我及时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的清楚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确认。 讨论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一些小小的意外,不过都及时解决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的得到了提高,在小结是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收获。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材所在页:第37----43页 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育理念: 1、自主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向,积极主动地学习、尝试,谋求自身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及教师的导学性,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富于想象、着眼于学生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进而激发自主性学习。 2、探究性现代学习方式探究性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探究”这一核心,并视为教学的生命线。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素材转化为探究内容,创设生动、真实、多样情境,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乐趣。 五、教育方式:采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意外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我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练习题

课题3制取氧气 达标自查 1.实验室制取氧气: (1)药品:或。 (2)反应原理:①。②。 (3)操作步骤: 下面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操作步骤: ①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加热; ②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⑦熄灭酒精灯。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4)收集方法: ①由于氧气,可以用收集; ②由于氧气,可以用收集。 (5)检验方法:。 (6)验满方法:。 2.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 B.加热过氧化氢 C.蜡烛燃烧 D.加热高锰酸钾 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氧化汞制氧气 C.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①质量变少;②质量不变;③化学性质改变;④化学性质不变; ⑤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③ B.②和④ C.②④和⑤ D.②和③ 5.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能力提高 6.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碳酸钙加热氧化钙+ 二氧化碳 B.木炭+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C.甲烷+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水 D.氯酸钾加热氯化钾+ 氧气 7.)。 A.看集气瓶周围是否有气泡冒出 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是否复燃 C.用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燃烧是否更旺 D.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复燃 8.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拓展探究 9.工业上用液化空气法制氧气与实验室常用的制氧气的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10.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普做过如图的实验:在甲、乙两个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甲中放一只小白鼠,乙内放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分别给予足够的光照,发现在乙容器中的存活时间长许多。此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实验中甲是乙的对照,为使实验更为可靠,这两容器内的小白鼠应该;(2)如果用黑布将乙容器完全罩住,那么这只小白鼠存活的时间比没罩时短,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800字)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张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探究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原因及解决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实验的操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思考良久,反复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原因: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知道了其中一些气体成分的含量,那么,同学吗,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想要检验氧气含量,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分小组讨论)需要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 师:下面开始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在做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开始学生看到燃烧后冒出浓浓的白烟,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不是很强烈。但当打开弹簧夹水从烧杯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时,他们吃惊了,不停地小声说:“水被吸进管里了!水进入集气瓶里了!水是咋进去的呀?”课堂气氛骤然上升,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接近1/5了??到1/5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当中,“呀,超过1/5了”,我一看,已超过1/5标刻线的液面还在不断上升,等它停下来时液面都快接近2/5了,

微格教学教案格式

化学微格教学教案 系别:化学系 专业:化学教育 班级:121班 姓名:王瑗 学号:2012121146

微格教学教案格式 班级:__121________科目:____高中化学____时间__2014.11.19__ 主讲人: _____王瑗_____指导老师:李鹏鸽

1分30秒【提问】展示一个实验装置:在硫酸 溶液中插入一个锌片和铜片,问大家 会看到什么现象? 【再次提问】那如果我们用一根导线 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和原来会有 什么不同吗? 【过度】很好,那我们再在导线中 接上一个电流表后发现,电流表指针 发生了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是不 是也就验证了大家刚才的猜想。 【讲述】1.实验中铜片表面为什么有 气泡?2.流计指针为什么偏转? 1.Zn、Cu用导线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 时,Zn比Cu活泼,易失去电子,电 子从Zn片流出通过导线流向Cu片, 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故电流计指 针有偏转。 2.溶液中的H+从Cu片获得电子,2H+ +2e-=H2,生成氢气,故Cu片表面有 气泡生成。 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 讲解技能 【回答】 锌表面会有气泡产 生,铜和硫酸不反 应。 导线是用来连接电 路的,应该有电流 吧 锌片逐渐溶解,铜 片上有大量气泡产 生。指针发生偏转, 产生电流。 对照书本,认真做 笔记。 从已学的知识一点一点 向新知识渗透,通过实 验装置的一点点变化, 引出原电池的装置,便 于学生的吸收,且让学 生在观察、分析、讨论 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 归纳能力。

附:板书设计 §4-4 原电池原理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方法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反应 [过程和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不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式 课件演示,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五、教学思路 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

在互相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大试管,木条,酒精灯,火柴等;多媒体。 2.学生用具: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大试管,棉花,橡皮塞(带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等。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 1、原子的发现史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 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质子(+) 1.6726 ×10-27 原子核 中子(不显电性) 1.6749 ×10-27 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 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 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 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活动五、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氢原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老师让学生到黑板把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质量在使用和书写时的不方面,科学家们便引用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活动六、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化学微格教学

化学微格教学 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学生在掌握中学化学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结合具体化学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几种重要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要求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不同教学技能的选取原则,使用方法,注重学生的教学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技能. 教学大纲: 第一讲教学语言,讲解,板书技能 一,教学要求 选择中学化学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的教学应用分析,使学生学会依据教学内容不同类型来确定教学语言的表达,讲解的组织和板书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1.讲授部分:教学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应用分析;(3学时) 2.实践部分:教学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的单项微格教学训练.(3学时) 三,教学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组织讨论——分析总结——编写微格教案——微格教学训练——评价与小结 第二讲导入,过渡,结束技能 一,教学要求 选择中学化学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导入技能,过渡技能,结束技能的教学应用分析,使学生学会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来确定导入,过渡,结课的形式和语言表达,进行系统优化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内容 1.讲授部分:导入技能,过渡技能,结束技能应用分析;(3学时) 2.实践部分:导入技能,过渡技能,结束技能的单项微格教学训练.(3学时) 三,教学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组织讨论——分析总结——编写微格教案——微格教学训练——评价与小结 第三讲演示,变化,课堂组织调控技能 一,教学要求 选择中学化学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演示技能,变化技能,课堂组织调控技能的教学应用分析,使师范生学会依据中学生认知,兴趣,心理特点来确定演示,变化,课堂组织调控的方式. 二,教学内容 1.讲授部分:演示技能,变化技能,课堂组织调控技能应用分析;(3学时) 2.实践部分:演示技能,变化技能,课堂组织调控技能的单项微格教学训练.(3学时) 三,教学方法 典型案例分析——组织讨论——分析总结——编写微格教案——微格教学训练——评价与小结 第四讲提问,强化,课堂诊断技能 一,教学要求 选择中学化学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提问技能,强化技能,课堂诊断技能的教学应用

初中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制取氧气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Make oxyge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制取氧气 一、--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3.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题 制取氧气 授课人 邓崧 学校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中学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 药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 趣 导 入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