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迸展(完整版)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Z AASLD )年会已于本月16日圆满闭幕。作为目前全球最权威的肝脏病学会议之一,AASLD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肝病学专家以及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汇聚云端,分享和探讨肝病学领域的突破性硏究成果,尤其是在慢性乙型肝炎(CHB )领域,这些最新硏究进展为未来的HBV治疗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本届AASLD年会上的重要研究

真实世界数据全面验证TAF在各类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TAF在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强效、高耐药屏障一直是各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用药准则,在我国最新《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⑴中,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S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 )以及恩替卡韦(ETV )被推荐为CHB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在本届AASLD年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研究团队报告了在初治CHB患者中TAF S TDF或ETV治疗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壁报779 )O

研究共纳入了116例初治CHB患者,根据患者意愿,有29例患者接受了TAF 治疗,43例患者接受TDF治疗,44例患者接受ETV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48周的随访,在此期间未观察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TAF可获得与TDF和ETV相当的抗病毒疗效,且在病毒抑制率(83.3% vs. 78.1% vs.

78.6%, P=0.871 )及ALT 复常率(81.5% vs. 79.4% vs. 72.4%,P=0.692 ) ±TAF 似乎更有优势。

TAF可改善NA经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得益于核苜(酸)类似物(NA )的出现,很多CHB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NA治疗药物,让CHB患者看到了临床治愈的希望。不过最近也有硏究表明,即便经一线抗病毒治疗, 也仍有1/5的患者病毒无法转阴而是维持在低病毒血症水平。由于CHB患者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对于经治患者而言,选择哪种NA ,抗病毒效果和安全性更佳呢?

在本届AASLD年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经治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1. 首先是一项多国家、前瞻性的硏究队列(壁报811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在经治CHB患者中,由其他NA转换为TAF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涵盖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年CHB患者数据,所有患者在转换到TAF治疗之前,都曾接受过至少一年的其他NA治疗。其中199

例患者接受过ETV治疗,62例患者接受过TDF/ 阿德福韦酯(ADV )治疗。真实世界数据:经治患者转为TAF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Bmo4eGFR;ALT:

完全病毒学抑制(CVS )

基线

基线 12月

随着时间eGFR 的变化

转换TAF 后,在维持病毒学抑制的同时,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结果显示,基线接受ETV 治疗的患者,在转换TAF 治疗12个月后, 病毒抑制率显著上升,而基线接受TDF/ADV 治疗的患者,在转换TAF 治疗12个月后,在维持完全病毒学抑制的同时,生化学应答(男性/ 女性ALT<35∕25∪∕L )也有所升高,从基线时的74.2%升高至84.2%o

2. —项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壁报798 ),长期接受ETV 治疗的患者在 转换TAF 治疗后,病毒抑制率显著提升。

100 渎80

> 40 ° 20

此前接受过—— 此前接受过

92

90 88

86

84

82

89

89 89 一

P=O.01

盲—

'一P 二 0?°2

86 86 86

基线 6月 12月

15-18 月

<→-经ETV 治疗Y- 经TDF/ADV 治疗

90

研究纳入了 425例此前接受ETV 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6年)的CHB 患者,在转换为TAF 治疗96周后,完全病毒学抑制率得到了显著提 升(92% vs. 97% )。

完全病毒学抑制

转为TAF 治疗后,患者的病毒学抑制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3. —项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真实世界硏究数据显示(壁报814), 经TDF 治疗的患者在转换TAF 治疗后,ALT 、谷草转氨酶(AST )水 平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 )都得到了改善。 研究纳入了 60例经TDF 治疗的患者,在转换TAF 治疗后平均随访 21个月。结果发现,在转换TAF 治疗后,这些患者的ALT 、AST 水 平得到

Oo

92

P 值指与转换时比较

Q 二 0.03

96

P=O.02

97

J E S - O ^V

8H ≡80 60 40 20

386/420

367/384 174/179

基线

48周 96周

了明显的改善,到48周达到峰值(ALT和AST改善率均为88% )。此外f与基线相比f转换治疗96周时,APRI评分<0.5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81.7% vs. 93.3% ),研究者表示,APRI评分的改善与ALT水平显著相关。

4(壁报812 )104例NA经治患者(其中接受ETV单药/TDF单药/NA 联合经治分别67/25/12例)转换TAF24周后全部维持完全病毒学应答,其中TDF经治患者转换TAF后血磷水平显著升高(P二0.014 ), 作者认为TAF可能是CHB患者的首选药物。

5.(壁报791 )研究按照欧洲肝脏硏究协会(EASL )指南⑵中符合转换治疗的标准,将146例经TDF治疗(中位治疗时间118个月)的CHB 患者,转换为TAF治疗。这些患者昔遍年龄较大(平均值为69 岁),且存在多种合并症,其中还有65%的患者存在ADV暴露史。研究结果显示,转换TAF治疗后病毒和生化应答维持稳定,转换治疗6个月时,患者的尿阳-微球蛋白与肌肝比值(UBCR )较基线得到了明显改善(658mg∕g vs. 31 5mg∕g )。这提示,即使在暴露过TDF/ADV 的老年患者中,TDF转换TAF治疗后也能迅速改善患者近端肾小管功能。

ETV在真实世界中的耐药率显著升高

本届AASLD年会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硏究发现,在临床实践

中,ETV的耐药率显著升高(壁报792 )。

研究从2011-2017年1837例出现NA耐药的患者中进行筛选,并对其中72例存在ETV耐药的患者进行不同方案的挽救治疗。这些患者被分成ETV和ADV联合挽救治疗组(25例)、TDF单药挽救治疗组

(27例)和ETV和TDF联合挽救治疗组(20例)。

研究结果显示,ETV耐药率从2011年的 6.04%±升到2017年的 1 5.02%o在48周病毒学抑制(HBV DNA不可测)方面,ETV+TDF 联合治疗与TDF单药疗效相当。因此,研究者认为ETV耐药逐渐成为NA 耐药中的主要问题Z TDF单药治疗可作为ETV耐药的首选挽救冶疗方案。

更加积极地启动抗病毒治疗

我们知道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及时有效地

进行CHB管理可以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 L 其中积极启动抗病毒治疗,扩大接受治疗人群以便更多患者实现长期

获益是CHB临床管理的必然趋势。

本届AASLD年会上的几项硏究均支持CHB患者应更加积极地启动抗病

毒冶疗。

1.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壁报776 )Z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慢性HBV感染者HCC发生风险高达1 5%o

研究纳入了1915例CHB患者,其中1361例患者接受了NA治疗,539例患者未接受治疗。结果显示,在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15%(79 例)进展为HCC。且在该硏究队列中,进展为HCC的患者中有44% 在基线有代偿期肝硬化且检测不到HBV DNA (未达到2018 AASLD 指南⑶的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所有患者均ALT> ULN O提示,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来降低HCC发生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2?首尔大学国立医院的硏究发现(壁报808 ),在自发HBeAg血清学转换之前,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可能会降低非肝硬化患者的HCC 发生风险。

研究纳入了9143例接受ETV或TDF治疗至少六个月的患者,硏究的主要终点是观察这些患者发生HCC的情况。硏究结果显示,在中位5.1年的随访期间,共有916例(10% )的患者发生HeC。基线HBeAg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 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适用范围和目的 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 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而《乙肝诊断标准》则强调疾病感染状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三)诊断分类 1995年国家标准中,基于临床治疗的需要,将乙肝分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 根据2002年全国HBV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 %,约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如无正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 年后约 10%~20% 可发展为肝硬化,20%~23%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HCC)。而5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 55%,失代偿期肝硬化为 14%。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者约 30 万人。此外,母亲为HBV携带者可通过垂直传播使婴儿受染,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将成为慢性HBV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反复发作肝炎,最后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HCC,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危害极大,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由于慢性乙肝的特殊性,其 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治 疗终点;那么临床常用的治 疗终点是怎样的呢 治疗目标应是长期、持续抑制和消除HBV 复制,从而减轻和防止肝炎病变加重、复发和肝纤维化;减少和预防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HCC;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2~4]。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点

治疗终点应符合治疗目标。最终和理想的治疗终点应是 HBsAg 转阴或 HBsAg 血清转换( 血清HBsAg 阴性,抗 HBs阳性) 。但目前抗 HBV 的药物和方法很少能达到这 样的治疗终点,可能需要很长时期的有效治疗。因此,目 前抗病毒治疗,尤其是核苷类似物的治疗终点如下。对乙 型肝炎e抗原(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是 HBeAg 血清转换,血清 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恢复正常,达到上述指标后,还应继续治疗至少半年,如仍保持上述指标者,可考虑停药观察[2~4]。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BeAg血清转换是HBV复制受抑制和肝组织病变好转的标志,并不等于病毒消除和肝脏病变恢复。但亦有文献报道,在拉米夫定治疗出现HBeAg 血清转换后,持久应答率差别很大,为 38%~77%。3年累积复发率为36%~54% [5,6]。因此,出现HBeAg 血清转换后,还应继续治疗更长时间。对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能用HBeAg血清转换作为治疗终点,而是 HBV DNA水平达到检测值下限、ALT恢复正常。疗程至少1年,最好能达到 HBsAg阴性或血清转换[2,7,8] 。停止抗病毒治疗后,须密切随访观察血清 HBV DNA 水平的变化。如有回升趋势,应立即应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使之达到长期持续抑制HBV 复制的目的。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 综合治疗的方法仍是乙肝 治疗的主导。包括不同方法 的联合应用以及同种方法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全球60亿人口中,约20亿人曾受到HBV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HBeAg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其阳性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病毒载量高。当HBeAg转为阴性或同时伴有抗-HBe 转阳时,往往伴有病毒载量的下降和肝功能的好转。但也有一些患者在出现HBeAg转阴后仍保持病毒的活跃复制,病毒的载量和肝脏的炎症活动度也很高,这类患者称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e-CHB)。近年来,由于HBV疫苗免疫、各种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等原因,导致HBV变异株出现、e-CHB发病率逐渐上升。e-CHB的治疗较为困难,停药后易复发,远期疗效较差,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笔者现就其诊断和治疗初步探讨如下。 1 诊断 1.1 诊断患者年龄常大于HBeAg阳性乙肝患者,平均40岁左右,以男性患者为主。肝组织学损害往往较重,其中约1/3的患者已经发展到肝硬化。e-CHB的诊断为:(1)HBsAg阳性>6个月,HBeAg 阴性≥6个月;(2)HBV DNA>105拷贝/ml;(3)有肝细胞损害的表现,ALT持续或反复升高;(4)肝组织学检查有与乙肝相关的中、重度炎症坏死;(5)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嗜酒、使用肝毒性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或代谢性肝病等。 1.2 鉴别诊断e-CHB应当与HBsAg非活动性携带状态相鉴

别。HBsAg非活动性携带状态是指HBsAg阳性,HBeAg阴性,可有抗-HBe 阳性,HBV DNA<105拷贝/ml,肝功能检查长期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正常或仅有轻度炎症改变和纤维化,预后好。HBsAg非活动性携带状态的患者与e-CHB的鉴别要点在于,通过长期随访,前者HBV DNA保持低水平或阴性,肝功能检查长期正常,肝活检对于二者有重要的鉴别意义。但这两种情况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互相转变,体现了慢性乙肝临床表现的复杂性。 2 治疗 在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一般以HBV DNA转阴或下降、HBeAg转阴或转换、ALT复常作为治疗的终点指标,达到该指标后,出现肝脏失代偿和发展为肝癌的风险将大大减小,生存率也提高了。但e-CHB的观察指标只有HBV DNA和ALT,e-CHB的治疗目标可定为ALT持续正常和HBV DNA的低水平。e-CHB的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病毒水平与e-CHB的进展和远期预后有直接相关,因此,抑制HBV复制或清除HBV感染是治疗的关键。e-CHB病情重,进展快,治疗应积极,治疗e-CHB主要用干扰素、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疗程应相对较长。 对于疗效的评价,一般从病毒学和生化学两方面来进行,根据评价的时间,通常还分为“疗程中”和“停药后”。由于在e-CHB的治疗过程中以及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体内都在不断进行着生化和病毒学的变化,因而评价药效的最佳时机是在停药12个月之后。 2.1 α

精选-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标准操作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 测定标准操作程序 编写者:宿金涛 日期:2012年3月1日 一. 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这条带是HBsAg抗体-HBsAg-HBs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带都会出现在指控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sAb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表面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sAg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sAg-HBsAb-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e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eAg抗体反应。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e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e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HBeAg抗体-HBeAg-HBe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eAg抗体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b,HBcAb检测试剂才有竞争抑制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5年10月22日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 一、术语 1.慢性HBV感染 (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2.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4.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5.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6.乙型肝炎康复 (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7.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acute exacerbation or flare of hepatitis)—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8.乙型肝炎再活动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 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 9.HBeAg阴转 (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10.HBeAg血清学转换 (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11.HBeAg逆转 (HBeAg reversion)—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 12.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者以Metavir评分,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13.完全应答 (Complete response) 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 14.临床治愈 (Clinical cure):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 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 15.原发性无应答(Primary nonresponse)-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12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IU/mL或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2 log10 IU/mL。 16.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suboptimal or 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 IU/mL,但仍然可以检测到。 17.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8.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个log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加以确定,可有或无ALT升高。19.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20.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但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of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停止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

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治疗原则(河南乙肝医院)

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治疗原则 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患者一般是不需要进行治疗的,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治疗大三阳,而且大三阳患者的肝功能是正常的,所以不需要进行治疗,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患者只要在饮食上加以注意就可以了. 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患者的饮食原则上与普通正常人一样,不必刻意注意.采用平衡饮食,足够的蔬菜和水果,适量的蛋白质(荤,素蛋白兼顾),脂肪(油类)控制,热量供应根据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患者的体质,瘦小者适当增加,超重者要限制.不主张“食补”或过份偏食某种食品作为“补品”.同时,郑州中大中医肝病医院医生指出,除有特殊需要外,不主张进补,更不必用各种形形式式的“保健品”或“保健食品”.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患者饮食要注意几个方面: (1)严禁饮酒 因为酒里的主要成份是乙醇,它主要经肝脏代谢.正常长期饮酒,因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脏损害,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对于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患者,饮酒更会加重肝脏负担. (2)提倡荤素搭配,取长补短 素食多是水果,蔬菜类,属碱性食物;荤食系肉,蛋,鱼类,常使血液呈酸性.人体血液的PH要保持在7.4,必须荤素搭配才能使酸碱度容易保持平衡.荤食多了,血管脂肪沉积,变硬变脆,易患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素食则可清除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但单纯吃素者,其蛋白质,磷脂,无机盐等不足,不能很好满足肝细胞的修复和维护健康所需.荤食与素食的营养价值各有所常,荤食的最大特点是含有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和优质蛋白质;而素食中的植物蛋白质除大豆及豆制品外,其他所含必需氨基酸都不完全,蛋白质质量亦较差.此外,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富含钙,磷,容易被人体吸收,鱼,肝,蛋类含有素食中缺少的维生素A和D;而素食中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则是荤食中常缺乏的,素食中的粗纤维素很丰富,可促进肠蠕动,因此,只吃荤食则很易造成习惯性便秘.由此可见,两者各有所常,又各有所短.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患者更应注意荤食素食搭配,取常补短,才有利于康复. (3)饮食不宜过饱,切忌暴饮暴食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肝病后肝细胞新陈代谢和修复时需要有营养和高质量的食物提供热能,但营养一定要适量平衡,饮食过量往往造成消化不良,必然加重胃,肠,肝,脾,胰等消化器官和组织的负担,同时也加重大脑控制胃肠神经系统和食欲中枢的生理负荷.资料认为:经常饱餐,尤其晚餐过饱,且贪爱甜食,过咸食品者,因摄人总热量远远超过机体所需,不仅肝脏负担过重,还造成脂肪过剩,血脂升高,心脑血管硬化.常期饱餐加上习惯性便秘的肝病患者,更易诱发早期肝硬化.因为过剩的食物变成粪便后,在肠道中滞留时间延常,有害物质产生较多又未及时排泄而累积,被大肠重吸收后,常期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促使肝脏从量变到质变进而硬变.过剩的毒物还可透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当肝功能不良时,便成为促发肝性昏迷,肝脑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4)少吃油腻煎炸之品 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患者多吃油腻煎炸等高脂肪食物,可引起消化功能减弱,易致吸收不良性脂肪泻;此外,过剩的脂肪沉积于肝脏,则形成脂肪肝,可致肝功能不良迁延不愈.如常期吃油腻煎炸之品,体重剧增,出现肥胖,多有气虚,瘀滞症状;加上煎炸断裂的脂肪链可产生致癌的化学物质,导致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进展(完整版)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 cia ti on fo r the Stu dy o f Li v er Diseases, AASLD)年会已于本月16日圆满闭幕。作为目前全球最权威的肝脏病学会议之一,AASLD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肝病学专家以及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汇聚云端,分享和探讨肝病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慢性乙型肝炎(CHB)领域,这些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的H B V治疗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本届AASLD年会上的重要研究 真实世界数据全面验证TAF在各类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TAF在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强效、高耐药屏障一直是各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用药准则,在我国最新《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1]中,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以及恩替卡韦(ETV)被推荐为CHB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在本届AASLD年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研究团队报告了在初治CHB患者中TAF、TDF或ETV治疗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壁报779)。 研究共纳入了116例初治CHB患者,根据患者意愿,有29例患者接受了TAF治疗,43例患者接受TDF治疗,44例患者接受ETV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48周的随访,在此期间未观察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TAF可获得与TDF和ETV相当的抗病毒疗效,且在病毒抑制率(83.3% vs. 78.1% vs. 78.6%, P=0.871)及ALT 复常率(81.5% vs. 79.4% vs. 72.4%,P=0.692)上TAF似乎更有优势。 TAF可改善NA经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得益于核苷(酸)类似物(NA)的出现,很多CHB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NA治疗药物,让CHB患者看到了临床治愈的希望。不过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即便经一线抗病毒治疗,也仍有1/5的患者病毒无法转阴而是维持在低病毒血症水平。由于CHB患者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对于经治患者而言,选择哪种NA,抗病毒效果和安全性更佳呢? 在本届AASLD年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经治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l临床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但散见于“胁痛”、“黄疸”、“鼓胀”、“症积”、“肝瘟”、“疫毒”等病的记载中。 一、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疫毒。 方药:协定方清肝Ⅰ号。苦参,土茯苓,赤芍,虎杖,云茯苓,炙鸡内金,炒柴胡各15g,郁金,野菊花,蛇舌草各20g,茵陈,益母草各30g,同时可随证加用车前草,垂盆草,鸡骨草。 2.肝郁脾虚证: 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3.正虚邪留证: 临床表现较轻微,仅有1~2个脾虚症状,无热象,无肝郁症状。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本院制剂健肝散加减。黄芪20g,枳实15g、苦参20g、茵陈20g、丹参15g,香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 (一)急性乙肝 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 和3。 ◆同时符合2 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1、3、4或2、3、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3、5或2、3、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3、6或2、3、6)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1、3、7或2、3、7) (二)慢性乙肝 1、急性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2015年10月22日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 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分级修订)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一、术语 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 —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 个 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 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 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 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氐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 作(acute exacerbati on or flare of hepatitis) —ALT 升至正常上限10 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 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HBV DNA阴性者由 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侔20 000 IU/mL。 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HBeAg阴转(HBeAg clearanee)—既往HBeAg 卩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抗-HBe出现。

乙肝治疗指南2010.zhuantidoc

乙肝治疗指南2010.02一、摸清抗病毒时机 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 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要坚持定期检测,不能掉以轻心。 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HBV DNA水平超过1×104拷贝/ml 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 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乙肝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乙肝治疗指南二、坚持长期抗病毒最新咨询 乙肝患者至少要坚持二年或二年半的口服抗病毒治疗才有可能科学停药 乙肝病毒生命力非常顽强,至今为止仍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彻底消灭它。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似物只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短期治疗(≤1年)停药后,患者的HBV DNA水平都会出现大幅度反弹,这说明乙肝治疗需要“长治”才能“久安”。 针对核苷(酸)类似物疗程,《中国乙肝防治指南》建议:大三阳乙肝患者治疗1年后,如果HBV DNA 水平转阴,肝功能正常而且实现了血清学转换,则需要再巩固治疗12个月;小三阳乙肝患者治疗1年后,如果HBV DNA水平转阴而且肝功正常,则需要再巩固治疗18个月。总之,乙肝患者至少要坚持二年或二年半的口服抗病毒治疗才有可能科学停药。 乙肝治疗指南三、定期监测和随访最新咨询 每三个月监测一次HBV DNA水平、肝功能、乙肝五项 无论是乙肝携带者还是乙肝患者都需要定期监测和随访,它承担着三大功能,不容忽视。第一,定期监测可以判断疾病的进展。乙肝携带者可依此决定是否需要抗病毒,而正在服药的肝炎患者则可了解到疾病的进展,以防出现肝硬化、肝癌。第二,通过监测可以尽早发现药物的副作用,及时进行干预防止出现医疗事故。除了常规检查外,乙肝患者还要根据某类药物的特点增加监测项目,例如CK水平、肌酐等。 第三,监测结果还是检验疗效的“试金石”。如果效果不佳,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 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有保护作用。由于HbcAg位于病毒内部,一般方法不能检出,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HbcAb。HbcAb可以作为H BV感染的标志。血清中的检出HBcAb表明病毒正在或曾经进行复制。常说的HBcAb一般是指HBcAb-IgG,是最用的两对半中最先出现的抗体,一般在HBsAg出现后2-4周出现。当HBsAg消失,而HBsAb还没有出现时,常只能检出HBcAb,因此临床将此阶段称为窗口期。HBcAb和HBsAb一样也可以

持续多年存在。HBcAb-IgM仅出现在急性期,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DNAP)DNAP位于HBV核心部分,有逆转录酶活性,是HBV复制的直接指标。 [基因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主的发展,应用DNA分子杂交和PCR技术可以检测出血清、体液和组织中HBV DNA 的存在情况,是直接、准确的病原学诊断证据。使用PCR及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是乙肝诊断的重大进步。 1.HBV DNA检测或定量检测(病毒载量): (1)灵敏度提高:WANG等对206名HBsAg阴性、ALT 阴性的健康供血者用PCR方法检测HBV DNA,检出阳性9例,占4%。这说明HBsAg虽然是HBV的感染的标志,但由于S 基因的变异或低水平表达,而常规方法难以检出,会导致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