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八章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及其拓展应用教案鲁科版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八章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及其拓展应用教案鲁科版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八章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及其拓展应用教案鲁科版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拓展应用

[课型标签:题型课 提能课]

考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1.实验原理 (1)原理:c 待=

c V V ?标标待

(以一元酸与一元碱的滴定为例)。

(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

①准确测定标准液和待测液的体积; 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2.实验操作

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 溶液为例 (1)滴定前的准备

(2)滴定

(3)终点判断

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按上述操作重复2~3次,求出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根据c(NaOH)=(HCl)(HCl)

(NaOH)

c V V ?计

算。

[名师点拨] 中和滴定曲线示例图及解题方法 (1)示例图像

(以0.100 0 mol/L NaOH 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 盐酸为例)

(2)巧抓“四个点”突破滴定曲线问题

①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②抓“恰好”反应点,生成什么溶质,溶液呈什么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③抓溶液“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反应物过量或不足。 ④抓反应“过量”点,溶质是什么,判断谁多、谁少。

考法一 滴定操作及误差分析

[典例1] (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上学期开学考)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25 mL 滴定管进行中和滴定时,用去标准液的体积为21.7 mL

B.用标准的K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洗净碱式滴定管后直接取标准KOH 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定结果偏低

C.用标准的K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配制标准溶液的固体KOH 中含有NaOH 杂质,则测定结果偏高

D.用未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标准的KOH 溶液时,若读取读数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到终点后俯视,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解析:滴定管精确值为0.01 mL,读数应保留小数点后 2位,A 项错误;用标准K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洗净碱式滴定管后直接取标准KOH 溶液进行滴定,由于没有润洗,标准液浓度减小,消耗标准液体积增大,则测定结果偏高,B 项错误;所用的固体KOH 中混有NaOH,由于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大于氢氧化钾的物质的量,故所配的溶液的OH -

浓度偏大,导致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小,则测定结果偏低,C 项错误;用未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标准的KOH 溶液时,若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至终点后俯视读数,导致消耗的盐酸体积偏小,依据c(酸)=

()()

()

c V V 碱碱酸可知测定结果偏高,D 项正确。

答案:D

[对点精练1] 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下列各操作中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D )

A.滴定前酸式滴定管需用标准盐酸润洗

B.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立即装入一定体积的NaOH 溶液后进行滴定

C.往盛有20.00 mL NaOH 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指示剂后进行滴定

D.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NaOH 溶液润洗,然后装入一定体积的NaOH 溶液

解析:锥形瓶内存有少量蒸馏水,但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消耗标准液的体积不变,B 不会引起误差;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会使测定结果偏高。 考法二 滴定曲线分析

[典例2] (2016·全国Ⅰ卷)298 K 时,在20.0 mL 0.10 mol ·L -1

氨水中滴入0.10 mol ·L -1

的盐酸,溶液的pH 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0.10 mol ·L -1

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M 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 mL

C.M 点处的溶液中c(4NH +)=c(Cl -)=c(H +)=c(OH -

) D.N 点处的溶液中pH<12

解析: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又因为NH 4Cl 是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故正好中和时溶液显酸性,故盐酸的量不足时溶液可能就褪色了,使测量值偏小,故应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当加入盐酸 20.0 mL 时正好生成NH 4Cl,因为4NH +的水解使溶液pH<7,而M 点对应pH=7,故加入盐酸少于20.0 mL;由电荷守恒知:c(4NH +)+c(H +)=c(OH -)+c(Cl -),又因pH=7,故c(H +)=c(OH -

),所

以c(4NH +)=c(Cl -),但c(4NH +)=c(Cl -)>c(H +)=c(OH -);由 0.10 mol ·L -1

氨水的电离度为1.32%

可知:c(OH -)=0.10 mol ·L -1×1.32%=0.001 32 mol ·L -1,所以c(H +

)=

141.0100.00132-? mol ·L -1>141.0100.01

-? mol ·L -1=1.0×10-12 mol ·L -1

,故pH<12。

答案:D

[对点精练2] (2018·浙江4月选考)在常温下,向 10 mL 浓度均为0.1 mol ·L -1

的NaOH 和Na 2CO 3混合溶液中滴加 0.1 mol ·L -1

的盐酸,溶液pH 随盐酸加入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在a 点的溶液中:c(Na +)>c(23CO -)>c(Cl -)>c(OH -)>c(H +

) B.在b 点的溶液中:2n(23CO -)+n(HC 3O -)<0.001 mol

C.在c 点的溶液pH<7,是因为此时HC 3O -的电离能力大于其水解能力

D.若将0.1 mol ·L -1的盐酸换成同浓度的醋酸,当滴至溶液的pH=7时:c(Na +)=c(CH 3COO -

) 解析:向NaOH 和Na 2CO 3混合溶液滴加0.1 mol ·L -1盐酸时,反应过程为OH -+H

+

H 2O,

23

CO -

+H +

HC 3O -,HC 3O -

+H

+

H 2CO 3。加入盐酸体积为 5 mL 时,溶液中溶质NaCl ∶NaOH ∶

Na 2CO 3=1∶1∶2,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应为 c(Na +

)>c(C 23O -

)>c(OH -)>c(Cl -)>c(H +

),A 错误;溶液的pH=7时,电荷守恒:c(Na +)+c(H +)=2c(C 23O -)+c(HC 3O -)+c(OH -)+c(Cl -

),化简可得2c(C 23O -)+c(HC 3O -)=c(Na +)-c(Cl -),即2n(C 23O -)+n(HC 3O -)=n(Na +)-n(Cl -

)=0.003

mol-n(Cl -),pH=7时,盐酸体积大于20 mL,故n(Cl -

)>0.002 mol,所以2n(C 23O -)+n(HC 3O -)<0.001 mol 成立,B 正确;c 点pH 小于7是因为反应生成的H 2CO 3电离能力大于HC 3O -水解能力,C 错误;

把盐酸换成同浓度的醋酸,滴至溶液pH=7时,电荷守恒为

c(Na +)+c(H +)=2c(C 23O -)+c(HC 3O -)+c(OH -)+c(CH 3COO -),c(Na +)与c(CH 3COO -

)不相等,D 错误。

考点二 酸碱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1.沉淀滴定

概念 沉淀滴定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滴定、测量分析的方法。生成沉淀的反应有很多,但符合条件的却很少,实际上应用最多的是银量法,即利用Ag +与卤素离子的反应来测定Cl -、Br -

I -

的浓度

理 沉淀滴定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沉淀剂,滴定剂与被滴定物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

要比滴定剂与指示剂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小,否则不能用这种指示剂 举

用AgNO 3溶液测定溶液中Cl -

的含量时常以Cr 24O -

为指示剂,这是因为AgCl 比Ag 2CrO 4更难

2.氧化还原滴定

(1)原理: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

(2)使用指示剂及终点时颜色变化

滴定

方式

还原剂

滴定

KMnO4

KMnO4

滴定

还原剂

I2滴定

还原剂

还原剂

滴定I2

铁盐滴

定还

原剂

还原剂

滴定

铁盐

指示剂KMnO4KMnO4淀粉淀粉KSCN KSCN 终点时

颜色

变化

粉(浅)

红色→

无色

无色→

粉(浅)

红色

无色→

蓝色

蓝色→

无色

溶液

变红色

红色

消失

考法一沉淀滴定原理的应用

[典例1] (2018·全国Ⅲ卷)用0.100 mol·L-1AgNO3滴定 50.0 mL 0.050 0 mol·L-1 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 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

B.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l-)=K sp(AgCl)

C.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 0 mol·L-1 Cl-,反应终点c移到a

D.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 0 mol·L-1 Br-,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AgNO3溶液的体积为 50.0 mL 时,溶液中的c(Cl-)略小于 10-8 mol·L-1,此时混合溶液中 c(Ag+)=11

0.100mol L50.0mL0.0500mol L50.0mL

100mL

--

??-??=2.5×10-2 mol·L-1,故

K sp=c(Ag+)·c(Cl-)≈2.5×10-2×10-8=2.5×10-10,A正确;因反应过程中有沉淀生成,溶液中必

然存在平衡AgCl(s)Ag +(aq)+Cl -(aq),故曲线上的各点均满足c(Ag +)·c(Cl -

)=K sp (AgCl),B 正确;根据Ag +

+Cl

-

AgCl ↓可知,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AgNO 3溶液的体积为

11

0.0400mol L 50.0mL 0.100mol L

--???=20.0 mL,C 错误;相同实验条件下,沉淀相同量的Cl -和Br -消耗的AgNO 3

的量相同,由于K sp (AgBr)

),故反应终点c 向b 方向移动,D 正确。 答案:C

[对点精练1] 莫尔法是一种沉淀滴定法,以K 2CrO 4为指示剂,用标准硝酸银溶液滴定待测液,进行测定溶液中Cl -

的浓度。已知:

银盐性质 AgCl AgBr AgCN Ag 2CrO 4 AgSCN 颜色 白 浅黄 白 砖红 白 溶解度 (mol ·L -1

)

1.34× 10-6

7.1× 10-7

1.1× 10-8

6.5× 10-5

1.0× 10-6

(1)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2)若用AgNO 3溶液滴定NaSCN 溶液,可选为滴定指示剂的是 (填字母)。 A.NaCl B.BaBr 2 C.Na 2CrO 4

刚好达到滴定终点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析:(1)根据沉淀滴定法的原理,可知溶液中Ag +和Cl -先反应,Cl -

消耗完后再和指示剂反应生成Ag 2CrO 4砖红色沉淀,由此可知滴定终点时的颜色变化。

(2)当用AgNO 3溶液滴定NaSCN 溶液时,所选择的指示剂和Ag +

反应所生成沉淀的溶解度应大于AgSCN 的溶解度,由题给数据可以看出溶解度比AgSCN 大的有AgCl 和Ag 2CrO 4,但由于AgCl 是白色沉淀,所以应选择Na 2CrO 4为指示剂,这样在滴定终点时沉淀的颜色会有明显的变化(白色

→砖红色)以指示滴定刚好达到终点,此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 +

+Cr 24

O -

Ag 2CrO 4↓。

答案:(1)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生成砖红色沉淀,且30 s 内无变化

(2)C 2Ag +

+Cr 24

O -Ag 2CrO 4↓

考法二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的应用

[典例2] (2018·全国Ⅱ卷节选)测定三草酸合铁酸钾 K 3[Fe(C 2O 4)3]·3H 2O 中铁的含量。

(1)称量m g 样品于锥形瓶中,溶解后加稀H 2SO 4酸化,用 c mol ·L -1

KMnO 4 溶液滴定至终点。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粉至反应完全后,过滤、洗涤,将滤液及洗涤液全部收集到锥形瓶中。加稀H 2SO 4酸化,用c mol ·L -1

KMnO 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KMnO 4溶液 V mL 。该晶体中铁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

解析:(1)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有粉红色出现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2)加入锌粉后将Fe 3+

还原为Fe 2+

,再用KMnO 4溶液滴定,将Fe 2+

氧化为Fe 3+

,Mn 4O -转化为Mn 2+

: Fe

2+

Fe 3+~e -

Mn 4

O -Mn 2+

~5e -

可得关系式:5Fe 2+

~Mn 4O - 已知n(Mn 4O -)=cV ×10-3

mol 则n(Fe 2+

)=5cV ×10-3

mol 则m(Fe 2+

)=5cV ×10-3

×56 g 该晶体中铁的质量分数w(Fe)= 35V 1056g

g

c m -??×100%=5V 561000c m ??×100%。

答案:(1)粉红色出现 (2)

5V 56

1000

c m ??×100%

[对点精练2] (2018·全国Ⅲ卷改编)称取1.200 0 g 某硫代硫酸钠晶体(Na 2S 2O 3·5H 2O),用100 mL 容量瓶配成样品溶液。取 0.009 50 mol ·L -1

的K 2Cr 2O 7标准溶液20.00 mL,硫酸酸化后加入

过量KI,发生反应:Cr 227O -

+6I -+14H +

3I 2+2Cr 3+

+7H 2O 。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

黄绿色,发生反应:I 2+2S 223

O -S 426O -

+2I -

。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当溶

液 ,即为终点。平行滴定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 24.80 mL,则样品纯度为 %(保留1位小数)。

解析: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淀粉遇I 2变蓝色,加入的Na 2S 2O 3样品与I 2反应,当I 2消耗完后,溶液蓝色褪去,即为滴定终点。

由反应Cr 227O -

+6I -+14H +

3I 2+2Cr 3+

+7H 2O 、

I 2+2S 223

O -S 426O -

+2I -

,得关系式:

Cr 227O - ~ 3I 2 ~ 6S 223O -

1 6

0.009 50 mol ·L -1

×0.02 L

0.009 50 mol ·L -1

×0.02 L ×6

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的浓度=

10.00950mol L 0.02L 6

0.0248L

-???,样品的纯度为

11

0.00950mol L 0.02L 6

0.1L 248g mol 0.0248L 1.2000g

--??????×100%=95.0%。

答案:蓝色褪去 95.0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水溶液酸碱中和滴定三教学设计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授课题目 课题: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拟3 课时 第 3课时 明确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3、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4、掌握pH 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的几个规律, 5、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会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 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写学案回归课本,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难点: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师生活动设计 【高考知识点梳理】 一.关于pH 值的计算类型及计算方法 1.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 值 〖练习〗求室温时的PH (1)0.1mol/LH 2SO 4 (2)0.0005mol/LCa(OH)2 2.酸碱混合(一般稀溶液密度相近,体积可简单加和) 酸性→求C (H +)→pH 一定要先判断溶液酸碱性 碱性→先求C (OH -)→再根据K w 求C (H + )→pH (1)酸I+酸II :C (H +) = II I II I V V H n H n ++++) ()( (2)碱I+碱II :C (OH -) = II I II I V V OH n OH n ++--) ()( (3)酸I+碱II : 完全中和:C (H +) = C (OH -) = 17 10-?mol/L 教师评讲例题,师生总结。 学生回顾相关内容,并练习《金版学案》对应内容

高中化学知识讲解《酸碱中和滴定》

酸碱中和滴定 【学习目标】 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1、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叫中和滴定法。 2、原理:在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与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所用的体积,根据反应化学方程式中酸、碱物质的量的比求出未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关键: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4、指示剂的使用。 ①用量不能太多,常用2~3滴,因指示剂本身也是弱酸或弱碱,若用量过多,会使中和滴定中需要的酸或碱的量增多或减少。 ②指示剂的选择。 选择指示剂时,滴定终点前后溶液的颜色改变:颜色变化对比明显。 如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到达终点时,pH变化范围很大,可用酚酞,也可用甲基橙;强酸滴定弱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故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强碱滴定弱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故选择在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酚酞。 一般不用石蕊试液,原因是其溶液颜色变化对比不明显,且变色范围较大。 要点二、中和滴定操作。 1、中和滴定的仪器和试剂。 ①仪器。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性溶液、水解呈碱性的盐溶液、氢氟酸)、碱式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锥形瓶等。 ②试剂。标准溶液、待测溶液、指示剂、蒸馏水。 2、准备过程。 ①滴定管的使用: a.检验酸式滴定管是否漏水(碱式滴定管同样检验)。 b.洗净滴定管后要用标准液润洗2~3次,并排除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 c.注入液体:分别将酸、碱反应液加入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刻度“0”以上2 mL~3 mL处,并将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d.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 满反应液(如果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除去碱式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学案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 一.所用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和锥形瓶 (1)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构造,对比不同点及其原因; (2)对比滴定管和量筒刻度的不同。 二.实验操作: (1)查:检查是否漏水和堵塞。 (2)洗:洗净后用指定的酸和碱液润洗。(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净即可) (3)盛、调:用烧杯沿漏斗注入滴定管中,放出液体,赶气泡、调起点。 (4)取:将一定体积未知浓度的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 (5)滴定:操作要点及滴定终点的观察。 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或挤压玻璃小球,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指示剂变色,半分钟内不褪色) (6)记和算: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求出酸的浓度。计算时可用公式: c(H+)= c[(OH-)×V(碱)÷V(酸)求。 [原理:c(H+)×V(酸)= c[(OH-)×V(碱)] 三、练习: 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某浓度的浓硫酸,其实验步骤如下: 1.配制稀硫酸溶液100mL,操作方法是:在____里盛适量蒸馏水,用____滴定管取1mL 浓硫酸,使其缓缓沿烧杯内壁注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____中,并用____搅拌,以达____的目的。将____后的溶液沿____注入____中,用蒸馏水洗涤____和____2~3次,洗液都注入____中,振荡摇匀后,将水注入____,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____处,改用____加水至____。盖好瓶塞,振荡摇匀后,转移至贴有标签的试剂瓶中。 2.滴定:用酸式滴定管取10mL稀硫酸,注入____中,滴入3至5滴酚酞并摇匀后,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直到加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刚好使溶液____,即达滴定终点。 3.记录和计算:求:稀释前后硫酸物质的量的浓度。 4.讨论: ①碱式滴定管在盛氢氧化钠溶液前要先用____洗净再用____润洗,盛待测硫酸溶液的容器是____,容器在盛稀硫酸前,要用____洗。 ②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碱溶液洗,只用水洗,立即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使测定的稀硫酸浓度____(偏高、偏低、不受影响,下同)。 ③滴定前,盛稀硫酸的容器水洗后,用稀硫酸润洗,再盛稀硫酸10mL,再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将会使测定硫酸溶液的浓度结果____。 ④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内无气泡,后因操作不当进了气泡,测定结果,使稀硫酸的浓度_。 ⑤盛稀硫酸的容器内盛10mL稀硫酸后,再加入10mL水后滴定,则测定结果,硫酸溶液浓度将____。 ⑥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并记录读数,测得的硫酸溶液浓度将____。

高考化学 酸碱中和滴定考点复习学案

高考化学酸碱中和滴定考点复习学案 考点19 酸碱中和滴定 考点聚焦 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反应实质。 2.学会酸碱中和滴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指示剂的选择。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和特点、对仪器洗涤的要求。 3.能正确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误差。 4.培养学生的实验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梳理 1.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2)实质:中和反应。 (3)关键:①准确测定; ②准确判断。 (答案:标准液和待测溶液的体积、反应的终点。) 2.中和滴定所用仪器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等 3.试剂: 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指示剂的作用: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 指示剂的选择:变色要灵敏、明显,一般强酸滴定强碱用甲基橙,强碱滴定强酸用酚酞。4.中和滴定的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NaOH为例) Ⅰ、准备: 1)滴定管: ①检验酸式滴定管是否漏水 ②洗涤滴定管后要用标准液洗涤2~3次,并排除管尖嘴处的气泡 ③注入标准液至“0”刻度上方2~3cm处 ④将液面调节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 2)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涤,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Ⅱ、滴定: ①用碱式滴定管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于锥形瓶中,滴入1~2滴指示剂 ②用左手握活塞旋转开关,右手不断旋转振荡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至橙色或粉红色出现,记下刻度。 Ⅲ、计算:每个样品滴定2~3次,取平均值求出结果。

Ⅳ、注意点: ①滴速:先快后慢,当接近终点时,应一滴一摇 ②终点判断:当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而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即为滴定终点。 5.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原理:滴定待测液的浓度时,消耗标准溶液多,则结果偏高;消耗标准溶液少,则结果偏低。从计算式分析,当酸与碱恰好中和时,有关系式:c (标)·V (标)·n (标)=c (待)·V (待)·n (待)(c 、V 、n 分别表示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酸或碱的元数)。故c (待)=) ()()()()(待待标标标n V n V c ???,由于 c (标)、n (标)、V (待)、n (待)均为定值,所以c (待)的大小取决于V (标)的大小,V (标)大,则c (待)大,V (标)小,则c (待)小。 6.中和滴定过程中的pH 变化和滴定终点的判断 ①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用标准的强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强碱溶液,则反应开始时溶液的pH 很大,随着强酸的滴入,溶液的pH 逐渐减小;当二者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 为7;当酸过量一滴时,溶液立即变为酸性。若用强碱滴定强酸则恰恰相反。 ②根据滴定过程中的pH 变化及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只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即可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在实验室里选用的指示剂一般为酚酞,当用酸滴定碱时,恰好中和时颜色由红色刚好褪去;当用碱滴定酸时,恰好中和时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7.中和滴定实验主要仪器的使用 ①中和滴定中使用的滴定管分酸式和碱式两种,使用时不能混用。酸式滴定管还可用于盛其他酸性或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碱式滴定管还能用于盛装其他碱性物质。 ②中和滴定中有关仪器的洗涤,滴定管在使用前经检查后要进行洗涤,须先用自来水洗(必要时用特殊试剂洗)再用蒸馏水洗,然后再用待盛液润洗2~3次。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能再用待盛液润洗,否则将会引起误差。 ③要注意滴定管的刻度,0刻度在上,往下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也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 附: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主要来自以下6个方面。 (一)仪器润洗不当 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分析:这时标准液的实际浓度变小了,所以会使其用量有所增加,导致c 待测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测定值偏大。

高考化学酸碱中和滴定之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倒计时67|高考化学酸碱中和滴定之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今天给大家分享《滴定管的使用方法》知识清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碱式、通用、酸式) 滴定管是滴定操作时准确测量标准溶液体积的一种量器。滴定管的管壁上有刻度线和数值,精确度为0.01毫升,“0”刻度在上,自上而下数值由小到大。滴定管分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两种。酸式滴定管下端有玻璃旋塞,用以控制溶液的流出。酸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装酸性溶液或氧化性溶液,不能盛碱性溶液(如氨水、碳酸钠溶液)。因碱与玻璃作用会使磨口旋塞粘连而不能转动,碱式滴定管下端连有一段橡皮管,管内有玻璃珠,用以控制液体的流出,橡皮管下端连一尖嘴玻璃管。凡能与橡皮起作用的溶液(如高锰酸钾溶液、

溴水、氯化铁溶液),均不能使用碱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1)给旋塞涂凡士林。把旋塞芯取出,用手指蘸少许凡士林,在旋塞芯两头薄薄地涂上一层,然后把旋塞芯插入塞槽内,旋转使油膜在旋塞内均匀透明,且旋塞转动灵活。 (2)检漏。将旋塞关闭,滴定管里注满水,把它固定在滴定管架上,放置1-2分钟,观察滴定管口及旋塞两端是否有水渗出,旋塞转动180°再放置1-2分钟,若两次旋塞不渗水才可使用。 (3)滴定管内装入标准溶液后要检查尖嘴内是否有气泡。如有气泡,将影响溶液体积的

准确测量。排除气泡的方法是:用右手拿住滴定管无刻度部分使其倾斜约30°角,左手迅速打开旋塞,使溶液快速冲出,将气泡带走。 (4)进行滴定操作时,应将滴定管夹在滴定管架上。左手控制旋塞,大拇指在管前,食指和中指在后,三指轻拿旋塞柄,手指略微弯曲,向内扣住旋塞,避免产生使旋塞拉出的力。向里旋转旋塞使溶液滴出。

(完整版)《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吴卫东 一、教材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便、快速,有足够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中和滴定是继配制一定物质量浓度溶液以后的一个定量实验,也是教材中三个定量实验之一,本节内容综合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液的pH、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应用、滴定仪器的使用等知识,介绍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中和滴定,使化学研究从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 教材先简单地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解释了什么叫酸碱中和滴定,以及酸碱中和滴定的实用价值。重点讨论了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三个含义:第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即H+ + OH- = H2O;第二,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具体示例了如何利用关系式C酸= (C碱V碱)÷V酸进行中和滴定的有关计算及计算的格式;第三,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接着教材以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详细地讨论了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以及溶液从碱性经中性突变到微酸性的过程。说明可以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并根据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来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但限于学生的知识,教材中没有介绍滴定突变知识,而在学生的观念中酸碱中和到pH = 7才算恰好完全反应,但教材中介绍的指示剂并不适合实验的要求,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是利用演示实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将整个滴定操作过程由教师向学生示范一遍,而且连同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利用测得的实验数据来进行有关的计算等都较详细地介绍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二、学生状况分析 高二(10)班是这个年级的实验班,经过一年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分化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活跃,能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并能有对问题比较深入的探讨。 1、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已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学习了盐类水解

高考化学总复习之酸碱中和滴定专项训练.docx

酸碱中和滴定专项训练 总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一支25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mol/L 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mL刻度处。若把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 再用 0.1mol/L 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 NaOH溶液的体积() A.大于 20mL B.小于 20mL C.等于 20mL D.等于 5mL 2.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洗涤的仪器是() 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移液管 3.刻度“ 0”在上方的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A.滴定管B.移液管C.量筒D.烧杯 4.有甲、乙、丙三瓶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若将甲蒸发掉一半水,在乙中通入少量 CO2,丙不变然后滴加指示剂酚酞后,用同浓度的H2SO4溶液滴定至完全反应后,所需溶液的体积()A.甲 =丙 >乙B.丙 >乙 >甲C.乙 >丙 >甲D.甲 =乙 =丙 5.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滴定管下端连有橡皮管的为酸式滴定管 B.在滴定时,左手操作锥形瓶,右手操作滴定管开关。 C.滴定前应首先排除尖嘴部分的气泡。 D.滴定过程中两眼应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6.中和滴定时,用于量取待测液体积的仪器是()A.胶头滴管B.量筒C.滴定管D.移液管 7. 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 1×10 - 18 ,下列说法正确C( H )和 C( OH)的乘积为 的是()A.该溶液的 pH 一定是 9B.该溶液可能 pH=5 C.该溶液的 pH 不可能是 7D.不会有这样的溶液 8.常温下, 0.1mol/L 的一元酸 HA溶液的 pH=2,0.1mol/L 的一元碱 BOH的溶液中 c(OH- )/c(H+)=1012,将此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c(OH- ) > c(H +) C. c(H +) < c(OH- )> c(B +) > c(A - )B. c(OH- ) < c(H +)<c(A-)<c(B+) c(A - ) <c(B +)D. c(B+ ) =c(A - ) > (H+) = c(OH- ) 9.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因保存不当,吸收了少量的二氧化碳,若有1%的 NaOH转变为 Na2CO3,以此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盐酸浓度的测定结果会

打印酸碱中和滴定学案导学案

3.2.3《酸碱中和滴定》导学案 乾县二中 李 强 考纲解读: 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仪器、原理、操作及误差分析,并迁移应用于其他滴定 重点难点:中和滴定原理的认识 学案导学: 第一课时 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定义 1.定义 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标准溶液)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待测溶液)的实验方法。 2原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为: H + + OH - = H 2O 在酸碱中和反应时: n(H + )=n(OH -) 当酸碱恰好中和时 n(OH -)=n(H +) n 酸c 酸V 酸= n 碱c 碱V 碱 我们常把已知浓度的酸(或碱)称为标准溶液,将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称 待测溶液, 则酸碱恰好中和时: c 测= 测 测标标标n V n V c 若为一元酸与一元碱则上式可简化为: V c 3.中和滴定的关键: ⑴准确测量参加反应的酸和碱溶液的体积 ⑵准确地判断滴定终点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的时刻叫滴定终点) 4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1)原则:变色要明显、灵敏、容易观察,且指示剂的变色pH 和滴定过程的pH 突变一致。 ①若用强碱滴定强酸 突跃范围:4.3---9.7 甲基橙(3.1——4.4)从 色变为 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酚酞(8.2——10.) 从 色变为 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注意:酸碱中和滴定不选石蕊作指示滴定终点,因其PH 变色范围宽,颜色不易觉察,误 差超过了酸碱中和滴定允许的误差。 ②若用强酸滴定强碱 甲基橙(3.1——4.4)从 色变为 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酚酞(8.2——10.) 从 色变为 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一般规律:强酸滴碱甲基橙,强碱滴酸用酚酞 (2)指示剂用量: 2-3滴 (3)滴定终点判断标准:当指示剂刚好变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认为已达到滴定终点。 已知浓 度 读 数

高中化学 专题3 第2单元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学案苏教版选修4

专题三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学习目标】 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3.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4.强化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思考】⑴在一定量的碱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时,碱和酸应该有什么定量关系? ⑵已知某土壤溶液呈酸性,要想测定其氢离子浓度,根据中和反应,需要测定哪些数据? 1、中和反应的实质。 2、酸碱中和滴定:是利用的酸(或碱)去滴定一定体积的碱(酸),通过测定反应时消耗已知溶液酸(或碱)的,从而推算出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的方法。 3、在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二、酸碱中和滴定的方法 【思考与交流】酸碱中和滴定实验,P74信息提示。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空白。 1、实验仪器:酸式滴定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思考并回答]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刻度特点和读数方法:

①0刻度在。 ②精密度:0.01mL,所以读数时要读到小数点后位。 ③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的读数-滴定的读数。 ④酸式滴定管用于盛装溶液。 ⑤碱式滴定管用于盛装溶液。 2、滴定操作步骤 ①准备:检漏、洗涤→→→→→读数。 ②滴定:移液(放液)→滴加指示剂→滴定至终点→读数→→计算。 3、滴定数据及数据处理 用0.1000mol·L-1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求该 【交流与讨论】怎么确定滴定终点(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4、酸碱指示剂:溶液颜色变化后半分钟内不变色 阅读课本P77 【拓展视野】 5、绘制滴定曲线 【活动与探究1】阅读课本P75 ,表3-8实验记录,绘制滴定曲线图。 绘制滴定曲线图于课本P75图中。 【活动与探究2】阅读课本P76,完成表3-9。求两次测定数值的平均值,计算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011化学高考复习第12讲 盐类的水解、酸碱中和滴定

第十二讲盐类的水解、酸碱中和滴定 盐类的水解 【考纲要求】 1.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导致盐类水解反应的本质原因,能熟练地写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微粒浓度之间存在的几种等量关系的应用。 3.掌握对离子共存问题的分析与判断。 4.了解其它水解反应类型。理解水解反应能否进行到底的条件。 酸碱中和滴定 【考纲要求】 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和特点、对仪器洗涤的要求 3.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批示剂的选用以及滴定终点的确定4.能正确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一、盐类的水解: 1.概念:在溶液中电离出来的离子和水所电离的或结合生成的 的反应。 2.规律:有弱就,无弱不;都弱都,谁强显,同强显。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2)外因:①温度②③PH值。 [练习] 写出下列物质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Na2CO3 FeCl3 4.应用 ⑴配制FeCl2溶液时,既要加,其作用是;又要加,其作用。 ⑵把AlCl3溶液蒸干后在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其理由是 。 二.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用浓度的酸(或碱)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溶液,使完全反应,测出两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比,求出未知溶液的浓度。2.关键:①准确测定;②准确判断。 3.仪器: (1)酸式滴定管:①构造特点:①下端是旋钮②精确到 ②不能盛放的溶液:。 (2)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的溶液:。 (3)锥形瓶 4.操作:(标准浓度HCl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 ⑴.准备:查漏→洗涤→→装液体→→读数 ⑵.滴定:(1)用滴定管移取一定体积的NaOH到中,加, 在瓶底垫;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酸碱中和滴定导学案(1)(含解析)

酸碱中和滴定 李仕才 考点一酸碱中和滴定 [核心知识大通关] 1.实验原理 (1)原理: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根据中和反应的等量关系来测定酸(或碱)的浓度。 (2)实验关键 ①准确测定标准溶液的体积。 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3)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变色范围 指示剂变色范围的pH 石蕊<5.0红色 5.0~8.0紫色>8.0蓝色 甲基橙<3.1红色 3.1~4.4橙色>4.4黄色 酚酞<8.2无色8.2~10.0浅红色>10.0红色 2.实验用品 (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烧杯和锥形瓶。 (2)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馏水。 (3)滴定管。 ①构造:“0”刻度线在上方,尖嘴部分无刻度。 ②精确度:读数可估计到0.01 mL。 ③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待装液润洗。 ④排泡:酸、碱式滴定管中的液体在滴定前均要排出尖嘴中的气泡。 ⑤使用注意事项。 试剂性质滴定管原因 酸性、氧化性酸式滴定管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碱性碱式滴定管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玻璃活塞无法打开 3.实验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滴定管:查漏→蒸馏水洗涤→用待装液润洗→装液→排泡→调液面→记录。

②锥形瓶:蒸馏水洗涤→装液→加指示剂。 (2)滴定 (3)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 按上述操作重复2~3次,求出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根据c(NaOH)=c?HCl?·V?HCl? V?NaOH? 计 算。但要注意某个数值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时,应该舍去。 ?小题热身 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中和滴定操作中所需标准溶液越浓越好,指示剂一般加入2~3 mL。( ) (2)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 (3)滴定管的读数为24.6 mL。( ) (4)中和滴定时眼睛必须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 (5)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 KMnO4溶液。( ) (6)滴定管在加入反应液之前一定要用所要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遍。( ) (7)容量为25 mL的滴定管,滴定过程中用去10.00 mL的液体,此时滴定管中剩余液体的体 积为15 mL。( ) (8)在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前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测定 结果待测液浓度偏高。( ) 答案:(1)×(2)×(3)×(4)√(5)×(6)√(7)×(8)√ [考向精练提考能] 考向一酸、碱中和滴定仪器及指示剂的选择 指示剂选择的基本原则 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使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一致。 1.不能用石蕊做指示剂。 2.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酚酞做指示剂,例如用NaOH溶液滴定醋酸。 3.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甲基橙做指示剂,例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4.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甲基橙,但用酚酞也可以。 5.并不是所有的滴定都须使用指示剂,如用标准的Na2SO3溶液滴定KMnO4溶液时,KMnO4颜色恰好褪去时即为滴定终点。 1.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参考如图所示仪器从下表中选出正确 选项( )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水溶液 酸碱中和滴定(二)教学设计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授课题目 课题: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拟3 课时 第 2课时 明确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 3、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4、掌握pH 相同的强酸与弱酸的几个规律, 5、了解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会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 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写学案回归课本,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难点:学会计算酸碱的pH 值以及氢离子浓度和pH 值的互算,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设 计 师生活动设计 【高考知识点梳理】 四、溶液的pH 值 1.溶液的pH 值(1)定义pH =-lg{c (H + ) (2)pH 适用范围 稀溶液,0~14之间。 室温时 完成下表 注:①水中加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但由水电离出的c (H + )与c (OH C(H + )、 C(OH - )的相对大小关系 C(H +)的值 PH C(H + )·C 中性溶液 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 判据适用条件 无条件的,任何温度、浓度均适用 是有条件的,适用温度为常温 教师评讲例题,师生总结。 学生回顾相关内容,并练习《金版学案》对应内 容

—)总是相等。 ②任何电解质溶液中,H+与OH—总是共存,但不能大量共存。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在于c(H+)与c(OH—)的相对大小。c(H+)与c(OH—)此增彼长,且温度不变K w = c(H+)·c(OH—)不变。 (3)溶液PH的测定方法: 粗略测定:精确测定: 注: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值的方法: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注意不能将pH试纸先用水沾湿或用湿的玻璃棒,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已将溶液稀释,导致所测定的pH不准确)待pH试纸变色后立即(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pH值(因为时间长了,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会改变,致使测得的pH不准。) 【小结】:有关溶液的pH值的几个注意问题: ①pH值是溶液酸碱性的量度。常温下,pH=7溶液呈中性;pH值减小,溶液的酸性增强;pH值增大,溶液的碱性增强。 ②pH值范围在0-14之间。pH=0的溶液C(H+)=1mol/L;pH=14的溶液C(OH-)=1mol/L。pH改变一个单位,C(H+)就改变10倍,即pH每增大一个单位,C(H+)就减小到原来的1/10;pH每减小一个单位,C(H+)就增大到原来的10倍。 ③当C(H+)>1mol/L时,pH值为负数,当C(OH-)>1mol/L时,pH>14。对于C(H+)或C(OH-)大于1mol/L的溶液,用pH值表示反而不方便,所以pH值仅适用于C(H+)或C(OH-)小于等于1mol/L的稀溶液。 【例题】.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 小的物理量,根据溶液电导率变化可以确定滴定 反应的终点。右图是KOH溶液分别滴定HCl溶液 和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示意图。下列示意图 中,能正确表示用NH3·H2O溶液滴定HCl和CH3COOH混合溶液的滴定曲线的是

酸碱中和滴定--学案

《酸碱中和滴定》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酸、碱滴定管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2.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能够绘制中和滴定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 3.经历中和滴定的过程,知道中和滴定的步骤,掌握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 4.在理解中和滴定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实验误差分析策略。 学习重点:中和滴定的基本实验操作 学习难点: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问题一】——酸碱中和反应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简单计算,完全中和20mL 0.1mol/L HCl,需mL0.5mol/L NaOH(aq); 完全中和20mL 0.1mol/L HCl,需10 mL mol/L NaOH(aq);若改为20mL 0.1mol/L H2SO4,则答案如何? 3、总结酸碱中和反应中酸碱浓度与体积关系的计算式 【问题二】——酸碱中和滴定 1、已知某酸(碱)浓度,如何来测定未知碱(酸)浓度? 2、依据原理是什么?实验过程中需要测定的数据有哪些? 3、精确测定溶液体积 1)掌握滴定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a 酸碱滴定管的结构——注意刻度和酸碱式区别以及与量筒的对比 b使用方法

c滴定管在使用前需要洗涤,并用清水润洗2-3次,在装酸液/碱液之前,必须用待盛液体润洗,思考,如果不润洗会导致什么结果? 2)了解移液管的使用※ 4、怎么确定滴定终点(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记忆常见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 5、实验步骤 6、简单计算 常温下,50mL水中,加1滴(1mL为20滴)0.1mol/L HCl,溶液pH= ; 若改为加0.1mol/L NaOH,结果又如何? 7、思考,酸碱中和滴定终点时,是恰好pH=7吗?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8:、误差分析 1)为什么要用待盛液润洗滴定管?怎么润洗? 2)为什么要排尽玻璃尖嘴管中的气泡,怎样操作? 3)滴定过程中用_______手控制活塞,用________手摇动锥形瓶,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

酸碱中和滴定学案导学案

酸碱中和滴定 考纲解读: 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仪器、原理、操作及误差分析,并迁移应用于其他滴定 学案导学: 酸碱中和滴定: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碱)来测定求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 的方法。 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1?原理:当酸碱恰好中和时 n (OH -)=n (H +) n 酸c 酸V 酸=n 碱c 碱V 碱 我们常把已知浓度的酸酸(或碱)称为标准溶液,将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称待测溶液, 则酸碱恰好中和时: c 测=c 标V 标n 标 V 测n 测 c 标V 标 若为一元酸与一元碱则上式可简化为: c 测= V 测 2?中和滴定的关键问题: ⑴准确测出参加反应的酸和碱溶液的体积 ⑵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3.指示剂的选择: ⑴研究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变化 例:用 O.lmol/LNaOH 溶液滴定 20mL0.1mol/L 盐酸 ⑵指示剂的选择是根据突跃范围 消耗NaOH 溶液的体 积 溶液PH 0mL 1 18.00 mL 2.3 19. 80 mL 3.3 19.98 mL 4.3 20.00 mL 7 20.02 mL 9.7 20.20 mL 10.7 22.00 mL 11.7 140.00 mL 12.6 V (NaOH ) 画出溶液PH 随后加入NaOH 溶液的变化图 我们把酸碱恰好中和的最后一滴酸或碱引起溶液 PH 的突变叫酸碱中和滴定的突跃范围 -■r-H 亠-.童 r

①若用强碱滴定强酸突跃范围:4.3---9.7 甲基橙(3.1―― 4.4)从 ________ 色变为_______ 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酚酞(8.2―― 10.) 从 _________ 色变为_______ 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注意:酸碱中和滴定不选石蕊作指示滴定终点,因其PH变色范围宽,颜色不易觉察,误 差超过了酸碱中和滴定允许的误差。 ②若用强酸滴定强碱突跃范围:9.7―― 4.3 甲基橙(3.1―― 4.4)从 ________ 色变为_______ 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酚酞(8.2―― 10.) 从 _________ 色变为_______ 色时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③若用强酸滴定弱碱: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思考:如用盐酸滴定氨水你选择甲基橙还是酚酞作指示剂,为什么? ④若用强碱滴定弱酸 思考:如用氢氧钠滴定醋酸你选择甲基橙还是酚酞作指示剂,为什么? 二、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 酸碱中和滴定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定管 ①构造:滴定管是一种具有精确刻度、内径均匀的细长玻璃管。常有25.00mL和50.00mL 两种规格。 酸式滴定管:下端是用于控制液体流量的 _______________ 。故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 _____________ 碱式滴定管:下端是一段橡皮管,橡皮管内有一个比橡皮管的内径稍大的玻璃小球,橡 皮管下端连一个尖嘴玻璃管,通过 _______________ 为控制液体流量。故碱式 滴定管不能用来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刻度:零刻度在—,满刻度在_________ ,满刻度以下无刻度。 1ml分为10格,每小格是0.1ml,故可精读到____________ ml,估读到_________ ml。 问题:若为25mL滴定管,按照装液体的正确方法将溶液装至零刻度,将溶液全部放出,体积 ____________ (填大于、小于、等于) 25mL? ③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滴定前准备 ⑴仪器的洗涤 三洗: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 __________________ 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净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酸碱中和滴定——专题训练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酸碱中和滴定——专题训练例1.某学生做中和滴定实验的过程如下:(a)取一支碱式滴定管,(b)用蒸馏水洗净,(c)加入待测的NaOH溶液,(d)记录液面刻度读数,(e)用酸式滴定管精确放出一定量标准酸液,(f)置于未经标准酸液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g)加入适量蒸馏水,(h)加入酚酞试液2滴,(i)滴定时,边滴边摇荡,(j)边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k)当小心地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l)记录液面刻度读数。(m)根据滴定管的两次读数得出NaOH溶液体积为22 mL。指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之处(用编号表示)。 例2. 用标准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A. 配制标准溶液的NaOH中混有Na2CO3杂质 B. 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C. 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未知液润洗 D. 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例3. 用NaOH滴定pH相同、体积相同的H2SO4、HCl、CH3COOH三种溶液,恰好中和时,所用相同浓度NaOH溶液的体积依次为V1、V2、V3,则这三者的关系是() (A)V1>V2>V3(B)V1<V2<V3(C)V1=V2>V3(D)V1=V2<V3 例4. 用0.01 mol/L H2SO4滴定0.01mol/L 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ml, (设1滴为0.05ml)若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1滴H2SO4;②少加1滴H2SO4; 则①和②[H+]的比值是() A. 10 B. 50 C. 5×103 D. 104 例5. 草酸晶体的组成可用H2C2O4·xH2O表示,为了测定x值,进行如下实验:称取Wg草酸晶体,配成100.00mL水溶液。称25.00mL所配制的草酸溶液置于锥形瓶内,加入适量稀H2SO4后,用浓度为a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到KMnO4不再褪色为止,所发生的反应: 2KMnO4+5H2C2O4+3H2SO4 = K2SO4+10CO2↑+2MnSO4+8H2O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8:酸碱中和滴定

专题八酸碱中和滴定 【考纲导向】 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3.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考点聚焦】 知能图谱: 一、中和滴定的概述 1.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它是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定量实验方法。 2.原理:H++OH-==H2O,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总量)与碱提供的OH-(总量)的物质的量相等。 3.指示剂的选用 选择指示剂时,一般要求变色明显(所以一般不选用石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恰好中和时的pH要吻合。 滴定时一般选用酚酞、甲基橙作指示剂。 强酸滴定强碱,强碱滴定强酸,都用酚酞作指示剂;强酸滴定弱碱,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强碱滴定弱酸用酚酞作指示剂。

指示剂一般只能加2~3滴,否则会引起误差。石蕊试液不能作为中和滴定的指示剂。中学常见指示剂及变色范围如下表: 二、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洗瓶; 药品:标准液、待测液、酸碱指示剂。 1.准备过程 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涤玻璃仪器—→用标准液润洗装标准液的滴定管, 用待测液润洗装待测液的滴定管—→装溶液并调整液面(记录初读数)—→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于锥形瓶中。 2.滴定操作 手眼:左手操作活塞或小球,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滴速:先快后慢,当接近终点时,应一滴一摇。 终点: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变化且30s 内不恢复原色,读出体积并记录。 3.计算:定量测定时,只有多次重复实验才能排除偶然因素,减少实验误差。如果用A 代表酸,B 代表碱,可以利用以下关系式来计算未知碱(或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应依原理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求出c B B A A B V V c C = 。 三、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1.分析步骤:⑴确定滴定物质和被滴定物质;⑵写出滴定未知浓度和滴定物质体积的关系式;⑶判断。 2.分析依据:c B B A A B V V c C = ,若用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液,消耗标准溶液多,则结果偏高;消耗标准溶液少,则结果偏低。其误差可从计算式分析。 引起体积误差的常有: ①读数,②仪器洗涤,③滴定管漏液,④标准液不标准(如称量、配制、混入杂质等引起的),⑤指示剂用错,⑥待测液的量取等。 注意:①一般锥形瓶盛放待测液不需用待测液润洗,有水不影响结果,润洗反而会结果偏高。 ②滴定管(盛放标准液)一定要用标准液润洗,如不润洗,结果会偏高。 ③滴定管(移液管)在量取待测液时要润洗,否则结果会偏低。 (另:配制一定浓度溶液时,容量瓶不需用待配液润洗,否则浓度会偏高。) 【例1】以标准的盐酸溶液滴定未知的氢氧化钠为例,判断以下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⑴读数:滴定前俯视或滴定后仰视;( ) ⑵未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 ) 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

高中化学3.2.1酸碱中和滴定法及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绘制每课一练新人教选修6

3.2.1 酸碱中和滴定法及酸碱中和滴定曲线的 绘制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6) [基础过关] 一、中和滴定所用仪器 1.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 mL量筒B.10 mL量筒 C.50 mL酸式滴定管D.50 mL碱式滴定管 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50 mL的量筒量取8.80 mL的盐酸 B.用托盘天平称量13.25 g的食盐 C.中和滴定实验时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 D.用50 mL的滴定管量取22.00 mL的NaOH溶液 二、指示剂的选择及滴定终点判断 3.用强酸滴定强碱时,若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当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是() A.由红变橙B.由黄变橙 C.由黄变红D.由红变黄 4.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石蕊:5.0~8.0酚酞:8.2~10.0 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 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三、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5.下列几种情况,对中和滴定结果无影响的是()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注入标准液 B.滴定管尖端未充满液体 C.滴定管中标准液在零刻度以上 D.盛未知浓度溶液的锥形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下列实验操作都可能引起实验误差,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测定的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 L·mol-1

B.100 mL 0.1 mol·L-1 NaOH溶液和100 mL 0.1 mol·L-1 CH3CO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J C.配制1.0 mol·L-1 NaCl溶液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D.中和滴定时,锥形瓶含有水就注入待测液,所测待测液浓度偏小 四、中和滴定的基本操作 7.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时,可能有以下一些操作: ①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后,直接装入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 ②经检查碱式滴定管不漏液,胶管中玻璃珠控制灵活后,用少量已知的NaOH溶液洗涤 2~3次后再装入碱液,将液面调至刻度“0”处,用滴定管夹将其固定在滴定台上; ③用移液管移取一定体积的待测盐酸溶液,放至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 ④往锥形瓶中滴加几滴甲基橙,在瓶下垫一张白纸; ⑤手捏碱式滴定管中的玻璃珠,快速放液以使指示剂尽快变色; ⑥指示剂变色后再滴加几滴碱液,以稳定变色。 以上操作中错误的是() A.①②⑥B.①②③C.①⑤⑥D.②③④ 8.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A.在250 mL容量瓶中配制250 mL烧碱溶液; B.用移液管(或碱式滴定管)量取25 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 g,在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 mol·L-1的标准H2SO4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中,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 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耗酸体积V2 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填写字母) →____→____→D→____。 (2)滴定管读数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D中液面应调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__________;终点时颜色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填“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