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愁字别样情——《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一般愁字别样情——《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一般愁字别样情——《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介绍作者前期的幸福生活:家庭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美满的婚姻生活(“赌书消得泼茶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的悲惨遭遇: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再婚又离婚、超越时空的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学习新课:一、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同:明确: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②节令上:秋天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相同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诗,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 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花:《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②《声声慢》中还有哪些意象传达了词人这种凄苦的心境?“三杯两盏淡酒”――喝酒的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晚来风急”――心境的凄冷。“独守窗儿”――无聊寂寞、度日如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小结: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 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明确:《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反映了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椿萱在堂的幸福,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一种沉痛乃至凄厉的感情氛围已笼罩全诗。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三、总结:《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正所谓“国家不

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一剪梅 公开课 教案

《一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赏析上阕 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词中有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可怜她生不逢时,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更不用说李清照了。当赵明诚外出做官时,她只能独守空房,无法和丈夫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想当初她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她沉醉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 再者,通过这首词,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李清照是一位柔情似水、细腻深沉、至情至性的女人。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情感上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波浪线,是相思愁苦挥之不去的魔绳。爱的深沉哀婉,缠绵悱恻,是一种甜蜜的忧伤,只能偷偷地咀嚼。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苏教必修四雨霖铃声声慢复习试题(含答案)

苏教必修四雨霖铃声声慢复习试题(含答案) 苏教必修四雨霖铃声声慢复习试题(含答案) (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寒:秋天的 B.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堪:忍受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将息:将要休息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憔悴损:枯萎凋谢 解析:将息:休息,调养。 答案: 2.下列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项为直抒胸臆,A、B、D三项均为融情于景。 答案: 3.下列诗句诵读时的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解析:A项应为:对/长亭/晚。 答案:A 4.名句默写。(6分) (1)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2)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阅读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题。(10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txt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 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 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 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 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 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理解性默写教学文案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理解性 默写

《虞美人》理解性默写 1.《虞美人》中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因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的诗句: ,。 2.《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诗句: ,。 3.《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愁闷的诗句:,。 4.《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诗句:, 。,。 5.《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诗句:, 。 6.《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人生无常的诗句: ,。 7.《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诗句:,。 8.《虞美人》中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9.《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诗句: ,。 10.《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诗句: ,。 11. 《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蝶恋花》理解性默写 1. 《蝶恋花》用烘托手法,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同病相怜景物的诗句: 。 2.《蝶恋花》中以乐景写悲情,以景物的冷漠无情反衬人的有情的句子是两处:①,。 ②,。 3.《蝶恋花》中写伤别的痛苦却有着阔大的气象和高远的境界的诗句: 。,。 4.《蝶恋花》中把女主人公孤独、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刻画得淋漓尽致诗句:。,。 5.《蝶恋花》中写音书寄远的愿望与无处可寄的残忍现实的句子是: ,。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雨霖铃》理解性默写 1.《雨霖铃》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 ,,。 2.《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诗句:“,,。” 3.《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痛苦的诗句: ,。 4.《雨霖铃》中“,。”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雨霖铃》下片中“,”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6.《雨霖铃》词中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的诗句, 。7.《雨霖铃》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8.《雨霖铃》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诗句:,。 9.《雨霖铃》词中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诗 句:,” 10.《雨霖铃》词中“,?”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11.《雨霖铃》词中表现主题的诗句:,。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声声慢》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 2.《声声慢》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诗句:, ,。 3.《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诗句: ,。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热点专题)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_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阅读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红藕香残玉簟 秋。 西 楼。 花自飘零水自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流。 心 头。 荷已残,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 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一一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 头。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 d):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 a n):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 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 美 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 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 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虞美人》理解性默写 1.《虞美人》中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因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的诗句:,。 2.《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诗句: ,。 3.《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愁闷的诗句:,。 4.《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诗句:, 。,。 5.《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诗句:, 。 6.《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人生无常的诗句: ,。 7.《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诗句:,。 8.《虞美人》中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9.《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诗句: ,。 10.《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诗句:,。 11. 《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蝶恋花》理解性默写 1.《蝶恋花》用烘托手法,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同病相怜景物的诗句:。 2.《蝶恋花》中以乐景写悲情,以景物的冷漠无情反衬人的有情的句子是两处:①,。 ②,。 3.《蝶恋花》中写伤别的痛苦却有着阔大的气象和高远的境界的诗句:。,。 4.《蝶恋花》中把女主人公孤独、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刻画得淋漓尽致诗句:。,。 5.《蝶恋花》中写音书寄远的愿望与无处可寄的残忍现实的句子是: ,。 《雨霖铃》理解性默写 1.《雨霖铃》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 2.《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诗句:“,,。” 3.《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痛苦的诗句: ,。 4.《雨霖铃》中“,。”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雨霖铃》下片中“,”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诗词阅读鉴赏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重点诗词阅读鉴赏 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②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③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①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②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 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3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最能揭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最能表现边关之地行军艰辛环境苦寒的句子是哪些?(2分) ②以景写情是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夜深千帐灯”历来被人称道,请写出这句词丰富的意蕴。(4分) 4.比较阅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1)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2分) (2)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5分)

《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词 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所以一般赏析古诗 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 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
1/6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 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一剪梅阅读及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 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 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 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两句,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 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 是明月自满, 人却未圆;雁字空回, 锦书无有, 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 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 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 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 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两句相拍 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 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 中”句的补充和引申, 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 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 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 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 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 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 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
2/6

18-19 03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虞.美人( ) 雕阑.( ) 玉砌. ( ) 槛. 菊( ) 不谙.( ) 彩笺.( ) 骤. 雨( ) 都.门( ) 凝噎.( ) 暮霭. ( ) 戚.戚( ) 乍.暖( ) 【答案】 yú lán qì jiàn ān jiān zhòu dū yē ǎi qī zhà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知???往事知 .多少( )知.明而行无过矣( )失其所与,不知.( ) (2)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既克,公问其故.( )故.木受绳则直( )暮去朝来颜色故.( ) (3)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 信将疑(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刺客不行,良将. 犹在( ) (4)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答案】 (1)动词,知道/名词,同“智”,智慧/形容词,同“智”,明智 (2)形容词,旧的,原来的/名词,缘故/连词,所以/动词,衰退,衰老 (3)动词,保养/副词,且,又/动词,扶/副词,将要/名词,将领 (4)动词,对付,抵挡/名

词,敌人,仇人/动词,攻击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小楼昨夜又东风 ..()__________ (2)都门帐.饮无绪()__________ (3)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_ (4)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 (5)寒蝉凄切 ..()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吹进了东风(2)名词作动词设帐(3)动词使动用法使……凋零(4)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忧伤(5)形容词作动词凄切地鸣叫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都门帐饮无绪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头绪。 (2)便纵有千种风情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男女相爱流露出来的感情(多含贬义);②风土人情。 【答案】(1)没有心情。(2)情意。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宵酒醒何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宾语前置句不忍心回望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 (2)省略句今晚酒醒之后我身在何处?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千古词帝——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975年南唐亡后被俘,978年七夕是他42岁生日,宋太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 导读:淡化背景品味语言整合信息 ————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

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例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二、①听两首词的录音,融入词中。(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 ②把握两词基调后,集体诵读。 ③花几分钟品读两首词,完成预习要求1找出词中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可以四人讨论) ④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完善答案。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零(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独)云锦书 雁月西楼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 《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 三、将信息进行整合 2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相关?哪些是次要信息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举例说明: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和《梦江南》 菩萨蛮

一剪梅赏析精选

一剪梅赏析精选 一剪梅 赏析精选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这首词,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缳(纟换女)记》引《外传》云: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 以送之。"但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 时, 两家俱在东京, 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 显非事实。 " 何况《瑯缳(纟换女)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 的。玩味词意,这首词决不是作者与赵明诚分别所写,而是作于远离后。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 "游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绣特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 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 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 既是自然景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液化死凄 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 一开头就 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顺序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 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 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 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时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 圆; 雁子空回, 锦书无有, 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
1/6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虞美人》 班级姓名 一、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完成1~2题。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中“不堪”一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历来是词中名句,请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①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①廉纤: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 3.简要赏析“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句。 4.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6分) 《蝶恋花》 一、填空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都北宋词派的词人。父子并称“”;他们多为闲情遣怀感伤之作。但其中不乏耐人寻味的名句,如晏殊《浣溪沙》中的 晏几道《临江仙》的 等就是一直为人耳熟能详的佳句。 二、阅读晏殊的《蝶恋花》,完成1~2题。 1. “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景中含情”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5分)

2. 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王士祯的《蝶恋花》,完成3~4题。 蝶恋花 清王士祯 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注释①廉纤雨:连绵细雨。②属:通“嘱”,嘱托。③毕竟:最终,终归。 3.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啼碎春花莺燕语”中“碎”字的表达效果。(5分) 4.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雨霖铃》 一、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1~2题。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宋词人物乔雨 一

一剪梅和声声慢对比鉴赏

《一剪梅》和《声声慢》对比鉴赏 首先,从不同的信息来鉴赏。《一剪梅》中有“月”,且又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处”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声慢》中无月,更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词人苦坐感受雨空滴,这“细雨”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并且,从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的运用来看,“梧桐”加“细雨”本就是凄凉意境的最好表现。 其次,我们来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秋:《一剪梅》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菊花)。不过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独:《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致”的。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声慢》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无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声慢》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花:《一剪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