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水痘和湿疹的鉴别

中医诊断:水痘和湿疹的鉴别

1、水痘:指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水疱。其特点是: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常兼有轻度恶寒发热表现。因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所致。

2、湿疹:指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者。多因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发。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但对成人的急性湿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银花10克,车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散30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6~10克。 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12克,黄芬、桅了、龙胆草、

权壳、生地、竹叶各10克,灯心3克,六一散15克,车前草20克。 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30克,祛湿散(川连24克,黄柏240克,黄芩120克,槟榔90克,共研细末)15克,化毒散(市售)10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1000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60毫升,祛湿散15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的作用,同日寸使局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儿皮肤病,好发的部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6克,灯心2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6克,炒谷稻芽各10克,六一散10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的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

水痘中医诊疗指南

本指南提出了水痘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水痘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水痘(varicella)是常见的小儿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皮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以其形态如痘、色泽明净如水泡而得名。本病传染性强,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高发年龄为6~9岁,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本病中医、西医病名一致。 3 诊断[1-4] 3.1 病史 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 常证:皮疹可见于全身,呈向心性分布,躯干部较密集,常伴瘙痒感,分批出现,丘疹、疱疹、干痂并见,形态椭圆,大小不一,周围红晕,结痂后不留疤痕,可有发热,多为低热,常伴全身不适、纳差等症状。 变证:多发生在体质虚弱患儿,皮疹稠密,疱疹较大,疹色赤紫,根盘红晕明显,疱浆混浊,紫癜,呕吐,发热,烦躁;或见嗜睡,谵语,神昏,惊厥;或见咳嗽频作,喘促。 先天性水痘:孕母有水痘史,先天性畸形,出生低体质量,皮肤瘢痕,播散性水痘,智力低下。 3.3 实验室检查 3.3.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 3.3.2 病原学检查将疱疹液直接接种入人胎羊膜组织培养分离病毒,单纯-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 3.3.3 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抗体高滴度或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可明确病原。3.4 需与水痘鉴别的病种 脓疱疮,手足口病,丘疹样荨麻疹。

4.1 常证[1-4] (1)邪伤肺卫证。全身性皮疹,向心性分布,躯干为多,点粒稀疏,疱疹形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显,疱浆清亮,瘙痒感,伴发热,多为低热,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纳差,偶有轻度腹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邪炽气营证。全身性皮疹,可呈离心性分布,疹点密布,痘疹形大,疹色红赤或紫暗,疱浆混浊,口腔、睑结膜、阴部可见疱疹,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纳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4.2 变证[1-4] (1)邪陷心肝证。常发生于水痘后期,发热,头痛,呕吐,甚或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神识不清,嗜睡,谵语,狂躁,昏迷,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或黄厚,脉洪数或弦数,指纹紫。 (2)邪毒闭肺证。发热,咳嗽频作,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煽,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发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3)毒染痘疹证。发热,疱浆混浊,疱疹破溃,脓液外流,皮肤焮红肿痛,疱疹出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脉象数,指纹紫滞。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原则。清热宜分清表热、里热,表热宜辛凉宣散,里热应根据在气、营、血分之不同,分别施以清气泻热、清营透热、凉血解毒等法。祛湿亦根据湿邪在表、在里不同,而分别采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法。同时应视湿与热之轻重而治疗有所侧重,目的是使邪热得清,水湿得化,则水痘自除。患儿应饮食清淡,禁止使用水杨酸制剂和激素,对已长期应用激素而感染的患儿应及时减少至维持量。对患儿衣物及生活用品需进行消毒处理。 5.2 分证论治 5.2.1 常证 (1)邪伤肺卫证(推荐级别:D)[3,5]。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主方: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后下)、蝉蜕、桔梗、车前子(包煎)、六一散(包煎)。加减:咽喉肿痛加板蓝根、马勃、山豆根,皮肤瘙痒甚加白鲜皮、地肤子,咳嗽有痰加浙贝母、前胡,素体气虚,疹稀色淡,液少皮皱加黄芪、薏苡仁。 (2)邪炽气营证(推荐级别:D)[3]。治法:清气凉营,化湿解毒。主方:清胃解毒汤加减。常用药:黄连、黄芩、生地黄、连翘、升麻、牡丹皮、赤芍、紫草、生石膏(先煎)、栀子、车前草。加减: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后下)、玄明粉(溶入)、瓜蒌,口干唇燥,津液耗伤加天花粉、麦冬、芦根。

(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 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杜锡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博士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小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等,常反复发作,湿疹急性期剧烈瘙痒,尤其在晚上致小儿烦躁哭闹而影响睡眠和进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中医药因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古代医藉记载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等相当于小儿湿疹,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云: “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 “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明确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四弯风》又载: “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发病乃“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是心家有风热”。清《外科真诊》记载: “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

水痘的症状和治疗

食忌 1.生冷、油腻食物。 2.发物。 如鱼、虾、螃蟹、牛肉、羊肉、香菜、茴香、菌类等内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这些异体蛋白容易产生过敏原,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病情加重。 3.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胡椒、姜和蒜,都会引起上火现象,不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 另外,针对水痘也可以采用一些食疗法。水痘不同时期的症状不同,所采用的食疗方法也不同: 一、水痘初期 1.红小豆适量煮汤代茶饮,或适量加水,慢火煮粥食用。 2.冬瓜皮30克或冬瓜子15~30克。水煎汁,加冰糖饮用。 3.大米60克,荷叶1张。先将大米煮粥,待粥煮好时,把洗净的荷叶覆盖在粥上,即可食用。 二、水痘出得多时 淡竹叶30~50克,生石膏45~60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先将竹叶洗净,与石膏加水同煮30分钟,去渣,放入大米煮成稀粥,加糖适量调味服食,每日分2~3次服,连服3~5日。 三、发热已退开始结痂时 1.百合10克,杏仁6克,红小豆60克。煮粥食用,连服数日。 2.甜水梨1个。将梨切成薄片,放在冰镇凉开水内,浸数日,频频饮用。 预防与护理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发现患病的孩子应立即隔离,直至疱疹全部结痂脱落。水痘流行期间,未患过水痘的孩子应少去公共场所。接触患水痘的孩子后;应在

家隔离观察3周。 患了水痘的孩子,在家里应该完全避免与带有化脓菌的人接触。经常剪指甲,把手洗净,每日换洗衬衣和衬裤。 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利用曝晒、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 室内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不要搔破皮肤,以防继发感染,可用浓度为2%的龙胆紫液外涂。 患病的孩子禁用激素,正在应用激素的患病的孩子应立即停止使用或减量。中医如何治疗水痘 中医认为水痘为外感时邪,伤及肺脾,生湿化热,发于肌肤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以下两种类型: 一、风热夹湿证 a.症状:属轻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水痘红润,分布稀疏,内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痒,纳差,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浮数。 b.治疗:治宜用疏风解表,清热祛湿法。方选银翘散加减。 二、湿热炽盛证 a.症状:属重证,多见于体质虚弱的患儿。发热重,表现为壮热烦渴,唇红面赤,精神萎靡,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浆混浊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见疱疹,伴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或滑数。此乃邪盛正笃,湿热毒邪内犯。 b.治疗:治疗当加大清热凉血解毒之力。方选加味消毒饮加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适当选择西药对症治疗,如退烧、止痒等。其余在护理、饮食、消毒、隔离等方面中西医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水痘的饮食

最新病例-水痘doc

入院记录 姓名:夏某性别:男年龄:30岁民族:汉族婚姻状况:已婚 出生地:四川金堂县职业:职员 入院时间:2011年3月4日10:00 记录时间:2011年3月4日10:00 家庭地址:四川省西昌市联系电话无 发病节气:惊蛰前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主诉:全身泛发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出现发热、咽痛等不适症状,自行在外诊所治疗,诊断为“疱疹”用药不详,服药后发热疼痛未好转,前胸后背起红斑、丘疹伴瘙痒,今日红斑丘疹加重伴发水疱及瘙痒,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水痘”收入住院。入院症见:全身散在红斑丘疹,部分红斑中间有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亮;部分水疱已破溃,形成少许渗液及糜烂面。皮损以躯干、四肢为甚,微感瘙痒。胸背部5×20 cm2,四肢10×5 cm2,皮损总面积约150cm2。患者精神可,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四川金堂县,于近十年于成都上学工作,无疫区生活史,否认烟酒等嗜好。 婚育史:已婚,育有一子,其配偶及子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其母亲患有高血压史,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 情况属实患方签字: 年月日中医望、闻、切诊: 得神,形体适中,语声清晰有力,气息均匀,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体格检查 T:T:36.6℃ P:84次/分 R:20次/分 BP:140/78mmHg。身高165cm 体重:67k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面色正常,皮肤

详见专科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伸舌居中,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乳房对称,乳头无溢液,乳房软未扪及确切结节,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双肺呼吸音欠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9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脾脏肋下未触及,莫氏征阴性,移浊阴性,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后阴未查。 专科检查 全身散在红斑丘疹,部分红斑中间有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亮;部分水疱已破溃,形成少许渗液及糜烂面。皮损以躯干、四肢为甚,微感瘙痒。胸背部5×20 cm2,四肢10×5 cm2,皮损总面积约150cm2。 辅助检查: 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水痘 ——风热蕴肤证 西医诊断:成人水痘 医师签名: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湿疹就是一种常见得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得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 但对成人得急性湿疹有丰富得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得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 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银花10克,车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散30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6~10克。 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12克,黄芬、桅了、龙胆草、权壳、生地、竹叶各10克,灯心3克,六一散15克,车前草20克。

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就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30克,祛湿散(川连24克,黄柏240克,黄芩120克,槟榔90克,共研细末)15克,化毒散(市售)10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1000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60毫升,祛湿散15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得作用,同日寸使局 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就是临床比较常见得婴儿皮肤病,好发得部 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6克,灯心2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6克,炒谷稻芽各10克,六一散10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得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 秦汉混 急性湿疹,见皮肤发痒,蔓延游走,抓破流津血,或皮肤 黄水淋漓,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风湿热三邪俱盛,方

2020水痘的中医药防治

水痘的中医药防治 【概述】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6岁幼儿,偶尔出现于成人及婴儿。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内引起流行。潜伏期10—24天。其病多由外感风毒时邪,内蕴湿热,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胃两经,发于肌肤而成。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50~200nm。中心为双股DNA,其外为20面体核衣壳,衣壳表面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内含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传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疱疹内的疱浆通过衣服、用具、玩具传染。传染性较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节。 【临床症状】小儿传染上水痘病毒后,要经过2~3周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症状。一般是先发烧一天,伴有头痛、厌食、哭闹、烦燥不安、全身不适或咳嗽,然后有皮疹出现。皮疹大多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腋下,发生在四肢、手掌、足底的很少,呈向心性分布。初起时皮肤出现米粒至豆子大小的鲜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极易破裂而溃烂。3~5天后,水疱渐渐干燥,先由中央萎缩,然后结痂,再经数天或2~3周,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一般不留痕迹。发病时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皆可发生损害。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少数患儿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差,会出现出血性水泡和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导致脑炎、肺炎、心肌炎或其他器官疾病。 【治疗】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

须特殊治疗,常可在7~10天内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发热出疹期:要卧床休息,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预防受凉感冒,特别不要吹风;常洗手洗脸,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温湿度要适宜。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擦炉甘石洗剂止痒,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疱疹破溃可涂龙胆紫,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必要时可服用黄连素、磺胺类药物;切忌使用肤轻松、强的松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如出现持续高烧、咳嗽、头痛、胸痛或疱疹密集,色红赤,疱液混浊以及已经发生弥漫性脓疮、蜂窝组织炎或淋巴腺炎的患儿,则需送医院治疗。 宋·张李明《医说》谓水痘“其疮皮薄如水泡,即破易干,无渐次,白色或淡红,冷冷如水浆者,谓之水痘”。水痘临床分轻、重两证。 一、水痘轻证:外感风热时邪,夹湿扰卫。其症发热身倦,面赤唇红,眼光如水,咳嗽喷嚏,疹色红润,泡浆清亮,脉浮数,舌红苔白。 二、水痘重证:邪入气营,身热炽盛,面赤唇红,烦躁口渴,口舌生疮,疮形大而紫暗,舌绛无津,脉细数。 现代中医认为本病为外感时邪,伤及肺脾,生湿化热,发于肌肤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以下两种类型: 一、风热夹湿证属轻型,证见发热,咳嗽,流涕,水痘红润,分布稀疏,内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痒,纳差,二便调和,

湿疹的中医论治

【关键词】湿疹;整体辨证;浸淫疮;下注疮 [摘要]湿疹是第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祖国医学对此病也早有描述,并具有一定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关键词]湿疹;整体辨证;浸淫疮;下注疮 湿疹为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门诊人数的10%左右。本病的特点是皮疹多形,剧烈瘙痒。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论述甚多,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各有其名。发于小腿部的称“下注疮”、“湿毒疮”、“湿濂疮”,如明代《外科准绳 ・下注疮》[1]记载: “或问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何如?曰: 此名下注疮,亦名湿毒疮。发于手部的皲裂性湿疹称“掌心风”,如清代《外科真诠・掌心风》[2]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3]都记载: “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全身泛发的急性湿疹名“浸淫疮”,如隋代《诸病源侯论・浸淫疮侯》[4]记载: “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秀球风”。此外婴幼儿湿疹科“胎濂疮”等等不一而论。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但有内、外之分。外风、湿、热属于六淫邪气。内风、湿、热系脏腑功能失调所生,前者属外因为致病的条件,为标;后者属内因,为发病的基础,为本。外因通过内因起,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关于外因方面,虽亦包括六淫,例如气候变化,季节因素与日光、风沙、水土都有关系但其中以外湿为主,如坐卧湿地、居住卑湿、雨淋水渍等。关于内因方面,以脾、心肝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内热、内风为主。清朝《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曰:

辨证治疗湿疹的难点及对策(一)

辨证治疗湿疹的难点及对策(一) 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约占皮肤科门诊病人的15%~20%。其病因复杂的多样性,自觉瘙痒的难忍性以及病情缠绵之反复性,使其成为皮肤科的疑难病证之一。赵炳南老中医曾谓:“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因此,积极研究湿疹的治疗对策,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湿疹的病因复杂,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在因素即所谓“湿疹体质”可能与遗传有关,表现为对外部因素的敏感性增强;外部因素更是复杂多变,包括:①食物:如海鲜等;②吸入性粉尘: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③环境:日光、温度、湿度的变化;④皮肤接触物:各种动物皮毛、皮屑,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洗涤用品、化学纤维等;⑤体内慢性感染病灶、寄生虫感染,内分泌失调及代谢障碍、神经精神因素等,也可诱发或加重临床症状。总之,湿疹的病因是不确定的,不同的湿疹患者可能由各自不同的病因所致。 发病机制与其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受遗传因素支配的“湿疹体质”,故湿疹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但又受健康状况及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例如患者有时不能耐受生活或工作中的许多刺激—如某些食物可使湿疹加重;患者的敏感性很强,皮肤斑贴试验时可对许多物质发生阳性反应,除去某些致敏因子,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但也有的患者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改变环境等使机体的反应性发生变化,再接受以往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可不再发生湿疹。湿疹病因的不确定性,现代医学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缺乏针对性病因治疗措施。 中医以病因命名的“湿疮”相当于“湿疹”,从湿邪性质而言,也印证了湿疹的难治性。①湿性重浊、下趋,下先受之,故发病多在下肢、外阴等人体下部;②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邪所致的皮肤病,病程较长,多缠绵难愈;③湿邪合并其他邪气致病,如湿热、寒湿、风湿等。且湿邪在人体可以热化或寒化,以致病情演变反复。 中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禀赋不耐,风、湿、热浸淫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治疗上采用辨证或辨病相结合,自有独到优势,但从根本上治疗,目前尚缺乏相关资料。 (二)治疗方法 瘙痒是一种自我感觉,因必须引起搔抓的动作而言。它是湿疹的一个主要症状,常引起强烈的搔抓反应,而搔抓在激发或使湿疹持久存在中起着重要作用。搔抓可引起皮肤肥厚、苔藓样变,搔抓还可引起皮肤糜烂、出血。湿疹皮损及其渗出物是多种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使创面容易继发感染,微生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及其抗原或超抗原所激发的免疫反应可加重皮损。另外,湿疹的剧烈瘙痒及易复发、难治愈的特性,常使患者心情烦躁,影响睡眠。因此,积极治疗迅疾的剧烈瘙痒症状,既可消除患者由此带来的各种不适,也有助于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增强用药的依从性。 1通过心理、行为治疗,减轻瘙痒医生对患者的关心和耐心态度,可以加深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由于心理因素的关系.同样的处方,若由医术高超的医生开出,临床止痒效果会相对好些,此即名医效应,也提示医生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要告知患者搔抓对湿疹病情的危害。力劝患者发痒时勿用手搔抓。对经常搔抓部位如小腿,可给予封包治疗,有助于阻断“瘙痒一搔抓一感染”的恶性循环;对婴幼儿患者,要剪短指甲,睡眠时宜用纱布或袜子套住患儿双手.头部湿疹可戴柔软布帽,以防患儿不自觉地搔抓。同时,告诉患者,不要用热水烫洗患处,不饮酒,忌食海鲜、鱼腥等发物。 2辨证治瘙痒中医治疗湿疹的瘙痒,首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总以祛湿为先,或以清热利湿,或以燥湿健脾。或以健脾化湿,或以活血祛湿,或以滋阴除湿等,即使在湿疹的慢性期,

中医辨证湿疹(转载)

中医辨证湿疹(转载) 湿疹重在辨别湿热浸淫、脾胃湿蕴与血虚风燥。以发病 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比,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多为湿热浸淫证;以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差,神疲,腹胀便溏,多为脾虚湿蕴证;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者,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多为血虚风燥证。湿疹治疗应根据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由于湿疹患者始终存在程度不同的瘙痒,故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适当的加用止痒的药物。 1.湿热浸淫证湿疹 湿疹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湿疹治法: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龙胆泻肝汤组成与用法】龙胆草(酒炒)6g,黄苓9g,梔子(酒炒)9g,泽泻9g , 木通6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6g,柴胡6g , 生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龙胆泻肝汤功能主治】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主治湿 疹、带状疱疹、足癣等属湿热浸淫者。 龙胆泻肝汤加减应用】皮疹发于上部者,加桑叶、菊花、 蝉蜕;湿疹发生于中部者,加重龙胆草、黄苓用量;发于下 部者,加萆薢、车前子;伴有青筋暴露着,加泽兰、牛膝。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 (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 主穴:分2 组。1、足三里、曲池;2、长强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 药液:第一组穴用维生素B12(0.1 毫克)注射液;第二组穴用 非那根(12.5 毫克)加维生素B1(50 毫克),主要用于阴囊湿疹。 以5 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第一组穴每穴注射入药液1 毫针,每日1次,10 次为一疗程;第二组穴,将药液全部注入长强穴,3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 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但对成人的急性湿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 10 克,白茅根 20 克,生地 15 克,银花 10 克,车前草 20 克,生石膏 30 克,六—散 30 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 0.2 ~0.3 克(或用生玳瑁 3 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 10 克 ;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 6~ 10 克。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 12 克,黄芬、桅了、龙胆草、权壳、生地、竹叶各 10 克,灯心 3 克,六一散 15 克,车前

草 20 克。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 30 克,祛湿散(川连 24 克,黄柏 240 克,黄芩 120 克,槟榔 90 克,共研细末)15 克,化毒散(市售)10 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 60 克,煎水 1000 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 60 毫升,祛湿散 15 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的作用,同日寸使局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儿皮肤病,好发的部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 6 克,灯心 2 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 6 克,炒谷稻芽各 10 克,六一散 10 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的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秦汉混 急性湿疹,见皮肤发痒,蔓延游走,抓破流津血,或皮

宝宝出水痘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宝宝出水痘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水痘是儿童常见疾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原发感染,是以较轻的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痂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在宝宝第一次出现水痘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不知所措,更多的家长会想到是不是宝宝吃错东西过敏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2)病毒分离:患病72小时之内,如果能够提取疱疹并且种下胚羊膜组织,那么病毒分离阳性的可能性很大。 3.免疫学检查 常用补体结合试验。患者出疹后一到四天内血清中会出现补体结合抗体,两到六个星期达到最多,六到十二个月后会逐渐减少。 4.PCR检测

这是一项快速的早期诊断,以便检测VZVDNA。 ·鉴别诊断 重症患者以及感染病毒的人群,需要区别以下疾病。 1.脓疱疮 主要长在鼻子和唇部的四周以及裸露在外的四肢,一开始是疱疹,之后变为脓疱,最后结痂。不会分批出现,粘膜也很少见,病情不会蔓延到全身。 2.丘疹样荨麻疹 丘疹为红色,形状是梭形,还会有水肿情况,在丘疹的中间会长出针尖或粟米大小的丘疹或水疱,但是比较硬。丘疹主要出现在四

肢和身体躯干,脑袋和口腔不会出现,不会结痂,但是非常痒。 3.带状疱疹 感染VZV之后,病毒会留在感觉神经中,特异性抗体不多; 潜伏期过后或者再次感染,病毒重新复制,特异抗体变多。一般长在神经干径路附近,但两侧并不对称,且不会超过身体的中线。患处会感觉刺痛和灼热,偶尔也会传染或者引发并发症。 4.其它病毒感染 即使是单纯性疱疹,皮肤也会出现水痘样皮损,当患有湿疹等皮肤疾病后会继发这种病毒感染,病毒分离对确诊有帮助。近些年研究发现,肠道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出现在肠道病毒的高发期,也就是夏末和秋初。主要的症状有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皮疹较小但是很硬,多出现在手掌和足底,可以帮助。

水痘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水痘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中医认为该病为外感时行邪毒,多由口鼻而入,蕴郁肺脾。肺合皮毛,主肃降,外邪袭肺,宣降失常,初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若肠胃伏有湿热,或病毒深入时,则可出现气分症状,下面介绍几种水痘的中医治疗方法。 1、风热型:无发热或发热较轻,1-2日内出疹,先于躯干、头面部见红色小丘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疱疹稀疏,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脉浮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以疏风透表,清热解毒,或佐以利湿。 方药用金苦参白花蛇爽肤洗液:主要成分;金银花、苦参、紫花地丁、蒲公英、儿茶、乳香、紫荆皮、没药、麝香、龙血竭、海螵蛸、白花蛇、皂角刺等40余味中药材提取精制而成。 使用方法;取本品适量倒在干净的容器里,再用医用棉签,然后涂抹

患处(禁止医用棉签直接在原装瓶中取用,防止污染)。每天涂抹 2-8次。 4、水痘方:柴胡3克,茯苓6克,桔梗3克,生甘草1.5克,黄芩1.5克,竹叶10片,灯草1团,水煎服。适用于水痘轻症。 5、针灸疗法:治以清热疏风利湿。取穴:大椎、曲池、合谷、丰隆、三阴交。若痘疹紫暗,加血海以除血分湿热;若邪陷营血,高热神昏,加刺水沟、十宣放血,以清营凉血,清心开窍。 6、推拿疗法:清天河水、揉小天心、退六腑、清脾经、开天门、推坎宫。 加减:毒热重证,加清胃经、清肺经以清肺胃实热;高热神昏,加掐人中、掐老龙、拿肩进以清热开窍。 那么得了水痘该如何护理呢? 1、隔离患儿:对可疑或确诊为水痘的患者应进行隔离。其中上学或入托的小儿,一般可在家中隔离,家中如有其他未患过的水痘的小孩,应另择居住处或不与患者同住一房间。隔离应持续到全部疱疹干燥结痂时为止。 2、避免用手抓破痘疹:特别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双手清洁。可缝制一副毛边向外的手套,或者用纱布包裹他的手部。

中医辨证湿疹

湿疹重在辨别湿热浸淫、脾胃湿蕴与血虚风燥。以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比,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多为湿热浸淫证;以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差,神疲,腹胀便溏,多为脾虚湿蕴证;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者,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多为血虚风燥证。湿疹治疗应根据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由于湿疹患者始终存在程度不同的瘙痒,故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适当的加用止痒的药物。 1.湿热浸淫证湿疹 湿疹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湿疹治法: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龙胆泻肝汤组成与用法】 龙胆草(酒炒)6g,黄芩9g,栀子(酒炒)9g,泽泻9g,木通6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6g,柴胡6g,生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龙胆泻肝汤功能主治】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主治湿疹、带状疱疹、足癣等属湿热浸淫者。 【龙胆泻肝汤加减应用】皮疹发于上部者,加桑叶、菊花、蝉蜕;湿疹发生于中部者,加重龙胆草、黄芩用量;发于下部者,加萆薢、车前子;伴有青筋暴露着,加泽兰、牛膝。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 (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曲池;2、长强。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 药液:第一组穴用维生素B12毫克)注射液;第二组穴用非那根毫克)加维生素B1(50毫克),主要用于阴囊湿疹。 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第一组穴每穴注射入药液1毫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二组穴,将药液全部注入长强穴,3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

湿疹――中医分析和内外治法

湿疹----中医分析和内外治法 湿疹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 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 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 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中医针灸治疗湿疹

湿疹就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多形性皮疹,成片状或弥漫状,倾向于湿润部位,对称性分布,易于复发与慢性化,自觉剧烈搔痒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其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与慢性湿疹三类。 中医学按发病部位及其特点而有不同名称,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发于婴儿面部的称“奶癣”,发于耳部称“旋耳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其发病原因多为湿热侵袭肌肤或血虚有热,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急性以湿热为主,慢性多兼血虚。 由于本病发于肌表,部位多较局限,早在六十年代中,就已试用皮肤针治疗,疗效颇令人满意。 近十余年来,应用穴位注射、针刺、电针等,不仅能治疗各类急慢性湿疹,对一些顽固性的阴囊湿疹也有较好的效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还证实,针刺或穴位注射可以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提高。这可能就是针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 【辨证】 湿疹急性者可见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并存。初起为密集的点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与丘疱疹,很快变成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瘙痒不能忍受,影响睡眠。亚急性湿疹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见有小丘疹兼少数疱疹与水疱,轻度糜烂,痒感较剧烈。病程可经数周而愈或转为慢性。慢性湿疹由亚急性湿疹转变而来,也可一发病即为慢性者。患部皮肤粗糙、增厚、触之较硬、苔藓化,常有色素沉着,抓痕,间有糜烂,渗出,血痂及鳞屑,病程较长,可延至数月或数年之久。 1、湿热证 急性者湿疹多见。丘疹红肿、糜烂、浸淫成片,瘙痒不堪,或伴有身热,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苔黄腻,脉弦数。 2、血虚证 慢性者湿疹多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皮疹色淡,增厚,脱屑,呈苔藓样变,间见搔痕色素沉着、血痂,伴有头昏唇淡,肢软乏力,舌淡,脉弦数。 【治则】 湿热证以清泄湿热为主,对湿重者,佐以健脾化湿。取手阳明、足太阴、督脉经穴为主。针用泻法。血虚证宜养血润燥,取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 【治疗】 穴位注射(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曲池;2、长强。 (二)、治法 药液:第一组穴用维生素B12(0、1毫克)注射液;第二组穴用非那根(12、5毫克)加维生素B1(50 毫克),主要用于阴囊湿疹。 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第一组穴每穴注射入药液1毫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二组穴,将药液全部注入长强穴,3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述第一组穴治疗50例顽固性湿疹,结果显效以上占84%,总有效率达96%;第二组穴治疗顽固性阴囊湿疹35例,结果治愈2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

病例 水痘doc

夏长久病历号:246572 入院记录 姓名:夏某性别:男年龄:30岁民族:汉族婚姻状况:已婚 出生地:四川金堂县职业:职员 入院时间:2011年3月4日10:00 记录时间:2011年3月4日10:00 家庭地址:四川省西昌市联系电话无 发病节气:惊蛰前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主诉:全身泛发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出现发热、咽痛等不适症状,自行在外诊所治疗,诊断为“疱疹”用药不详,服药后发热疼痛未好转,前胸后背起红斑、丘疹伴瘙痒,今日红斑丘疹加重伴发水疱及瘙痒,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水痘”收入住院。入院症见:全身散在红斑丘疹,部分红斑中间有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亮;部分水疱已破溃,形成少许渗液及糜烂面。皮损以躯干、四肢为甚,微感瘙痒。胸背部5×20 cm2,四肢10×5 cm2,皮损总面积约150cm2。患者精神可,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四川金堂县,于近十年于成都上学工作,无疫区生活史,否认烟酒等嗜好。 婚育史:已婚,育有一子,其配偶及子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其母亲患有高血压史,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 情况属实患方签字: 年月日中医望、闻、切诊: 得神,形体适中,语声清晰有力,气息均匀,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体格检查 T:T:36.6℃ P:84次/分 R:20次/分 BP:140/78mmHg。身高165cm 体重:67k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面色正常,皮肤

水痘的最好的治疗方法

水痘的最好的治疗方法 水痘的最佳民间土方治疗方法 水痘其实是可以自愈的一种病毒性带状瀄疹过滤性病毒,一般1-2周即可自愈。我儿子最近生了水痘,本人用了很多方法试过,发现其实西医对水痘医治没有什么大的效果,使用什么软膏都没有用,只有一个民间土方最有效果。 药材:树豆(包括树梢、豆)、三角泡 用法:水煮后洗身,每天一次,洗2次 效果:一般洗2次后水痘即可结痂自愈。 花费:一般8-10元,出外面中草药摊购买即可。不需要上医院花几百块来医治。 另外对于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菌素软膏(如果不破溃没有什么用)。 至于饮食,要注意不要吃带发的食物(海鲜、虾、鸡肉、鸭肉、鹅肉、菌类),多喝开水,保持卫生、通风以免二次感染,吃清淡的

东西,一定不要吃酱油(你可不想痘疤长的太难看),可以吃瘦肉粥、白菜、上海青、红萝卜等。 水痘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中医认为该病为外感时行邪毒,多由口鼻而入,蕴郁肺脾。肺合皮毛,主肃降,外邪袭肺,宣降失常,初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若肠胃伏有湿热,或病毒深入时,则可出现气分症状,下面介绍几种水痘的中医治疗方法。 1、风热型:无发热或发热较轻,1-2日内出疹,先于躯干、头面部见红色小丘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疱疹稀疏,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脉浮数,舌质淡红,苔薄白。治以疏风透表,清热解毒,或佐以利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