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生化翻译终结版

生物化学   生化翻译终结版
生物化学   生化翻译终结版

DNA:染色体和基因的结构

在学习DNA作为遗传信息库之前,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信息的本质。我们已经知道信息表达的序列,而且它与反应的混乱度和随机性的熵是完全相反的(Box14-1,364页);信息也被称为负熵。由此我们知道信息是与能量有关的。实际上,去定量和测量信息并把它与熵单位联系起来是可能的,但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可能性和数据进行复杂的考虑。

在今天这个电子计算器和电脑大量被应用的时代,我们明白它们在遗传信息的贮存、加工处理和检索方面对减少劳动力的巨大作用。在计算机语言中,信息的单位是字节,它代表在两个被选择的可能性之间做出正确选择的数量。信息需要在两个字节给出的两个选择之间做出连续的选择。同样的信息需要在16个插件中按照两个选择的顺序选出正确的插件组成4个字节。通过这种方式,数字电脑就可以把信息转化为一系列双重选择并且保存清单、准备工资名单甚至录制交响乐。

然而人体细胞内在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了数字电脑的编程和生化学家提供信息和它们之间联系的能力。蛋白质中的20种氨基酸不仅仅只有20种编码单位,因为任意给定氨基酸在不同蛋白质内可能有不同含义。例如丝氨酸,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个信号分子修饰一个极性羟基使其能力形成氢键,或着作为酶活性中心的重要基团(例如胰蛋白酶、糖原磷酸化酶),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磷酸盐的载体(像牛奶中的酪蛋白干酪素)。要将具有多样性的DNA语言和20个氨基酸单位组成的蛋白质语言转化为数字语言是不可能的。

也许有一个更简单的方式去说明DNA内的巨大的信息量,回到只有5386个碱基对的φΧ174病毒的碱基序列,对其详细的印刷仅仅只需要一页纸的空间。如果一个有四百万碱基对的大肠杆菌染色体碱基被印刷出来,大概需要740页纸。如果把人体细胞内46对染色体碱基序列都印刷出来,大概需要820,000页纸,相当于我们这本书的容量的820倍。然而如果在转录、翻译和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也许需要大量的附加信息)中没有丰富的关于编码和编程规则的知识,这些印刷品都将是无效的。现在让我们来学习DNA贮存遗传信息的结构以及其主要功能单位和遗传物质——基因和染色体的本质。

DNA和RNA的不同功能

首先,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核酸的本质、功能和它在细胞内的位置。DNA 是一个非常长的分子,有四种不同的脱氧核糖核甘酸组成,在每个有机体内都有

特定的序列。DNA分子都是双链分子。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由单个DNA分子束状分布在核区或者类核内。前面已经提到过原核生物是没有由膜包裹的遗传物质的(18页)。

真核生物的细胞包含很多DNA分子,他们普遍都比原核生物的单个DNA分子大。真核生物的DNA分子和蛋白质一起组成细胞核内的有复杂双层膜包围的染色质丝。DNA需要所有蛋白质的详细结构和所有种类RNA的有机组成来实现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并及时的为它们制作程序和有规律的将细胞生物合成和组织成分隔开,决定以此来生物圈和生物体的个独特性。

病毒(37页)也是以核酸作为作为它们的遗传物质,它们中的一些含有DNA、一些含有RNA(表格27-1)。病毒的核酸与细菌的核酸相比,其内含有特征蛋白的编码而且有的酶能在宿主细胞内重组病毒。

核糖核酸由线状核苷酸组成。虽然它们比DNA短但在细胞中的含量也很丰富。在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中有3类RNA: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移RNA(tRNA)。它们都是由核苷酸单链组成,而且各自有其特定的分子质量、核苷酸序列和生物功能(表格27-2)。mRNA在核糖体上作为把遗传物质转化为蛋白质上氨基酸序列的模板。mRNA的核苷酸序列是DNA单链模板上具体一部分的遗传信息互补序列。单个真核细胞可能含有10,000以上个不同的mRNA分子,每个mRNA分子对应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多肽链。

tRNA也是由核苷酸单链组成,只是其构象折叠程度更高。它们含70-95个核苷酸,分子质量在23,000-30,000之间。蛋白质中的20种氨基酸各自都有一个或几个对应的tRNA来结合它,把它转运到核糖体上并且作为翻译者把mRNA 的遗传密码翻译成蛋白质,其中氨基酸序列上的每个tRNA都含有特定的三核苷酸序列我们称之为反密码子,它的序列就是一个特定氨基酸的密码,而与其互补的序列我们称之为密码子。

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占核糖体重量的65%。在真核生物的核糖体中有三类(表格27-2),而在原核生物核糖体内分4类,如我们在29章会看的内容。rRNA在核糖体的结构和其生物合成功能上都有重要作用。

在真核细胞内包含两种RNA:一类是核初期的mRNA(hnRNAs),另一类是参加RNA合成的小核RNA(snRNAs)。

现在让我们更详细的研究一下核酸,从它们的组件--核苷酸开始。

有特定碱基和戊糖的DNA和RNA的单位核苷酸

在第三章我们知道核苷酸含有三个特定的组成部分:(1)含氮碱基(2)戊

糖(3)一个磷酸,像图27-1那样连接在一起。因此碱基在戊糖的1’碳位与糖基的N位成共价键连接,并且磷酸在5’C位被酯化。含氮碱基嘧啶和嘌呤是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图27-2)。DNA包含两个基本的嘧啶碱基:胞嘧啶和胸腺嘧啶,以及两个基本的嘌呤碱基:腺嘌呤和鸟嘌呤。RNA也含有两个基本的嘧啶:胞嘧啶和尿嘧啶,以及两个基本的嘌呤碱基:腺嘌呤和鸟嘌呤。DNA和RNA的碱基唯一的不同就是DNA中的胸腺嘧啶在RNA中是没有的。相反的,RNA中的特有碱基尿嘧啶在DNA中也很少出现。此外胸腺和嘧啶都是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分子(图27-3)。

在核酸中有两种戊糖,DNA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单位含2‘-脱氧D-核苷酸,而RNA的核糖核苷酸单位含D-核苷酸。并且在它们的呋喃β位上都有碱基。

图27-4已经给出了四种基本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和命名,它们是DNA 的结构和编码单位,同时还给出了四种RNA的编码单位核糖核苷酸。DNA用其具体的A、T、C、G顺序编码遗传信息。核苷酸中除了着四种重要的和基本的碱基外,DNA中还有一些稀有碱基,通常这些稀有碱基是基本碱基的甲基化形式。在某些具体的信号中这些DNA分子中被改变的独特的碱基在编码和保护遗传信息方面有重要作用。在RNA中也有稀有碱基的存在,尤其是在tRNA中。

核酸中连续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链

DNA和RNA中的连续核苷酸通过磷酸基以共价键的形式连接在一起。一个核苷酸单位的5’-羟基基团与下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基团以磷酸二酯键相连(图27-5)。所以核酸的共价键主链由两个可选择的磷酸基团和戊糖基团组成,然而那些特有基团是被作为侧基插入主链的间隙中的。而且由于酸性的磷酸基团对细胞内的PH值有影响所以DNA和RNA分子具有强极性。另一方面,嘌呤和嘧啶具有疏水性都不溶于水。同时我们应该知道DNA链和RNA链具有独特的极性和方位,这是因为所有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沿着链都有相同的方向(图27-5)。由于有这种极性每条线状的核酸链都有各自的5’端和3’端。

核酸的核苷酸序列可用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如通过一段含有5种核苷酸单位的DNA阐明。基部由A、T、G和C代表,每个脱氧核糖由一条竖线代表,磷酸基团由○P代表。小数字告诉我们脱氧核糖单元在哪个位置与磷酸基团相连。DNA 单链的结构总是写成5’末端在左,3’末端在右,也就是说,沿着5’→3’的方向。以上的五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两种简便表示方法为pApTpGpCpA和pATGCA。

DNA和RNA的核苷酸间键合可通过水解作用被化学地割开。它们也可以被一

种叫做核酸水解酶。一些核酸酶可以水解DNA或RNA链上两临近核苷酸内部位置的连接,这样的核酸酶叫内切核酸酶。另一类核酸酶只能水解终端核苷酸的连接,一些在5’端,一些在3’端,这些是外切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仅能水解DNA 里特定核苷酸间键合,核糖核酸酶仅限于RNA,它们已在所有细胞中被发现。它们同样参与消化过程中核酸的水解。我们应看到,不同种类的内切核酸酶,是控制DNA和RNA断裂成更小的片段的重要生物化学工具,是决定核苷酸顺序的准备。

DNA储存遗传信息

DNA的历史从一位瑞士生物学家Friedrich Miescher开始,他完成了细胞核的第一次系统化学研究。在1868年,Miescher从丢弃的外科手术绷带上获得的脓细胞(脓细胞是白细胞)细胞核中分离出了一种储磷的物质,他把它叫做核素。(脓细胞是一种白细胞)Miescher发现核素由一个酸性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DNA,和一个由蛋白质提供的基础部分构成。之后,他又在鲑鱼精子细胞的头部发现了类似的物质。虽然他分离出了核酸部分并研究了它的性质,但如图27―5中所示的DNA共价结构,直到19世纪40年代末才被人们确切知晓。

尽管Miescher和他的许多支持者怀疑核素或核酸与细胞遗传有关,但第一个认为DNA是遗传信息的承载者的直接证据是在1943年被发现的,Rockefeller 协会的Oswald T.Avery,Colin MacLeod和Maclyn McCarty发现的。他们发现了从致死的细菌品系——肺炎双球菌,也叫肺炎球菌——中抽出的DNA可以永久地将有机体内不致死品系的肺炎球菌彻底变为致死型的(图27-6)。Avery和他的同事总结出从致死品系中抽出的DNA携带致死性的基因遗传信息并且它可以永久性地与接受它的非致死品系的DNA结合。开始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些结论。一些批评家认为在Avery的实验中,DNA中掺杂的少量蛋白质可能是真正的遗信息携带者。但这种可能性很快就被排除,因为用分解蛋白质的酶处理DNA不能破坏转化活动,而用脱氧核糖核酸酶处理DNA可破坏转化活动。

后来,又一个重要的实验为DNA携带遗传信息提供了独立依据。在1952年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当噬菌体T2感染宿主细胞,大肠杆菌细胞时,真正进入宿主细胞并为病毒的复制装配遗传信息的T2病毒性颗粒是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部分(图27-7)。

根据这些早期的重要实验和其他许多线索的发展,现在我们已完全确定DNA 是活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染色物质。

不同物种的DNA有特殊的基本构成

最重要的关于DNA结构的线索出自哥伦比亚大学Erwin Chargaff和他的同事们在19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发现。他们发现四个碱基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不同有机体的DNA中,并且它们相互间有一个数量关系,表格27―3显示了代表物种中抽出的DNA样本的四个碱基(A、T、G和C)的相对数量。这样的从不同物种DNA中收集的数据,使Chargaff和后来的研究人员得出了以下结论:

1、从同一物种的不同器官中抽出的DNA样本有相同的基本构成。

2、DNA的基本构成根据物种变化而不同。

3、一个给定物种的DNA基本构成不随有机体的年龄、营养状况或环境变化

而改变。

4、不管是何物种,在所有DNA分子中腺嘌呤残基的数量总等于胸腺嘧啶残

基的数量(即A=T),鸟嘌呤残基的数量总等于胞嘧啶残基的数量(G=C)。

从这些关系可得出,嘌呤的总数等于嘧啶的总数,即A+G=T+C。

这些数量关系被许多后来的研究者证实,它们不仅在DNA三维结构的建立中起到重大作用,而且给出了DNA中的遗传信息是如何被已成密码并一代代传递的线索。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假说

我们已经知道了X射线衍射法在分析揭示纤维状和球形蛋白质结构时是多么有力的方法。(第7章和第8章)Rosalind Franklin和Maurice Wilkins所做的对DNA纤维结构的X射线研究,给出了一个典型的衍射图案(图27―8)。从这个图案可推断出DNA纤维沿着它们的长轴有两个结构周期,0.34nm的主周期和3.4nm的次周期。问题是要提出一个DNA分子的三维模型,使其不但符合这些周期性,并且符合Chargaff发现的A=T,G=C的特定碱基等量关系。

1953年,剑桥大学的美国遗传学家James 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Francis Crick(图27―9所示),假设出了一个既能解释X射线图案又能解释DNA典型碱基对的DNA三维模型(图27―10)。它由两条螺旋形的DNA链沿同一轴线盘绕组成右手螺旋。在螺旋结构中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5’,3’核苷酸间键合,磷酸二酯键是相反方向的。它们的亲水骨架由交互的脱氧核糖和负电性的磷酸基团组成,在双螺旋结构的外侧,朝着周围的水环境。两条链上疏水的嘌呤和嘧啶碱基被堆叠在双螺旋内部,使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的碱基分子紧密排列在一起并与双螺旋的长轴垂直。这些链的空间关系在两条链间制造了大沟和小沟,一条链上的碱基在同一平面上与另一条链的碱基配对。只有特定的碱基对

恰好适合这种结构。允许的碱基对总是一个嘌呤和一个嘧啶,特别是A―T和G―C也就是Chargaff在DNA样本中发现的有确切等量关系的碱基对(表格27-3)。而且,每对碱基都挨得足够近,使它们的一头与另一个碱基形成氢键。图27―11展示了氢键是如何在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以及鸟嘌呤与胞嘧啶间形成的。发现G 和C之间可形成三个氢键,表示为G≡C;但A和T之间只可形成两个氢键,表示为A=T。其他碱基对不符合双螺旋结构。由两个嘌呤(A和G)组成的碱基对由于太大而无法适合于这些尺寸的双螺旋结构内部,而在C―T对内的碱基,对于形成稳定的氢键来说距离太远。此外,A和C或G和T配对也无法保持双螺旋稳定结构。

为了解释X射线分析观察到的周期性,Waston和Crick使用分子模型说明双螺旋内部垂直堆叠的碱基相距0.34nm。模型也显示螺距3.4nm的原因是双螺旋每圈螺旋上大约有10个核苷酸残基(图27-10)。双螺旋直径2nm。需注意的是,双螺旋结构DNA中的两你逆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并非在任何碱基顺序或构成上完全相同,如图27―12所示。实际上,它们是互补的。无论腺嘌呤在一条链上的何处出现,胸腺嘧啶都能被从另一链上发现;同样,无论鸟嘌呤在一条链上的何处被发现,胞嘧啶也都能被从另一条链上发现。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两种力维持:(1)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图27―11)(2)疏水作用,它使堆叠的碱基主要隐藏在双螺旋内部,保护其不与水接触,并使极性强的骨架在外侧,暴露于水。疏水作用为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做了主要贡献,正如它们在球形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所做的一样。知道了所有双螺旋结构极性骨架上的磷酸基团都是离子化的且在Ph=7时带负电,所以DNA是强酸性的。

DNA的碱基序列构成模板

DNA的分子很长,由四个基本碱基A、T、G、c以特定顺序排列组成,这些是编码的遗传信息的符号,我们把DNA的碱基序列看做提供DNA复制的模板。不过,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精确的模板复制、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

在非信息性大分子糖原的生物合成中,葡萄糖是其唯一的重复单元,糖原合酶的活性部位保证了最后产物的纯净。这种酶存在产物特异性:它的活性部位只能接受一个UDP-葡糖分子和加长的糖原链的非还原性末端。理论上说,由于活性部位与底物分子之间存在着“互补”,它应该也可以被看做模板。

但是,DNA、RNA和多肽中编码单位特定的顺序并不是仅由一种酶的活性部位编排的,酶的活性部位相对较小,可以在一个适当的位置绑定在一个或几个构件分子上,在适当的时间正确序列组装。但是,因为由数千或数百万核苷酸单位

组成的核酸分子很大,而酶的活性部位显然很小,不能指示完成核苷酸单元的序列组合。因此,DNA的一条链必须作为碱基互补配对的模板。

DNA的双螺旋结构引出了另一个Watson-Crick假说,即遗传信息被准确复制的方式。因为DNA双螺旋的两条链在结构上互补,所以它们携带着碱基序列互补的信息。Watson和Crick假设,细胞分裂时的DNA复制从两条链解旋开始,每条链成为一个模板,指导复制酶产生的新互补链的碱基序列的组装。他们认为,每股DNA复制的如此精确,是因为两个子D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A=T和G≡C的稳定性。由于每个子DNA都包含着母DNA的一条链和一条由母链互补合成的新链,于是进一步提出每个新组成的双螺旋可能完整的进入一个子细胞,这个假说在28章我们将看到被实验所证实。

DNA双螺旋也许经历了变性或展开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DNA在这种双螺旋结构下的一些化学和物理性质。经过仔细分离出来的DNA的溶液在中性室温(20-25℃)条件下黏性很大,当这种溶液置以极端pH或80℃到90℃的高温条件下时,它的黏性迅速降低,这就表明DNA 已经发生了物质的转变。我们已经知道热和极端的pH下可以引起球形蛋白变性或展开,同样的,它们通过破坏碱基对间的氢键和使其聚集在一起的疏水相互作用力,引起DNA双螺旋的变性或展开。因此双螺旋会随机展开,进行无规卷曲直到最后两股完全分离。此外DNA的变性过程,也被称作熔化,其中没有主链上共价键的断裂。

只要一个双螺旋还存在不少联合两链的剩余部分,均一DNA的变性过程是很容易可逆的。当温度和pH调整到生物范围内时,两条链解开的部分会自发的重绕或退火产生完整的双螺旋。不过,如果两条链完全分离,复性过程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相对较慢,因为两条链必须先通过随机碰撞,找到彼此进行配对,形成互补双螺旋的一部分。第二步要快得多,因为余下的碱基可以很成功的进入这个区域组成碱基对,然后这两条链可以像拉链一样的联合在一起,再次构成双螺旋结构。

两种不同类的DNA链可以进行DNA杂交

如果从人体细胞和小鼠细胞里分离出来的双链DNA分开加热,确保变性,而后混合并保持在65℃条件下较长时间,大多数的鼠DNA链重退火,互补两链形成鼠DNA双螺旋链,相同的,大多数的人类DNA链也会形成人类DNA双螺旋链。

此外,还有少数的鼠DNA单链联合人类DNA单链组成杂交双螺旋。其中鼠部分DNA链与人类部分DNA链形成碱基配对区,但是仅仅有限的一部分鼠和人的DNA 以这种方式碱基配对,而且杂交双螺旋的形成只有在两类不同的DNA分子中有部分相似的条件下才会发生,两者亲缘关系越近,其二者DNA分子间杂交程度越大。比如,人和鼠的DNA杂交程度远远大于人与酵母的DNA杂交程度。

杂交实验是用来学习遗传生物化学诸多方面的有力工具,它们不仅可以测定两物种间亲缘关系的亲疏,还可以通过DNA-RNA分子杂交测定出一个给定DNA

分子和一个RNA分子的关系,此外杂交还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基因和RNA。DNA双螺旋的一些物理性质影响A=T和G≡C碱基对的比例

病毒或细菌DNA分子的溶液置于缓慢加热的特定温度条件下时,变性相当精确。从DNA本来的双螺旋结构到展开开始无规卷曲变性的结构,其间的过渡可以从对紫外线吸收的增加或DNA溶液黏性的降低来察觉。每一类DNA都有一个特定的变性温度或者说熔点温度,G≡C碱基对含量越大,DNA熔点就越高。这是因为G≡C碱基对比A=T碱基对更加牢固,需要更多的热能将其分离,某种程度上缘于G≡C碱基对中含有三个氢键,而A=T碱基对里只有两个。在pH和离子浓度都固定的条件下,对DNA样品的熔点进行精确的测定,可以由此对其见其组成的情况作出估计。

A=T和G≡C碱基对的相对比例,决定了DNA第二个物理性质-—浮力密度。一个含有较多G≡C碱基对比例的DNA样品比一个含有相对多得A=T碱基对的DNA 的密度要稍大些。DNA样品可以置于与其比重范围相同的浓缩CsCl溶液中高速离心,CsCl在离心管里形成了密度梯度,密度最大的在管底。CsCl溶液中的DNA 在离心管里的一个固定点静止,也就说浮力。它不会浮起或沉淀,因为它和CsCl 的密度相同。这种方法,在28章将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因为A=T和G≡C浮力密度不同,所以可能从DNA分子中能够分离出G≡C的成分。利用浮力密度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给定DNA中A=T和G≡C的比例。

天然DNA十分脆弱

早期的测量表明DNA分子质量大约1000万或者更少,大约等同于15000个碱基对,但是天然DNA分子的分离技术的改进,测得DNA分子的重量要重的多。现在我们知道天然DNA分子,像大肠杆菌一样,由于它们很大且容易被机械的剪切力损坏,故而不能被迅速的完整分离出来。轻微的搅动、吸量天然DNA溶液,都

能导致这些分子破碎成许多更小的片段,仔细操作下可能得到大DNA病毒完整的DNA,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测定出它们的分子重量。单一的DNA分子可以直接在电子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这些研究都表明DNA是有确切大小和组成的分子,而不只是大小各异的聚合物的混合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来自病毒,细菌和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大小以及其他特性。

病毒DNA分子相对较小

表27-4列出了一些病毒的DNA中微粒的重量,其包含的碱基对数目,以及在纳米数量级上的近似长度。因为每一对核苷酸平均分子质量约为650,每一对核苷酸所形成的螺距为0.34纳米,所以从病毒的DNA双螺旋的分子重量,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其轮廓大小。大肠杆菌中的γ噬菌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小DNA病毒,在它细胞内或者复制型DNA是由5ˊ和3ˊ端共价组成环状DNA双螺旋(与其说是完整的圆,倒不如说像一条没有末端的带子)。双链DNA分子质量为3200万,包含大约48000对碱基,约17.2μm的伸展长度。大多其他病毒的DNA都为环状双螺旋,在一些病毒中,例如T2噬菌体,DNA为双股线型分子,也就是说,它含有两个末端。在别的病毒中,例如ФX174噬菌体,其DNA为单股环状。在复制周期中线型DNA往往变为环状,所有单股的病毒DNA变成双股,这些特殊的DNA形式表示只有在病毒复制时才能被称作复制型。

关于病毒DNA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它们的伸展长度比在病毒颗粒里发现的长度要大得多,在T2噬菌体里可以明显看到此结论。显然,病毒的DNA必须得紧束的装进病毒颗粒里。

在RNA病毒里,RNA充当着染色体的角色,它们一般相对更小,包含着少量基因,通常为单股。所有的植物病毒均包含有RNA。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为均一的大DNA分子

原核细胞里所包含的DNA比病毒里的DNA要多。例如,一个大肠杆菌细胞中的DNA含量几乎是一个γ噬菌体颗粒中DNA含量的200倍。基因实验表示一个大肠杆菌细胞里的DNA是一个单一的大分子。它是一个分子质量为26亿分子质量的共价闭合双链环,包含着400万对碱基,伸展长度约为1.4毫米,约为700

倍的大肠杆菌细胞的长度。现在我们可以再次看到DNA分子必须非常紧密的聚集或卷曲,因为它几乎完全占据了大肠杆菌细胞里细胞核的空间。细菌细胞中的DNA在细胞膜的内表面的一处或多处也会有所存在。

环状DNA的超螺旋

当环状的病毒DNA被细心分离后,它们就会呈超螺旋结构或者说是超扭曲结构;即它们显示出,仿佛在单链的末尾加入到环中之前双螺旋已经被部分解旋。这种颠倒的扭转赋予了环状DNA分子一个扭矩使其可以自己卷曲。(图27-18)如果这样一个超螺旋DNA储备有足够的能量时,它可以显露出来并在内切酶的作用下与另一条链“粘连”,这种由颠倒的卷绕引起的扭转可以被缓解,环状的DNA 可以维持它正常的低耗能以及松散的状态。(图27-18)超螺旋的病毒DNA比起松散的结构来说要更紧凑。

对大肠杆菌里仔细分离出的DNA的研究已经标明它结构中有很多被蛋白质包绕在一起的环。每个环都会依次被超螺旋。(图27-19)在没有周围膜环绕的情况下,环状结构以及超螺旋结构使大的环状DNA分子装进小体积空间成为可能。除非两端被“固定”了,否则直线型的DNA不能被超螺旋。超螺旋对于涉及DNA的很多过程都非常的重要。许多蛋白质和酶不会被绑定到DNA,除非它被超螺旋。像我们知道的拓扑异构酶,它可以通过接受或者转移超螺旋来限定超螺旋的程度。

一些微生物也以质粒的形式携带DNA

除了位于原子核区的一些非常大的圆形DNA染色体外,更多种类的细菌包含了一个或更多的自由存在与细胞质内的小型圆形DNA分子。这些位于染色体外部分的DNA分子叫做质粒。大多数质粒非常小,与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的染色体相比质粒只含有少许基因。然而在一些细胞中,质粒也可能非常大。质粒携带遗传信息并且经过复制产生子代质粒,当细胞分裂时进入子细胞。通常质粒会出现用以维持一个独立的个体,它经过许多细胞分界从染色体DNA中分离。然而有时候质粒也可能结合成染色质DNA并且通过协调的方式再次离开。

一些质粒携带了能使微生物对四环素、链霉素之类的抗生素产生抗体的基因。含有这些基因的细菌细胞可以用来抵抗这些抗生素。用这些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后这些细菌仍能在体内幸存。这样只会造成一些对抗生素敏感细胞的死亡。这些可抵抗抗生素的细胞经过复制形成抗生素不可控制的感染。由于这个原因,抗生素不能不加以选择的被用于治疗感染。没有有关抗生素和使用敏感的知识是不行的。这些基因也可能从一个抗生素抵抗细胞传达到一个抗生素敏感细胞为其提供较晚的抵抗能力。

质粒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很容易的在细菌细胞中被隔离。从其他物种中而来的新的基因可以插入在被隔离的质粒中并且改良过的质粒可以重新导回原细胞中。就这样,这个带有外来基因的质粒可以使原细胞表达出从新的遗传信息即使它不是这个细胞原有的性状。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重组基DNA 是怎样被制造,翻译并表达成为有用的产物。

真核生物的细胞比原核生物细胞包涵更多的DNA

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巨大的跨越---从原核细胞到更加复杂的真核细胞。真核生物包涵了比原核生物多很多的DNA。一个霉菌个体的粘膜,最低等的真核生物之一,包涵了比大肠杆菌多十倍的DNA。被用于经典基因学说的果蝇属的果蝇细胞中拥有大肠杆菌25倍的基因数。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DNA数是大肠杆菌的600多倍。

一个人一个细胞中所有DNA连起来总长有大约2m,而大肠杆菌只有1.4mm。一个成人体内约含有大概10^13个细胞,人体内所有DNA总长加起来有2x10^13m 也就是2x10^10km。相比之下地球的圆周是4000km,地日间距离是1.44x10^8km。

真核细胞细胞核在显微镜下观可以看出基因的基本组成成分的染色体。它们的数目取决于生物的种类。比如,人类的细胞有46个染色体。现在已经确定真核生物细胞的染色体中是由独立的两个DNA组成的大分子物质,比大肠杆菌细胞的染色体大4至100倍。人体中最小的染色体上的一个DNA都比大肠杆菌的DNA 长15倍。人体细胞中46个染色体并不是一样大小。真核细胞的DNA是线型的,而非环型的。每个真核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有独一无二的基因序列。一个细胞中所有的基因组成基因组。

一个典型的人体细胞,比如一个肝细胞,直径约为25微米。细胞核直径为5微米并含有46个染色体。就如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这样,真核生物的DNA组成和原核生物有很大的不同。

真核生物染色体由染色质纤维组成

我们提及染色体是由于讨论核苷酸分子是病毒,原核生物细胞或者真核生物细胞基因的贮存库之时。但是染色体最初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当提到真核细胞核被稠密的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被清楚的观察到被染料染色。

染色质曾经被单独分离并且对它加以分析。它包含了许多细细的纤维,大约百分之六十是蛋白质,百分之三十五是DNA还有约百分之五的RNA。在一个染色

质中染色质纤维被折叠缠绕成许多束。染色质中的DNA被蛋白质紧紧包裹成为组蛋白,之后按机能组装成有结构的个体称为核小体。同样在染色体中发现了非核小体蛋白质。作为对比,细菌的染色体中不含核小体但有少量的蛋白质帮助DNA 折叠和凝聚。

组蛋白是小型基础蛋白质

组蛋白能从所有真核生物体细胞的染色质中发现但是原核生物中绝不存在。他们分子质量大约在11000到21000之间。

在必须氨基酸的精氨酸和赖氨酸中富含组蛋白。并且组成月四分之一的氨基酸残基。由于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在PH为7是会质子化因此带上正电荷,吸引带负电的组蛋白使得他们由于静电吸引被结合在一起。

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发现的五种主要的组蛋白在分子质量和氨基酸构成上有很大的区别。组蛋白H1富含赖氨酸,组蛋白H2和H3包涵了大量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前者数量上更占优势。而组蛋白H3和H4含有的精氨酸比赖氨酸更多并且被认为是精氨酸富含体。组蛋白中的两种,H3和H4在所有真核生物中的氨基酸排列几乎是相同的,因此在真核生物中发挥着相同的功能。在真核生物中的同源排列的方面组蛋白H1、H2、H3和H4表现出了更轻程度的作用。

每个组蛋白都能在不同的物种体内存活因为精氨酸序列中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甲基化、磷酸化或者乙酰化被酶修正。对组蛋白中精氨酸序列的修正可能改变他们的网状电荷或者其他性质。比如赖氨酸中的E-氨基酸乙酰化是消去正电荷所造成的。

DNA组蛋白复体组成形似珠串的核小体

染色质纤维看起来像是有许多念珠串成的一根线。这些纤维里重复的珠串状的结构就是核小体。它们包含了大约含200对碱基DNA双链片段,围绕核小体分子形成长达有约10到11纳米长的珠链。每个核小体核心都有8个组蛋白分子并且H2A、H2B、H3和H4以二聚体形式结合。DNA便缠绕在核小体的核心上。在每个核小体核心间H1 与线形DNA结合。这些连接片段有不同的长度,从20到120对核苷酸,由物种种类和细胞形式决定。在人类的染色质纤维中他们有50对核苷酸对的长度。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主要服务于包装功能。(除了组蛋白缠绕部分所产生的一条DNA链的净缩短在其周围的环绕,真核生物DNA的缩短和包裹使核小体得以更加整齐的排列)染色质同样存在核小体的

其他非组蛋白部位,形成了一个棚架或核基质。

真核生物细胞中同样含有细胞质DNA

除了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发现DNA之外,还有很少量与细胞核中DNA组成完全不同的DNA存在于细胞质中,位于线粒体里。能进行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中同样含有DNA。通常这些DNA含量在所有存在于体细胞里细胞器中DNA含量中只占不到百分之0.1。但在线粒体含量相对较高的正在受精和分裂的卵细胞中,这些信使DNA的含量就变得很高。信使DNA与细胞核中染色体相比分子量很小。在动物细胞中他只有大约一百万的分子量并且作为发生。叶绿体中的DNA比线粒体中的DNA分子大很多。这些细胞器中的DNA和组蛋白没有联系。

对于线粒体和叶绿体DNA的来源一直是有许多揣测。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是该侵入寄主细胞后细菌染色体在细胞质中留下的残余物并成为这些细胞器的最早来源。信使DNA 为线粒体tRNA和rRNA以及一些线粒体蛋白编码。由于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线粒体蛋白质是由核DNA编码,线粒体DNA和叶绿体发生的原因是细胞遗传学的奥秘之一。在宿主细胞分裂时线粒体和叶绿体也经历了一个分裂过程。在线粒体分裂过程前和过程中它们的DNA被复制并且由母代线粒体传到子代线粒体中。

基因是肽链和RNA代码的DNA片段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主要功能细分的DNA分子,基因。经典生物学中所界定的基因中上的一个染色体,决定或指定一个字符或部分表型,比如,眼睛的颜色。(表型的意思就是:可见外观)但是如今我们有一个分子的定义,首先由George Beadle 和Edward Tatum在1940年提出。他们揭露了Neurospora 胞质模型在运用X射线和其他方法下,破坏DNA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一些突变在一个或另一个特定酶缺陷被发现,在一个的代谢途径中造成失败。这个发现使得他们得出结论,基因是遗传物质,他们决定一种酶的代码段:一种基因决定一种酶的假说。之后这个概念变得更为全面表示为一种基因决定一种蛋白质,因为一些决定蛋白质基因的代码不是酶。但是如今我们有了一个更精确的生化定义。

之前说到许多蛋白质包含大量的多肽链。在一些蛋白质多链中,所有的多肽链都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是由相同的基因表达出来的产物。但是其他的有两条或者更多的多肽链,每条肽链中都含有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比如血红蛋白中含有两种肽链,在长度和氨基酸排列上都有很大不同的α和β链。现在我们知道α和

β链是由两种不同的基因表达出来的。这样基因—蛋白质关系由“一种基因决定一种多肽”的理论描述得更为科学。

然而,不是所有的基因最终是由多肽链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些基因由不同的tRNA 翻译得来,而另一些基因是由rRNA翻译得来。翻译成为多肽和RNA的基因被认为是结构基因:它们决定最终基因产物的结构,比如酶或者某种稳定的RNA。DNA同样包含了具有纯粹调节功能的其他片段或序列。有些调控片段可以构成指明结构基因开端与末端的信号;其他调节片段对结构基因是否转录有一定作用。因此染色体包含结构基因和调控序列。

在一条染色体中包含很多基因

一条染色体中有多少基因?以大肠杆菌为例,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近似回答。据估计,大肠杆菌的一条染色体有超过3000个基因,也许多达5000个。根据二向电泳的分离原理,大肠杆菌中不同多肽的数量已经过测算。1100多个不同部位各对应不同的肽链已经被发现(图27-25)。然而这是一个保守估计,因为这种方法还无法分离所有多肽,并且灵敏性不足以能发现极少量存在于细胞中的蛋白质。

很多病毒和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的调控排列方式已通过大量的基因过程被“绘成”图谱。图27-26的部分大肠杆菌基因图谱表现了环状DNA分子中与基因相关的部位。

基因有多长?

我们可以近似地给出基因的长度。我们看到(812页)大肠杆菌双螺旋DNA 分子包含大约4百万核苷酸对。如果大肠杆菌中有3000个基因,则平均每个基因的长度为由1300个核苷酸对组成的DNA的长度(4*10^6/3000≈1300)。这可能是一个过量的估计值,因为没有考虑DNA中的信号,空间,或者其他未知功能部位的出现。

我们可以更直接地估计基因的长度。目前我们知道一条肽链上的每个氨基酸都被一条原核DNA链上连续的三个核苷酸翻译而来(图27-27)。因为遗传密码中没有“休止”的符号,所以DNA的密码三联体是连续排列的,对应它们在肽链中编码出的连续的氨基酸。图27-27表现了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编码规则。因为每条肽链任意部位的特定序列都有50到2000或者更多氨基酸残基(126页),一个用来编码并合成肽链的基因对应地有至少150到6000个或者更多核苷

酸单位。平均来说,如果每条肽链有大约350个残基,这就会对应1050个核苷酸对。在大肠杆菌的DNA中大约有四百万个核苷酸对,它们等同于约3800个基因(4*10^6/1050≈3800)。

双螺旋DNA的碱基对间距离为0.34nm的事实(804页)让我们可以计算一条肽链的平均基因长度:0.34(1050)=357nm=0.36μm。每个核苷酸对的分子量大约为650,因此这个基因的分子量就约为650(1050)=680,000。

编码转移RNA的基因要比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小得多,因为每个转移RNA的核苷酸单位是由一个DNA核苷酸单位编码而来的。

细菌的DNA被限制-修饰系统所保护

从很久前我们就知道,在成千上万的细菌DNA的碱基A,T,G,C,中,有些带有甲基基团。这些甲基化碱基具有的生物学意义通过一些重要的发现显现出来,而这些发现对基因遗传学和遗传生物化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个种类的细菌的DNA中都有其独特的甲基化碱基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它和其他种类的DNA分子区分开。如果其他物种的DNA进入到一个细菌的活体细胞中,它将被认作是“外源的”,因为它缺少这个细胞物种特有的甲基化模式。外源DNA将会在它缺少宿主细胞特有甲基化模式的部位或其周围被一种特异性核酸酶切割。因此外源DNA就被限制了;它们被各种类细菌中特殊的核酸酶破坏。

两种在特异性方面紧密相关的酶保护着细菌的DNA:(1) 修饰性甲基化酶和(2)限制性内切酶。修饰性甲基化酶在宿主细胞DNA的一小段特定碱基序列中负责产生有物种特异性的甲基化模式。这个甲基化序列会在宿主细胞DNA中出现很多次。序列中的甲基基团在细胞的一生中都保持完好。另一方面,如果其他DNA 有如上的碱基序列但没有被甲基化,对应的限制性内切酶就会切割这个DNA的两条链。以流感嗜血菌的限制性内切酶Hin dⅡ为例(每个限制性内切酶都有一个标志)。这种酶在箭头所指的点切割含有特殊碱基序列的DNA的两条链:

切割点

5’―G―T―Py―Pu―A―C― 3’

3’―C―A―Pu―Py―T―G― 5’

但是如果打星号的碱基被甲基化了,它就不会切割相同的序列:

*

5’―G―T―Py―Pu―A―C― 3’

3’―C―A―Pu―Py―T―G― 5’

*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这一小片段DNA是否被甲基化,它都关于所示中间的黑点呈内对称性。如果把这个片段围绕中心点在纸平面上旋转180°,它看上去和旋转之前是完全一样的。这种对称被称作中心对称。大多数目前发现的修饰-限制序列都是中心对称的。Hin dⅡ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任何没有在这个序列上甲基化的DNA双链的中心的部分。一旦外来DNA由这种方式被切割,它便不能修复,因此也不能复制。它会被其他细胞核酸酶降解为单核苷酸。

表27-7表现了被不同种类细菌的典型限制性内切酶攻击的特定序列。每个限制酶有一个标记,并且每个它识别的序列都是中心对称的。一些限制性内切酶产生齐平的末端,就像上方Hin dⅡ的例子,但是其他末端,比如大肠杆菌的Eco RI内切酶产生交错的末端。后者中相互搭接的两个末端称为有结合力的末端或者粘合末端,因为它们之间可以碱基配对来连接。

经过计算,无论什么种类的细菌,每4000个核苷酸对中就有一个由6对中心对称的核苷酸组成的序列。因为不同细菌的DNA分子有上百万的核苷酸对,所以很有可能每个外来细菌的DNA都会被限制性内切酶至少切割一次,但是宿主细胞能利用甲基化一个或多个限制序列中的碱基来保护它自身的DNA;甲基化序列不被限制性内切酶约束,因此也就不会被切割。

在不同种类的细菌中已经有发现了超过150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有些细菌有不止一组的相对应的修饰性甲基化酶和限制性内切酶。然而,细菌DNA病毒已经掌握几种方法来穿越宿主细胞的限制性防御系统。一些滤过性毒菌的DNA 含有不同种类的碱基修饰物,使得这些DNA不会被它们侵入的宿主细胞中的限制性内切酶所破坏。这些滤过性毒菌含有的修饰性基团是甲基,羟甲基和葡萄糖苷基。其他病毒进化产生出了可以不被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DNA序列。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得限制性内切酶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因为其可反复多次地只在特定部位切割DNA的两条链。这个性质为遗传生物化学开创了一片新的领域。已有很多限制性内切酶被用在商业用途上,它们可以系统地切割和绘制染色体,并且是判定DNA中碱基顺序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加上其他一些最近取得的进展,限制性内切酶可以使一个有机体的基因拼接到另一个有机体的整组基因中(第30章)。197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作用机理和其切割基因用途的瑞典科学家Werner Arber及美国科学

家Hamilton Smith和Daniel Nathans。

真核生物DNA含有重复的碱基序列

对大多数原核生物来说,每个细胞只含有一份DNA拷贝,并且几乎是在所有情况下每个DNA分子都只含有一份特定的基因。除了调控和信号序列,原核生物基本没有不表达或未转译的DNA。另外,每个基因都准确地与其编码而成的氨基酸序列(或RNA序列)共线(图27-27)。

真核生物DNA的基因结构和功能复杂得多。测试老鼠重复DNA片段的试验得出了惊人的结果。大约10%的鼠DNA含有很短且由不到10个碱基对组成的DNA,这些DNA被重复了上百万次。它们被称为高度重复片段。另外20%的鼠DNA重复出现了至少1000次,它们被命名为中度重复序列。其余的70%DNA含有特殊的没有重复的片段,或是只重复了几次。高度重复的序列被称作卫星DNA,是非转译片段。

其他物种也已被应用于这项实验。现在发现很有可能所有真核生物染色体都含有重复DNA,然而原核生物普遍没有。高度重复和中度重复序列的数量在真核生物的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

真核生物少数基因出现在多重拷贝中

一些基因出现在很多拷贝中,至少在细胞生命周期中的某些特定时期是这样。最明显的例子是一组存在于许多正常体细胞拷贝中的为编码四种核糖体RNA 的基因。两栖动物的卵细胞进一步扩增了编码其中三种核糖体RNA的基因。这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一旦卵细胞受精,它就会快速地生长并分裂,就需要很多核糖体来产生细胞所需的蛋白质。编码组织蛋白的基因也重复出现在不同真核生物中,多达1000次。早期胚胎必须在这段快速生长期内迅速地产生组织蛋白。雏鸡基因组中产生羽毛角蛋白的基因也有多个拷贝。

人们或许会猜想,编码其它大量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特定细胞和组织中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胶原蛋白、或卵白蛋白)的基因也会有多个拷贝。然而这也不完全正确。大多数真核生物基因只在拷贝中出现一次或者几次。

真核生物DNA有很多回文序列

真核生物DNA有另外一个特征性质。它含有大量的(可能数以千计)回文序列。一个回文序列(希腊文意思为“回转”)表示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它们顺读和反读都是一样的。

以下为两个例子: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Madam, in Eden I’m Adam.

这个术语被应用于真核生物DNA中的特定片段,这些片段含有反向重复的中心对称的碱基序列,这与被限制性内切酶攻击的短序列类似。图27-28是一个例子。

许多回文结构都包含多达一千个碱基对,较短的一些很有可能是特殊的信号,比如限制序列。长的回文结构有潜力通过链上的碱基对来构成十字形的圆圈。长的回文结构的功能还是未知的。

许多真核基因中含有插入的不翻译的序列(内含子)

大多数的真核基因基团都有着与众不同以及非常迷惑人的结构特征:它们的基本序列中都包含这一个或者更多的插入的部分,它们并不为多肽产物中的氨基酸序列编码。这些不翻译的插入的部分干扰了基因原子序列以及它编码的多肽中的氨基酸之间共线的关系。

基因中这些不翻译的DNA片段被称作插入序列或内含子,反之,编码的片段称作外显子。一个熟知的例子就是鸡蛋蛋白中单多肽链的基因编码。从图27-29可以看出,这个基因拥有6个内含子,将蛋白质基因分割成7个外显子。此外,在这个特殊的基因中内含子的长度远大于外显子;在这个基因中包含的DNA,有85%的长度都是内含子。几乎没有例外,所有的真核基因已经被检测车包含内含子,但是在数量,长度,以及占基因总长度的比例上都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血清蛋白包含6个内含子,与此同时鸡蛋的伴清蛋白包含17个内含子,以及一个胶原基因已经被发现含有超过50个内含子。组织蛋白的基因是个例外,它们看起来似乎没有内含子。

内含子的功能还不完全清楚,更多的还是推测。一种意见是它们包含规律性的信号。另一种是内含子把基因分隔成为可以交换的单元(迷你基因),这些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可以被重新组合成新的基因。无论内含子和外显子的功能是什么,它们在基因的转录中都形成了一些问题。

一些DNA的碱基序列已经被确定

在1977年,噬菌体φΧ174(见第790页)完整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被确定下来。这个部寻常的成就标志着生物化学中在基因和染色体方面一个新领域的开放。从那开始,许多不同基因的碱基序列已经被确定,原则上来说,现在是可能确定出任何DNA的碱基序列的。在1977年以前,许多转运RNA以及一些小的信使RNA的碱基序列已经确定下来。Robert Holley和他的团队是第一个发现核酸序列的,它是酵母中一个丙氨酸的转运RNA。这个在1965年完成的重大发现花费了几年的工作。尽管tRNA只有不到100个核苷单位,但它们包含很多不寻常的可以更改的并且已经被认同的基础。尽管DNA的序列代表着一个物种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不同点。我们已经看到大肠杆菌细胞基因中平均有1200个核苷酸对以及噬菌体φΧ174的整个DNA分子中有超过5000个。在过去没有一个可以被利用的办法去在一个特定核苷酸的位置选择性地分开DNA,要是有的话,也都是在腺嘌呤残基处。即使这样一种技术可以被使用,还是会产生大量小的片段,这些片段的分离将会非常困难。再者,即使它们可以被分开并且被排序,把这些片段排成大体上正确的序列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三个重大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首先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它可以只在一些相对特定的点切割DNA分子。使用两种或者更多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表27-7)使DNA分子的片段以不同的方式让位于序列的重叠变得可能,就像两种不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用途,类似于胰蛋白酶和胰凝乳水解酶,使得多肽链的片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起氨基酸序列重叠(133页)。例如:类人猿病毒(SV40),一种动物病毒的DNA(图27-30)可以把一些细胞变为恶性的状态。DNA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下在特定的位点被分开,并且让位于对决定个体基因位置有用的片段。图27-31显示SV40DNA是在三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下被分离的。

第二个重大的前沿发现是分离DNA片段所用的电泳精炼技术,这是基于它们所包含的核苷酸熟么。这些技术如此的高精度以至于可以分离长达200个核苷酸长的DNA片段,即使它们之间只相差一个核苷酸(图27-32)。

第三个发展是DNA克隆技术(30章),将相当大数量的纯净基因作为序列的起始准备材料变成了可能。两个排序的DNA的基本方法已经被开发出来,每个都有一定数量的变动。Frederick Sanger是第一个确定蛋白质即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的,他是第一个推断φΧ174DNA分子的碱基序列的人,1977年这被报道出来。Sanger和他的团队发现了链终止技术,同时也提到“加-减”体系,这是一

种非常简便的方法。美国的Alan Maxam和Walter Gilbert也自主发现了不同的方法,并被称作为化学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起始DNA来获得DNA片段开始的。框27-1表明了Maxam和Gilbert排序方法的工作原理。

摘要:

几条证据标明DNA携带遗传信息。Avery-Mclead-MacCarty的实验表明从细菌的一条DNA分离出的片段可以进入其他细胞并且转录产生另一条链,这使得这个细胞具有一部分工体细胞的遗传特征。Hershey-Chase的实验证明细菌病毒所用来在其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遗传信息是由它的DNA携带,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一个给出的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所包含的DNA有着相同的组成,不会因饮食或者环境因素而改变。尽管DNA的基本组成在物种间是有特异性变化的,但是在所有的DNA双链中,腺嘌呤残基的数目与胸腺嘧啶残基相等,同样地,鸟嘌呤残基的数目等于胞嘧啶残基的数目。

Watson和Crick根据对DNA纤维的X光分析结果以及在DNA中的基本配对,他们假定原始的DNA由两条不平行的链组成,并且构成一个双螺旋的结构方式。螺旋结构中互补的碱基对A-T,G-C由氢键连接,亲水的糖-磷酸骨架则分布在螺旋外面。碱基对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并与长轴垂直,每部分的长度为0.34nm;在双螺旋结构的每个完整的转角中大约有10个碱基对。双螺旋结构的互补特性表明两条DNA链在复制方面一种准确的机制。

原始的DNA在高温或者极端pH的情况下两条链经历了一个可逆的解旋过程。因为G≡C碱基对的稳定性要高于A=T,所以G≡C含量较高的DNA熔点要比A=T含量较高的DNA高。来自一个物种的单链DNA可以与另外一条来自其他物种但有着一些相同序列的单链DNA配对成杂交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杂交结构配对的程度与检测两个不同物种之间关系以及DNA与RNA的相同程度的基础。

细菌不同的病毒中,单个的DNA分子可能是一个环形的或是直线的双螺旋结构;一些病毒的DNA,例如φΧ174,是单链富饶。病毒的DNA是盘绕着的,可以协调地将DNA包裹在病毒颗粒的内部。在细菌中,单个的染色体就是一个更大的环形螺旋。细菌的DNA被折叠成许铎许多环形,每个都是独立盘绕的。真核细胞中有大量的染色体,。每一个都是大型的直线DNA,要比原核细胞单个的染色体大4到100倍。真核细胞的DNA卷绕在构成原子的有规律的间隔中的一系列组织蛋白中。

基因是编码多肽链的DNA,转运RNA,核糖体RNA的组成成分。病毒的DNA

生化英汉互译-名词解释

肽peptide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信号肽signal peptide 磷脂phospholipid 翻译translation 胆固醇cholesterol 遗传密码genetic codon 脂蛋白lipoprotein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脂肪酸fatty acid 胆汁酸bile acid 乳糜微粒chylomicra CM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PK 酮体ketone bodies 结构域domain 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变性denaturation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碱基base 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双螺旋double helix 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酶enzyme 关键酶key enzyme 核酶ribozyme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酶原zymogen 端粒telomere 同工酶isoenzyme 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变构调节allosteric 编码链coding strand 共价修饰调节covalent modification 外显子exon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内含子intron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剪接cleavage splicing 葡萄糖glucose 启动子promoter 反密码子anticodon 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脂类lipids 糖酵解glycolysis 柠檬酸循环citrate cycle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糖原glycogen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血糖blood sugar

生化英文缩写

生化英文缩写 生物化学英文缩写 第一章蛋白质 氨基酸分类 1、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 Gly 甘氨酸 Ala 丙氨酸 Val 缬氨酸 Leu 亮氨酸 Ile 异亮氨酸 Pro 脯氨酸 2、极性中性氨基酸 Ser 丝氨酸 Cys 半胱氨酸 Met 蛋氨酸 Asn 天冬酰胺 Gln 谷氨酰胺

Thr 苏氨酸 3、芳香族氨基酸Phe 苯丙氨酸 Trp 色氨酸 Tyr 酪氨酸 4、酸性氨基酸Asp 天冬氨酸 Glu 谷氨酸 5、碱性氨基酸Lys 赖氨酸 Arg 精氨酸 His 组氨酸 Hb 血红蛋白 Mb 肌红蛋白 PrP 阮病毒蛋白 PI 等电点 CD 圆二色光谱NMR 核磁共振技术

第二章核酸 cAMP 环腺苷酸 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 hnRNA 不均一核RNA mGpppN 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CBP 帽结合蛋白 PABP poly(A)结合蛋白 ORF 开放阅读框 DHU 双氢尿嘧啶 ψ假尿嘧啶核苷 G,A 甲基化嘌呤 snmRNA 非mRNA小RNA snRNA 核内小RNA snoRNA 核仁小RNA scRNA 胞质小RNA siRNA 小片段干扰RNA

第三章酶 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I NADP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II FMN 黄素单核苷酸 FAD 黄素腺嘌呤核苷酸 LDH 乳酸脱氢酶 CK 肌酸激酶 PCR 聚合酶链反应 BAL 二巯基丙醇 PAM 解磷定 第四章糖代谢 SGLT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GLUT 依赖一类葡萄糖转运体

G-6-P 6-磷酸葡萄糖 PEK-1 6-磷酸果糖激酶-1 PE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FBP-2 果糖二磷酸酶-2 TAC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GSH 谷胱甘肽 UDPG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PKA 蛋白激酶A 第五章脂类代谢 FA 脂肪酸 PG 前列腺素 TX 血栓烷 LTs 白三烯 CM 乳糜微粒 FFA 游离脂肪酸 HSL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ACP 酰基载体蛋白

生化英译汉

A acetone丙酮acyl carrier protein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 ACP脂酰基载体蛋白adenine腺嘌呤aerobic oxidation有氧氧化alanine-glucose cycle丙氨酸-葡萄糖循环albumin清蛋白allosteric regulation别构调节amino acid氨基酸antioncogene抗癌基因aminoacyl-tRNA synthetase氨基酰tRNA合成酶annealing 退火anticodon反密码子apolipoprotein载脂蛋白ascorbic acid抗坏血酸asymmetric transcription不对称转录 B biotin生物熟biological oxidation生物氧化blunt end冲结束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bile胆汁bile pigment胆汁色素 C catalase过氧化物酶Catecholamine 儿茶酚胺chemical modification 化学修饰 cholestetol胆固醇coding strand编码链coenzyme辅酶competitive inhibition竞争性抑制configuration构型conformation构象consensus sequence 共同序列cytochrome细胞色素covalent modification共价修饰cytosin胞嘧啶cis-acting 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 catabolite gene activation protein CAP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oding sequence编码序列cosmid vector粘性向量cohesive end黏性末端calcitriol骨化三醇calmodulin钙调节蛋白 D decarboxylation脱羧基作用degeneracy简并性denaturation变性de nove synthesis从头合成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dipeptide二肽domain 结合域, direct react bilirubin直接反应胆红素 E enzyme 酶essential group 必须基因exonuclease 核酸外切酶exon 内含子eryrhropoitin EPO 促红细胞生成素enhancer增强子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肝-肠循环 F folic acid 叶酸feed back 反馈 G genetic code基因密码子gene mutation基因突变globulin球蛋白glucagon胰高血糖素glycolysis糖酵解glycogen storage disease糖原累积症glycogenolysis糖原分解gluconeogenesis 糖异生guanine 鸟嘌呤genome基因组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工程genetic library基因库gene therapy基因治疗 H HMG-CoA reductase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ouse-keeping gene管家基因hormone sensitive lipase HSL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 response element 激素反应元件helicase 解链酶hemoglobin 血红蛋白human genome project 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I isoelectric point等电点isoenzyme 同工酶insulin 胰岛素IMP次黄嘌呤核苷一磷酸intron 外显子 J jaundice黄疸 K ketone bodies 酮体key enzymes 关键酶 L lipoprotein脂蛋白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LCAT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脂蛋白脂肪酶ligase连接酶leading strand前导链lariat套索lagging strand随从链 M motif 模序methionine cycle 甲硫氨酸循环molecular disease 分子病 molecular cloning分子克隆 N nucleotide核苷酸nitrogen balance 氮平衡nutritional essential amino acid 营养必需氨基酸non-protein nitrogen 非蛋白氮nonocistron单顺反子 O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one carbon unit 一碳单位循环operon操纵子okazaki fragment 冈崎片段oncogen致癌基因operator操纵基因ossifiction骨化 P peptide bond 肽键protein蛋白质prion朊病毒pyrimidine 嘧啶purine 嘌呤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磷酸戊糖途径Peptidyl site 肽位Perioxidase 过氧化氢酶phospholipids磷脂plasma血浆polymerase聚合酶post-transcriptional modification转录后修饰primase引物酶primer引物proenzyme酶原promoter启动子primary transcript初级转录产物protein kinase 蛋白激酶proviramin A 维生素A原PRPP 5-磷酸核糖-1-焦磷酸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肽键:一个氨基酸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化学键叫肽键。 2、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值时,其分子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蛋白质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3、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以肽键相连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包括二硫键的位置。 4、膜体:在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2个或3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想,并具有相同的功能。 第二章 1、核苷与核苷酸:嘌呤的N9或嘧啶的N1与戊糖的C1通过C—N糖苷键相连形成的化合物叫糖苷。由脱氧核糖参与形成的核苷叫脱氧核苷。核苷或脱氧核苷与磷酸通过磷酸二脂键结合即形成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 2、密码与反密码:mRNA分子上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叫做一组密码,tRNA分子反秘密环上三个相邻的核苷酸叫做反密码。 3、碱基互不原则:由于DNA分子的碱基结构不同,其形成氢键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固有的配对方式:A与T以两个氢键相连,G与C以三个氢键相连。 4、增色效益与减色效益:核酸变性时,260nm的紫外吸收显著升高,称为增色效益,在一定条件下,变性核酸可以复性,260nm的紫外吸收又重新恢复至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减色效益。 5、Z-DNA:即左手螺旋DNA,由于主链中磷原子连接线呈锯齿形,好似Z字形扭曲。 6、重复顺序:真核细胞染色质DNA具有许多重复的核苷酸序列,称为重复序列,包括高度重复顺序,中度重复顺序和单一顺序。 7、单顺反子和多顺反子:真核细胞中的一个mRNA分子只为一种多肽链编码,称为单顺反子,在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可作为多种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此称为多顺反子。 8、分子病:由于DNA遗传性缺陷引起的m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9、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整条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整条多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10、Tm值:DNA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 第三章 1、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特定空间结构区域。 2、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3、变构调节与变构酶:体内的某些代谢物可以和某些酶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可逆结合,使酶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 4、抗体酶: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称为抗体酶。 5、酶的共价修饰:是酶蛋白肽链上某些基团与某些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6、固定化酶:是将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但仍具有酶活性的酶的衍生物。 7、多功能酶: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团的融合,形成一条多肽链组成却有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整理) 1、增色效应:在DNA变性解链过程中,由于碱基之中的共轭双键被暴露出来,使DNA在260nm 处的吸光值增加,称为增色效应。 2、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为核酶。其在rRNA转录后加工过程中起自身剪接的 作用,催化部位具有特殊的锤头结构。 3、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这种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4、Tm: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个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的Tm值的大小与其所含的碱基中的G+C比例相关,G+C比例越高,Tm值越高。 5、Klenow片段:利用特异的蛋白酶将DNA聚合酶Ⅰ水解为大、小两个片段,其中C端的大片段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5ˊ→3ˊ核酸外切酶活性,称为Klenow片段。它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 6、顺式作用元件: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序列。按功能特性分为启动子、增强 子及沉默子。 7、框移突变:基因编码区域插入或缺失碱基,DNA分子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使转录翻译出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称为框移突变。 8、酶的比活力:即酶纯度的量度,指单位重量的蛋白质中所具有酶的活力单位数,一般用IU/mg蛋白质来表示。一般而言,酶的比活力越高,酶纯度越高。 9、SD序列:原核生物mRNA上起始密码子上游,普遍存在AGGA序列,因其发现者是Shin- Dalgarno而称为SD序列。此序列能与核糖体小亚基上的16S rRNA近3ˊ端的UCCU序列互补结合,与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有关。 10、信号肽:即Signal Peptide,它是一段由3-60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序列,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至少含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中部有一高度疏水区以通过细胞膜。 11、内含子:内含子(intron)是真核生物细胞DNA中的间插序列。这些序列被转录在前体RNA中,经过剪接被去除,最终不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常被称作“间插序列”。内含子和外显子的交替排列构成了断裂基因。 12、冈崎片段:日本学者冈崎(Okazaki)等人最早提出了DNA的半连续复制模型。指出

生物化学 生化翻译终结版

DNA:染色体和基因的结构 在学习DNA作为遗传信息库之前,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信息的本质。我们已经知道信息表达的序列,而且它与反应的混乱度和随机性的熵是完全相反的(Box14-1,364页);信息也被称为负熵。由此我们知道信息是与能量有关的。实际上,去定量和测量信息并把它与熵单位联系起来是可能的,但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可能性和数据进行复杂的考虑。 在今天这个电子计算器和电脑大量被应用的时代,我们明白它们在遗传信息的贮存、加工处理和检索方面对减少劳动力的巨大作用。在计算机语言中,信息的单位是字节,它代表在两个被选择的可能性之间做出正确选择的数量。信息需要在两个字节给出的两个选择之间做出连续的选择。同样的信息需要在16个插件中按照两个选择的顺序选出正确的插件组成4个字节。通过这种方式,数字电脑就可以把信息转化为一系列双重选择并且保存清单、准备工资名单甚至录制交响乐。 然而人体细胞内在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了数字电脑的编程和生化学家提供信息和它们之间联系的能力。蛋白质中的20种氨基酸不仅仅只有20种编码单位,因为任意给定氨基酸在不同蛋白质内可能有不同含义。例如丝氨酸,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个信号分子修饰一个极性羟基使其能力形成氢键,或着作为酶活性中心的重要基团(例如胰蛋白酶、糖原磷酸化酶),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磷酸盐的载体(像牛奶中的酪蛋白干酪素)。要将具有多样性的DNA语言和20个氨基酸单位组成的蛋白质语言转化为数字语言是不可能的。 也许有一个更简单的方式去说明DNA内的巨大的信息量,回到只有5386个碱基对的φΧ174病毒的碱基序列,对其详细的印刷仅仅只需要一页纸的空间。如果一个有四百万碱基对的大肠杆菌染色体碱基被印刷出来,大概需要740页纸。如果把人体细胞内46对染色体碱基序列都印刷出来,大概需要820,000页纸,相当于我们这本书的容量的820倍。然而如果在转录、翻译和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也许需要大量的附加信息)中没有丰富的关于编码和编程规则的知识,这些印刷品都将是无效的。现在让我们来学习DNA贮存遗传信息的结构以及其主要功能单位和遗传物质——基因和染色体的本质。 DNA和RNA的不同功能 首先,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核酸的本质、功能和它在细胞内的位置。DNA 是一个非常长的分子,有四种不同的脱氧核糖核甘酸组成,在每个有机体内都有

生化翻译和名解

英汉互译: 1.肽:Peptide 2.结构域:domain 3.变性:denaturation 4.碱基:base 5.双螺旋:double helix 6.酶:enzyme 7.核酶:ribozyme 8.酶原:zymogen 9.同工酶:isoenzyme 10.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11.共价修饰调节:covalent modification 1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1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14.葡萄糖:glucose 15.糖酵解:glycolysis 16.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17.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 18.柠檬酸循环:citrate cycle 1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20.糖原:glycogen 21.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22.血糖:blood sugar 23.脂类:lipid 24.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25.磷脂:phospholipid 26.胆固醇: cholesterol 27.脂蛋白:lipoprotein 28.脂肪酸:fatty acid 29.酮体:ketone bodies 30.乳糜微粒:chylomicra, CM 31.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32.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33.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34.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35.关键酶:key enzyme 36.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37.端粒:telomere 38.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39.编码链:coding strand 40.外显子:exon 41.内含子:intron 42.剪接:splicing 43.启动子:promoter

生化名词中英文互译集合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protein 蛋白质(protein) 是由许多氨基酸(amino acid) 通过肽键(peptide bond)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2、氨基酸 amino acid 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3、肽键 peptide bond 蛋白质分子是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的多肽链。一份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 酰胺键(—CO—NH—)称为肽键。 4、一级结构 primary structure 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5、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相对空间排列分布,而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 空间排布。 6、α-螺旋α-helix 多肽链中的主链围绕中心轴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螺旋的走向为顺时针方向,称右手螺旋。氢键是维持α-螺旋结构稳 定的主要化学键。 7、β-折叠β-pleated sheet β-折叠呈折纸状多肽链充分伸展,各个肽单元以Cα为旋转点,依次折叠成锯齿状结构,氨基酸残基侧链交替地位于锯 齿状结构的上下方。 8、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 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排布,即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主要靠次级键,包括 氢键、离子键(盐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二硫键等。 9、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 每一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各亚基之间以非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特定的三维空间构象,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维持四级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也包括氢键、离子键及范德华力等。 10、变性 denaturation 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空间构象受到破坏,改变理化性质,并失去其生物活性,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变性 涉及空间结构的改变。一级结构不变,肽键无断裂。 11、复性 renaturation 当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消除变性因素使蛋白质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许多蛋白质或结构 复杂或变性后空间构象严重破坏,不可能发生复性。

普通生化名词缩写

氨基酸:aa或AA 丙氨酸:Ala 、A 精氨酸:Arg 、R 天冬酰胺: Asn 、 N 天冬氨酸:Asp 、D 半胱氨酸:Cys 、C 谷氨酸:Glu 、E 甘氨酸:Gly、G 谷氨酰胺:Gln 、Q 组氨酸:His、H 异亮氨酸:Ile 、I 亮氨酸:Leu 、L 赖氨酸:Lys 、K 甲硫氨酸: Met、M 苯丙氨酸: Phe 、F 脯氨酸: Pro 、P 丝氨酸:Ser 、S 苏氨酸:Thr、T 色氨酸:Trp 、W 酪氨酸:Tyr、Y 颉氨酸:Val 、V 等电:pI高效液相层析:HPLC 胰蛋白酶:Tryp 二硫苏糖醇:DTT 二硝基氟苯:(DNFB) 2,3-二磷酸甘油酸:(BPG)丹磺酰氯:(DNS)苯异硫氰酸:(PITC)核磁共振:(NMR) 肌红蛋白:Mb 氧合肌红蛋白:MbO2血红蛋白:Hb 蛋白质与蛋白质:Western DNA与DNA:Southern杂交 DNA与RNA: Northern杂交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乳酸脱氢酶(LDH) 焦磷酸硫胺素(TPP)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COA)磷酸吡哆醛(PLP)四氢叶酸(THF) 焦碳酸二乙酯(DEPC) 转移RNA:(tRNA) 核糖体RNA:(rRNA) 信使RNA:(mRNA) 核内不均一RNA:(HnRNA)成熟RNA前体二氢尿嘧啶环:(DHU)溴化乙锭:(EtBr) 磷酸肌醇:(IP3) 二酰甘油:(DAG)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 钙调蛋白:CaM环腺苷酸:cAMP 核糖核酸酶:RNase 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核蛋白(DNP)磷酸果糖激酶(PFK) 3-磷酸甘油醛(GAP)二羟丙酮磷酸(DHAP)糖酵解(EMP) 戊糖磷酸途径(PPP)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谷丙转氨酶(GPT)氨甲酰磷酸合酶I(CPSI) DNA复制(DDDP) DNA转录(DDRP)逆转录(RDDP) RNA复制(RDRP) cAMP 环腺苷酸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m7GpppN 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 CBP 帽结合蛋DHU 双氢尿嘧啶ψ假尿嘧啶核苷 FMN 黄素单核苷酸FAD 黄素腺嘌呤核苷酸LDH 乳酸脱氢酶 CK 肌酸激酶PCR 聚合酶链反应FBP-2 果糖二磷酸酶-2 G-6-P 6-磷酸葡萄糖PEK-1 6-磷酸果糖激酶-1 PE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TAC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GSH 谷胱甘肽UDPG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PKA 蛋白激酶A FA 脂肪酸 三磷酸肌醇FFA 游离脂肪酸PA 磷脂酸IP 3 MV A 甲羟戊酸CE 胆固醇酯LRP LDL受体相关蛋白 Fe-S 铁硫中心CoQ 辅酶Q(泛醌)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1.蛋白质等电点:AA所带电荷为零时所处溶液的PH值。 2.肽键和肽链:一分子AA的羧基与另一分子AA的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共价键结构即肽键。多个AA分子脱水缩合就形成肽链。 3.肽平面:组成肽腱的四个原子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为刚性平面结构。 4.一级结构:指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涉及肽链的空间排序。 5.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不考虑侧链的空间构象。 6.三级结构:指整个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包括侧链在内的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即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7.四级结构:蛋白质由相同或不同的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这种亚基间的组合方式即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8.超二级结构: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即超二级结构。 9.结构域:较大的球形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往往形成几个紧密的球状构象,这些球状结构间以松散的肽链相连,这些球状构象即结构域。 10.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当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时,维系天然构象的次级键被破坏,蛋白质失去天然构象,导致生物活性丧失及相关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的过程为变性。变性后蛋白质除去变性因素后,重新恢复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11.分子病: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12.盐析法: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胶体的稳定性使其析出。 13.别构效应:一个蛋白质与其配体结构后,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使它适用于功能的需要,这一类变化称为别构效应。 14.构型与构象:构型,分子中由于各原子或基团间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而使它呈现出不同的较定的立体结构;构象,由于分子中的某个原子(基团)绕C-C单键自由旋转而形成的不同的暂时性的易变的空间结构形式,不同的构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在各种构象形式中,势能最低、最稳定的构象是优势对象。 15.DNA的复性与变性:在一定条件下,受到某些物理和化学作用。DNA的双螺旋结构破坏,氢键断裂,碱基有规律的堆积被破坏。双螺旋松散,双链分离成两条缠绕的无定形的多核苷酸单链的过程即变性。而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分开的互补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为复性。 16.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DNA变性时,双链解开成单链,碱基充分暴露,紫外吸收明显增加,即为增色效应。变性的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时,碱基处于双螺旋的内部,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即减色效应。 17.分子杂交:具有碱基互补序列的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分子,通过退火复性,碱基互补区段按照碱基互补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双链的过程即核酸的杂交。 18.核酸探针:带有标记物的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它能和与其互补的核酸序列杂交,形成双链,用于检测待测核酸样品中特定的基因序列。 19.回文结构:在DNA序列中,以某一中心为对称轴,其两侧的碱基对顺序正读和反读相同的双螺旋结构。 20.Tm值: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即DNA的解链温度。 21.Chargaff定律:生物体双链DNA碱基组成的规律:A=T,G=C;DNA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不同物种DNA碱基组成不同;同种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22.碱基配对: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以两个氢键配对相连,鸟嘌呤与胞嘧啶以三个氢键相连的严格的碱基配对关系。 23.拓扑异构酶:一类能够催化同一DNA分子在不同超螺旋状态之间转变的酶。 24.超螺旋DNA:双螺旋DNA通过自身轴的多次转动扭曲形成的螺旋的螺旋结构。 25.酶的活性中心:酶直接与底物结合并进行催化反应的部位。包括结合位点和催化位点两个位点。 26.酶原:处于无活性状态的酶的前身物质即酶原。 27.酶活力单位: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特定条件下,1min内转化1μmol底物所需的酶量。(IU) 28.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底物机构不同,也不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但可以通过与游离酶作用或与ES复合物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的作用。 29.竞争性抑制作用:酶抑制剂与酶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活性中心,从而抑制酶和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 30.比活力:量度酶纯度。比活力=总活力单位/总蛋白mg数=U(或IU) /mg蛋白 31.诱导契合学说:酶的活性中心在结构上具柔性,底物接近活性中心时,可诱导酶蛋白构象发生变化,这样就使酶活性中心有关基团正确排列和定向,使之与底物成互补形状有机的结合而催化反应进行。 32.协同效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 33.多酶体系:指催化机体内的一些连续反应的酶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的反应链体系。 34.维生素:维持生物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类微量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35.辅酶和辅基:与酶蛋白结合比较松弛,很容易通过透析等物理方法除去的有机小分子称为辅酶;一类通过共价键与酶蛋白紧密结合,

生化翻译

因为在世界上最富产鱼类的有海水上涌的区域里,气候变化对渔业的影响是很有可能产生的。在美国西海岸沿海,在沿海海水上涌的变化的影响已经高于正常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大量鱼类贝类的死亡导致出现缺氧的区域。气候的改变可以使风的模式改从而影响了洋流。洋流运送鱼苗,洋流的改变可以导致鱼苗不再单一被运送到到栖息地发育生长,同时导致了鱼类物种数量的总体下降。洋流同样可以运送浮游生物和其他重要的生物肥料。洋流强度和模式的一个改变是由风的模式改变而引起的,它可以摧毁食物网,引起海洋生物的分布甚至死亡。 总结 在过去的100年里,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上升速度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快。这些温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尤其是二氧化碳的量的增加。全球变暖和与其相关的气候改变已经对生物进化和海洋物种多样性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升高的温度改变了海洋物种的分布和范围,对原来当地物种产生了一定的生存压力。海水温度的升高导致环境容氧量的降低,使得一些物种迁徙到不同栖息地,致使沿海出现了一些生物死区。全球变暖是引起珊瑚漂白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引起了冰川和两极冰雪的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这使得珊瑚和沿海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大。降雨和风的变化改变着沿海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也改变着对海洋生物分布和食物运送有重要影响的洋流形式。 外来物种的介绍 外来物种(Nonnative species,alien,exotic species),是那些被引进到已给定的地理区域的物种。外来物种的引进,或出于偶然,或人为造成,都会迅速给当地物种带来生存压力,甚至使一些物种濒临灭绝。一些外来物种成功地适应了新的环境,因为他们竞争力较强,或者他们在新的环境下没有天敌。很多外来物种被认为是有害物种因为他们捕食经济重要营利物种。 外来物种通过海船货仓的引进 外来物种经常被船的货仓所运送。在帆船时代,岩石普遍的被用作压舱物。那些从海岸线拿来的岩石上附着着很多幼小的或成熟的物种个体。当这些岩石在较远的港口被换掉是,新物种即被引进了。欧洲青蟹(Czrcinus maenas;图20-18a),已经在美国东海岸沿海,澳大利亚,欧洲奥特兰大北海岸线和北非地区成活并继续生存。据考察,在十九世纪初期,欧洲青蟹已经被引进,极有可能是货船上干燥的压仓岩上附着的。从美国特拉华州到加拿大新斯科舍都发现了欧洲青蟹的踪迹,欧洲青蟹已经成为蟹类中分布最广泛的种群。欧洲青蟹最喜爱的食物有蛤,牡蛎,蜗牛和其他蟹类。欧洲青蟹与当地鱼类,鸟类和人争夺食物,经常被认为是使缅因州软壳蛤产业破产的罪魁祸首。现代船只用水来充当压舱物,外来物种在船只在港口换压舱水的时候被引进。压舱水中含许多压舱水所在海水区域中的动物幼虫及浮游生物个体,在换压舱水时这些动物进入了新的环境。例如,淡海栉水母(Mnemiopsis leydii)就是这样从里海被引进到黑海中的。

生化名词解释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蛋白质等电点(pI):如果调节缓冲液的PH使蛋白质恰成两性离子,则既不向正极亦不向负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就是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则性的空间排列发生变化,致使其原有性质和功能发生部分或全部丧失,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的别构作用:含亚基的蛋白质由于一个亚基的构象改变而引起其余亚基和整个分子构象、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别构作用。电泳:蛋白质是两性解离物质,在偏酸溶液中带正电荷,在偏碱溶液中带负电荷,通电时带电荷的蛋白质粒子在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这种移动现象称蛋白质电泳。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肽平面:由于肽键不能自由旋转,形成肽键的4个原子(C、O、N、H)和与之相连的2个α-碳原子共处在1个平面上,形成肽平面。超二级结构:指二级结构的基本结构单位相互聚集,形成有规律的二级结构的聚集体。茚三酮反应:茚三酮在弱酸溶液中与α-氨基酸共热。即使氨基酸起氧化脱氨产生酮酸。酮酸脱羧成醛,茚三酮本身即变为还原茚三酮,后者再与茚三酮和氨作用产生蓝紫色物质。亲和层析:首先形成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然后通过改变溶液的PH、离子强度等使这复合物解离,将被分离的物质洗脱下来,从而达到纯化的目的。透析:是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Sanger反应:在弱碱性溶液中,氨基酸的α-氨基很容易与2,4-二硝基氟苯作用,生成稳定的黄色2,4-二硝基苯氨基酸。该反应由F. Sanger首先发现,所以此反应又称sanger反应。Edman降解反应:指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寡聚蛋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组成的蛋白质统称为寡聚蛋白。亚基:也称亚单位,是指蛋白质四级结构中以非共价键连接的肽链。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不同生物体或同一机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疏水相互作用:指非极性基团为了避开水而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α螺旋: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旋转100°。β折叠: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和位于同一个肽链的另一个酰胺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这些肽链可以是平行排列(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排列。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盘绕成复杂的空间结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具有三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亚基按一定方式聚合起来成蛋白质大分子,即成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核酸的增色和减色效应: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 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DNA 在260nm 处的光密度比在DNA 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 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这是一类对DNA具有碱基专一性的内切酶,主要从细菌、霉菌中分离得到,是DNA序列测定、基因分离和基因体外重组等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工具酶,主要降解外源的未经特殊修饰的DNA,但不降解自身细胞的DNA。碱基堆积力:指堆积的碱基对间存在的范德华力和疏水相互作用,它对维持DNA双螺旋结构起主要作用。核酸杂交:两种来源不同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多核苷酸片段在溶液中冷却时可以再形成双螺旋结构,称为杂交作用。Tm:DNA热变性时,其螺旋的氢键破裂,ε(P)值即增高,ε(P)最大变化值的1/2时的温度称熔点,也就是DNA双螺旋失去一半时的温度,以Tm符号代表之。Z-DNA:左手螺旋DNA与右手螺旋DNA有明显不同,左手螺旋DNA分子中磷原子的走向为锯齿形,因而被称为Z-DNA。稀有碱基:指稀有的微量碱基衍生物,又称修饰碱基,是核酸大分子合成后经某些修饰后产生的,大多数时甲基化碱基,也有硫代、甲硫代、乙酰化及带各种侧链的碱基。反密码子:tRNA 识别密码子的机构。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退火: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 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夏格夫法则: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大沟和小沟: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有两条螺旋形的凹槽,一条深而宽,称大沟,另一条浅而窄,称小沟。Southern blotting:也称DNA印迹法,是将DNA分子经限制性内切酶降解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Northern blotting:也称RNA印迹法,将变性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RNA或与单链DNA探针进行杂交。Western blotting:也称蛋白质印迹法,根据抗体与抗原可以结合的原理,分析蛋白质。核酶: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绝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的酶对底物的要求的要求非常严格,只对一定化学键两端带有一定原子基团的化合物发生作用,即只催化某一种底物的反应。相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的酶对底物的专一性较低,能作用于结构类似的一系列化合物,大多数酶对底物具有相对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立体专一性的酶不仅要求底物有一定化学结构,而且要求底物有一定的立体结构。中间产物学说:在酶促反应中,底物先与酶结合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然后再分解成酶与产物。锁和钥匙学说:认为酶与底物结合的方法可用锁钥结合(或多点结合)假设来作解释。诱导锲合学说:在未同底物结合时,酶活性部位的构象并不适宜于与底物结合,但同底物结合时,酶活性部位因受结合力的影响,

生化转录翻译选题

转录翻译 1、细菌蛋白的翻译过程包括①mRNA,起始因子,以及核蛋白体亚基的结合; ②氨基酸活化;③肽键的形成;④肽酰tRNA易位;⑤GTP,延长因子以及氨基酰tRNA 结合在一起等步骤。它们出现的正确顺序是 A: ①,⑤,②,③,④ B: ②,①,⑤,③,④ C: ⑤,①,②,④,③ D: ②,①,⑤,④,③ E: ①,⑤,②,④,③ 2、形成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的原因是 A: 缺乏维生素B12 B: 缺乏叶酸 C: 血红蛋白β链N末端缬氨酸变成了谷氨酸 D: 血红蛋白β链基因中CTT变成了CAT E: 血红蛋白β链基因中的CA T变成了CTT 3、下列均可作为hnRNA是mRNA前体的证据,哪一项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A: hnRNA相对分子质量大于mRNA B: hnRNA在胞核,mRNA在胞质 C: hnRNA与mRNA碱基组成既相似又不同 D: 核酸杂交图上两者形成局部双链,而一些部分则鼓出成泡状 E: 以上答案都不对 4、真核生物胞质小分子RNA由RNA聚合酶Ⅲ转录,其基因的启动子在转录区的 A: 上游 B: 下游 C: 内部 D: 外部 E: 以上答案都不对 5、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翻译起始不同之处 A: 真核生物的Shine-Dalgarno序列使mRNA与核糖体结合 B: 真核生物帽子结合蛋白是翻译起始因子之一 C: IF 比eIF种类多 D: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使用不同起始密码 E: 原核生物有TATAA T作为翻译起始序列,真核生物则是TATA 6、下述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核糖体上的移位应是 A: 空载tRNA脱落发生在“受位”上 B: 肽酰-tRNA的移位消耗ATP C: 核糖体沿mRNA5′→3′方向作相对移动 D: 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距离相当于一个核苷酸的长度 E: 肽酰-tRNA在mRNA上移动距离相当于一个核苷酸的长度

生化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IFG:空腹血糖受损 2.IGT:糖耐量减退 3.IR:是指单位浓度的胰岛素在细胞效应减弱即机体对正常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降低。约90%的2型糖尿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 4.OGTT: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测定血糖水平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5.GOM:是指在妊娠期发现糖尿病,包括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发作。 6.LP(a)是各种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而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 7.CEPT催化LP之间非极性脂质特别是胆固醇酯的交换和平衡,HDL中CE转移至VLDL和LDL,后者中TG转移至HDL. 8.HL即肝脏甘油三酯酶HTGL作用于小颗粒LP如VLDL残粒.CM残粒及HDL中的TG不需要ApoCⅡ作为激活剂. 9.脂蛋白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能以高度的亲和方式与相应的脂蛋白配体作用,从而介导细胞对脂蛋白的摄取与代谢,进一步调节细胞外脂蛋白的水平。有LDL受体、VLDL受体、清道夫受体等。 10.神经鞘磷脂: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鞘磷脂,由鞘氨醇、脂酸和磷酸胆碱构成。亦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与卵磷脂并存与细胞膜外侧。 11.apoE表型:主要分布于CM、VLDL及其残粒中,作为LDL受体的配体和肝细胞CM残粒受体的配体。 12.LDL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能识别apoB100和ApoE。合成受细胞内胆固醇水平负反馈调节。 13.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14.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 15.固定时间法测定酶与底物作用反应一定时间后底物或产物变化的总量,计算酶促反应平均速度。 16.连续监测法又称速率法或动力学法,指在酶促反应过程中用仪器监测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量,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的方法。 17.酶偶联反应在酶活性测定时,常采用另一个(指示酶)或几个酶(辅助酶和指示酶)将测定酶的某一产物转化为新的产物,当其他酶的反应速度与待测酶反应速度达到平衡时,可以用指示酶的反应速度来代表待测酶的活性。 18.米氏常数: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即V=?Vmax时,则Km=[S]。Km 19.最大反应速度Vmax: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代表了在一定酶量下的最大反应速率。 20.酶促反应的延滞期、线性期和非线性期(1)延滞期:对单一酶促反应而言,是指酶促反应开始到达到最大反应速度所需要的时间,包括酶催化位点的暴露、底物解离后与酶结合位点的结合、酶与辅酶的结合、酶的激活等等;对于酶偶联反应而言,延滞期还包括中间产物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导致指示反应速度增加,直到与待测酶酶促反应速度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一般来说,辅助酶越多,延滞期越长。(2)线性期:是指酶促反应速度保持恒定的时期,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此期底物虽被不断消耗但还不足以明显改变酶促反应的速度,即以初速度进行。初速度是指底物的消耗量小于5%时的速度。不过线性期也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人为地设定非线性度。 (3)非线性期:随着反应的进行,底物消耗越来越明显,反应速度明显下降而进入非线性期。酶浓度越高在选定条件下,线性期就越短。其他造成进入非线性期的原因有可逆反应增强、产物抑制增加、酶变性失活增加、酶聚合或解离增加等等。 21.同工酶及亚型同工酶是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亚型指基因在编码过程中由于翻译后修饰的差异形成的多种形式的一类酶。往往在基因编码产物从细胞内释入血浆时因肽酶作用降解而形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