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复习资料整理

土壤复习资料整理
土壤复习资料整理

1.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 土壤是地球绿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 土壤肥力是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个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植物生产离不开土壤,同样动物生产也离不开土壤,所以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3.如何提高土壤的肥力?

---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轮作,种草肥田,合理调整农林牧比例。

4.土壤的组成

---土壤物质的组成:固相:有机物,矿物质,土壤生物;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1. 什么是岩石的风化作用?岩石风化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型?它们

之间的风化特点及其结果如何?

①风化作用是指:地球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②岩石风化的类型分为:

物理风化:其特点是热力学分化;结果是岩石有大块变小块再变为细粒,岩石的组分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获得了对水和空气的通透性。

化学风化:其特点是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使岩石发生组分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物质。化学分化包括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 氧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进一步分解,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内部组成和性质,产生新的次生粘土物质,具有一定的吸水性。

生物风化:特点结果是:它能使风化产物中的植物营养元素在母质表层集中,同时积累了有机质,因而发展了肥力。

2. 区别岩石、母质、土壤的差异,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母质是有别与岩石,颗粒小,颗粒间多空隙,有一定的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母质具有最初的肥力因素。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母质,母质是成因素之一。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这

五大成土因素形成土壤。母质并不等于土壤,因为母质还缺乏完整的肥力要素。母质是

构成土壤物质的基本材料。

3. 为什么说大小循环的矛盾统一是土壤形成的基础?

以植物营养元素的运动方向来看,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是相互矛盾的,然而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因为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营养元素集中累积的过程,所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生物小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前提条件,没有地质大循环,岩石中营养元素不能释放,生物无法生活,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但是,从土壤形成的角度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必备条件,没有生物小循环、养分元素和有机质不会积累,土壤肥力不会产生。因此,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求两个循环同时存在,在人类合理地利用土地、改造土壤的条件下,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均为有意识地调节和促进生物小循环中的生物累积作用,控制地质大循环的地质淋溶作用,建立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植物和土壤间的物质交换,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4. 简述人类生产活动在农业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之。

自从人类有了耕种历史以来,在自然土壤上进行开垦,人的力量便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

程,使土壤迅速从自然土壤阶段转变为农业土壤阶段。

5.什么叫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如何形成的?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剖面特征如何?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

土壤剖面各发生层次的形成:成土过程中,原生矿物不断风化,产生各种易溶性盐类,含水氧化铁和含水氧化铝以及硅酸等,并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不同的粘土矿物。同时通过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在降雨的淋洗作用下引起土壤中的这些物质的淋溶和淀积,从而形成了土壤剖面的各种发生层次。

自然土壤的剖面构型分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农业土壤的构型:旱地是: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水田是:耕作层,犁底层,斑纹层,青泥层。

6.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因素影响土壤风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迁移。生物因素:植物是表现在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动物是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以及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的作用。微生物一方面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为植物利用,应一方面合成腐殖质,还可以固氮,增加土壤含氮量和矿质养分的有效率。地形因素: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分配,是土壤及母质咱在接光、热等方面发生差异接受江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新分配方面的差异。时间因素:时间的延长加深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强度。

1.什么是土壤质地?为什么在同一地区土壤质地不同时,土壤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土壤中各粒级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组合

2. 土壤质地改良的措施?

沙土保水保肥能力低,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一般对粗沙土和重黏土应进行质地改良。改良的深度范围为土壤耕作层。改良的措施为沙土掺黏、黏土掺沙。沙土掺黏的比例范围较宽,而黏土掺沙要求沙的掺入量比需要改良的黏土量大,否则效果不好,甚至适得其反。掺混作业可与土壤耕作之翻耕、耙地或旋耕结合起来进行。

3.什么是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并阐述影响它们的因素。

矿质化:微生物参与下,将土壤有机质通过分解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并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腐殖化:微生物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化合物。

影响因素:有机物质组成中的碳氮比,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

气候和植被,土壤PH,质地,温度。

4.阐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动,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1.增加绿肥作物,

2.增加有机肥料

3.秸秆还田。

4.草田轮作

5.为什么土壤中的原生矿物种类和数量与岩石不同?

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别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

6.什么是2:1型晶层矿物和1:1型晶层矿物?它们的代表各有哪些?在我国分布有何规律?

1:1型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叠合(高岭石)(北方)2:1型两层硅氧片间夹一层水铝片(蒙脱石,水云母)(南方)

7.名词解释: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矿质化、同上

腐殖化、同上

氨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种简单的化合物分解为氨

消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氨化作用产生的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

反消化作用、硝态氮在土壤通气不良或供养不足情况下,还原成气态氮(N2O和N2),这种生化反应称为反硝化作用

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它们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1.什么是土壤胶体?它有何特性?

直径小于1um的固体颗粒。特性:巨大的比表面,带电性,分散性与凝聚性

2.什么永久电荷?什么是可变电荷?产生电荷的原因有何不同?

永久电荷:一旦晶体形成就具有电荷不收外界影响。可变电荷:受外界条件及PH值影响的电荷。不同是:永久电荷来自于同晶体置换过程自然形成,可变电荷来自表面分子解离;断键,从介质吸附离子。

3.说明高岭石类矿物和蒙脱石类矿物在晶层构造和性质上的特点.

同上

4.南方土壤的保肥能力一般比北方土壤弱.对吗?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南方土壤也会有较高的保肥能力?

52

5.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与土壤的保肥能力有何关系?

交换量是指PH=7时每kg干土中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数,直接反应土壤保肥能力,一般认为在20cmol/kg上保肥强,10~20cmol/kg中等,以下就是保肥弱。

6.土壤所吸附的离子分为哪两大类?

阳离子,阴离子

7.为什么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系?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离子/阳离子交换值阳离子交换值影响土壤PH变化。

8.请解释为什么“施肥一大片,不如施一线”的原因?

植物使用肥料是有限的,多了只会流失于土壤中,污染环境。

9.名词解释

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致酸离子阳离子代换量

基饱和度离子饱和度陪补离子代换力

离子有效性

10.解释为什么硝酸根离子容易从土壤中被淋失,而磷酸根离子容易被固定的原因?

硝酸根离子易溶于水,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固定,移动性打,容易淋失。磷酸根离子在中性与石灰性土壤中与土壤交换性离子产生沉淀,而土壤对磷有吸附作用,使磷易于固定。

1.为什么南方的土壤是酸性土?酸性强的土壤施用石灰中和酸性有哪些作用?

南方高温多雨,风化淋失强,形成自然酸性土壤,且酸雨浓度加大使南方土壤酸化严重。

作用:微生物在弱酸及弱碱下生存,部分植物在一定碱性范围条件下生长,PH上升,负电荷增多,保肥能力增强。

2.潜性酸和活性酸有何区别和联系?

活性酸:土壤游离氢离子表现的酸性。潜性酸:胶体吸附氢,铝离子表现的酸性。

3.土壤酸碱性调节措施?

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是高,硫磺或明矾,黑矾改良碱性土壤。

4.土壤缓冲性的意义.

可稳定土壤溶液反应,使酸碱的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使植物生活环境适宜,改良土壤酸碱度。

1.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土壤通气性的关系

土壤是一个氧化物质和还原物质并存的体系。在图同的通气条件下,土壤溶液的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相对速度不同。

2.了解不同作物对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要求不同

2.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调节措施

1.容重、比重、孔隙、结构体、耕性、宜耕期等基本概念

容重:田间自然状况下单位容积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比重:单位体积干燥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标准状况水的质量之比。=土粒密度/水密度

孔隙:土粒之间,存在有复杂的粒间孔隙,称之为土壤孔隙。是液相与气相

共同存在的空间。

结构体:由于自然和农业土壤中固体颗粒大多是一些在内外因素中和作用下形成的形状结构大小不同的团聚体--土团,土块,土片等,这些团聚体统称为土壤结构体。

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及耕作后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及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映。易耕期:适宜耕作的一定含水量范围。

2.举例说明良好的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因素的调节作用。不同质地,不同植物对土壤结构性的要求是否都相同?为什么?

3.宜耕期的确定方法

4.大小孔隙的功能.

大的可以通气,小的可以蓄水。

5.如何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性?

一:增施有机肥料,二:扩种绿肥牧草,实行合理轮作三:科学的农田土壤管理四: 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1.土壤水分形态及其特征

通过降水或灌溉进入土壤中的水分,存在土粒的表面和土粒之间孔隙中。

2.土壤空气和大气在组成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土壤通气性与Eh的关系如何?

4.土壤热量来源途径以及变化规律如何?

来源:太阳能,地热,生物热

5.试述土壤饱和流和不饱和流的异同点.

6. 土壤水分、空气及热量状况的关系以及调节措施

1.我国土壤形成过程有哪些?

1.原始成土过程,

2.有机质积聚,3,粘化4,钙化5.盐化脱盐6.碱化脱碱7.白浆化8.灰化9.潴育化10.潜育化11、富铝化12.草甸化1

3.熟化

2.对自然土壤如何进行培肥熟化?

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和其他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结构,减弱或消除土壤中村中的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

3.我国土壤有何分布规律?这些分布规律是如何产生的?

4..我国地带性土壤有哪些?

水平,垂直

1.植物需要哪些必须营养元素?

16种,氢氧碳氮磷钾硫钙镁铁铜硼锰锌钼氯

2.植物吸收养分的形态,吸收方式

主动,被动吸收

4.营养元素失调的主要症状

氮素失调:缺乏时植株矮小,瘦弱,植物的分枝减少。叶片均匀的专程淡绿色或浅黄色,乃至黄色。供氮过多时:叶色浓绿,植株徒长,贪青晚熟,倒状。

磷肥失调:缺乏时,植株生长发育迟缓,矮小,瘦弱,初期叶片小,叶色暗绿或灰绿,缺乏光泽。磷素过量时,谷类作物抽穗不整齐,空瘪粒多,叶片肥而密集,繁殖器官过早发育,营养体小,产量低,使水稻易患稻瘟病。还可能诱发植物缺锌铁镁症状、

6.复混肥料的特点,发展趋势,配比方法

方法:条施,穴施,全耕层深施。

7.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有何特点?两者配合使用有何好处?

化学肥料又称无机肥料,是用化学方法制造而成的,与有机肥料相比,化肥具有酸碱反应,体积小,养分含量高,肥效快,吸湿性强,易结块,养分单一,便于运输和机械化施用等特点,

补充:尿素施用的注意事项类似铵态氮肥,可做基肥或追肥,但含有缩二脲,可抑制幼根生长个种子萌发,故不宜做种肥。

尿素适宜做叶面追肥,原因:尿素为中性有机分子,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对茎叶损伤小,分子体积小,容易吸收,吸湿性强,是叶面保持长时间的湿润,肥效快,做叶面追肥时,可在早晚进行。

氮肥对豆科植物应少施肥或不施,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多施。

水稻宜施铵态氮肥,土豆用硫胺,大麻用硝铵,甜菜用硝酸钠,蔬菜与欧诺个硝态氮肥。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 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 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 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 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 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 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8] 176 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8] 176 号 2008-09-09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及有关直属事业单位: 十多年来,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还存在目标单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使用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加大补充耕地力度,部从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出发,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手段,推进开源节流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平台,既保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又促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补充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切实组织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低于规划规定的保有量任务。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立足于本市、县行政区域内补充完成。对于后备资源少确实难以完成的,可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在省域内统筹安排,严禁跨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土地整理复习资料(四川农业大学).docx

一、阐述我国开展土地整理的目标 1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协调土地供需矛盾 3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两次全国土地整理规划的差异? 2001-2010:规划目标是补充耕地面积 2010-2015:增地、提等、增效和改善环境 规划内容差界是第二次全国土地整理规划内容比较第一次新增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环境整治三、什么是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及含义? 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人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建设用地整理: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活动和白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釆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区域性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什么是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有什么关系?

五、土地整理规划的层次、体系和主要内容战略层次: 国家宏观战略层: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平衡 省级区域调控层:特定时期区域发展政策与土地利用优化的耦合关系 地区工程操作层:土地生态安全、耕地整理与粮食安全、土地科学创新等 区县项目落实层:因地制宜落实整理项目 体系: 全国规划(纲领)、省级规划(承接)、市级规划(实施)、县级规划(实施)四级,也可根据需要编制村土地整治规划。 主要内容: 1.总则:规划目的、依据、等2?规划背景:土地利用现状、上一轮土地整理情况、土地整理的机遇和挑战3.土地整理潜力评价4?土地整理战略和冃标5.土地整理布局和时序安排 6.绿色空间构建与镇村体系 7.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8.土地整理重点工程9 .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10.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六、简述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釆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潜在能力。 1、农用地整理潜力 2、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3、土地复垦潜力 4、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

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对于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占不平衡,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重要的手段,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面积的增加,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整理与复垦开发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回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 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政策出台的背景 10多年来,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存在目标单一、补充耕地力度不够、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规划统筹乏力、资金征收使用还有差距、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总量锐减,鉴于我国国情和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强化切实保护耕地,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治本之策,修编的《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整理正式列入国家法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整理工作将更加全面和细化。 为了全面合理做好土地整理工作,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概念,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三大块内容进行了重新排序,这明显突出了土地整理的重要,强调了以土地整理为重心,土地复垦为辅助,土地开发为补充的精神。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政策、理论依据 (一)中央对土地整理的期望与要求 1.坚守18亿亩耕地,必须完成耕地计划补充任务。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

土地整治复习要点

绪论 ●土地整治的实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土地整治工作程序: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整理后的产权调整,评价等环节●土地整治最终目标:协调人地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专项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城镇旧城区改造;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程压废地复垦●土地整治类型:所有权整治和使用权整治;城市土地整治和农村土地整治;农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资源性和资产性土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包括:村镇用地整治;城镇用地整治;独立工矿用地整治;基础设施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按废弃原因分类:生产建设中挖损、压站、塌陷造成破坏的土地;因道路改线、建筑物废止、村庄搬迁以及垃圾压占造成废弃的土地;各类工业污染造成的废弃地;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废弃地;废弃坑、塘、洼的复垦●农村土地整治: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为平台,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主要做法:开展农田整治;推进村落整治;发展非弄产业;促进城乡互补●农村土地整治意义:扩大农村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农村土地整治特点:统筹规划、整村推进、集聚集约、整合资金;尊重农民意愿、导入社会参与、确保农民受益、保持农村特色●土地整治工作四个基本目标: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农地整治分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和养殖水面等●农地整治主要内容: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土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复垦废弃地、治理中低产田;对道路、沟渠、和水利设施的修补和重建;重划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条件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整治发展趋势:目标综合化;对象一体化;标准生态化;目的公共化●土地整治学科基础:土地利用学、土地系统工程学、土地信息工程学●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理论基础:土地整治学科基础;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中国开展土地整治的宏观背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区域土地整理规划 ●目的意义: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职能;土地开发整理实施的“龙头●编制程序:准备工作;分析评价;专题研究;拟定规划供选方案;协调论证;确定规划方案●区域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特征:针对性;地域性;多样性;复杂性;相对性;时限性●区域土地整治潜力的构成:技术;生产;生态;景观优化●区域土地整治评价方法:单一指标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区域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要补充的各类土地面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用地需求;县内土地整治复垦开发为耕地、园地、林地等的潜力●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选定的依据:一般基于土地开发整治重点区域与重点工程;以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目的;对重点工程的实施有重要支撑作用;重点项目一般能在规划期的近期内落实●土地整治重点项目选定方法:根据区域土地开发整治潜力分析、划区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可行性;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确定项目的界限测算面积●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选取:自然生态评价因子(气候、水、土、地形地貌、植被)社会经济评价因子(社会环境、经济资源与环境、技术资源与环境)●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针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问题选取评价因子;确定因子的权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属性与空间数据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区域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直接指标;代理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直接经济效应;间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率;人均绿地面积增加率;基本农田面积增加率;土地盐碱化治理率;土地污染治理率●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土地生产率提高率;农户户投比提高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率;人均耕地面积提高率;耕地面积比率提高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率 ● ●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 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 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 有机质的矿化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 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 3 倍 —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 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 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 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 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 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土壤质地特征具有肥力这个认识出发,由于生物的作用,才把大量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的轨道,才有可能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聚积,从而创造出仅为土壤所固有的肥力的特征,并推动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从这种意义上说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2)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 一,单选题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 A.0.05 B.0.1 C.0.4 D.0.6 [答案]:D 2.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 A.0.03 B.0.05 C.0.1 D.0.2 [答案]:C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上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A.0.3 B.0.4 C.0.5 D.0.6 [答案]:A 4.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A.400公顷 B.600公顷 C.800公顷 D.1000公顷 [答案]:B 5.()是村庄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重任.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答案]:B 6.()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走上了法制轨道 A.《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B.《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C.《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D.《土地复垦规定》 [答案]:D

7.在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可选用()计算土方平整量. A.散点法 B.方格网法 C.截面法 D.换算法 [答案]:B 8.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其中田间道一般宽为() A.6-8m B.4-6m C.3-4m D.1-2m [答案]:C 9.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其适宜长度为(). A.50-100m B.100-150m C.150-200m D.200-250m [答案]:C 10.()是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答案]:C 11.某变压器总共控制4眼机井,机井水泵功率为15KW,则应选择的适宜的变压器型号为(). A.S9-50/10 B.S9-63/10 C.S9-80/10 D.S9-100/10 [答案]:D 12.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 A.项目建设规模 B.整理前耕地总面积 C.整理后耕地总面积 D.整理后农用地总面积 [答案]:A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业务辅导材料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业务辅导材料 第一部分:概念及政策、理论依据 一、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概念 土地开发是指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祼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二、政策、理论依据 (一)中央对土地整理的期望和要求 1.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完成耕地计划补充任务。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取得实效。 4.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长期稳定投入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撑。 (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理

中发…1997?11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这是土地开发整理一词最早写入中央政府的文件中。 1999年?土地管理法?,确定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资金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确立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主渠道,保证了土地开发整理有长期稳定的投入。 2004年?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8号)明确规定: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以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进一步扩大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渠道。 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征收与投入 2001-2006年,中央分成的30%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共征收489.94亿元。从今年起,国家将新增费征收标准提高了一倍,进一步扩大了资金规模。2006年中央分成征收部分为167亿;按照新的征收标准,今年预计不少于200亿元。 2001年至2007年上半年,国家累计投入中央分成的新增费总额达463.66亿元。目前,全国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的总投入,每年达到1000亿元左右。 中央一号文件 2005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2006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开卷)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D)。 A. 5 % B.10% C.40% D. 60% 2.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C)。 A.3% B. 5% C. 10% D. 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A)上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A.30% B. 40% C. 50% D. 60% 4.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B)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A. 400公顷 B. 600公顷 C. 800公顷 D. 1000公顷 5. (B)是村庄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重任。 A.干道 B.支道 C. 田间道 D. 生产路 6. (D)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走上了法制轨道。 A. 《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B. 《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C.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D. 《土地复垦规定》 7.在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可选用(B)计算土方平整量。 A.散点法 B.方格网法 C.截面法 D.换算法 8.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其中田间道一般宽为(C)。 A.6-8m B. 4-6m C. 3-4m D. 1-2m 9.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其适宜长度为(C)。 A.50-100m B.100- 150m C. 150-200m D. 200-250m 10. (C)是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A.干道 B.支道 C. 田间道 D. 生产路 11.某变压器总共控制4眼机井,机井水泵功率为15KW,则应选择的适宜的变压器型号为(D)。 A.S9-50/10 B.S9-63/10 C.S9-80/10 D.S9-100/10 12.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A)。 A.项目建设规模 B.整理前耕地总面积 C.整理后耕地总面积 D.整理后农用地总面积 13.国家投资项目对土地整理项目丘陵区新增耕地面积的下限要求为(A)。 A.10hm2 B. 20hm2 C. 30hm2 D. 40hm2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 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 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水平地带也受所在大陆外形、山脉的走向、风向、洋流海拔等地理因子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相平行称经度地带性。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区别: 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浸水,土休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得不到通气与氧化,土壤矿质中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土体显青色或青黑色。若砂质土体,则一般呈灰青色,闭结,不松散;若粘性土质则呈粘糊状青泥,其塑性强,而少裂隙或铁、锰结核,潜育化过程可发育成沼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开卷)

《土地整理与复垦》模拟题(补) 单项选择题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D)。 A.5% B.10% C.40% D.60% 2.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C)。 A.3% B.5% C.10% D.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征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A)上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A.30% B.40% C.50% D.60% 4.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B)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A.400公顷 B.600公顷 C.800公顷 D.1000公顷 5.(B)是村庄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重任。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6.(D)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复垦走上了法制轨道。 A.《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 B.《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C.《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D.《土地复垦规定》 7.在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可选用(B)计算土方平整量。 A.散点法 B.方格网法 C.截面法 D.换算法 8.土地整理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其中田间道一般宽为(C)。 A.6-8m B.4-6m C.3-4m D.1-2m 9.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其适宜长度为(C)。 A.50-100m B.100-150m C.150-200m D.200-250m 10.(C)是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A.干道 B.支道 C.田间道 D.生产路 11.某变压器总共控制4眼机井,机井水泵功率为15KW,则应选择的适宜的变压器型号为(D)。 A.S9-50/10 B.S9-63/10 C.S9-80/10 D.S9-100/10 12.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A)。 A.项目建设规模 B.整理前耕地总面积 C.整理后耕地总面积 D.整理后农用地总面积 13.国家投资项目对土地整理项目丘陵区新增耕地面积的下限要求为(A)。 A.10hm2 B.20hm2 C.30hm2 D.40hm2 多项选择题 1.根据土地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可将土地整理分为(AD)。 A.农用地整理 B.未利用地整理 C.废弃地整理 D.建设用地整理 2.滩涂开发项目的主要特点包括:(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