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

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

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

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

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

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

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

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

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

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

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①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②时空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

内变化比较大。

12.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的重要指标。平

原的海拔大多数低于200M,高原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丘陵一般不到500M,山地则是在500M以上,500~1000M称为低山。

13.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对其他

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14.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

类型等几个方面。

15.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

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16.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

大类。

17.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

18.我国着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

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

19.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20.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水

21.土壤类型分布:海洋性土壤群系、大陆性土壤群系和垂直地带性。

22.土壤地域分布规律:

①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②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③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④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

23.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

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24.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20~25cm。

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度一般为>50cm。

25.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

26.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

27.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

评价。

28.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

29.植被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30.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

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31.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

①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

政策

②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

投入水平

③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

条件。

32.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33.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整个土

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34.土地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

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5.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

合的具体表现。

36.土地经济生产力:相对于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而言的。土地自然生产潜

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37.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

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

②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

③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

④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38.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的作用,在技术和

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

第三章

1.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

2.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讲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3.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实用性原则。

4.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上沿用前

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70年代后期,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类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已被广泛使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划分为土地型。

5.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

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6.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

布、垂直地带性分布。

7.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条带状结构、重复式组合结构、环状结构、扇形

结构、树枝状结构。

8.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实际上

也就是指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9.土地类型的演替:正向(进化性),逆向(退化性)

1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其意义主要

体现在:

①首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

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

②其次,通过研究和划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状

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③第三,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分

类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可能,也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1.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热

量差异而造成的。

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

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

1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

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13.中国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有12个一级类型,56个二级类,其

中12个一级类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未利用土地。

第四章

1.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

等内容调查。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评

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

特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4.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只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

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因而并不是每次必须对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

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包括气候调查、地型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

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

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P104~105

5.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四个阶段。P105~109

6.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的遥感调查方法、土地资源遥

感动态监测方法。

第五章

1.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

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其特点:

①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②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③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④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⑤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2.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

务;为土地交易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第128页

3.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适宜

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根据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土地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许多种。如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

评价类型的另一种区分是当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

4.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

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

其划分的依据: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

划分的几种方法: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寄出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5.评价因子的选择一般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和因子稳定性原

则。

6.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

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的适宜程度。

7.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

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单元四级分类制。

8.土地质量: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土地综合属

性。

9.土宜:就是在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

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

10.对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

①其评价结果应有广泛

②其方法简便易行

③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④其方法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

11.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1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

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分析: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状况和人口状况。

城镇土地定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综合分析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参考160页)

13.农用地分等定级: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

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别、级别。目的:

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

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②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

基本农田制度提供依据

③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

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④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14.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最大可能的发展土宜,对特色

农业和创汇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15.土地区位是影响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最重要的因素。

第六章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

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资源的质量状

况、投入水平、生活水平、时间尺度。

3.理论上,实现粮食安全有三个途径: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耕地

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量。

4.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的道路,否则没有出路。

5.中国耕地保护的内容体系:耕地数量或面积保护、耕地地力的保护、耕

地环境的保护。

6.作物的光温生产力: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

受其他条件限制。

7.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

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8.耕地保护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强化耕

地的行政保护;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参考书本、展开论述)9.耕地现状: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后备耕地所剩无几、非农田建设占用

耕地将继续增加、生态退耕将减少耕地数量、耕地减少总体额度很大}耕地质量下降日益严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

第七章

1.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

营或经济活动。

2.决定一个社会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自然因素、经

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3.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土地利用系统类型可分为集约型和粗放

型。

4.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资源环境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组

织体制的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

5.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可承

受性。

6.土地利用规划: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经济,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7.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土

地利用的内部规划(设计)。

8.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9.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五级: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市

(地、自治州)、县、乡(镇)。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合理用

地、保护耕地原则;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编制

规划阶段、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

12.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的主要类型: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

地保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13.常见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可分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和土地资源

质量动态监测。

第八章

1.自然界的四大循环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4.生态平衡有三种表现形式:相对静止、动态稳态和非平衡稳态。

非平衡稳态是生态平衡的最主要形式。

5.影响我国土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压力较大;政

策失误;掠夺式经营;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

6.土地退化是自然环境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

7.土地退化大致可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

污染等类型。

8.土地沙漠化防治包括沙丘固定、防止土壤风蚀、绿化以增加植被等三部

分。

9.耕地面积不等于都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生产粮食的

农田,是保护的重点。

10.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

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11.改良土壤,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在任何时候都是我国土地整理的重

点。

12.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指: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工

业向园区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二、名词解释

1、土地

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它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2、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4、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5、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6、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

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力,亦可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土壤生产力。

7、土地类型

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9、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是指土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光能利用率和动物的能量转化率持续稳定以及系统输出的能量(产品)与投入物质能量间的比率持续稳定提高的过程。10、土地沙漠化

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1、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新组织,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2、土地生产潜力

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但不考虑利用类型时,主要指土地固有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13、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4、作物光合生产力

是指各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分、CO2和土壤等)、作物密度以及管理水平等都处于最适宜的状况时,太阳辐射能的光合产量。

15、土地生态系统

是指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16、土壤次生盐渍化

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17、作物光温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光、温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

18、农业生态区法

农业生态区法,它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的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与投入的高低,在此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位,以人均消耗进行计算,以评价其一定行政单位的人口承载力。

19、土地资源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20、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21、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2、土地结构

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同级)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23、作物光温水生产力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是指作物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仅在光、温、水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

2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5、土地数量结构

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

26、土地资源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27、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是耕地中的精华。

28、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

29、土地适宜性评价比配

是指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30、土地生态设计

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31、土地类型的演替

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

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

32、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是指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33、土地经济分级

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三、辨析题

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类型划分依据是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依据是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3、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土地的概念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因此,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4、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及二级学科的关系

土地科学为一级学科,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等二级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5、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或称土地资源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的用途条件)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作出等级的评定。

两者属不同概念,但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首先,两者都是针对一定用途或一定经营管理措施,只不过前者针对性强(用途范围小或具体),土地潜力评价针对性弱(用途范围大或不具体)。

其次,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潜力级的土地均可视为适宜于一定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即单项土地潜力评价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归纳或转化成土地潜力等级。

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四、简答题

1、土地经济评价的特点

(一)对原始资料有很高的要求。

(二)必须选定恰当的评价指标。

(三)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

(四)要更多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

(五)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六)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农业生态区法方法步骤

①编绘气候、土壤、作物及耕地资源相同比例尺图

②编绘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③在生态区图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

④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基础图上叠加

耕地资源图,并计算一定行政单位内耕地、草地、水土的土地生产

力,最后统计出总的土地生产力。

⑤在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基础上考虑经济投入水平。

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阶段。

按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可将土地资源利用分为四个阶段。

a人对土地依存关系的原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b土地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c土地与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关系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d土地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4、土地类型调查的意义。

a是全面收集编纂、存储土地信息的主要手段(自然属性资料、社会属性资料)

b为土地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c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d有利于深化对地表自然地课分异规律的认识,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建立立体的土地和土地利用观

2、协调土地利用运行系统

3、开展土地利用耦合效益评价

4、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6、土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结构

水平结构方面:①各种子系统在地球表面连续不断的分布,如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②与气候、土壤、生物地带性分布具有相对应的景观生态结构,即土地类型宏观地带性地域分异,体现在纬向地带性分异和经向地带性分异;③与区域性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具有相对应的区域景观单元结构,是研究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和分布模式的基础。

在垂直结构方面:①地上层——气候、小气候、植被、动物;地表层——土壤、河川径流、浅层地下水、植物和微生物;地下层——土壤层以下的岩石、深层地下水等;②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所造成的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7、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a人口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

b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c土地生产力较低

d非农业用地缺乏宏观控制

e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逐年加重。

其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地大硕士土地资源学真题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 国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 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 土地所有制—— 土地报酬递减率—— 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79 特别提示: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 土地利用土地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 2、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3、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4、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5、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2、阐述基本农田的涵义、保护对象及其农田保护区规划的思路,并论述其对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79 特别提示: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问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3、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4、土地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最新土地资源学考研试题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国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土地报酬递减率——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农业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的影响。 3.土地类型调查的内容。 4.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二、论述题 1.土地整治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2.土地利用中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03-12年考研真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 土地:P3是由影响土地利用潜力的自然环境要素所组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它还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土地分级:P84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P88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土地资源评价:P148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评价:P151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 土地潜力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P84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P136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主要是土壤、气候和环境特性),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188(百度百科)指在未来的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的供养人口的数量。 水土流失:(百度百科)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土地资源:P3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百度百科)为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 光温水生产潜力就是农业生产潜力。(百度百科)光温水生产潜力即土地资源气候生产潜力,假定二氧化碳、土壤肥力、作物的群体结构、农业技术措施均处于最适宜条件下,由当地光、温、水条件所能产生的生物量(干物质);农业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就是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地籍:(地籍管理)P1是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土地转让:▲ 土地出让:▲ 二、简答题 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特点。(百度文库) 答:(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间(4)评价的结果应该直接用于生产实践(5)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简述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 答:(1)水平地带分布规律(2)垂直地带分布规律(3)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 04、简述《土地评价纲要》(FAO,1997)中的土地资源评价基本原则。(P149) 答:(1)生产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针对性原则(5)比较性原则(6)相对稳定原则 05、简述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P155) 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水资源调查、气候调查、地形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等。 07、简述土壤在地球表层中的功能。(P57) 答:(1)土壤的生产力功能;(2)土壤的自净功能;(3)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功能;(4)土壤的支撑功能;(5)土壤的原材料功能;(6)土壤的景观文化功能。 08、土地资源评价有哪些?(P151)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 性、多用途性。 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 而降低。 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 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土地资源学试卷

内蒙古财经大学期末考试试卷 《土地资源学》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下列那个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2、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3、【】是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最重要指标。 A 地面坡度 B 海拔高度 C 水热分布 D 土壤条件 4、不属于地表水系的是【】。 A 冰川 B 河流 C 湖泊 D 海洋 5、【】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 A 纬向地带性 B 经向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选出2-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 A 平原 B 丘岭 C 山地 D 高原 E 盆地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 A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 B 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C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D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E 系统分析方法 3、水资源调查包括【】的调查。 A 地下水 B 地表水 C 水利设施 D 供排水状况 E 水旱渍害状况 4、农用地包括【】。 A 耕地 B 园地 C 林地 D 牧草地 E 沙荒地 5、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是【】。 A 生产性 B 稳定性 C 保护性 D 可行性 E 可承受性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5分) 1、土地资源的气候构成要素包括:、、、。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类型演替的影响因素有:、、、。 4、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采用、、作为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资源 2、耕地 3、土地资源评价 4、土地整治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 4、FAO土地评价系统 5、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2、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土地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注:请将试卷同答题纸一同收回。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1. 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2、试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填空(20×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又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2,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2,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2。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 二、名词解释:(8×2=16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 三、、计算题:(2×5=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 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 1:20000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四、简答题(5×6分=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并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各部分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12分) 《土地资源学》试题A参考答案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1=20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1:50000,1:2000或1:5000。 5、6 mm2,4 mm2,15 mm2。 6、0.5 mm;1.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二、名词解释:(8×2=16分) 1、土地类型-也称景观形态单元,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是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强调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 2、线状地物-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

西南大学土地资源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85)《土地资源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数量结构主要数量指标? 2、论述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 4、论述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性及农用地整理的任务和内容? 参考答案: 1、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 (1)面积比:适合土地类型图斑面积有明显差异的区域。 (2)频率比:适合图斑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不同类型)。 (3)分异度:面积偏差率。 (4)多样性指数:土地类型多样化程度。 (5)优势度: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与配该区域或样区内的土地类型的程度,与多样性构成反比。 2、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水土流失的防治应该从侵蚀发生的机制着眼,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降低地面坡度,截短坡长,减少土壤侵蚀。不宜修梯田的地方,可以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等水保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 耕作措施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能增强土壤的抗蚀性能。 3、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一)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 资料准备: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地形图) (二)外业调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