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相关指标编制说明

一、相关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系统应用覆盖率①: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例如:CAD 覆盖率是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包括设计计算与绘图)中采用CAD 完成的比率;MIS 覆盖率是指企业由MIS 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

2、信息资源覆盖率②: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3、信息技术贡献率③:指采用信息技术后产生的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利润的增加值。

二、上述指标计算方法:

1 、信息技术(系统)的覆盖率= 该项技术(系统)完成的业务量/企业该项

全部业务量x 100% ;

2、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按照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三个层次的发

布范围来分,每个范围的覆盖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已供给人数/信息资源应供给人数X 100% ;企业信息资源覆盖率为

三个覆盖率的加权平均

3、信息技术贡献率= 企业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增加值/企业原

有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X100% ;

备注:1、指标①②③引自:龚炳铮•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中国自动化学会2001 年全国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推广应用大会文集.

2、上述指标不独立用于测评企业信息化程度,只作为划分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思路和参考依据。具体测评指标体系将另行提供。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

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

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具体权重根据德

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度(分)

(1 )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 分;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C 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 0,否则,将a)和b)的得分相加。

(3 )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单列信息化规划,得 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 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得 0分

b)单列信息化预算,得 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和b)的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 )、( 2)、( 3)的得分相加除以3

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

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的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近?年平均的本企业请息祀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董

-------------------------------------------------------------------- xl 00

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3.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并包括主频在75MHz (含)以上的PC机。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本企业拥有的能赧正常运转的计算机总量“n

------------------- =-— ------------------------ x 1 DD

负工总数

4.网络性能水平(分)

企业网络的出口带宽小于 128K (含)得30分,在128K和512K (含)之间得50分,在512K和2M (含)之间

得70分,在2M 和10M (含)之间得 80分,在10M 和100M (含)之间得 90分,在100M 以上得100分。

通过调制解调器(ISDN )和普通电话上网,带宽在 128K (含)以下,即使可以同时开辟多个联接通道,得分依然

按30分计。

5.计算机联网率(%)

计算机的统计口径与指标 3相同。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

接入企业肉部內的计算机总量—

抿企业拥有的能够正常适转昭计算机总量*

6.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 %)

2.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企业在进行政策法规、市场、销售、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的信息采集时,信息化手段占有重要位置的,每覆盖一个领域得16分,全部覆盖,得100分。

7.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本指标计分方法:

如果没有建立基于 Intranet/Extranet 的企业网,得 0 分。

在具备基于 Intranet/Extranet 的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的得 5 分,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

交换的得 5 分,每实现一个其它功能(见下列举)得 1 分,总分乘以 3.85, 满分为 100 分。其它功能包括:文档共享、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会议管理、签报管理、周报(月报)管理、信息集成、信息发布、

业务讨论、电子邮件、个人数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日程安排、决策支持(具备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等。

8.决策信息化水平(分)

本指标为定性考核指标,初级水平为 50 分,中级水平为 80 分,高级水平为 100 分。级别划分标准如下:初级水平: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初步支持。

中级水平:能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持。高级水平: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进入管理决策智能化。

9.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

本指标为综合考核指标,初级水平为 50 分,中级水平为 80 分,高级水平为 100 分。级别划分标准如下:初级水平:信息化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主要业务流程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

中级水平:信息化覆盖 80% 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并能实现及时充分的数据共享。高级水平: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最优控制。10.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

指标得分计算方法:

a ) 对以下服务对象覆盖一个得 1分,总分乘以7.2,满分50分

服务对象列表:企业员工、招聘对象、管理者、决策者、最终客户、供应商、其它合作伙伴

b ) 对以下服务功能覆盖一个得 1分,总分乘以6.25,满分50分

服务功能列表:信息发布、网上采购、网上销售、客户网上自助服务、员工入口、移动商务、消息自动传送、业务 报警功能

指标总分为两者之和。

11. 网络营销应用率(%)

经电子商务产生的销售额/采购额占总销售额/采购额的比例

计算口径:以下两点满足其一,即认为是经电子商务产生的销售额 /采购额:

-线上沟通并达成交易

-采取在线支付方式

网上销售率:

当年电子商齐产生的销僅额 全

年总箭售额

指标得分=网上采购率x

50 +网上销售率X

50

12.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

a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覆盖率,计分方法:覆盖 1项加1分,结果乘以6.25。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包括:财务管理、购销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

b )管理信息化的数据整合水平,计分方法:

网上采购率

当年电子商齐产生的采M 额" 当年全部采确毅

°

以下数据库,有2个实现共享为2分,3个实现共享为3分,依次类推;结果乘以 6.25。

数据库包括:财务、购销存、生产制造、分销、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

指标总分为a)和b)的分数相加

13.人力资源指数(分)

指标分值=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百分比X 100

14.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

指标由2部分构成,指标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a)掌握专业IT应用技术的员工的比例,指掌握专业IT技术得员工占全部正式员工的比例。计分方法:

该比例大于 15%,得 35 分,10%-15%,得 28 分,5%-10%,得 24 分,3%-5%,得 17 分,1%-3%,得 10 分, 1%以下,得5分。

b)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统计口径为:管理层包含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需

接受过2小时以上的正式培训,方可进入培训覆盖的范围。计分方法:

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 )X 65

指标总分为以上两部分分值之和。

15.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

a)电子化学习的员工覆盖率,计分方法:

正式蔘与企业组觎的电予化学习项目的贡工数量“

企业全部喷工的数量

b)电子化学习中,可供选择的学习领域的覆盖率,计分方法,以下各选项有1项加1分,总分乘以7.2,满分50分

选项包括:管理、营销、财务、企业文化等、生产及工作技术、技能、规章制度等。

指标总分为以上两部分分值之和。

16.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 )

计算口径: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包含安全软件、安全硬件、信息安全培训、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支出。指标分值计算方法:

该比例大于 30% ,得 100 分, 20%-30% ,得 90 分, 15%-20% ,得 80 分, 10%-15% ,得 70 分, 5%-10% ,得

50 分, 5%以下,得 20 分。

17.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 % )本指标计分方法: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及制定严格的员工信息安全制度,得 2 分,每采取一个其它安全措施,

加 1 分,结果乘以 7.6, 满分 100 分。其它安全措施包括:

- 本地实时备份

- 本地定时备份

- 异地实时备份

- 异地定时备份

- 拥有 2 个(含)以上的 ISP

-安装了防火墙

-安装了企业级杀毒软件,并严格按照供应商要求按时升级

-全面安装了单机版杀毒软件,并严格按照供应商要求按时升级

-安装了邮件加密系统 -建立了虚拟专用网

-档案服务器、网络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流量相关的设备有备份

18.库存资金占用率(%)

数据采集的跨度不得超过 3年。

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的资金/全部流动资金

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的计算方法:

倩息祀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信息化实施后库存滋金占用眸

愴,騒实施前库存瓷金占用率

指标分值: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80%以上得100分,降低60%以上得80分,降低50%以上得60分,降低20%

以上得20分,降低20%以下得0分

19.资金运转效率(次/年)

数据采集的跨度不得超过 3年。

企业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增长幅度的计算方法:

传息祀实施点企业流动潦金毎年的罔特次数

信息花实施前崔业流动资金葆年的周转次数

指标分值:企业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是原来的5倍以上得100分,3-5倍得80分,2-3倍得60分,1-2倍得20分。

20.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

此项指标考察企业实现一次完整的虚拟财务决算所需要的时间。

指标得分计算方法:实现 24小时以内完成决算为100分;1日至10日为80分;10日至20日为60分;20至30

日为30分,30日以上为0分。

21.增长指数

本指标为综合考核指标,是根据现阶段对信息化的认识制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指标考察企业自身销售收入的增长比率、企业自身利润的增长比率、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增长比率、行业平均利润增长比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企业自身发展变化的考察,以及与同期行业状况的比较,判断企业信息化在相关方面带来的影响。

计算方法:

企业自身销售收入增长比率-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增长比率增长指数 =K1 X 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增长±匕率

企业自身利润的增长匕库-行业平均利润的增长匕俸

K2 X行业平均利润的增长匕澤

K3 X企业自身的销售收入增长比率+K4 X企业自身利润的增长比率

K1、K2、K3、K4为各项的系数,具体数值以另发的形式落实。

考察期限为近3年,企业成立时间少于 3年的,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说明:以上各指标的计算方法中,在表达上如存在时间段等数据区间,除非特别说明,则包含数据的上限,不包

含下限,如“25%”意味着包含 5%,不包含2% o )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总分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匸E i*Wi )

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得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

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o

权重表将基本指标划分成 5个大类,每一类的权重设计如下:

战略地位:10% ;基础建设:20% ;应用状况和效益指数:50% ;;人力资源:15% ;安全:5%

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以权重表(另发)形式落实。

四、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测评组织方法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是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指标,可以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的标准化客观定量分析结论。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

为了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在基本指标测评之外,由专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和“企业信息化评议指标”的相关工作。

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

以信息化实效为评价目标的效能评价指标,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实效的定量分析结论。

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战略适宜度、投资适宜度、应用适宜度、

资源匹配适宜度和组织与文化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和对外反应灵敏度。适用于企业自测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定级。

企业信息化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以此形成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由评价实施机构中的专家咨询组进行评价。

具体测评实施,依据《国家信息化评价规则》进行。

信息化标准体系五个标准

信息化标准体系五个标准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了确保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和应用,制定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五个重要的信息化标准。 首先是信息安全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信息安全标准是保障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的基础,它包括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评估等方面的要求。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安全标准,才能有效地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其次是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信息资源是企业和组织的重要资产,合理管理和利用信息资源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包括了信息资源的分类、采集、存储、共享和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第三是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信息技术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运维和支持等方面。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包括了服务策略、服务设计、服务过程、服务改进等方面的要求,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高效的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提高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四是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信息化项目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项目的规划、组织、实施和验收等方面。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包括了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过程的要求,它能够帮助企业

建立科学的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和项目的成功率。 最后是信息化人才培养标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具备相关技能和 知识的人才支持。信息化人才培养标准包括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信息化人才培 养体系,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以上五个标准是信息化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这些标准的制定 和实施,不仅能够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进信息化 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的有效对接。 总之,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 要意义。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才能够确保信息化的顺 利推进和应用,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务和支持。希望各 个相关方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为信息 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信息化应用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应用评价 一、信息化领导能力指标: (l)企业信息化的领导数量: 由于公司在年成立了集团信息化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集团董事、总经理亲自担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中心的领导为组员。因此公司此项指标得分为100。 (2)企业信息化主管的职位设置: 公司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包括了集团的高层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但集团的最高层决策人没有作为主管领导来参与到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来,因此公司此项指标得分为分。 (3)企业信息化领导在企业中的地位: 公司虽然有专门的包括集团高层和部门领导在内的信息化管理团队,但并没有设立首席信息官CIO这一职位,因此公司此项指标得分为。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标: (l)每百人具有的计算机数量: 经过调查,公司内部员工每百人拥有的计算机数量为台,此项指标得分为。(2)公司内部联网率: 公司建有自己的内网,集团总部及各分公司的内部网络建设比较完善,但是由于公司信息化开展时间较短,各内网之间的数据接口不同,因此此项指标未能达到满分,此项指标得分为。 (3)信息化设备所涵盖的种类: 由于公司经济实力雄厚,集团领导对于信息化高度重视,因此通过阶段性的建设,公司的信息化设备种类完善,包括企业服务器、互联网设备、施工监控设备、数据处理设备、UPS等。集团己经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具有专线网络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因此该项指标得分为。 三、信息化应用程度指标: (l)管理信息的整合水平: 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了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联通,本指标得分为。 (2)决策化信息水平: 公司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只能为企业提供初级和中级的决策支持,即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得到汇总报告,为企业的某项工作具体实施提供数据支持。和在初级决策的基础之上,通过数据挖掘获得潜在的管理信息和市场信息,为企业业务开展指明方向。此项指标得分为。 (3)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水平: 公司采用的是自行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虽然基本上核心业务的每一流程都实现了数据化的管理,但是信息孤岛现象存在严重或是数据挖掘程度较低,信息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因此这项指标得分为。 四、IT服务与管理指标 (l)信息化人才的种类: 公司近年来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是否引进了相关信息技术人才,主要包括:网络管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数据挖掘人员、数据分析人员、企业软件架构师。因此本项指标得分为。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评价标准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评价标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是却缺乏科学的评价 标准。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考虑的 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评价标准。 一、硬件设备评估 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 网络设备等,其评估标准包括质量、性能、适用性等。在质量方面,硬件设备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认证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健全等都是评估重点。性能方面,硬件设备的处理能力、存储容量、传输速度等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适用性方面,评估硬件设 备是否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是否兼容、可靠性等也是必 不可少的。 二、软件系统评估 软件系统评估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管理软件等。在操作 系统方面,评估是否稳定、安全、易于维护等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应用软件方面,评估软件是否满足企业需求,是否易于使用、 维护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在管理软件方面,是否符合企业实 际需求,能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三、数据安全评估

数据安全评估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数据安全的评估需要从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四个方面考虑。完整性方面,评估数据的保存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可靠。保密性方面,评估数据的保密性措施是否合理、可靠。可用性方面,评估数据是否能够及时、方便地利用。安全性方面,评估数据是否存在被攻击、破坏、泄露等风险。如果企业可以满足这四个方面的需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评估分数。 四、人员技能评估 人员技能评估是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也是最易忽略的环节。在人员技能评估方面,需要考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人员在技能方面的水平是否达标、是否有有效的培训手段等因素。只有获得优秀人员的支持和运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够成为企业的红利。 五、维护与支持评估 现今,许多企业只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启动,并忽视了信息化建设运营维护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维护的评估主要考虑是否有科学的运营维护方法,是否对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支持,是否有有效的售后服务等。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评价标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仅要重

工业和信息化部 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数字化水平的评估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负责指导、协调和管理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行政部门,其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更是备受关注。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工信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1. 工信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的定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是指工信部为了评估企业数字化水平而制定的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包括了多个方面,如数字化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发展状况。 2. 工信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的构成 工信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字化技术应用:包括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所采用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如ERP系统、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 2.2. 信息化管理水平:评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完善程度,包括信息化

战略规划、信息化投入、信息安全保障等。 2.3.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评估企业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网络覆盖范围、网络速度、网络安全等。 3. 工信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的应用 工信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适用于制造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也适用于新兴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通过 对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评估,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数字化发展状况,发 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这套指标体系也可以 为企业提供参考,指导其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名数字化产业的撰写者和分析师,我对工信部数字化水平测评 指标颇有感触。在我撰写的多篇文章中,也多次提到了数字化水平的 发展和评估。可以说,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 工信部的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估 体系。通过不断优化这套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产业升级。 总结回顾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对工信部数字化水平测评指标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这套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也具有较 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未来的文章撰写中,将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一

企业信息化水平 标准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 1. 引言 1.1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的重要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尤为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在日常运营中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持。而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通过明确的标准指导,企业能够更加科学地规划和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标准化的信息化系统可以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还能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标准化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客户互动,提供个性化、高效的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提升品牌价值。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企业应当重视信息化水平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

2.1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义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义是指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作效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技术应用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战略水平三个方面。技术应用水平是指企业在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方面的使用情况,包括企业内部的网络设备、办公软件、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指企业在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方面的水平,包括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运行和维护等。信息化战略水平是指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战略和愿景,包括企业信息化与业务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持性。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一个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2.2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的制定 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的制定是确保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准的重要环节。制定企业信息化水平标准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以及行业标准和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套规范和标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组织架构、信息化 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化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它应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明确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信息化组织架构是指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明确信息化管理的责任和权限。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设施、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应该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规范。信息化应用系统是指企业内部各类信息系统,应该建立健全的应用系统开发和运维标准和规范。信息化安全保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需要注重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标准 的科学性是指标准应该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标准的实用性是指标准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能够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因此,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研和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规范。 最后,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需要注重标准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因此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管理机制,定期对标准体系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标准体系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信息化程度衡量指标

信息化程度衡量指标 1. IT投入比例:以企业的IT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通常情况下,IT投入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越大,信息化程度越高。 2. IT人员比例:以企业IT人员数量占总员工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IT人员比 例越高,说明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 3. 业务流程自动化比例:以企业中已实现自动化的业务流程数量占总业务流程数量的比例来衡 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业务流程自动化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业务处理方面的自动化程度越高,信息化程度越高。 4. 数据化程度:以企业中数据化的业务数量占总业务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数 据化程度越高,说明企业在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越强,信息化程度越高。 5. 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以企业中采用新技术应用数量占总技术应用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 息化程度。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越强,说明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越强,信息化程度越高。 6. 系统集成程度:以企业中已实现系统集成的系统数量占总系统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 化程度。系统集成程度越高,说明企业各类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程度越高,信息化 程度越高。 7. 网络化程度:以企业中已连接网络的设备数量占总设备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网络化程度越高,说明企业的信息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程度越高,信息化程度越高。 8. 信息安全保障程度:以企业中已采取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系统数量占总系统数量的比例来衡 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安全保障程度越高,说明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措施越完善,信息 化程度越高。 9. 信息化培训和教育程度:以企业中接受过信息化培训和教育的员工数量占总员工数量的比例 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培训和教育程度越高,说明企业的员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 质和能力越强,信息化程度越高。 10. 用户满意度:以企业中用户对信息化系统的满意程度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用户满意 度越高,说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表现良好,信息化程度越高。

{信息化知识}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信息化知识)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关联指标编制说明 壹、关联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系统应用覆盖率①: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例如:CAD覆盖率是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图)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MIS覆盖率是指企业由MIS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 2、信息资源覆盖率②: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3、信息技术贡献率③:指采用信息技术后产生的企业运营收入、产值、利润的增加值。 二、上述指标计算方法: 1、信息技术(系统)的覆盖率=该项技术(系统)完成的业务量 /企业该项全部业务量×100%; 2、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按照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壹般员工 三个层次的发布范围来分,每个范围的覆盖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已供给人数/信息资源应供给人数×100%;企业信息资源覆盖率为三个覆盖率的加权平均。 3、信息技术贡献率=企业产值(或运营收入或利润)增加值/企 业原有产值或运营收入或利润)×100%; 备注:1、指标①②③引自:龚炳铮.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中国自动化学会2001年全国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推广应用大会文集.

2、上述指标不独立用于测评企业信息化程度,只作为划分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思路和参考依据。具体测评指标体系将另行提供。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壹、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于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于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关联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壹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和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于时间上延续,而且能够于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情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序号壹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解释指标数据构成 1 战略地位信息化重视度(分)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 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 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2 基础建设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 定资产投资比重(%) 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 通讯设备等投入 3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台) 反映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 大、中、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 PC机

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及测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及测算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企业如何才能在角逐中取得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企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时,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它支撑着企业在运营、管理、决策、创新中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及测算方法,以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一、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由多个维度组成。首先,以信息化系统的技术型能力为主要指标,包括组织架构、数据库结构、传输网络结构和安全性等。其次,以管理能力为评价指标,从信息化规划和项目管理、信息化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管理、应用系统管理等方面评价企业的管理能力水平。最后,以服务能力为评价指标,从信息系统支持能力、系统支持能力、用户服务能力、工作环境支持能力等方面考察企业的服务能力水平。 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测算方法 1、调研法 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算方法中,调研法是最常见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以量表或问卷形式设计相关评价题,使用分值形式以及客观评价标准,对企业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可以通过对典型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以及采用文献研究法,运用实证数据,对企业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深入研究,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 三、推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构建全面的信息化体系 企业要想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化体系,包括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数据库结构、传输网络结构和安全性等。其次,企业还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创新,逐步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系统支持。 2、优化信息管理流程 除了构建良好的信息化体系外,企业还要重视信息管理流程的优化,实现从业务流程、计划设计、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管理、应用系统管理、用户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流程管控,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3、提升应用能力 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升应用程序的能力模式,依托信息化的杠杆效应,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以及政府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及测算方法,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 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进行整合和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指标来衡量其进展和成效。下面是一份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的试行版本,供参考。 一、基础设施类指标: 1.硬件基础设施投入比例:指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硬件设备投入的比例,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计算机等。 2.软件基础设施投入比例:指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软件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投入比例。 3.信息化设备使用率:指企业信息化设备在工作时间内的使用率,可通过设备运行时间和工作时间进行计算。 二、信息资源类指标: 1.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程度:指企业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的程度,包括数据标准、数据分类、数据集成等方面的指标。 2.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指企业信息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程度,包括信息共享、信息查询、信息利用效果等方面的指标。 三、业务流程类指标: 1.业务流程优化程度:指企业信息化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的程度,包括业务流程简化、业务流程自动化等方面的指标。

2.业务响应速度:指企业信息化系统对业务请求的响应速度,可通过 业务处理时间、业务排队时间等指标进行衡量。 四、人员管理类指标: 1.信息化人员比例:指公司信息化人员占总人员的比例,包括信息技 术人员、信息管理人员等。 2.培训覆盖率:指企业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的覆盖率,包括培训人数、培训课时、培训内容等方面的指标。 五、安全保障类指标: 1.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指企业信息化系统对信息安全进行的防护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指标。 2.应急响应能力:指企业信息化系统对意外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包 括备份恢复、灾备恢复等方面的指标。 六、成本效益类指标: 1.信息化投入产出比:指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包 括投资回报率、成本效益比等指标。 2.成本节约程度:指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的成本节约情况,包括 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等方面的指标。 对于这些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 有针对性的设置和衡量。同时,需要定期进行指标的评估和绩效的监控, 以持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DBT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DBT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评价 指标体系 在当前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发展中,标准化示范企业的评价指标体 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BT公司作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积极探索 并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全行业树立了标杆。本文 将围绕DBT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论述,以期为其他企业在标准化发展道路上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综合评价指标 综合评价指标是对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下面将从三个方 面进行细致分析。 1.1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DBT通过持续的研发 投入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研发 经费占比、科研人员数量和论文专利数量等。同时,还应该考虑技术 成果转化率及商业化应用的情况。 1.2 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是企业的生命线。DBT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 设备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评价指标 体系包括产品质量合格率、售后服务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等。 1.3 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

企业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BT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单位能耗、废水、废气排放量等。 二、管理体系评价指标 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实现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以下从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DBT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ISO9001认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质量指标达标率和客户投诉处理等。 2.2 供应链管理体系 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DBT与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高效的供应链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供货及时率、库存周转率和供应链反应速度等。 2.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对员工的培养和管理至关重要。DBT 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员工满意度、培训投入和人才储备计划等。 三、社会责任评价指标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1 范围 本文件定义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指标构成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评价和标准化提升等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参数 参数 parameter 也叫参变量,是一个变量。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最小、不可拆分的检查控制单元,主要包括工艺、质量、物耗、能耗、环保及应急时效六大类。 工艺参数 process parameter 生产过程中,主要设备运行工况参数(如设备振动、轴转速等),物料或介质工况参数(如流体的压力、温度、湿度、物料比等),化学和物理反应时间、零部件加工、装配和维修工时等。 质量参数 quality parameter 检验检测相关参数:检验、化验人员应用仪器或经验采集并判断的各类参数(如硬度、强度、外径、毛刺、颜色等)。 物耗参数 material wastage parameter 流程制造企业制造单位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损耗量,离散制造企业产品加工、组装的各类零部件损坏量。 能耗参数 energy consumption parameter 生产过程中,所需能源用量(如水、电、气、煤、蒸汽等)。 环保参数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rameter 环保部门监控企业排放的各类参数(如废气,废水等)。 应急时效参数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parameter 相关责任人(班组、车间、高管)在接到工艺、质量、物耗、能耗、环保等XX类参数超标信息后响应、处理完成的时间。 3.2 生产方式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是指为了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而建立的一套衡量指标的体系。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识别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案。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1.信息技术战略: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评估该指标需考察企业的信息技术战略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并与业务需求相匹配。 2.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信息化需要有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持。评估该指标需考察企业的硬件、软件、网络等设施是否完善,并是否能够满足业务需求。 3.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评估该指标需考察企业的数据管理制度是否规范,数据存储和备份是否安全可靠,网络安全措施是否健全等。 4.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评估该指标需考察企业是否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自动化、集约化和标准化。 5.人员培训与运维能力:企业的信息化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评估该指标需考察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是否有持续的培训机制。 6.企业文化和组织支持:企业信息化需要有良好的组织文化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支持。评估该指标需考察企业的文化是否有利于信息化的推进,员工是否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7.业务创新能力:信息化不仅仅是为了现有业务提供支持,还应该推 动企业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评估该指标需考察企业是否能够利用信息化手 段创新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 8.信息化成果评估:企业信息化评估不仅要考察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 建设情况,还需要对信息化的成果进行评估。评估该指标需考察企业的信 息化成果是否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提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不同企业的情况和需求不同,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于企业来说,建立一个科学合理 的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信息化资源,提 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09图书馆学武亚静01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一、国外对信息化的度量指标准 1.波拉特法 最早开始信息产业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他于1962 年设计了一套测评信息产业的指标体系与方法。1977 年, 波拉特在他的9卷巨著《信息经济: 定义和测量》中,提出了第四次产业的论点, 并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又叫信息经济法。波拉特法从经济学角度, 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所占的比例。其基本理论是: 首先, 将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 称为第四产业。其次,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 其产值的测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 比如: 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 数据来源是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 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他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2. 信息化指数法 1965 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崎清介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 平、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11 个变量,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社会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发展趋势,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测算方法是: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值定为100,然后分别测算某年度的同类指标值的指数,再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分步算术平均法求得信息化指数。其中前者是直接将末级指标的指数相加之和除以项数;后者是先计算出二级指数值再求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两种算法的权重基础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但由于信息化指数值只具有相对意义,所以并不影响人们运用该模型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 3. 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 厄斯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49 个变量作相关分析, 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 然后确定以三个主要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 communication )、技术( technology )、图书馆( 1ibraries) 。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然后根据每个因子的分析结果对87 个欠发达国家进行排序、分类。同时,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则按GNP 值排序, 以反映经济实力对信息活动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就对信息化综合评估指标 进行研究,相继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Ⅱ和信息化评估指标ⅡE等。国家统计局经过多年对信息化评估指标的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来进行分析与评估 信息化水平。目前,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转效率(次/年)、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等6部分21个指标组成。该指标 体系包括信息化重视度(分)、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决策信息化水平(分)、网络性能水平(分)、计算机联网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网络营销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人力资源指数(分)、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增长指数等,这些指标能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 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三总结 (一)信息评价的对象和目的 信息化范围广,含盖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国防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又可分为地区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及业务领域信息化;国防信息化可分为军队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参见下面信息化分类图及社会经济信息化分类图:信息化的评价就是采用评价指标对各类信息化现状进行测评,以便了解其发展水平,更好采取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我国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现状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评估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本文将探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评价指标应全面覆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包 括硬件、软件、人员、流程等。 2、重要性:评价指标应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反映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能力。 3、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评估中得到有 效应用。 4、动态性:评价指标应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 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构建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战略规划与组织管理 战略规划与组织管理是确保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基础。在战略规划方面,应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在组织管理方面,应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团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是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在硬件方面,应考虑服务器的配置、网络带宽、数据存储等方面的需求;在软件方面,应考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方面的选择;在维护方面,应建立完善的系统维护机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应用系统开发与优化 应用系统开发与优化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在开发方面,应考虑业务需求、系统设计、编程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在优化方面,应系统的性能、用户体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优化。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需求变更应对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