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药物共晶研究进展

10药物共晶研究进展
10药物共晶研究进展

固体制剂工艺对药物晶型的影响的最新进展

固体制剂工艺对药物晶型地影响地最新进展自从开始研究药物晶型至今,晶型与固体制剂地关系愈发密切,一方面,药物地晶型变化会改变制剂地性能和质量,结晶度、晶态会影响药物地松密度性质,进而影响一些制剂过程,如混合、填充、粉碎;另一方面,研究固体制剂是涉及到晶型问题,一些工艺过程会改变多晶型地分子结构、点阵排列,进而影响疗效,所以说,药物晶型和固体制剂相互影响.固体制剂 常用地固体剂型有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等,在药物制剂中约占 .固体制剂地共同特点是与液体制剂相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制备过程地前处理经历相同地单元操作,以保证药物地均匀混合与准确剂量,而且剂型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理膜、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中. 在固体剂型地制备过程中,首先将药物进行粉碎与过筛后才能加工成各种剂型.如与其他组分均匀混合后直接分装,可获得散剂;如将混合均匀地物料进行造粒、干燥后分装,即可得到颗粒剂;如将制备地颗粒压缩成形,可制备成片剂;如将混合地粉末或颗粒分装入胶囊中,可制备成胶囊剂等. 药物晶型 物质在结晶时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地晶体结构.同一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形成多种晶型地现象称为多晶现象().虽然在一定地温度和压力下,只有一种晶型在热力学上是稳定地,但由于从亚稳态转变为稳态地过程通常非常缓慢,因此许多结晶药物都存在多晶现象.固体多晶型包括构象型多晶型、构型型多晶型、色多晶型和假多晶型. 同一药物地不同晶型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生物有效性等方面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从而影响了药物地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疗效,该种现象在口服固体制剂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药物多晶型现象是影响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地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存在多晶型地药物进行研发以及审评时,应对其晶型分析予以特别地关注. 固体制剂工艺对药物晶型地影响 从药物原料到固体制剂成品, 需要经历多步加工过程, 如精制、粉碎、制粒、干燥和压片, 这些加工工艺都可能使药物晶型发生改变.药物晶型地改变一方面将引起药物粉末地堆密度、静电含量、休止角、流动性、变形比等粉粒性质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同一药物不同晶型地特性溶出速率、溶解度甚至药理作用存在差异, 会导致固体药物制剂地溶出度或体内吸收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生物利用度或治疗地有效性.因此熟悉固体制剂工艺对药物晶型地影响, 对于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重结晶

药物多晶型的研究进展

药物多晶型的研究进展 沈建林6,姜倩6,张钧寿H(6*常州制药厂,江苏常州H6896J;H*中国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江苏南京H69997)[中图分类号]L7I I[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6996K:H68(H996)9:K989I K9H 药物多晶型从6J世纪H9年代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到本世纪!9年代以后得到很快的发展。由于其不但与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及稳定性有关,而且有时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6],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药物多晶型的基本概念 固体物质按其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可分为晶型(包括假晶型)和无定形。晶型基本成分的排立有一定的规律,无定形则相反;所有的晶型可以归结为正方、单斜、三斜等七个晶系。晶型形成的基础是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微粒间的作用方式可以是金属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以此晶体可分为金属晶体、共价键晶体、分子晶体等。有机药物晶体大多是分子晶体,而且多存在同质异晶即多晶型现象。 "药物多晶型的鉴别研究 "*!熔点和热分析研究一般而言,多晶型由于晶格能差而存在熔点差异,比如头孢呋辛酯,它的"和#晶型,熔点分别为H9:W、6;:W[H],卡托普利的两种晶型的熔点分别为J:W和69:W[8]。但也有多晶型熔点一样的情况,如卡马西平,用不同浓度的酒精重结晶得到?、<两种晶型,但它们的熔点均为679$67HW[I]。 熔点的测定方法一般用熔点仪法,更精确的是热分析法,常用的热分析方法有差示扫描量热法((G@)、差示热分析法((X?)、热重法(X S)、显微量热法(X.#,E&E2B,&K %B&/N)[:]。在甲苯磺丁脲多晶型的研究中用(G@对样品检测,晶型%$&在J9$6H;W范围内有不同的吸、放热峰[!]。还有足叶乙苷,其<晶型的(G@图在H:9W处出现一个放热峰,原因是在该温度时发生了由<到?的转型[;]。盐酸哌唑嗪多晶型有"型、#型和水合假晶型,(G@图表明它们的熔融吸热峰位置分别是H J9*69W,H J9*J;W,H;7*I6W,其中假晶型在6J9*;8W处出现一个弱的放热峰[J],如此细小的熔点差异和吸、放热过程用熔点仪是难以观测到的。"*"红外吸收光谱研究分子晶体的晶胞内部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弱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络合作用,多晶型分子内共价键的电环境不一样,共价键强度也会有变化;而红外吸收光谱(Q L)是由共价键运动能级跃迁的结果,共价键强度的改变必然会导致多晶型Q L光谱的改变。与熔点一样,多晶型也有晶型不同而Q L相同的情况,如苯乙阿托品的晶型%和晶型!的Q L就一样[7]。 "*#Y K射线衍射研究Y K射线衍射光谱(Y L()测定方法有 回转晶体法、粉末衍射法等;因为有机药物不容易得到足够大的单晶,因此多采用粉末衍射法,即采用单波长多角度对样品粉末照射,仪器记录衍射强度Q/Q 9 对H’(’为入射角)的 变化曲线,并可记录晶面间距>、’、Q/Q 9 等图谱信息。Y L(就象晶型的“指纹”一样,不同晶型的晶胞参数如晶面距、晶面夹角等不同,所得到的衍射光谱也必然不一样。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技术还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如杜邦公司开发的抗血栓药物L&V2D21=’,它的两种晶型的晶格参数比较接近,普通Y L(难以鉴别;经采用同步加速YZ光衍射(G N’K B.,&-,&’Y K,=N/&3>#,>2D D,=B-2&’)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X,=’%E2%%2&’#$#B-,&’E2B,&%B&/N)的办法,才能鉴别出两种晶型[69]。对于室温下不稳定的药物晶型,用控温Y K粉末衍射法(Y K,=N/&3>#,>2D D,=B-2&’T#,%0%-#E/#,=-0,#)还能观察到它们的相变化,@&’D$=’-M2#,,#等用该法考察了甘露醇的转型和对乙酰氨基酚由斜方晶系转变为单斜晶系的温度特征[66]。 "*$其他鉴别方法同一药物的某一晶型所表现外部形态即晶形是一定的,可以通过偏光显微镜或者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固体药物的微观形态,以快捷地鉴别某些药物的晶型[6H]。另外,多晶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改变分子内电磁特性,使各晶型具备个性化的核磁共振谱,"P L因此可作为晶型鉴别的有效方法。基于同样的原因,紫外吸收光谱也可用作晶型的鉴别[68]。所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往往综合使用才能达到目的。 #药物多晶型的转型 有机药物晶体大多是分子晶体,晶格能差较小,容易发生转型。不同的重结晶条件和不同的环境温度可得到不同的晶型。由不同溶剂重结晶而转型的药物有尼莫地平[6I]、法莫替丁[6:]、西咪替丁[6!]等药物;改变环境温度导致转型的如甲氧氯普胺[68]、巯基嘌呤[8]、氯霉素、尼莫地平等[6I];研磨条件下转型的药物有地高辛、红霉素、灰黄霉素,还有一些甾体类、水杨酸类、磺胺类等药物。特殊的例子是两性霉素,在制备Q L测定样品时发生转型,人工研磨得到%晶型,机械研磨得到!晶型[6;]。 除了上述几种转型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可导致转型。咖啡因%型和!型置699[相对湿度环境中,先快速吸附水份,再缓慢转变成水合物假晶型[6J]。甲磺灭脓带H/8个结晶水所形成的假晶型在H9[$89[相对湿度时即脱水成!型。乙胺嘧啶?型升华析出<型[67]。 万方数据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张庆柱 第一部分概述 一、真菌类型与致病性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因此, 一般将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s)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大类。 1.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皮肤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等。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治疗药物主要为抗浅部真菌感染药和外用(局部应用)抗真菌药。 2.深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感染, 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 严重者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皮炎芽生菌等引起。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源性,如假丝酵母菌病和曲霉病等。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尤其在严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等)时,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时更易发生。治疗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及唑类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二、真菌结构与药物作用机制 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根据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 细胞壁作为真菌与周围环境的分界面,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其主要成分包括几丁质、β-(1,3)-D-葡聚糖和甘露糖蛋白。抑制细胞壁组分的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以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由于哺乳动物无细胞壁,因此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具有选择性,对机体影响较小。根据作用靶位,又可分为:①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剂:脂环肽类是结构上含有环肽和脂溶性侧链的天然抗生素大家族,以棘白霉素类(echinocandins)为代表,可以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 抑制许多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的一种基体成分β(1,3)-D-葡聚糖的合成, 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②几丁质合酶抑制剂。③甘露糖蛋白抑制剂。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真菌细胞膜与哺乳动物细胞膜比较相似,含有磷脂、鞘脂、固醇和蛋白质。 1.作用于麦角固醇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质膜的重要成分,与哺乳动物细胞的胆固醇类似,能稳定细胞膜结构,减小流动性。细菌的细胞质膜上无类固醇,故作用于麦角固醇的抗真菌药物对细菌无效。 (1)唑类(azoles):包括咪唑类(imidazoles)和三唑类(triazoles),通过咪唑环上未被取代的氮原子与血红素卟啉基上的Fe络合,抑制14α-去甲基酶(14α-demythyelase,14-DM),造成固醇前体的积累和麦角固醇的耗尽,导致真菌质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晶型研究

【摘要】目的强调固体药物早期研究与开发阶段进行多晶型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介绍药物多晶型研究的几种手段。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经验,归纳总结了有关药物晶型研究进展,讨论了固体药物晶型的鉴别研究方法、晶型药物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影响固体药物晶型的因素及研究药物多晶型的意义。结果与结论应根据新药晶型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确定合适的目标晶型。 【关键词】固体药物;多晶型;生物利用度 固体物质按其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可分为晶型(包括假晶型)和无定形。晶型形成的基础是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微粒间的作用方式可以是金属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因此晶体可分为金属晶体、共价键晶体、分子晶体等[1]。有机药物晶体大多是分子晶体, 可因结晶条件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药物的多晶型现象极为普遍,晶型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硬度、外观、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等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2~3]。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多晶型中只有一种是稳定型,溶解度最小,化学稳定性好,其他晶型为亚稳定型,它们最终可转变为稳定型。一般讲,亚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高,为有效晶型,而稳定晶型药物往往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药物多晶型的研究已经成为新药开发和审批、药物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剂型确定前设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药物多晶型的鉴别研究方法 对多晶型药物,要确证其结构,除了要确定其分子中各原子的组成、数量及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外,还要确定各分子在不同晶格中的填充、排列方式。由于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及仪器分辨率的限制, 不同晶型间的差异常常出现在分析范围边缘, 因此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过去几十年中,常用的晶型研究方法有:热分析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热载台显微镜法、溶解度测定法及X-射线衍射法等,近年来又发展了一些新的技术如拉曼分光光度法、固态核磁共振法、近红外分光光度法、热气压测量法以及一些传统方法的联用。 1.1 热分析法热分析法包括差热分析法(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热重分析法(TGA)。同一药物由于晶型不同,在加热(或放热)过程中,吸(或放)热峰会出现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吸(或放)热峰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晶型。在甲苯磺丁脲多晶型的研究中用DSC 对样品检测,晶型Ⅰ~Ⅳ在80~127 ℃范围内有不同的吸、放热峰[4]。对葛根素[5]采用四种不同溶剂进行结晶,根据DSC和TGA图显示具有四种晶型,熔点分别为206、185、182、211℃。在头孢呋辛酯[6]多晶型的差热分析中,低熔点晶型α则在175℃处出现一个小的吸热峰,而高熔点晶型β在205℃处出现一个尖锐的吸热峰。采用热分析法所需样品量少,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是药物多晶型研究中常见的一种方法[7]。 1.2 红外光谱(IR)法同一物质的不同晶型,由于分子内共价键的电环境不一样,共价键强度也会有变化,红外吸收光谱是共价键运动能级跃迁的结果,因此必然导致多晶型IR 光谱的改变[8]。红外光谱法较为简便、快速,但同时图谱的差异也可能来自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样品纯度不够、同系物的错标、晶体的大小、KBr压片过程的晶型转变等。比如在盐酸丁螺环酮的多晶型研究中,为避免KBr压片时压力可能引起的晶型转变,采用石蜡糊法[9],很好地测出了A、B两种晶型在红外光谱上的细微差别。当然多晶型也有晶型不同而IR相同的情况,如苯乙阿托品的晶型Ⅰ和Ⅱ的IR 就一样[10]。 1.3 X-射线粉末衍射法因为有机药物不容易得到足够大小和高纯度的单晶,因此多采用粉末衍射法[11,12],即采用单波长多角度对样品粉末照射,仪器记录衍射强度I/ I0 对2θ(θ为入射角)的变化曲线,不同晶型的晶胞参数如晶面距、晶面夹角等不同,所得到的衍射光谱也必然不一样。近年来发展的小分子衍射区域检测器为分析较小晶体或纯度不够的晶体提供了可能。许多样品在使用热分析法、显微镜检查法或红外光谱法无法分辨出差别的情况下,用X-射线衍射方法却能得到满意的结果[13 ,14]。

药品研发中多晶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药品研发中多晶型分析方法的研究 进展综述

方法:以“药物多晶型”“晶型多态性”“测定”“pharmaceutical poly morphs”“polymorphic transition”等为关键词,检索2006 年1 月-2016 年12 月在PubMed、Scifinder、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药品研发中多晶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固体药物晶型直接影响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对固体药物晶型的研究已经成为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一, 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本文简要介绍了药物多晶型及其对药物质量的相关影响,以及对多晶型药物的各种定量分析测定方法。只有对药物的多晶型进行质量控制, 才能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字:多晶型新药开发质量控制 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 可因结晶条件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药物的晶型不同, 其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均有不同。多晶型药物根据其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型、亚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稳定型熔点高、化学稳定性较好,但溶出速率慢,溶解度小;不稳定型则溶出速率快、溶解度大,但化学稳定性相对较差;亚稳定型介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之间,储存一段时间会向稳定型转变。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 多晶型中只有一种是稳定型, 溶解度最小, 化学稳定性好, 而其他晶型则为亚稳定型, 它们最终可转变为稳定型。但由于从亚稳定型转变为稳定型的过程通常比较缓慢, 因此许多结晶药物都存在多晶现象。亚稳定型的溶解度大, 故溶出速度也较快。一般来讲, 亚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高, 为有效晶型, 而稳定晶型药物往往低效甚至无效。因此, 药物多晶型的研究已经成为新药开发和审批, 药物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剂型确定前设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药物的多晶型及效应 1.1药物的同质异晶

固体制剂工艺设计对药物晶型的影响的最新进展

固体制剂工艺对药物晶型的影响的最新进展 自从开始研究药物晶型至今,晶型与固体制剂的关系愈发密切,一方面,药物的晶型变化会改变制剂的性能和质量,结晶度、晶态会影响药物的松密度性质,进而影响一些制剂过程,如混合、填充、粉碎;另一方面,研究固体制剂是涉及到晶型问题,一些工艺过程会改变多晶型的分子结构、点阵排列,进而影响疗效,所以说,药物晶型和固体制剂相互影响。固体制剂 常用的固体剂型有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等,在药物制剂中约占70 %。固体制剂的共同特点是与液体制剂相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以保证药物的均匀混合与准确剂量,而且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理膜、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中。 在固体剂型的制备过程中,首先将药物进行粉碎与过筛后才能加工成各种剂型。如与其他组分均匀混合后直接分装,可获得散剂;如将混合均匀的物料进行造粒、干燥后分装,即可得到颗粒剂;如将制备的颗粒压缩成形,可制备成片剂;如将混合的粉末或颗粒分装入胶囊中,可制备成胶囊剂等。 药物晶型 物质在结晶时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同一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形成多种晶型的现象称为多晶现象(polymorphism)。虽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只有一种晶型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但由于从亚稳态转变为稳态的过程通常非常缓慢,因此许多结晶药物都存在多晶现象。固体多晶型包括构象型多晶型、构型型多晶型、色多晶型和假多晶型。 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生物有效性等方面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疗效,该种现象在口服固体制剂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药物多晶型现象是影响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存在多晶型的药物进行研发以及审评时,应对其晶型分析予以特别的关注。 固体制剂工艺对药物晶型的影响

多晶型药物研发及制剂最新研究进展

多晶型药物研发及制剂最新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2-22T16:22:04.9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蔡紫阳1 孙燕2 [导读] 药物多晶型与固体制剂相互影响。结论药物多晶型研究与固体制剂的研究意义深远。 蔡紫阳1 孙燕2 (1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 (2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 222047) 【摘要】目的介绍药物多晶型与固体制剂的关系研究的进展情况。方法通过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药物多晶型对固体制剂的稳定性、溶出度、生物利用度等性质的影响;固体制剂的工艺过程,如干燥、粉碎、研磨、压片等亦会影响药物多晶型的特性。结果药物多晶型与固体制剂相互影响。结论药物多晶型研究与固体制剂的研究意义深远。【关键词】多晶型药物制剂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12-02 物质在结晶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所以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分子结构。即同一种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或晶胞参数,形成多晶型的现象就称为多晶型现象(polymorphism)。药物多晶型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到本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很快的发展。由于药物的晶型不同,可能会影响其在体内的溶出和吸收,进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多晶型药物研制成固体口服制剂时,对药物晶型进行研究,选择一种在临床治疗上有意义且稳定可控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药物多晶型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新药申报资料中也有所体现。本文就多晶型药物对理化性质,对生物利用度和在制剂中的影响进行概括总结。 1 药物多晶型的基本概念 固体物质按其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可分为晶型(包括假晶型)和无定形。晶型基本成分的排立有一定的规律,无定形则相反;所有的晶型可以归结为正方、单斜、三斜等七个晶系。晶型形成的基础是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微粒间的作用方式可以是金属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以此晶体可分为金属晶体、共价键晶体、分子晶体等。有机药物晶体大多是分子晶体,而且多存在同质异晶即多晶型现象。即是指某个化合物的晶型状态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排列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状态的晶体。 2 多晶型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由于晶格不同,内部分子间作用力有差异,晶格能也就不同,造成了同一化合物不同晶体的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如溶解度、溶出速率、熔点、密度、硬度、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和蒸气压力等。这些差异可反映在热力学稳定性上,药物多晶型可分为稳定型、亚稳型和不稳型。稳定型熵值小、熔点高、化学稳定性最好,但溶出速率和溶解度却最小,因此生物利用度也差;不稳型则相反;亚稳型介于稳定型和不稳型之间,但贮存过久会向稳定型转变。实验表明,尼莫地平的低熔点型在常温下大于高熔点型的溶解度,从而提示了二者生物利用度上的差异。 一般药品从生产出厂到药房库藏出售,要求保持至少2年的稳定不变期,这期间如果发生晶型转变,有可能引起生物利用度的降低,造成医疗事故。考虑到稳定型晶体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均较小,而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生物利用度,所以并非越稳定越好,必须平衡各方面的要求,优选出一个热力学稳定,同时又具有较好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的晶型进行开发和生产。 3 药物多晶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3.1 同一药物不同晶型的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差异 药物晶型不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可能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潘见等研究发现葛根素的四种不同溶剂的结晶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晶型的增大而减小。那格列奈的S晶型与临床使用的H晶型溶解度均明显大于B晶型。阿司匹林有晶型Ⅰ和晶型Ⅱ,相同给药剂量下服用Ⅱ型的血药浓度超出Ⅰ型达70%。 3.2 同一药物不同晶型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性差异 多晶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未必一定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西咪替丁和法莫替丁,法莫替丁是一种高效组胺H2受体拮抗剂,由于工艺条件不同,药物有A、B两种晶型,A型稳定,熔点略高于B型,溶解度和溶出速率较B型小。可是对两种晶型的抗胃溃疡作用和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是法莫替丁分子上带有胍基的碱性化合物,在酸性胃液中能迅速溶出,成为溶液状态,晶体差别的影响已经消失,因此法莫替丁的A、B两种晶型对生物利用度没有显著影响。 4 药物多晶型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多晶型之间存在晶格能差,低能量晶型称稳定型,高能量晶型称亚稳定型;从能量角度看,前者比后者稳定,具体情况又与制剂的辅料、放置环境相关。 5 药物多晶型与剂型选择 选择剂型时应考虑晶型问题,近年Abbott公司的抗艾滋病药利托那韦的研发过程中认为它只有一种晶型,生产溶液和半固体两种剂型上市,两年后发现半固体制剂出现一种十分稳定、溶解度很小的新晶型,迫使暂时停止生产半固体制剂。 6 药物多晶型对制剂工艺的要求 在药物制剂生产制备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药物晶型的转变,如溶剂、温度、湿度、研磨、压力、辅料等,为确保固体制剂中的药物为有效晶型,就需要了解和掌握晶型转变的因素,以利于合理设计处方制定工艺方案,避免产生不希望的晶型,使亚稳定型稳定化,从而保证药品质量及临床药效。 片剂生产过程要避免晶型的变化或形成溶剂化物如水合物等。在原药干燥、粉碎、颗粒制作和压片时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成品在必要时要进行复核,是否仍保持原先的晶型。某些药物的亚稳定晶型生理活性较好,稳定性也较好,也可以通过改进的制剂手段生产符合药典质量要求的成品。但在栓剂和混悬剂的制作和贮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转晶变化,要应用最稳定的晶型。早期的醋酸可的松混悬剂析出的大颗粒晶体容易堵塞注射针孔,甚至溶液剂的磺胺类滴眼液也曾析出颗粒。药品最终是以制剂形式提供医疗应用,药物晶型和疗效关系重大,药物合成和制剂两方面的科研人员应该紧密协作配合,保证质量。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lizz 国际药业来源:文献点击数: 42 更新时间:2011-6-27 [关键字]:抗生素头孢菌素礼来ADM Basilea Abraham Ceftaroline头孢噻吩 健康网讯: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1948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 年Abraham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美国礼来公司于19 62年成功地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制造出头孢菌素母核7-ACA后,其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50多个品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耐碱、低致敏、耐β-内酰胺酶、副作用小等特点,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上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的,多为半广谱抗生素,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当有效,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仅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流感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活性。因此,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阳性菌感染。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 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吩(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其特点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效能较强,主要表现在抗β-内酰胺酶性能强和抗菌谱广,如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等) 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较有效;且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菌、部分柠檬酸杆菌、部

药物多晶型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多晶型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药物多晶型的研究进展,介绍药物的多晶型现象及多 晶型的主要检测手段和多晶型对药物理化性质、药效的影响,以及在药物制备过 程中影响晶型转变的因素等。 关键词:多晶型,研究方法 固体物质按其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可分为晶型(包括假晶型) 和无定形。晶型形成的基础是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微粒间的作用方式 可以是金属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以此晶体可分为金属晶体、共价键晶体、 分子晶体等。有机药物晶体大多是分子晶体,在晶格空间的排列不同而形成存在 同质异晶即多晶型现象。 不同晶型的同一药物在溶解度、熔点、密度、稳定性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均一性、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因此 在药物标准中对药物的晶型都作出规定。对于一种新药物的晶体学研究是在药物 设计初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或选择一个适宜的晶型,对新药物生物活性 有重要意义。 二、多晶型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2.1多晶型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多晶型中只有一种是稳定型,溶解度最小,化学稳定 性最好称之为稳定型晶体,而其他晶体则为亚稳定型晶体,稳定型结晶较亚稳定 型结晶有更高的熔点和稳定性,较小的溶解度。当不同晶型间熔点差异较大的时候,亚稳定型可较快地向稳定型转变。而通常情况下亚稳定型转变成稳定型的过 程都是比较缓慢的。多晶型药物除了不稳定型和亚稳定型晶体晶型的自身的晶型 的稳定性外,多晶现象对药物稳定性还表现在对氧化、分解、转化等化学性质的 影响和对药物的吸湿性的影响。因此在在药品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应该严格控 制有关的工艺和储存条件中,以避免产生不良的多晶型药物,使药品降低药效甚 至失效。 2.2多晶型对药物溶出速度及生物利用度的的影响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研究、生产药物的根本目的。生物利用度是指活性成分(药物或代谢物)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固体药物由于多晶型自由能之间差 异以及分子间作用力不同,导致样品的溶解度有差异,可造成药物生物利用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产生药效差异。从文献中可知,稳定型晶体熔 点高,化学稳定好,溶出速度慢,溶解度小所以生物利用度也较低。而不稳定型 由于其溶出速度快,溶解度大生物利用度最高。亚稳定性则介于两者之间。药物 多晶型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普遍存在,但不是所有多晶型对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差异。 2.3药物多晶型的转变影响因素 药物的晶型往往影响药物的疗效,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晶型转变,所以在药物 的生产制备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做出有利于生产的合理设计处 方和工艺方案,来获取我们希望的晶型,减少了药品的副作用、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增加了药品的稳定性。 (1)溶剂的影响:采用不同溶剂或者不同比例的溶剂对药物重结晶能产生不同的多晶型或不同晶型比例的混晶。目前这已经成为药物多晶型制备的常用方法。 (2)研磨的影响:研磨是药物制剂制备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晶体药物由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综述 Revie w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 n search for cli n i ca l pharmacology on an ti fuga l drug of itraconazole 收稿日期:2008-06-05修回日期:2008-10-25 作者简介:陈江飞(1979-),男,主管药师,主 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通讯作者:陈江飞 Tel:(0574)87085157E 2mail:chenjiangfei@1631com 陈江飞1,苗彩云2,朱素燕1 ,胡毅坚 1 (11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0;2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浙江 宁波 315012) CHE N J iang 2fei 1 ,M I A O Cai 2yun 2 ,ZHU Su 2yan 1 ,HU Yi 2jian 1 (11D epart m en t of Pha r m acy,N ingbo N o 11Hospita l,N ingbo 315010,Zhe 2jiang P rovince,China;21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y, N ingbo W o m en and Children p s Hospital,N ingbo 315012,Zhejiang P rovince,China ) 摘要: 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伊曲康唑;抗真菌药;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911;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2-0153-05 Abstract: Itraconaz ole,as one of the triz ole antifugal drug,is notably effective on superficial and deep fungal infecti on,and widely used f or br oad 2s pectru m antibacterial with little side effect 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phar macokinetic charact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traconaz ole 1Key words:itraconaz ole;antifugal drug;phar macokinetics 伊曲康唑(itraconaz ole )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分子式为C 35H 38Cl 2N 8O 4,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3个手性中心,是由4种异构体按1∶1∶1∶1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目前临床所用的伊曲康唑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液和注射液,后2种剂型以羟丙基2β2环糊精为增溶剂,包裹亲脂性的伊曲康唑制成。1992年9月,伊曲康唑胶囊获F DA 批准,在美国上市;次年在我国上市;口服液、注射液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在美国上市;并于2003-2004年,进入中国,在中国上市。10多年来,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性疾病。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与酮康唑类似,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及深部真菌引起的系统感染,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着色真菌、芽生菌、球孢子菌等,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低毒性,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1 药代动力学111 吸收 伊曲康唑胶囊在健康志愿者口服达峰时间(T max )为2~5h,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55%,具有剂量依赖的非线性饱和药代动力学行为, 见下表[1] 。伊曲康唑有弱碱性(pKa =317),仅在低pH 条件下解离溶解,因此必需在胃酸中溶解和吸收,在禁食状态或胃酸减少病人 中,吸收降低 [2] 。H 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使pH 升高,导致伊曲康唑生物利用度降低约50%;而与酸性饮料(如可乐)同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3]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分别降低伊 曲康唑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和达峰浓度(C max )64%、66%[4] 。伊曲康唑为不溶于水的亲脂性药物,其溶解度是吸收的限速步骤,食物

药物共晶的合成和结构分析

药物共晶的合成和结构分析 摘要:相同药物的不同固体形态往往有不同的理化性质、药效以及制剂制备工艺。药物共晶是活性药物成分通过非共价键和共晶形成物结合在一个晶格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新的药物固体型态,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比如改善溶解度、增加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一个新的热点。 关键词:药物共晶;合成;结晶;结构研究 药物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固态形式存在,如多晶型、溶剂化合物、盐、共晶和无定形等,每种固态形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性能,而药物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性药物成分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其固体形态。 一、共晶形成原理 共晶本质上是一种超分子自组装系统,是热力学、动力学、分子识别的平衡结果。在分子自组装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间效应影响超分子网络的形成,而超分子网络又直接影响了晶体的构成。在共晶体系内,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氢键、π-π堆积作用、范德华力和卤键。氢键的键能在4— 120kJ/mol,远大于其他几种作用,并且具有方向性,所以氢键是共晶形成中最重要的作用力。目前发现的药物共晶大多是在氢键的作用下形成的。较强的氢键有N—H…O、O—H…O、N—H…N和O—H…N。可以形成这些氢键的合成元有羧酸-羧酸、羧酸-吡啶、羧酸-酰胺、醇-吡啶和醇-胺。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和糖精构成的共晶就是利用了吲哚美辛结构中的羧基和糖精分子中的亚酰胺基之间的N—H…O氢键而形成的。 二、药物共晶的制备 1.溶液合成法。溶液结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在保证API和CCF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于API和CCF各自的作用力的前提下,通常有两种方向。其一为选择的溶剂API和CCF在其中具有相似的溶解度,以保证不会形成低溶解度成分的过饱和溶液,减少某一种物质单独析出的可能性;其二为增大溶解度大的样品的投入量,依据同离子效应,使得共晶溶解度降低,促进共晶的析出。溶液结晶法主要包括蒸发结晶法、冷却结晶法、溶析结晶法、反应结晶法等。蒸发结晶法即通过蒸发溶剂从而使共晶析出的方法。为了获得高纯度的共晶,使用蒸发结晶方法时组分的溶解度需较为接近,随着溶剂的蒸发,API和CCF以1∶1比例从溶剂中析出,形成共晶。Kaliyaperumal[8]通过缓慢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备了2-氨基-5-氯吡啶和3-甲基苯甲酸共晶,并成功获得其单晶。 2.研磨法。研磨法最主要特征即在不含溶剂或含微量溶剂的条件下合成药物共晶,具有方法简单、产物纯度高、质量好、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研磨法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为干磨法。所谓的干磨法即在不添加溶剂的条件下将组分混合在一起,使用手工或机械直接研磨制备共晶的方法。许多药物共晶均能通过此方法制备。使用机械球磨法在极短时间内成功制备出了茶碱苯甲酸共晶,证明了机械球磨法在制备共晶上的优越性。另一种方法为液体助导研磨法。液体助导研磨就是在研磨前加入少量合适的溶剂的一种方法。液体助导研磨方法具有动力学优势,在液体存在条件下加强了反应速率,有时可以制备出干磨方法制备不出的共晶,除了高效和速度,液体助导研磨还提供了高结晶度产品。 3.冷冻干燥法。近年来,随着冷冻干燥在生物制药、药学以及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冷冻干燥技术用于药物共晶的制备。冷冻干燥是多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人类致病病毒是一种核酸颗粒, 结构极为简单, 多数缺乏酶系统, 只能依赖宿主细胞复制其核酸和蛋白质, 然后装配成病毒颗粒而增殖。病毒感染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据不完全统计,约60%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2002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病毒学大会上,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提出的第7份报告收录了3600多种病毒,其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分为29个科,7个亚科,53个属。 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至今仍缺乏专属性强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如下几类: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剂;针对临床症状的止咳、镇痛、解热和消炎等治疗药;防止继发感染的抗感染药;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及阻断病毒传播的消毒药等。 本文主要介绍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抗病毒药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病毒抑制剂(virustatic agentis),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抵御病毒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至今,某些病毒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和狂犬病还没有抗病毒治疗药,只能靠疫苗预防,一旦错过防疫期,后果十分严重。 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不断出现, 但是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仍持续不衰,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艾滋病及其病原病毒的出现, 对抗病毒药的研究开发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随着临床应用的曰益广泛, 医生和患者对抗病毒药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抗病毒药的研究成为当前 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根据类型及作用特点, 对抗病毒药物进行综述。 1、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 肝炎病毒感染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治疗学难题, 在肝炎病毒中的乙型(HBV)、丙型(HCV) 和丁型(HDV)在急性感染后有80% 以上会转为慢性, 其中20% 若持续感染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化, 其中的1%~5% 转为肝癌。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为嗜肝病毒,全世界超过3 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患上慢性肝炎,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病毒感染为排名第九的世界范围内最常见致死病因。 国外对治疗病毒性肝炎新药的研制侧重于开发抗肝炎病毒药。80年代曾进行试验的阿糖腺苷、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齐多夫定因疗效不佳,毒性反应大,在国外已不再用于治疗乙肝。近几年各大型企业利用已建立的肝癌细胞株,肝炎病毒转染细胞株或转基因细胞株和转基因小鼠肝炎动物模型遴选抗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药,开发了多种核苷类药物,对HB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泛昔洛韦(famciclovir)、洛布卡韦(lobucavir)、阿地福韦(adefovir dipivoxiil)、FTC(二脱氧氟硫代胞嘧啶)、FMAU(氟甲阿糖尿嘧啶)、FDDC(氟二脱氧胞嘧啶)、BMS 200475(环氧羟碳脱氧鸟苷)。1998~2002年国外学者先后对30多个品种进行临床前实验研究。近期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的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分类及应用、不良反应等,同时介绍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不良反应,感染 喹诺酮类抗菌药,又称吡酮酸类抗菌药(Pyridonecarboxylic acids antibacterial agents),自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这种合成抗菌药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仅次于头孢菌素的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1],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地应用,对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一、作用机制 1.结构与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的母核为4-喹诺酮,如图1所示,A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结构,B环可以是苯环、毗啶环、嘧啶环等,在其第1,3,6,7,8等位引入不同基团即形成本类的各种药物。3 位处为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结构;1 位处结构改造可增强抗菌作用;6位取代对活性影响很重要,引入氟可增强抗阴性菌作用、增强抗阳性球菌菌谱;7位引入取代基可明显增强活性,引进哌嗪环为抗绿脓杆菌的有效部位;8位引入氟或氯,可降低最低抑菌浓度,提高肠道吸收,延长半衰期,但F取代光毒性增加;甲氧基取代抗厌氧菌活性增加。[2-4] 图1喹诺酮类药物母核结构 2.抗菌机理 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起抗菌作用。它的作用靶位有2个,分别为DNA旋转酶(gyrase)及拓扑异构酶Ⅳ。DNA旋转酶的作用是使DNA形成螺旋,对于细菌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起决定作用;拓扑异构酶Ⅳ的作用是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控制DNA的拓扑状态,在细菌细胞壁的分裂中对染色体的分裂起决定作用[5]。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这两种酶,使细菌DNA无法进行正常的复制,使细菌不能进行分裂从而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