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它们分布的北界可以渗入各个气候带,但以热带为主要分布中心。例如樟科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云南最多约18属170—180种,江南各省亦多在20种以上,个别种如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可北达晋南、山东或辽东。热带科中许多属于古老的类型,如樟科、肉荳蔻科、龙脑香科、五加科等、以及分类学上孤立的单种科和单属科,如苏铁科、买麻藤科、红木科等。这些表明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久远,并在漫长地质时期内较好地保存下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成分:

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题目:植物区系分析 所修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 所修课程时间:2015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考查日期: 2015年 12 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四川省兰科植物的区系分析 李琰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 摘要:在野外调查、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兰科植物(Orchidaceae)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结果显示,四川省兰科植物共有3亚科77属311种,特有种类稀少,其中中国特有种3种,占四川省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90%;单种属和寡种属合计60属,占四川省兰科植物总属数的77.92%,表明属内种的数量贫乏是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成分的突出特点之一。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在中国种子植物属的50个分布区类型中,四川兰科植物具有18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达22.08%。热带分布型的属、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0.66%和总种数的37.94%,说明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性质。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兰科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监测及栖息地评估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关键词: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兰科(学名:Orchidaceae):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大和最进化的家族之一,全球约有700属20 000种[1-4],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在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兰科植物是起源古老而进化不同步的分类群,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兰科植物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广泛应用于观赏和医药等方面,是极其珍贵的植物资源,特别是兰花和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兰花文化。由于适生环境的破坏,使许多野生兰科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分布区缩小、生境破碎化、加上人们对其野生资源的过度挖掘和利用,兰科植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或即将灭绝的程度[5]。目前,全球野生兰科种类均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占该公约应保护植物种数的90%以上,是应保护植物中的“旗舰”类群[3]。 通过野外调查和对四川省兰科植物的资料收集整理,对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四川省兰科植物后期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监测及栖息地评估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南,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介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0°12'。四川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东邻湖北,湖南,北接陕西,甘肃,南通贵州、云南,西接青藏高原,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地势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显著。四川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三、分布区的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一、种的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一)分布区的概念 种的分布区?a?a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有区别 分布区如果是一个面,栖息地则是一个点。 分布区比栖息地要大。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1、点图法 2、周界法(轮廓法) 3、涂斑法 二、分布区的形成 (一)分布区的形成理论 1、单境发生论 2、多境发生论 3、稳健的多境发生论 4、泛境发生论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 ◆气候演变 ◆土壤因子 ◆地形变化 ◆生物因子 ◆历史因子 ◆人为因子 三、分布区的扩展

(一)主动扩展 1、正常扩展 图6-3 2、先锋扩展 (二)被动扩展 1、水扩展 2、风扩展 3、生物携带扩展 四、分布区的类型 (一)广域分布区 (二)狭域分布区 (三)连续分布区 (四)间断分布区 (五)扩展分布区 (六)潜在分布区 (七)特有性分布区 (八)残遗分布区 (九)替代分布区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1、自然条件变化 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的死亡 3、陆地下沉 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 6、人为影响 第二节生物区系 一、生物区系的概念 植物区系 动物区系 广义生物区系——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如:按生物分类系统分为被子植物区系、兽类区系、鸟类区系等; 按行政区划分如中国生物区系、日本生物区系等。 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

(整理)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2.起源古老 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Schisandra)、猕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枥(Carpinus)、梣(Fraxinus)、胡桃(Juglans)、黄檗(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蒺藜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王

中国植被分布地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06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

华北植物区系概况

华北温带森林草原区植物区系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 张洪军编写 该实习区域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半干旱-暖温带半湿润区,实习区域横跨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分区。途径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阴山山脉,实习地点由西到东,分别在大同、阳原、坝上、北京、天津、秦皇岛等行政区划内,其植被-土壤的空间分异规律介绍如下: ●华北植物区系位于甘肃武山以东秦岭—淮河—苏北盐城海滨,向北至固原—安塞—吴堡—管涔山—恒山—燕山—辽东半岛,包括太行山脉等华北山地、华北大平原和晋陕黄土高原。 ●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沿海比较湿润。 ●地带性植被主要是松、栎类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 ●据最近研究统计,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51 科、914 属,约3925 种(含460 变种,未包括秦岭)。 华北植物区系概况 一、华北现代植物区系简介 华北植物地区位于甘肃武山以东秦岭—淮河—苏北盐城海滨,向北至固原—安塞—吴堡—管涔山—恒山—燕山—辽东半岛,包括太行山脉等华北山地、华北大平原和晋陕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沿海比较湿润,地带性植被主要是松、栎类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据最近研究统计,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51科、914属,约3925种(包含460变种,下同)(未包括秦岭)。其中裸子植物5科11属32种,双子叶植物125科710属3104种,单子叶植物21科193属789种,约为全国同类科属种数的44%、29%和11.3%,居中国北方各植物地区之首。平均每科含6属26种,包括不同进化程度的类群,其中菊科(388种)、禾本科(293种)、蔷薇科(276种)、莎草科(181种)、毛茛科(174种)、豆科(170种)、百合科(138种)、唇形科(129种)和伞形科(110种)9科最发达,各含100种以上,多是进步及较进步的草本或含草本科。大多数科(92科)含10种以下,其中有20几科是单种、单属、单科,主要是古老及原始的类群,如麻黄科(Ephedraceae,1属,华北5种)、领春木科(Eupteleaceae)、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芍药科(Paeoniaceae)等。木本科和草本科几乎同样发达,分别具有79科和72科,乔灌木主要是落叶型,有17科水生草本,组成各式各样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地理成分是各种热带分布的59科,占56.2%(不包括世界分布科,下同),其中泛热带分布的46科,表明华北区系的热带渊源。其次是各种温带分布39科,占37%,而为全国同类科属的过半数(52%),其中北温带分布29科,几乎包含所有温带木本科,是本地区森林的主要组成,如松科、杨柳科、壳斗科、桦木科、槭树科等等。东亚分布5科(Cephalotaxaceae,Eupteleaceae,Actinidiaceae,Cercidiphyllaceae,Tetracentraceae)和中国特有的杜仲科。另外,世界广布的46科,含599属约2690种,如前面指出含100种以上的诸大科等,在华北区系中也占重要地位。 植物属往往具有共同祖先和演化趋势,古植物资料也常常到“属”级,植物种则是区系存在的实体。因此,它们对于探究区系的起源和演变更有意义。华北种子植物914属的大小平均每属约4.3种,含40~91种的仅6属,即世界和北温带分布的苔草属(Carex,91种)、蒿属(Artemisia,70种)、柳属(Salix,60种)、蓼属(Polygonum,58种)、萎陵菜属(Potentila,44种)和堇菜属(Viola,43种),而含5种以下的有730多属。其中单种属和只有2~5种的少种属共203属,它们代表植物属演化的两端,即演化终端只有少数残遗种的古老属和尚未充分分化的新属,主要是东亚及中国特有的85属。全部属的地理成分与全国属的分布区类型比较,有15个类型20个变型,以温带性质属占显著优势,包含各种温带分布549属和东亚分布89属,合占66.8%(不包括世界广布属)。前者为全国同类属71%,其中北温带分布251属,为全国同类属数83%。热带性质属也占相当比例,共197属占24%,为全国同类13%,以泛热带成分最多,有105属。其余是古地中海成分37属占4.5%,中国特有40属占4.9%,低于全国特有属水平(8.5%),其中华北特有仅12属,如文冠果(Xanthoceras)、蚂蚱腿子(Myripnois)、太行菊(Opisthopappus)、太行花属(Taihangia)等。因此,现代华北区系主要是温带性质,且具有与热带的

中国七大树种分布区

中国树种分布区概况 中国树种分布区主要受水, 热条件限制, 反过来说中国树种的分布区可以反映各区的水, 热等自然环境. 参照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1980)分区, 将中国树种分布区区分为7个区. 树种分布区与行政区不一致. 一.华北区 本区范围北自沈阳, 东一线, 南至甘肃天水, 武都, 沿秦岭山分水岭, 伏牛山, 淮河主流, 安徽凤台, 蚌埠, 江苏江坝, 盐城至海滨. 西界由辽宁彰武, 阜新, 河北围场, 沿坝上南缘, 山西恒山北坡, 兴县, 过黄河进入陕西志丹, 吴堡, 安塞沿子午岭至天水, 约北纬32.30℃-42.30℃, 东经103.5-124.5℃. 本区从地形上明显分为丘陵, 平原和山地3部分。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晴燥, 夏季酷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8-14.8℃, 由北向南递增, 沈阳年平均气温为7.8℃, 北京11.6℃, 河南驻马店14.8℃. 最低气温-20—30.5℃(沈阳); 年降水500-1000mm, 由东向西递减, 山东济南为723.7mm, 驻马店724.7mm, 西安584.4mm, 北京植物生长期为235天, 济南265天. 本区树木种类丰富.据<<华北树木志>>记载, 有89科, 245属799种. 本区以松属和栎属的树种为代表树种. (一)辽东, 胶东半岛丘陵区 本区范围北以东北区南线为界, 东面海, 南至江苏连云港, 西界以辽河平原, 山东的平度, 五莲至连云港. 海拔高度200-500m.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辽东半岛年平均温度6-10℃, 年降水量达1000mm; 胶东半岛年平均温度10-15℃, 年降水量达900mm. 树种以赤松和麻栎为代表. 它们是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 还有蒙古栎, 栓皮栎和狍栎. 辽东半岛除与长白山有共同树种外, 还有许多喜暖性的亚热带树种, 如三桠乌药, 瓜木, 漆树, 盐肤木, 天女木兰等. 胶东半岛有野生山茶. 本区引种树种很多, 有北美乔松, 日本黑松, 北美短叶松, 日本厚朴; 在山东烟台昆仑山引种的杉木和池杉均生长正常. 在山东胶南, 日照等地引种茶树, 梅和秕杷等. 栽培果树主要有板栗, 日本板栗, 苹果, 梨等. (二)平原区 包括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 本区主要是农业区, 天然植被都已破坏, 常见栽培树种有侧柏, 圆柏, 毛白杨, 小叶杨, 加杨, 旱柳, 垂柳, 榆, 槐, 刺槐, 臭椿, 香椿, 桑, 枣, 楸在南部有泡桐, 楝等. 果树有枣, 苹果, 梨, 桃, 李, 樱桃, 葡萄等. (三)山区和丘陵区 包括辽宁西部山地, 河北燕山山脉, 太行山脉, 山西吕梁山脉, 中条山脉, 山东沂蒙山区, 河南伏牛山脉及陕西秦岭北坡. 南北跨9个纬度, 东西跨15个经度, 海拔高度差异很大, 水热条件变化大. 华北的树木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 为了叙述得清楚一点, 分下列3小区. 1.辽西, 晋, 冀山区和丘陵区包括辽宁西部山地的医巫闾山, 河北各山区, 山西阳城, 曲沃以北各山区. 河北小五台山海拔高2870m, 山西五台山海拔高3058m. 北京东灵山海拔高2303m. 区内年平均温度5-9℃, 年降水量500-700mm, 随着海拔高度变化, 树种垂直分布明显. 本区以油松和辽东栎为代表种. 海拔800(1000)m以下, 针叶树种以油松, 侧柏为主, 阔叶树种有栓皮栎, 槲树, 槲栎, 黑弹朴, 大果榆, 栾树, 白蜡, 山杏, 荆条, 酸枣等. 本带下部多种植果树, 柿, 胡桃, 板栗, 山楂, 杏, 海棠, 梨, 苹果等. 海拔800-1200m 有油松, 辽东栎, 大叶白蜡, 大果榆, 山桃, 槭属. 灌木有大花溲疏, 小花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443204000306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

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刘向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摘要:植被区划对于国家的农业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介绍我国植被区划历史的同时,结合现阶段植被区划研究现状,指明了我国植被区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植被区划;发展;历史 植被区划,是指根据植被类型及其组合,结合其形成因素而对某地区进行植被分区。植被区划侧重于植被空间分布规律性的研究,强调地域分异性原则。其最主要的依据是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组成植被的植物区系以及它们的环境条件。植被区划是植物地理学与地植物学最基本的工作,植被区划本身对于农业、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植被区划工作对于认知环境变化和合理利用各类地理资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植被区划历史 1.1 植被区划的由来 对某地区的植被按照群落特征进行相应分区的做法自古就有。古人在从事种植、狩猎等原始农作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草原、森林、荒漠、沼泽等不同的植被分类单位之间明显的差别。在我国古代如《诗经》、《管子》、《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等文学著作中已经有了对植物群落与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素关系的论述。但是受制于我国古代重视技艺而轻视理论创新的观念,我国古代只是产生了植被生态学的早期萌芽,并没有催生近代植被区划及其相关的理论科学体系。 真正意义上的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起源于近代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伴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C.L.Willdenow和法国植物学家A.BonPland以及他们的学生对欧洲大陆以及南美洲中部和北部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及专著,被认为是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研究的开端。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在欧洲快速发展,至20世纪中期,相继形成了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三大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1.2 建国前的植被区划工作 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批青年学子相继奔赴欧美等国家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其中就有不少人学习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的相关知识。刘慎谔1929年在法国发表了他关于法国山地植物地理研究的博士论文;回国后,他在及其艰难的情况下徒步考察了我国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的植物资源状况,采集到了诸多宝贵的植物标本,并对我国西部及南部的植被进行了初步的区划,发表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中国南部及西部地理概论》、《黄山植物分布概要》等,为我国今后进行大规模的植物区系调查及植物区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有杨承元、樊庆笙、郑万钧等人也在这一时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国的植被生态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侯学煜就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调查,并达标有论文集《指示植物》,1947年,年轻的植物学家张宏达远赴西沙群岛进行植被调查,并发表了《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这一系列的工作被认为是我国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第13卷第6期1998年1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 NCES Vol.13 No.6 Dec.,1998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植物区系地理学(Floristic Geography)在国内是一薄弱学科,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出现研究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区系地理学。本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植物区系地理的理论方法。《植物区系地理》(1992)一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该学科专著,以地理学和进化发展的观点,系统总结了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以植物的地理分布和演化为中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各种学说和重要事实等,如科、属、种不同等级的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的形成和植物区系起源的各种学说,气候、地史变迁与植物分布和发展的关系,植物分布的生态学原理;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及比较研究各种世界区系分区等。特别着重新的理论学说、信息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现代区系地理学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高度综合和深入发展的新趋势。 (2)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区系地理研究。研究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性,主要内容是特有属(含种)的多样性、区系特性、地理分布及规律、分布型、区系的起源和散布途径等,得出了一些重要科学结论和新发现。得出的重要结论是:①秦岭以南亚热带至热带山地是中国大多数特有属的分布和分化中心或发源地;②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对特有属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有重要影响;③中国特有被子植物古特有属多发生于晚白垩纪及第三纪各时期,新特有属多发生于晚第三纪及其以后,第三纪是中国特有属积极发生和发展的时期等;④提出中国特有属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建立了特有属的分布型系统、间断和替代分布式样;⑤揭示了特有属分布不平衡和明显方向性的规律,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秦岭—大别山—长江下游以南,以西南为中心向各方向辐射分布,有4条主要散布路线,8个分布多度中心,地质—地貌接触带和气候过渡带对区系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等。 (3)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华北植物区系地理》(1997)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植物区系地理专著,填补了华北区系研究空白,特别是突出地理性和综合性,把区系与环境(包括古环境)、区系与植被、现代区系与古植物区系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于“种”级区系地理的详细研究,提出种的分布型系统,分布格局的多样性,华北产中国特有种的分布中心、分布梯度变化规律及与各植物地区间的相互渗透关系等;据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提出“地区级”以下(3~5级)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和指标,建立了具体的区系分区基层单位和华北区系分区系统方案,提出了从区系地理角度处理森林草原过渡带分区的新见解和方法,比较准确地修订了华北植物地区的北界,这是东亚植物区系与欧亚草原—中亚荒漠区系间的重要区系地理界线,这些结果已被新的中国区系分区(1996)采用。首次整理提出华北第三纪—全新世古植物名单,运用古植物和现代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结合古环境变迁探究了华北区系的起源和演变,得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结论,提出了华北现代种子植物区系的4个来源。上述工作为促进我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作用;在实践中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植物资源、珍稀植物的利用与保护,自然、农业等区划,环境保护整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王荷生)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曾宪锋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昌黎066600)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的组成、现代和过去的分布以及它们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广义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科属地理学、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3个部分。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生物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植物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目的是探究植物的起源、演化、时空分布规律及与地球历史变迁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角度研究植物区系的组成、起源和演化。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是以植物分类学、植物分布学、生态学、历史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 中国植物区系十分丰富,不但起源古老,而且历史上的迁移、分化融合也很复杂,是研究世界特别是北温带植物区系起源、演化的关键地区,久为世界植物学界所关注。 中国近代植物区系地理的发展比较缓慢,早期一些外国植物学家对于中国植物区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地区做了些研究(王荷生,1992)。他们分别发表了有关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区系的起源和历史、与北美或中亚等植物区系的关系以及中国一些地区,尤其是东南部森林区和西北部干旱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和特征的著作。 中国最早的近代植物地理学家,首推胡先马肃、刘慎谔和李惠林3人,胡先马肃于1926年最早研究中国东南森林植物区系和全国植物区系的性质与成分,比较研究中国和北美东部木本植物区系的关系等。刘慎谔于1934~1936年第一次提出中国植物地理分区,先后发表对于华西北、西南及东北植物区系的看法。李惠林于1944年特别根据五加科的分布提出中国植物地理分区,以后对中国、东亚及东亚-北美植物区系做过不少研究报道。以上中外学者的工作,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直到1957年以后,才陆续发表较多的有关中国植物专科,专属、地区性或全国性植物区系地理的论著。如钱崇澍等(1956)的《中国植被区划草案》、陈嵘(1962)《中国森林植物地理》、1964年吴征镒划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约2980个)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5个变型。1979年吴征镒做了“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的报告,把青藏高原、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做为与亚洲荒漠、欧亚草原并列的植物亚区。吴征镒、王荷生的《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1983)和王荷生的《植物区系地理》(1992)两部著作,是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一个开端。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991)将中国3116个属的分布区概括为15个类型和31个变型。张宏达发表了《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1980),他根据古植物、地质历史,特别是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大陆漂移、板块学说,论述华夏植物区系与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与时期。另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及地方植物志工作的进展和开展系统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属和地区性地理研究成果,如关于毛茛科、樟科、胡桃科、蔷薇科、唇形科、杜鹃属、人参属和天南星属等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演化和分区等的研究。中国植物染色体核型变化及与植物的演化关系,也开始有所研究。 自1990年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重大项目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全部项目业已完成。该项研究在理论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将我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将影响对东亚乃至世界温带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 — 2 —生 物 学 通 报 1998年第33卷第6期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三章生物分布与生物区系 第一节生物分布区 一、分布区概念 1、分布区的概念 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具有某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的地点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决定分布区的内部结构。 2、分布区表示方法 分布区在地图上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点、圈等符号直截了当标出生物的栖居地点-点图法;另一种是先在地图上标出某种生物分布的边界点,再把各个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闭区域-周界法。把同一属或科各个种的分布区用线连起来,可得到属或科的分布区。 二、分布区形成 1形成理论 1.1单境发生论植物种形成的理论之一。即认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然后逐步传播出去。初始发生地称发生中心(起源中心). 1.2多境发生论即认为一个种能够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1.3稳健的多镜发生论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变种)的分类单位能够多境发生,而种以上单位,绝大部分差不多上单境发生的。他们的观点被称为稳健的多镜发生论。 1.4泛境发生论认为植物旧种的进化达到质变时期,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2阻碍分布区的要紧因素 2.1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势因素、生物因素、时刻因素) 2.2人类因素 3 分布区的扩展 3.1主动扩展

正常扩展:有发生中心逐步向外扩展的新地区。有规律、逐步、缓慢进行。是种扩展的要紧方式。 先锋扩展: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3.2被动扩展(水、风、生物携带) 第二节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点 1.种分布区 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描画种分布区的方法: 点图法所表现的事实客观、直截了当、具体,是研究植物分布的原始资料。但它不能清晰地表示植物种的分布范畴和边界。 轮廓法是在点图法基础上用封闭曲线勾绘出种的分布轮廓,便于分析和比较,是常用的方法。有时用实线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估量性的边界线,或者在同一图上兼用上述两种方法。 种分布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分布区结构。植物种的个体并不是布满该种的分布区的所有空间,实际上它们仅仅有选择地分布在适宜的生境。分布区内生境的差异使分布区内部带有不同程度的空间不连续性,把植物种的个体分割成数目多少不一的若干群体单元-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